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657800000004

第4章 不真空論

此論真空不空。以為所觀真諦之境也。不真有二義。一有為之法。緣生故假。假而不實。其體本空。此俗諦不真故空。名不真空。真性緣起。成一切法。體非斷滅。不是實實的空。名不真空。有是假有為妙有。空非斷空為妙空。此則非有非空為中道第一義諦。以妙空破心無論本無論二宗。以妙有破即色遊玄論一宗。即命題一語。曲盡真諦之妙。妙契中道之旨。非玄鑑幽靈。何以至此。

夫至虗無生者。(指中道第一義諦。非思量分別境界)蓋是般若玄鑑之妙趣。有物之宗極者也。(般若實智照理。故曰玄鑑。中道為實智所歸。故曰妙趣。此則空而不空。有物以中道為宗極。故有而不有。非空非有。妙盡中道。此標宗立體。下依宗辨相)自非聖明特達。何能契神於有無之間哉。(上言所觀之境。此言能觀之人。中道妙理。唯聖乃證。故曰自非聖明有獨達之智。何能契悟於二而不二之間哉)是以至人通神心於無窮。窮所不能滯。極耳目於視聽。聲色所不能制者。豈不以其即萬物之自虗。故物不能累其神明者也。

此釋上不滯二邊之所以也。神心。謂實智內照即玄鑑。無窮。謂中道即妙趣。窮不能滯。謂不墮斷空此釋上半句謂不滯空。下釋次半句不滯有。極耳下。謂權智外應。耳目聲色乃有物。極。謂宗極。由權智外應。而不動本際。故處有而不為所制。聖能如此者。豈不以即萬物之自虗。故物不真累其神明哉。由萬物自體本虗。故即有以觀空。故物物皆真。與智冥一。故不能累其神明也。

是以聖人乘真心而理順。則無滯而不通。(此承上不滯二邊以明妙契中道之所以也。理。調也。聖人乘一真之心。而調順萬物。則物物皆真。無一法可當情。故無滯不通)審一氣以觀化。故所遇而順適。(審。猶處也。一氣。猶一真。化。謂萬法。以審處一真之心。以觀萬法。則法法皆真。萬物皆己。故所遇順適)無滯而不通。故能混雜致湻。(混。謂混融。雜。謂異類。[涼-小+田]。謂一真。由法法皆真。故眾生如也。眾生本如。故能混融異類。則終日度生不見生之可度。平等寂滅。故一一[涼-小+田]真)所遇而順適。故則觸物而一。(以所遇皆真。故觸事而真。故物物歸一)如此。則萬象雖殊。而不能自異。(此結顯一源。良由心境一如。故萬法皆如。故不能自異)不能自異。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則雖象而非象。(由心境不異。則萬法皆空。故象非真象。諸相寂滅。則無法當情。故雖象而非象矣)然則物我同根。(物。謂境。我。謂心。同根。謂心境一如。釋上觀智俱泯。心境兩忘)是非一氣。(是。謂真諦。非謂俗諦。一氣。謂真俗不二。妙契中道)潛微幽隱。(如此境智俱忘。真俗絕待。長為深潛微密幽隱之境界。唯聖能證能知)殆(殊也)非群情之所盡。(如上所云。殊非淺智劣解者所能盡也)故頃爾談論。至於虗宗。每有不同。夫以不同而適同。有何物而可同哉。故眾論競作。而性莫同焉。

此下敘異見皆在所破。以申作論之懷也。虗宗。即下所引三宗。各立異見。故每有不同。大凡立論蓋為顯理。今以不同之見。以適大同之理。有何法而可同哉。由各騁己見。競論虗宗。所見不一。故論旨不同。要歸至理。則畢竟難同。故得不已。造此論以破之。

何則。(徵起眾論)心無者。(先敘破晉道恒心無宗)無心於萬物。萬物未嘗無。(此敘異計也。言心無者。謂但無心趨附於萬物。未達物虗故。萬物未嘗無)此得在於神靜。失在於物虗。

此出得失也。以心不附物。則不被外境搖動。故得在於神靜。以不了萬物緣生性空。故失在於物虗。以心空境有。非中道也。

即色者。(次破晉道林造即色遊玄論。為即色宗)明色不自色。故雖色而非色也。(此敘計也。謂青黃等色。不自為色。但因人名之為色。心若不計。則雖色而非色矣)夫言色者。但當色即色。豈待色色而後為色哉。此直語色不自色。未領色之非色也。

此敘破也。夫凡言色者。但當在色本就是色。豈待人名彼青黃然後為色哉。此直下。言得失。此但言色不自色而已。未了色體本空也。以唯知依他起名假。不知圓成體真。故非正論。

本無者。(此破晉竺法汰本無宗)情尚於無。多觸言以賓無。故非有。有即無。非無。無亦無。(此敘計也。此以情好尚於無。故觸事發言。皆賓伏於無。故言非有。則計有亦無也。及言非無。則計無亦無也。有無俱無。將謂虗玄。不知墮於斷見。未明正理。故非正論)尋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無。非真無耳。(此出正理也。詳夫聖人立言之本意。但以非有者。顯物非實有。言非無者。顯無非絕無也)何必非有無此有。非無無彼無。此直好無之談。豈謂順通事實。即物之情哉。

何必下。斥異見也。然非有非無。但是有非實有。無非實無。又何必執計非有為絕無此有。非無謂絕無彼無哉。然雖有無俱無。似為玄妙。此直好無之談。未達正理。豈是順通事物之實性。以達即物明真之旨哉。上敘破計。下敘立論正義。

夫以物物(二物字。謂以名名物)於物。(此物字。所名之物)則所物(此物字謂所名)而可物。(此物字。乃所名之物)以物物(二物字。亦是以名名物)非物。(此物字亦指所名之物。言非物。如龜毛兔角等)故雖物而非物。(言雖有其名。無實物可得)是以物不即名而就實。名不即物而履真。

將以名言論真諦。惟真諦非名言可及。故發論之初。先以名物以啟端。謂以名名於有相之物。則有物可指。若以名名於非物。然非物乃無相之物。如呼龜毛兔角等。此則但有虗名。其實無物以當其名。故曰雖物而非物。由是觀之。如說火談冰。豈有寒熱於齒頰。此物不即名以就實也。如呼龜毛兔角。豈有毛角以應求。此名不即物而履真。謂不就所呼而得實物也。是知名不就實。則有相之物皆假名。物不履真。則無狀之體但虗稱。密嚴云。世間眾色法。但相無有餘。唯依相立名。是名無實事。物尚如此。況真諦無相。豈名言之可及乎。故下云。

然則真諦獨靜於名教之外。豈曰文言之能辨哉。然不能杜默。聊復厝言以擬之。試論之曰。

真諦寂寥空廓。思議之所不及。離相離名。象數所不能詮。迥出常情。故曰獨靜於名教之外。如此豈語言文字所能辯哉。今為破迷執以顯正理。故不能杜口緘默。聊復厝置其言以擬議之。略試論之耳。上敘意。下正論。

摩訶衍論云。諸法亦非有相。亦非無相。中論云。諸法不有不無者。第一真諦也。

此引教定宗也。言諸法非有非無者。先立中道諦體也。言不有者。即俗諦不有也。不無者。真諦不無也。以俗諦假有不真故空。真諦緣生故。不是實實斷空。故題稱不真空。含有二義。此遮二邊以顯中也。故立論之初。引此二論以定綱宗。發明中道第一義諦。不屬有無二邊也。下依宗斥邪。

尋夫不有不無者。豈謂滌除萬物。杜塞視聽。寂寥虗豁。然後為真諦者乎。

此斥邪謬。先破本無一宗也。以本無宗義。謂非有。有亦無。非無。無亦無。有無俱絕。不達緣生千化之有。故墮斷空。以此斷空絕無一法。故云滌除萬物。聞見俱泯。故云杜塞視聽。古人呼此為豁達空。故云寂寥虗豁。意謂不有不無者。蓋是雙非二邊。以顯中道第一義諦。豈以豁達斷空為真諦乎。古德云。寧起有見如須彌山。不起無見如芥子許。永嘉云。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以此一宗為害甚巨。眾聖所呵。正在所破。故論開端即痛斥之。急欲令人發起大乘正信也。下顯正義。

誠以即物順通。故物莫之逆。(此顯正義。言非有者。在即物以順通其理。故物物順理而不逆。是為非有)即偽即真。故性莫之易。(言諸法緣生虗假。故即假即真。不必改易然後為真。若改易求真。是為析色非真空也。故為非無)性莫之易。故雖無而有。(不是實無)物莫之逆。故雖有而無。(不是實有)雖有而無。所謂非有。(結以不真故空)雖無而有。所謂非無。(結不是實空)如此。則非無物也。(言非是絕無。正破所執)物非真物。(但物非真物耳。正出論義)物非真物。(非真。即題稱不真)故於何而可物(不可物。即題稱空義)。

反覆論議非有非無。以釋成不真空義。以破本無之妄計也。蓋即有以明空。是謂妙空。即空以明有。是謂妙有。不真一語。盡大乘空義。真諦之理。妙極於斯。

故經云。色之性空。非色敗空。以明夫聖人之於物也。即萬物之自虗。豈待宰割以求通哉。

此下依宗廣辨。以明二諦無雙。以顯中道第一義諦也。文有三段。初色空不二。次真俗不二。三有無不二。今初。色性自空。在色即是空。非色敗為空。此正顯色空不二也。是故聖人即萬法以見性空。以萬法本性自空。故不待宰割分析然後為空也。彼計本無者。豈不淪於斷滅耶。

是以寢疾有不真之談。超日有即虗之稱。然則三藏殊文。統之者一也。

此引二經以證色空不二之義也。淨名云。菩薩病者。非真非有。超日明三昧經云。不有受。不保命。四大虗也。非但二經明色性空義。即三藏殊文。皆顯色空不二之旨。故曰統之者一也。

故放光云。第一真諦。無成無得。世俗諦故。便有成有得。

次明真俗不二也。先引經約成得以定二諦。以真諦離緣。故無成得。俗諦緣生。故有成得。

夫有得即是無得之偽號。無得即是有得之真名。

此約真偽以分真俗。以真俗諦緣生故假。故曰偽號。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故無得是有得真名。

真名故。雖真而非有。偽號故。雖偽而非無。

此下約雙非以明不二。先出所以。良由有依真立。故有而非有。真自隨緣。故無而不無。

是以言真未嘗有。(以物即真。故未嘗有)言偽未嘗無。(隨緣建立故不無)二言未始一。二理未始殊。(言異而旨一)故經云。真諦俗諦謂有異耶。答曰無異也。(正顯不二)此經直辯真諦以明非有。俗諦以明非無。豈以諦二而二於物哉。

放光已下。通明真俗不二之旨也。物。指中道理。古德云。二諦並非雙。言單未曾各。宗門謂一雙孤鴈。搏地高飛。一對鴛鴦。池邊獨立。曹洞賓主五位。正偏兼帶。照用同時。雖發明向上。實顯理事混融。真俗不二之旨。苟悟即真。自然得大機用矣。

然則萬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無。

此下三辨有無不二也。此以二語徵起。果。實也。謂萬物果有其不有。果有其不無耶。且徵定。下四句釋也。

有其所以不有。故雖有而非有。有其所以不無。故雖無而非無。

釋不有不無義也。謂果有真空。則幻有是假。故雖有而不有。果有妙有。則無非斷滅。故雖無不無。故下成正義。

雖無而非無。無者不絕虗。(非豁達斷空)雖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謂是緣生假有。故非實有)若有不即真。(謂不實有)無不夷跡。然則有無稱異。其致一也。

此結成有無。總顯不二之義也。謂若有不是實有。當即有以觀無。則無非實無。不必芟夷其跡。然後為無也。若芟夷其跡。則為析色。若絕無。則墮斷滅。以真諦之理。本非有無。故稱異而致一也。上顯真俗不二。下引經斥迷。以攝歸真。

故童子歎曰。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

引經證成。攝歸真諦非有非無也。楞嚴云。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以從因緣。故非有無。

瓔珞經云。轉法輪者。亦非有轉。亦非無轉。是謂轉無所轉。此乃眾經之微言也。

良以說法非有非無。故法輪轉無所轉。諸大乘經唯明此理。而人不達。妄執定有定無。故下斥破。

何者。謂物無耶。則邪見非惑。謂物有耶。則常見為得。

將斥迷謬。先縱顯俱非也。謂法果實無。則執斷之邪見非惑矣。若法果實有。則執常者為得矣。

以物非無。故邪見為惑。(此正破本無心無二宗)以物非有。故常見不得。(此破即色一宗)然則非有非無者。信真諦之談也。

斥破迷謬。以攝歸真諦也。上約三種不二。反覆覈論非有非無。以祛迷執。苟契雙非。不墮二邊。則真諦自顯矣。

故道行云。心亦不有亦不無。中觀云。物從因緣故不有。緣起故不無。尋理即其然矣。

此下至顯於茲矣一段。正顯不真空義。初引道行立義。次引中觀。約緣生無性以明不真。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以從緣生是假。故不有。既從緣起。則本不有而今有之。故云不無。由假故不真。為空。以緣起故不實無。故不是真空。

所以然者。(此下辨非有無)夫有若真(實也)有。有自(一向)常有。豈待緣(會聚)而後有哉。譬彼真無。無自常無。豈待緣而後無也。若有不自有。待緣而後有者。故知有非真(實也)有。有非真(實也)有。雖有不可謂之有矣。(上釋非有)不無者。夫無則湛(凝也)然不動。(變也)可(許也)謂之無。萬物若無。則不應起。起則非無。以明緣起故不無也。

此約因緣以明非有非無也。謂若有是實有。則一向自有。不待緣會而後有矣。譬彼真無亦不待緣。今既待緣生。則非實有矣。若無則湛然不動。可謂之無。湛然者。以始教相宗。不許真如隨緣。謂凝然不變。故論主出此文以破執無之見。意謂真如既已隨緣成一切法。則非凝然不變矣。以真如有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二義。下引論證成。

故摩訶衍論云。一切諸法。一切因緣故應有。一切諸法。一切因緣故不應有。一切無法。一切因緣故應有。一切有法。一切因緣故不應有。(下斥異見)尋此有無之言。豈直反論而已哉。

此引大論。重釋因緣義也。謂諸法既屬因緣。則本非有無。是知無屬因緣。則非斷無。有屬因緣。則非實有。尋思此言。豈但相反之論而已哉。其意特顯諸法非有非無義也。良以佛說因緣二字。破盡外道斷常之疑。故論宗此以斥異見。

若應有。即是有。不應言無。若應無。即是無。不應言有。

此言申相反意。謂法應是實有。則不當言無。若應是實無。則不當言有。今言非有非無者。正以假而非真。故言非有非無耳。下釋異同。

言有。是為假有以明非無。借無以辨非有。此事一稱二。其文有似不同。苟領其所同。則無異而不同。

此釋異同以明不二也。今言有無者。但是假借有無。以明非無非有耳。非實有有無作實法也。其實一體。但稱說似有不同。苟能領會一真之理。則萬法唯真。無異而不同也。下顯不真空義。

然則萬法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無。不可得而無。

此辨雙非以顯不真空義也。謂萬法實不有。豈可強執為有耶。諸法果不無。豈可強執為無耶。故不可定執為有為無也。

何則。(徵釋雙非)欲言其有。有非真(實也)生。欲言其無。事象既形。象形不即無。非真非實有。然則不真空義。顯於茲矣。

此顯雙非。結歸不真空義。以呈觀體也。若言實有。則緣會而生。本自無生。故非真實生也。若言實無。則緣起即形。隨緣成事。則非實無也。二者皆非真實。故題稱曰不真空。義顯於茲。良以不真故空。故非實有絕無也。前約緣性無生以明不真竟。下約名實無當以明不真。

故放光云。諸法假號不真。譬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

此引經證成不真義也。彼經二十七云。須菩提。名字者不真。假號為名。以假故不真。謂但非實有。非絕無也。故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但非真人耳。

夫以名求物。物無當名之實。以物求名。名無得物之功。

此以假名釋非有非無也。以名求物。如呼木賊地龍等物。豈有真賊真龍以當其名耶。以物求名。如召火呼冰。豈實有寒熱以及齒頰耶。足知名實無當。

物無當名之實。非物也。名無得物之功。非名也。是以名不當實。實不當名。名實無當。萬物安在。

名實無當。則名相元虗。求物而不可得。則妄想不有。此心境兩空。真俗不立。中道之旨。於是乎顯矣。下斥迷返悟。

故中觀云。物無彼此。而人以此為此。以彼為彼。彼亦以此為彼。以彼為此。

中論第四云。諸法實相。無有彼此。意顯法本一真。元無彼此。由人妄執。故起是非。三祖云。良由取捨。所以不如。

此彼莫定乎一名。而惑者懷必然之志。然則彼此初非有。惑者初非無。

此出迷者雙執也。如兩人東西對立。同觀一標。東者謂在西。而西者謂在東。然標實無東西。迷人妄執為必然。此惑之甚也。故彼此未始有。惑者未始無。由是觀之。諸法本無。而迷者妄執為定有定無。正此意也。

既悟彼此之非有。有何物(彼此)而可有(執也)哉。故知萬物非真。假號久矣。

此言悟則是非兩忘。自離有無之執也。既悟物無彼此。則知法非有無。但有假名。元無實義。

是以成具立強名之文。園林託指馬之況。如此。則深遠之言。於何而不在。

此引內外微言。以結屬忘言之妙也。成具云。諸法無所有。強為其名。園林。即漆園。莊周嘗為此吏。故以地指人也。指馬之喻。齊物論云。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意謂物論之不齊者。蓋由人之各執是非之見也。以指喻指等者。謂人以己之初指。喻彼之次指。為非同己之指以為必然。若易而觀之。則彼之執次指者。又以己之初指為非矣。馬即雙陸之馬。戲籌也。意亦如指。意謂指馬本無是非。而人妄執彼此為必然。豈非惑耶。以譬諸法實相。豈有自他。而人迷執為有無。亦猶是也。苟能忘言契理。則彼此情忘。是非齊泯。有何法可當情乎。成具則妄想元空。園林則是非無主。故曰深遠之言。於何而不在。

是以聖人乘千化而不變。履萬惑而常通者。以其即萬物之自虗。不假虗而虗物也。故經云。甚奇世尊。不動真際為諸法立處。非離真而立處。立處即真也。

此結歸中道第一義諦也。以聖人證窮真諦。故異類分身而不動真際。故千化不變。入眾生界而不被煩惱所礙。故萬惑常通。以其萬法即真。故不假分析而後為虗也。故引經證成。由不動真際而建立諸法。故立處即真。

然則道遠乎哉。觸事而真。聖遠乎哉。體之即神。

此結歸一心。以明聖人之實證也。初云目對真而不覺。以道在目前。故不遠。以不覺。則迷之為凡。悟則為聖。是知了悟實相常住。則頓超生死。永證無為。故曰體之即神。不假外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灿月传

    灿月传

    灿之一生,凌云壮志,尽阅硝烟,为月,可舍生,即一将功成,却堕阿修罗道。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寒雪传

    寒雪传

    每个人的选择不都同,在面对选择时,怎样是对的怎样是错的。
  • 何为神袛

    何为神袛

    本书不会上架,也不会有封面,爱看不看吧。章字数少于1000
  • 一眼回眸千年

    一眼回眸千年

    知道我为什么喜欢暗香梅雪吗是因为他跟你的性情很相似吗摇头不语心里.你知道我为什么那么喜欢暗香梅雪那是因为我们的缘分就是那暗香梅雪才开始愿我们以后是乍见之欢过后的久处不厌、黄泉路我这么舍得你一人孤单的走,上穷碧落下黄泉我陪你一眼千年回眸我依在你身边【一个新秀,文章比较渣,不喜勿喷,希望大家多提出宝贵的意见,这样我可以改进不足。还有大神求勾搭啊,留扣扣,我是一个有节操的人,这里男神叶醉温笑多指教】
  • 男主大大我来了

    男主大大我来了

    我叫白易烟,是个18岁的少女,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生命,但是却得到了永生……
  • 无上妖刀

    无上妖刀

    亚瑟体内生长着一把妖刀,一把令他恐惧却无法丢弃的妖刀。直到绝望摧毁了一切,他放弃了恐惧,选择了接受!神明在低语,魔王在诱惑。望着天空咆哮喷的巨龙,以及背生巨大光翼的天使,亚瑟从体内缓缓抽出妖刀,挥刀葬送!你们的罪孽,我来吞噬!
  • 千面杀佛

    千面杀佛

    我叫王度,今年十七岁。我的记忆,是从七岁那年之后开启的,而在这之前,我一无所知。我唯一知道的是,我的身体内,有魔鬼……杀了我,或者皈依我!在我的世界里,没有其他的选择……
  • 疤神

    疤神

    张宇豪偶然穿越了时间隧道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在这里他没有记忆,被世人称做"宠"一段曲折离奇的神秘经历,一幕荡气回肠的异界之旅,永不停息的死亡争斗,并不强大的他何以在异世界里功成名就,轻松并幽默着...一切尽在《疤神》中...
  • 去看每个善良的人

    去看每个善良的人

    “如果有一天你厌倦了生活,想要去看看别的美好与沉重吗???”我选择“不去。”主角亡,本书结束。(PS:文中可能会引用一些我比较喜欢的句子,但是背景什么的都是原创。)
  • 六界假公主的奇妙之旅

    六界假公主的奇妙之旅

    莫紫依、凉晨惜、陌黎璃三个女孩因阎王爷抓错人而无辜惨死。什么!死了!我还没活够呢!不行,阎王,嘿嘿嘿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