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995000000052

第52章 尽心章句上(1)

[原文]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译文]

孟子说:“人能够竭尽心力去行善,就是真正懂得天赋给人的本性,懂得了天赋给人的本性,也就是懂得了天命。一个人能努力保存他的善心,培养天赋给人的本性,目的就在于正确对待天命。无论短命或长寿都态度如一,只是修身养性以等待天命的抉择,这就是用来安身立命的方法。”

[延伸阅读]

佛说:“你去何处安身立命?”

孟子回答说:“养****天,修身立命。”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时,他的话语从来不带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对待天命,他认为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认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他认为不过是一心一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安身立命就是要我们加强学习知识,提高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

所以,不要东奔西走,南寻北觅,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东奔西走,南寻北觅的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就越觉得空虚,最终你就只是一个徒具外形,被外物虏役的臭皮囊。

与之相反的是,“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只要你保持心灵的思考,修身养性,身心自然就会有着落,精神自然就会有寄托,你也将永远把持着你的生命之春。

[原文]

孟子曰:“莫非命也①,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②。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注释]

①莫非命:赵注云:“命有三名,行善得善曰受命,行善得恶曰遭命,行恶得恶曰随命。惟顺受命为受其正也。”

②岩墙:将要倒塌的墙。

[译文]

孟子说:“吉凶祸福没有一样不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所以懂得天命的人不会站在倾斜要倒的墙壁下面。一切尽力按正道行事,走完人生道路的人,他所接受的是正常的命运;那些犯罪受刑而死的人,他们所接受的就不是正常的命运。”

[延伸阅读]

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这种思想似乎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但实际上,“顺受其正”才是孟子的立足点。如果能够顺理而行,顺应命运,也就能够承受正常的命运。那该怎样顺应呢?比方说,知道危险的人不会站在危险的墙下,这不难做到吧?为什么不站在危险的墙下?因为你知道它有倒塌的危险。同样的道理,明知道打家劫舍,杀人越货,走私贩毒,贪污受贿是危险的,你是不是还要去试试呢?不去试试的人是知道命运的人,是“顺受其正”的人。去试试的人则是不知道命运,不“顺受其正”的人。所以,“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而死者,非正命也”。一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走正道,行正义,就是正常的命运;相反,如果因犯罪而死,则死于非命,就不是正常的命运了。所以,从孟子的观点来看,命运的确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顺其自然罢了。

就一般情况而言,说到命运,青少年一般不会有什么感觉。二十岁到四十岁之间的人多半对命运不屑一顾或者持否定态度,因为他们青春焕发,生命力蓬勃向上,对自己、对前途都充满了信心。他们认为每天清晨的太阳都有所不同,每天的生活都有新的内容,奋发向上才是他们生命的主旋律。四十岁以上的人感觉可就不同了。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但对于现代人来说,“不惑”与“知天命”似乎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旦“不惑”,也就“知天命”了;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知天命”了,才谈得上“不惑”。其实,孔子自己也说过:“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由此可见,四十、五十的确是个划分不清的年龄段,或许个体的情况有所不同,对有些人来说,“知天命”要早一些,但对有些人来说,则要晚一些。而这种早晚又决定于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与境遇。总起来说,人到中年,什么事都变得不重要了,命运的影子不知不觉地爬上心头。这时,回顾自己半生的所作所为,想想少年时代的理想与梦幻,青年时代的奋斗与血汗,怨天尤人已经没有用了,悔恨遗憾也是徒劳的,明智的做法还是接受孟子的说法:“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或许这样多少会让人有所慰藉,有所解脱,从而使自己脚踏实地,问心无愧地走完人生。

[原文]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译文]

孟子说:“求索才能获得,舍弃就会失掉,这种求索有益于获得,能否获得它取决于我自身。求索虽有法则,获得却由命运,这种求索无益于获得,能否获得它由不得自身。”

[延伸阅读]

一个人的内在品德在于知识的积累,思想的修养,人生境界的追求,一句话,是一种精神的自我完善。而身外之物则是金钱富贵,名誉地位。

内在品德全在于自我,只要坚持追求,便有一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叫“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对于身外之物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是你坚持追求就可以得到的。所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不要为了名利而失去了自我。

当然,不强求并不表示不追求,而是要顺其自然。就像孔子对待金钱富贵的态度:“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如果追求不到,那还是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吧。

说来也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完全没有必要看得那么要紧。

[原文]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

孟子说:“万物都为我所具备。反躬自问而觉得诚实无欺,就有莫大的快慰。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尽力而为,那么,求得仁德的道路就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延伸阅读]

“万物皆备于我矣”被认为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有代表性的一句名言。这里面的是与非不属于我们关心的范围。我们关心的是孟子说这话的意思。所谓“万物皆备于我”并不是像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说是“万物都为我而存在”。孟子的意思是说天地万物我都能够思考,都能够认识,所以天地万物我都拥有了。这样才会有下面的一句话“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扪心自问,我所认识的一切都是诚实无欺的,所以感觉非常快乐。这是一种认识的快乐,一种探求真理的快乐。但是,仅有认识,仅有自身的发现还不够,还要“强恕而行”,尽力按恕道办事,这样来实行仁道。所谓恕道,我们在本书中已经多次提到,也就是孔子反复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的积极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总起来说,这是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思想,可以用这种思想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是一种认识的快乐,局限于自身;那么,“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就是一种实践的快乐,已经涉及他人与社会了。

由此可见,“万物皆备于我矣”所引出的,是“认识”和“实践”两大领域的儒学追求:一是“诚”,二是“恕”,这些都是儒学的核心内容。单从“万物皆备于我矣”这句话给我们的感觉来说,就是一种充满主体意识、乐观向上的心态。它给人以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原文]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译文]

孟子说:“实行了仁义之事,却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天天习以为常,却不问个所以然,一辈子沿着这条道路走,却不考虑它是条什么道路,这种人就是平庸的人。”

[延伸阅读]

做一件事,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认识自己,才是成功者的作风。相反,一辈子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只能是个平庸的人。

在今天的生活中,处于“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状态的人被视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随波逐流混日子的人。不过,话又说回来,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又有多少人能达到不断反省自己所为的程度,真能凡事都问个为什么呢?

[原文]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如果对毫无耻辱感而感到羞耻,他就可以终身不再蒙受羞耻了。”

[延伸阅读]

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从不知羞耻进步到知道羞耻的人,就可以不用觉得羞耻了。”

俗话说得好:“人有脸,树有皮,电灯泡儿有玻璃。”羞耻之心,人皆有之。只有无耻卑鄙之徒才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

《法句经》说:“那些不以该耻者为耻,而抱持邪恶之念的人,将会下地狱。”但是,他们一旦知道羞耻,也就可以脱离炼狱,“浪子回头金不换”,说不定还能上天堂!

[原文]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译文]

孟子说:“羞耻对于人来说至关重大;那些搞阴谋诡计的人,是没地方用得上羞耻的。一个人要是不齿于不如他人,那怎么能赶上他人呢?”

[延伸阅读]

从亚当夏娃在伊甸园里偷吃了善恶果那一刻起,羞耻之心便油然而生。亚当夏娃虽然因此而犯下原罪,被逐出伊甸园,但却因此获得了在现实土地上生存的权利。

《中庸》有言:“知耻近乎勇。”

即使罪孽深重如犹大,只要知道羞愧,灵魂也就能获得拯救。如果及早知耻,并以羞耻为动力,化羞耻为力量,亡羊补牢,就不会晚。否则,一次无耻,次次无耻,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那就万劫不复,无可救药了。

[原文]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译文]

孟子说:“古代贤明的国君喜欢行善而忘记自己的权势;古代的贤士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乐于信奉自己的义理,忘记别人的权势地位,所以王公贵族不向他们恭敬致礼,就不能多次见到他们。连相见尚且不可多得,更何况要他们做臣子呢?”

[延伸阅读]

要弘扬读书人的气节和骨气就要做到乐道忘势。还是曾子所说的那个道理:“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他有他的富有,我有我的仁义;他有他的官位,我有我的正义。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这样一想,也就不会在意他的权势了。所以,真正的贤士能够自由游走于王侯之间。

当然,如果王侯本身就能够好善而忘势,对贤能之士礼数有加,把他们当成真正的朋友来平等对待,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总之,领导人好善忘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乐道忘势,不逢迎拍马,不屈从权贵,这样两方面就能相辅相成。

[原文]

孟子谓宋勾践曰①:“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②;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释]

①宋勾践:人名。姓宋,名勾践。是游说诸侯的人。

②嚣嚣(xián):赵岐注:“自得无欲之貌。”嚣,通“闲”。

[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到诸侯国去游说吗?我告诉你关于游说应取的态度:人家理解你,安详自若;人家不理解你,也安详自若。”

宋勾践说:“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若呢?”

孟子说:“尊重德,喜欢义就能安详自若,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义,得志时不离开道。穷困不失去义,所以能自得其乐;得志不离开道,所以百姓不失望。古代的君子,得志就把恩惠施加给百姓,不得志就修养自身显现于世。穷困时就独善自身,得志时就兼善天下。”

[延伸阅读]

“穷达”只是身外事,只有道义才是根本。所以要“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思想一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简单理解就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这句话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成为对他人,对世界,对自身的最强有力的心理武器。

当你穷困失意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当你飞黄腾达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做官提供了一个心安理得的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此,无论你是穷还是达,它都是一剂心理良药,是你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与法宝。

[原文]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译文]

孟子说:“要等待有周文王这样的圣君出现,然后才知道起来向善的,是一般民众。若是杰出的人物,即使没有周文王这样的圣君出现,也能自觉地努力向善的。”

[延伸阅读]

孟子所谓的“豪杰之士”并非有勇无谋的匹夫,而是有过人才智的贤士。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无数贤士为了悟透成功的真谛而皓首穷经;在纷繁的现代社会中,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或世俗、或理想或有个性的成功而奔波忙碌。人人都在追寻成功,但却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到底什么是成功?成功究竟能带给人们什么样的满足和体验?我们应当如何追寻成功?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经常令人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

同类推荐
  • 知识分子的背叛

    知识分子的背叛

    《知识分子的背叛》是法国哲学家朱利安·班达的代表作,也是一本专门研究知识分子问题的世界名著。全书四章,集中讨论了“政治的时代”、“政治激情的本质”和“知识分子的背叛”等三大问题。这本书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因西方知识分子背叛“永恒的原则”去侍奉政治党派那些伪神,从谴责的角度重新估价他们这一倾向。他所谴责的那些背弃永恒真理的人,主要指法西斯分子。班达认为,知识分子首先应当忠于真理,否则知识分子生活的独立自主性便会被毁坏。
  • 读老庄之道悟生活智慧

    读老庄之道悟生活智慧

    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老子》与《庄子》占有很重的份量,它们产生的时代,正是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最为发达自由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与《庄子》代表着道家思想,文字境界洒脱、空灵,气势超凡脱俗,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对后世影响颇深。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却是将自己置身于快节奏的工作和忙碌的生活之中,每天忙于争名逐利,而不是修养自身。然而这样的生活却很难给人们带来幸福,为什么我们不能找回那种从容的幸福,而一定要为着虚浮的假象而碌碌终生呢?
  •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思想大师谈天才的激情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思想大师谈天才的激情

    本书讲述了人生不仅仅是活着、爱是种理性、生命的召唤、人生的意义、真正的幸福、人的品质、关于罪恶、论经验、论哲理、论青春、论友谊、论爱情等等。
  • 老夫子品评荀子

    老夫子品评荀子

    荀子(约前313年~前235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先秦继孟子之后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中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一生怀抱治国宏愿、文韬武略,周游列国,以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曾游说齐、楚、赵、泰等国,然而事与愿违,终未能如愿。荀子晚年隐居楚国兰陵,著书立说,以毕生所学,著成《荀子》一书。
  • 菜根谭

    菜根谭

    《菜根谭》是明代文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格言体人生智慧书,内容主要包括如何做好自己,如何涉世待人,如何过好生活,如何面对命运等方面,从方方面面教导人们如何超越现实人生的苦难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正心、修身、养性、育德,让自己能够正义有效而又悠闲从容地活在世间。本书以武进陶湘1927年序刻的《还初道人著书二种》之一的《菜根谭》刻本为底本,从中精选264条,进行注释、翻译和点评,以方便现代读者阅读理解。
热门推荐
  • 云掠

    云掠

    一剑风云动,小女可峥嵘!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不要让孩子输在心态上

    不要让孩子输在心态上

    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别从培养孩子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独立自主、宽容、勇敢、知足、感恩等多种心态。详细、全面地讲述了孩子的良好心态是怎样培养起来的。第九章“帮助孩子去掉不健康的心态”集中归纳了对于孩子的成长不利的多种不健康心态,告诉家长如何因势利导帮助孩子从中解脱。
  • 都市:神豪开局成为首富

    都市:神豪开局成为首富

    胡飞穿越到炎国,绑定系统,就成为首富。我坦白不装了,昨天打赏网红脸一个亿的土豪,就是我胡飞!我是胡飞,我不秀,我不当小白脸。
  • 不灭龙域

    不灭龙域

    “不要碰,是陷阱……”耳边传来高人的警告,再一看那个送快递的小伙瞬间被诡异的黑烟冰封,碎裂一地!两个无神论的青年,被卷进了一场灵异事件!一场面试却惹上了杀身之祸!远古的魔头,神秘的组织,诡异的道术,将他们代入了危险的境地!然而所有的起因都是年前的那次外出,那条诡异的石龙,还有神秘的龙域……
  • 玄真子外篇

    玄真子外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海之尽头

    海之尽头

    大海?陌生而又熟悉。为实现对妻子的诺言。寻觅伙伴,探索汪洋;满途荆棘,浴血奋战。一场浩劫,一次重生,一个希望承载梦想。无论何时他从未放弃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无论何时他从未放弃自己的探险家的梦想。直到有一天,她的死……所有的诺言化为泡影……他还能坚持自己的初衷吗?
  • 李木子的灵魂邮差生涯

    李木子的灵魂邮差生涯

    他的名字很好懂,爸爸妈妈都姓李,就叫了木子木子。可是这名字并没有让他高大上起来,如此洋流之风的名字和他一点儿也不相称,黑黑的皮肤笑起来嘿嘿嘿嘿的,在家里又排行老二,时间久了,大家都叫他二木头。但是二木的长相有点儿意思,五官很立体,看起来木讷讷的,可有时候笑起来带着几分匪气,去道上装模作样一番也毫不违和,平时卑躬屈膝、贴近群众讨好师长领导一点儿也不做作,反正就是舒坦。光凭着这个,没少招叔叔阿姨、姐姐妹妹们的喜欢----大爷,真话,遇到你之后,我就改变人生了(哭),我只想老老实实当个邮差啊————“没错啊”-
  • 男人的五项修炼

    男人的五项修炼

    《男人的五项修炼》:当丰富的内涵、卓越的品味、独特的个性越来越成为男人们的普遍追求,当职场越来越成为男人们彰显个性魅力的最佳空间,男人们对魅力、成功的渴望如同春草一样疯长,如何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位极具内涵又充满个性魅力的成功人士,成为当下男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打造最完美的男人。
  • 王者荣耀:萌新成长笔记

    王者荣耀:萌新成长笔记

    一个刚开始接触Moba游戏的主角慕星,第一个入门的便是王者荣耀。新手的她将会在王者荣耀里玩出什么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