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432100000029

第29章 天人合一(1)

——汉字中的世界观

古人在造字时,通过对事物的直觉意象,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用直观的汉字表现出来,同时,汉字在发生发展中又促使古人进一步深化认知。因此,可以把汉字看做是古人原初世界观的载体。

求是——“是”字趣释

什么是“是”?有人这样回答:“是”可以是认定、断定、承认、接受时的一种状态。从古至今,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是”这种状态。“是”是如何被古人创造出来的?

《说文解字》云:“是,直也。从日正。”金文的“是”字,上面是“日”,下面是“正”,“日”下加一直画,像立竿之形,合起来表示日正则竿影直的意思。小篆的“是”字,从金文演变而来,只是“竿”去掉了。“是”的本义就是直。引申为正确,与“非”相对。例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是”假借作代词,相当于“此”、“这”。《论语·述而》:“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作语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确指行为的对象,如“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德,唯力是视。”

“正”有追求正确目标之义,“是”字从日,从正,有人认为:“是”字的创造受到了在上古时期就广为流传的夸父逐日神话故事的影响。据《山海经》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夸父逐日出于何种动机,典籍中均未作交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夸父是在追求一个目标,也可以说是对永无黑暗的光明世界的追求与向往。

山北水南——“阴”字趣释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因此,古时人们总是看到太阳照在南面的山坡上,而北面很少能接受到阳光的照耀,因而山的北面叫“阴”。如果参照河流,在峡谷中人们总是看见太阳照在河的北岸,南岸却见不到阳光,因此河的南面叫做“阴”。

甲骨文“阴”左边的符号表示“山”,右边字的本义是乌云蔽日造成阴暗无光的状况,这个字还表示读音。“阴”在金文和小篆中的结构和写法基本相同。“阴”的本义就是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是一个表示方位的概念。

“阴”与“阳”相对,“阴”由此引申为“背阳的部分”、“不见阳光的地方”。例如“树阴”、“背阴”。由“背阳的部分”又进而泛指背面。“阴”还有“寒冷”、“潮湿”的意思。“阴”还有一个意思是“不外露的、秘密的、不光明的”,如“阴谋”、“阴沟”等。由“不显露”的又引申为“凹下”,如“阴文”是印章或其他器物上铸刻的凹下的文字或花纹。此外,“阴”还指死后之事,如“阴宅”、“阴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含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趋势,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山南水北——“阳”字趣释

远古时期,日升日落,斗转星移,这些自然现象启发了人们最早的方位意识,而中国大多数山川是东西走向,人们总是看见太阳照在朝南的山坡上,古人以此现象为依据,造出了“阳”字。

甲骨文的“阳”字,左部的符号表示山,右部的符号是“易”,表示太阳和阳光,整个字形表示太阳照在山的南面,这也是“阳”的本义。引申指太阳、日光;又引申为凸出的、表面的、外露的等义。如果参照物是河流,在峡谷中人们总是看见阳光照在北岸,河流的北岸就是“阳”。

“阳”和“阴”是一对相对的古代哲学概念。古人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天和地、日和月、男和女等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可以用“阳”和“阴”来比附。阴阳不但相伴产生,而且相互转化,彼此消长。

在现代社会,“阳”字最常用的用法是组成“太阳”一词,太阳为什么叫太阳呢?当初是怎么命名的?其实,在古代,“太阳”一词起初并没有日光的意义,“太阳”是表示极盛的阳气。古人认为,世界万物分为阴阳。柔软的、黑暗的、不明显的东西叫做阴;阳刚的、正直的、热烈的东西叫做阳。而阴阳又有少阴、少阳、太阴、太阳之分。在这个世界中,最能代表“阳”的就是日光,于是太阳便叫做太阳。而月亮在古时也叫太阴,“月亮”一词也是后来由于语言习惯演化的口语叫法。

讲述过去的事——“古”字趣释

远古时候,人们进行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时,可能只借手势或音量作为媒介。有了语言之后,人类往往借助于记忆力,把所听到的、所想到的,用语言对别人讲述出来,甚至于口口相传,乃至代代相传。古人正是基于这种生活体验造出了“古”字,

甲骨文的“古”字,上部不是“中”字,而是“十”字,表示“多”义;下部是“口”字。合起来表示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叫做“古”。周朝早期金文的“古”字形体,上部也是“十”字,下部是“口”字。小篆的“古”字形体,与甲骨文、金文的形体基本相同。

也有学者认为:“古”中的“十”表示纵横。古代东西为横,南北为纵。而一竖意味着以往极其久远的年代,一横意味着以往各个时代包罗万象的史实。“口”指人说话的重要器官,“十”、“口”合起来的意思是:那些距今年代久远的无数事实都要靠人的嘴巴一代一代地转述下来。

关于“古”字,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某单位的会计下账时,发现一张发票上写的物品名称是“古”,他不知为何物,就问来报销的人:“这‘古’是什么东西?”来报销的也不知道,只好找到经手人——幼儿园的老师,才知是她们买的“锅”。把“锅”写成“古”怎么能报销呢?报销的人要自己改过来,可会计说:“发票不能涂改,除非有原单位的盖章。”于是报销的人只好去找商店。售货员却说:“我们进货时进的就是‘古’,如果卖出去的是‘锅’,将来老板查账查不着‘古’怎么办?”他也不肯改。不改会计不给报销,改又改不成,真把报销人给难坏了。

微小的沙粒——“小”字趣释

《说文解字》云:“小,物之微也。”“物之微也”这个抽象的概念是用什么方法来造字的呢?

“小”字的甲骨文形态是沙粒的象形。古人云:“沙之为物,聚而后见,故以三点象之。”金文变为三竖,小篆的“小”字形体有所讹变,像用一竖把一物体一分为二之形。“小”的本义为细微,表示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不及一般或不及所比较的对象,其用法是和“大”字相对而言的。

“小”的本义为“细微”,后又引申出“短暂”、“年少”、“低微”、“轻视”等义。我国古代还把文字学称为“小学”,这是因为儿童入学首先要学习文字,到隋唐之后,小学的范围逐渐扩大,成了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的总称。清朝末年,著名学者章太炎认为“小学”这个名称很不确切,主张改“小学”为语言文字之学。

“小”是汉字部首,从“小”的字都与“小”有关,如“尖”,这是由上“小”下“大”组成的会意字。一个物体上小下大,岂不是“尖”的吗?

“小”下加点——“少”字趣释

《说文解字》云:“少,不多也。”“不多”这个概念如何表示?

同“小”一样,古人还是用沙粒的象形来表示。“少”在甲骨文当中是画四个小点,用以表示微小的含义。小篆中“少”的字形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看不出原来的造字意图了。“少”的本义为“数量小”、“不多”。引申义有“数量小”、短缺、稍微等。

从古至今,“少”最常用的意义就是“数量少”,成语有“少见多怪”、“寡言少语”等,“少”由“数量少”又引申出“减少”的意思,如俗语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少”由数量少又引申出“年幼”、“年轻”之义,这一意义读第四声shào,如把年轻男子称为“少男”,把年轻女子称为“少女”等,军衔中有少将、少校等。古代把东北风称为少男风,把西风称为少女风。这是因为在阴阳八卦中,八卦与八方及各种事物互相搭配,用来解释各种现象。八卦中的“艮”卦与八方中的东北方相配,又与人当中的少男相配,所以将东北风称为少男风。八卦中的“兑”卦与八方中的西方相配,又与人当中的少女相配,所以将西风称为少女风。

右手为又——“又”字趣释

“又”字是使用频率很高的字,关于“又”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云:“又,手也,象形。”段玉裁做注时说:“此即今之右字。”

“又”字的甲骨文是一个右手的形状,“又”字本义是右手。在卜辞中,“又”的用途有两种,一表示左右的“右”,二表示有无的“有”。后来,又假借“又”来表示“重复”和“再”等义,这逐渐成为“又”的基本义。例如,今天又是个大晴天——表示重复或继续;你又不是小孩——表示加重语气、更进一层;又高又瘦——表示几种情况或几种性质同时存在等。

关于“又”的成语有“又生一秦”,该成语出自《史记·张耳陈馀列传》:“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意思指又造成一个强敌。

以工助手——“左”字趣释

关于“左”字,《说文解字》云:“左,手相左助也。”

甲骨文的“左”字是一个左手的形状,“左”的本义为左手。“左”字最初本是一个象形字。到了金文时,在手形下加“工”。“工”,有的学者认为是斧、锛之类的工具,可见“左”的本义是左手执斧、锛等工具帮助干活,后来“左”专用于指“左右”之“左”,人们在“左”字的左边加一个“亻”,成为“佐”,以此表示“辅佐”、“帮助”的意思。

所以,“左”字的本义指左手,引申为方位名词,凡在左手一边的都叫“左”,与“右”相对。由于人面朝南时,左手一方为东方,因而称东方为“左”。如《晋书·温峤传》:“元帝初镇江左。”其意思是元帝初镇江东。左字还有较低的位置或等级的意思,古人常以右为上,以左为下。根据我国传统的习俗,春秋以前以左为尊。战国以后各朝代基本上以左为卑,为下。如被贬职的官员则称为“左迁”,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技艺被称为“旁门左道”。现代则又尊左,比如人们把进步的、革命的人称为“****”。

石字出头——“右”字趣释

关于“右”字,《说文解字》云:“右,手口相助也。”

甲骨文“右”字像一只向右边伸出的手形。右的本义指右手,引申为方位名词,凡在右手一边的皆称“右”,与“左”相对。

“右”字本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右”此字又可作为“又”,是右的本字。后来由于“又”多借用为副词,所以金文就在“又”下增加一个“口”,作为表示“右手”或“左右”的“右”的专字。这个“口”字,既表示人的嘴巴,也表示釜形和方形的器具,还表示建筑物的一部分,如台阶、门槛、供桌等。之所以要以“口”字构型,有学者认为,因为从古至今,人们绝大多数都是以右手持器具来工作劳动的,所以,要以“口”字构型。“右”由“帮助”引申为“保佑”的意思。如《汉书·翟方进传》:“是天反复右我汉国也。”这里的“右”就是“保佑”的意思。不过“右”的“帮助”义古人另造一字来表示,在“右”的左边也加一“亻”,即为“佑”。

“右”是方位词,面向南方时,东为左,西为右,所以“右”又常指西边。古代尊崇右方,把右方视为较高的位置。例如,汉魏以后把世家大族称为“右姓”、“又族”等。

关于“右”字,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有个读书人第一次去岳父家,走着走着来到一个岔路口。“是向左还是向右?”他不知该走哪一条路才好。他四下一看,见不远处有块石头,有个顽童在石头边玩耍。他连忙向那个顽童问路,那个顽童从石头后边探了一下头,没有说话。读书人以为顽童没有听明白,又问了一遍,那个顽童又从石头后边探了一下头。读书人以为顽童耍他,恼羞成怒,正要发作,忽然领悟到:顽童两次从石头后边探出头来,这不是告诉我,“石”字出头是“右”字,我该走右边这条路吗?他向顽童道了谢,就顺着右边这条路走下去,没走多远果然到了岳父家。

不简单的“了”——“了”字趣释

“了”字是生活中用的最多的字之一,“了”字写起来很简单,但来历却不简单。我们现今所能确定的“了”字最早的形态是小篆。

《说文解字》中云:“了,尥也。从子无臂,象形。”“了”字的篆文像子无臂之形。这里是用小儿两臂及两足皆捆缚于襁褓之中表达收束之意。

“了”字本义为收束。这时的“了”字读liǎo,例如“没完没了”。引申为“决断、决定”之义,例如“了断”。由决断引申指“聪慧”的意思,例如“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又引申指“明白、清楚”的意思,例如“不甚了了”、“了如指掌”等。

由“了”字的“了结”义,引申为表示动作行为的过去时的时态助词。作助词的“了”,读le,轻音。

同类推荐
  • 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研究

    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研究

    中国古代藏书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源,文化积淀相当深厚。私人藏书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世态人情,而且对文化教育、学术传播、图书出版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书稿以近代著名学者伦明所著的《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一书为视角,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透过该书来审视近代藏书较之传统藏书之自由与开放性,探讨藏书与学术发展、社会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以及近代地域藏书的发展趋势与地方特色,从而推动和深化中国近代藏书思想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茶与马

    茶与马

    本书为“华夏文明之源丛书”之一。“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时期,是中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茶马互市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本书就甘肃茶马互市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文明发展史产生的重要意义做了生动的介绍。
  • 开心小辞典

    开心小辞典

    本书是从知识性、趣味性出发,内容包括国际纵横、历史溯源、地理考究、地域仿真、经济法律、邮政、历史集锦等内容。
  • 美丽山西

    美丽山西

    本书是大型科普系列丛书“美丽中国”的一种。以精准流畅的语言和与内容相关的精美图片,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三大板块,全面立体地展现了山西省的自然景观,介绍了山西省的经济成就以及文化古迹、民风民俗。同时还设置了知识链接栏目,对相关概念予以解释,以增强知识性内容的普及。
热门推荐
  • 月亮宝石

    月亮宝石

    作者威廉·威尔基·柯林斯,与狄更斯同时代的作家,两个都受到美国作家爱伦·坡的影响,柯林斯的作品更接受现代的侦探小说。月亮宝石——印度世代相传的一颗钻石。一个英国军官从印度佛寺掠走了这颗宝石,于是,这颗价值连城的宝石便传到了英国。此后,这颗被诅咒的宝石夺走了许多它的拥有者的生命。令人生畏的印度人若隐若现的身影,紧追着这颗宝石。
  • 狂枭血拟

    狂枭血拟

    平中原、夺四海、转六合、破八荒、乃狂枭者雄霸天下
  • 笑中刀

    笑中刀

    萧国天元二年,“臣等永忠于太子殿下!愿殿下一统江山,一代天骄!”太子不语,眼里,皆是野心。“鹿死谁手,可说不定,我的好二哥。”怀王凝望远方,一直到,皇位。“娘,爹爹呢?”“……他啊,在一个很远的地方,那个地方,叫皇城。”…………权势面前,亲情算何?明争暗斗,互相残杀,这个时候,亲情往往最是无价。只愿实现大业,心亦无悔……
  • 盛世倒影

    盛世倒影

    每个人都需要一面镜子,照出他们美好的外在,也照出他们阴暗的内心。富庶不过是半个盛世,另外半个需要倒影来呈现,上面是浮华,下面是污浊。
  • 充气少女在末世

    充气少女在末世

    末日降临,丧尸横行。变异兽肆虐,变种人崛起。和那些单纯为了求生的人类相比,翟男不得不苦逼的走进大城市去猎杀丧尸。原因很简单:他家的娃娃。。活了。霸道而又温柔的双性格女神、可爱调皮萌萌哒的日式女仆、冷静而又充满柔情的美女杀手、还有身后那无数的美女军团......PS:哥不会生孩子,但是哥能造美女。只需要一个充气娃娃就可以了。(简单来说就是主角和一群娃娃美女,在末日里求生存的书。)
  • 简配人生

    简配人生

    我想要的东西很多,穷尽一生也要集齐,也许这就是我此生来到地球的目的。虽然只是简单的拥有而已,但努力追求的过程让人格外充实。
  • 不负平生意

    不负平生意

    谁,布下这一场局?姣姣佳人,白裳出尘,只愿一世一双人,怎奈一封黄金纸终定余生,谁人道万般皆是命。翩翩公子,温润如玉,凭谁算城府多深工心机谋天下。谁的倾城乱了谁的江山如画,谁的红颜让谁丢盔弃甲,谁的痴情揉乱一潭静水,原来,早就逃不掉了。那年琼桑山上,种下一生痴恋那年章华殿上,注定一世羁绊“我不止要这天下,我还要那个可与我携手共赏江山如画之人。”“我不喜他心机深沉,可还是辅了他,只因他是你的夫。”“我只忠于一人,那个扬言以天下为聘之人,那个为我空置六宫之人。”
  • 我怎么到了书中

    我怎么到了书中

    我叫婉婷雏,一个有时可爱,有时霸气,有时……我也说不清啦!不过……“快点啊,马上就要迟到啦!”哦忘了说了,她是我闺蜜,叫张玉婷。“来了!这次一定不会迟到的!”事实上,我们己经迟到n次了。
  • 他与时光皆所爱

    他与时光皆所爱

    标签:重生文/爽文/甜文前世,她爱错了人,被别人耍的团团转,重生归来,她定要将他放在心尖上,宠他,爱他??
  • 啼笑因缘·第四部分(张恨水经典言情)

    啼笑因缘·第四部分(张恨水经典言情)

    《啼笑因缘》主要描写旅居北平的江南大学生樊家树和天桥唱大鼓的姑娘沈凤喜之间的恋爱悲剧,同时又穿插了大家闺秀何丽娜对樊家树坚持不懈的追求,卖艺为生的关寿峰之女秀姑对樊家树的暗恋,军阀刘德柱仗势霸占民女以及豪侠仗义的关氏父女锄强扶弱等情节。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黑暗、动乱的一个社会侧面。它不仅在旧派章回小说的老读者群众,引起强烈反响;而且还使当时的新文艺界惊异不止,甚至还讨论过《啼笑因缘》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流传得如何广泛。张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7日),原名心远,恨水是笔,取南唐李煜词《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张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更以作品多产出名,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三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