登陆注册
38242500000009

第9章 道家的政治哲学(3)

老庄进而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人类“好知”、“尚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老子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在这里将人民所以难于驾驭治理的原因归结为其智慧文化太多,而这又是当时的统治阶级推行以智治国的方针造成的。故而老子坚决反对以智治国,竭力主张不以智治国。庄子也说:“多知为败”,“巧者劳而知者忧”。认为智巧的崇尚将导致人类本然情状的破坏。庄子又说:“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陆长庚《南华真经副墨》解释“求竭”说:“性命之真丧矣,百姓于是乎殚尽思虑,应接不暇,所谓求竭也。”在庄子看来,统治者由“好知”的心理所引发的“好知”行为不仅伤害人的本悱,更可恨的在于导致“天下大乱”:“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置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老庄特别是庄子所处的战国时代,人们竞技竞巧,尤其是为政者竞相逐于智谋,以图一己之私欲,此种“尚智”之举往往给社会给百姓带来莫大的灾难和不幸。庄子对此有深切的感受,对照他所想象和向往的“知谋不用,必归其天”的所谓远古“太平”之世的情况,他深感世道衰微,每况愈下。他批评三皇五帝之“刚智”说:“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皂之知,卜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坠四时之施。其知臀于蛎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用智”、“尚智”之失性而乱天下由来已久,而人们却仍麻木不仁,不能自醒自悟,实在是可悲可哀。为使人们从此种愚蠢的“好知”行为和麻木状态中警醒,他引老子为同调,并颇费一番心思来闸发他的惊世骇俗之论,以刺激人们的神经。他说:“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挞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日,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这一通议论,显示了他要与世俗的“尚智”意识和主张彻底决裂的态度和立场。我们知道,老子早就明确指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绝对弃智,民利百倍。”正是根据上述言论,时人往往认老庄的主张为愚民政策。这利,认识农面肴来固不无一定道理,然毕竟失之简单和武断。其实,如果透过老庄论述的字面含义,如果将老庄的这言论纳入老庄思想的整体联系,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来考察的话,就很容易看出老庄的主张有特殊的含义和明确的针埘性。首先,老庄所渭“智”并非一般地指智慧、知识,重要的足引申为智巧诈伪;老庄所谓“愚”亦非一般地取聪的相反之义,承要的是引申为淳朴厚实。其次,老庄反对“好知”、“尚智”并非一般地反对运用知识、智慧治理国家,而旨在克除伴随知识、智慧而来的虚饰诈伪现象;老庄主张“愚民”、“弃智”亦非一般地要把人民引向不识不知的路径,而旨在使人民恢复到淳朴厚实的自然状态,庄子说:“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他们追求的是有知而无所用的境界。最后,老庄的立论不只针对处于被统治地位的黎民百姓,同时也足针对处于统治地位的王公大人,是有感于整个人类的普遍堕落而发。

可以看出,老庄对人们“好知”、“尚智”心理和行为的批判即是埘有为政治的以智治国特征的批判。

关于世俗的刑名法度即有为政治的以法治国特征,老庄也给予尖锐的批评。老子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认为天下的禁令愈多,离自然无为的原则愈远,因而愈加限制人民的主动创造精神,结果只能使人民更加贫困;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占有凶器,恃强争斗,就会导致国家更加昏乱;人多智慧技巧并不一定表明社会的进步发展,相反,它带来的却是此起彼伏、纷繁杂乱的异常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国家的法令愈是完备繁多,人们愈是有隙可乘,以致盗贼愈来愈多。总之,总讳、利器、技巧、法令在老子看来都是外在于人的异己力量,是违背自然尤为法则的,因之都在摒弃之列。老子父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矣。”薛蕙《老子集解》在本章末云:“上言杀人之无益,此言杀人之有祸。”又引吴幼清云:“伺杀者,天也。唯天为能杀人,唯大匠为能斫木,人欲代天杀人,犹代大匠斫也。”老子从“杀人无益”和“杀人有祸”两面立论,指出人民是不怕死的,统治者企图用刑法(罚)和屠杀等高压政策来使人民屈服,不仅无益无效,且将“自伤其手”。因此,他于刑名法度,主张绝对的不要、绝对的废除。

庄子亦反对不从根本上筹划而专务于法令条文的繁苛的违道行为,他强调“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不过,他与老子的差别之处,在于他于刑名法度,只主相对的不要、相对的废除。他说:“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形名法度旨在防盗止乱,维持社会秩序,故为政者在必不得已的条件下还是可以一用的。然而庄子强调的是,刑名法度“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为何“不足以用天下”呢?庄子解释说:“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刑名比详,治之末也。”“末”相对于“本”而言,刑名法度作为“教之末”、“治之末”不可能真正起到维持社会秩序、达致天下安宁之目的的作用。庄子又说:“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所谓“治之具”,指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也即上之所谓“教之末”、“治之末”的意思;所谓“治之道”,指无为政治的根本原理、根本要义,也即“教之本”、“治之本”的意思。此“治之道”、“治之本”亦无非是要求人们任其自然,顺随人之性命之情,实行无为而治。在庄子看来,“治之具”和“治之道”虽可相提并论,但其效用却不可同日而语,前者只具有工具价值,故虽“可用于天下”,然终究“不足以用天下”;后者则不只具有工具价值,更具有目的价值,是此两种价值的有机统一,故“足以用天下”矣。庄子又说:“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祖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龅啮挽裂,尽去而后慊。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他不仅认为礼义法度作为“治之具”,其作用极其有限,而且还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礼义法度,随着时代的变迁,lI==l时的礼义法度不能不有所改变。照他的意思,礼义法度的制定,关键在于适应时势的要求,如果不顾时代特征的变化,而盲目沿袭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则犹如“猥狙而衣周公之服”,犹如“东施效颦”,结果适得其反。笔者以为,庄子的这一论断实乃不易之论。

老庄对仁义道德、刑名法度及人们的“尚智”、“好知”心理和行为的批判,对有为政治的以德治国、以法治国、以力治国特征的批判,表现了他们对传统有为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他们不自觉地意识到了人类文明的异化现象,文明的成长进步带来的常常不是人性的完善和社会的安宁,而是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祸乱,是人类道德的堕落,人类文明愈是向前发展,人为物役、人性异化、社会昏乱的程度就愈是严重。为克除文明之异化现象,他们主张扔弃所谓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本身,即绝仁弃义,绝圣弃知,绝巧弃利,“殚残天下之圣法”。他们的主张固然是对文明社会的反动和否定,他们的设想和方案固然是没有现实性的幻想,但他们试图摆脱人为物役的束缚、消除人性异化和社会昏乱现象的追求,却无疑是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们对礼义法度的批判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却永远是发人深思的。老庄开了中国古代批判哲学的先河,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邃的批判思想家。

四、论战争和用兵

“兵革之士乐战。”春秋战国是一个战事频繁的年代,国与国之间出于各自的私欲和贪婪,往往动不动则兵戊相见。对战争这一社会现实,《论语》、《孟子》、《荀子》、《墨子》特别是《左传》、《国语》、《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有大量的记述,即便在道家的著作中,也有相当程度的反映。《庄子》记载说:“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昔者尧问舜日:‘我欲伐宗、脍、胥敖……”’这是关于尧、禹所进行的部落战争传说的记述。“鲁酒薄而邮郸同。”“楚昭王失国……昭王反国。”“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越人三世弑其君。”“韩魏相与争侵地。”这是关于春秋战国诸侯国之问攻伐征战和诸侯国内部权位之争的记述。庄子又说:“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吲于蜗之朽角者同蛮氏,时相与争地,伏尸数万,逐北句有王日而后反。”

频繁的战争现实引起当时有识之圭的普遍关注和深入思考,要求人们表明对战争的态度和立场。当时各家各派大都反对提倡战争,而主尽量避免战争,因为战争往往给社会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不过,各家的出发点和反对的程度又有较大的差异。儒家孔盂特别是孟子咧确提俏王道,反对霸道,所谢工道即是实行仁政;所渭霸道即是“以力服人”,“以力假仁者霸。”他认为,“五弱者,蔓王之椎人也。”强调只有行仁政,才能使国泰民安,从而无敌于天下,“夫闻君好仁,天下无敌。”“仁人无敌于天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不过,孟子尚不是偃兵主义者,他认为,对于暴君,还是应诛杀的;对于不义之师,还是应征讨的,所谓“诛其君而吊其民”、以仁伐不仁是也。

由于此种战争旨在救民于水火,故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而“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墨家墨子从纯粹功利即兴利除害的救世立场出发,明确主张“非攻”。他认为攻伐战争乃“不仁”、“不义”之举,是“天下之巨害。”它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带来直接的伤害,“盖论其爪牙之士……以往攻伐无罪之国,人其国家边境,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湮其沟池,攘杀其牲牲,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覆其老幼,迁其砸器。”刚时也给本国人民增加巨大的负扭乃至不幸,“今师徒唯毋兴起,冬行恐寒,夏行恐署,此不可以冬夏为者也。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与其牛,与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小可胜计。”在他看来,攻伐之战即便取胜,计其所得,亦不如所火者为多。因此,他强训“非攻”,并亲自投身于止攻救守的实践巾去。不过,墨子并非一般地反对战争和用兵,“天下害不除,……不义莫大焉!”他主张以正义战争对付非正义战争,他称正义战争为“诛”。这一主张近似于盂子的以仁伐不仁。与孟子不同的足,墨子没有停留于“仁者无敌”的理想局面,而是以其冷静的现实的视野,肯认军队、武器、粮食等在战争中的作用,“若有寇乱盗贼,有甲盾五兵者胜;无者不胜。”“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兵家侈渎战争和川兵,但兵家实亦非好战分子。请看孙武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呵不察也。”意思是说,战争乃旧家之大事,它关系到国家的牛死存亡,因此,务必以慎重、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之,切不可轻率用兵。孙武又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认为战争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其政治目的迫不得已之时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如果能用政治和外交(“伐谋”、“伐交”)途径解决和消除敌我双方的冲突,实现自身的目的,就不要发动战争。冈此,善用兵者不在于“肺人之兵”,“拔人之城”,“毁人之国”,而在于“兵不顿而利可全”,即不战而胜。孙武已经认识到,战争的发生,必然造成人力的伤亡、财力的损耗、国力的削弱,故他主张尽可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尽量避免诉诸武力。不过,《孙子兵法》乃至后来的《孙膑兵法》,其主要的内容在于讲述战争不可避免情况下的战略战术原则,这是显而易见的。

有了儒家、墨家和兵家的理论作参照系,我们再来审视道家关于战争的主张和态度,可以更清楚地看出道家认识的独特性。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本书对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基本架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从生产力、资本、世界市场、世界文学、共产主义等五个维度分析和探讨了马克思“世界交往”思想与当代“全球化”思想的共性;着力挖掘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理论意义;从“世界交往”的视角探讨和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球化、中国政治发展、国家经济安全、民族文化安全、中国“和谐世界”外交等几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 迈向成功的境界:国学智慧新启示

    迈向成功的境界:国学智慧新启示

    本书是《通达人生的智慧:新解易经六十四卦》的姐妹篇,是作者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作者从诸多方面深入浅出地诠释了《易经》深邃玄妙的千古智慧,让人体悟管理运作,身心修养的哲理智慧,使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增长智慧。
  • 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

    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

    本书撷取了许多北大先哲的精彩言论、真实的人生经历,并结合大量生动深刻的故事,详尽地阐述了北大人的生命智慧和人生哲理,体现了北大人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的智慧、博大、厚重与坚强。阅读本书,聆听大师们的谆谆教诲,汲取其人生经验和智慧,学会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多一些得、少一些失,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 生存解释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生存解释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无论在传统解释学还是经历了存在论转变的哲学解释学思想中,语言、文本、理解和解释都是基础性的概念范畴,它们之间的理论关联建构起解释学思想的大厦。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对于语言、理解与解释的生存论分析,使解释学与生存论之间的内在勾连得以彰显。在解释学思想的生存论阐明中,语言不再是为人所操纵的交流工具,而是存在的自行道说和能够被理解的存在,它在人的生命存在中展现为语言世界经验和生命的精神化。无论是生存论,还是解释学,其共同的视域乃是当下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既是人们当下所生存的世界,更是变动不居的生成的世界与存在的界域。
  • 跟随南怀瑾品读百家诸子

    跟随南怀瑾品读百家诸子

    品读国学大师之言;解读古代圣人之道;领悟智慧人生真谛国学大师南怀瑾一生学问的精髓集合,让你在闲暇之际享受一份逍遥,在得意之时谦恭淡然,在失意之时镇定泰然。人生就好比是下棋,高手往往能看到十步、几十步,乃至更多,但普通人却只能看到两三步,有的甚至是走一步看一步。高手往往能够顾全大局、从全局中进行布阵、从细微处逐个击破。而普通人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寸土必争,最后辛苦半天却也是落得个惨败。那么,在人生这盘棋局中,如何能够步步为营、走向成功,这是很多人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其实,这各种真理,中国古代圣人早已为我们找到了方法。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成为了超能系学霸

    我成为了超能系学霸

    原本是互联网公司职员的江渚,穿越到了一个平行世界。进入当地一所重点高中学校就读,本以为能渡过一个愉快悠闲的高中生活,,却没想到……“江渚,你的专辑签我们公司,新成立的电影公司也是专门为你成立的。”“江渚,你的新项目需要投资吗?一句话立马到账。”“江渚,你有女朋友吗?没有的话你看我行吗?”来自美少女校花的自白。……江渚机缘巧合下揭开了,笼罩在世人眼前的薄雾面纱,展现在他面前的是,曾经无法触及的真实世界。面对迷惑诱人的现实,内心躁动不安的欲望,江渚呐喊道:“这是为了生存下来我的挣扎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笛人部落

    笛人部落

    魔鹰兽是魔和兽的后代,他们拥有鹰的很多特征:凶猛、迅速、狠毒、无情。。。最大的优势还是他们的飞行能力和攻击能力都超强,这个巨大的优势成为了他们称霸世界的强大力量!!所有生存下来的生物几乎都成了魔鹰兽的奴隶,这个时候所有的生物都可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人类的生存异常艰难!唯一有潜能与魔鹰兽对抗的就是笛人族,笛人族是生存下来的一小部分人类,但是不是笛人族中的所有的人都有超常的法力,只有真正的笛人才能够有能力和魔鹰兽正面对战,若不是真正的笛人,就和普通的人类也没有什么两样。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笛人?笛人和魔鹰兽之间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他们之间的斗争到底能有多精彩???在这本书——《笛人部落之魔鹰兽》中将会全部解答。希望大家多多点击,多多支持!!
  • 公主与剑士

    公主与剑士

    沉睡千年的末路公主,在战争打响的时代苏醒,周围的一切都变得陌生。在这片权力争斗的大陆上,莉莉娅警惕着异族的人类,与用实力获得的血族妹妹希娜,誓要打下一片天地,重建故国的辉煌。“你叫什么名字?”“希娜.茨密希。”银发少女答道。面对这陌生的世界,莉莉娅终于有了一个依靠,一个绝对不会背叛的妹妹。然而,当她接触到这个世界那真正黑暗的一面时,她变得害怕了。恶魔,异界生物,隐秘的龙族,深渊黑暗,创世之神,外来者……不断涌现。随着莉莉娅在这个千年后的新世界不断活动,她越来越接近这个世界背后隐藏的秘密。那最为惊愕的真相是她再也不想提及的伤痛……“以艾萨克斯之名,为这世界迎来最后的神迹!”
  • 噬魔灵帝

    噬魔灵帝

    八百年前,天地大劫,十大灵帝浴血一战,灵武大陆四分五裂。当九霄风云再起,谁能主宰天地沉浮?少年萧遥,携圣器横空出世,誓问鼎天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国学经典导读(中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国学经典导读(中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方水清等主编的《国学经典导读》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经典的综合导读作品,分上、中、下三册,中册精选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宋词》、《唐五代词》等著作,对每部作品都按“原文”、“译文”、“师说”、“知识卡片”、“故事链接”五部分进行详细解释,以便为读者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经典,提供必要的阅读门径与学习指南。
  • 恋上腹黑公主

    恋上腹黑公主

    他们本事一个世界的人却生活在不同的人群里而后…………
  • 寻清之纳兰心事

    寻清之纳兰心事

    骚瑞,男友!凌心芸无论如何料想不到,在婚礼当日竟然迎来得见清代偶像的机会。明知他情深不寿的结局,她依然如飞蛾扑火般义无反顾。只因那枚红三叶,和那句:“你是我的解救!”清穿虐恋候着您,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