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797400000012

第12章 情绪与表现

总之,还有另一种情绪与作为表现结果的情绪并存。这种作为表现结果的情绪是附加于表现之上的。这里所说的另一种情绪先于表现的意象,它实际上就包含这一意象。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是这一意象生成的原因。虽然有人认为短剧几乎不属于文学作品,但它却让我们的内心深受折磨,从而引发第一种情绪体验。毫无疑问,这一情绪体验会非常强烈,但它还属于常见的情绪体验。它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历,不管怎样说,都非常缺乏精神内涵。但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作品带给我们的情绪体验却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这样一部作品性质独特,它产生于作者的内心深处;而且,在打动和感染我们观众以前,它只埋藏于作者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这部作品来源于作者的这种情绪体验。而在整个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不断地把自己的记忆带回到这种情绪体验中。这一情绪体验不过是一种创造性应急行为,但它是一个特定过程,一旦作品圆满完成,它也就得到完全满足。这种情绪体验不可能通过完成其他作品的创作来得到满足,除非它与这部伟大作品存在意义深远的、内在的相似之处。比如,两者在观点的表达和形象的刻画方面,同样令人满意,而且两者演奏完全相同的旋律。

这就等于说,虽然在树立良好道德风尚方面,我们赋予情

绪很大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阐释“情感道德哲学”。

因为我们所讨论的情绪能够被具体化,形成各种不同的表现,最终甚至成为一种伦理规范。从这一特定伦理规范中,我们无法引申出道德。当然,从任何其他伦理规范中也一样无法做到这一点。不论我们如何绞尽脑汁地思索,我们也无法想出义务或类似于义务的伦理规范。任何理论说起来都是很完美的。但是,我可以发誓,我永远也不会接受它。即使口头上接受它,在行为上,我照样会我行我素。但是如果存在一种情绪氛围,如果我能感觉和呼吸到它,如果它进入到我的内心,我就会按照它的要求行事;而且我的整个自我被它提升到一个新层次。这种提升不是出于强制或需要,而是出于一种我无法抗拒的内在倾向。我可能不会用情绪本身来解释我的这种行为。这时,我也可能从理论中进行演绎和推理,这种理论是在情绪被引入到思想观念的累积中形成的。

现在我们看一下对这样一个重要问题有没有可能的答案。

这个问题我们以前偶然遇到过,以后可能还会遇到。人们都乐意说,如果某一宗教要带给人们一种新道德,它就把这一道德强加给人们。强加的手段是它安排人们都接受形而上学;还有一种强加手段就是通过宣扬关于上帝、宇宙以及上帝与宇宙两者之间关系的观念,来让人们接受它的教义。实际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这个答案就是,与这种强加恰恰相反,宗教是通过它所宣扬的道德优越性赢得人们心灵的,它向人们揭示关于世间万物的某种理念。但是,人的理智能认识到这种宗教道德的优越性吗?未必。因为理智只能通过把某种价值与一些既有的规则或理念进行比较来区分它们之间的不同。而这些规

则或理论是从哪里来的呢?它必然是由既有的道德提供的。另一方面,关于世界万物宇宙秩序的一种新理念,最多也只不过是与我们已知理念并存的另一种哲学或另一种翻版。即使我们的理智被征服,我们从宗教中所看到的也只能是对宇宙秩序的一种阐释,这一阐释在理论上似乎优于其他阐释。即使宗教能按照它本身更加和谐一致的精神,责令我们接受它的某些行为准则,但在理性认同这些准则和把它们转化成行为意志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然而,实际情况是,宗教教义也做不到,像纯理性表现那样,确保它所宣扬的相应道德被采纳,尤其是确保它的实施,能够使得它的教义彰显理性方面的优越性。

这一点和被理智公认为行为准则系统的某一特定道德没什么两样。在一种新的道德或新的形而上学出现以前,就存在人的情绪体验了。这一情绪体验在意志方面发展成为意志动力,在理智方面发展成为一种阐释性表现。比如,基督教以仁爱的名义所引发的情绪体验:如果它能赢得人的心灵,接着就会产生某种相应的行为,而且某一教义也会随之得到传播。但是,不但它宣扬的形而上学没有使这种道德行为得到加强,而且,这一道德行为也没有促使人们产生接受形而上学的内心倾向。这里,形而上学和道德表达的是完全相同的事情。只不过,形而上学涉及的是理智方面的问题,而道德涉及的是意志方面的问题。当一个事物得到表达时,这两方面就被融合在一起了。

绝大部分道德义务的强制性特征应当主要通过社会对个体施加的压力来解释。这一点人们会很容易接受。因为这些义务都是当前正在发生的行为,因为它们都有明确的行为模式。因此,我们能很容易地在完全清晰可见的情况下掌握它们,继而

深入挖掘它们的根源,最终找到作为义务根源的社会需要。但是,许多人可能不会轻易地承认,除此之外的其他各种道德,都要表现出某种情绪状态,而且,在这一情绪状态下,我们不是屈从于一种社会压力,而是被这一道德义务深深吸引。人们不愿承认上述观点的原因在于,一般情况下,我们无法重新回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原型中。伴随着这一情绪原型内部一种新的生活观念的形成,或者更进一步说,伴随着某种新的生活态度的形成,作为这一情绪原型残余物的各种行为模式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这些行为模式已经深植于我们所说的社会良知中。正因为我们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被一种本能情绪的余烬所包围,而且这一情绪的驱动力量来自它内心熊熊燃烧的情绪火焰,保持下来的行为模式往往就无法激发我们的行为意志。除非,表达基本社会生活需要的原有行为模式能潜移默化地向这些行为模式传递某种具有强制特征的义务。

现在,两种并存的道德似乎合二为一了。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某些强制性特征。另一方面,作为交流,它也从后者那里得到了社会性相对淡化、人文性更加浓郁的暗示。然而,如果我们现在把这些灰烬搅动一下,会发现里面还保存着一定程度的热量。那些零散的火星还能点燃起火焰,熊熊烈火会重新燃烧起来。如果的确如此的话,熊熊烈火会逐渐蔓延成燎原之势。

这里,我是说,第二种道德的准则不像第一种道德那样单独发挥作用:一旦有一种准则脱离了抽象,被赋予实际意义并获得行为能力,其他的行为准则也往往随之而动。最后,它们融入早已把它们抛弃的温暖的情绪体验中,融入经历过这一切的人当中,这些人就重新焕发了生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

各种英雄人物:宗教的创立者和宗教改革家、神秘主义者和圣徒以及鲜为人知的道德英雄。这些道德英雄虽然常常作为普通人与我们擦肩而过,但在我们眼里,他们同那些最杰出的人物一样伟大。在他们的精神感召和激励下,我们像心甘情愿地加入一支征服大军一样,争先恐后地去追随他们。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确是一支征服大军。他们已经冲破了重重自然障碍和阻隔,把人类命运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因此,当我们驱除表面的假象而获得客观真实时,当我们借助两种道德在思想观念和语言表达方面的交流碰撞,抛弃既有的寻常行为模式时,我们在一种道德的两极,发现了压力和抱负。当压力变得越接近客观时,它就越完美,它也就越接近我们称之为习惯或本能的自然力量。当我们的内心抱负越明显地受到某些具体人物的行为或事迹激励时,它就愈加强烈,它也就越能明显地战胜自然。的确,如果我们深入探究自然本身的根源,我们会发现,有同样一种力量,为了驱动人类向前发展,在不断地表现自我。首先,它在既有的人类种群中,围绕自身的轴心旋转,在这一过程中,它直观地表现自我。随后,它通过一些特殊人物的中介作用,来间接地表现自我。

但我们不必依靠形而上学来确定压力和抱负之间的关系。

再次强调一下,我们要通过形而上学对这两种道德进行比较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我们无法在一个纯粹的状态下发现它们。

第一种道德把某些强制性力量输送给第二种道德,而第二种道德也把它的独特气息传递给第一种道德。伴随着我们在道德的两种极限的支配中徘徊,我们发现自己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接连不断的进退两难之中。至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界限,主要只

是理论方面的关注,现实中很少真正到达这种极端界限。现在我们还是把压力和抱负进行单独讨论吧。社会的种种不同表现是前者固有的。这时,社会的唯一目标就实现自我保全。当它围绕着同一个中心点进行旋转运动时,携带着无数的个体同时参与这一循环运动。这一循环运动是它通过习惯和顽固性本能这一中介力量而进行的、模糊不清的模仿活动。如果这些纯粹义务得以完成,体现义务意识的情感将成为一种个体和社会的幸福状态,这种幸福状态类似于伴随正常的生活过程而来的幸福感。它更像是溢于言表的愉悦,而不像是发自内心的欣喜。

与之恰恰相反的是,作为抱负的道德则隐含着一种情感过程。我们前面所谈到的情绪是一种勇往直前的热情。通过这一热情,这种作为抱负的道德赢得了一些人的支持和赞同。然后,通过这些支持和赞同的人,它就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我们甚至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进步”与“前进”这两个词与热情本身没有什么严格区分。为了明确认识进步与前进,我们没有必要勾画一个我们要尽力实现的具体目标。当然,我们更没有必要设定一个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向它挺进的完美状态。能做到这样就足矣:

热情的欣喜中能蕴涵超越一般幸福感的情绪体验,而发自内心深处的欣喜中必然包含溢于言表的愉悦。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时,我们所获得的这种确定性能对它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而且,这种确定性远远不同于对形而上学理论的纠缠不休。

同类推荐
  • 墨家的智慧

    墨家的智慧

    本书以墨家思想对生活和生命的认知,提出了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关系的一系列方案。
  • 大师的哲理笔记

    大师的哲理笔记

    《大师的哲理笔记》一书通过大师们写的随笔为我们解读他们对人生的思考,读后让我们获益颇多。大师们在人生、生活、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大师们洞察世事的睿智和丰富的阅历,能给予我们无尽的启示。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读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读

    本书主要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进行导读。书稿首先提纲挈领地描述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写作背景、书的结构、基本特点与出版情况,然后解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主要思想。书稿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想进行了分析:首先是对黑格尔思辨的理性国家观与王权理论的批判,其次是对黑格尔行政权理论的批判,再次是对黑格尔立法权理论的批判。最后就《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进行了评述。
  • 身边的哲学(下)

    身边的哲学(下)

    一本值得放在枕边细细品读的心灵之书。人生哲学随处可见,只是我们太过于熟悉而忽略了它的存在,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就能从中提炼出生活的真谛。给予我们激励的也许并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人或事,毕竟生活中的大事件与伟人并不多见,在平凡中获得激励,学会用灵魂去思想,我们就能惊奇地发现,给我们勇气与智慧的往往是那些日常生活里的小事。
  • 庄子(中华国学经典)

    庄子(中华国学经典)

    《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相传“内篇”全为庄周所著;“外篇”和“杂篇”有的出自庄周门人或庄子学派之人之手。《庄子》注释本较多,以清末郭庆藩《庄子集释》最为详明。本书即采用该书为底本。注释根据语境用白话解释,力求简明扼要;翻译根据注释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力求保持原意和文句的晓畅。本书在注、译中因本人水平所限,难免出现讹误。恳切地希望有关专家、学者、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热门推荐
  • 狼之牙

    狼之牙

    一次任务中,中国陆军狼牙特战队大队长张东北不幸牺牲,不过这并不是结局,而是故事的开始。张东北重生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再次组建狼牙,谱写了一段让小日本闻风丧胆的传奇!让世界震惊的史诗!
  • 如宫斗的高中生活

    如宫斗的高中生活

    这是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文字很简单朴实,但它又很复杂。女生们的各种矛盾交织在其中,闹掰吵架,背后诋毁....各种事情。可能会让你感同身受,也会让你从中认识到一些道理。
  • 养生天然饮品一本全

    养生天然饮品一本全

    本书精选100多道养生天然饮品,包括豆浆、五谷汁、米浆、米糊、蔬果汁、酸奶、花草茶、果醋。按照饮品种类分类,内容全面,品种丰富,便于查找。每道饮品都介绍其养生功,根据功效,对症养生,让你吃得明白、吃得健康。除此之外,还精选与饮品食材相关的、易学有效的偏方。书的最后是外食时点饮品全攻略、聪明人养生守则、自制养生饮品配餐方案等特别指导,让读者学会更全面的养生。
  • 我家徒弟有点儿强

    我家徒弟有点儿强

    被杀手杀害后,魏子卿居然穿越了!这一世,我魏子卿要变得强大起来,自己的家人,无论是谁都不能伤害,在平淡的生活中,似乎还透露着一股浓浓危机…天道,魔族,异类…这个世界由我来守护!PS:第一次写作,不喜勿喷!
  • 宅男的星际世界

    宅男的星际世界

    这是一本宅男拯救世界的小说。好吧,其实没那么严肃,这就是一本欢乐的宅男泡妞史。当你的背后站着星际争霸游戏三大种族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泡泡妞,耍耍帅,顺便做个大魔王。周云飞如是说……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六年青春

    六年青春

    你会不断的遇见一些人,也会不停的说再见。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再回到陌生,从臭味相投到分道扬镳!这就是属于我们的回忆,尽管说了再见,我们还是我们!永远是那不变的六年四班!
  • 逐鹿大荒传

    逐鹿大荒传

    风暴之夜,航船迷失,程浪被卷入地球文明重启后的荒界大陆。看落拓少年,如何荒界生存,如何荒界交友,如何荒界反转,更看他,带领伙伴,如何披荆斩棘,开辟山野,逆袭人生,玩转荒界!
  • 疯掉的城市

    疯掉的城市

    你的热血在身体流淌,我们从告白到残酷的生存游戏,我愿意陪你从天黑到黎明。如今我们成为这座城市的异能者,主宰这个青涩年代,不留遗憾。得到名为上神的力量,成为英雄还是跌进欲望的深渊?尚且让我们放荡不羁,掀开新世界的大幕,为爱而战。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