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545200000002

第2章 多向内看

把心收拢起来

出家人修行,大多要寻一处安静的场所,即使没有高山深林隔绝人世喧嚷,至少也要在闹市里觅一方清静空间。之所以需要外在环境的安宁,是因为依托于这样一种环境的力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收摄自心,全神贯注,潜心修法。

环境很重要,耳边时刻有噪音打扰,静心就会变得很难。深陷于现代生活的繁杂资讯当中,手机、网络、电视、报纸、杂志,无时无刻不在侵扰心神,这样怎么能够让自己沉淀下来呢。大家平日里学习、做事,都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要是身边时刻围着一大堆人,那恐怕什么事也干不成。现在有很多佛子来佛学院学习,也是为了借环境之力,促成自身的进步。

那么,是不是有了隔绝外界喧闹的环境,就一定能够潜下心去?当然不是。你可以把手机关掉,远离网络和各种资讯,身处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里,没有任何打扰,可是你坐在那里,却有可能满心纷乱,想完这件事,又联想到那件事,回忆完过去,又遥想将来,各种念头纷拥而至,片刻不停,根本没办法静下来。心里头的牵挂太多,贪求太深,思虑太杂,即使你的眼睛看不到五色,耳朵听不到五音,心里也总想着外面的声色之乐,名利之求,这样一来,再安静的环境也失去了作用。

没有调伏好内心的妄念、杂念,躲到哪里都没用。心灵的静定除了需要外来的助力之外,还需要内在的努力。有人就会问了,怎么努力呢,心里的想法根本不受控制啊,越想要平息它,它越是到处乱跑。确实是这样,人在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往往是无知无觉的,他没有意识到内在的空灵和安宁,一旦知觉到了这种状态,想法、念头就会纷至沓来。尤其是在刻意追寻的安静环境里,当你想着要静心的时候,心就已经乱了。心若是散乱的,没有收拢起来,人就很容易追着念头跑,念头被串起来,思虑和情绪的波动就没有尽头了。

把心收拢,就是说任何时候都要专心、用心。这里的专心、用心,不是说做事一心一意,废寝忘食,而是内心不要有挂虑。说得再明白一些,我们做事情,不要有功利心和贪心。一件事还没开始做,就有诸多担忧,做事的过程中又为些许得失心生苦恼,做完了,还要在乎成败、名利,这样肯定不好。心总是向外攀求,为了尚未得到的东西满心追逐,为了得不到的东西徒生烦恼,人就显得浮躁,很难沉淀下来。不沉下心来,就干不成事。

有学僧问师父:“我多久可以开悟?”师父告诉他:“十年。”学僧一听,怎么需要这么久?于是又问:“师父,如果我加倍苦修的话,需要多久开悟呢?”这回师父说:“二十年。”学僧不明白了,又问:“如果我夜以继日,不休不眠,只为禅修,又需要多久开悟呢?”师父说:“永无开悟之日。”

越努力就离目标越远,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这位学僧只在意修行的结果,不去关注自己,这样怎么能开悟呢?这就好比吃饭的时候,眼睛只看着锅里的饭,而不去关注碗里的饭,要是碗里一粒米都没有,那不就等于做了一场无用功嘛。

总盯着外面的世界,功利心太重,做事就容易有障碍。举例来讲,年轻人选择职业的时候功利心很重,总是根据职业贵贱、收入多少去选,结果选了一个不适合自己,不符合自己兴趣特长的职业;工作的过程中功利心重,苦一点、累一点的活都不愿意干,这样的话,职业上也很难有大的发展。

功利心重,归根结底是心太散了,想这个想那个,求这个求那个,对自己的心念不加控制。所以和尚常对佛学院的学子说,不要散漫、放逸,要把心收拢起来,往一处用力。不要以为你们来学佛,进了佛学院,就是佛子中的佼佼者,要是抱着这种心态去学习,时刻想着怎么开悟,怎么成佛,妄念就多了,妄念一多,做事情就挑三拣四,拈轻怕重,只求功利,不问意义,只看成果,不管过程。

实际上,事无高下,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你们看释迦牟尼,他做哪一件事不是在修行?任何一件“佛事”,若依轻慢心视之,那么就成了“俗事”;任何一件“俗事”若依悲智心觉照,那么就是“佛事”。一切都在乎我们的心,真正用了心去做事,即使再小、再普通的事,都能产生很大的意义。

所以我劝大家多去关注自己的心,多向内要求,不要总去追求形式上的成功和表面的风光。把自己做好了,把自己的心掌控住了,其他的事不要刻意去求,付出的辛苦是不是值得,这件事情能够为我带来多大的名声利益,身边的人是不是认同了我——这些都不要去想,做到了这一点,一心不乱,当下就能有收获。

让内在的声音引导你

大家平时都知道“如来佛祖”这个称呼,佛祖就是“如来”。那么“如来”是什么意思?《金刚经》上面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无来也无去,如《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法就是这个道理。佛永远在这里,在每一个人面前,我们看不见它,是因为被外在的欲求迷得太深,只要一念悟了,佛就来了,立现眼前,所以称“如来”。

佛经是从古印度的梵文翻译过来的,这个翻译的方式里边,包含了古代高僧大德对佛法的领悟。古德写的一首禅诗,说的也是“如来”的道理:“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求佛不必向远处求,因为灵山就在你的心头。每个人自身都有一个灵山塔,你只向灵山塔下修就行了。

大珠慧海禅师曾向马祖求佛法。马祖却说:“我这里一点东西也没有,还有什么佛法可求?自家的宝贝都不顾惜,跑出来乱求什么!”大珠问:“什么是我自家的宝贝?”马祖说:“你现在问我的东西,就是你的宝贝。本来一切都有,什么也不欠缺,还向外寻求什么?”大珠慧海由此顿悟。

我在开示信众时也说:“此法从来未曾失,不须向外更求禅。”为的就是让大家领会这其中的道理,佛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若去心外求法,便是多绕了冤枉路。

宋代成都府有个姓范的女子,一心向佛,听闻圆悟克勤禅师在成都昭觉寺,就去向他请益佛法。圆悟禅师教她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什么”。女子就回去专心参究,可是看来看去不明白,于是哭着求师父教她个方便法门。圆悟禅师便教她只看“是个什么”。女子回去后,在日常起居,举手投足间,一心一意地去看“是个什么”,如此日以继夜,终于有所领悟:“原来这么近啊。”所以佛法喜洋洋地,没有离开我们,我们背道而驰,日走日远,若能返照回光,不离立地即是。

在每一个当下,起心动念间,都问一问“是个什么”,那就已经触着了佛法,无须再向外去求。说了半天,是为了告诉大家,佛法的道理其实就是人生的道理。我们看人的这一生当中,有太多的问题需要从内在去解决,可是人的毛病就是常常向外去追求,埋头于感情、工作、事业,忙碌于交际、钻营,奔波于生计和名利,真正需要注重的内心状态却不去在意。

假若内心不够安定,缺乏力量,那你在向外追求的时候,怎样才能在外界千变万化的遭际面前保持淡定,找准方向?首先你内在的坐标都不稳,那么遇到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可能也会让你生出诸般烦恼。

很多人以为烦恼是外界的挫败和伤害造成的,事实上呢,烦恼是由心而生的,是你的心里有计较,放不下,外界的挫败和伤害才会影响到你。有的人心里一烦恼,就放纵自己玩乐,通过忙碌或者一些不负责任的方式来逃避烦恼,这样做,当然就没办法真正解决问题,一旦回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烦恼又会卷土重来。

内心的毛病,依靠外面的力量来治疗,这没有用。我知道许多人喜欢找人算卦,去庙里拜神佛,或者花钱请人作法,靠着这样一种外在的仪式来安住内心,这么做并没有错,但是,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多花点心思在源头处,时时回到内心,直面、审视、对治内心的病变。

自己的情绪、生活、工作、家庭、人际上出了问题时,一定不要向远处寻找缘由和解决之道,要先管自己,再管他人;先反省己身,再追问错误;先改变自己,再改变环境。外在的干预只是一时,没有人能抱着神佛过日子,人生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事。

你有善处一切因缘的智慧,有安定自我的力量,有面对所有境遇的内在能量,这都是你自己的事,别人不能够给你这些,你也没办法用这些智慧和能量去解决别人的问题,对不对?所以大家都要去追求自我、内在的完善,把自己做好了,人生就有了正向的力量,外在的境遇自然就能够平顺。

总看别人,会丢了自己

某日,广济寺。有居士来问:她的属下们在工作中形成了亲密关系,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家庭,用她的话讲“不能看着他们往火坑里跳”,要救他们于水火,很着急但不知怎么办。和尚告诉她:“管自己,不管别人,他非我不非,自非却成左。只要他们把本分工作做好了,其它的个人生活与你没关系,那是个人的自由。至于他做的好事自然有好报,坏事自然有恶报,自己做的自己受,与别人没有关系。随缘帮助,佛不度无缘之人。”

乍一听很无情,道理却很实在。人我之间,各自的悲喜顺逆,固然可以分享、分担,但是没有人能够真正代替对方去感受和体验。你感觉快乐的事,别人却感觉悲伤;你以为如处水火的境遇,别人却乐在其中,何必为人瞎操心。人的一生中,生老病死的无常、苦痛,时刻窥伺在旁,多的是挫折磨难,别人的事情,别人的生活,有些我们能够照顾到,有些却是望尘莫及,只能先管好自己。

这么说不是让大家只顾满足自己的欲求,不管他人死活,而是劝大家多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先把自己顾好,才有余力去顾及他人和整个社会。我们每天睁着眼睛,总在看着别人的问题,别人的错误,每天张开嘴巴说话,也都在讲别人的事情,别人的毛病,有多少时间是用来看自己呢?

《六祖坛经》里讲“他非我不非”,别人有是非长短,我不管,不去理会和计较,我自己没有是非,这样就很好了。这世间有很多的纷争,追根究底,就是因为我们总在挑剔别人,不肯承认自己的缺失。他说我错了,我认为他错了,各不相让,这才有了争吵。任何时候,人都先去看自己有什么缺陷和问题,看自己心头有什么妄想,而不是去看别人鼻子长,眼睛大,这样人我之间就能减去许多纷争。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人虽然不去挑别人的毛病,却习惯去羡慕别人。羡慕别人的能力,财富,地位,生活状态,总觉得别人的日子过得比自己好,别人拥有的东西更有价值,结果羡慕来羡慕去,倒把自己的价值给忘了,把自己的日子过得一塌糊涂。

佛陀的精舍里,有一次来了一位卖伞的老人,他向佛陀诉说自己生活的辛苦和不快乐。佛陀听了,就问老人:“那你觉得谁最快乐?”老人说:“当然是国王,他有平民供奉,有百官差遣,要什么就有什么。”佛陀说:“希望你能如愿,你回家等着吧,一切皆有因缘。”老人回到家,睡了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竟然身在王宫,百官宫女簇拥着他。他还没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就被人催促着处理政事。可是他不懂朝政,也不懂国家大事,结果一通忙乱,累得头晕脑涨,腰酸背痛。

过了几天,老人开始怀念原来的日子,他想着,以前的日子虽然辛苦,却也不至于这么劳累;虽然没有锦衣玉食,但做的总算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就这么想着想着,老人在王位上睡着了。一觉醒来,他发现自己仍在佛陀精舍。佛陀正在他面前,慈悲地看着他。老人回想梦中景象,再看看自己身上的粗布衣服,忽然有了领悟。他拜别佛陀,回家继续卖他的伞,从此再也没有抱怨日子不快乐。

佛陀用一场梦让老人家明白,各人有各人的欢喜与自在,不用羡慕别人,只需做好自己就可以了。我们平时过日子,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活法,不用总看别人,总去挑剔别人的毛病、缺陷,计较别人的言语、态度,艳羡别人的光鲜亮丽,嫉恨别人拥有的一亩三分地,然后忘记了去看自己的毛病,要求自己的言行,忘记自己拥有的一切,最后把自我的价值都否定掉。

大家以为这个世界很复杂,人心很险恶,很难认清,可是人生最大的难题是什么,不是认清世间人心,而是认清自己。你连自己都没看明白,用什么来支撑起整个人生。挑剔别人、羡慕别人再多,也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面貌。你得完全依靠从自己内心生发出来的力量,去驾驭人生,否则永远都是随波逐流的一份子。

心定了就是禅

寺庙里常有专门组织的茶汤会,用来招待施主和香客,这种活动被称为“普茶”,就是让大家都来喝茶的意思。当然了,大家专程来寺庙里饮茶,不是因为寺庙的茶特别好喝,而是为了借庙里边的清静环境,借饮茶一事,让自己清心、静心,领会禅的真意。

归根结底,吃茶是启发我们参悟禅境的一种机缘。宋代的圆悟克勤禅师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叫“茶禅一味”。品茶与参禅这两件事,滋味、意味很接近哪。你们看,一个“茶”字,上面是“草”,中间是“人”,下面是“木”,既包含了大自然的“草木”之灵气,也包含了“人”对它的认识和品鉴。从色、形、味到观、闻、品,从用水的讲究到茶具的选择,从茶艺到茶礼,再到茶道、茶文化,“茶”可谓包罗万象,涵盖了所有,就像禅的境界一样。

在2000年正月初一的一次普茶会上,和尚曾借吃茶一事向众人开示参禅之道:“我们今天以这种机缘在这里吃茶、吃饼,会得这意思不呢?会得就好!会不得,就得参这吃茶的是谁?吃饼的是谁?就这样参下去。”

吃茶时参禅,就是去品味、领悟茶里的乾坤,在喝茶的当下去品,启发自己念念在心地上用功夫,时时刻刻用心参究。我们平日里修行就是这样,不只是在念佛的时候参念佛的是谁,走路时也可以参走路的是谁;吃饼时可以参吃饼的是谁;吃茶时可以参吃茶的是谁等等。念念在道上,时时刻刻处处都是话头,都可以参。这就是举办普茶会的本意。

和尚讲的这些话有点绕,大家可能没办法立刻理解。其实参禅是什么呢,不妨把它想得简单一点,只要这一刹那静下来了,心定了,那么在这一刹那,就已经无限接近了禅道。

平时在广济寺,每有居士来访,急匆匆地要向我倾诉烦恼或请求开示,我都请他们先坐下喝茶。常常是,坐下来端起茶杯以后,大家的言谈语气就会和缓许多,原本在他们心里像天一样大的烦恼,这个时候再讲出来,也不会显得那样严重。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自我,追求安宁,佛告诉你一切在心,心定了就是禅。

2007年正月初二,和尚在洗心禅寺丈室,有一个长沙居士来问:“念佛有妄想怎么办?”和尚就反问他:“妄想从哪里来?”居士回答:“念头中来。”和尚又问:“念头从哪里来?”居士答:“从心里来。”和尚继续问:“心在哪里?”居士顿时不知所措。

心在哪里,你当下去观照,心就存在于观照的这一刻;当下制服了心念,心就能够安定。昔日禅宗二祖慧可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诚心,挥刀断臂,拜达摩为师。他对达摩祖师说道:“请老师为我安心。”达摩当即说:“把心拿来。”慧可说:“弟子无法找到。”达摩说:“如能找到了,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经帮你安好心了,你看到了吗?”慧可这才恍然大悟。

“心”并非拿在手上的实物,无法“拿来”、“找到”。“安心”也并非是安住胸中的这颗“心”,而是安住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念头。我说的“心定”,其实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大家可以借任何事情、在任何时机下获得身心的安定,只要能够把时刻向外追求的眼光真正收回来,用心去创造、感受内在的和平。

具体来讲,心如何安定?

首先,不轻易动心起念。心念虽难受控制,但并非不能控制,只要大家收束住这颗急功近利的心,在任何事情面前,退一步,放缓思考,少欲少求,念头就不至于满天飞。

然后,和尚教你一种观想法。所谓观想,就是找一个物体,比方说一个小小的佛像,将它放在眼前观看,然后将脑中的想法集中在眼前的佛像上,控制自己不去想其他的事。经常训练观想,让心灵入定,就能有效驱除杂念。

还有一点,要学会平衡情绪。过分的快乐喜悦,过分的痛苦烦恼,这都会影响心灵的安定,所以说要平衡好,无论快乐还是痛苦,都别太过头。

内在的状态调理好了,生活自然能够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当中。要是心是乱的,那么很多事情就做不好,因为你没有把握好自己,不能够明确自己在世间所处的位置,而且你也没有处理好身心内外的关系,这样一来,越是努力向外追求,失败就越多。而一个时时心安气闲的人,他一定能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游刃有余,环境和遭遇的变化不能动摇他,自身的得失成败也无法左右他,因为他的内在有安定的力量。

若能言下契斯旨,何必添泉月入瓶

佛是觉悟。参禅就是为了能够觉悟,那么禅悟会是什么样子呢?恐怕很难讲得清楚。很多佛偈都提及觉悟之境,但是我们读过这些佛偈之后,往往感觉自己仍然没有理解禅悟的境界究竟如何。

我写过一首佛偈:“佛因无心悟,心因有佛迷;佛心清静处,云外野猿啼。”什么意思呢,有时候,你的心思不在这里,却无心而悟;有时候分明用足了心思,却迷失在佛法的汪洋大海之中。一颗清静的佛心是什么呢,就像遥远的云山之外传来一声野猿的鸣啼。

大家听我这么一解释,可能更糊涂了。野猿的鸣啼与禅悟有什么关系呢?实则禅悟不是一种可以描述的现实状态,它是一种只可意会的心灵境界,所以讲到这种境界时,只能用看似毫不相干的情境来类比说明。

禅宗不立文字,释迦牟尼佛当年亦以拈花微笑的举动,将话语难以言传的精到佛理传之于心有灵犀之人,只因文字语言所能表达的真理,不过万中之一。要说开悟的样子,恐怕还真没法子说,因为这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事。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皆不立,常御白牛车”,“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心土起两般,说甚无与有”,“人心似灯笼,点火内外红;有物堪比伦,来朝日出东”,这些话,不懂吗?好像有点明白;懂吗?又好像不明白。就像有人问夹山善会禅师如何是夹山境,夹山禅师回答“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花落碧岩前”,能想象其境,却不能真实地了解其境。

平日里我们也经常体会到这一点,比方说,当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时,通常会不知该说什么才好,而且这个时候不管我们说什么,都很难把内心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无法把自己的心情原原本本地传达给他人。

很多时候,语言文字就是这么苍白无力,真要理解和抵达禅悟的境界,只能通过最直接的方式,即心灵的体验。可是通常我们都习惯于把心灵的直接体验放在一旁,执著于过去的是非成见,妄想分别,不肯去面对当下的本真现实。就好像那个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一样,他去买鞋,不肯相信自己眼前脚的尺寸,而非要回家去找量出来的尺码,真是舍近求远,舍本逐末。

我们读这则寓言,都觉得这个人很可笑,实际上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毛病。举例来讲,我们做一件事情时,遇到了瓶颈,很难解决,这个时候权威告诉我们要这样做,可是内心的直觉或经验却告诉我们要那样做,那么我们会听命于谁?很多人都会舍弃自己的判断,把选择权交给外界的权威。

迷信权威,轻视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以至于迷失自我,我见过许多这样的事例。有一位外地的居士与我往来颇多,他常常向我请益佛法,我从来都尽心指点。时间长了,他苦着脸与我倾诉,说他越是努力念佛,心中的烦恼越多,问我怎么办。我问他:“为何努力念佛?”他说:“为了不辜负师父的教益。”我再问他:“如何努力念佛?”他说:“遵循师父所授。”我厉声道:“我从来不曾教你任何念佛的法门!”居士悚然,随即醒悟。

为清心、净心而念佛,无可厚非,但是倘若一头钻进了念佛的牛角尖,为师父而念,为出成果而念,这就是绕了远路,甚至是走了岔路。佛的道理,觉悟的道理就在眼下,不在未来,你此刻内心清净,就已经触到了佛法,不必把眼光投向外在的好坏成败,也不必有太多关于未来的企求。因为当你有所求时,就已经被束缚了;如果你不相信当下内心的直觉体验,那么你就已经错过了抵达觉悟的最佳捷径。

人通常更依赖外界的事实、数据、现象,相信他人口中的说法、判断、经验,却不愿试着去了解和依靠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以难免随波逐流,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越来越远。假若能够将压在心上的诸多功利欲求,以及蒙蔽心灵的是非成见挪减一些,让心如一面镜湖,不动不摇,清晰明白,生活也就能少一些烦恼纠结。古人早就说过:“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人生有时需要把执著心放空了去活,也要把方向认准了去活,否则任你有千般才华、万般时运,也无非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内心通达,噩梦就会少一点

《心经》里有一句“心无挂碍”,意思是内心没有任何的牵挂和负担,这个境界很不容易达到。人来到这世上,总是有所追求的,有所求,心里就一定会有所思所想,求而不得时,所思所想就容易变成执著。一旦有了执著心,内心就有了挂碍,没办法获得自在。所以说要做到心无挂碍很难,尤其在现代社会,人的牵挂和负担很重哪,工作、家庭、生存的竞争,生活的压力,环境的压抑,都让人的身心时刻处于紧张状态,很难放松下来。

归根结底,心里的负担重,牵挂重,是因为我们向外的攀求太多了。期求事业成功,生意兴旺;希望父母、伴侣、孩子完全符合自己的喜好;梦想财富加身,越多越好;或者总想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多——整天计算着这些,当然不可能有放松的空间。更何况世事又是十之八九不如意,求的东西越多,失望和痛苦也就越大,如此这般,该上哪儿去找自在?

一个人白天工作时心神不宁,吃饭味同嚼蜡,晚上睡不好觉,噩梦连连,人际上也处得很紧张,那就说明他心里有很多的思虑,很多的欲望,这样的人往往心眼小,看不开,不能通达,身心也难以安住。反过来,内心通达的人,遇到什么事都不会慌张,好事也好,坏事也罢,都不会念念不忘,没有什么能够真正地动摇他,束缚他。

这样的境界就好比《心经》里另一句话所描述的那样:“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里头没有挂碍,所以没有恐怖,不会用“颠倒”的观念去看待世事人生,任何时候都活得坦然、自在。当年四祖禅师到南京的时候,看到山上的气与其他地方不同,就知道有高人在那里。山中住的是一位叫懒融的禅师。他住的地方,竟然有老虎替他看门。平日他也不用自己做饭,因为有天人给他送饭。

两个人见了面,就互相参禅,参到很晚。四祖睡觉时打鼾。懒融禅师听到呼噜声,睡不着。他醒着时,发现身上有虱子,就把虱子抖到地上。天亮之后,他对四祖说:“咳,什么祖师,一晚上打鼾,打我的闲岔。”四祖道:“打闲岔?你把虱子抖到地上,害它摔断了腿,叫了一夜,还打我的闲岔呢!”

呼噜响着,还听到虱子叫,这就是功夫。四祖之所以有这种“功夫”,是因为他的修为已经精深到“心无一物”的境界。一定是人的心里有什么不好的东西存在,然后生活、情绪、人际才会出现问题。如果内心干干净净,不留一物,那么任何事都不会成为你的障碍。

现在有很多人,心里头很怕啊,有很多的恐惧,害怕权力不能长久,金钱不能长留,生命无法永恒。其实,这些“怕”都怕得没有道理。任有多少能耐,谁又能永远地留住权力、金钱和生命?谁都留不住。既然无论如何也留不住,那又何必害怕失去这些东西。明知道这世间的一切都无法永恒,偏要死死攥在手心里,不肯放手,这不是自寻苦恼么。可是偏有许多人被贪欲蒙蔽了心智,不能够明了这个很简单的道理,以至于时刻在恐怖和颠倒之中,活得沉重,烦恼多多。

古人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我们白天有很多的贪欲、追求不得实现,心里头累积了很多的害怕、恐惧,晚上睡觉的时候,很可能就会做噩梦。我不会解梦,但是偶尔听人提及自己的梦境,多少也能从梦中的情形推断出这个人当时的心境。比如,一个人总是梦见自己身陷迷宫,怎么也找不到出口,这很可能就代表着这个人内心的迷惘和无路可走;若有人经常梦见自己遭遇很恐怖的灾难,这就意味着在他的意识里,隐藏着很多不好的念头,他的内心不够净化。

假如说,我们真的有全然的善心,用全然的善念去对待一切人事,不苛责,不抱怨,不贪求,让心中三分田地,平平坦坦,不负人,不负己,少些计较,欢喜度日,那我们心念深处的噩梦就会消失不见,生活也就能少一点焦躁恐惧。

既然皆己心,何用他人说

有些人,身体健康,工作稳定,家庭和谐,却总是满心烦恼,满面愁容。问他们为什么烦恼,答案也是五花八门。为前途,为名利,为更好的生活,总而言之,都是因为无法活得更光鲜、更精彩而烦恼痛苦。每见到这样自寻苦恼的人,和尚便免不了要生出一番叹息。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什么样的日子才算是好日子,若光以物质多少、名声大小来衡量,那恐怕大多数人都活不起这一场人生。你们说,拥有多少物质、多大的名声才算成功,才能说过上了好日子?没有固定的标准,因为金钱名位是追求不尽的,拥有再多也不可能得到满足。既然如此,多寻烦恼,多找别扭,就是自讨苦吃了。

说到底,自寻苦恼的人除了贪欲太盛之外,虚荣心也太盛了。只顾着去活别人眼里的精彩,结果倒把自己实实在在的日子给丢了。健康的身体、稳定的工作、和谐的家庭,视而不见,只是一味地去追求生活表层的光鲜亮丽,最终惹来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把日子过给别人看,累得很。为了得到别人的赞扬、称羡,选择一份自己并不热爱的热门职业;为了在别人面前赢得面子,勉强自己应承、许诺很多难以做到的事;害怕别人的嘲笑或议论,所以不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敢在别人面前表现出真实的自我;很多时候,别人的一个眼色、一句评价都让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样的日子过得有多累,当事人最清楚。

既然这么辛苦,为何又丢不了、抛不开、放不下呢?和尚看,根本的缘由就在于人的内心缺乏能量,缺乏稳住自己的心力,以至于无法自主人生,活出清醒来。

因为没有自信,所以在做选择时,总习惯去问他人的意见,如果这个人说选一,那个人说选二,他们就会一下子失去方向,没办法做出决定;因为没有活出真实的自我,所以看不清自己的位置,在做事的时候,就很容易将别人的标准当作自己的标准,把别人的否定当作停止前行的信号。

在这种情况下,和尚会劝人:“既然皆己心,何用他人说。”你活你的,别人说别人的。你只需尽人事,功过是非留给别人去评价就好,因为人生是你自己的,所有的事都是你自己的事,不是给别人看的。和尚也常与僧众言,用功也罢,不用功也罢,都事关自身,无关他人。修行是自己的事,不要被他人的言行所左右,甚至也不要被佛的言行所缚。佛从来不要求我们跟在他身后亦步亦趋,而是教世人“自度”。

禅宗有一句话:“踏破毗卢顶上行”,连佛的境界都要一脚踏开,才能真正成佛。所以古代的禅宗大德常有一些喝祖骂佛的举动,德山、临济的棒喝公案,在禅宗历史上也很有名气。

临济上堂时亦说:“三乘教法的十二部经典,是给人擦拭污浊的旧纸,佛是虚幻之身,祖师达摩是老比丘。你是娘生娘养的不是?你想成佛,就被佛魔抓住;你想求祖,就被祖魔抓住。如果有所求,都是苦事,不如无事。如果说佛是终极真理,为什么他八十岁还死在拘尸那枷的双村林间,佛如今在哪里?显然他跟我们一样有生也有死。”

这当然不是对佛“大逆不道”,而是一种活泼泼的智慧。寻常人过好自己的人生,也当有这样的魄力,把他人口中的是非对错,把他人的眼光、评价、好恶,把己心里头的贪求、欲望、虚荣都一脚踏开,用心去倾听内心的诉求,过一场不让自己饮恨后悔的人生。

天生我材必有用。若是这种自信都没有,动不动就自轻自贱,那真是白费了这具好不容易得来的人身,白费了此生此世的生命。佛说世间一切皆空,但他讲空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肯定生命的价值,肯定自我的价值。每个人都应该看清自己,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能力,任何时候都不骄傲自大,也不妄自菲薄,然后才能坦然面对现实的波折,不为他人的意见轻易动摇自己。

同类推荐
  • 《神奇女侠》与哲学

    《神奇女侠》与哲学

    神奇女侠既是性感尤物又是超级英雄,还是位全能的人类,有时甚至是神明,她引人入胜又极为模棱两可。第二次世界大战高峰时,她代表着女权主义楷模,而后又成为第一位领衔DC票房大片的女主角。她体现了世间的规范、价值与社会体系,又向其宣战。她彰显了人们的理想,同对又对这些理想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提出严峻的挑战。本书汇集哲学家和学者,协力探讨受人爱戴的亚马逊公主的迷人面向,同时也揭示出人们对自身的深刻哲学见解。探讨的主题包括:身世起源故事与身份认同、宣传与艺术、利他主义与关怀伦理、超人主义的亚马逊人、情色描绘与漫画小说、创造女英雄的过程、主宰、关系、杀戮与酷刑的伦理等。
  • 挫折磨炼智慧(上)

    挫折磨炼智慧(上)

    一个人,总有一定的目标,也许,这一辈子都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奔跑着。可是,奔跑的路并不平坦,即使是期望很平静的生活,有时还会让你摔跤,摔得很痛,或许还会受伤——这,就是挫折。
  • 把信送给加西亚

    把信送给加西亚

    这是一个关于执行力的榜样。本书讲述了19世纪美西战争中的一个关于忠诚、敬业和执行的故事。当时,美方有一封具有战略意义的书信急需送达古巴盟军将领加西亚手中,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加西亚正在丛林作战,没人知道他在什么地方。此时,一名年轻中尉——罗文挺身而出,他不讲任何条件,历尽艰险,徒步三周,穿过重重危机,顺利完成任务。故事中罗文正直、忠诚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品质是每个人在工作中应该学习的榜样,100多年来,此书也因此被包括众多世界500强在内的企业、部队定为培养员工敬业精神的优秀读物。
  • 你的选择对象,决定你的生活质量

    你的选择对象,决定你的生活质量

    30篇你我身边的真实爱情故事,她们的选择决定她们的一生。阿欢在自己的公众号粉丝众多,大家都很喜欢看她犀利又直白的剖析情感,大家受益良多。希望读者们在看完这本书后,能有所感所无。看故事里的她们的选择,择自己的人生。别让她们的悲剧成为你的眼泪,也别让她们犯的错重现在你的人生。不是所有感情都能美好,也不是所有坎坷都不能完满。所谓美满婚姻,其实就是选对人。希望这本书能帮你做出正确的选择。
  • 恰到好处的孤独

    恰到好处的孤独

    《恰到好处的孤独》收录的文章写于不同时期,可能是散文,可能是杂文,也可能是小说,有些可能是真实的事情,有些可能是我做的梦,我的幻想。但所有的这一切,对于一个趋向于内心的人来说,都是真实的,是对自己内心的探索,嗯,我就是想要好好看看自己,想知道自己与世界是如何相处的,我想要自己所理解的生活是怎样的。如果你对一个孤独者的生活和臆想有兴趣,并且不嫌啰嗦的话,不妨一看,希望这些文字能带给你一些好的感受。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很幸运可以伴你左右

    很幸运可以伴你左右

    一个有一点小文凭的新手请多多关照,鞠躬。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三月生死劫

    三月生死劫

    当只剩下三个月的生命,你将要做什么?与天争命,与地争锋,与人争雄,不争即死的状态下,什么阴谋诡计,什么法宝美人,通通去死吧。珍惜时间,珍爱你留下的每一分钟。
  • 架起代数与几何桥梁的人:笛卡尔的故事

    架起代数与几何桥梁的人:笛卡尔的故事

    《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通过介绍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发明家及工程技术专家和重大科学活动来反映人类五千年科技发展历程,特别是通过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反映科学家们在思想上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生活中相当宝贵的协作、友爱和宽容精神。青少年读者可以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超人智慧,吸取丰富的思想养料,从有关科学活动的故事中,密切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
  • 鲜红如血

    鲜红如血

    六十年前,当异能第一次大规模出现的时候,尘世的规则被全部推翻重写,人世间只剩下一个声音。六十年后,迎来了一个能力者的盛世,随之而来的却是毁灭性的灾难。人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谁又能挺身而出扛起救世主的大旗,挽狂澜于既倒?拿什么拯救你?地球!
  • 我的奇葩老娘

    我的奇葩老娘

    我妈妈18结婚,21岁生下我,23生下弟弟,24岁和爸爸离婚不离家,40岁正式和爸爸分居,44岁开始学习瑜伽,妈妈兄妹4个,妈妈是大姐,最小的弟弟和妈妈相差21,妈妈的母亲也就是我外婆52岁因病去世,我妈妈就这样背着这些故事开始她的人生,虽然很难,很苦,但是天生乐观派的老娘干的奇葩事让我啼笑皆非。
  • 君临乾坤

    君临乾坤

    小乞丐进入门派“天道门”开始他的修行之旅,包裹着丹田的五彩神光,不知会是什么!是在保护和压制着什么嘛?一路徘徊在生死线上的曲折和奇遇,凶兽,敌人,让他一步步成长。五彩神光的淡化,让他打开了一扇明亮的大门。自己并不是无人所知的乞丐,而是乾坤踩在自己脚下的无上君主。
  • 刺热时代

    刺热时代

    人类的贪婪,造就世界危机。分米儿是一种拥有魔法植物。地球动物开始讨厌人类,用仇恨唤醒分米儿!利益它的力量来给人类上一课。动物们吃了分米儿基因开始变化。可是一切有那么简单吗???人类走向?人类的命运?何去何从?少年为了成就自己儿时英雄梦被外界排除!谱写一部少年燃烧青春和热血神奇命运!知道自己真实的身份少年会如何选择?所有的内容就在刺热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