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闭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推广实施的日子里,项目组成员面对着各有困局的基层单位,每天都要工作12小时以上,“群雁高飞头雁领”,作为项目经理,宋国华更是身先士卒,“飞”在前头。
每天深夜,只要有项目组人员加班的地方,都会看到宋国华那不知疲倦的身影。他每周工作时间都在8个工作日以上。在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中,身体本来就不是很好的他病痛更加多了,但他却从来不告诉周围的同志,每天都笑容满面的面对大家,而他办公桌上的药瓶却日益增多。
有一次,由于脚趾疾患发作,宋国华不得不入院做手术。为了不惊动项目组的伙伴,每天清晨,他都穿着拖鞋先来到办公室打个照面儿,安排好工作后再去医院打点滴。每当大家有事需要与他协商时,宋国华顾不得继续治疗,就在电话里说:“我就在附近呢,马上就到。”随即便赶到办公室,丝亳看不出病容的脸上写满自信、坚强和温煦。
就这样,在宋国华的带领下,“大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组实施人员在无数个夜以继日的努力下,靠着信念、意志和智慧、勤勉一步步地迈向成功的终点,硬是在人们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不但圆满完成任务,而且超额完成,一年内在全集团范围内推广实施83家单位,在业界创造了一个奇迹。项目组因此被授予“第一汽车卓越团队”,而宋国华本人也被评为“第一汽卓越员工”。
(本案例选自《拉着企业奔跑的人》,作者尹传高)
大海航行靠舵手。每一名员工都是企业之船的舵手,都左右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只知道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用业绩推动公司的发展还不够,真正优秀的员工应当将公司的兴亡发展担于一身,主动去做公司发展需要的事,用自己的行动拉着企业奔跑。
危机感缔造企业竞争力
企业为什么人人都要树立危机意识?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的环境过惯了,“山外青山楼外楼”,公司的老板打小白球,高级职员天天应酬,基层员工则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时间长了,企业不仅会失掉竞争力,甚至连能否生存也会成为问题。 经营企业如同逆水行舟,一旦失去了危机意识,不思进取,眼前顺境很快就会变成困局。很多企业在市场形势,社会环境一片大好时往往会盲目乐观,失掉危机意识,一旦当情势逆转,股票市场大跌、订单锐减,那时候再提危机往往是为时已晚。 危机感是企业赢得竞争力,实现常青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就十分重视员工危机意识的培养。当企业内部到处弥散着“无所谓”或者盲目乐观的论调时能够痛下猛药,唤起员工的危机意识,海尔集团的CEO张瑞敏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有远见的企业家。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国内面临着短缺经济的考验,“卖方市场”左右供求矛盾,那时候电冰箱是凭票供应,次品都有人抢购。家电企业都认为赶上了赚钱的大好机会,拼命进口散件,组装起来上市变买现钱。在这种风气下,国内很多家电企业的员工都普遍缺乏一种危机感和质量意识,当时海尔也是这样,公司上下到处弥漫着“差不多”、“无所谓”的风气。当时中国已经从国外引进了全面质量管理,但并不成功。很多员工也没有“质量在自己手中,自己左右着企业的兴衰命脉”这样的观念,因此,时任海尔厂长的张瑞敏在苦苦寻觅一个契机,希望能够在员工中树立起危机意识。
1985年,一位用户来信反映,近期工厂生产的冰箱有质量问题。张瑞敏突击检查了仓库,发现库存中不合格的冰箱还有76台。在研究处理办法时干部提出两种意见,一是作为福利处理给本厂有贡献的员工;二是作为“公关武器”处理给经常来厂检查工作的工商局、电业局、自来水公司的人,让他们能够与海尔心往一处使。可张瑞敏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76台冰箱全部砸掉。
张瑞敏召开全厂各部门人员参加的现场会,确认了每台冰箱的生产人员后,提出一把重磅大锤,由事故责任人当着全厂职工的面,用大锤将76台冰箱全部砸毁。张瑞敏和总工程师杨绵绵承担责任,扣了自己的工资。全厂员工亲眼目睹那些人流着泪水砸冰箱的情景,开始明白厂长的意图——没有严格的立厂之道,哪有海尔的前途。
因此,张瑞敏忍痛下达了“砸”的命令。嘭嘭的锤声,砸跑了当时全厂员工三个月的工资,也砸碎了昔日靠二等品、三等品、等外品也能过日子的旧梦。
对于当初的情形,一位老工人如此回忆:“工厂还在负债,当时冰箱也很贵,并且这些冰箱也没有多少毛病,也许只是外观上的一道划痕,但张总说它们不能出厂。因为如果把它们卖出去,导致工厂资不抵债的错误就会继续下去。”
冰箱公司的老职工胡秀风说,忘不了那沉重的铁锤,高高举起又狠狠落下,76台质量不合格的成品冰箱顷刻毁于一旦。它砸碎的是我们陈旧的质量意识,唤醒了我们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有了质量,我们才有了现在的一切。
从此,在家电行业,张瑞敏以“挥大锤的企业家”著称。至于那把著名的锤子,海尔现在把它摆在展览厅里,让每一个新员工参观时都记住它。1999年9月28日,张瑞敏在《财富》论坛上说:“这把大铁锤为海尔今天走向世界是立了大功的。”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做“矫枉过正”,指的是更正过去的错误不要过度了,以免制造出更多的错误。不过有人认为:过去如果是错的,现在矫正它,用的方法必须激烈些,否则不会引起大家的注意,特别是在矫正观念的错误上。
如果整个企业缺乏危机意识,到处弥漫着一种“无所谓的文化”,这时就需要管理者就要像张瑞敏先生那样举起“大锤”,痛下猛药。例如,波音公司为了让员工知道处于今天巨变的时代“不改变就是死亡”的道理,特别拍了一部短片,内容就从波音员工领取失业救济金的画面开始,造成所有员工的震撼。
员工是决定企业竞争力最关键的因素。危机感可以激发一个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员工能够时刻将公司的兴亡发展同自己联系起来,在企业一片“歌舞升平”,其他员工都安于现状的时候,他们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在工作中做到“先他人之忧而忧”。
在诺基亚公司手机研发部工作的詹森这几天一直闷闷不乐,同事见他一副眉头紧锁的样子就开玩笑道:“詹森先生哪儿都好,就是太不知足了。你也不想想,咱们研发部,只要完成了公司下达的研发任务,薪水就能比生产和销售部拿得还多,该高兴才是啊!”
另一个同事也嘻嘻哈哈的接口道:“这次的任务只是改进一下机型,这么简单的任务哪能难住我们的天才詹森先生啊!”
詹森说:“我不是为了薪水想不开,也不是为了公司派给的任务,我是在想,我们整天坐在研究室里,除了完成上面派给的任务,改进一下机型,就什么事也不做了。现在手机市场竞争这么激烈,我们能不能主动做一些工作,给公司拿出些新颖的创意?”
同事无奈地说;“嗨,詹森,别痴人说梦了!现在诺基亚手机已经是世界著名品牌了,不管是技术性能,还是外现形象,都早已深入人心了,还上哪里去找创意?”
尽管同事们说的有些道理,但詹森还是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在完成公司任务的基础上,主动而努力地工作,让诺基亚在自己的辛勤工作中有一个质的飞跃!
有了这个非同一般的目标和想法以后,詹森每日里除了完成公司下达的任务,满脑子就都是考虑如何让诺基亚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一天,在地铁里他获得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所有的时尚男女,都配带着手机、一次性相机和袖珍耳机。这给了他很大的灵感:能不能把这三种最时髦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呢?果真要如此的话,不是变得既轻便又快捷吗?
第二天,詹森马上找到主管,对他说:“如果我们在手机上装一个摄像头,让人们在接听音乐的同时,把能见到的所有美好事物都拍摄下来,再发送给亲友,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啊!”
主管被他的创意惊喜得高声叫道:“詹森,我们马上就按你的想法着手研制!”
这种具有拍摄和接听音乐功能的手机在詹森的带领下,很快研制成功,它刚一推向市场,就大受青睐。
詹森不但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而且,他还得到了应有的奖赏。更重要的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詹森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
詹森是诺基亚数万名优秀员工中普通的一员,正是因为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才有今天诺基亚全球行动通讯产业第一品牌的辉煌。
企业兴亡,员工有责。很多员工缺乏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就是因为缺乏危机意识,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企业发展中的使命。而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做的就是要唤起员工的危机意识,进而激发他们内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些都是决定企业竞争力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危机感凝聚团队战斗力
一位学者在分析到群体凝聚力时曾经说过,在一定程度上,一个群体凝聚力的大小是与它所受的外部压力成正比的。压力和危机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群体的凝聚力。这里的压力可分有形压力和无形压力,前者如自然灾害、形势恶化等。后者如各种精神压力、危机感、忧患意识等。当群体成员受到外部压力时,求生的本能会使成员之间频繁沟通、交往,导致关系密切和增强,上下一致,同心协力,共渡危机。
古人说,“多难可以兴邦”。危机感可以增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甲午战争在给中国带来巨大历史灾难的同时,也刺激了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甲午之败及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使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亡种的危机感。危机意识大大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一百年来,中华民族受尽列强的欺凌、侵略,造成全民族同仇敌忾,一致对外,一次又一次地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无论在抗战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危机感始终都是一个凝聚群体力量的重要因素。1991年夏季,华东地区发生特大洪水,为了赈济灾区,帮助受灾同胞渡过难关,中华儿女不分男女老幼、海内海外,不呼而应,不招而来,特别是远在异国的同胞,纷纷慷慨解囊,那种手足情、赤子心感人至深,在自然灾害面前再一次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