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230700000026

第26章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0)

总之:“涵养中自有穷理工夫,穷其所养之理;穷理中自有涵养工夫,养其所穷之理。两项都不相离。”如何穷理呢?朱熹说:“穷理之学,诚不可以顿进,必穷之以渐,俟其积累之多而廓然贯通,乃为识大体耳。”为此,须不断地做格物致知的工夫,“须是物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入于圣贤之域。”

“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首先,“大而天地阴阳,细而昆虫草木,皆当理会;一物不理会,这里便缺此一物之理。”其次,“格物,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事父母则当敬孝,处兄弟则当尽其友,如此之类。”“如今说格物,只晨起开目时,便有四件在这里,不用外寻,仁义礼智是也。”“须要穷个根源来处。如为人父如何便止于仁慈,为人子如何便止于孝,为人君为人臣如何便止于仁止于敬。”

穷理的方法很多,“如或读书,讲明道义;或论古今人物,’而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否,皆穷理也。”而读圣贤之书尤其重要:“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然欲其简而易知,约而易守,则莫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篇也。”

要格物,更要致知。“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致知,谓天下事物之理知无不到之谓。若知一而不知二,知大而不知细,知高远而不知幽深,皆非知之至也。要须四至八到,无所不知,乃谓至耳。”朱熹认为,“欲养其知者,惟寡欲而已矣。欲寡则无纷扰之杂,而知愈明矣。”他说:“致知,乃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全体通明,只是被昏翳了。而今逐旋磨去,使四边皆照见,其明无所不到。”

关于格物与致知的关系,朱熹说:“致知是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格物以理言也,致知以心言也。”“格物是逐物格将去,致知则是推得渐广。”“格物是零细说,致知是全体说。”其实,“致知格物是一事。”

“格物者,穷事事物物之理;致知者,知事事物物之理,无所不知,知其不善之必不可为。”总之,致知是为了穷理,而穷理又须从格物开始。”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致,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只要按如上的方法去做,“则天理自明,人欲自消。”

最后,朱熹强调:一切道德修养最后都必须落实到现实的行动上,知行工夫要“相须并通。”他说:“致知力行,论其先后,固然以致知为先;然论其轻重,则当以力行为重。”“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知要,未若行之之实。”“欲知知之真不真、意之诚不诚,只看做不做如何,真个如此做底,便是知至意诚。”“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荀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所以说,“功夫全在行上。”

总之:“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只有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等知行功夫做好了,才能做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之事。封建皇帝必须补修居敬以修身、存天理以灭人欲这一课,只有使自己在道德修养上达到内圣的境界,然后推广出去,才能符合儒家王道政治的要求。

对朱熹来说,用他的理学思想“正君心”固然重要,但是用他的学说培养崇德化民、辅政治国的儒学人才似乎更为基本。所以,他在出仕与干政的同时,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人了教育事业。他一生从事教育达五十年之久,曾整顿过县学、州学,创办了同安县学、沧州精舍、武夷精舍、考亭书院,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同十八所书院发生教育上的联系。他培养弟子无数,其中高足六十八人,见称者七十一人,存姓者一百八十人。他一生不停地著书立说,不倦地授业解惑,留下了大量精辟的教育思想,无愧为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教育家。

朱熹认为:天地生人,有理有气;由天理信息之投射,有天命之性;由理气之相杂,有气质之性;由天命之性,便有仁义礼智五常诸德;由气质之性,便有贤愚善恶诸事;天命与气禀通过心灵的放大,便产生了体现天理的道心和体现人欲的人心。为了维持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必须对其全体成员进行开发天理和良知的儒学教育。上自帝王元子,下至庶民百姓,只有通过儒家的圣学教育,才能变化气质、下学上达,成为合格的圣王、贤臣和王者之民。

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使自王世子、王子、公侯、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以至庶人之子,皆以八岁而入小学,十有五岁而人大学,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圣王设教的目的,是要恢复人人本具的先天善性,以便按照天理原则扮演好各自的社会角色。“昔者圣王作民君师,设官分职,以长以治,而其教民之目,则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盖民有是身,则必有是五者,而不能以一日离;有是心则必有是五者之理,而不可以一日离也。是以圣王之教,因其固有,还以导之,使不忘乎其初。”人有气质之身,便有五伦之事;人心中有天理的遗传信息,便有五伦之理。圣王设教,只是因势利导,令其恢复本来的天理秩序。同时,“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只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在复性、明理以尽伦的同时,更要培养内具圣人之德、外有王者之才的圣、王合一型人才,以担负治国平天下的重任。他指出:“今之公卿子孙,亦不可用者,只是不曾教得,故公卿之子孙莫不骄奢淫佚。不得已而用草茅新进之士,举而加之公卿之位,以为荀胜于彼而已。然所恃者,以其知义理,故胜之耳。若更不知义理,何所不至!古之教国子,其法至详密,故其才者既足以立,而不才者亦得以薰陶渐染,而不失为寡过之人,岂若今之骄横淫奢也哉!”

朱熹认为,人才的培养应按年龄的不同分设小学和大学,逐次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他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人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仪礼规则和知识技能,只是教他按规矩去做,至于其中道理则只说个大概,到了大学再详细讲。“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于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人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学教育的内容是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使受教育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具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俯焉以尽其力。”小学教育只是要其懂规矩,大学教育则是要其懂得道理后自觉地按规矩去做。

大学阶段要博览群书,但须有次第。他说:“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论语》却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孟子》有感激兴发人心处。《中庸》亦难读,看三书后,方宜读之。”他的《四书集注》充分发挥其理学思想,元末明初以后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课本。

他还说:“凡读书,先读《语》、《孟》,然后观史,则如明鉴在此,而妍丑不可逃。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关于读史,他提议“先读《史记》,《史记》与《左传》相包,次看《左传》,次看《通鉴》,有余力则看全史”。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研读六经:“古之圣人作《六经》以教后世。《易》以通幽明之故,《书》以纪政事之实,《诗》以导情性之正,《春秋》以示法戒之正,《礼》以正行,《乐》以和心。其于义理之精微,古今之得失,所以该贯发挥、究竟穷极,可谓盛矣!”

对于具体的教学方法,朱熹亦有很多论述。他说:“圣贤教人,下学上达,循循有序,故从事其间者,博而有要、约而不孤,无妄意凌躐之弊。”教学必须循序渐进。其次,“君子教人,但授以学之之法,而不告以得之之妙。”他强调:“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再次,“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他指出,“德行者,潜行体道,默契于中,笃志力行,不言而信者也;言语者,善为辞令者也;政事者,达于为国治民之事者也;文学者,学于诗书礼乐之文,而能言其意者也。盖夫子教人,使各因其所长以入于道。”必须因才施教,不能用一个模子匡人。总之,“草木之生,播种封植,人力已至,而未能白化。所少者,雨露之滋耳,及此时而雨之,则其化速矣。教人之妙,亦犹是也。”

以上是就教师方面而言。

作为学生,则应该从立志、猛进、内求、博览、持敬、践履等六个方面着手。他说:“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为学须是痛切恳恻做工夫,使饥忘食,渴忘饮始得。”具体说,天理要反躬内求,“理不是在面前别为一物,即在吾心,人须是体察得此物诚实在我方可。”“天地间只是这个道理流行周遍,不应说圣人不言此道理便不在,这道理自是长在天地间,只借圣人来说一遍也。”

理学的演变

南宋乾淳年间(1165~1194),由于东南三贤朱熹、张杖和吕祖谦及陆九渊等硕儒的理论创发和讲学活动,使自北宋五子以来的理学思潮一时大兴。可是,由于朱熹“正君心”的失败,以及统治集团内部赵、韩两派的权力之争,遂致庆元年间(1195~1200)的学禁之祸;理学家被当作“逆党”而纷纷贬逐,理学则被视为“伪学”惨遭禁止,一时间从游之士伏壑匿影、销声四散,甚至“变易衣冠、狎游市肆,以自别其非党。”此后的二十余年间,理学一直被禁锢和压抑,“老师宿儒,零替殆尽;后生晚辈,不见典型。”

这是宋明理学在其发展的高潮期所遭受的一次严重挫折。在这“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清零季节,却有两位“志同气合”的朱学后劲在为理学的命运奔走呼号。他们“慨然以斯文为己任”,对朱子之学讲习而服行之,终于使党禁解除后“正学遂明于天下后世。”这两位为理学在政治上争得统治地位的人物,就是真德秀和魏了翁。

真德秀(1178~1235)号西山,建宁浦城(今属福建)人;魏了翁(1178~1237)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二人同为庆元五年进士,同被理宗召入朝廷。真德秀为户部尚书,后改翰林学士,拜参知政事而卒,谥文忠;魏了翁为礼部尚书兼吏部尚书,官至签书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卒谥文靖。黄百家说:“从来西山、鹤山并称,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独举也。”

魏了翁的一生,主要致力于提倡理学以矫正士习、转移风气的活动。

在正当世人都讳言理学的时候,魏了翁首起为理学辩诬。他说:“所谓伊洛之学,非伊洛之学也,洙泗之学也;非洙泗之学,天下万世之学也。

……奚其伪?而被以此名,屏不得传?”他认为程朱理学就是当代的孔孟之道,理当发扬光大。他上奏疏说,圣学之兴衰关系着世道之治乱:孟子之后圣学不传,故治日少而乱日多,至周、程出,才使圣学中兴,人们“始得以晓然于洙泗之正传”,因此应该给周、程赐爵定谥,以便“开阐正学”。可是,谥法历来受品秩的限制,周敦颐与程颢未曾显仕于朝,因而难以准奏。不过,由于魏了翁的一再请奏,朝廷最终还是为周子与二程赐了谥,正式表彰其开创理学的功绩。于是,各州郡纷纷为周、程建祠,而魏了翁则到处为其作祠礼,大张理学旗帜。他说:“不有周、程诸子为图为书,振聋发瞽,如是而为极、为仪、为性命、为仁义礼智、为阴阳鬼神,即躬行日月之常、示穷理致和之要,则人将泯泯愦愦,无所于闻。”

“夫人生于两间,而与天地同体;出乎百世之下,而与圣贤同心。使皆能以周子之说反而求之,寡欲以养其心,养心以极于无欲,则是心之运,明通公溥,岂有一毫之私间之哉!”

同类推荐
  • 我说参同契(下册)

    我说参同契(下册)

    《参同契》是早期道教重要典籍,全名《周易参同契》。书中借用乾、坤、坎、离、水、火等法象,以明炼丹修仙之术。为道教系统论述炼丹的最早著作,道教奉为“丹经王”,是千古丹经之鼻祖。本书是南怀瑾先生一九八三年在台湾讲解《参同契》的记录,分上、中、下三册。南怀瑾先生认为:《参同契》参合了三种原则相同的学问,且熔于一炉——老庄、道家的丹道,还有《易经》的学问,是一本非读不可的秘密典籍。《参同契》不止是丹经道书,它既是哲学又是科学,也是古典文学之作,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最高深之承天接地的文化。《参同契》素有“天书”之称。这部因深奥而埋藏已久的天书,因南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而重新散发光芒。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哲学之所以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是在于它能够给人生活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方法。有了哲学,我们的选择就有了一个参照的标准。我们的前进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它能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态度,在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 理想国

    理想国

    本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共分为十卷,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内容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或者让政治家去学习哲学。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
  •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熹是宋明理学研究中的重点,“曾点气象”则是理学中的重要话题。本书从朱熹关于“曾点气象”话题的讨论契入,直探朱子思想中的有无虚实之辨等关键问题,旁及历史上相关“曾点气象”的评论,进而引出中国哲学中关于精神境界、本体与功夫的讨论,以小见大、以一贯多,在诸多方面填补了以往朱子研究的空白。本书充满创新精神,将“曾点气象”的研究范围从《论语集注》扩展到朱子全部文本做全面分析,有《论语集注》稿本的发展及相关书信的考辨对朱子的观点做历史性的分析,都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意识。
  • 道哲学

    道哲学

    “道”是中国乃至东方古代哲学的重要哲学范畴。道不是概念,名才是概念。它是人对一切的事、物、思维认知的代名词,它是在讲自然有的不管是被认知的还是不被人知的都是“道”。它有三个阶段一:一切存在的即为“道”。
热门推荐
  • 生命中不可错过的精彩

    生命中不可错过的精彩

    本书用散文般的细腻让读者娓娓描绘一件件生活彩插,请暂时停下您忙碌的脚步,看看周围的世界,是否发现原来生命别有洞天,原来生命如此精彩!
  • 正源略集目录

    正源略集目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超能猎魔人

    超能猎魔人

    怪兽、珍兽、财宝,一个充满冒险的梦幻般的世界,拥有着无数种可能性。一个大三学生,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居然和他的朋友一起穿越到了异世界,当看到所谓的异世界的第一眼,他和他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 带着数理化系统去修仙

    带着数理化系统去修仙

    学好数理化,打遍全天下!简单的来说,就是学习数理化也能变强的故事。“大乘期高手又如何?在我九年级修为下,依然是一群渣渣!”“什么,你说大罗金仙很厉害,呵呵,那是他没有见识过抽象函数的厉害!”“还有那个什么天道圣人,在高数四大定理面前,也只能瑟瑟发抖!”苏祁穿越后得到了一个名为“数理化”的系统,从此不能修炼的废物在修行世界开启了快乐之路。“天下第一什么的无所谓,我只是想将我当年被数理化虐的死去活来的心情和诸位分享一下。”——摘自《苏祁回忆录》
  • 房东

    房东

    他总会在半夜敲响你的门,问你晾晒的衣服是不是忘记收,他总会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打电话,边哭边说一些你听不懂的语言,他总躲在某个隐蔽的角落偷偷的窥视着你,而当他死后,这些事情还会重复的发生,两张面孔,两个真相,谋杀背后的谋杀,究竟他,还是不是他?
  • 重生再回校园生活

    重生再回校园生活

    因救人而死,获得一次重生的机会。挽回曾经一生最遗憾的事。改变家人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因为本书是作者的处女作。在情节啊,细节,和文笔。肯定没有设置的这么好。大家肯定看的也云里雾里的。也没关系。大家也不用推荐给什么好朋友看,伤害朋友之间友谊。就给弟弟妹妹,儿子女儿看好了。就当是儿童文学,写给小孩子看的吧。
  • 奇闻录之传生者

    奇闻录之传生者

    自远古以来天地间便早有奇兽、奇器、奇物……而这些东西都一一记录在奇书《奇闻录》中。如今少年董鑫却得到了它,这一场与天的对抗开始了。董鑫:“不是天择我,而是我逆天!”
  • 美男争霸

    美男争霸

    原本好好的晴天集团准继承人赫俊威,听说自己的妹妹在A市差点进了警局,赫俊威便火速飞往A市,最后又在A市发生了哪些事?为何会遭到如此迫害?幕后主使又会是谁?庞大的赫家又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危机?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永爱TFBOYS不离不弃

    永爱TFBOYS不离不弃

    这本小说是关于女主的爱情故事!请大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