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495500000028

第28章

第七正行甚深中。先問後答。問中二。初總法首者。謂欲明行法故。而此菩薩。後如佛下正顯相違。於中二。初直難後難。後能受持下遮難。前中二初按定。後何故下相違相。前中心領義理名受。受已恒觀不失曰持。由此受持。悉能斷惑。此理共許故成按定。後相違中三。初總顯。次隨貪下別明。後勢力下結成。初中云既常觀察正理現前則應悉斷煩惱。無由間起。何得亦有不斷者。般次別明中十一句。總相言者。持法本望滅惑。今乃舊惑不除。更增新起惑。法能滅惑。其理安立。文中一於諸有情及資具名等。愛樂染著故。二於諸有情被譏毀等。起植害心。不安隱故。三於真俗境。不如實知。隨毀譽等故。四恃財法等貢高陵物計己勝故起解法等慢。五於自遏惡。不欲他起。恐失利譽。藏其短故。六因他語難。或為餘緣故。憤發現前。乃至執杖故。七由先忿發。結怨不捨故。八於財法等已之者。生不忍耐。慼行轉故。九於財法等祕恡不能捨故。十為求名利。憍現有德。詭詐惑亂故。十一為罔冒他。曲順其情。憍設方便故。結成中。云勢等者。謂雖聞義理。以諸惑勢力強故心隨被起。是故諸惑常不離心。此顯唯聞教。其力少不能令惑滅也。後遮難者。是文殊假縱之言。救在文外。而謂法首云。縱汝救云受持正理是善心。貪等是不善心。善惡既殊故。不妨持法。而復起惑者。此亦不然。此中文未迴。應云何故復於能受持法心行之內。起諸煩惱。謂解法是善心。起惑是不善心。此二心僧理則可爾。何故正於自法涅槃我我所心中起惑我我所貪等。上來難者。偏以自法。應斷惑而不斷為難。下答意不可偏取解法即斷惑。要賴依法起行所曾故。惑方能斷。如燈破闇緣曾方破由從緣故。破即無破無破方破此亦然矣。

答中十頌分二。初一勸聽略說。後九就喻廣明。前中初句勸聽。次句歎問。攝順一正理。故云如實。下半略說。謂非唯多解義理即斷煩惱。要及脩行方成斷證入證也。法喻也。

後九喻中。皆上半喻說。下半法合。初中水漂渴死喻。喻畏行難而不行失於常命。謂三時捨命得於常命。以不堅身。易堅固身等。善戒第一云應生畏處不生畏故。二飯他自餓喻。喻說脩行他依自不依。三善毉自病喻。喻自解治法而不治。四貧數他財喻。喻廣說菩薩行自涅槃無片修行。五王子飢寒喻。喻雖解義理然以諸障所障。不能修行故。無道火之焰。燈如之味。不能資顯法身。為飢寒爾。梵本云。如有生王宮。應獲曾之樂。乃受飢寒苦。多聞亦如是。六韻樂脫他喻。喻說法益他不自益。七盲書示他喻。喻與他悅他證自不證。八船師溺海喻。喻與他說法他濟自不濟。九巧說德行自闕喻。喻為他說德行自身無德行。

問准上所說。毀責多聞。有人乘此說多聞有過。其理如何。

答愚者不了。將為毀責。智人了達。正讚多聞。所以此多聞是成種覺正因。故責不依行向。若多聞為非。豈應責不依行。其猶閻羅責罪人偈云。汝得人身不脩福。如至寂所空手歸等。斯豈責彼得人身乎。此亦如是。又下文第三地中。盛讚多聞。豈一望教前後相違。故文云菩薩見諸眾生隨煩惱大苦失涅槃樂。思惟救法。不離無礙解脫。不離一切法如實覺。覺不離無行無生慧光。光不離禪觀察智。智不離善巧多聞。是故菩薩陪於正法。勤求修習。日夜唯願聞法喜法乃至行法。為求法故無所恡惜。不見有物難得可重。但於說法者。生難遭想。為法悉捨內外所有。無有恭敬而不能行。無有憍慢而不能捨。無有承事而不能行。無有憍慢而不能捨。無有承事而不能佐。無有勤苦而不能受。廣說如彼。又如善財廣求諸善知識。意在多聞。若得多聞。則識流無流法可棄可脩般法正法可捨可依。知佛方便說。正直說。密意說。顯了說。有餘說。無餘說。隨自說。隨他說。世俗說。勝義說。權說。實說。如是遍智方能普應眾生種種根欲。與菩提心相應。若不爾者。心便劣故。與大菩提不相應也。如婆沙三十二云。多聞能知法。多聞能離羅。多聞捨無義。多聞得涅槃。

第八正道甚深中二。先問後答。問中二。初總告知首者。謂所顯正道智為其體故。問此菩薩也。後於佛下正顯相違。於中二。初直相違。後而終下遮救辨違。前中二。初按定。謂智是眾助道主故。云為上首。此理共然。故成按。後如來下顯其違相。知既上首。則唯應讚智。餘度非首。何亦同讚。為無正助勝劣耶。為有正助謬讚助耶。文中十句。六度四無量名釋如章。後遮難者。是文殊假縱之言。而謂智首縱汝救云知雖上首。然以根性宜果故。略隨佛讚者。理亦不然。救在文外故。此遮云。而終無有唯以一法得出離成菩提者。謂若由諸度。各獨出離。容各別讚。既不如是。何各讚耶。此則難者。以正則讚難下答者。以隨根性分異各隨讚勝答。

答中十偈分二。初一歎問許說。謂上半歎問應機。下半牒問許說。後九正答前問。於中二。初二頌標隨非隨二章。後七頌依章別釋。前中初一據非隨按接引接實而說。正助論要。謂三世佛無有以一法而得出世者。今經本第三句中。准梵文。脫以字故。翻直本云。不有以一法已出。說中尊亦不現出有。亦不當出。復迴文應云。過去未來世。現在說中尊。無有以一法。出現於世者。後一依隨根接引。各別讚中。言隨其所應度者。顯引攝方便故。且隨讚非即究竟。唯此一也。餘文可知。

後七別釋中二。初三頌釋前依權隨根各讚。後四釋後依實正助皆要。前中初二頌半。明眾生各有煩惱偏重處及欲樂不同。佛即就彼先治引攝。故此治引。於此相應。即於此讚。於餘則非。餘亦如是。文中六度四無量准釋可知。後半頌總結別讚。乃順曾脩之義。後四頌據實釋中。各上半喻顯。下半法合。初中萬行之本。不越防惡進善。施為進善之首。或為防惡之初。此二若堅萬行有據故喻室基也。二中由忍外順違。則外壞。不能破壞善法。策進自勵則內行增順故。以城郭防外養內為喻。三中菩薩眾。或唯賴定慧降伏故。喻王力能靜中外。四中四無量行利他。即菩薩自利故。喻輪王也。

第九一道甚深中。亦先問後答。問中二。先明告賢首者。能會此違唯柔順勝惠故。問此菩薩。後諸佛下顯相違相。於中二。先舉法直難。後無有下遮救逆難。前中二。先舉共許以為按定。謂諸如來因皆齊一故。云一道。感果不殊故云而得出離。後云何下正示違於果違因故。於中三。初總標。次所謂下別顯。後各有下總結。初中可知。

次別顯中十事。此十多分同上世界成就品中諸門所顯。

又第一世界異者。此有十種。一染淨。二大小。三形狀。四體性。五所依。六莊嚴。七佛出。八劫住。九轉變。十無差別。今略顯二門。餘如成就品說。初染淨異者。如下文壽量品說。始從娑婆釋迦佛土。終至勝蓮華界首佛剎。總有百萬阿僧祇重麤妙差別。謂純染純淨半染半淨多分染淨少分染淨等。二大小異者。如釋迦佛土。唯一三千界。法華第四說。法明佛土。如一恒沙三千界量。智度云以三千界為一數。數至恒沙。為一世界性數。性至恒沙。為一世界海。數至無量恒沙。為一世界種數種。至無量十萬恒沙。為一佛土。釋曰。准智度。釋法華法明佛土。是世界性土。若准上文華藏界品說。藏剎海中有世界海。徵實數世界是毗盧遮那佛化境者。按智度。以恒沙為量。數至無量十方。此以剎海塵數為量。塵是一剎。殊非比也。更有多重稱普賢等境。如理應思。

第二眾生異者。即前染淨諸剎種種差別人隨異。或唯地上。或地前。或通前二。或兼二乘。或曾凡夫惡趣等故等。

第三說法異者。如十卷楞伽云。佛告大慧。非一切佛土言語說法。何以故。有佛國土。直視不瞬。口無言說。名為說法。有佛國土。直爾示相。名為說法。乃至云。有佛國土。動身名為說法。廣說如彼。又如維摩香積品說。說法多種。曾如第一教體門辨。

第四調伏異者。即如前說。隨土淨染。眾有勝劣。各隨起病。設對治門故。

第五壽量異者。如佛名經第七卷說。梵聲佛壽十億歲。月面佛壽一日一夜。餘廣如彼。阿彌陀經云。彼佛壽命無量無邊。法華第二云。華光佛壽十二小劫。第三云多摩羅跋旃檀香佛壽二十四小劫。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多劫。第四云法明佛壽無量阿僧祇劫。普明佛壽六萬劫。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壽無量千萬阿僧祇劫。

第六光明異者。或光色不同。或遠近照異。或常放差別。如釋迦佛有常光放光。普明佛唯有放光。以常放故。無別常光。如法華第四說。阿彌陀佛唯有常光。以彼常遠照十方國。不得放故。

第七神通異者。謂諸如來隨染淨剎眾生異故。現通亦異。

第八眾會異者。此有三種。一根類。二多小。三會數。初根類。不如前眾生界異說。二多少忘。或菩薩多聲聞少。或反上。佛名經云。彌留勝王佛。初會聲聞眾。八十億百千那由他。師子佛初會聲聞眾。有九十九億等。廣說如彼。或三乘眾多。人天眾少。或反上。或僧多少隨剎淨染故。佛壽脩從故。三會數者。如佛名經第七云。彌留勝王佛四會說法。華勝佛一會說法。聲德佛三會說法。放焰佛十會說法。或一經多會說。或一會說多經。廣顯應知。

第九教儀異者。此有三種。一立乘教別。二位名同異。三互說不說。初謂有佛唯說一我乘。或有說三。或有說五。或曾說三五。會歸於一。或說無量。故下文云。十方佛土中聞說一乘音。或二三四五乃至無量乘。或有佛說漸教。或有說頓教。或有僧說。權實亦爾。二位名異者。謂諸世界眾生名。宜聞不同佛名諦名乃至一切法門名字。藏經立稱。皆各差別。三互說不說者。如根淨土中。不說地前諸對治教。會涅槃等。或於藏教。有說不說。謂有佛土。無殺盜婬。彼佛不說。得犯方制因緣經故。無有文字言說佛土攝機示相令會經故。有脩多羅。亦示相。本生。本事。曾成佛身。示未曾有。方廣大用心諸用不請自現。無餘五種。廣說應知。

第十法住任異者。如華光佛正像法各三十二小劫。光明佛正像各住二十小劫。山海慧佛正法二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像法無量千萬阿僧祇劫。廣如法華第二三四中說。更有應說。上來別顯竟。

三總結可起遮救者諸文殊。恐賢首救云。諸佛因行雖皆曾具。然由願樂各異故。感剎等殊。為遮此救故。云無有不具等。謂若以願樂各異故。界亦異者。則應諸佛因行互有勝劣。互背。若爾不應得界果齊等。謂海不渴。不應成佛。不得名為應正等覺。理既不然故。云無有不曾一切佛法而成菩提。蓋知諸佛因果。曾同異義。言因同者。一切行海皆同脩故。因異者。用彼同因。皆同迴向。種種應機果故。因果者。行海同行感果同故。異果者。由將同因迴向成體種種應機果故。謂斷於彼同果之體。能與種種見異之機。為增上緣。令得隨見故。此如錦窠線。又如十樂佛。常同常異。融無障[得-彳]。今文殊於二種因果中。以因同果異。作相違難。賢首以因同果異。作相順答。非但不相違。亦乃極相順。所以者何。若無同因。異果不成。無可以迴向故。若無異果。同因無用。又此遮救文亦是結成前難。會釋應知。

答中十偈分三。初文殊二字標告問者。次法常爾下牒問****許。後如本下八頌正答。初中謂今問者領答故。先呼其名。二牒問共許中二。先想牒。後一切無礙下別牒。前中二。初三字明諸佛共同之事。不待因成故。云法常爾。此不待因成之事。諸佛無異故。云唯一法。別牒中二。先兩句牒前唯一道而得出離。後一頌出離果不異之相。此中言一者。同類之一。非一二之一。餘文易了。

三正答中二。先七頌別明。後一頌總結。前中三。初二頌明異因果之應感。次二頌明同因之果應感。後三頌通辨同異業果。初中前頌明異因感異界。上半因。下半果。後頌明異果應異見。上半能應果。下半所應機。次二中前頌明同因之果非劣所見。後頌明彼因果唯德齊及分階佛境者方覩。後三中二。先一頌半明三因所見剎等異。頌文巧略舉剎攝餘。故但說剎。三因所。謂一感者因行心樂異。二佛共同異業力。三佛地同異果力神威神力即二果力也。後一頌半明由因見剎等異。舉隨機心。攝餘因緣。頌文略故。初後各兩句苦明見異所因。中間兩句明所見果異。前中上二句順釋。下二句反顯。謂由心異故異見異。非佛使然。後一頌總結。云一切剎中見佛種種異者。皆如上說法。如是故。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琐碎的时光

    琐碎的时光

    我总觉得我可以把我的人生写成一本笑话全集。
  • 加油老爸

    加油老爸

    张灿明正处在高三的水深火热之中,父亲是本校的班主任。忽然二人灵魂互换。十八岁天真热血的少年要面对四十岁中年的烦恼,麻木平凡的四十岁要身处一群青春期学生之中。父子二人一边寻找换回身体的办法,一边努力适应对方的生活,从此以对方的视角重新看待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进而遇到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情。
  • 执笔绘素颜:你是我的阳光

    执笔绘素颜:你是我的阳光

    她,一个国家的公主,从小集宠于一身,却为了国家的命运,甘愿改变自己:和亲他,一介九五之尊,爱,身不能已,爱上了她,纵使后宫佳丽三千,唯一对他不离不弃执笔,行云流水,娟秀的字迹便在纸上。呵呵,爱对么?利用!我早已不复当年单纯、天真的模样。你?早就忘却......若是要再次相见,你,还愿意么??
  • 食戟之毒霸天下

    食戟之毒霸天下

    一个吃货来到了食戟之灵的世界,为了做出看过的美食番之中的美味的料理,进入远月学园之中学习,最后一步步的站在了厨师界的巅峰!
  • 里见莲太郎的综漫之旅

    里见莲太郎的综漫之旅

    里见莲太郎,漆黑的子弹男主角,勾田高中二年级学生。由于小时候被原肠动物夺走了右手右脚和左眼,被日本最强大脑室户堇医生选为“新人类创造计划”的实验体。现在,他因为某些原因穿越到了刀剑神域里,与桐人一起,终结SAO世界!【QQ2583761047】【QQ群1号:裂空之心作品讨论区1(243848706)】【QQ群2号:裂空之心作品讨论区2(581339568)】【1是缇娜图,2是延珠图】
  • 末日之降临

    末日之降临

    安静祥和的地球,因为流星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来自外时空的神秘传承,封锁了整个银河系的远古秘辛。地球上的物种渐渐开始向着远古时代转化,所有的生物继承血脉中来自远古的信息,返祖归源。变异的生物,血腥的丧尸,觉醒的人类,血脉的传承,强大的神通。玛雅预言,2012年是一个轮回的结束,世界来迎接来新的纪元时代。
  • 唐朝猛士

    唐朝猛士

    现代武痴李传杰,在一次飞机失事中穿越至大唐,和一代猛将罗士信独子罗彬合二为一,自此,开始了赚钱养家,义助好友、兴农事、制军器、征外蕃、和世家,助力建设富庶大唐的开挂人生。
  • 万界漫步者

    万界漫步者

    一个得到能够穿越诸天万界系统的幸运儿,在万界之中获取机缘成长的故事。
  • 一鹿有你不分离

    一鹿有你不分离

    “呀,鹿晗,你又拍我头!”陌晗。“反正那么矮,拍就拍了呗!”鹿晗。“所以还是我看错你了是么?”陌晗。“对不起...”鹿晗。“没有下次哦,不然永远不要你了!”陌晗。“有你在就是最好的人生.”鹿晗
  • 武帝与纳兰

    武帝与纳兰

    纳兰回国与男友武帝完婚。由于纳兰一直在国外,不知道武帝在国内创业的这几年有没有别的女人,所以纳兰决定以一个普通职员的身份,进入武帝的公司。同时跟武帝约好了,这件事情只有他们两个人知道,如果让第三个人知道,就算武帝输了。所以,这篇小说就是一个办公室职场小说,但因为纳兰的身份特殊,她在公司的经历,更像是一次奇妙的穿越冒险,一场职场历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