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223600000004

第4章

龙树自有三论。初造无畏论。十万偈。次从无畏论撰其要义。五百偈。名为中论。十二门有二释。一云同中论。从无畏出。二云就中论内择其精玄为十二门。所以有此三部者。一者示说法有其三门。一广说。二略说。三不广不略处中说。二者众生根性有上中下。是故说法有广略中。三者广略从情丰约异。悟不必广配上根略据下品。问何以知此三部有前后耶。答龙树传及付法藏经并云。无畏十万偈中论十二出在其中。十二既指如中论说。则知在中论后也。问此二十六偈与中论云何同异。答初门二偈。前偈中论所说。似因缘品释八不第二偈。次偈引七十论偈。第二门一偈。同中论别破四缘初偈。第三门三偈。初是结破四缘偈。次是立四缘偈。后举非缘决破四缘偈。第四门十一偈。初偈中论所无。余十偈全同三相品。第五门一偈。同六种品第三一偈。第六门一偈。第七门一偈。中论无。意同三相品聚散门破。第八门一偈。同中论行品第二偈。第九门一偈。中论无。意同释八不初偈。第十门二偈。初同破苦品初偈。次偈同因缘品释八不第二偈。第十一门一偈。中论无。采中论因果品十家中破三家意作之。第十二门一偈。同中论三相品三时门破。今总以三类明之。一者全用中论。二者引七十论。三二论所无。或同无畏论。

同异门第五

此论与中论同显正道。俱息戏论至理不殊。就其文义略明十异。一者名有理教之异。二宗有二谛境智不同。三中论[雨/隻]申大小。十二但显大乘。此三玄义内以具论之。四申破有傍正异。中论正破傍申。此论正申傍破。所以然者。中论初牒八不。即云略说八事总破一切法。故知以破为正。此论命初云略解摩诃衍义。不称为破故以申义为正。五辞有爱见之异。爱见者此是纲柔之名。比论观行因循。文旨宛约名为爱论。中论多杭拆内外。弹谢大小称为见论。故名爱见论异。六品有观破异。中论多题破名。十二但称为观。关中亦云。中论祛内以流滞十二门观之精诣。所以有观破不同者。一同上爱见。二者中论正破傍申。此论正申傍破。故有观破不同也。七偈有合离异。中论合是因缘一品。此论离为三门。八文有广略异。九出有前后异。此二如前释之。十有长行无长行异。

问云何正申傍破正破傍申。答不言此论正意申而傍破。亦不言中论正意破而傍申。但此论申于佛教邪执自破。中论若破邪执而佛教自申耳。

问此论长行谁之所作。答中论长行青目所作。百论长行天亲所制。有人言。十二门论偈是龙树所造。长行还是青目所注。而偈又有青目所引如初门。七十论偈第三门二偈。作者门一偈令四偈。是后人所引。又释。偈及长行皆龙树自作。略引三证。一者中论五百偈其文既广。故有后人所注。百论亦然。此论止有二十六偈不成卷轴。又似中论。宜自释之。二者青目注中论云。龙树菩萨为是等故造此中论。而十二云。我愍此等欲令开悟。又云。是故我今解释空。既称为我。则知是龙树自言。百论则修妒路别之。故知则子本为异。而此论不尔。故知是龙树自作。三者龙树作论示有多体。作中论既纯是偈。作十二门长行间之。今明。此事难知。若必有明证云。长行是后人所作者不敢违之。

此论文裁一卷义有三章。初总序造论意。次别明十二门以为论体。三总结论之旨归。就初有五。一标略解大乘。二明造论利益。三释得造论意。四正明造论解于大乘。五结所释旨归。初有五句。一标说曰。二明当说。三辨略解。四辨能解。五序所解。说曰者****不同。中论初标八不序其所论。百论首敬三宝欲明请护。此论直标说曰。盖是制作不同。适时而用。又标说曰者交言曰论直语名说。今简异。文言故言说曰。所以直说者龙树出世。其犹如佛。示无人敢问。故自标说曰。又示所解大乘甚深无人能问。故自标说曰。又示要略简除外问故标说曰。今当者第二句明许说也。说之在后。今略标许义。故称今当。略者第三明其略义。一对无畏之广故以斯论为略。二对中论之广故以今文为略。又无畏之广正观处中。今是略说。又于大乘有二分。一者有分。二者空分。今略释空不释于有。故名为略。又示大乘甚深作者谦让。故称为略。如金刚藏说十地义十地甚深。今但略说。又欲示广虽八万。所诠者一道今但论道。故称为略。又示略能摄广显广略无二。故称为略。又示像末钝根不堪多闻。是故略说。如智度论云。昆勒三百二十万言。后世人意浅力小寿命短促。诸得道人略撰为三十二万言。解者第四次明解也。智度论释无作品。明十门说般若。谓解释开示分别法句浅易等。龙树具用十门以释大乘。今略标一解。所言解者。破一切迷申释佛教。故称为解。摩诃衍者第五标所解。标所解者一简异小乘论。如成实云。我欲正论三藏中实义。此但释小乘。今简异之故标大乘也。二简通申大小乘论。今论独申大乘。故偏标之也。问中论何故不标解大乘。答八不即是大乘。故不须标大。又中论正申于大傍申于小。此论但申大乘不兼申小。故独标大也。又中论初明能所义。此论初明所能义。能所者八不是所申。故名能所义。今明所能者略解之言此是能申之论。摩诃衍谓所申之经。又中论初标八不。是经资于论。今前明略解。谓论申于经也。又一切论有四。一者前深后浅。即中论。初明大乘为深。后辨小教为浅。此明十方三世诸佛出世意有傍正。正为大乘故兴。傍为小缘故出。中论申此意也。二者前浅后深。即百论。前明舍罪后明舍福。前明生空后明法空。此示三世佛出世令物修行。自浅至深百论申此意也。三者始终俱深。即十二门。此示三世佛为诸菩萨显说甚深之法。十二门申此意也。四初后俱浅。如小乘之论也。又释大乘者三世佛出世意。本为一大事因缘事不获已。故说小。说小终为明大。今欲申三世佛本意故偏释大。又大是真实小是方便。大是根本小是枝末。得本实即得未权。故偏释大。问下第二明略解利益。前之五句皆是总标。此下四章称为别释。今前明略解之利。所以前明略解之利者。示菩萨造论以济物为怀故也。又造论多端。或为显他之短明己之长。或招引名利徒众势力。或自畏忘漏。是故造论。今悉不同之。但为益物故明于利。又智度论云。菩萨得无生忍后更无余事。唯成就众生净佛国土。龙树诧迹海宫逮无生忍。唯欲弘道利人故前明于利。又大品云。菩萨为于大事故起。大事者所谓救度一切众生。今龙树是行般若人。亦为成大事。是故今明利益。又前明略解大乘。谓上弘大道。今辨下利众生。菩萨运怀唯此二事。又华严云。金刚但从金性出不从余宝生。菩提心唯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故菩萨以大悲为本。是故造论但为益物。就文为二。前问次答。此亦得是问。亦得是难。所言问者。如来说经已有大益。解释大乘有何利耶。所言难者。佛三达照鉴五眼洞明。所应利者皆已利竟。余未利者已作。得利因缘今解大乘复有何利。又佛说经为有利耶为无利耶。若说经有利何用论耶。若说经无利何用经耶。答中有二。一明所申之经。二辨造论利益。所以前明所申之经者。一欲叹所申之经甚深。即显能申之论第一。令物于论起信故前序佛经。二前明佛经者叙众生所迷也。以佛经甚深利根能解。末世钝根不能了悟。故前序所迷后序能迷。三欲引经为例。如来说经既有大利。我今造论宁无益耶。若答上难者。佛为益利根人。是故说经。我为益钝根人。是故造论。佛为与佛结缘之人。所以说经。我为与我结缘之人。是故造论。事同阿难化于须跋。亦如罗云度城东老人。就序佛说经为二。一明教二辨缘。缘是教缘。教是缘教。故教称于缘缘称于教。教称于缘应病授药。缘称于教如法服行。故感应相应即便悟道。初又三。初牒摩诃衍。二明能说之人。三辨所说之教。十方三世佛者明能说之人也。所以标多佛者恐一方化偏非尽理之说故标多佛也。又简三藏教主但有三世佛说无十方佛说故标多佛也。又诸佛出世或说小乘或说大乘。毕竟而言无不说大。故标多佛也。如法华云。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也。又简论虽略即是遍申十方三世诸佛教尽故标多佛也。又显迷教即是遍迷十方三世诸佛大教故标多佛也。甚深法藏者明所说之法也。横绝百非竖超四句。故称为深。深中之深。故言甚也。又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名为甚深。又九道众生不能测知。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故名甚深。然于佛本尝有深。但约众生不知故言深耳。为三乘六道模轨。故称为法。累无不寂德无不圆。故称为藏。为大功德利根者说第二明教所被缘。久习五度名大功德。早修般若是故利根。又习前三度名大功德。修于后三称为利根。前明所说法大。今明所为人大。又初能说人大。甚深法藏所说法大。今明受法人大。故云大功德利根也。

末世众生下第二明造论利益。又有三别。初明下利众生。次明上弘大道。第三总结有斯二益。是故造论。就初又二。第一明众生禀教起迷。第二明论主破迷作论。前有四句。末世者起迷时也。佛法灭分三时。一正法五百年。二像法一千年。三末法一万年。今言末世者非是第三时也。但正法为本故以像法为末。末是微末之义。像是似末故是一义。若分像末亦得分三。众生者第二明迷教之人。薄福钝根第三明迷教所由。以不久修福慧故名薄福钝根。又修有所得福慧亦是薄福钝根。虽寻经文不能通了第四正明起迷。有四种众生并皆失道。一在家起爱任运而失。二出家外道名自树失。三小乘人失不知说小为通于大。而执小拒大。四大乘人失学无所得大成有所得大。但就大乘中又有二失。一弃本寻末。二求本多谬也。又佛法有二。一小二大。此二种各有二种。一但二不但。所言但不但者凡有二种。一缘但不但。二教但不但。缘但不但者。佛教是因缘不但义。而禀佛因缘不但教故成有所得但也。二教但不但者。佛赴但不但缘说但不但二教也。问但不但出何文。答智度论云。二乘空名但空菩萨空名不但空。问大乘但不但云何。答大品云。为新学人说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不如化。此则但生灭是化。故名但也。末世不识缘教但不但。故云虽寻经文不能通了也。我愍此等下第二作论申经。天魔为爱火所烧。外道诸见所害。执小拒大谤法毁人造无间业。偏执大乘断空拨无罪福。亦现在断善后入无间。菩萨可哀愍也。欲令开悟者为此钝根人就大乘中略解十二事开悟。然众生同菩萨不须造论。若众生实异菩萨亦不须造论。正言同菩萨于缘成异。故造论也。大品云。众生际即是实际。菩萨不建立众生于实际。以众生不异实际。实际于众生成众生际。故菩萨建立众生于实际。然众生际既非际。宁复有实际。故知未曾虚实也。又欲光阐如来无上大法下。第二明上弘大道。众生迷教邪义覆于正经。今欲上报佛恩略明大意。今文约而易显。久传于遐代。故摩耶经云。龙树菩萨燃正法炬灭邪见幢。什法师云。龙树菩萨令如来大法三启阎浮。龙树传云。智慧日已颓。斯人令再耀。世昏寝已久。斯人悟令觉。并是下愍上弘之意也。

是故略解摩诃衍义第三结造论意。问曰下第三释成上略义。前问次答。问意云。摩诃衍文字章句尚不可数。况欲一一解释其义。此乃翻成为广。何名略耶。智度论云。摩诃波若即十万偈。三百二十万言。与四阿含等。其余云经大云经诸经无量。如大海中宝。又云。诸天龙阿修罗问经千万亿偈。又于填国龙树传云。华严大本有一四天下微尘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部经文字尚不可数。况都集诸大乘经总名摩诃衍。云何可知。文尚不可知。况复欲释其义。又此言亦得遮于造论。摩诃衍经文理已圆。何须更释。如其更释则佛经文理未圆。又众生寻读佛语尚不能遍。更复解释何由可用。必欲令物学论则隐废佛经。寻末弃本理所不应。诸意具如中论已说。答曰下明我亦不一一随佛语而广解。但就佛语中释其精玄略解十二事耳。又佛经无量意在明道。我今但略释道则众教自通。又众生迷虽万端以障道为本。今但破道迷则众迷自破。又答上问者。正为佛经无量难可寻究我今略释令取悟为易。又诸佛有广略说法。我今依略而说。又诸佛摄广为略。我今释略则便通广。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世间万物皆不及你

    世间万物皆不及你

    他是创世神,也是梵音神尊,亦是守在她身边的望安先生。望安望安,望她一生安好。五万年前一场大战,他沉睡了数万年,她失了他们之间的记忆。六界之中,已无人记得创世神,只知这世上远古神砥仅余一位隐于世外的梵音神尊。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他只想用最后的生命守护她,到最后一刻。世间万物,对我而言,皆不及你一分一毫。
  • 歌谣谜语

    歌谣谜语

    《歌谣谜语》所收歌谣谜语近千则,分物谜、事谜、人体部位谜和字谜四大类及喜庆用品、迎新花卉、时令果品、可口食品等23小类。《歌谣谜语》这些谜语,诙谐有趣,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合辙押韵,易记易用,扣合深浅适度,对少年儿童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和提高文化知识大有裨益。
  • 学生热爱祖国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下)

    学生热爱祖国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下)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班级文化是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
  • 符战师

    符战师

    做全才难,做专才却相对容易。把所有事情做好很难,至少需要绝顶BUFF。但只做好一件事情,你我皆可。他曾经是一个全才,天赋绝顶的天才。当天才重归凡尘之后,他该如何再登仙途。符师专才,依旧可以再展宏图。
  • 溺你一世相守

    溺你一世相守

    外界都传闻,闵家的二小姐从小身子弱,是个薄命像,明明性情最是温柔随和,人人听闻无一不感叹。可让众人费解的是,南城的齐家少爷看闵二小姐的眼神越来越不对劲……
  • 言回梦雪

    言回梦雪

    我认为时间最难熬莫过于,她近在眼前,却只得默默相思,她的一颦一笑你都想捕捉到,但连从她身边走过都是你最大的勇气,你不是个哑巴,却习惯做个哑巴,在脑海中她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但对她而言,你顶多是个路人
  • 武道巅峰之雷霆武神

    武道巅峰之雷霆武神

    茫茫武道,谁与争锋!平凡少年师春雷,乃雷霆武神转世投胎,却资质平凡。偶或一本雷霆武神少年时的一本书,从此踏上武道巅峰之路!
  • 儒武争霸

    儒武争霸

    试问苍穹——儒道至圣之刻,武道能否争锋?
  • 杀手王妃腹黑公主

    杀手王妃腹黑公主

    前一世,她是组织里唯一的一位女杀手!势不可挡,可是却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弟弟死在了别人手里!她恨!她恨所有叛徒,恨所有负心薄情之人,可是偏偏造化弄人她竟然穿越了!可是她竟然是被叛徒出卖的,死在了21世纪。才穿越过来的!这一世她发誓要保护好自己身边的人,谁知道却意外的发现自己死去的弟弟竟然也穿越了!!这是什么节奏!可是这一世她又偏偏爱上了负心薄情之人,竟然还有了宝宝。古代经历的一切,该让她到底该如何抉择......
  • 雨潇湘湘

    雨潇湘湘

    翻开,查看,阅读,点评,品味,雨潇湘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