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705700000002

第2章 医学的脚步(2)

其中《欧希范五脏图》是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由吴简将宋廷处决的欧希范的尸体进行解剖,绘工绘制而成。书中描述了五脏六腑的生理位置:肺之下有心、肝、胆、脾,胃之下有小肠,小肠之下有大肠,小肠莹洁无物,大肠含有滓秽,大肠之旁有膀胱等,这种描述与正常人体五脏六腑的位置基本相符合。宋代崇宁间(1102-1106),杨介所着的《存真图》较《欧希范五脏图》更为精确,对人体胸、腹腔、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等内脏及血管都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并且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该书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后的很多医家都曾用它来校正医籍。

清代的《医林改错》是我国解剖学上的里程碑。它由着名医学家王清任经40余年的对尸体的直接观察而写成。该书绘有25幅生理解剖图谱,纠正了前人的“肺有二十四孔”、“脾闻声则动”、“尿从粪中渗出”等错误论断。他发现气管有两个分支和若干小支气管,同时还发现了过去人们从未提出过的重要脏器,如颈动脉(书中称“左右气门”)、降主动脉(书中称“卫总管”),以及幽门括约肌、胆总管、胰脏、十二指肠入口等。尤其是对膈膜的记述,相当准确,说它“薄如纸,最为坚实”。而且,王清任还通过自己的观察,再次肯定大脑主宰思维记忆的功能,说“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

我国历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学的精心研究,大大丰富了我国医学的内容。但是因为受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伤”的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我国的解剖实践一直是医家个人偷偷进行的,因为得不到政府的支持,解剖实践在当时甚至要冒很大的风险。也正因为这一原因,我国的解剖学始终未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发展极其缓慢,最终为后起的西方医学所超越。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中的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本草纲目》的问世

在世界医药历史上,有一部被全世界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巨着——《本草纲目》。

它是由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其中凝聚着名医毕生的心血。

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人,祖父、父亲都是民间医生。在古代,医生的社会地位很低,被人瞧不起,因此父亲很希望儿子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从小就督促李时珍埋头念书。但是,李时珍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偏偏打心眼里爱上了行医这一行。20多岁时,他就随父亲走南闯北,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行医生涯。

有一天,李时珍和父亲在自家药园里劳作。突然,有个人急匆匆地跑进来要打李大夫。

原来有一个病人服了李时珍父亲开的药后,病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李时珍的父亲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开的药方没有错,剂量也对,而且病人也按时服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几天后,李时珍找到了答案:他发现,原来是药铺根据一部本草(医药)书上的错误记载,把有毒的“虎掌”当做无毒的“漏篮子”用了。

“这太危险了!”李时珍对父亲说,“看来,古人流传下来的本草书也有很多错误,真不知害过多少病人!要是能重新修订一部正确的本草书,那该多好!”

父亲赞许地对他说:“对,不过这事可没那么简单。除非朝廷下诏,才有可能做到。”

可是,倔强的李时珍却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将古人的错误纠正过来,留给后代子孙一部正确的本草书籍。从此,他一边行医,一边抓紧时间研读许多有关药物方面的书籍,同时记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有一回,他在古书中看到这样的一段记载:蕲州产有一种白花蛇,“其走如飞,牙利而毒”,腹部有24块斜方块。这种蛇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产量不多,因此极其贵重。

看完记载,李时珍兴趣盎然,难道自己家乡产的白花蛇真的有24块斜方块吗?它有哪些习性?又有怎样的药用价值呢?遗憾的是,古书对此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更具体的说明。于是,李时珍进一步想到:要想把本草书修订正确,还得亲自深入实际考察。

为了真正地了解白花蛇,李时珍想起了深山老林里的捕蛇人。他找到捕蛇人,并随他一起上山捕蛇。后来,李时珍终于亲眼见到了白花蛇,并证实了蛇的肚子上果然有24块斜块花纹。接着,他又向捕蛇人了解了白花蛇的习性、药用功能等等,并作了详细的文字记载。

经过十几年的精心准备,李时珍开始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详实的笔记,正式动笔编写本草书。几年后,李时珍被朝廷的太医院选中,来到京城。但是,那些太医院的医生大都是迷信道士的庸医,在那种乌烟瘴气的氛围中,李时珍虽有满腹才学却派不上用场。因此,不到一年时间李时珍就托病回乡,继续编写本草书。不过,在太医院时,李时珍有机会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古代医书,为他的编写工作增加了不少充实的材料。

眨眼间,整整27个年头,李时珍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他呕心沥血编写而成的辉煌巨着——《本草纲目》,经过3次较大的修改之后,终于定稿了。白发苍苍的李时珍用双手摩挲着这一大叠书稿,眼眶里闪动着欣慰的泪花。

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勇敢地打破传统的“三品”分类法——“上药养命以应天,中药养性以应人,下药治病以应地”,而是采用按植物、动物、矿物等比较科学的分类法,将中药分类学更向前推进了一步。

《本草纲目》是中国医药宝库中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一部充满创造精神的巨着。《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医药学的丰富经验,对世界的医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听诊器的发明

听诊器是1816年由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的。当时,林奈克为一胸痛的肥胖病人看病,他将耳朵贴在病人的胸前,但是病人肥胖的胸部,隔音效果太强了,听不到从内部传出来的声音。林奈克非常懊恼,在小路上漫步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正好有两个小孩蹲在一条长木梁两端游戏,一个小孩敲他那一端木梁,另一端的孩子则把耳朵贴在木梁上,静听彼端传来的声音。林奈克思路顿开,立刻返回医院,用纸卷成圆锥筒,用宽大的锥底置于病人的胸部,倾听诊器

听了一阵,惊喜地发现,可以听到病人胸部内的声音了。

经过多次试验,试用了金属、纸、木等材料不同长短形状的棒或筒,林奈克最后改进制成了长约30厘米、中空、两端各有一个喇叭形的木质听筒。由于听筒的发明,使得林奈克能诊断出许多不同的胸腔疾病,他也被后人尊为“胸腔医学之父”。林奈克死于1826年,年仅45岁。

1840年,英国医师乔治·菲力普·卡门改良了林奈克设计的单耳听筒。卡门认为,双耳能更正确地诊断。他发明的听诊器是将两个耳栓用两条可弯曲的橡皮管连接到可与身体接触的听筒上,听筒是一中空镜状的圆椎。卡门的听诊器,有助于医师听诊静脉、动脉、心、肺、肠内部的声音,甚至可以听到母体内胎儿的心音。

1937年,凯尔再次改良卡门的听诊器,增加了第二个可与身体接触的听筒,可产生立体音响的效果,称为“复式听诊器”,能更准确地找出病人的病灶所在。可惜凯尔的改良品未被广泛采用。近来又有电子听诊器问世,它能放大声音,并能使一组医师同时听到被诊断者体内的声音,还能记录心脏杂音,与正常的心音比较。虽然新型听诊器不断问世,但是医师们普遍爱用的仍然是由林奈克设计,经卡门改良的旧型听诊器。

麻药的发明

疼痛是让人很痛苦的事,特别是需要用刀子,把肌肉划开,对病人进行医治的时候,那割肌之痛更是让人难以忍受。几千年来,人类在征服疼痛的道路上,艰难地向前迈进。

据各国的文献记载,在人类没有发明有效的麻醉药物以前,医生给病人做外科手术,往往都是把病人牢牢地绑住,使病人不能乱动。当手术时,那撕裂人心的叫声使人惨不忍闻。

有的医生也想出了一些减轻病人痛苦的办法,如手术前将病人有病的肢体浸在冰水里,等到冻麻木了再开刀。再不就叫病人喝些烈酒,待其沉醉时再手术。

在中国的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在手术之前给病人服下,使病人昏迷后再进行手术。这虽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麻药,但效果却不理想,仍然疼痛难忍。于是关羽刮骨疗毒时,宁可忍着巨痛也不用麻沸散。

从中国传统医学中发展出来的针刺麻醉,曾引起世界医学界的极大重视一般地认为,人类真正征服疼痛的时代是19世纪中期乙醚的发现和使用,说起来还是一段有趣的故事。

威廉·摩顿。摩顿经常为患者拔牙,为了减轻被拔牙者的痛苦,他想了很多办法。后来,他偶然发现,患者闻了乙醚味就不会感到疼痛了。于是,每次为患者拔牙时,他都用一块浸了乙醚的手帕盖在患者的鼻子上,结果,找他来拔牙的人络绎不绝,他的门诊顾客盈门。

为了保住自己的这一“专利”,摩顿耍了个心眼儿,他把乙醚加进了香料,这样一来,在使用的时候,别人就分辨不出他用的是什么东西,搞不清他的配方了。

摩顿拔牙不疼的消息越传越广,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当时麻省有个医学团体组织,这一组织规定,医生行医要光明正大,不准用骗术骗人。按照医学伦理学的要求,如果摩顿不公开他的秘密配方,那就是“骗术”

,就停止他行医的权力。后来,摩顿思索再三,在良心的驱使下,向同行们公布了他的秘方,人们这才知道乙醚有如此神奇的功效。

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乙醚可以用于多种外科手术。1846年10月16日,摩顿在麻省综合医院里首次举行了外科麻醉手术表演。当病人按摩顿的要求深呼几下,吸入麻醉气体后,主刀医生便割下了患者颈部的血管瘤。整个手术持续了30分钟,病人全然不觉疼痛,在场的人无不拍手称奇。从此以后,乙醚麻醉法便走向世界一直使用到今天。

1868年,年仅48岁的摩顿去世了。波士顿的市民们在他的纪念碑上刻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他是吸入性麻醉开刀法的创始人。由于他的发明,使开刀的疼痛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消毒法的发明

1861年,法国着名的生物学家巴斯德来到巴黎,开始积极从事科研工作,他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发酵和腐烂。

他需要弄清楚空气中是否存在微生物。他用一只玻璃管,一端接上排气泵,另一端用棉布塞住,让大量空气从棉布和玻璃管中通过。试验结果显示,棉布变黑、变秽。

接着,他又将肉汁装进玻璃瓶中,塞住瓶口,使其和外部隔绝,再进行加热,最后经显微镜检查证实,只要瓶里没有微生物,肉汁就不会变质腐烂。而如果轻轻掀起瓶塞,使空气稍微进入,瓶内就出现微生物。

因此,巴斯德断言,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使得实验中的棉布变黑、变秽。

为了更进一步地说明问题,巴斯德准备了许多经过严格处理的烧瓶,然后不辞辛苦地到繁华的大街上、清洁的地下室、高耸入云的阿尔卑斯山顶采取了空气的样品,再用显微镜检查。证实繁华大街上的空气里微生物最多,地下室的空气中微生物较少,而山顶的空气中则几乎没有微生物。

于是,巴斯德再次断言,肉汁放在有空气的地方,只要微生物不接触,肉汁就不会变腐。

为此,他又精心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实验仪器。这是一个长颈烧瓶,长长的瓶颈向下弯曲着,空气可以通过瓶颈进入瓶内,但灰尘、微生物却在进入瓶颈的途中粘在瓶颈上,这样,瓶中的肉汁就不会变腐了。

后来,巴斯德又想出了一个奇妙的办法,在长长的瓶颈中间加热,使外部的微生物在进入的途中就被杀死。这样,巴斯德以确凿的实验,戳穿了“生物自然发生学说”的谎言。

加热可以杀菌防腐,巴斯德的实验无疑是现代消毒法的滥觞。

后来,巴斯德又通过不懈努力,发现了另一种防止乳酸发酵的新杀菌法-低温杀菌。也就是说不采取加热的办法,而是在低温中增压使微生物死亡,后来人们也将这种新办法称作“巴斯德式杀菌法”。

巴斯德在他的论文中指出:“腐败的食物可以使人体中毒。伤口化脓是因为某种生物所引起的发酵结果……疾病,特别是传染病,都是因微生物潜入人体,大量繁殖,而分解了周围的肌体,这种分泌物对人体有极大的毒害,从而引起疾病。”

那么,如何阻止微生物侵染人体,尤其是在手术后防止创口受病菌感染呢?一个崭新的课题展现在世人面前,呼唤着解决的途径。

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最先发明了外科手术消毒法

英国一位名叫利斯特的外科医生勇敢地担起了这项庄严的历史重任。利斯特在外科手术方面有着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然而,在他主持的外科医院里,仍有不少病人在手术后因伤口感染而死亡。所以,当时患有外科疾病的人,除非面临死神的威胁,否则谁也不愿意到医院来动手术。

怀着强烈的事业心以及对患者极大的同情心,利斯特立志要改变这种落后局面。一次偶然的机会,利斯特读到巴斯德的着作,大有所悟:原来空气中四处弥漫着微生物,难怪手术后的病人会意外受感染死亡。

既然微生物是伤口化脓的元凶,那么寻找一种药物使伤口上的微生物死亡是最好的办法。于是,利斯特开始搜寻可以制服病菌的药物。

一天,利斯特满脸倦容地从实验室里走出,到大街上散步,碰巧遇到一位清洁工人在掏阴沟,一股难闻的腐臭味直钻鼻孔。利斯特正想掩鼻快步离开时,发现那清洁工人正在往阴沟里泼药水,霎时,浓烈的药味掩住了臭气。利斯特惊诧地停下了脚步,问道:“这是什么药水?”

“石炭酸,往阴沟倒些下去可以清除臭味。”

“哦?”利斯特陷入了思考,这神奇的石炭酸会不会是理想的杀菌药?想到这里,他如获至宝般地赶回医院,开始了试验。

试验显示,具有强烈刺激性的石炭完全可以控制伤口化脓,不过,病人却受不了刺激的剧烈疼痛,而且伤口愈合缓慢。

一系列的稀释实验之后,适当比例的石炭酸作为一种比较安全的消毒药物被利斯特掌握了。为了更有效地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落到伤口上,利斯特以巴斯德的理论为指导,创造了具体的消毒方法:手术前,凡需与伤口接触的医生的双手、手术服、手术器械等,都用石炭酸浸泡处理;手术时,边用喷雾器向伤口附近喷射石炭酸,边进行开刀;手术后,再用经过石炭酸浸渍处理过的药用纱布蒙盖。经过这样手术的病人,几乎没有发生意外的感染,而且迅速恢复了健康。

狂犬疫苗的研制

1892年12月27日,巴黎大学的大厅里张灯结彩,人们正举行一次盛大的庆祝宴会,以纪念巴斯德的70寿辰。出席宴会的除了法国科学界的代表外,还有来自欧洲各国的科学泰斗们。当瘦小而跛脚的白发老人巴斯德挽着总统的手臂步入大厅时,乐队奏起胜利进行曲,全场欢声雷动。许多祝词都颂扬了杰出的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巴斯德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但年已古稀的他却仍然像孩子一般谦虚,只说了一句:“我只是尽我所能罢了。”

同类推荐
  • 皮肤病实效经典

    皮肤病实效经典

    皮肤病实效经典较为系统地总结了湿疹、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痤疮、皮肤瘙痒、疣、黄褐斑、斑秃、白癜风、癣、银屑病、荨麻疹、带状疱疹的中医学有效治疗方法,内容包括辨证治疗、临床效方、常用简方、食物疗法等。皮肤病实效经典内容翔实、易学易懂。
  • 黄帝内经通释

    黄帝内经通释

    本书共收载中医学经典名著《黄帝内经》原文162篇,对每篇原文均有通俗译文,直译与意译并用。
  •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基础理论课,又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并且与其他基础医学学科相互渗透而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病理生理学一套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未能充分体现各医药院校尤其是不同专业的办学特点,未能及时反映教学改革及教学内容的更新。为此我们邀请了广西医科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暨南大学医学院、大理医学院、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及温州医学院各学科的专家、教授,在总结第一版教材使用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与调整,以供预防医学、麻醉、口腔、护理、检验、中医、药学、法医、康复等医学类专业。
  • 口腔疾病合理用药226问

    口腔疾病合理用药226问

    本书对口腔疾病的特点、合理用药的基础知识、常见的牙齿疾病、牙周疾病、口腔黏膜疾病、舌部疾病、咽喉疾病、唇部疾病和口腔其他常见疾病的认识、诊断、治疗和预后护理进行了介绍。
  • 实用外科护理学

    实用外科护理学

    现代护理学的最早形式就是外科护理学,可以说,是外科护理学的发展才导致了护理学不断壮大,逐渐产生了护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因而,可以说,外科护理学是护理学的重中之重,是护理学基础中的基础。
热门推荐
  • The Philobiblon

    The Philobibl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生有涯愿无尽:梁漱溟自述文录

    我生有涯愿无尽:梁漱溟自述文录

    《我生有涯愿无尽——漱溟自述文录》是最完整的梁漱溟自传。梁漱溟自称不是哲学家、国学家,只是“问题中人”,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相号召,毕生所求惟在人生与社会(中国)两大问题的解答。从清末,历民国,到新中国,北大教书,乡建运动,发起民盟,廷争面折,时代变迁,世相百态,作者皆以细腻坦诚的笔触客观叙述,九十多年人生轨迹中自学之历程、情感之所依、思想之嬗变以及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之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纤毫毕现。本书由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历时27年,前后增删5次,编纂而成,是了解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生活感悟的最可靠资料。
  • 欢喜冤家:媳妇你的老公掉了

    欢喜冤家:媳妇你的老公掉了

    他是一个花花公子,飞扬跋扈,蛮不讲理,在京都人人都惹不起的娱乐界大亨;可是遇见她之后就像是变了个人一样,整夜温柔。。。。他:“喂,村姑,你踩着我的脚了”她:"哦,是嘛,我怎么不知道啊"他;‘’你知道我是谁吗?敢这样跟我说话”她;"反正不是什么好人"其实她是想说反正不是人的。她是三亚某农场的女老板,是一个附有正能量的女孩,自己离开家乡来三亚开始了她的创业史,她认真负责,凭着自己的力量开起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农场。当有一天他遇上了她两个小冤家发生了怎样有趣的事情了。
  • 不想算了

    不想算了

    初中三年,殷淮忻爱他三年,十分有幸当她上了高中后发现高中还是他,
  • 域九天

    域九天

    域九天中那神奇的九大奇石,还有九本秘笈,以及九······魔神宗为什么被灭?这九天大陆到底有着什么秘密?那不为人知的“九”的密辛到底是什么?境界的巅峰到底在哪里?又或者说真的存在吗?
  • 夜月几场清梦

    夜月几场清梦

    世上有个人与妖魔共存的地方叫做仙川。那里的生物世代守护着一个叫做“时”的圣物,这个圣物有着扭转时空、号令天下的力量。为保圣物安全,仙川的先祖在仙川周围设下严密的屏障,使得仙川与外部隔绝,并且立下规定,仙川每隔五年便要举行一次盛会,推选出最强的部族来守护圣物。可是有一年,仙川的屏障被外界的魔王打破,圣物“时”失窃。世界天翻地覆,以致时空错乱,古今并存。虽经多番波折,仙川之人找回了“时”,也尽最大努力把时空错乱纠正至最小,但仙川的秘密也因此暴露。自那以后,越来越多的邪魔从屏障的裂缝中侵入这里,试图夺取圣物来统治天下。这一年,柊下山修行,她与那人因转世而断开的缘也再次续起,他们即将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老子是阎王

    老子是阎王

    千千万万的兄弟在西阴山等着我救他们出去,我愿拼的魂飞魄散,也不愿碌碌无为的晃晃度日,看我杀出一条血路,从新改变地府新的历史。
  • 在河之洲

    在河之洲

    小说虚实结合,采取串珠复合式的篇章结构,以平实低调的语言,呈现当代中国社会的迅疾变迁,观察历史时空中的价值碰撞与流转,全书充满了对厚朴情感、欲望形状和生存悲欢的一唱三叹。作品中,两代人的感情纠葛和思想矛盾,武警英雄韩林、王牌公安厅长穆天云、公安战线小字辈穆小云、韩雪、海鸥,和谐社会中的海妈妈、白莲、春兰,以及人性蜕变了的韩跃、自大鸭、陈廉清、老海怪等人物形象,都被展示得生动鲜活,使人过日难忘。
  • 指剑八荒

    指剑八荒

    陆子明,身世孤苦的孤儿,因为奇遇而来到纳兰小镇,从此踏上武修一途,恩怨情仇,最后解开自己身世之谜,回到水蓝星,解开蜀山封印,打开通往仙界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