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的一天,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个周一。快到午饭的时候,手机突然响了,是一条短信,内容非常简短,仅有三个字——“牛获奖”。
我的内心一阵狂喜,在当时的情境下我很清楚这区区三个字的小道消息意味着什么,虽然几年来拿了不少奖,但显然这次的获奖注定不同凡响。因为,它正是全国数以万计播音主持同行们梦寐以求的——“金话筒”!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简直像在做梦,从2009年3月开始准备送评材料,到7月份得到这一消息,大约半年的时间里我感觉自己好像就只做了这么一件事情似的。
2009年10月,我的邮箱里终于出现了期盼已久的致颁奖会嘉宾的一封信,由于这是北京电视台连续三届承办“金话筒奖”颁奖系列活动的第一年,活动内容足够充实丰富。我受邀参加“全国播音员主持人大联欢”的压轴演唱,当然还有极为重要的“2009年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颁奖典礼”,于是便开始忙不迭地张罗准备必需的“装备”。
然而,筹备组要求提供的感言篇幅却十分“吝啬”——不得超过60字!要是按正常语速的话,这意味着连15秒都撑不到!但一想到还有那么多获奖的同仁有话要说,我也只能勉为其难了。说什么呢?难道仅仅是“感谢评委,感谢RBC(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感谢BTV(北京电视台)……”?我理所当然地认为,既然称之为“感言”,就应该跟自己的经历联系在一起,表达出真实的内心感受,于是煞费苦心地准备了接下来的这段文字:
也许我可以用六个字来形容此时的心情:幸运、感恩、努力。幸运是因为我工作和生活在一个充满魅力的大家庭里,北京电台是我最依恋的家,也是巨人的肩膀;
因为幸运而感恩,我要感谢所有的听众,没有你们我也走不到这里,特别是那些每天和我一起“行走天下”的嘉宾,我们的同路人;
此时的台下,就有一位我敬仰的前辈:夏伯渝先生(获奖作品的主人公)。您是为共和国的崇高使命失去的双脚,而您“无脚重登珠峰”的梦想,我们也一定要努力帮您完成!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是一定要表达的感受,特别是一想到我所在的北京交通台,这个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标兵单位,心里就自然而然地洋溢出一份自豪、一种喜悦。
仅仅拿“金话筒奖”这一项来说,在之前的连续三届(2006年至2008年)里,北京交通台每年都有进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不是光凭“运气”二字来解释的,背后一定有它值得借鉴的经验。
“金话筒奖”获得者王为、王佳一、顾峰和梁洪都是北京交通台的主持人,他们平时就工作、生活在我的周围,大家也都是非常要好的同事,他们身上都有着令人敬佩的专长和特点。譬如王为的幽默、王佳一的放松、顾峰的敏锐和梁洪的大气等,而且他们无一例外都十分敬业。
能源源不断推出高质量人才和高质量作品的单位,一定有规律可循,一定有很强的凝聚力,一定能最大限度地达成一致,从而有效地启动一个可以“唱大戏”的平台。这又好比职业登山运动员把出发地选在珠峰大本营,最初的起点高,经过奋力攀登就有可能一睹世界之巅的风采。当然,到达大本营并不难,难的是想成功完成最后3000米的冲顶,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精诚的合作和不懈的坚持。
就这样,我打定主意在获奖感言里特别强调自己作为北京电台一名员工的骄傲。不过,一个突如其来的变动却打乱了我的如意算盘,关于获奖感言的内容构想也因此不得不重新思考。
记得在“金话筒奖”颁奖典礼前的那天下午,我直到在彩排中才得知“获奖感言”不能只代表个人,因为我是第一批“10个广播播音主持作品奖”中唯一一位能发表感言的获奖者代表,而且时间只有40秒。获奖的个个都是佼佼者,人人出类拔萃,有中央一级的播音员主持人,也有省、市级的兄弟姐妹。40秒的时间怎么把握,说实话干广播十年来我还从来没有这么发愁过。
那天下午一个人坐在快餐店发呆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恩师——中国传媒大学曹璐教授、我广播生涯的引路人,正是她10多年前针对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学期“广播新闻报道研究”成为我日后理解和热爱广播这一行业的启蒙教程。
于是我不假思索地给曹老师发了条短信,不到一分钟,手机响了,一个温暖的声音让六神无主的我顿时如沐春风:“小牛,我恰好在看喻国明教授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好新闻,或者一篇好作品,绝不仅仅是漂亮的文字、敏锐的嗅觉和机巧的处理,最重要的是需要有一个境界、一份情怀和一种智慧。当新闻人以这样的境界、情怀和智慧面对社会发展的现实时,一篇好作品就应运而生了。”
如此简短的几句话给我的感觉似醍醐灌顶,曹老师总能在关键的时刻给我以关键的启示,我顿悟:其实这也正是我多年来一直苦苦追寻的路标啊!纵然现在只给我40秒的时间,要道出这样的真谛却也已经够了。
2009年11月15日晚7点40分,中国播音主持界最高奖每年一度颁奖盛典的帷幕徐徐拉开,一直忐忑紧张、生怕忘词儿的我在第一批获奖者中最后一个走到颁奖台的正中。而当庄严的乐声响起,双手接过沉甸甸的奖杯时,我的内心竟转而如同波澜不惊的湖水一般宁静,对接下来关键的40秒充满了期待……
主持人崔永元、春妮:让我们掌声有请获奖者代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牛力发表获奖感言。
牛力:非常感谢能够给我这个机会跟大家说几句话。这个话筒,金话筒,非常得美,也很重,似乎没有受到全球金价上涨的影响(笑)。但是相对它沉甸甸的分量,我觉得自己很轻,也确实很有压力。
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就拿前不久我听到的一位教授的几句话来作为我的感想吧。他说,一位优秀的主持人,重要的不是在于他的外表、他的声音,而是在于他能够达到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就是“大彻大悟的智慧、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俯仰天地的境界”。我想自己离这个高度还差得很远,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努力,让我们一起加油!谢谢!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这短短40秒也许会成为自己日后最值得骄傲的一段记忆了,也许还会被我喋喋不休地念叨,在各种场合去传播,直到人家见了我就想跑。
不过,我却愿意不厌其烦地重复喻国明教授的这三个词组:“大彻大悟的智慧、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俯仰天地的境界”,真的是十分佩服他的这段感悟。后来我发现其实喻教授曾在多种场合谈到这三个词组,他的讲话也能清楚地让人感觉到,这个高度的要求并不仅仅针对记者或是主持人,实际上每一个研究者和实践者都能从它那里找到对症下药的方法,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也一定会产生好的效果。当然,要想完全达到这个高度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因此有了一个明确的路标,就已经足够了。
我自己是这样理解这三个词组的:
第一,“大彻大悟的智慧”。大彻大悟,意为“彻底醒悟或觉悟”;智慧,指的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我认为这里说的智慧应该更多地指向理性层面,也就是说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应想到为什么去做、怎么做、希望达到什么目标,需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明确的认识,能够在内心深处明是非、辨真伪,不张扬、不虚妄,而这一点也正是“大智慧”和“小聪明”之间最大的差别。
第二,“悲天悯人的情怀”。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这是“悲天悯人”的原始含义;而至于“情怀”,《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不难理解,相信您一定知道它指的是感性层面,即我们是否能在感性上具备包容万物、悲天悯人的品格。这正如我们看一个人是否全面健康发展,不仅要看智商,情商的高低也是至关重要的衡量标准。
第三,“俯仰天地的境界”。从字面上就很容易理解,抬头仰望天,低头俯视地,展现的是一种豪迈气魄。我把它理解为糅合的境界,就是说你在拥有了理性的智慧和感性的情怀之后,再把二者自然地融于一己之身,就能达到“吞吐浩然气、一览众山小”的俯仰天地的新境界。
恩师的点拨让我顿悟了自己一直以来汲汲求索的职业和人生目标,这也是本书至关重要的理论基础。《孙子兵法》中写道“上兵伐谋”,意思是“用兵作战的最优策略是在战略上就挫败敌人”,虽然狼烟滚滚的春秋战国已经离我们远去了,这部兵家宝典却启发我们:要想不断进取、超越自我,最关键的仍然在于总体的战略规划,在于找到一个明确的路标。我不能保证这三点就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金油”,但我的确能感受到,如果能一直循着这样的目标,成功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说罢战略上的思考,具体到广播这一行业,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技术和技巧上做出更加缜密细致的考量。那么究竟要怎样去实施呢?我感觉做节目就像爬山一样,首先必须选定一座目标山峰,然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步步来,踏踏实实,从低到高,在攀爬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不断超越自我。
当然,广播节目里的“爬山”不必用到真实的双脚,而是以“爬山”这一形象的动作来隐喻技术和能力的累积过程,也就是我想要说的克隆与创新。克隆是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选择好合适的模仿对象,在临摹中掌握技巧,在苦干中增长才智。创新则既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有时也要凭借天赋的神来之笔。
汪良老师关于“做好节目先从克隆开始”的讲话,其实很多人都有相似的感受,但很少有人对这一思路进行归纳和总结。我左思右想,到底是怎么个克隆法?从汪老师的讲话中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三点:
首先,精彩节目的产生关键在于找到正确的学习对象。《荀子》的《劝学篇》写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只有积极的榜样才能帮助你不断进步,正如学习书法,当然要首选像王羲之这样的大家。
第二,要想做出优秀的节目还要有日积月累的钻研工夫。选择一个榜样并不难,真正难的是要有水滴石穿、铁杵成针的毅力和坚持。选择了好的学习对象,通过一丝不苟的仿效、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实践中不断领悟和体会,超越自己甚至榜样也许就指日可待了。
第三,从量变到质变的自我突破,也就是从克隆他人到克隆自己再到自我创新的飞跃。它不仅将产生出类拔萃的好节目,还必将通过形成别具特点的栏目风格而树立起他人难以克隆的品牌。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来带您做一次深入的克隆与创新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