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045200000007

第7章 病机

五运主病一首(集见原病式)

诸风掉眩乃肝木。痛痒疮疡心火属。湿肿满本脾土经。气 郁痿肺金伏。寒之收引肾水乡。五运主病枢要目。

六气为病(六道同前)

诸暴强直。支痛里急。缩 戾。本足厥阴。肝胆二经。风木之气。

诸病喘呕及吐酸。暴注下迫转筋难。小便混浊血溢泄。瘤气结核疡疹斑。痈疽吐下霍乱证。

郁肿胀鼻塞干。鼽衄淋秘身发热。恶寒战栗惊惑间。笑悲谵妄衄 污。腹胀鼓之有声和。

少阴君火手二经。真心小肠气之过。 与强直积饮 。霍乱中满诸膈痞。体重吐下 肿痿。

肉如泥之按不起。太阴湿土二足经。脾与从中胃之气。

诸热瞀 筋惕惕。悸动搦搐螈 极。暴喑冒昧躁扰狂。骂詈惊骇气上逆。腑肿疼酸嚏呕疮。喉痹耳鸣聋欲闭。呕涌溢食下不能。目眯不明 翳。或禁栗之如丧神。暴病暴死暴注利。少阳相火手二经。心包络与三焦气。诸涩枯涸闭。干劲揭皴起。阳明之燥。金肺与大肠气。上下水液出澄冷。 瘕 疝坚痞病。腹满急痛利白清。食已不饥吐利腥。屈伸不便与厥逆。厥逆禁固太阳经。肾与膀胱为寒水。阴阳标本六气里。

病机略一首(集次见凡例)

病本十形。风寒燥湿。暑火二分。

春温。君火之气。夏热。相火之气。

内伤外伤。内积外积。六气四因。病机以明。

内伤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内。谓留饮。辟食。饥饱。劳伤宿食。霍乱。非恐。喜怒。

想慕。忧结之类。外伤者。不因气动而疾生于外。谓瘴气。贼寇虫蛇。蛊毒。蜚食。鬼击。冲薄。坠堕。风寒。暑湿。斫射。刺割。捶扑之类。内积者。因气动而内成。谓积聚。 瘕。瘤气。瘿起。癫痫之类。外积者。因气动而外成。谓痈疽。疮疡之类。六气为见病之下。

气固形实。形虚中风。

风中府者。面加五色。有表证脉浮而恶风恶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前。

或中身之侧。皆易治。中藏者。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而眼昏。大小便闭结。皆难治。经云。风中腑脏之俞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为脑风。入系头为目风。饮酒中风为漏风。入房汗出中之为首风。久风入中为腹风餐泄。外在腠理为泄风之类。久干于荣卫。则肌肉不仁。手足战掉。

或为寒热。或为热中。(证多目黄)或为寒中。(目自泣下)或为厉风。(皮肤疡溃为 病)或为偏枯。半身不遂。(左瘫右痪)此率多痰。或属血虚。

血虚少。则血不养筋。筋不束骨。

在左死血。在右属痰。痰壅盛者。口眼 斜。不能言语。皆用吐法。

治法以发散顺气。祛痰清热。疏风吐下之类。更以伤中感三证别辨为治乃妙。

气虚卒倒。降痰益气。火热而甚。燥热潮热。随经治之。阴虚补虚。

阴虚火动亦发热。

勿骤凉治。

虚热勿用凉寒药为治。

轻可降散。实则可泻。重者难疗。从治可施。

此治热之例。如寒凉药正治。热不退。加热剂从而治之。

中寒感寒。阴毒阴逆。四肢厥冷。腹痛唇青。

经云。痛有不可按者。有按之无益者。乃寒气客经脉之中。与正气相搏。则脉满。故痛而不可按。寒气客于侠脊之脉。深按不能及。故按之无益。重中于寒。则痛久不能止。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而痛止。寒气客于冲脉。则脉不通气因之故喘动应乎。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泣。泣则血虚。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心背而痛。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厥气客于阴股及小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气稽留不得行。故久而成积。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如死状。不知人。气复反则生。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寒气正少腹。故痛而不得大小便。病亦名曰疝中。谓不因气动。偶然当而为病。感因形动。虚而感入。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而手足逆冷是也。

退阴正阳。急可温中。

治例见阴证要略。

伤寒所致。 病有二。发热恶寒。头颈项强。腰脊反张。口噤面赤。螈 如痫。有汗柔。无汗名刚。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肝气乘脾。故泄利。

夏伤于暑。秋必痢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冬时中寒而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者。

热极重于温也。亦先夏至曰为病温。后夏至曰为病暑。温暑之病。皆本于伤寒也。古人言感四时乖戾之气通谓之伤寒。

夏月身热。汗出恶寒。身重脉微。渴乃中 。

伤寒论中 证者三无治法。唯东垣清暑益气之法至允。宜扩充之。

春时病温。温疫温毒。温疟风温。脉证分异。五种疾因。

温疫病。如传染一家尽病是也。

温毒或发斑致痉。为病至重。有寒热往来者为温疟。风温多头疼身热常自汗之类。

中湿风湿。暑成湿温。三种可别。湿热可分。

以上三证。皆自表而之里。中湿或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风湿则一身尽痛。或热。湿温则发热头痛如伤寒状。湿热有自里而之表。发黄是也。亦有寒湿病。则肌肤不仁。或痛为痹也。

寒痰香港脚。食积劳烦。要知四证。乃似伤寒。

此四形证。类似伤寒。诊视宜分别。

伤寒之病。见中风脉。中风之病。得伤寒脉。大小青龙。治例必识。调卫调荣。斯须两得。

桂枝汤则发卫之邪。麻黄汤者。并荣卫而治之。至于青龙汤。治伤寒见风脉。伤风见寒脉。仲景云。汗出恶风者服之。则筋惕肉 。故此证尤难用。必须形证谛当。方可行之。

疟本伤暑。或痰有食。老疟疟母。

有风暑为病。或食致。或痰病。久疟有癖块者为疟母。

久则羸疲。

谓病如凌虐人之状。久不已。令人瘦也。

三日一发。病经一岁。间日发者。受病半年。一日一发。新病所以。连二日发。住一日者。气血俱病。或用截法。或随经治。

五脏六腑疟。有图在后治例中。如但热而不寒为瘅疟。先热而后寒为温疟。先寒而后热为寒疟。夏暑汗不出。秋成风疟连岁不已。胁下有积。是为 疟。犹老疟也。

嗽多感寒。当分六气。

经云。风嗽者。日夜无度。汗出头痛。涎痰不利。甚则喘。热嗽者。急喘而嗽。面赤潮热。手足寒。火嗽者。咳喘上气。壅唾出血。甚者七窍血溢。燥嗽则气壅不利。百节内痛。头面汗出。寒热往来。皮肤干枯。细疮燥痒。大便涩。唾稠粘。寒嗽者。因形寒饮冷。坐卧湿地。或胃冷风寒感之。喘急而嗽。湿嗽者。胫重。或肿。或腹大。或喘。饮发于中。喘咳有声也。亦有五脏之咳。久不已。乃移于六腑。又有气嗽痰嗽劳嗽之类。

六本一标。病机所秘。风热与寒。随证治之。暑燥清金。湿则利水。有声无痰。有痰咳少。痰可降蠲。咳随本治。

有声无痰为咳。当治其本。

喘有气虚。或因痰壅。或因气逆或倚息使。

亦有热甚而喘。腹胀而喘。咳甚而喘。水乘肺而喘之类。

痢本湿热。

或暑 郁于下焦。或热甚而不食。欲云噤口痢。或因食致。腹痛下血。

或如豆汁。鱼脑。浊水。黄脓。血沫之类。

后重不利。

里急后重也。治可通散。

或发散。或下。

勿便涩住。湿热未消。成休息痢。

因涩药之过。病少减则不能止。成休息痢。

泻泄多湿。热食气虚。(此四证例)如本脾泄。胀而呕吐。洞泄不禁。肠泄则疼。瘕泄不便。(小便不利)后重茎痛。胃泄色黄。食饮不化。太素分五。(五等泄)溏泄 泄飧濡滑泄。

溏则便尚稠 如鸭粪溏也。飧则米谷不化。濡或粪若水。滑则大便不禁。

渗秘阑门。涩实对证。

阑门为分水之道。在小肠下口也。如以上证候分治。

疸乃湿热。 曲相似。

有食积。亦发黄胆病也。因湿热相 出黄。

消渴热因。

渴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消渴。若饮食多而不甚渴。小便数而渐瘦者。名消中。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小便有脂液者。名肾消。其燥热一也。

水肿气致。

水肿治之。利小便者谓洁净府。顺气而发散其表。谓开鬼门。木气郁为病。或阴虚或湿热。或湿胜。皆宜分治。

自汗阳亏。盗汗阴虚。东垣有法。对证可施。头风头痛。有痰者多。血虚与热。分经治可。

有气虚头痛。心烦头痛。湿热风动头痛。足少阳经少壅为偏头痛。有真头痛者。甚则脑尽痛。犯大寒则厥逆头痛。风凑于上成巅顶痛。或痰厥头痛。六经头痛者。太阳经则恶风。少阳则往来寒热。阳明自汗发热恶寒。太阴则痰盛体重。或腹痛。或痰癖。少阴则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厥阴则项亦痛。或痰唾涎沫厥冷也。有大寒犯脑齿亦痛。名曰脑风。有眉骨痛。亦曰眉棱痛。

头眩眩运。火积其痰。或本气虚。治痰为先。要痛湿热。本或肾虚。或兼瘀血。腰痛有寒湿痛者多。风热痛者少。大抵腰者肾之府。肾气虚。则邪气客之为痛矣。经云。诸经腰痛。太阳则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少阳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反顾。阳明腰痛。不可以顾。如有见者善悲。足少阳腰痛引脊内廉。厥阴则腰中如张弓弦。其病令人言。默默不慧。有太阳散行之解脉。腰痛者。带脉腰痛。同阴之脉。足少阳之别络为腰痛。阳维之脉腰痛。衡络之脉。乃太阳之外络为腰痛。足太阳会阴之腰痛。阴维飞阳之脉腰痛。阴跷昌阳之脉腰痛。太阴别脉散脉为腰痛。少阳肉里之脉为腰痛。其本各不同也。如闪挫实痛。又不同论。以上湿热肾虚瘀血。皆当求本。

胁痛多气。或肝火盛。或有死血。或痰流注。

或感寒气郁。病多不同。必察其本。

劳瘵阴虚。

阴虚则阳无所附。火炽血涸。成劳瘵之类。

癫狂阳炽。

心热极则病癫。肝热极则病狂。

呕吐咯衄。

谓口吐。或呕或咯唾血也。衄。谓鼻中出血。

气虚脉洪。火载血上。错经妄行。溺血便血。病同所因。梦遗精滑。湿热之乘。或肾气虚脱。

便浊本热。

小便混浊也。

有痰或虚。

痰结气郁。或肾气不足。膀胱热甚而浊。

白浊属卫。赤浊属荣。

白者气热。赤血热也。

热极成淋。气滞不通。

谓小便淋沥。有淋下痛甚者。成沙石淋也。

血虚惊悸。气虚耳聋。

经云。邪气盛则实。精夺则虚。血不足则心虚而惊悸。气不足则耳无精荣。故聋。

哕因胃病。

呕吐哕俱属胃。胃者。总司物盛满而上溢也。吐或有物无声。为血病。有声无物。为气病。

有声有物。血气俱病也。如膈噎皆本于热。经云。三阳结则为膈。或有伤酒食。或因气郁。

或胃感风寒。皆为病吐。故有十膈五噎之分。但十膈例不能以尽病情。如血逆干槁之类。学者自宜推格。

疝本肝经。

经云。厥阴脉滑为狐疝。少阳脉滑为肺风疝。太阴脉滑为脾风疝。阳明脉滑为心风疝。

太阳脉滑为肾风疝。少阴脉滑为肝风疝。虽他脉中皆言风疝者。本足肝经之气也。亦有疝瘕。厥疝。 疝。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之类。皆厥阴发病。所谓本一标诸也。

痿唯湿热。气弱少荣。

经云。痿者多主于肺。肺气热叶焦也。大经空虚为脉痿。思想无穷。入房太甚。宗筋纵而为筋痿。或伤于湿。发痹不仁为肉痿。劳役而大渴。渴则阳气内伐。热舍于肾则髓空。为骨痿之类。

厥多痰气。虚热所乘。

经云。阳气衰于下为寒厥。阴气衰于下为热厥。或令人腹满。或暴厥不知人。或至半日远一日。乃醒而知人也。如六经厥者。太阳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 仆。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

不可以运。太阴厥。则腹满 胀。后不利。不欲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茎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 内热之类是也。

手麻气虚。手木湿痰。或死血病。

有感风湿。手膊或痛或木者。

霍乱吐泻。感风湿 。

病则挥霍撩乱而吐泻。或风甚则转筋。或有干霍乱者不吐泻也。

心痛脾疼。阴寒之设。

有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头汗出。有大实心痛者。因气而实。卒然发痛也。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而不渴。有寒厥而暴痛者。其真心痛。手足青至节者即死。中脘痛者。亦属脾疼之类。气热烦劳。令人煎厥。

煎厥则气逆。目盲耳闭。

气逆大甚。使人薄厥。

因大怒伤肝。肝气逆。胸中不和。甚则呕血衄血也。

浊气在上。则生 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不降。清气不升为病。

阴火之动。发为喉痹。

心主与三焦气热一也。一阴一阳。内结为喉痹。

阳水变病。飧泄乃是。

即清气在下生泻痢也。

三阳病结。乃发寒热。下生痈肿。及为痿厥。

大小肠膀胱之脉为三阳结。谓之隔也。

二阳之病。病发心脾。男子少精。女子不月。

手足阳明之脉为二阳结。则为消。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一阳发病。

少气嗽泄。

三焦之脉不利。乃上为咳。下为泄利。

心火不宁。其动若掣。

心掣不定。胸中刺气痞壅。上若咳。下若泄利也。

三阴俱寒。结气化水。痿易不足。四肢不举。

脾肺肝脉为病。

二阴一阳。胀满善气。

心肾胆脉俱逆。故下虚上盛为病。

二阳一阴。病发风厥。

肝胆心主之脉变病。

结阳肢肿。

诸阳脉不行。阴府留结成热。为四肢肿满。

结阴便血。

阴气内结。不得通行。血气无宗。渗入肠。则下血也。

荣虚卫寒。病乃肉苛。肾虚身冷。名为骨痹。肉苛不仁。骨痹腰痛。

血虚则气实。肌肉不仁。致乃 重。肾虚。风寒湿客之。则节挛腰痛。如人身寒。汤火浓衣不能热。是肾脂枯不长。虚而身冷。

寒客在上。胃寒肠热。水谷不化。痞胀而泄。热气居上。肠寒胃热。消谷善饥。腹胀便涩。蕴热怫郁。乃生诸风。风寒与湿。合而成痹。

经云。风寒湿合疾为行痹。独阳胜者为痛痹。湿胜者为着痹。在血脉之中。乃周于身为周痹。

小腹上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者为胞痹。如多饮不得溲。时胀痛飧泄。

食不消。或气喘者。为肠痹。阳气多。阴气少。肌内热。上如鼠行。 然而闷为热痹。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为寒痹。湿胜则痹多汗。筋挛节痛不可行为筋痹。

骨痛不可举而酸疼者为骨痹。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则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肝。痹者。夜卧则惊。数小便。肾痹则善胀。行踵不前。头不举。

脾痹者。四肢怠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寒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此五者。则又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屈。逢热则纵也。膏粱之变。饶生大疔。

言饮食膏粱浓味之人。脏腑蕴积热毒。或服金石之药。毒瓦斯伤血。血结成诸疮肿也。如疔疮有发蛇眼疔者。则有两个。麻子疔。则如麻子。脐疔。多生脐上者是。刀镰疔者。因受伤成疮。茱萸疔。内凹外起。水泡疔。极痒透骨。搔则快然。红丝疔者。疮边有红络直上如线。火疔极红。三日大发肿。墨疔者。如黑泡。樱桃疔。如樱桃之状。浮沤疔。半低半高。胁疔。

生胁上者是。烂疔。则疮水流到处便成疮。雌疔者。或又有一个在他处。以水 之则见。有石疔。色黑如豆而硬。又每日添生三疔六疔之类。

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诸恶毒肿生疮。大而浅者为痈。小而根深者为疽也。有发脑者。生头上。初如黍米。四畔赤肿硬。遍耳项。或发成痈也。如脑疽者。初如黄枳实。破后如盏底。深寸许。发背者。发于背俞。亦搭背之类。热毒内聚。血气不行。结而成胃脘雍。或生肺痈。或肠痛。或有着骨上生者为附骨痈。贴骨痈也。或诸恶疮。有面露疮。作脓窠如香瓣类。髭须疮则有脓窠。金腮疮能蚀透腮颊。初生如米豆大。鬈毛疮在头中。初生如葡萄。痛不能止。发际疮初生如黄米大。或痒或痛。咽漏疮者。生结喉上。如痈肿。破后有眼子。绿唇疮。彻耳疮。鼻疳疮。能侵蚀鼻柱也。睛漏疮。生目大 。必出脓汁。有孔子。颐颏疮。又名独骨疮。生腮后者是也。玉枕疮。生枕骨上。如痈。破后有筋头。粉铃疮绕项赤烂。多汁。天柱疮。生脊大椎上。如钱大。赤色。出黄汁不止。妇人为小儿吮乳所吹肿者。为吹乳。或热毒而成。****烈有乳痈。乳崖。乳核。亦名乳 。有乳汁不出。蓄积内结成痈名妒也。有鱼眼疮。 疮。透掌漏疮。反花疮。破则肉反于外。浸淫疮生于身。初生微痒。后有水出。下注疮生于脚膝间。脓水不绝。连年不愈。水毒 肿。因伤于湿。肌肉不仁成疮也。冷疮者。因经年不愈而成。热疮初发。赤根白头瘭汁出。甚者腐为脓血。或痛或痒。月蚀疮小儿生于两耳上。及窍旁者是。或云小儿指月而生。此未必然。盖风湿热毒也。冻烂肿疮者。因寒。气血凝聚不流。则皮肉不温。成聚 赤肿痛而成疮也。俗谓之冻烂 疮者。赤根白头。相对并生。如小豆。或如茱萸子。

浸淫痒痛。抓之汁出。有漆疮者。中漆毒也。有灸疮。因为火艾过多。 毒不根据六俞。及食毒不慎房室。肿痛久不瘥者。 疮者。疮久脓溃不止。内经谓陷脉为 也。有热肿。毒肿。气肿。风肿。疮肿。小而出脓血者为疖。受风湿而肌肤中生中浸淫。或搔之汁者。或白屑起者。为癣为疥。热毒莞于四肢而肿为结阳。筋骨热甚。爪甲成疮而脱落。名伐指丹毒者。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其色如涂丹之赤。流移不定。晕入腹即死。痱疮者。经谓汗出见湿。乃生痤痱。俗谓之痱子。有恶脉者。其状赤络忽起。茏苁而聚。若死 之状。有留气上结如核。多生于耳旁。此留气结核及为瘰 。有马刀挟瘿疮。蝼蛄疮。则走串。樱桃疮者。有如颗粒高起。红赤。若其状若下垂疮。便毒天疮。无名恶肿之类。故经云。营逆则血郁。血郁则热聚为脓。以上疮论治例。并出圣济总录。

疮疡恁脉。治乃不惑。身重脉缓。湿胜除湿。身热脉大。躁热发肿。退热凉荣。眩运动摇。

痛而脉弦。降痰去风。气涩卫滞。燥渴脉涩。补血泻气。食少恶寒。脉紧细者。宜泻寒水。

辨经部分。详审为治。

以上治疮脉诀也。

湿热生虫。

厥阴风水生虫。三焦阳火热甚。而肺多受克。金被火克。不能制木。木甚。兼脾胃湿热。是以生虫如寸白长蛔血鳖之类。

水积痰饮。

如人素壮今瘦。水走肠间。历历有声。谓之痰饮。有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水流于四肢。当汗出而不出汗。身体重痛。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又有留饮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疼。胁下痛引缺盆咳则转甚。则伏饮者。膈满呕吐喘咳。发则寒热腰背痛。目注出。其人振振恶寒。身 惕。痰证如风痰。热痰湿痰。酒痰。食痰。寒痰之类。

目痛赤肿。精散荣热。

目之五轮。乃脏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其白人属肺金。肉轮属脾土。赤脉属心火。黑水神光属肾水。兼属肝木。如白人变赤。火乘肺也。肉轮赤肿。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与肾也。赤脉贯目。火自甚也。有雀目病。则不能夜视及内障。乃暴怒大忧所致。暴赤肿痛。羞明隐涩。肿痛不已。眼匡红烂。生眵泪下。拳毛倒睫。视物昏花。翳膜遮睛。皆精荣失守。

风热盛及血热也。

牙痛龈宣。寒热亦别。

牙有恶寒作痛者。有恶热作痛。有恶寒又恶热而作痛者。有恶寒饮少热饮多而作痛。有恶热饮少寒饮多而作痛。有牙齿动摇作痛。有齿袒而为痛。有齿龈为疳所蚀缺血出为痛。有齿龈肿起为痛。有腺胃中有风邪。但觉风雨作痛。又有牙上多为虫所蚀。其齿缺少而色变为虫牙。齿缝中有血出不止为牙宣。有胃气少不能于寒。袒露其齿作痛。有痛而秽臭不可近者。盖手阳明之脉。贯络下龈。恶寒饮而喜热。足阳明之脉。贯络上龈。喜寒饮而恶热。牙者肾之余。亦喜寒。寒者坚牢。为病不一。热甚则齿动。龈龈相脱作臭。痛不已。有风热内甚而痛。有风寒客之为痛。大寒犯脑赤连牙痛之类。

五脏本病。热争重 (音捏)经云。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烦赤身热。热争则狂。胁下满而痛。烦躁不安。心热病。则心不乐乃热。热争心痛而烦闷善呕。头痛面赤。热而无汗。脾热则头重颊痛。颜青欲呕。身热烦心。腹满泄泻。热争则腰痛。肺热则洒洒然恶寒。舌黄而身热。热争喘咳。痛走胸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恶寒。肾热病。则腰痛 酸。渴而身热。热争项强。

寒且酸。足热而言懒。头痛 然。如五气所病。心为意。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小腹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

不约为遗溺。五病所发。五邪所乱之类。

六腑不和。留结为痈。五脏不和。九窍不通。腑脏相移。传变为病。不可胜纪。经云。

心移寒于肺。则为肺消证。心移热于肺。则胸满烦心。烦躁引饮短气。鬲热为鬲消证。肝移寒于心则狂。肝移热于心心病谓之生阳。不过四日死。脾寒移肝。痈肿而筋挛。肺寒移肾。其证如囊裹浆。或遍身肿满。按腹不坚。疾行则濯濯有声。或咳不定。为涌水证。脾热移肝。则血溢为惊衄证。胆受胃热。鼻中血妄行为衄。或血污不止。胆移热于脑。脑热渗下。则浊涕不止。久而不已。成衄血疾。肾热移脾。则传为虚肠 。死不治。膀胱本热则为癃。病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隔肠不便。上为口縻证。大肠移热于胃。则善食而瘦。胃热移胆。俱为食证。肾寒移脾。则痈肿少气。肠有积热。则津液壅滞腹痛而便涩。为 瘕证。病几治例。见宣明论。间藏者存。传其所生。

经云。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传其所生。故有病虽重必生。

七传者死。传其所制。

如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火受水之传一也。肺金复受火之传再也。

自心而始。以次相传。至肺之再。是七传也。故七传者死。一脏不受再伤也。是传其所胜尔。

五脏有积。肝曰肥气。在左胁下。大如覆杯。或有头足。久则变病。咳逆 疟。

连岁不已。心积伏粱。病起脐上。其大如臂。上至心下。如久不愈。令人烦心。脾积痞气。

其在胃脘。覆大如盘。久而不愈。四肢不举。乃发黄胆。虽食而瘦。肺积息贲。在右胁下。

覆大如杯。如久不已。令人寒热。喘发肺痈。肾积奔豚。发于小腹。上至心下。乃若豚状。

下上无时。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经云。积者。一脏因受胜己之邪。而传干己之所胜。适当旺时。拒而不受。复还于胜己者不肯受。因结为积也。有食积。则酸心腹满。酒积。目黄口干。气积。噫气痞寒。涎积。咽如拽锯。痰积。涕唾稠粘。癖积。两胁刺痛。水积。足胫胀满。血积。打扑肭瘀。及肉面一切物食所积之类。在六腑为聚。鼓胀发蛊。

有腹胀。寒胀。热胀。气胀。大热胀。水肿而胀。甚则为蛊。夫胀者。由脾胃之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制水谷。聚而不散。而成胀也。有心腹胀满。旦食不能暮食。致胃逆不散者名鼓胀。有小腹急痛。便溺失精。溲而出白液。亦名为蛊病。中满郁痞。

经云。脏寒生满病。如太阴所至为中满。为蓄满。湿土之化。脾湿有余。腹满食不消。

无阳则不能生化也。如胀之类郁。如气不能消散升降为结聚而痞闷也。心下满而不痛为虚痞。积饮隔滞为实痞也。

开提其气。升降是宜。

此治郁闭痞满之大法。

人身之本。脾胃为主。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胀胃所生。胃气之虚。虚极变病。五乱互作。

五脏五行之气不和。更相传变为病也。

东垣所论。王道之学。

东垣李明之先生。述脾胃盛衰论。一虚一实。

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不和。故一虚一实。乃气血之并也。见素问调经论。五实五虚。

五实者。脉盛为心。皮热为肺。腹胀为脾。前后不通为肾。闷瞀为肝也。五虚者。脉细为心。皮寒为肺。气少为肝。前后泄利为肾。饮食不入为脾也。谓一病五者悉具。

五劳七伤。六极乃 。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又志思忧心与疲劳为五劳也。肝伤善梦。心伤善忘。脾伤善饮。肺伤善痿。肾伤善唾。骨伤善饥。脉伤善嗽。为七伤也。伤劳为六极。气血筋骨髓精病也。

五郁七情。九气所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

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此为九气)忧愁思虑。甚则伤心。形寒饮冷。过则伤脾。

恚怒气逆。过则伤肝。饮食劳倦。甚乃伤脾。坐卧湿地。强力入水。故乃伤肾。(次为七情)此因气动。形神自病。喜怒不节。劳形厥气。气血偏盛阴阳相乘。阴胜阳病。阳胜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则伤形。热则伤气。气伤则痛。形伤则肿。先痛后肿。气伤形也。先肿后痛。形伤气也。阴阳变病。标本寒热。如大寒甚。热之不热。谓以热药治寒不退。

是无火也。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发昼见。时节而动。是无火也。当助其心。心虚则热收于内。故外热不常。

如热而甚。寒之不寒。

谓以寒凉药治热病。而热不能退。

是无水也。寒动复止。倏忽往来。时动时止。是无水也。当助其肾。

肾虚则寒动于中。故外寒不常。

内格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呕而吐。食入反出。

谓食入良久乃吐。

是无火也。暴逆注下。食不及化。是有火也。溏泄而久。止发无常。是无水也。心盛生热。肾盛生寒。

此心火极而发热。肾水盛而生寒。非虚热虚寒比。

又热不寒。是无火也。寒不得热则无水也。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热之不久。责心之虚。寒之不久。责肾之少。

又热不寒者。或因寒胜格阳在外。本非热也。寒不得热者。或因阳极似阴。火盛拒寒在外。

而不得热。本非寒也。寒之不寒。乃水之源衰。火之胜也。热之不热。火不源衰。水之胜也。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纪于水火。余气可知。妇室病多。带下赤白。 瘕 疝。妇人有病。

六气四因。皆同男子。余胎产经水之疾。不可枚举。如带下赤者。热入小肠。白者。热入大肠。若痢下也。若经水不调。血聚为 瘕。小腹下肿硬。为 疝之疾。

气血为病。经闭不行。

妇人有胃热。善食瘦而津液不生。血海竭而名血枯。或脾胃久虚。或形羸气血俱衰。而致经水不行者。非以上之病。经成孕乃不行也。

或漏不止。

湿热太迫。则经漏不止。或心气不足。火热大炽。旺于血脉中。或身体困热。心烦不得眠卧。而致经水漏下。阴虚阳搏为崩。

经过作痛。虚中有热。

经水行过而腹中作痛者。血虚有热也。

行而痛者。血实之设。

将行而作痛乃血实。

如不及期。血热乃结。过期血少。闭或血枯。淡者痰多。紫者热故。热极则黑。调荣降火。

妇人经水。如行不根据期。非有妊娠。皆以上之病。治须调血养血。清阳降火。有寒者温之。

调理妊娠。清热养血。

妊娠有正气不足。寒热不调。阴阳不得升降。故病有发风痹。忽闷不识人而眩倒者。为子痫证。有胎气上逼而胀满或疼者为子悬。身忽如水肿多于足肿者为子肿。小便涩者为子淋。烦闷者为子烦。腹大甚者胎有水气。或发寒热。或胎漏下血。或动为转胞及不能言语之类。皆胎气不足。治须顺气清热养血也。

一当产后。如无恶阻。大补气血。

恶阻者。如恶露不尽。血上抢心腹痛之类。治可下去其败血。如虚汗不止。遍身疼痛。

或虚烦。小便不禁。玉门不闭。蓐劳血虚而晕之类。皆虚甚也。皆当大补血益气。

虽有杂证。以末治之。

产后如中风伤寒六气为病之类。虽正治。亦须兼补其气血。经言切不可犯禁。谓汗下利小便也。

大凡小儿。过暖生热。热极生风。风痰积热。随病为治。生有胎恶。月里生惊。生赤生呕。生黄不便。脐风撮口。

受胎毒甚者。则发惊搐。生赤则如丹涂肌肉。邪气上而呕吐。母受湿热。传胎而发黄。

有生下日久不得大便者。脐风多在生下半月内有此证。盖受胎恶之甚也。

变蒸发热。

小儿变蒸。乃长经脉及腑脏智意也。

风痫癫痫。

钱氏分五痫。有犬痫。羊痫。牛痫。鸡痫。猪痫。其状各不同。

急慢惊风。

如身热面赤。即发搐搦。目睛上视。牙关紧急者。阳证为有余。如因吐利。或吐不泻。

日渐困而色黄。脾虚冷发惊。不甚搐搦。目微上视。手足动者。阴证为不足也。

螈 惊愕。

惊风热甚。则手足战掉。挛 惊恐愕然也。

惊悸昏冒。

惊则心悸不宁。热甚则昏昧。

暴喘吐 。

有喘甚者。俗言马脾风。吐乳食为 。

腹胀鼻 嗽。

胀有寒胀。热胀。脾胀之类。伤风寒为嗽者多。或为乳食盐物所伤而发 喘。

中恶天吊。

有中恶气卒然而病。如目直上视。搦身直强宫瞪之类为天吊。

鹅口重舌。

白屑满舌为鹅口。舌下附肿如舌而短为重舌。心脾热甚也。

木舌弄舌。舌胀大为木舌。脾热甚。舌络紧。乃弄舌也。

客忤夜啼。

心气不足。遇人客或物。则忤而惊。脾脏冷而痛。多夜啼。

脓耳鼻疳。

耳内生疮。脓耳汁出。三焦气热病也。鼻内有疮生疳。

眉炼丹流。

眉骨上生疮。太阳经风热也。丹流者。俗云火焰丹。肌肉上若涂丹。血热甚也。

阴肿便浊。

****发肿。肝经热胜也。小便或白浊亦浊。

舌烂口臭。

心热下陷。风自盛也。胃热则口臭。

龈蚀牙疳。

风热所胜。蚀牙龈至快。俗言走马牙疳。

虫痛吐蛔。

小儿哭而坐卧不安。自按心腹。时大叫。或青或黄。唇慢。目无精光。虫痛也。

疳瘦解颅。

钱氏分五脏疳。筋疳骨疳之类。肾虚解颅也。

便青颊赤。

惊气内感。脾气不和。故泻。色青。心热上攻。故颊赤。

食土饮水。

食土者。胃气不足也。身热饮水。病在内。不饮水。热在外也。

吐泻青白。

泻利青白色。谷不化者胃寒。乳不化者伤食。泻黄红赤黑者。脾胃热毒故也。

昏睡露睛。

睡而露睛者胃虚热。不露睛者胃实热。睡而嚏悸者。将发疮疹也。

呵欠面黄。

呵欠而面赤者风热。青者惊风。黄者脾虚。惊而睡者内热。呵欠气热者。

伤风也。

呷牙咬齿。

手足阳明内热为病。

泻痢脱肛。

泻痢久则****纵下。湿热甚而缓纵也。

痈疡瘾疹。疮痘发斑。

钱氏论。小儿受胎恶。发疮疹。初欲发时。有五脏现证。呵欠顿闷者。肝也时发惊悸。

心也。乍凉乍热。手足冷。脾也。面赤。腮颊赤。喷嚏。肺也。惟肾在腑之下。不能食秽。胎毒不受。无候也。毒出归一证。肝水泡。肺脓泡。心斑。脾疹也。

惊疳诸积。

如食积乳积之类。

大率为病。肝与脾经。

此二经病多。

脉治凭允。

小儿虎口色脉。如紫。伤风。红伤寒。青惊。白色疳。黑即中恶。黄脾病也。

钱氏方论。男女病情。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先富后贫。病日失精。

先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身体日减。气虚无精。良工勿失。脉病证治。

知微可已。举腹痛经。阴证治例。海藏所云。玄机之秘。中脘痛者属脾土。脐腹痛者属少阴。少腹小腹厥阴分。三部殊涂细酌斟。太阴中土主理中。少阴四逆真武同。厥阴宜当归四逆。重则回阳霹雳攻。当汗不汗即生黄。当汗汗多因致 。不当汗而若汗之。蓄血定应无改易。汗多或有变亡阳。阴证脉候须仔细。(并出此事难知)伤寒咳逆脉散死。仲景之言不虚伪。大抵源流失下生。咳逆喉中阴不内。便 唯宜用泻心。便硬尤宜大承气。二药神功作者谁。东垣洁古为良制。

以上三病例并伤寒法(出阴证略例)

伤寒一日在太阳。头颈项痛腰脊强。

太阳传阳明。为巡经传。少阳名曰越经传。传太阴名误下传。传少阴名表传里。传厥阴名巡经得度传。

二日阳明传已受。身热目疼鼻干候。三日少阳胸胁疼耳聋俱病在表经。三阳经络或一病。未入于脏实汗证。

经大略言之。三阳亦有入腑者。入腑则宜下。

四日阳极传太阴。腹满嗌干脉近沉。五日少阴传向里。口燥舌干渴不已。六日病经循厥阴。烦满囊缩热剧深。三阴已病即当下。

三阴亦有在经者。在经则宜汗之温之。

若重感之未易泻。何知病为两感寒。太阳病与少阴连。头痛口干烦满渴。荣卫不通腑脏热。

阳明即与太阴病。腹满身热食不进。谵语传见二日中。三日少阳与厥阴。耳聋囊缩更乃厥。

水浆不入不知人。五脏已伤六腑闭。荣卫不行委和滞。

凡此之际宜切思。温吐汗下须仔细。其不两感病传者。七日太阳病且愈。以下一日退一经。

六经病愈藏脉通。至十二日大邪尽。病患神爽血气平。若感异气变他病。大法当如治坏证。

表之表者大发汗。表之里者下且缓。里之里者下即通。里之表者润渍同。适当尽脉阴阳理。

表里因之勿妄攻。

伤寒证候(一首集次见伤寒百证歌)

伤寒之候。悉须审别。证传唯六。

足三阴三阳为六经证。

经常有九。

六经外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三证也。

阳表阴里。

表为阳。里为阴也。

传变两感。

传为次第传经。变为不传经而成异证者。阴阳俱病曰两感又曰双传。

谓表里证俱也。

病有坏异。

有失于治之误为坏证者。有形证相应。服药间病忽变异。是灾怪也。

合病并病二阳俱病为合病。若二阳先俱病。后一阳自病曰并病也。

一病百合。

病有首尾。只有一经者。如百脉一宗俱病曰百合病。

辨风与暑湿温痉六证与伤寒不同。

寒本阴邪。郁而变热。怫结转盛。手经冤热。

伤寒只病足经。如不大便。烦躁发喘。斑证衄血之类。皆手经之冤热病也。又守真云。

阳邪为病传手经。阴邪为病传足经。

表里虚实。

谓表虚里实。表实里虚。

表里寒热。

有外寒内热。外热内寒者。

表里停水。

表有水则多热。或咳或利。里有水则胁下痞。或硬。身凉汗出胁痛。

寒热发厥。

有寒厥热厥证。

阳证阳毒。

三阳独盛。阴虚暴绝也。

阴证阴毒。

三阴病深。陷而阳绝也。

阳证似阴。

阴证见而脉沉滑有力。

阴证似阳。

阳证见而脉沉微。

阳盛拒阴。阴盛格阳。阴阳偏盛。阳结阴结。

阳热之邪。偏结于内。阴气不能相杂。故其证能食。不大便。此为内实。名曰阳结。阴寒之邪。偏结于内。阳气不能相杂。故其证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阴易阳易。

男子病新瘥。而妇人与之交。病曰阳易。妇人新病瘥。而男子与之交。病曰阴易也。

发热潮热。

热动复止。而热不常。或日晡发热。皆为潮热。

恶风恶寒。

伤风则恶风。如恶寒发热者。病在阳。只恶寒。病在阴。如汗后恶寒者。表虚也。

往来寒热。

或寒或热。休作有时也。

汗后热在。

汗后复热。多内实。或他经热在。

下之仍热。

有表证未尽。或阴微而复热。

结胸与痞。

按之心下痛为小结胸。不按自痛为大结胸。按之不痛。胸中气结。或满为痞也。

脏结蛔厥。

大便闭为脏结。胃中虚冷。因成蛔厥。吐长虫也。

发黄发狂。

有蓄血发黄。太阳传本也。有结胸发黄。下之早。太阳阳明本也。有湿热发黄。阳明与太阴也。有寒湿发黄。少阳与太阴也。肝热者狂。心热者颠。

发 瘾疹。

有下早。有失下。或胃热极而发。皆阳明热甚入于手太阴。斑则红点晕。瘾疹起疙瘩也。

发喘咳逆。

气逆则喘。难布息也。里病失于下。则咳逆。

衄血证谛。

鼻出血曰衄。热结下焦为蓄血失血证谛。

唾脓咯血。

重亡津液。热在上焦。肺痿而吐脓血也。

谵语郑声。

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烦躁发渴。

火入于肺成烦。火入于肾成躁。少阴证多渴咳水也。六经皆有渴证。

心中懊 。

反复颠倒不安。心乱如有所失也。

心下悸动。

振寒而动曰悸。亦曰怔忪。

气上冲胸。

若吐若下后而里虚。心下逆满。气冲上也。

外气怫郁。

汗吐或下后。虚极腹热。则外邪郁于表。

惊惕冒闷。

忽身体振动曰惊惕。昏冒如闷。

霍乱头疼。

吐利并作曰霍乱。三阳与厥阴伤寒俱有头疼多。

干呕吐逆。

曰干呕。食入即吐曰吐逆。

腹胁咽疼。

有腹内时发痛者。有胁下痛者。咽嗌干痛者。

膈内拒痛。

表未解。更胃中虚邪乘入结于内。故痛。

身疼身重。

荣血不利为疼。湿胜也。汗后疼者。邪未尽也。

咳嗽涎盛。

火乘肺为嗽。停水伤风寒湿气。皆为嗽。脾热则涎盛。

头汗自汗。

里虚表实。阳气上行。故头上汗出。或际颈而还。病发黄也。凡伤风。风温。风湿。中暑。柔 。霍乱。下利。四肢逆冷。及阳明证。皆自汗。

漏汗不止。

阳气不足。因发汗而益虚。皮腠不固而汗不止。

阳躁无汗。

阳极而躁热无汗。

腹满遗尿。

气涩不通。壅而为腹满。下焦不禁。遗溺出也。

舌上滑胎。

丹田有热。胃中有寒也。

下利便血。

泄泻曰下利。曰飧泄。下焦不约。热甚而便血也。

昼夜偏剧。

阴虚则夜不宁。阳虚则昼不安。

口燥咽干。

阴证内热。津液不足也。

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发热间。经水适来。而血室空虚。故邪气乘入也。

伤寒似疟。

忽寒忽热。休作有时。或汗已复热。

邪中二焦清邪中于上。浊邪中于下。

有多眠证。

卫气陷于阴病。及风湿狐惑等证。皆多眠。

或不得眠。

阴躁或热甚。心烦则不能眠。

二便不通。

大便坚曰脾约。不通曰不更衣。小便不通。下焦不利也。胃中干。或热甚故尔。

耳聋喉痹。

经壅而不利为聋。清气不得上通也。热气上壅为痹。

浑身壮热。

阴微阳胜也。

食复劳复。

瘥后劳复。肉食所伤。再病曰食复也。

小腹硬满。

热气深陷。客于下焦。便小腹硬满也。甚则尿血。

大便坚黑。

热邪深陷也。

手足逆冷。

阳虚阴胜。厥逆也。

漱水不咽。

热邪在经。未传里也。

肉上粟起。

发热病。因冷水 之故也。

腹内雷鸣。

寒气相搏也。

下利溏垢。

寒则泄如鸭溏。热则垢腻。

身难转侧。

湿胜也。

或如虫行。

身痒如虫行者。久虚故也。

脐内筑动。

心气虚而肾气发动也。

项强 太阳病。表实也。

扬手掷足。循衣撮空。

肝热甚乘肺也。

狐惑声嗄。

虫食上部声嗄曰惑。蚀下部咽干曰狐。

筋惕肉 。

体惕振摇而动。 证也。

瞪目直视。

心肾气欲绝也。

汗出如油。

正气已脱。

喑哑不言。

热伤少阴之络脉也。

舌卷囊缩。

阴邪下陷也。

鼻内煤烟。

阴毒之深也。

指甲青黑。

肝气绝也。

目盲见鬼。

脱阴脱阳也。

九窍出血。

下厥上竭也。

环口黧色。

脾气绝也。

螈 口噤。

变 证也。

转筋入腹。

邪气入里。与宿积相连。引痛入阴筋也。

脚挛啮齿。

风痹甚。阴气不足也。

叉手冒心。

胸中阳气不足故也。

常须识此。伤寒坏异。观其脉证。传变复逆。

传为有常之传经也。变为不常。阳忽变阴也。复如食复劳复。逆谓若汗吐下后仍不解。此犯逆也。若以上坏证之类。许叔微伤寒百证歌分类可见。并宜熟读。

谨熟阴阳。随证为治。各使其宜。

伤寒传变不常。宜熟辨阴阳之证。各得治法之宜。可汗可和。可不可润。可吐可火。可灸可水。可针可温。

可汗者。表之证也。可和者。荣卫不谐。宜和解也。可下者。里证也。可润者。

阴燥也。可吐者。食在上脘之类。可火者。阴毒证也。可灸者。阴证下陷也。可水者。

热而燥也。可针者。并病也。可温者。里寒也。

详其不可。究伤寒论。审识病机。制法之例。勉之秘之。诵之无 。 犹厌也。

阴虚本病(一首集见格致余论)

夫天地物。各一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则变。阴动则合。而生五行。各禀其性。惟人得备。形气所受。天地气生。阳气为气。阴气为血。身中之神。元气之根。根于内者。

名曰神机。根于外者。名曰气立。与天地参。气正而通。气交之中。随天地气。升降浮沉。

阳实阴虚。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所与天地。日月四时。虚盈并同。阴平阳秘。形志以宁。

阳本在外。为阴之卫。阴本在内。为阳之守。性或物感。精神外驰。嗜欲无节。阴气耗散。

阳无所附。遂致病作。恶寒非寒。恶热非热。证类实邪。此阴虚热。热乃火动。有君相别。

相火所谓。龙雷天火。君火所谓。人火暑热。故火乃二。备于六气。以名而言。形气相生。

配于五行。命曰君火。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动而见。谓之相火。天以此火。

而为阳气。以生万物。人以此火。以生一身。道气冲和。助我元气。元气不足。相火独盛。

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一负。乃致阴虚。阴虚火动。五乱俱施。金危木盛。土困水微。

迭相为制。母子背违。阳强不密。阴气乃离。腑脏经络。偏实偏虚。遂失其正。邪悉由矣。

虚邪外入。实邪内起。取经治正。补泻所宜。肝主司泻。肾主藏闭。肝为相火。有泻无补。

有补无泻。肾为真水。水火变病。虚实所以。夏月阳极。其已阴虚。水少火多。阳实阴虚。

虚甚伤暑。冬月阴极。其本阳虚。水多火少。阴实阳虚。虚甚伤寒。病未传变。初治责虚。

伤寒助阳。清暑益气。虚者十补。勿一泄之。除邪养正。平则守常。阳动阴静。五行之几。

根本化源。由乎土水。水为物元。土为物母。人能自存。益其根本。遍相济养。是谓和平。

生化不已。交互克伐。变乱失常。郁而无伸。甚而无制。造化息矣。病虽为邪。造化之道。

在其中矣。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一生为你倾心

    一生为你倾心

    如果有一天,我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你还会记得我吗?乔米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这样在意一个人,哪怕最后的结果并不是她想要的。“我想清楚了。”她说,“如果他能得到幸福,我也不介意这样啊!只是……”只是最后,已经不再是我陪伴你了。“如果要问我这辈子做过的最对的事是什么,我会回答,给他幸福,就是我做过的最对的事。”
  • 夜夜琉光

    夜夜琉光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所有的久别重逢却是情根深种。
  • 押妻回府

    押妻回府

    她,不受礼教从小就与死对头光天化日之下抢男人,终日吵闹渡日。他,母命难为,带着一千个不情愿将这个让他汗颜的娘子娶进门,私房内却藏着另一个女人。望着她的嚣张跋扈,他忍耐!成婚前日她既然当众给他戴绿帽子,他容忍!成婚当日,她爹握着他的手,一副恩公再世的样子,他无语!几乎全镇都在愕然,她既然能嫁得出去?未来的夫婿还是如此的仪表堂堂,莫非他身体有恻隐之症?众目睽睽之下像被扒光了一样的站在大家的面前,他只感觉一排排的乌鸦在他头上飞过……
  • 常青藤教育的99条法则

    常青藤教育的99条法则

    《常青藤教育的99个成功法则》:常青藤教育,美国上层精英延续百年的教育,常青藤素质,当代世界精英走向成功的素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八所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组成了辉煌的“常青藤”久负盛誉的高水平教育使之成为培养精英的聚集地。
  • 路灯下守望

    路灯下守望

    这是一个关于幸运与不幸的故事,李诗薇一个与命运纠缠颓败的女孩,天赋异禀是掩藏在幸运中的不幸,因为一组数学数论,遇到那个一样幸运又不幸的少年谌之赫,两人一起走过数论八年的研究历程,经历数论被盗,被毒枭抓获,厄运缠身,亲人离世,梦想幻灭,在橘黄的路灯下浅笑安然……
  • 青萍仙剑传

    青萍仙剑传

    生离死别,痴缠怨憎,有情众生,无情岁月也许不能变的更好,但他只想不让世间变的更坏以剑之名,斩妖除魔,以我之名,拯救众生。
  • 调戏丑女

    调戏丑女

    不幸看见好友与男友上演的春宫图,气愤的手起刀落想要跺了这对狗男女。不曾想,阴差阳错丢掉自己的小命儿。呜呼哀哉!穿越了?穿越就穿越吧!就当是人生的新路经验。可,可穿越不都是美事儿一桩吗?别人穿越就是王后,美女的,到了她这儿就穿越前已经是丑女一个了,穿越之后竟然丑上加丑,还成了她最讨厌的肥妞儿。天啊!為什麽,為什麽,雪上加霜,她的名字竟叫,柳希雪!那個背叛者的名字。无奈之际,只能对着天空大叫一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侠气天降

    侠气天降

    墙角蹲着一只女鬼,他翻着死鱼眼在叫小郎君,你被恶心到了,拿着长枪扎了过去。魂能+1你很激动,在浩然正气诀上加点,你力气变大了,从一个弱鸡变的可以一打三。你激动的抬起了头,看上了在天上打架的大佬。你决定去捡漏。
  • 无法有妖

    无法有妖

    他脑子里仍不住回响着适才主管对他说的话“像你们这样的应届毕业生,每年来应聘的要多少有多少,我们公司凭什么要录用你?你有什么特长吗?”“特长打麻将,打牌,打篮球,英雄联盟......”这就是许真给的答复。废柴大学生在残酷的社会中苟延残喘,偶然被他发觉了世界的真相。是装聋作哑,还是融入其中,是生存,还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