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后,梅兰芳作为曾经两度访问日本而深受日本人民爱戴的著名人士,立即成为日本人的“亲善“目标。树大招风,梅兰芳深知自己的处境。他一方面静观事态变化,一方面也在准备着应付办法。果然不久有人找上门来,希望他到电台播一次音。虽然来人并没有明说播什么音,但梅兰芳心里有数,便以将去香港演出为由拒绝了。当时上海几家戏院老板相继请他出来演戏,他都一一婉言谢绝。一些日伪分子和地痞流氓多次上门纠缠干扰,并以金钱引诱称:”只要梅老板肯出来,金条马上送到府上。“梅兰芳一笑置之。此时挚友冯幼伟已去香港,故托其安排赴香港的计划,意图跳出樊笼。梅兰芳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1941年12月7日,当从收音机里听到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的消息时,梅兰芳对时局深感忧虑,从此蓄起了唇髭。
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最艰苦的相持阶段。春天,驻港日军司令酒井打听到梅兰芳在香港,于是邀请梅兰芳在港搞一次庆祝活动,梅兰芳婉言拒绝。 夏天,由于侵港日军不断纠缠,梅兰芳决定取道广州返沪,与家人团聚。秋天,汪伪政府派铁杆汉奸褚民谊赴上海,登门邀请梅兰芳参加所谓“大东亚战争胜利”一周年的庆祝活动。梅兰芳听明来意后,指着自己的唇髯说:”我已经上了年纪,嗓子坏了,早已退出舞台!”褚阴险地笑道:“胡子可以剃掉嘛,嗓子吊吊也能恢复!”素来待人文雅的梅兰芳,反问:“褚先生一向玩票,大花脸唱得不错,你当团长率领剧团去慰问,岂不更为合适!”褚民谊碰了个大钉子,只好悻悻而去。
一位在台上演绎绝代佳人的艺术家,在台下也有如此的高风亮节。在事关国家荣誉、民族气节的大是大非面前,梅先生蓄须明志,自尊自爱,维护了自己的声誉,也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梅兰芳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这不仅让那些面对侵略者卑躬屈膝的卖国贼汗颜,也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喝彩。
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说:“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真正的大丈夫能做到以仁义为先,正直无私,具有顶天立地的骨气。正所谓玉可碎,而不可以改其坚;兰可移,而不可以减其馨。
处世:做一个骨头硬而心肠软的人
在有人把处世哲学等同于曲意逢迎、摧眉折腰的时候,却有人听到季老的劝告:做一个骨头硬而心肠软的人。硬的是做人笔挺的风骨;软的是处世善良的心肠。纵浪大化中,能够练就一颗“不喜不惧”的心,也便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照见人性的闪光。
愿与强者为友,敢与强者为敌
我认识沈先生已经五十多年了。当我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就喜欢读他的作品。我觉得,在所有并世的作家中,文章有独立风格的并不多见。除了鲁迅先生,就是从文先生。
——季羡林
季老曾经写过一本专门追忆自己师友的书,书里的人不仅有他的朋友,还有许多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在季老看来,他们既是自己的朋友也是自己的老师。他们大多在季老取得成绩前就已经获得普遍认可,跟这些人交往,季老受益匪浅。沈从文先生就是季老极其推崇的一位。
季老说自己与沈先生相识已逾半个世纪,最开始认识的时候季老还是个穷学生,那时的沈先生已是著名作家,两人的社会地位有极大的差距,但沈先生没有因为这个原因轻视季老,而是一视同仁,在自己结婚的大喜之日也给季老发来请帖,这让季老受宠若惊。有一段时间,沈先生“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力”,他并没有因此沉沦,而是将精力投入到其他领域。他研究古纸、古代刺绣、古代衣饰,凭借自己惊人的毅力和钻研能力,很快就在新的领域取得可喜的成绩。沈先生这种在困境中坚忍不拔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也感染了季老。
在那时候的季老心中,沈先生是伟岸的、德高望重的,是权威与地位的象征,季老并没有因为社会地位的不同而与沈先生划清距离,也没在与之交友过程中感到压抑。他不断从沈先生身上吸取给养,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他总觉得,结交一个比自己优秀的朋友是荣幸的,这给自己提供了一个进一步改善自己的可能。我们每个人也应从中得到启示。
孔子曾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他劝诫人们应多与优秀者交朋友。同这些人交往,能够增长知识,加强能力,扩大见识,明白事理,获取进步。一个优秀朋友的建议、及时的暗示或友善的劝告,可能为我们的生活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所以,多与优秀的人交往,他们会让你受益终生。
当然,所谓和“强者”为伍,不仅仅是指朋友的提携与帮助,与一个强大的对手“过招”,也同样可以提高自己的战斗力,令人受益匪浅。只有对手才让我们有危机感,我们才会不断地进取,以获取最大的成功。
战国时期,七雄并列,七个强有力的对手开始了长达百余年的角逐。最后,秦王嬴政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将六个对手一一击垮,“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英雄铸就于对手之中。如果没有一群强有力的对手,英雄怎能矗立于人群。
也有战败的英雄,如项羽,在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得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保”中拔剑自刎,但他也是一个英雄。他在与对手的较量中,光明磊落,豪气盖天,成就了他这个失败的英雄。
所以说,英雄诞生于对手之中,不管你是胜是败,只要你在较量中不断奋进,不言放弃,你就是英雄。而没有对手,人生便毫无价值。 独孤求败,仗剑行走江湖十余年,杀遍天下高手,声名远扬。这位英雄却因“求一败尚不得”,没有一个对手而在孤寂中自刎。
没有对手我们就不会有进步,没有对手我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没有对手我们就不会走向成功的道路。在日本北海道有一种鳗鱼,它被捕上以后很容易死掉。但有一个渔夫能够使它活得更久,就是在鳗鱼中放进它的对手——狗鱼。鳗鱼因为有了狗鱼而被激活,因而活的时间更长。
生活中出现一个对手、一些压力或一些磨难并不是坏事。俗语说,“蚌病生珠”。一粒沙子嵌入蚌的体内后,蚌将分泌出一种物质来疗伤,时间长了,便会逐渐形成一颗晶莹的珍珠。
敢于接纳对手尤其是强于自己的对手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胆识。一定程度上讲,对手越强,对发展越有利。他可以刺激我们不断地改善自己,超越他也就超越了过去的自己。
当然,在与对手的竞争中,更要光明磊落,心态平和。大度宽容成就的是双方的进步,而挖空心思陷害对手只能害己损人。有时候,对手也是朋友的化身,接受他们,然后像朋友一样与之相处,自己也会受益匪浅。
低头方见水中天
季羡林先生对于不同的观念总是奉行北大的传统“兼容并包”,绝不会固执己见。
——作家陈建功
满招损,谦受益,这是季老一篇文章的题目。在文中,他提出自己的观点:做学问要真谦虚,假虚伪,做人亦是如此。季老说,一个学者,无论年轻或者年老,如果觉得自己学问够大,没必要再学习了,他就不会进步。如果保持谦虚的心态继续学习,不仅表示他道德高尚,秉性良好,而且还会受到更多人的尊敬。说到自己时,季老说他从没自满过,别人对他的赞誉,他非常感激,但常常觉得受之有愧。
季老曾多次提到自己的资质,他说他也是普通人,只是勤奋刻苦一点,才有了今天的小小成绩,但任何人都知道,这是大师的谦逊之道。他也从侧面告诫我们,做人处世要谦虚,只有谦虚才有成大事的可能。
唐代著名谏臣魏征说:“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其意也在说明做人需谦虚,其实为人与为学的道理相同。学问高时意气平,人生活在社会上必须要有“空杯”的心态。只有将自己的姿态放低,才能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智慧。大海之所以能成为大海就因为它总是在最低处,所有的溪流都汇集到大海的怀抱中。知识越是渊博的人,其胸怀就会越宽广,得到的会越多。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的禅师,他的一杯茶的故事常常为人所津津乐道。
一日,一位大学教授特地来向南隐问禅。南隐以茶水招待,他将茶水注入这个访客的杯中,杯满之后他还继续注入,这位教授眼睁睁地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忍不住说道:“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倒了。”
南隐意味深长地说:“你的心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虚怀若谷”意为人的胸怀开阔,极为谦虚。只有人心不满,如山谷般能吸纳万物,才能有足够的充实空间。这不仅是学佛的境界,更是人生的至理。《尚书·大禹谟》曰:“满招损,谦受益”,这是古代先贤留给后世的箴言。季老认为这句话经过了三千年历史的检验,是真实可靠的真理。
如若你现在就认为自己是一个装满了水的杯,那么你什么都不会收获,有的只不过是因为自满而招来丢人现眼罢了。而你若是从一开始就是个空杯子,那么你必能接受很多新事物。季老认为不管是做人还是为学,都应当谦虚,而不能恃才傲物,更何况有的人还根本没有才学。
文学家老舍说:骄傲自满是一个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有一位古人,亲手为自己挖了一个陷阱,虽然这个陷阱没有令他遭受皮肉之苦,却让他丢进了颜面。
宋代有一位名士一向很自负,他说自己学识渊博,天下没有人胜得过他。他听说诗人杨万里知识渊博,很有才华,所写的诗一直蜚声四方,颇负盛名。非常不服气,决定给他一封信,说要亲自到杨万里的家乡江西吉水拜见他。杨万里也早就听说这个人一贯骄傲得不得了,就给他回了一封信,并说:“我很欢迎您的到来,并冒昧地向您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听说你们家乡的配盐幽菽非常有名,很想亲口尝一尝滋味,请您来时顺便捎带一点。”
那个名士拆信一看,不禁一下子愣住了,什么是配盐幽菽呀?自己未曾听说过。他想了很久,也想不出是什么东西,他又不愿意放下身份去问别人,只好自己在街上到处乱找,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后来,他只好两手空空地来到吉水。他见到了杨万里后,寒暄了几句就问:“您信中提到的配盐幽菽是不是卖的地方比较偏僻,我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实在抱歉!”
杨万里听了哈哈大笑起来:“你们那里家家户户都有啊!”说着,他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韵略》,翻开当中的一页。名士接过来一看,上面明明白白地写:“豉,配盐幽菽也”一行字。他这才明白,原来所谓的配盐幽菽,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啊!
“满招损”这句话赠给这位名士是再好不过了。学无止境,古人云:“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孔子一生都以谦虚为学做人,他认为人应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时应当“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每个人都有自身缺乏的东西,不要以为自己有点墨水就自满自足。有句俗语称:“一瓶子不满,半瓶子乱晃。”你的杯子里如果有了水,就尽快把它倒了,保持空杯的状态,千万不要有半杯水就推来搡去,很容易洒得到处都是。人们只有每天补充自己所没有的学问,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温故而知新”,如此方能受益匪浅。
布袋和尚曾曰:“低头方见水中天。”意思是低下头来便能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日本有一位禅师曾经譬喻说:“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而已!而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那么只有低下头来!”成熟的稻子,头是俯伏在地面的,要想认识真理,就要谦冲自牧,把头低下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这是毛泽东同志对每一个人的告诫,可见谦虚之于人有多么重要。
季老不但强调谦虚对于治学、做人、处世必不可少,他的一生也都在谦虚中度过,老来一直要求大家把他头上的三顶高帽子摘掉,这种精神是我们要埋入骨髓的东西。
行事当三思而后断
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人称作“傻瓜”的人,而是以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傻的人。
——季羡林
“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每事必十思。”
不过孔子对“三思而后行”上的见解却有不同。孔子听说季文子三思而后行,曾曰:“再,斯可矣。”意思是说,再思考一遍就可以了,不用再三思虑。由此看来孔子批评季文子三思过多。
季老认为多思有一定的好处,但是思虑过及对人是有害的。人们在下棋的时候再三思虑是一种审慎的表现;但在平时做事时,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而不见行动,很容易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