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975100000023

第23章 愿为同胞倒海倾

——日据时台湾第一才子林幼春

丘秀芷

沧海三百年

写林幼春,必须先了解台湾雾峰林家大概。雾峰古名阿罩雾,是平埔族语音译。清代台湾第一大家族阿罩雾林家,对台湾甚至两岸影响甚巨。第一代祖林石在乾隆年间来台,虽然很快富甲一方,但因林爽文之变牵连,曾中落,到第三代甲寅又复兴。

林甲寅生二子,长子定邦,二子奠国。后人以下厝、上厝区分,甚至粗疏地以“武”与“文”分两大房。其实上厝出了一举人,林奠国之三子林文钦于甲午战争前一年光绪十九年(1893)恩科中举,林文钦长子林献堂于日据时以文化领导民族运动,所以世人概括称其文功,其实不若下厝文才之多。下厝林定邦长子林文察1854年曾平小刀会之乱,1859年募台勇2000至内陆平太平天国之乱,与二弟林文明于同治三年(1864)平戴潮春之乱,林文察武功彪炳,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兼陆路提督,受封为乌纳思齐巴图鲁,但伐太平军时,战死于漳州。林文明曾受封为建威将军,然而1870年竟于彰化知县府被刺杀。母亲四上北京申告,12年才将彰化知县定罪。林文察之子林朝栋,字荫堂,曾击退法军,平施九缎之变,协助福建巡抚岑毓英,也协助刘铭传建台湾省,是清代全国道员唯一获黄马褂者。

林朝栋之三子林祖密(本名资铿)襄助孙中山二次革命,但北伐时为漳州军阀刺死。

林朝栋次子林仲衡(本名资铨)在日据时办汉文杂志《台湾青年》,启发台湾人不忘中华文化,《台湾青年》后易名为《台湾》,又后来成为《台湾民报》,影响更大。他是下厝从事文事的中坚分子。

下厝文采风华

下厝从事文治更具影响力的有两位,第一位是林文明之幼子林痴仙(本名朝崧,又字俊堂)诗名最盛,有《无闷草堂诗集》传世。

第二位是又下一代的林资修,是林文明的孙子。林文明有六子,次子林朝选(绍堂)曾任广东候补知县,因久居福州娶福州女子何氏,林家“朝”字辈,多住福州“卫前街”。林朝栋曾孙,林光辉保留甚多先人信件,往返皆是寄福州“卫前街”。其中有一封林朝栋(荫堂)寄林朝选(绍堂)收,信封上即注明为“内家信”,请“歧翁仁兄吉便带省,祈交卫前街交绍堂舍弟亲收”

内容为“绍堂三弟如面”,说明姻亲回籍路过福州要三弟招呼,又谈另一些事,无任何赘语。

这时阿罩雾下厝家业最盛,闽台两地,皆有住处、事业、官职,两地往来频繁。下厝建“宫保第”五进房,为台湾最有规格的建筑,因为是大官宦之家,也非某些台湾大富户之斗艳所能匹敌。

“大花厅”为其中重要建筑之一,梁柱上写“文朝资正义,武德在奇功”,前五字即林文察、林文明来台第四代“文字辈”;林朝栋,林朝选,林朝崧(痴仙)等8兄弟为下一代,再下一代资字辈更多,林资铿(祖密),资铨(仲衡),资彬,资修(幼春)等18人。有4人文名皆赫赫,已不止是大花厅梁柱上写的“文朝资正义,武德在奇功”,正字辈,义字辈,更多了。

至于顶厝,文字辈林文钦举人有二兄皆是殷绅,再下一辈较有名的为林烈堂、纪堂、献堂、阶堂,虽为“朝”字辈,未以辈分名行世。尤其林献堂另有一号“灌园”,为日据中后期,台湾光复初年众所周知。甚至一般人研究雾峰林家,以顶厝林献堂为代表,却不知下厝的历史性更多。马英九在2008年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到雾峰下厝宫保第,信手提字“三代民族英雄,百年台湾世家”,马英九以此自豪,一般人也认为提字提得非常好。事实上,阿罩雾林家,不仅武功,也在文化上有甚大贡献。

而林文明之幼子林俊堂(朝崧又号痴仙),孙子林幼春(资修又号南强),更是在文化运动上着力甚巨,作品也突出。

本论文以林幼春为主轴。母亲何氏为福州人,林幼春也出生在福州,依当时林朝栋(荫堂)寄给林朝选(幼春之父)之信看起来,林朝选住的是官府“卫前街”所在,林幼春就是在此地诞生。

林幼春于1922年(壬戌)曾回到福州,曾作《壬戌岁重游福州,去回四十年矣,折柳金城,谁能遣此,聊作数绝以记之》。

由此可见他离开福州为1882年,而他生于1880年,可见约3岁就离开福州,虽写去国40年,但古人写数目,皆一概略。这5首律诗对出生地有深刻描绘。

古时城郭古云烟,海立山飞世局迁;我本楼船旧童子,且图留命看桑田。

乌衣门巷旧曾栖,海燕重来路欲迷;垂老却寻生我地,不堪肠断卫前街。

(原诗加注:往岁先君寓闽与先妣结褵于此,仆闽产也,老大重来能无怆然)

第二首为:

舅家生小记曾游,曲巷常穿狮子楼,天外旅魂招不得,又挥清泪过西州。

(原注:舅氏三人皆客死于台,先君及今慈经纪其丧并为之后)

第四首写寄寓王家,王家为书香门第:

高门通德典型新,赁庑人来嘉有邻;偶许蔡邕窥墨宝,此行自诩得儒珍。

第五首写福州美食海味:

龙宫神女弄珠来,忽漫登盘笑口开;寄语东坡翻食谱,江瑶端合当舆台。

2岁离开福州,43岁回来,却能记住幼时的印象。

誓将逐鸱夷

林幼春才情早发,17岁就有佳作,虽然本名林资修,但以幼春行名,写文作诗则以“南强”为名,17岁时,他小叔林痴仙作《中秋无月歌》,他以《次韵和季父中秋无月歌》作七言律诗,这一年是清廷割台第二年丙申年(光绪二十二年,1896)诗文充满家破国亡之悲:

天公挥泪作霜霰,妖氛鼓荡不相见;蟾轮失驭迷东西,广乐无声仙子倦。是时梁园筵正张,毫竹哀诗喧一片;布裘惨淡对西风,忽拟飞凫登月殿。酒酣气可吞妖蟇,赤手擒来总充咽;扫尽云烟百万重,大地晶莹共摇眩。萧条此意空金樽,投暗明珠倍难现;何当玉斧手亲操,七宝玲珑呵护偏。

此诗是否应和他叔叔诗中:

“仙桂森森千丈高,岂是妖蟆可吞咽”、“霓裳曲调长寂然,蟾兔何时暂曾见”等暗喻台湾被割让,但妖魔岂能长存,定有重见月华的一天。

第二年(1897)18岁的林幼春写诗《梦得季父信愀然而作》也是豪情万丈:

夜梦寄书来,依稀入胸臆;陆沉神州间,挥剑苏门侧,誓将逐鸱夷。

十七八岁的诗,即可见林幼春的志气豪情。也就是他日后以文化抗日的序曲。

组 织 栎 社

林幼春自年少即得肺病,身体一直不健朗。他19岁结婚,妻子庄能宜却在第二年就病逝。继室赖书娘。

林痴仙、林幼春叔侄二人加上赖绍尧三人决定以文抒情,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结诗社,名为“栎社”,栎树不成材,是废材,所以取此名,乃是因为在异族日本人统治下,他们不能以武力抗日,只有自谦栎社。

虽自谦废材,其实均是大材。栎社是台湾日据时最有质量,最有影响力的团体。1902年林朝崧(痴仙)、林资修(幼春),赖梅之(绍尧)3人结诗社。这时中部名诗人蔡启运、陈瑚、吕厚庵、陈怀澄、陈锡金5人加入。再两年,林仲衡(资铨)、傅鹤亭也加入,慢慢地加入的人多了起来,他们通常聚会的地方在下厝“瑞轩”,有时到林痴仙的别墅无闷草堂。

1907年到林献堂的莱园,这时有11人;林献堂再两年(1909)也加入栎社,后来变成主要人物。这一年林献堂已30岁,林幼春在辈分上小他一辈,却长一岁。诗社社员已24人,有两位已病故。

当时台湾南南北北有文人结社,但都酬唱风花雪月,甚至与日本台湾总督府唱和,栎社完全不一样,总是家国为念。

林痴仙在栎社第一集中,曾记故乡泉州清源山,也写福州《钓龙台歌》。而由诗集中《送侄幼春过海游学》中可见林幼春24岁时,即栎社成立第二年1903年林幼春回祖国大陆念书,诗中赞幼春“先世起家用弓马,汝独苦心向词赋;千金一字不轻下,文成每有惊人句”。由此可见林家武功起家,文业由林痴仙叔侄两人创造。此诗中又有“迩来震旦(中国)新学兴,说富言强士争骛”,“汝今此行良有以,窃愿知新更温故;毋忘所能古有训,博览兼通问则俗。”可见林献堂希望侄儿在“西学为用”时别忘固有文化,诗最后还叮咛他不要喝酒。

见到梁启超

下厝瑞轩接待过梁启超,文人来往,都写诗作文,由诗文中看到细节。林幼春在“南强诗草”中有诗篇文字,记见梁启超细节,像“十年读公书,一旦识公面,初疑古之人,并世无由见,及此慰平生,春风座中扇”就是。他在诗中自称“小儒”,而对大儒的心是“高深邈难测,窥管自已眩”。

其实这一年(1910)林幼春已扬名全台。梁启超来台,栎社在下厝接待他,林献堂当时还是新会员,但因先前两年(1907)林献堂第一次去东京,回程中遇见梁启超,由神户同文学院的汤觉顿介绍,因此邀梁启超到台湾。这时梁启超已闻林幼春之过人才情,尚未见面即特意写好文章,题目为《赠台湾逸民林献堂兼简其从子幼春》,文中指日本在台苛政,导致“老屋十家九家毁”,也谈台湾御用绅士“狐假虎威尚有然,泽竭民劳可知矣”。

梁启超与林献堂语言不通,用笔谈,林献堂写想为台湾同胞争自由,梁启超回说,“中国在今后三十年,断无能力协助”,希望台人不要武力抗争,“最好仿效爱尔兰人,对付英本国之手段,厚结日本中央政府之显要,以牵制(日本)台湾总督府之政治,使其不过分压迫台人”。

这应是林献堂以后行事之准则,这一点与下厝林痴仙、林幼春叔侄之做法略有出入。林痴仙是绝不给日本人脸色的。

梁启超来台,特写诗赠林幼春:

南院北院多畸士,我识仲容殊绝伦;才气犹堪绝大漠,生涯谁遣卧漳滨。

欧心词赋歌当哭,沉恨江山久更新;我本哀时最萧瑟,安逢瘐信一沾巾。

林幼春还敬梁启超一长诗,全诗放情悲歌也怀义有致。起文记梁启超此时“去国十年”回不了故国,但梁之“饥溺已来天所悯,斯人不作吾何恃”。再叙自己“我生识字即识公,结未了缘良有以”,再谈割台湾痛史,“回忆朱崖弃地初,和议宰相诚狗彘”,“吾君义重未忍绝”。“僵仆相随义旗起,诛夷斩伐彼岂惜”,既知梁启超之保皇,却也叙自己偏向革命党之意志。最后叙及从梁启超之谈吐获益甚多,“朝闻夕死不敢辞,愿执一经侍中垒”。

长诗中用甚多典,必须了解那时代才明白诗义。清宣统三年(1911),革命党尚未成功,清廷已届崩溃。

成立台湾文化社

栎社人才多,但会员多早逝。林痴仙在1915年10月过世,过两年社长赖悔之也在中秋日逝世。三位栎社创办人走了两位,只剩健康向来不好的林幼春。这时有新社长傅锡祺,清水蔡惠如,另有杨肇嘉等会员,都是坚定的反日分子。

1919年中国产生五四运动,栎社诸君子也成立“台湾文社”。栎社总会也兼文社,蔡惠如、林幼春、傅锡祺、林献堂等12人为文社创会理事。文社会员,包括林仲衡(林朝栋次子)台南连横及中部大甲、丰原、神冈、潭子、鹿港的多位名士。而栎社成立到这一年,居然有8位已过世。第二年(1920)又推荐一些会员,这时祖国发生过五四运动,林幼春的诗题也扩大,像《美总统威尔逊》、《德皇威廉二世》、《俄皇尼古拉士二世》、《听人谈欧战故事》全是以律诗记事叙人。

庚申年(1920)林幼春接待了广东来的记者,也赋诗《香园阁席上,呈广东记者团诸公》,而台湾文社也曾在1919年办《台湾文艺丛志》月刊,长达7年,这时不只作诗,还有翻译外国历史,甚至小说,以跟上五四运动的步伐。

这应是受祖国五四运动影响所致。台湾有志之士,为了保存汉文,竭力倡导叙事、论文,但仍没放下作诗之旨趣。林幼春只是反对一群附和台湾总督府的所谓“诗人”,这些“诗人”常聚在一起歌功颂德。他曾跟常在《台湾月刊》写文章的陈逢源说:附骥于台湾总督府那些“击钵诗不是诗,粗夫俗子所唱的歌谣多者是诗”

《台湾民报》起民智

他对一群无聊文人的行止感到痛心疾首,因此不再与之为伍。

一方面因应祖国白话运动,他和一群朋友蔡惠如、林呈禄、黄呈聪、陈逢源,邀族亲林献堂、林阶堂出资,设立《台湾民报》。

台湾民报以白话文为主,创刊词全是白话:“我们汉民族移住台湾,已经过了三百年了,开拓产业,从事贸易,教养子孙实在费了很多苦心。有这样丰富的土地,用这样勤勉的劳力,照理论上讲,我们台湾应该化为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乐园才对,然而,我们同胞现在的生活怎么样呢……”起文无一赘语,也不揣文,全是白话,这是“大正十二年四月十五日发行”的,也就是1923年,日本统治台湾将近30年时《台湾民报》创刊词上的一段。发刊词中陈述:“我们同胞经济不好,负担加重,百姓入不敷出,老不能教,幼无可学,虽是堂堂黄帝子孙,也恐怕与蛮人无大异了。”最后作品呼吁“三百六十万父老兄弟,我们在今日的台湾社会,欲望平等,要求生存,实在非赶紧创设民众的言论机关,以助社会教育,并唤起民心不可了”。

创刊词是林呈禄(资舟)写的,此外黄朝琴(起今)蔡惠如(铁生)陈逢源(芳园)也写文章,有一篇罗素的“中华之将来”,也有谈“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另有“内外时事”,经济版留日学生动态,还有很大的篇幅登胡适写的一剧作《终身大事》以及赵经世的小说,法律知识,白话文研究。

编辑林呈禄,发行人黄呈聪(剑如)主要出资者为林献堂、林幼春、林阶堂、蔡惠如,这已不同于一般“同人杂志”,而是完全杂志的规模,连广告都有。

社说轮流写,出版地在东京,但在台湾有发行,也因为内容过于批判台湾总督府常被禁止,有些社说不署名。

林幼春虽出资,并不主导编务,偶尔也会写“社说”,后来加汉诗,由林幼春主持这一块。

台湾民报由半月刊而旬刊,后来易名为《台湾新民报》,到1940年4月台湾五大报社才合并而终止。

议会期成同盟会

伴着《台湾青年》及《台湾民报》,产生了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台湾文化协会。

当然林献堂与林幼春二人与亲家蔡惠如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无疑的这是受梁启超当初一席话的影响,不再以武力作无谓的牺牲,而是在文化上提升台人,在议会请愿运动中为台人争得一席参政权益。

台湾文化协会创立,林献堂被推为总理,林幼春为协理,台湾民报成立,林幼春被推为社长。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林献堂被推为领导者。

只是这其中发生了所谓“八骏”事件,日本台湾总督府对台湾知识分子和士绅,“摸头”,而致使林献堂也被一些人误会,甚至有人写文章《犬羊祸》讽刺他,连林幼春都受波及。原积极带领同志从事“台湾议会请愿运动”的林献堂在两次领导赴日请愿之后,因为受误会而不再签名联署。但林幼春始终不改初衷。

沉沉人海起雷声

林幼春身体健康较差,第三次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在台北被禁止结社。在1923年2月6日,蔡培火、蒋渭水、陈逢源三人带着106位签署的请愿书由基隆搭船去东京,林幼春特别作一首诗:

一往情深是此行,中流击楫意难平;风吹易水冲冠发,人唱阳关劝酒声。意外鲲鹏多变化,眼中人兽慢纵横;临歧一别男儿泪,愿为同胞倒海倾。

陈逢源等三人抵东京后,在日本的同志选出重组的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主干是明治大学的林呈禄,专务理事蔡惠如、林呈禄、蒋渭水、林幼春、蔡培火等5人,另有理事十多人。回台后,他们积极推动,到处演讲。8月日本台湾总督府开始弹压。这一年12月16日,总督府下令全台日警,同时在台湾南北各地逮捕台湾议会请愿的同志60多人。台北、基隆的也不少,中部清水、雾峰、彰化、员林、西螺、大甲、梧栖;南部有台南、高雄、白河,几乎一网打尽。林献堂正好去关子岭,没被逮捕,他叫他的助手叶荣钟想法搭火车到台北,访朝日新闻的特派员蒲田,把这消息带到东京《台湾民报》。在东京的同志立即召开大会支持,上海的台湾青年会也召开,朝日新闻也把这次“大检束”报导出来。

蒋渭水、蔡惠如、林幼春、林资彬等60多人都被抓,最后移送台北古亭村监狱,在狱中度过阳历新年、旧历新年。林幼春身体孱弱,1924年2月7日交保释放。其余陆续被释,2月18日全释放。蒋渭水写了一些文章,他是学古人题目写。林幼春则写律诗,连同后来被判刑坐监,写了《狱中闻画眉声》、《再闻画眉声》、《狱中感春赋落花诗以自遣》、《狱中寄内》、《咏史》、《四月十五夜铁窗下作》等到《出狱》多达近20首。其描写狱中伙食之差,冷冻、蚊咬生动、形象。

这60多位被捕交保后,1924年7月开始被以“治安警察法违反嫌疑案”审讯,初审无罪,二审,林幼春为辩护律师写了诗,“沉沉人海起雷声,万弱欢迎百姓惊;吾骨早枯心早死,得公热血欲重生”可惜二审十多人被判有罪,蒋渭水、蔡培火禁锢4个月,林幼春、陈逢源、蔡慧如、林呈禄等3个月,上诉无效,只有坐监。

无力对抗有力者

他们坐监时间不长,反而引起更多人注意并参与,也让林献堂归队并全力支持议会请愿活动。有的领导同志甚至组织“无力者大会”以对抗御用士绅的“有力者大会”。开会时参加的人1000多人,林幼春还发表《无力者之自白》。

文化协会成立后,在各地开讲座,但常被日警中止。林幼春因健康关系,较少各处奔波,不过在重要的场合他总是和林献堂、蔡惠如一起出面,三人都是世家,有分量。林幼春很长一段时间为台湾民报社长,到1930年《台湾民报》改为《台湾新民报》,改由林献堂任社长,林幼春只是主持汉诗界,他甚至把已故抗日诗人丘逢甲的诗也放进汉诗界,署名用他的别号丘苍海。事实上林幼春偶尔写社说,只不过多不见名,唯二具名“南强”的社论是1924年7月1日、8月11日的《同床异梦的内台人》、《这是谁的善变呢》,前者批判在台湾的“内地人”——日本人,后一篇批判御用绅士辜显荣。

他和林痴仙、赖绍尧是最初引领文人保留汉文化的诗人,五四运动之后,他的思想也进入新的境界,和林献堂、蔡惠如、林呈禄致力新文学的提倡,也极力支持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

风灯中的种子

林幼春充满了豪情。只不过长一辈的战友林痴仙,赖绍尧早早过世,后来蔡惠如去福州经商,却中风回来,过世。蔡惠如与林家也是亲家,他曾以“风灯上的种子”来譬喻志士们的行动,其他战友、文友也多早逝。最伤人的是1927年文化协会分裂,两派水火不容,林幼春不当台湾民报社长之后慢慢淡出,也可能是健康状况不允许,只好淡出。

1931年,他还为栎社30年沿革志写序,1935年杨逵办《台湾文学》杂志,他也提供大笔经费,以后养病期间有学者来请益,他末期作的诗还有《劝农篇》、《轻柔曲》、《题云沧画》,都未见日薄西山的意思,谁知1939年10月2日,他却病逝,享年60岁。

至于下厝数代,长房林文察、林朝栋、林祖密三代在武功上贡献甚大。其实林文察之孙林祖密之兄林资铨(仲衡)在文化上贡献不少,林文察另一孙林资彬也是文化人。

下厝二房林文明这一支,他的幼子林朝崧(痴仙),他次子林朝选之长子林资修(幼春,又字南强)在文化上影响最大,他除了写文作诗,也在民族运动上提倡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贡献最多。他的诗作传流下来,后人称林幼春是日据时的“台湾第一才子”不为过。

雾峰林家的下厝、顶厝可称五世其昌,家族庞大成员,开枝散叶,散布在各行各业。

这家族各房各支各有不同的故事,大陆曾拍《沧海百年》,叙说的就是下厝的故事,不过内容有很大的出入,给人的印象就是这一家都“武功赫赫”,却不知下厝之文人对台湾的贡献也特别大。

本论文以林幼春为主轴,带出他与栎社、《台湾民报》、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的关键。

当然,出生于福州病逝于台湾的林幼春其人、其文、其事,有更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

同类推荐
  • 大明新贵

    大明新贵

    还有两年,天选之子崇祯就要被淹没在历史中了。现代特工的救赎之旅……管你阴谋阳谋,我就是大明新贵;待我百战归来,我仍是第一夫君!支持油腻乎乎的老猪(油腻猪),我们在《大明新贵》中一起加油吧。
  • 北洋将军轶事

    北洋将军轶事

    这本书主要选取了北洋系出身的15位将军轶事,时间跨度为晚清与民国时代。历史本是人和事的集合,事因人起,人以事存,书中所辑侧重人物言论与史实细节,体例则为史料性笔札作品。书中记述的北洋将军事迹,均收辑自近代史料、笔记丛刊、馆藏档案、口述回忆、历史传记、论著等。旨在拾遗补缺,辑残存轶,以传述人物言行,兼及晚清与民国时代的许多重要史实。
  • 四国争霸之大楚盛世

    四国争霸之大楚盛世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东汉末年,诸侯之间战火纷争。项云机缘巧合下重生来到建安三年并且成为吕布军中一员,接憧而来的城破家亡让他措手不及,坐以待毙不如死而后生,项云绝地后生救出吕玲琦,带领陷阵营成功突围。为了活下去开始了以战养战的四处逃亡,成立了一千人的霸王铁骑,兵寇五洲之地,培养出一群狼一样的霸王铁骑。最后远遁大漠,南征北战收复河套建立基业,被汉献帝亲自封为朔州牧。血战匈奴,马踏鲜卑,降服乌恒统一了北方草原。五年休养生息后,突袭上郡,夺并州,下凉州,战曹操败刘备抗孙权,建立大楚王朝,重置西域都护使,亲征贵霜安息,围歼唐旄、发羌,周边诸国先后俯首称臣,华夏之威海内威明,开创了大楚盛世。
  • 直播大唐

    直播大唐

    28世纪,青年米小四意外来到大唐,做起了一名主播,凭着超级科技,步步生莲,直播生涯风生水起,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小主播,成长为带主播的传奇人生!
  • 夷希岁月

    夷希岁月

    以主人公身世命运为线索,叙述清末有志之士改变家国的努力和诉求。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真不是大法师啊

    我真不是大法师啊

    带着前世记忆穿越而来,云修成了觉南寺里的一个帅逼和尚。念两句佛语便能惊天动地,说两句网络流行语便是大道真言,更别提手握九年义务教育的他,胸中还有多少诗文古经了。文抄公的生活很惬意,可就是……为什么我偏偏练不出法力了?云修心很累。你们不要再叫我大法师了,我真的没有法力,我真的……不是大法师啊……
  • 清宫秘事

    清宫秘事

    暮年慈禧心血来潮,突然追求起西洋玩意儿,将留过洋的大臣女儿德龄、容龄招进宫里,想搞一番新政改革。德龄很快成为慈禧的外文翻译,容龄敲开了中国芭蕾舞的大门,成为宫廷舞蹈研究人,他们的哥哥勋龄成为慈禧的摄影师。然而好景不长,德龄姑娘的婚事让慈禧头疼不已。一般的王爷她根本没放在眼里,德龄一进宫,就盯上了以维新闻名的光绪皇上,她想做光绪的“二珍妃”,光绪也喜欢上了这个文采漫溢、能歌善舞的英文老师。俩人“私定终身”,于是一场慈禧点婚,光绪帮助德龄逃婚的曲折故事由此展开。德龄最终留洋海外,成为美籍华人作家,她笔下留下了光绪死因不明的暗示。
  • 异界之我的世界冒险之旅

    异界之我的世界冒险之旅

    主角是一个14岁的热血骚年。有一天,他的父母不在家,他就光明正大的去了网吧,到网吧后,找了一个无人的角落坐下,开启电脑,打开我的世界,进入了世界最大的服务器---------哈皮松,玩着玩着,就睡着了。之后,不知道怎么滴,穿越了……
  • 冷血总裁先婚厚爱

    冷血总裁先婚厚爱

    结婚三天,他头一次回家,却动手想要掐死她,只为她不小心进了那个房间,动了那里面的东西。他明明知道当初娶她只是为了让她还债,可当五年前的真相摆在他眼前的时候,他却再也无法违心的做到对她毫不动心了。因为....................
  • 寻找铌霉素

    寻找铌霉素

    著名化学家张幸之和生物学家蒋日天发现氧气和臭氧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的新单质,铌霉素,一种能够带来超能力的元素,两位科学家便开启了寻找之路,探索之路充满荆棘,他们也结交了许多伙伴,他们能否找到那传说中的元素呢?一场冒险现在开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和我的忠主

    我和我的忠主

    我和小主人之间的故事我很爱她,但她。。。
  • 习惯离开就好了

    习惯离开就好了

    平凡的个人经历,却比玛丽苏女主的情节还要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