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975100000045

第45章 甘国宝指墨画对台湾的影响

梁桂元

甘国宝(1709~1776),字继赵,号和庵,乳名利位。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生于福建福州府古田县甘漈下乡小梨洋村。康熙五十四年(1726),甘国宝7岁时随全家迁到松吉乡长岭村。清雍正十二年(1734)析古田县西北部,包括小梨洋村等地置屏南县。故甘国宝籍载古田、屏南。

雍正四年(1726),甘国宝迁居福州,寓文儒坊。

一、军功彪炳

甘国宝自幼聪慧,拜张秀才学文。据传13岁读完四书五经,14岁应文童试屡夺邑中前茅,引起邻村少年的嫉妒、凌辱。甘国宝乃愤而投在武举人林殿魁门下学习武术。他体貌魁伟,闻鸡起舞,练就一身武艺。雍正十一年(1733)中武进士,授御前侍卫。他先后历任广东、湖南、贵州、山东、云南、浙江等地武职官员。

乾隆二十四年(1759)十月,皇帝授甘国宝台湾挂印总兵。甘国宝奉令严守海疆,还深入民间给当地少数民族传授汉文化及耕种技术。促进迁台汉人与当地少数民族团结和睦,发展台湾经济和巩固国防力量。

乾隆二十六年(1761),甘国宝升任福建水师提督。乾隆二十九年(1764),复任台湾挂印总兵。甘国宝到任时,台湾民众夹道欢迎。他任职期间,严厉缉捕海盗,使百姓安居乐业。甘国宝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升任广东提督,离开台湾时百姓制万民旗,送万民伞,扶老携幼同舟送行至鹿耳门。这反映了台胞对甘总兵的爱戴。

甘国宝在闽台两地是一个传奇性的历史名人。其故事家喻户晓,其军功彪炳史册。

二、雅好文墨

甘总兵乃武将儒风,雅好文墨。每到一地,必访其地知名人士。他擅画,尤工指墨虎,能传虎之威猛之神。闽台两地人民,因仰慕其贤,争相竞藏其墨迹,但往往赝本亦托以传。

笔者从台湾传世的甘国宝经典之作《指墨虎图》轴,试论其特点、师承与影响。

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馆藏的甘国宝《指墨虎图》轴。纸本设色,纵146厘米,横81厘米,是甘国宝指墨画的代表作之一。该图称“指墨”,即是以手指代替毛笔蘸墨在纸、绢上作画,是传统写意画的一种特技,制作时充分运用指头、指甲、骨节、手掌等各部位,依所画的对象造型的需要相应施技。虽然指头画不如毛笔运转自如,但却能产生毛笔所无法达到的稚拙、粗犷、单调的天趣。

《指墨虎图》轴,画一只猛虎回眸蹲坐于悬崖上,右上方又画一角危崖,营造了惊险的环境。用大拇指蘸浓墨写虎背黑斑与卷曲长尾。用指甲勾描圆凸眼球、竖眉、阔唇、獠牙及四只脚爪。画完虎体后,运用中指作岩石形状为背景并擦出“斧劈皴”按上“苔点”。若摘取其中背景,可以成一幅墨色浓重、风格豪放苍莽的山水画。有些文献载甘国宝亦善画山水,可确信。

最后以毛笔汲取浅赭色渲染虎皮,以淡绿色染眼白、眼珠染淡黄,再以焦墨点瞳孔,使一双水晶般的虎眼炯炯有神,雄威四射。甘国宝运用指墨的特殊技法,恣意挥写,呈现出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精湛艺术特色。这表现出他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更说明他公余拜访名士,博采众长对艺术技巧的提高大有裨益。

三、师承探源

研究甘国宝的指墨画,笔者深感其艺术并非一般文人士大夫业余随意横涂竖抹的“墨戏”。从其娴熟的指墨画技法及所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明显看出他曾获名师指点而得到技艺的传承。可惜他戎马倥偬,并没有留下这方面的文字记录。

追溯指墨画的创始人,乃清初高其佩。

高其佩(1660~1734),字韦之,号且园,辽宁人,官刑部侍郎。无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他皆能,特别喜欢画钟馗。他的指画着墨无多,但得神趣。史载:高其佩8岁始学画,遇稿临摹十余年,恨不能成家。某日郁闷倦睡,梦一老人引至土室,四壁皆画,理法无不具备。而室中没有文具不能模仿,唯见有一水盂,即以指蘸水而习之。醒来大喜,试以指蘸墨,信手涂抹,妙趣横生,遂废笔。他曾刻一印章,印文“画从梦授,梦自心成”。高氏之指墨画初以机趣神韵胜,晚年以传统笔墨之理法胜,遂名扬遐迩,一时学之者众,成为“指头画派”。亲承其法者有赵成穆、甘士调等人。

赵成穆(1707~1762),字敬仪,号鹿坪,吴县(今苏州)人。高其佩入室弟子,擅指墨画的人物、花卉。

甘士调,字和庵,辽宁人,官德州州同,工指墨花鸟,为高其佩同乡的弟子,得高氏之天趣。

甘国宝历官大江南北,又敬重当地名士,他出仕时高其佩已作古,想必造访高氏之门人。

前人常对崇拜之人,以自己的字号作纪念。如清道光时福建同安人吴氏,因学黄慎(1687~1772)之笔法,而景仰黄慎,即取号“景黄”,改名“慎”。当吴慎有声于世时,其真名却失传了。咸丰时,台湾名画家陈亦樵习谢琯樵(1811~1864)书画之法,遂自号“亦樵”,其名维枢也淡化了。

联想,甘国宝爱好书画艺术,他乳名利位,字“继赵”,可能寓以继承赵成穆的技艺之意。甘国宝之号“和庵”又与甘士调的字“和庵”相同,亦有对甘崇拜的含义。高其佩画路很广,尤喜画钟馗图。甘国宝忙于军务,依武将的性格选取单项画虎为主攻课题,然与高氏画钟馗有异曲同工之妙,因其画旨同是“驱邪镇恶”。甘国宝的落款“甘国宝指头生活”,即依样高氏常题“其佩指头生活”(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天保九如图》),又高氏画作《月梅图》左下角的压角章,白文亦刻“指头生活”(美国王己千藏),佐证甘国宝的画是传承高其佩的,他是指头画派早期的业余画家。

四、画史留芳

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所藏的甘国宝《指墨虎图》轴,原收藏者为清末台湾新竹人魏笃生(1862~1917),名绍吴,开设“启英轩”书房授课,有诗名。其祖自泉州同安迁台。他对甘国宝的传奇故事颇耳熟,当遇见此图,珍如拱璧,重金购下为传家宝。时至甲寅(1914)虎年,他欣笔题跋,以抒发对此图的欣赏。文道,“观其画则以胸中灵性会合指头,雄威凛凛乎”、“高悬壁间,同堂晤对,依稀军门入座,有见虎如公,见公如虎之妙。”足见收藏者对甘国宝的画推崇备至。附全文如下:

甘军门画虎跋

清甘和庵军门国宝,古田人,登雍正癸丑会魁,官福建水师提督。少年游侠,尝宿娼家,妓惊为虎。生平亦好画虎。郑广文修楼为详其事,特题画虎。读其题可知其人。观其画则以胸中灵性会合指头,雄威凛凛乎。视耽颜逐,具有生气。每于公余,动经展览,觉一种魁奇气魄。昂藏精英,极令人鉴赏畏敬,津津焉乐道其形。时或高悬壁间,同堂晤对,依稀军门入座。有见虎如公,见公如虎之妙。仆深羡雄才良将,勋名彪炳,声蜚国器。且喜山君话现,购而装之,蔚为家宝。

甲寅春元月,魏笃生撰(钤印:白文“魏绍吴”、朱文“笃生”)

收藏者逝世多年之后,又逢新一轮的虎年,即丙寅(1926),由魏笃生之子魏清德撰文与《指墨虎图》同时发表于1926年1月4日《台湾日日新报》汉文版。该报乃当时最有影响的刊物,以中、日文并载。

魏清德(1886~1964),台湾新竹人,汉学家。系《台湾日日新报》汉文部主任,主持该报汉文、汉诗的编审,是当时台湾文坛的名人。由他重述《指墨虎图》的收藏经过和甘国宝的传奇故事,格外生动。他还引用民间的传说“甘国宝之英勇气概让猛虎见之也俯首”等等神话,经过《台湾日日新报》这重要的媒体大力渲染,甘国宝指墨画艺术在台湾文化界广为传播,影响深远。

1990年5月,由台湾雄狮美术月刊社策划,台湾省立美术馆主办的“台湾美术300年作品展”于台北市该馆展览厅展出。展品自明清、日据以至当代,300余年间的台湾美术发展中各类型的具有美术代表性的作者及其作品,包括国画、西画、雕塑等计200多件,并结集出版《台湾美术300年作品展》画册。画册第一页彩印台湾画家施翠峰珍藏的甘国宝《指墨虎图》轴。该图纸本淡着色,纵135厘米,横75厘米,与前幅魏氏旧藏的甘氏指墨山君可以媲美。后者,绘猛虎蹲在山坡上,略不同于前者的构图。

此图创作年代在台湾早期艰辛开发的时期,那时人们正置身于开垦拓荒之中,无暇关心艺术,而甘国宝《指墨虎图》的出现,促进了台湾美术事业的发展,在台湾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墨香两岸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甘国宝赴台任总兵,正是台湾开发的早期。他引进了富有新意的指墨画。在这之后,台湾逐渐出现了著名的指墨画家叶文舟与陈邦选等人。叶文舟(?~1827)字晴帆,号藕香,福建海澄(今龙海)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人。晚年寓居台湾。擅长指墨画。

陈邦选(嘉道年间),字宝谷,号白鹤山人,泉州同安人。道光年间至台南鬻画自给。他长寿,同治时载艺游学淡水、竹堑一带,能诗文、篆刻,尤工指墨画。这两位有影响而齐名的指墨画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一味模仿高其佩的艺术。叶文舟依据当地的欣赏习惯,在内容上有所变化,即以文人与民间大众一致欣赏的松柏、寿山石题材作指墨画。陈邦选则承黄慎画风作仙佛、山水题材的指墨画。甘国宝亦同样,他学高其佩指墨法,而画虎头形象却仿效当时闽南、台湾两地流行的民间木版年画《狮头图》、《五虎(福)图》夸张、变形的造型,使其虎形更加威猛并具地域特色,适应闽台地方的审美习惯。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台湾的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已开始繁荣。在文化等方面,闽南跟台湾联系紧密。尤其漳、泉地区的画家与台湾画坛交流频繁,互为影响,而涌现出不少的指墨画家,如陈少逸等人。陈少逸(嘉庆年间),字少和,漳州人,善书画、篆刻,工指墨画山水、人物。代表作有《静看青天飞白鸥》轴。还有同安人许菕、晋江人郭徽、厦门人陈斯泰、诏安人沈瑶池等,或专工指墨画,或兼作之,皆有声名。

总之,自甘国宝于闽台传播指墨画之后,两岸的指墨画风盛行,先后产生许多有成就的指墨画家。可以说,甘国宝是早期台湾海疆的捍卫者,也是早期台湾文化领域上的拓荒者,尤其在绘画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书目

[1]《台湾美术三百年作品展》,台湾省立美术馆,1990。

[2]《闽画史稿》,天津美术出版社,2001。

[3]《魏清德旧藏书画》,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2007。

同类推荐
  • 幼年孔子传

    幼年孔子传

    尽可能从人类认知能力发展的角度来展示孔子的一生。本小说描述了孔子父母从认识到孔子出生,以及幼年受教育的情景。本书内容尊重史记、论语、礼记、孔子家语等文献记载的历史事实。对史书上没有记载和有争议的部分内容进行合理推论,用现代语言和概念描写生活细节,以达到较强的可读写和艺术性的要求。
  • 后宫秘事全知道

    后宫秘事全知道

    帝王的后宫一直以来都是是非之地,是胭脂水粉笼罩的血色战场。后宫中那群如花的女子,或许有显赫的家世,或许有绝美的容颜、机巧的智慧。她们为了争夺爱情,争夺荣华富贵,争夺一个或许并不值得爱恋的男人,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将青春和美貌都虚耗在了这场无体无止的斗争中。权与爱,权与情,权与色,权与钱,权与法,权与权……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演绎出一幕幕血与火的悲剧,也滋生了一桩桩荒诞离奇的丑事,一个个神秘难解的问题,既惊心动魄,又发人深省。
  • 熙宁乐

    熙宁乐

    当你回到北宋,看到不久后将被灭国,而一切都将被改变的繁荣盛世,你总想做点什么,或许改变历史违背宇宙的发展顺序,但在秦页的时代,这点不算什么,为了兄弟,为了所爱之人,为了这北宋盛世,他将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改变
  • 完美主公养成记

    完美主公养成记

    易天在老神仙的帮助下带着完美主公养成器穿越到了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时代。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你们打你们的,我就是来蹭个成就任务,赚点经验。又升级了,属性点怎么点呢,这次全点武力好了,骑术、长剑精通、力量、敏捷各加一点,看看世界战力排行榜,快追上16强了!除了死了不能复活,这简直就是在玩RPG啊。
  • 周之臣

    周之臣

    盛世的唐朝之后,繁华的宋朝之前,乱世的五代十国也同样精彩。
热门推荐
  • 狩仙

    狩仙

    元荒大陆,修士以沟通天地神明,吸纳天地灵气修行,是为真仙!楚易本是大周国中州府小小一书生,偶得周天星辰图,自此修习二十八星宿召唤秘术,北斗七星罡气,以浩然正气冲击人间仙道,狩猎邪仙,最终破碎虚空,遨游九天!
  • 冬月夜将明

    冬月夜将明

    混乱民国,城头变幻大王旗,传家之宝随局漂流,为了据为己有,各方竞相出手,南北辗转,机关算尽,冬月夜尽终有归宿。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
  • 边伯贤之他家媳妇儿是逗比

    边伯贤之他家媳妇儿是逗比

    边伯贤家,一直有一个赖着不走的小媳妇儿,没办法,认不住了,追求,扑倒,生猴子!新人新文,多多关照!求评论,求收藏,求推荐!
  • 山海有神魔

    山海有神魔

    标签版:轻松、热血、异能、神魔、山海大荒、王朝争霸!——————————说唱版:墨泼山海,笔走大荒,写一首精彩纷呈的篇章。这里有觉醒的异能搅乱天地,有遗世的神迹大放光芒;有雄霸的将军征伐四海,有阴诡的权臣暗藏心肠;有正道的高士食人血肉,有邪异的妖魔救死扶伤;有数不尽的英雄枭雄轮流亮相,更有那穿越的少年阴差阳错把主角当。大幕启,酒满觞,诸位看官,一起见证这个血燃铁烧的时代开场——
  • 算计权臣反遭算计

    算计权臣反遭算计

    1v1双洁,挂着互相算计的皮,暗地里却想将对方谋划到自己的碗里来写文时将反派刻画的智谋无敌,按照剧情逻辑和人物设定,始终无法把反派写死。被迫穿书修改剧情,又发现原来一直不让反派gameover,是因为自己对反派心有向往,以至于面对他时就想撩他。最尬的是描写反派少年期的剧情是被寥寥几笔带过的就突出了个惨,不知道剧情的作者全凭一颗想撩的心啊。自以为是的作者想给反派大佬布局,怎料一切都在大佬的掌握之中。
  • 帘外雨潺潺

    帘外雨潺潺

    某知名高校中文系才子通过强大的精神原力和宫格宿命,竟然穿越到了《水浒传》的世界里,变成了未上梁山前的没羽箭张清;同时现实生活中的竟然有了没羽箭的记忆和能力,此刻他才知道自己处于两个相互影响的世界里,当现实生活中的剧情稳步开展,《水浒传》的故事却开始不受控制的发生意外^
  • 一切再从斗罗开始

    一切再从斗罗开始

    他孤身一人去过巅峰,不知为何,他来到了斗罗大陆,回忆起了当初下凡的故事,这次他身怀系统,他发誓——这次他将从斗罗开始不留遗憾地回来!
  • 穿越有性格

    穿越有性格

    有灵精怪、魑魅魍魉、世家大族、王侯将相!周远以修仙者的姿态降临这片世界,受天子恩宠,封官晋爵、赐地赏金,挥舞着狼牙棒发出了内心的声音:“我!周远!文官!讲道理!”
  • 夜幕下的迷情

    夜幕下的迷情

    马祥的人生因一个意外的电话而改变,一场普通的聚会而让两个女人陷入悲喜交加,也让一个无辜的年轻生命就此画上了短暂的人生句号。一切都是因情而起,一切也都是因情而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