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这个词很简单,早在中国汉代就有一部叫《说文》的字书将其解释为“路,道也。”但稍加琢磨,不难看出这里面其实藏有大学问,老祖宗就是如此智慧地通过最基本的汉字组合来说明一些深刻的“道”理:路,“足”旁一个“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各人加上自己的脚,走出来就是路。
俗话说:鱼有鱼路,虾有虾道,螃蟹前面没有路,还有一条横着的。我走上广播这条路,算来迄今已整整10年,这条道上人千万,靠的也都是各自的脚。一天天节目做下来,一脚一脚踩过来,不知不觉就走出了一条路。
路有好坏,节目层次亦有高下。做好节目就像找好路子,方向对了,劲儿用对了,就能事半功倍、多快好省。通往好节目的路虽有千万条,但殊途同归,都需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引用一位教授的警句,就是:大彻大悟的智慧、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俯仰天地的境界。我理解,这个高度实际上关照了三个不同的层面:理性的智慧、感性的情怀和糅合的境界。
那么,怎么能达到这个高度呢?这就像爬山,先选定一个山峰,然后沿着山路一步步走,没有路的地方还要学会自己开路。不过,好节目里的爬山却不是用真实的双脚,而是通过——克隆与创新。克隆是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选择合适的模仿对象,在临摹中掌握技巧,在苦干中增长才智。创新则既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有时也凭借天赋的神来之笔。
2010年1月18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汪良在全台优秀员工表彰大会暨首席聘任大会上讲:要想做好节目,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要学会克隆,这就像书法爱好者临摹王羲之的字帖,每天临摹,就会有收获,就有机会成为书法家。当然,这个临摹不是仅仅依葫芦画瓢,需要临摹者不断地体会和思考,逐步领会大师的精髓,再加上个人的悟性,内化为自身的修炼,进而形成自己独到的风骨。我理解,这其中至少包含三个道理:好节目的产生关键在于找到正确的学习对象,在于日积月累的钻研工夫,在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自我突破。
这应该是本书全部案例的主要理论基础了,也可以说正是笔者苦苦寻找的“道”也。笔者将结合自己10年来在广播电视领域中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克隆、创新体验,探讨广播电视主持人节目,特别是访谈类节目精品创作的一般规律,以便与广大媒体同仁分享。
人,越接近真理,也就越接近简单。如此,“各”人加上自己的“足”,走起来就是路了。路在脚下,更在心里。
牛力
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