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指迷茯苓汤加味
【药物组成】制半夏、茯苓、枳壳、芒硝、生姜、木香、制天南星、姜黄、麻黄、桂枝、羌活、防风、秦艽、威灵仙各10g,甘草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日为1个疗程。配合针刺鱼际、合谷、肩髎、极泉、阿是穴。每日针刺1次,一般针刺5日。
【功效】温通经络、祛风胜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7例,治愈4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85.7%。
治验:文某,男,67岁。2005年3月18日初诊。患者左肩臂关节疼痛难忍,左上肢抬举困难,旋转、外展均受限。曾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近日加重,脉沉滑,舌苔滑腻,舌体胖大,舌质偏淡。证属湿、痰滞留骨节经络,脾阳不振,运化失司。治以软坚散结,燥湿行气止痛,通络化痰除痹。方用指迷茯苓汤加味:制半夏20g,茯苓20g,枳壳15g,芒硝5g,生姜10g,木香15g,制天南星15g,姜黄15g,麻黄10g,桂枝30g,羌活20g,防风20g,秦艽20g,威灵仙20g,甘草5g。
同时针刺鱼际、合谷、肩髎、极泉、阿是穴。3月25日二诊:服上方3剂与针刺后疼痛减轻。再按上方服至4月5日,患者举臂抬肩各方向活动已无明显受限,当臂后伸或过度外展时,尚觉肩部疼痛,脉微沉,舌苔薄,舌体略胖,舌质淡红。嘱继服上方5剂好转。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方中以制半夏化其痰;茯苓行其湿;枳壳破其气;生姜开之;芒硝下之;木香行气;制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姜黄通经止痛,善走肢臂;麻黄发汗利水;桂枝温经通阳;羌活、防风胜湿止痛;秦艽祛风湿,舒经络;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甘草缓和药性。同时进行针刺治疗,在选穴上注重循经取穴,鱼际为手太阴经之荥穴,有疏通之用;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泻之可通络止痛;肩髎为手阳明大肠经穴,阳明经多气多血,肩髎穴又是治疗肩部及上肢疾病的常用要穴,调气血,通经络;极泉穴能从阳引阴;阿是穴为对症配合之助穴。
【方剂出处】张生金.指迷茯苓汤加味与针刺穴位治疗肩周炎.四川中医,2007,25(8):100
27.肩痹药酒
【药物组成】当归15g,防风15g,杜仲20g,牛膝20g,秦艽20g,独活20g,续断20g,川芎20g,地黄20g,黄芪15g,人参15g,枸杞子15g,威灵仙15g,桂枝12g,细辛8g。
【治疗方法】以上药物加48~50度白酒2500ml,同时加冰糖250g置适量容器内密封20日,每隔3日搅拌1次药液,20日后先取上清液再把药物渣液绞尽取液后过滤,每次口服50ml,每日2~3次,药喝空而自愈。
【功效】祛风寒、补气血、养肝肾。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12例。治愈94例,好转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43%。
治验:李某,女,58岁,2005年7月初诊。自述右肩部疼痛1年余,加重半个月,活动受限,肩部喜暖怕冷,遇寒疼痛则加重,入夜更甚,夜不能入睡。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经查见:患者右肩关节轻度肿胀,活动受限,肩关节前屈100°,外展60°,右侧三角肌呈轻度萎缩,舌质红、苔蒲白、脉象沉细。
诊断:右肩肩周炎(寒阻湿凝型)。治法:祛湿散寒,疏通三阴经脉。嘱用“肩痹药酒”每次50ml,每日1次,经服1个疗程后,见右肩关节疼痛渐消失,肿胀消退,夜间睡眠良好。嘱患者续1个疗程,至药酒服2个疗程结束后,可见患者右肩关节疼痛消失,右肩前屈160°,外展>90°,后伸50°,活动自如,右肩肩周炎病愈。
【经验心得】方中防风、独活、秦艽祛风湿、除痹痛。牛膝、续断、杜仲强筋健骨补肝肾。地黄、当归、白芍活血养血,以收“治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之效。人参、黄芪、枸杞子可益气补阴,扶正祛邪。桂枝温经散寒,并以细辛入肾经可祛内之寒。上述诸药配合协同,标本同治,共奏祛风寒、补气血、养肝肾之功。
【方剂出处】傅昌祝,等.肩痹药酒治疗肩周炎112例.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9):60
28.肩痹消痛散
【药物组成】川乌150g,草乌150g,胡椒20g,肉桂20g,丁香80g,乳香80g,没药80g。
【治疗方法】上药粉碎过80目以上筛,将麝香2g加入上述细药粉中混匀备用。根据病变范围,取药粉适量用黄酒调为糊状外敷,纱布包扎。每2日换药1次,2周为1个疗程。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0例,治愈3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
【经验心得】方中川乌、草乌辛散温通,止痛效果优良,是治风寒湿痹的要药,药理研究证实,其所含乌头碱具有明显的镇痛、抗炎、局麻作用。肉桂、丁香、胡椒善散血瘀及脏腑之寒,乳香、没药活血祛瘀,又能行气散滞,麝香活血散结、消肿止痛,是一种优良的促透皮吸收剂,能促进其他药物有效成分直达病所。诸药并用,共奏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之功。
【方剂出处】周启峰,等.肩痹消痛散治疗肩周炎.山东中医杂志,2006,25(4):261
29.肩凝效灵散外敷
【药物组成】威灵仙、姜黄、延胡索、伸筋草、苏木、透骨草、红花、桑枝、羌活各18g,川乌、草乌各12g。
【治疗方法】取上药1剂,用水3000ml,浸泡2h后,中火煎至1500ml,装容器内备用,用时取药液适量,将无菌纱布浸湿敷于压痛部位,以红外线烤灯照射加热30min,每日2次。配合手法松解:经用上法治疗后,以2%利多卡因10ml做痛点封闭,在无痛状态下采用揉搓、弹拨、拔伸、牵引等手法松解,在手法松解过程中,有些病例会听到粘连得到松解时的声响,伤肢运动明显改善,在治疗过程中,可嘱患者在此基础上,坚持功能锻炼,如摸高、划圈等动作,以巩固治疗效果。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通络、散寒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8例,治愈19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4%。
【经验心得】肩周炎是好发于中、老年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无菌性炎症疾病,常引起肩关节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故又称“凝肩”“冻结肩”等,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使关节粘连,而严重影响关节功能。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痹证”范畴,其认为发病原因为内属年老体衰,气血亏虚,外受风、寒、湿邪入侵,致筋脉失养,气血不活,经络阻滞。针对本病发病机制,自拟了肩凝效灵散,方中羌活、威灵仙、桑枝、姜黄祛风寒湿之气;伸筋草、透骨草、苏木舒筋通络;延胡索、红花、川乌、草乌温经通络。共奏祛风、除湿、散寒、温经通络止痛之功,红外线能穿透肌肤,带药直达病所,从而加强温经活血、散瘀通络效果,再配合无痛状态下的手法松解,诸法合用,促进血液循环,消除关节周围的瘀滞沉积,使血脉得活,粘连松解,故收效甚佳。
【方剂出处】李子成.肩凝效灵散外敷加手法松解治疗肩周炎.中医外治杂志,2004,13(2):52
30.天灸太渊穴法
【药物组成】白芥子18g,川乌7.5g,细辛4.5g,桂枝6g,肉桂、白芷、山柰各3g,生姜汁适量。
【治疗方法】上药碾碎后搅拌均匀,分成3等份,将其中1/3药物用生姜汁调成稠膏状,用手搓成圆球,压成直径约3cm的药饼。使用时,先将患肩侧太渊穴消毒,再把药饼覆盖于太渊穴处,用透气医用胶布固定。每次固定2~3h,皮肤敏感者不超过2h。用药后皮肤有温暖感觉为正常现象,2~3h内患者觉太渊穴处有烧灼、疼痛感时即应取下药饼。太渊穴天灸后局部皮肤微红灼热,无须处理,若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皮肤出现水疱,注意不要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疱,放出水液,或用注射器抽出水液,涂以1%的甲紫防止感染,局部敷以消毒敷料以保护创面。太渊穴天灸方一贴分3次使用,20日使用1次,3次为1个疗程。
一般使用1个疗程获效。
【功效】疏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4例,治愈35例,好转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