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097300000003

第3章 纵横巴尔干(2)

克罗地亚不过5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现今也只有500多万人口,却和其他巴尔干国家一样,常常做起大国梦来。还在19世纪下半叶,克罗地亚权利党的创始人斯塔尔切维奇便毫不掩饰地主张建立一个从德国一直伸展到马其顿的大克罗地亚。两次大战期间活动非常积极的克罗地亚农民党的领袖拉迪奇千方百计地想抬高克罗地亚的地位,表示不屑与邻近的斯拉夫民族为伍,认为“克罗地亚无论从地理上、政治上或文化上来说都不是巴尔干的一部分”,狂热地宣扬克罗地亚特殊论和克罗地亚至上论。至于在30年代横行一时的克罗地亚极端民族主义组织乌斯塔莎则更举起了种族主义的旗帜,它的头目帕韦利奇竟然恬不知耻地宣称:“克罗地亚人根本不属斯拉夫血统,他们是哥特人的后代,关于他们是斯拉夫人的说法完全是别人强加于他们的。”帕韦利奇同样也是一个大克罗地亚主义者,他和自己的同伙都断言整个斯洛文尼亚、波黑,一直到科索沃和黑山都应该成为克罗地亚的领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帕韦利奇和他领导的乌斯塔莎投靠德意法西斯,在侵略军刺刀的扶植下,建立起所谓“克罗地亚独立国”。这个傀儡政府一方面宣布克罗地亚人具有雅利安血统,因此下令禁用基里尔字母,决心造就一个纯粹的克罗地亚民族;另一方面又颁布一系列种族清洗的法令,竟然取消塞尔维亚人的民族资格,对他们大开杀戒。同时他们还认真做起大国梦来,把波黑、斯拉沃尼亚、达尔马提亚的一部分都划入了“克罗地亚独立国”的版图。然而好梦不长,随着德意法西斯的垮台,一场克罗地亚大国梦也就烟消云散了。

即使是小小的阿尔巴尼亚在1912年获得独立后,也常常期盼,一个大大的阿尔巴尼亚有朝一日会突然出现在巴尔干半岛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法西斯为挑拨巴尔干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人为地建立了一个包括阿尔巴尼亚、科索沃的大部分、马其顿的西部和希腊西北部在内的一个所谓大阿尔巴尼亚,使阿尔巴尼亚的一些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着实欢喜了一场。随着德意法西斯的土崩瓦解,所谓大阿尔巴尼亚自然也就寿终正寝。

希腊在这方面希望越出自己的历史疆界,用斯拉夫人的土地和拜占庭帝国遗留下来的真空地带建立起一个大希腊来。就这样,几百年来在巴尔干这块面积不大的土地上,几许小国争相称雄,它们在“大国梦”的驱使下,投入了一场又一场相互残杀的战争,不仅耗尽了自身的国力,同时也使整个巴尔干不时被战火所吞没。即使在冷战结束后的今天,在克罗地亚内战、波黑内战和科索沃的冲突中,昔日的“大国梦”仍时隐时现,值得人们注意。

四、大国阴影下的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位于地中海的东部,是欧洲通向东方的必经之路。这个半岛又以二河(萨瓦河、多瑙河)、六海(黑海、马尔马拉海、爱琴海、地中海、亚得里亚海、爱奥尼亚海)为界,使它和中欧、南欧和东欧的国家接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上欧洲各大国对巴尔干都垂涎三尺,并不断利用巴尔干内部的纷争,挑起一场又一场冲突,乘机扩大自己在那里的势力范围。

俄罗斯有着血缘相近和文化认同之便,再加上地理位置邻近,可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此常凭借上述优势,频频向巴尔干伸手。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末的两百多年间,俄国通过9次俄土战争,不断削弱土耳其的势力,使自己在巴尔干站稳脚跟。1768-1774年俄土战争后,俄国取得了对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的保护权,进一步巩固了在那里的阵地。

到了19世纪,奥斯曼帝国已衰败不堪,被拿破仑称为“欧洲的病夫”,欧洲大国都竞相瓜分它的遗产,尚在土耳其控制下的巴尔干便成为争夺的对象。拿破仑首先调动大军,进入亚得里亚海的巴尔干沿岸地区,在那里建立起了包括部分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以及达尔马提亚在内的伊利里亚省,使这块南斯拉夫人居住的土地成为法兰西帝国的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俄国自然不甘落后,就在拿破仑向巴尔干扩张的时候,发动了又一次俄土战争(1806-1812年),占领了比萨拉比亚。此外亚历山大一世还计划建立一个由俄国庇护的斯拉夫王国,它的领土应囊括塞尔维亚、黑山、波黑和达尔马提亚。

为了遏制俄国势力在巴尔干增长的势头,同时也为了进一步瓜分土耳其,英法联手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老大的沙俄在战争中受挫,但并未削弱它在巴尔干地区的力量。

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再次显示了俄罗斯帝国的威力,土耳其在巴尔干的统治遭到了沉重的打击。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都获得了独立,保加利亚则获得自治。从此俄罗斯在巴尔干不仅可以依靠塞尔维亚、黑山,而且还有保加利亚作为其盟友,极大地扩展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俄罗斯力量在巴尔干的增长招致了欧洲各大国的反对,奥匈帝国成为它的主要对手。长期占有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并且统治捷克、斯洛伐克和部分波兰的哈布斯堡王朝最具有和俄罗斯在巴尔干抗衡的力量,因为它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臣民都是由斯拉夫人组成的,再进一步把巴尔干半岛的南部斯拉夫人全都置于自己的旗帜之下,似乎也是顺理成章之事。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奥匈帝国和德国等欧洲大国联手,成功地挫败大保加利亚计划,遏制了俄国力量进一步增长的势头。1908年,它又以黑海海峡为诱饵,吸引住俄国的注意力,突然占领了波黑,使本来已很紧张的俄奥关系再度升温。

在1912年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和1913年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期间,各大国都施展浑身解数,乘机浑水摸鱼,激化了巴尔干半岛的各种矛盾。

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刺杀案终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巴尔干自然也成为人们心中的“欧洲火药桶”。

俄罗斯帝国和奥匈帝国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声中倒塌,于是巴尔干又变成英法德意等国激烈争斗的场所。意大利由于在战后未能达到扩大其在巴尔干势力范围的目的。一直对英法心怀不满,悍然于1939年4月占领阿尔巴尼亚。二战爆发后,意大利又在巴尔干扩大战火,于1940年10月发动对希腊的进攻。1941年4月,德意联手占领南斯拉夫和希腊,在此期间,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已倒向德意,于是,整个巴尔干遂尽成轴心国之天下。

随着南斯拉夫、希腊和阿尔巴尼亚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取胜,意欲在战后控制巴尔干的丘吉尔一方面抛出所谓“巴尔干方案”,力图阻止苏联红军进入东南欧;另一方面又于1944年10月匆匆赶往莫斯科,和斯大林达成英苏瓜分巴尔干势力范围的协议。该年年底,英军进入希腊,开始镇压希腊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运动。到1947年,英国已无力进行这场战争,只得向美国求援,于是“杜鲁门主义”也就应运而生。在巴尔干,美国开始取代英国的势力。

二战后,除希腊外,巴尔干各国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固然也有矛盾的冲突,但基本上保持了平静,是巴尔干历史上少见的和平时期。然而1989年东欧的剧变又使巴尔干重新开始动荡起来,南联邦的被肢解,接二连三的流血战争,使人们又想起了巴尔干是“欧洲火药桶”的年代。在这些事变中依然处处可见欧洲各大国的身影,和以往所不同的只是大洋彼岸的美国已跻身进来,在巴尔干唱起了主角。

在历史上,巴尔干各国也试图联合起来,抵制大国的干预,维护它们的共同利益。但无论是1934年建立的巴尔干协约(希腊、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土耳其),还是二战后曾一度议论过的巴尔干联邦(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以及1953年创建的巴尔干同盟(南斯拉夫、希腊、土耳其)均属昙花一现,有的甚至是胎死腹中,没有能够起到稳定巴尔干局势的作用。

欧洲一共有4个半岛。其中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从19世纪开始发展就比较平稳,两次大战期间所经历的磨难也较少。亚平宁半岛和比利牛斯半岛虽然在20世纪上半叶历经动荡,但二战后都阔步前进:意大利从君主制过渡到共和国,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则都摆脱独裁统治走向民主制度。唯独巴尔干半岛至今仍在动荡,前途未卜。

冷战期间,美苏两家组建北约和华约在欧洲长期对峙,而争夺的重心则在德国。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北约的东扩,美俄两国又在东欧地区展开新的较量。美国软硬两手交替使用,实施挤压战术,步步紧逼;而俄罗斯则竭尽全力,负隅顽抗。在东欧各国纷纷要求加入北约,仅有南联盟仍独树一帜,未随波逐流的情况下,俄罗斯自然要千方百计保护这一硕果仅存的盟友,同时南联盟也不可避免地成为美国和北约的眼中钉,成为它们打击的对象。

冷战虽已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天下从此太平。南联邦的解体、克罗地亚内战、波黑内战以及科索沃危机都表明现今欧洲的矛盾又都集中到巴尔干半岛上,那里出现的新的冲突热点,一时都难以消除。多国维和部队进驻波黑已3年有余,最近又开进了科索沃,但所有民族矛盾依然存在,其最终解决显然将遥遥无期。

欧洲未乱,巴尔干先乱;欧洲已定,巴尔干未定。这或许正是巴尔干半岛的历史命运。

原载《复旦学报》1999年第6期

巴尔干的分与合——20世纪巴尔干历史回溯

一、伊利里亚主义:联合的旗帜

19世纪初,随着拿破仑帝国的不断扩张,巴尔干半岛北部和沿亚得里亚海的某些地区也都纳入了法国的版图。卡林西亚、卡尔尼奥拉、达尔马提亚、伊斯的利亚和克罗地亚的一部分在1809年组成了一个行政单位,它以古罗马帝国时的伊利里亚命名。拿破仑在那里推行各种改革,将《民法典》和种种法国法律均付诸实施,什一税和封建制度都被取消,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进步。自公元6世纪便来到这里的南部斯拉夫人,如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塞尔维亚人首次有机会进行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培养起共同的民族感情。此后他们对法国占领的这一“伊利里亚”时期始终保留有极为美好的记忆。

19世纪30-40年代,一股名为“伊利里亚主义”的思潮在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其他南部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广泛传播开来。那里的居民在行政和教育方面广泛使用拉丁语,由于拉丁语通用于当时的国际舞台,于是他们便大力提倡拉丁语,用以抵制匈牙利语和德语。不久,伊利里亚一词又用来代表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塞尔维亚,以此证明南部斯拉夫人均源起于伊利里亚人,旨在通过从亚得里亚海到多瑙河地区南部斯拉夫人语言和文化上的统一来促成他们在政治上的统一,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文化思潮和运动,其具体内容为以伊利里亚语为统一语言,在文学和新闻方面体现出伊利里亚主义的精神。

1838年在萨格勒布等地出现了宣传伊利里亚主义的文化团体,如“伊利里亚阅览室”等,此后又相继发行《柯罗舞》、《金盏花》等杂志,宣扬民族主义,开展民族复兴运动。

着名的文学家和语言学家盖伊倡导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他十分醉心于塞尔维亚的诗歌与歌曲,力图借助于文学和历史的研究来证明南部斯拉夫人实乃伊利里亚人的后裔,早在德国人和匈牙利人来到之前已定居于此,该地区包括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山、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的北部和匈牙利的南部。1835年,他发行《克罗地亚新闻》和《晨星》等杂志,不遗余力地宣扬伊利里亚主义。

另一位鼓吹伊利里亚主义的是曾在巴黎受过教育的博学之士德拉斯科维奇,他在1832年便断言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均系伊利里亚人,应尽快团结起来,还主张在奥地利帝国范围内实现克罗地亚的独立。

伊利里亚主义主要在克罗地亚颇有声势,在其他南部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则不那么流行,因为虽然有不少人在鼓吹伊利里亚主义,但却很少有人真正相信南部斯拉夫人和古代伊利里亚人会有什么血缘或文化上的联系。

塞尔维亚人对此更表怀疑,再加上奥地利政府自1843年起便下令禁止使用“伊利里亚”一词,使伊利里亚主义发展的势头遭到了不小的打击。1848年革命中,克罗地亚人曾试图建立起一个克罗地亚、达尔马提亚和斯洛文尼亚的联盟,但未能成功。革命失败后,伊利里亚主义开始逐步退潮。尽管这种思潮缺乏科学根据,甚至带有某种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它却显示了自己的生命力,表明南部斯拉夫人都渴望能实现某种政治上的联合。

随着巴尔干各国人民争取独立斗争事业的蓬勃开展,南部斯拉夫人要求联合的呼声也日益高涨。1870年12月,南部斯拉夫人居住地区的各政治团体代表和知名人士在斯洛文尼亚首府卢布尔雅那召开关于南斯拉夫各民族统一的大会,表达了南部斯拉夫人迫切要求统一的愿望。与会者提出各种联合的方案,曾有人建议首先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达尔马提亚联合成一个政治实体,然后再逐步扩大。

与此同时,巴尔干各国政府也以各种形式设法促成本地区的联合。

同类推荐
  • 大唐最狠赘婿

    大唐最狠赘婿

    罗修穿越大唐,恰逢武德九年,李二玄武门之变,突厥大军犯境!【叮!无敌中文系统启动!宿主可获得中文小说网内所有书籍中的技能!】叮!获得书籍《网游之10倍反弹》!恭喜宿主获得技能——十倍反弹!“呵呵,突厥十万大军算什么,你们来杀我啊!”十万大军杀来,团灭!叮!获得书籍《我能复制属性》!恭喜宿主获得技能——复制属性!“呵呵,秦琼、尉迟敬德,我要单挑你俩!房玄龄、杜如晦,我要和你们斗智!”复制属性成功,团灭!叮!获得书籍《我在三国造反》!恭喜宿主获得技能——造反!“咳咳,陛下,李二陛下,你别跑啊……”
  • 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政变。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此次兵变最后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 章献明肃皇太后

    章献明肃皇太后

    医学博士穿越成北宋益州华阳县农家女刘敏,32岁的英俊男变身为七岁的姣姣女备受虐待。改变刘敏命运的是一次璇玑洞之行,刘敏一夜间精通了琴、棋、书、画、武、艺、娴,可谓“万能”之人。襄王府招募艺伎,刘敏和襄王赵元侃一见钟情;赵元侃就是后来的宋真宗赵恒。赵元侃欲纳刘敏为妾,遭父皇宋太宗反对;宋太宗丧心病狂地追杀刘敏,被刘敏干掉前来杀她的皇城司——锦衣卫高手。刘敏女扮男装和废太子赵元佐深入西北前线根除瘟疫,联络吐蕃、黄鹘部族杀死西夏主李继迁,宋太宗宾天后赵恒登基成为皇帝是为宋真宗,刘敏被册封为皇后协助皇上处理朝政;刘敏协助宋真宗进行了北宋历史上一定乾坤的“咸平之治”,北宋国力大振。宋真宗宾天,刘敏辅佐太子赵受益使北宋国运达到极盛;宋仁宗追封母后为章献明肃皇太后。章献明肃皇太后“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章献明肃皇太后的真名叫刘敏,不叫刘娥。
  • 竹林七仙

    竹林七仙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战争已经进行了十年。这场战争表面上看是蜀国与魏国之间的兼并统一战争,内质却是以诸葛亮为大家长的道家与以司马懿为教主的儒教的大决战。故事分成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道家诸葛亮和儒教司马懿之间的军事战争。第二部分是竹林七贤和司马家族之间的军事战争。第三部分是竹林七贤各自的经历与他们同司马家族之间的文化、政治、社会斗争。其中,第三部分的故事是穿插在第二部分的情节之间的。这种手法使得战场上的战争场面与社会生活画面交替进行,增强了节奏感。第四部分回到道家诸葛亮和儒教司马懿之间的军事战争,收尾。
  • 汉末全面战争

    汉末全面战争

    袁绍:“吾四世三公。”曹操:“吾乱世枭雄。”刘备:“吾汉室宗亲。”孙坚:“吾江东之虎。”张坤:“吾一介草民,但有百万雄军。”张坤莫名其妙来到东汉末年,这个人命比草贱的年代,却惊喜地发现,自己竟然随身带着三国全面战争辅助系统。“我来,我见,我征服”,张坤不由仰天长啸。誓要提百万雄狮,踏平这个惶惶乱世。
热门推荐
  • 大唐公主出墙记

    大唐公主出墙记

    她勉强找了个好“相公”,以为自此可以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可老天居然让她……她和他可是血脉相连的“亲兄妹”啊!可他却明知故犯,不仅亲了她,还罔顾她的意愿、违逆天伦……
  • 农村科学种植常识——杨梅种植新技术

    农村科学种植常识——杨梅种植新技术

    种植即植物栽培,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花草、药用和观赏等植物的栽培,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牧草等。科学,原指分科而学的意思,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 观众心理学

    观众心理学

    中国第一本从观众心理入手,系统地研究戏剧家如何了解观众、适应观众、征服观众、提高观众等问题的专著。余秋雨认真钻研了以德国为基础的接受美学和艺术心理学,融会贯通后,由此编成一部教材,并把长期被滥捧或狂贬所歪曲的中国艺术,作为与接受美学碰撞的重要素材。为了避免过于抽象,举了古今中外艺术家的实践来证明。作为学科,它们是新的,但作为学科所传达的审美心理范畴,却从人类拥有艺术以来就一直在发挥作用。因此,它们与艺术实践的遇合,将会两相滋养:既让艺术获得全新的思维高度,又让学术获得悠久的感性支援。
  • 知愿知暖

    知愿知暖

    各方势力为争夺神秘的616号病毒,余父因此丧命,余念也因此受到重击而丢失记忆,男主时顷得知消息后俨然为时已晚,找到余念后为保护拥有特殊体质的余念不受到追击,时顷只能掩饰自己的身份……
  • 我手机中的女友

    我手机中的女友

    一个刚上高二的学生白宇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生,因为动漫看多了还想要个女朋友,出个门买个东西被劫持,在逃命过程中,手机掉在路上,正要去捡,有个女生就出现我的面前,救了我。那个女生没注意看,踩到我的手机,正好闪电劈中,那个女生就消失我的眼前。【就这样他俩的故事就这样拉开了..............】
  • 荒慌

    荒慌

    自华国统一大陆,称霸四国,改国号天,意预与天齐,而帝者自视为天之子,乃天令天下一统,故四国而亡,华则盛世齐天,国泰民安,百兽率舞,天下大治末,天之子责令天下,修武堰文,昌盛武道,收集天下所有武道术法,整理改进。随后大开国门,废蛮荒异族,灵族等不得进入国境的铁律,虽有众多要求,但抵不住大势,而此种种,造就了天国强盛到极致的时代。不到百年间,便宗门林立,学院遍布全国各州各县。于是有了人人修武,人人会武的现象!而不知何时,在江湖中出现了一个讣告令!没人知道谁发的讣告令,讣告令又在哪里,或者说天下皆有讣告令,江湖中只有一段话描述讣告令:九幽阎罗黑白鬼,天下人间讣告令;无常索命归地府,匕剑血染江湖中!
  • 梦兮花未落

    梦兮花未落

    人们都说上天为你关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可如果一扇接一扇的门都紧闭,这时的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 村孤

    村孤

    父亲遇车祸身亡,母亲受不了打击而发疯,最后含恨离世。三个年幼的孩子成了孤儿,一户好心的人家把他们收留,在以后未知的生活中,他们将何去何从呢?
  • 水映云天花映日

    水映云天花映日

    碧天无际雁行高,清雅闲淡生奇智。谁家有女初长成,飒爽英姿入画来。水映云天花映日,心向光明致千里。
  • 三国之西凉鄙夫

    三国之西凉鄙夫

    魂归汉末,生而卑微;祖上无显赫名声,家中无逾岁之粮。然,大丈夫生逢乱世,安能妄自菲薄!君不闻,昔王侯将相宁有种之呼,依旧振聋发聩?君不见,昔亭长刘邦尊号高皇帝,依旧被人津津乐道?吾乃华雄,虽西凉一鄙夫,亦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PS:本文无系统、无外挂,有那么一丁点先见之明。 群:86452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