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的,有很多学生把将来当一名教师作为自己的理想职业,他们崇拜自己的教师,关注自己教师的言行举止,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对教师的行为做出评判。教师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当学生问他们问题时,他们答错了,或者是不会,学生就会露出惊愕的表情,“老师也有不会的问题吗?”是啊,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是永远也难不倒的,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面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维护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变化迁怒于学生。有的教师在自己心情好,工作顺利时,就对学生和蔼可亲;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自己心境不佳、情绪低落时,就把不愉快的情绪发泄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自己的出气筒。这种对学生忽冷忽热的态度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师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做到不把情绪带进课堂,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努力使自己微笑着面对学生,始终对学生热情、耐心,这样做也体现了一个人民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调查表明,学生更喜欢那些能带病坚持上课,能克制自己的情绪、意志坚强的教师,如果教师做的还不如学生,就会对教师不信任,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伟大而高尚的,他们甚至认为教师就应该是完人、圣人,没有缺点,从不犯错误,学生的这种认识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努力完善自我,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学生的榜样。
三、传达师爱的艺术
(一)我以我心爱学生
马克思有句名言:“用爱来交换爱。”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信任感,从而拉进师生间的心灵距离,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爱又是学生获取积极情感体验的重要来源。学生取得进步时能得到教师的及时肯定和表扬,碰到困难时能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这些都能引起学生愉快、感激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当然,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待他们,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那么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如何播撒自己的爱,获取最佳的教育效果呢?
1.学生的年龄不同,教师对学生爱的形式也不同
一般来说,对一至三年级的小学生,他(她)们年龄小,是非界限模糊,心理上处于幼稚阶段、行为上处于依赖模仿阶段,对于自己采取的行为没有正确的判断和目的,随心使然,体现着纯真,非恶意,好表现,喜欢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
教师要善于抓住这种心理特点,对于孩子们的言行多表扬多鼓励。一句温馨的话能使他们笑脸绽放,一朵小小的红花能使他们激情倍增,斗志昂扬。摸头、抚肩、握手都会使他们激动万分。不要吝惜我们的言语和情感,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成长的天空。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已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心理上的某些方面有所成熟,更多的就是赏识和给予表现的机会,赏识不是简单的表扬和鼓励,而是建立在学生行为纯洁的动机和目的的基础上,寻本求真、求善、求美,帮助他们更清晰、更坚定地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取得成功。赏识不能言过其实,言不由衷,否则会使他们滋长虚伪、傲慢的恶苗。
2.学生的性别不同,教师对学生爱的形式也就不同
一般来说,女学生的内心比较敏感、细腻,因而教师对女学生的爱应从细微处入手,以表扬为主。当她们有一点进步时要及时地去表扬她们,鼓励她们更进一步。如果她们遇到什么委屈、烦恼,应采取心里疏导的方法,引导她们走出误区。
男孩子则喜欢教师赞扬他们聪明、勇敢、大胆。他们能经得住教师的批评,甚至适当的批评更能使男孩子进步,为此教师应经常用及时表扬和批评的方法告诉他们,你真勇敢、真有毅力或者当面指出这件事你错了,以此来促使他们做得更好,只要他们朝着目标迈出一步就称赞他们做得好,有进步,应继续努力。这样男孩子们才能不断进步。
3.学生的性格不同,教师对学生爱的形式也有区别
外向的学生爱与人交往,喜欢接近教师,这些学生教师可以明显地表示出对他们的爱,同时他们也乐意接受教师在不同时间、地点场合对他们的批评。
内向的孩子不善交流,无法了解其内心世界。教师应多从他们的好朋友、他们平时不经意的言行中去观察、了解他们的闪光点,他们的脆弱神经,在课堂上,给予适合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的闪光点更亮。尽量不要触碰他们脆弱的敏感的“那一块”,等到适宜的时候推心置腹地与其长谈。
4.学生的情绪状态不同,教师对学生爱的形式也应不同
当代心理学证明,学生的情绪与他们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关系。学生情绪好时,往往表现出活泼、好动、热情等特征。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做错了什么,该怎样做,或批评或表扬,学生都乐于接受;而情绪不好时,学生易冲动、爱发怒并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这时,教师则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容忍和克制,对所发生的事情“冷处理”。
(二)表达师爱的方法
师爱的传导有法,但无定法,一切要因人、因事、因时及因条件和环境而异。湖北省武汉市教科所的王莲老师总结归纳了以下六种表达师爱的方法:
1.语言表达法
语言表达法即用语言表达教师之爱。教师在说话时,用词的选择、语调的高低、语频的快慢、语气的柔硬,以及手势、表情和眼神,都可以传导师爱。
一个学生因犯了错误受到校长的批评而非常难过,“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紧,就怕不认识、不改正。某某同学今天的认识很深刻,很有诚意,我们相信他一定会以实际行动改正错误,我提议为他的进步鼓掌!”全班同学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位校长的几句话,就像一剂“兴奋剂”一下子给那个垂头丧气又犯了错误的学生提了“神”。
2.“投其所好”法
“投其所好”法即教师和学生来一个“心理换位”,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想学生所想、乐学生所乐,去发现学生所好、尊重其所好,然后来一个“投其所好”。
某中学一个班的女生因追求服饰美,打扮越来越奇、越来越怪,班主任理解少女们正值青春时期的爱美心理,没有责备,也没有简单制止,同样也来一个“投其所好”,他组织了一次服装美竞赛,由每位女学生穿上自己认为最美的服装参赛。经评选,几位服装朴素大方、款式新颖、充满青春活力的参赛者获奖。而那种以奇为美、缺乏学生特点的服装则被淘汰,全班对服装美的鉴赏力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一片爱心也就巧妙地寓于其中了。
3.行动感召法
行动感召法即教师以自己的行动表明对学生的爱,使他们受到感召。
一位全校人人都知晓的差生,新接班的班主任在开学第一天点名时,他以一种挑衅的眼睛瞪着班主任,但当班主任宣布值日生名单,再次点到了他的名字时,他猛地张大了嘴,睁大了眼睛,但不是挑衅的眼神,却是迷惑的眼神,接着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来,显出一副难为情的样子。下课后,班主任找到了他,耐心地告诉他值日生的职责,勉励他把值日生做好。他从教师一连串行动中体验到了对他的信任和尊重,后来值日时特别卖劲,各方面也有较大进步。
学生的眼睛是最敏锐的,他们的心也是很敏感的,教师们对他们的爱要在行动中体现出来,所以行动感召法是一种传导师爱的好方法。
4.排忧解难法
一个人碰到困难得到帮助,身处“逆境”得到关心,往往会在心里留下很深的记忆,甚至终生难忘。学生也有各式各样的困难,也有处于“逆境”的时候,此时,他们对爱的渴求更甚。如果教师不失时机地将爱无私地奉献,他们将会铭记终生。学生中的“忧”和“难”多种多样,有学习上的:某一门功课上不去,或因病因事掉了课和考试失误而焦急等;有思想上的:为未评上“三好生”、未入上团而苦恼,或因犯错误挨批评受处分而难过等;有身体上的:身体有某种残疾或缺陷被人嘲笑,或因患某种慢性病而烦恼等;有生活上的:如丢失了学费或衣物,家庭有了不幸等;有人际关系上的:如经常受某同学的欺负,在同学中比较孤立,为失去好朋友而伤心,在某件事上被同学误解而十分委屈等等。看准了学生中的“忧”和“难”,急学生所急、忧学生所优,脚踏实地地为学生排忧解难,或给以思想上的开导和鼓励或采取措施创造必要的条件,具体加以解决,这都将使学生感受师爱的温暖,以扬起他们前进的风帆。
5.曲线传导法
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爱生之情可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他人做曲线传导。由于某些原因,有的学生对教师一时产生了误解:或认为教师偏心、不公平;或认为教师存心和自己过不去;或因教师在同学面前揭了自己的短处而心怀怨恨等,师生间在感情上暂时“断流”。教师如若直接与之对话效果不一定好。这时可以让学生中的干部、该生的好朋友和家长作为传导师爱的媒介,如在小干部会上给该生吹吹风,在该生的好朋友面前表述自己的诚意和希望,并示意作传达;家访时多谈优点和进步,使该生体会到教师的好心。这样做,往往能缓和气氛,最后消除误解,增进师生情谊。
6.主动接触法
即教师主动和学生打成一片,在和学生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娱乐中,建立和架起感情的桥梁。
人们的感情是靠彼此熟悉、了解而建立起来的,师生间也是一样。教师只在上课时和学生见面,是断然难以建立的,只有与学生充分地接触和了解,彼此间才能互相理解而加深情感。
接触了解学生,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只有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忘年之交”;其次,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谈论的“热门问题”和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主动参与,以此作为契机传导师爱。
学生在静态下,其个性、思想和品德面貌不易表露,可在动态中,特别在各种竞赛游戏和娱乐活动中,他们的才智、个性往往能较为充分地显露出来,思想感情也会自然流露出来。许多教师正是在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过程中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最真实的信息,然后将教师的爱与期待传导给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主动接触学生是师爱传导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12.做民主型教师
现代教育提倡教师的教育应建立在民主、平等、友善的基础上,以说理疏导、循循善诱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业的进步和思想品德的提高。
教师决不能以为学生是孩子而以“大人”“长者”自居,动辄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和打压的方法来对待学生,从而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对立,换句话来说,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民主型的教师。
一、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现代社会,民主不仅是一种国家制度,也是一种意识,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教育生活中,师生关系的民主不再仅仅指教师对学生管理方式的民主。民主型师生关系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互动建立起来的以“平等、自由、爱和尊重、对话”为内涵的人际关系。
(一)师生平等是民主型师生关系的基础
民主型师生关系中师生的平等具体表现为:在教学中具有平等的话语权,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群英会”;学生可以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心理上承认学生的平等地位,把学生作为同伴与合作者,并尊重他们的观点和做法;学生对教师不再“盲目崇拜”和“唯命是从”;学生愿意和教师说知心话并能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学生理解教师的做法,并积极参与教学;学生能宽容教师的缺点和不足,并能在适当时机给予指出甚至提供帮助。民主型师生关系中师生的平等,是在心理上对对方平等地位和价值的认可,并且在行动上付诸实践。仅仅形式上的平等是远远不够的。另外,师生的平等不是可以施舍的,它是一种应然,是师生双方相互尊重、互相接纳的心灵的体验。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会有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二)自由是民主型师生关系的保障
在民主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自由是必然的,同时也是“有节制的”。他们的自由的必然是他们作为生命的人应该享有的权利。作为平等的生命个体,他们自由地选择生长的方式和发展的方向,自由地使用自己的言语方式与自己选择的对象(共同生活中的他人)进行交流。在这一语境中,师生的自由是相对独立而又密不可分的。但教师与学生的自由也是“有节制的”。这是因为师生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使他们在教育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使命——这是教育自身的需要。社会赋予了教师指导、教育、评价学生的权利,但与权利相伴的是教师在行使上述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的义务。教师的自由在此时就表现为内需的权利和外加的义务共同存在的空间,或者交集。学生一方面作为生命个体自由、独立地生长。另一方面,他们是社会保护和培养的对象,是教师活动的对象。作为未来社会主人的他们注定从现在就要承担社会主人的角色。学生的自由表现为个体生长的自由和社会责任的统一。
教师的自由和学生的自由有着共同的目标,即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要求两种自由之间的“合作”。师生关系中的民主也就存在于这种自由的空间里。可以说,这两种自由“合作”的程度有多大,师生民主的空间就有多大。民主型师生关系以这种“合作”的自由为空间,并通过双方的努力逐渐扩大这一空间。这种“合作”的自由空间是民主型师生关系的保障,当它极为狭窄的时候,师生关系就不会有多少民主的成分。
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学生自由的有限性和不确定性。这与教师的自由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冲突。但民主型师生关系不仅正视这种冲突,而且以协调这两种自由之间的关系为重要内容,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由、拓展学生的“自由”空间为目的。教师的自由与学生的自由在民主型师生关系中是“合作”的、相互协调的,并为着共同的理想而努力。这是民主型师生关系的保障。
(三)爱和尊重是民主型师生关系的核心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