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373700000003

第3章 唐诗篇(2)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第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亲朋告诉他,这些年来,他所认识的旧友玩伴都去世了,因而诗人发出了“近来人事半消磨”的感叹。

接下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只有门前的镜湖,依然在春风吹拂下泛起的阵阵水波。除了“湖波”未变之外,昔日的人和事都变化净尽了。与第一首相比,如果说诗人初归故乡见到儿童时曾感受过一些“置身亲人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的沧桑人事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伤感了。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又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七岁能文,被张说誉为“后出词人之冠”。武则天长安二年(702)进士,调校书郎,又以登道侔伊吕科,授左拾遗。玄宗即位(712),由张说推荐为集贤院学士。后任中书舍人、冀州刺史、洪州都督、岭南道按察使,召拜秘书少监、副知院事。开元二十二年(734)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中书令。他是“开元之治”的最后一位贤相,议论朝政,刚正不阿。后为李林甫、牛仙客等所忌,于开元二十四年(736)被排挤出朝,贬为荆州刺史,以文史自娱,写了不少清淡惋惬、寄托深远之诗。卒后谥文献,有《曲江集》留世。安史之乱(755)后,玄宗每思其忠谏之言,至为流涕。

感遇二首

张九龄

之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1]。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2]。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3]。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4]

注释:[1]兰:泽兰,秋季开花,香草。葳蕤:形容枝叶繁盛。[2]欣欣:指兰草桂花欣欣向荣,生机勃勃。自尔:自然而然地。尔,语助辞。[3]林栖者:隐居山林之名士。曹毗《对儒》:“不追林栖之迹,不希抱鳞之龙。”相悦:闻兰、桂之香而爱赏采摘。[4]本心:本性,素心。美人:指林栖者。

鉴赏:诗的一、二句“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你看,春天的兰草迎春勃发,茂盛纷披,生机无限;秋天的桂花叶绿花黄,皎洁明净,馨香四溢。“葳蕤”与“皎洁”再现了春兰与秋桂勃发向上与高雅的风貌。

诗的三、四句指出春兰、秋桂之所以“欣欣此生意”,是因为它们“自尔为佳节”。即是说它们各自在适当的季节繁茂花开,显示出“葳蕤”与“皎洁”的特点。这里,暗示兰、桂按各自的本性生长荣枯,不媚人荣,不求人知的本质特征。

诗的五、六句写人对兰桂的欣赏。那些居于山林之中的隐逸之士,常以兰、桂自喻,因而闻到兰、桂的芳香,顿生爱慕之情。

诗的七、八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综合前意,再次肯定兰、桂不求人荣的高尚品质。尽管兰、桂被人欣赏、爱慕,但它们不希望“美人”来攀折、欣赏。因为兰逢春而葳蕤,桂至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并非为了搏取“美人”的欣赏。

之二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1]。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2]。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3]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4]。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5]

注释:[1]江南:长江以南。《考工记·总序》:“橘逾淮而北为枳……此地气然也。”《晏子春秋·杂下之十》:“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2]岂伊:岂,难道;伊,那里,指江南。岁寒心:耐寒之心。《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喻一个人要有坚贞的节操。[3]荐:奉献。嘉客:嘉宾,贤达之人。阻重深:重重阻碍。《楚辞·九辩》:“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4]运命:命运,指或进或退、或荣或贬的不同遭遇。[5]无阴:《韩诗外传》载赵筒子语:“春树桃李,夏得其阴,秋得食其实。”

鉴赏:“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点明地点“江南”与物象“丹橘”。一个“有”字,凸现出橘树之多,江南处处皆有。第二句写橘树的生理特点:经冬犹绿。一到深秋,南方的树纷纷落叶,但丹橘与众不同,它始终保持葱葱绿色。一个“犹”字突出了丹橘的个性,亦满含赞颂之意。

第三、四句写丹橘“经冬犹绿”的原因。先用一反问句提出“岂伊地气暖”,难道是因为那里“地气暖”,它独得地利吗?不!是丹橘具有耐寒的本性。诗人赞美丹橘耐寒之节操,是颇含深意的。

第五、六句写丹橘之遭遇。像这样经严寒仍绿,只求奉献于人的丹橘,理应荐之于嘉宾的,可是为重山深水重重阻隔,为之奈何?这里,“嘉宾”暗指玄宗皇帝;“阻重深”暗指围绕玄宗之奸人。丹橘之寒不变节、只知奉献的高贵品质是诗人自喻。诗意是说:像我这种一心为国之人,却被奸人们重重阻挡,不能为世所用。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之感慨第七、八句写丹橘为何有此遭遇呢?诗人答道:“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看来命运的好坏是因遭遇的不同而不同,如同自然规律一样,不可捉摸、探究。

最后两句,以“徒言”二字批评那些不识丹橘美德的人。不要随便说只有种桃树、李树就好,可以“夏得其阴,秋得其实”。难道丹橘就不能遮荫,毫无用处吗?结合前面写丹橘“经冬犹绿林”的美态,“可以荐嘉客”的佳实,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这里,诗人以反诘句再次肯定了丹橘的美,同时表达了自己被奸人陷害、怀才不遇的愤慨。

望月怀远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1]。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2]。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3]。

注释:[1]情人: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既指“怀远”之友人或恋人,也包括“怀远”的诗人。竟夕:整夜,通宵。[2]灭烛:熄灭烛光。梁简文帝《夜夜曲》:“愁人夜独长,灭烛卧兰房。只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谢灵运《怨晓月赋》:“卧洞房兮当何悦,灭华烛兮弄素月。”[3]盈手:满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鉴赏:这是一首怀念远方友人借景抒情的诗。起句“海上生明月”,点出“景”,自然稳帖,展现了雄浑阔大的场面。“天涯共此时”,点出相隔两地的朋友,同时相思。

三、四句写两地的“情人”彼此的“怨”与“思”。“情人怨遥夜”,“怨”长夜漫漫,彼此不得相见。“竟夕起相思”,通宵达旦,生起相思之“情”。

五、六句写诗人徘徊月下的相思之状。“灭烛怜光满”,长夜不能入睡,是烛光太明亮了吗?于是诗人“灭烛”,但月色皎洁无边。怜,爱惜;光满,满月之光。“披衣觉露滋”,诗人披上衣服走出庭外,在那皎洁的月光下,觉夜深露湿,滋润沾衣。尽管如此,诗人月下思人。所以,“露滋”二字不仅照应了“竟夕”,同时暗示了滋生不已的相思之情。

七、八句写梦以自慰,收相思之情。“不堪盈手赠”,不堪,不能,意谓在这相思不眠之夜,用什么赠友人呢?我只有满手的月光,但又不能送。怎么办呢?我还是睡吧!也许睡梦之中还能与你相聚呢!诗到此戛然而止,留下无限的相思。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早年曾作冀州衡水县主簿,因遭人诬陷而去官,漫游山水十五年,足迹遍布黄河南北。晚年担任文安县尉。性格豪放,喜击剑悲歌。其诗意境壮阔,热情奔放,音乐性强,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轰动一时。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歌从军,吟出塞”,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之一。诗作大多失传,仅存六首,均为名篇,都被《全唐诗》录存。

登鹳雀楼[1]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永济西南,常有鹳雀栖息楼上,故名。楼三层,为当时游览胜地,前望中条山,下临黄河。[2]尽:完,落下。[3]千里目:指眺望极远的地方。

鉴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

首句描绘夕照衔山的景色。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起伏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在视野的尽头渐渐隐没。

次句描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的意中景象。诗人面对流经楼前的滚滚黄河,视线由上到下,由近及远、跟随河水向远方延伸。虽不能目击黄河人海的情状,却好像看见黄河一路汹涌澎湃,流人大海,令人心旷神怡。

三、四句写诗人欲登高望远。从前两句的眼前所见引出了深沉思索。若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就应该迈上更高一层楼。诗句看似平铺直叙,却既寓含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又暗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出塞[1]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2]。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3]。

注释:[1]诗题一作《凉州词》,唐代乐府曲名。[2]远上:远远直上。孤城:指凉州城,存今甘肃武成。仞:八尺。[3]羌笛:我国西北部羌族的一种乐器。杨柳:指北朝乐府《折杨柳歌辞》。春风:比喻朝廷的关心。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是当时凉州最西境。

鉴赏:前两句描写凉州一带荒凉辽阔的景象。诗人先用镜头摄取远景:黄河汹涌澎湃波浪滔滔入海,由近及远地眺望,像一条洁白的丝带飞上云端。诗人的视觉与黄河的流向相反,突出了黄河源远流长的仪态,也展示了边地壮阔的风光,重在表现黄河的静态美。继而又摄取立体感的近景:征戍士兵居住的城堡孤独的屹立在高山环抱之中。用远川高山反衬玉门关地势险要。孤城是一片,是单薄狭小的,而高山却是万仞,以数量和体积极不相称的两件事物,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

后两句借凄凉幽婉的笛声,表达诗人对这景象的感想。以问语转出诗意,羌笛之声吹出了戍守者处境的孤危和怨恨。羌笛演奏的是《折杨柳》,而折柳赠别在唐代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比较直接的关系,《折杨柳》笛曲触动了人们的离愁别恨。不说“闻折柳”而说“怨杨柳”,用词非常精心,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戍守者自知,天高皇帝远,朝廷的关心是渡不过玉门关的,于是有了玉门关外的孤危处境和恶劣环境,才有了杨柳不青和离人想折杨柳寄情不能实现的残酷现实。以“何须怨”做自慰语,传达出戍守者在乡愁难禁的时候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才能如此的自我安慰,足见戍边将士的伟大情怀。

盂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盛唐著名诗人。一生除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求取功名而在北方作过一次旅行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故乡鹿门山隐居,或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曾与众名士联诗出名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满座惊叹,皆为之搁笔。(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作荆州长史,招其致幕府,后又归隐故乡,不久病逝。其友王维画其像于郢州刺史亭,世称“浩然亭”,后改为“孟亭”。

孟浩然一生沦落,却是初、盛唐过渡期中最有成就的诗人。闻一多先生指出孟浩然“对初唐的宫体诗产生了思想和文字两种净化作用”,“所以我们读孟的诗觉得文字干净极了”,“他在思想净化方面所起的作用,当与陈子昂平分秋色,而文字的净化,尤推盛唐第一人。由初唐荒淫的宫体诗跳到杜甫严肃的人生描写,这中间必然有一段净化过程,这就是孟浩然所代表的风格”(《闻一多先生说唐诗》)。李白在《赠孟浩然》中予以充分赞美,杜甫称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其六)。孟浩然现存诗二百六十多首,五言居多,其中五律和排律又最多。他运用格律的形式写了大量的山水诗。这些诗在当时是很负盛名的。孟浩然逝世后,好友王士源出版《孟浩然集》三卷,后《全唐诗》辑录二百六十多首。孟浩然的诗从初唐风行的咏物、应制等狭窄题材中解放出来,较多反映山水隐逸生活,恬淡孤清,形成和谐优美的意境,独具风格,艺术上有较高的造诣。只是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没有涉及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秋登兰山寄张五[1]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2]。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3]。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4]。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5]。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6]。

注释:[1]兰山:在襄阳西北。篇名一作《秋登万山寄张五》。张五:名子容,唐先天二年(713)进士,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为孟浩然的同乡至交。这首诗写登高思友之情。[2]“北山”二句:化用陶弘景《应诏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写张五隐居在北山。北山:北面的山。隐者:当指张五。[3]始:一作“试”。[4]兴:兴致。[5]弄:一种野莱。[6]何当:何时当能。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古人以为九是阳数,月、日都是九,故称重阳节,以为宜于长寿,所以有登高、赏菊、亲友聚饮等风习。

鉴赏:这首诗描写登高思友之请来表达怀念友人,是一首怀念友人之作。

首句从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中演化而来。

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对张王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不见友人,只见北雁南飞。诗人的心,也随鸿雁飞去,消逝在天际。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诗人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但是,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民劳动一日,三三两两的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在渡头,都显示出从容逸然的样子,带有几分悠闲。放眼远望,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诗前数句,既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进一步显示出真挚的友情。

夏日南亭怀辛大[1]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2]。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3]。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4]。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5]。

注释:[1]辛大:即辛谔,行大,作者同乡,隐居西山,后被征辟入幕。[2]山光:落山的日光。[3]散发:古代男子平日束发于顶,散发则表示闲适、潇洒。“开轩”句:开窗躺着,清闲而敞亮。[4]清响:清瞻的声响。[5]故人:指辛大。

鉴赏:诗人开篇即写夏夜在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遇景人咏,不只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的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升,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也非虚设。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诗人沐浴之后,“散发”不束,依窗而卧,不但写出一种闲情逸致,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一种来自身体和心灵两方面的快感。此处暗合了陶渊明“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的名句。进而“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写这种快感。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发出清脆的声音,所以是“清响”。

“竹露滴清响”是那样悦耳清新,诗人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音乐,于是“欲取鸣琴弹”,传说古人弹琴要先沐浴焚香,摒去杂念,而此时的诗人正适合操琴,但“欲取”而未取,因为“鸣琴”的想法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像平静的水面起了微澜。诗人由清幽绝俗的境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因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感慨,这就自然而然的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念友人上面来。诗人多么希望朋友在身边,共度良宵啊,友人不来,自然生出惆怅之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后,进入梦乡,梦中竟然和朋友相见了。

夜归鹿门歌[1]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2]。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同类推荐
  • 从珞珈山到旧金山

    从珞珈山到旧金山

    本书写的是一位母亲和她的双胞胎女儿在中美奋斗的传奇人生,真实记录了胡智、胡慧及母亲在反右、“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期间同共和国一道走过的那些苦难岁月;真实记录了跨两代人、近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我相信书中“罗湖桥上父女泪”一幕会让所有读者动容);真实记录了胡智、胡慧同时经历知青(土插队)、留学(洋插队)的艰辛历程。
  • 双重少年·双重少女

    双重少年·双重少女

    一个有着谜一般奇特身世,白天和黑夜双重变幻的少年;一个代替姐姐而活的勇敢少女,围绕在他们身边发生了一系列离奇诡异的故事……《高一零班》将七根胡提升到新境界;《双重少年双重少女》则是她攀登向巅峰的经典之作。从未有哪部悬疑小说能像“双重”一样,塑造了如此独特的人物,也从未有哪个悬疑作家像七根胡一样,如此深刻地展现少年灵魂深处种种美丽和悲惨的真相。既黑暗又温暖,既恐怖又动人,既毛骨悚然,又催人泪下……你会永远记住千叶和栗,记住七根胡!
  • 铁马冰河

    铁马冰河

    本书为一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役的老红军的回忆录,作者对当年战斗和艰苦生活情景的回顾,让和平年代的所有的青年,不仅了解了那一段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抗争史,更为革命先人的崇高情怀所感动和吸引。
  • 我们生活的年代

    我们生活的年代

    七个中篇小说,七种不一样的人生经历。每一篇读起来都让人紧张,充满悬念、期待、转折的故事中,是一种酸甜苦辣的生活体验,跌宕起伏的剧情设置扣人心弦。故事中的人物简单却鲜明,通过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某个深刻的主题。跟随作者领略世间一切爱、恨、情、仇。
  • 同和里

    同和里

    近一两年来,《繁花》的热销重新引起读者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过往生活的兴趣。长篇小说《同和里》是《繁花》之后又一部写上海的优秀之作。不同于《繁花》的风情摇曳,《同和里》的特点是用极其幽默而富有上海特色的语言重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生机勃勃、笑泪交错的平民生活。虽然写的都是弄堂里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无不令人难忘。小说选择了以一个九岁男孩“大耳朵”的视角去观照那个特殊的年代,芸芸众生的情感冷暖、人性袒露的高尚与卑下尽在一个孩子眼中,注定了这是一部天真之书,但同时也是洞察时代与人性的深刻之作。王承志,上海人,祖籍浙江上虞。少时在弄堂里被归为捣蛋鬼一类,成年后渐渐学会装文雅。当过十年钳工,其间时不时混迹于文艺小分队;此后便开始漫长的编辑生涯。历经岁月沧桑,依然童心未泯。发表过中短篇小说及纪实作品,《同和里》为其第一部长篇小说。王承志,上海人,祖籍浙江上虞。少时在弄堂里被归为捣蛋鬼一类,成年后渐渐学会装文雅。当过十年钳工,其间时不时混迹于文艺小分队;此后便开始漫长的编辑生涯。历经岁月沧桑,依然童心未泯。发表过中短篇小说及纪实作品,《同和里》为其第一部长篇小说。
热门推荐
  • 禁情女祭司:共等下一场人间

    禁情女祭司:共等下一场人间

    飞花簌簌,她脸色绯红,如锦似霞。“你应该叫我大祭司。”“可你分明是个姑娘家。”赠她柔肠百转的丝罗发带,他指间青涩,绾起寸寸相思,情浓,她却几乎命丧他手中。——又可知旧时踏雪临风,温情玉意,另一段孽爱已悄然滋生,祸根深埋,“我会让你看我如何践踏这世间,让他看你如何在我卑劣龌龊的怀中死去!”她如连翘,随春开春尽,随风飘落安息,百结于心:“我不过想做个无名女子…”
  • 我替春风亲吻你

    我替春风亲吻你

    宋诗遇上沈俨,是一场蓄谋。沈俨遇上宋诗,是一场意外。这个游戏的碰撞,谁都可以是赢家。宋诗“我困在一个世界里,自己包裹着自己,我的世界像一个无力挣脱的蚕蛹,却偏偏追逐着蝴蝶才能拥抱的阳光。”沈俨“护你。”沈俨×宋诗。
  • 狂徒武僧

    狂徒武僧

    地球的消亡。末日。末世。人。人造人。幕后之人寻找未来之旅。(另两书一时兴起之作,无法续写,本书会完本的。)
  • 异术者伯劳

    异术者伯劳

    记者:冯乐先生,您今天为什么要公布您的身份,之前为什么要用魔术的名义,来欺骗广大喜爱您的粉丝?冯乐:这位女士原来没有关注我吧,从我出道开始,从来没有说过我是魔术师,都是光明正大的宣传我的身份,是你们不信而已!
  • 众生皆有百态

    众生皆有百态

    人有人相,仙有仙容,鬼有鬼面,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只是一个于观众席观看表演的存在,偶尔也下场指导下演员,这世界太难了。
  • 林扬胜茯鹿

    林扬胜茯鹿

    林茯栀的暗恋从来都是没有结果的,只是这一次,她偏偏想要一个结果。路晟扬平淡的生活突然闯进一个懵懵呆呆的漫画家,只是很快她就消失了。本以为她只是自己生命中的过客,谁知道她早已在心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路晟扬,你知不知道,你的每一寸温柔,都会扬起我心中的阵阵涟漪。不,那不是涟漪,是狂风暴雨、惊天骇浪。——林茯栀,你知不知道,你的每一寸眼神,都会催生你早已播下的花种。是,那是来自你的花,纯真温暖的栀子。还有一眼就能看穿的,真挚滚烫的心。
  • 爱你从心开始

    爱你从心开始

    深情男友开始彻夜不归,往日的深情已不复存在。求婚戒指,别墅新房,无情打胎,渣男死亡,闺蜜夺夫,这一切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真相?究竟是我太傻太天真,还是他的谎言太过于完美。
  • 女佣兵穿越3:狂妃倾天下

    女佣兵穿越3:狂妃倾天下

    她抬起手往他一指:“王,你有两个选择,第一就是把你的侧妃杀了,第二,就让我杀了你!”她是来自现代的女佣兵,有着魔一样的本事,野兽一样的性格,行事更是霸道无比,穿越到异时空之后,却成为他强行豢养的杀手王妃。他是刚刚取得烈焰国的王,他宠她,让她随心所欲不受约束。可他绝美的外表下,隐藏着的是残忍,诱惑人心的笑容里,是薄情。当霸道遇上腹黑,真心对上假意,那一场恩宠下的情,谁输输赢?谁心软,谁死!
  • 绝世爱恋:少爷的乖乖女孩

    绝世爱恋:少爷的乖乖女孩

    还记得在那个初秋,他们再次相遇,他们都忘记了彼此,世界上最痛苦的距离是我们就站在对方的身旁,却苦苦寻找着对方。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她微笑着对他说:“顾黎轩,你好,我是墨晗希。”他们都没想到,对面的人是苦苦寻找了许久的人。有一天,她成了他的妹妹,他和她一起上学,一起吃饭,朝夕相处。他对她很好,简直是胜似亲人。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天使一般的男孩,为了她变成了一个宁愿伤害自己也要对她好的恶魔一般的男孩。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那他们这到底是爱情,还是青春?(求推荐票,求评论)一个星期80+推荐票加更,200收藏加更,40评论加更~~为了感谢各位,会经常有活动哦。
  • 三嫁魔尊

    三嫁魔尊

    成亲这种事,子墨经历过两回,只是过程不是太过惨烈就是惊心动魄,让她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第一次她嫁了个混蛋。虽然子墨一直就觉得荀渊就是个混蛋,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混蛋。不过那个混蛋最终却让她在大婚当天落了个杀父灭族自毁妖丹惨烈收场。第二次子墨是在同太巫的婚礼上直接被人掳走的。掳走她的人确切来说,是她的前夫。他说:“想嫁人?除非我死!”纠缠两世,相爱相杀。某人在经历了亡夫、前夫两次更名之后还想成为她的亲夫,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