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775100000013

第13章 神圣的泥土

昔日的顽憨少年,一回头,已经华发盈颠,千般都成了过去,一股脑儿地进入了苍茫的历史。

而我儿时的亲热伙伴——双台子河,这漂流着我的童心、野趣的河,带领我回归“家”的审美之途的河,却还是那么姿容韶秀,静静地载浮着疲惫了的时间,滚滚西流。那清清的涟漪,汩汩的波声,亲昵依旧,温馨依旧,日日夜夜、不倦不休地喁喁絮语。只是不晓得,她是向远方的客人诉说着祖辈传留的古老童话,抑或是已经认出了我这当年的昵友,尽情倾诉着蓄积了半个世纪的别绪离情。

游子归来,原都是为着寻觅,有所追怀的,更何况在这冷露清秋时节,在这忽而霏霏、忽而潇潇、忽而滂沱的秋雨里。此情此境,无疑是触发忆念与遐思的一种酵母剂。带着深沉的凉意,荒疏的逸趣,它使望中的一切都变得有情有意了。

“我们回家吧!”每当读到科普斯这句简单不过的话,我都觉得它圣洁,亲切,警策,灼人。此刻,我正在还乡的路上。“人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一切,我忆起了“弃我去者不可留”的悠悠岁月,忆起了童年,忆起了母亲,默诵着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是呀,自从我离开了故园,也就割断了同滚烫的泥土相依相偎的脐带,成了虽有固定居所却安顿不了心灵的形而上意义上的漂泊者。整天生活在高楼狭巷之中,目光为霓虹灯之类的奇光异彩所眩惑,身心被十丈埃尘和无所不在的噪声污染着,生命在远离自然的自我异化中逐渐地萎缩。真是从心底里渴望着接近原生状态,从大自然身上获取一种性灵的滋养,使眼睛和心灵得到一番净化。由此,我懂得了,所谓乡情、乡思,正是反映了这种对生命之树的根基的眷恋。

当然,我也清楚地知道,故乡的一切并非我所独有。就说这多灾多难又多姿多彩的双台子河吧,不知有多少人从小就吸吮过她的乳汁;然而,对于她的每个游子来说,它又是百分之百的心灵独占,而绝非多少万分之一。

《庄子·在宥》篇我是读过的,记得里面有这样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意思是,而今万物都生长于泥土而又复归于泥土。但是,应该说明,我的恋土情结的形成,却并非来自书本,而是自小由母亲灌输的。

母亲没有进过学堂,无从知道先贤笔下的高言傥论,更没有读过源于西方文明的《圣经·创世纪》,可是,她却郑而重之地告诉我,人是天帝用泥土制造出来的,看着一个个动来动去却呆头呆脑,天帝便往他们鼻孔里吹气,这才有了灵性。这个胎里带来的根基,使得人一辈子都要和泥土打交道,土里刨食,土里找水,土里扎根。最后,到了脚尖朝上、辫子翘起那一天,又复归于泥土之中。

母亲还说,不亲近泥土,孩子是长不大的。许是为了让我快快长大吧,从落生那天起,母亲就叫我亲近泥土——不是用布块裁成的褯子包裹,而是把我直接摊放在烧得滚热、铺满细沙的土炕上,身上随便搭一块干净的布片。沙土随时更换,既免去了洗洗涮涮的麻烦,又可以增进身体健康,据说,这样侍候出来的孩子,长大之后不容易患关节炎。到了能够在地上跑了跳了,我就成了地地道道的泥孩儿,夜晚光着脚板在河边上举火照蟹,白天跳进池塘里捕鱼捉虾,或者踏着黑泥在苇丛中钻进钻出,觅雀蛋、摘苇叶,再就是成天和村里的顽童们打泥球仗。

记得有一次,我和另一个“淘气包”跑到村外一个烂泥塘边,脱光了衣裳,滚进泥坑里,把脸上、身上连同带去的棍棒通通涂满了黑泥,然后,一头钻进青纱帐,在一条“看青人”必经的小道上,分左右站定,静候着他的到来,届时突然大吼一声:“站住!拿出买路钱!”直把人家吓得打了个大趔趄,我们则满怀着快意,若无其事地扬长而去。

一般情况下,母亲是不加管束的,只是看到我的身子太脏,便不容分说,将我按在一个过年时用来宰猪煺毛的大木盆里,里面灌满了水,再用丝瓜瓤蘸着肥皂沫,在全身上下搓洗一通。

泥土伴着童年,连着童心,滋润着蓬勃、旺盛的生机活力。可以说,我的整个少年时代都是在泥土中摔打过来的。

东坡先生有两句诗:“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自注:“俗谓睡为黑甜。”至于为什么“睡为黑甜”,梦乡就是“黑甜乡”?他没有说,后来的词典也没有解释清楚。

经过一番苦想,我倒从“俗谓”二字中悟出来一点缘由:因为泥土的梦是黑甜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童仙女不去说他,俗世的凡人都是从泥土中长大的,未曾做过泥土的梦的人,怕是很少吧?

泥土,也许是人类最后据守的一个魂萦梦绕的故乡了。纵使没有条件长期厮守在她的身边,也应在有生之年,经常跟这个记忆中的“故乡”作倾心、惬意的情感交流,把这一方胜境什袭珍藏在心灵深处,从多重意义、多个视角上对她作深入的品味与体察。

通过回忆,发挥审美创造的潜能,达到一种情感的体认,一种审美意义的追寻,把被遮蔽的东西豁然敞开,把那本已模糊、漫漶的旧日情怀,以生动鲜活的“图式化外观”展现出来,烙印在心灵的屏幕之上。

可是,人们有个坏习惯,就是长大了之后常常忘记本源,我也同样。一经走进青涩的年岁,我们便开始告别泥土,进城读书、谋事,尔后竟然掉头不顾,一眨眼就是几十年。离乡伊始,游子们还常常通过泥土的梦境向故乡亲近、靠拢,随着时日的迁移,“忘却的救主”降临,便渐行渐远渐模糊了。久而久之,个人时空全部为公共时空所分割和占领,连那种模糊的影像也不复在梦中出现了。偶尔机缘凑巧,故乡重到,也是坐在车里,“刷、刷、刷”,从柏油马路上疾驰而过,然后,就一头钻进直耸云霄的大厦高楼里,根本想不到还有亲近泥土这码事。

亏得这次参加了中国散文学会组织的盘锦采风团,也亏得连宵的风雨使陆路车行不便,改为泛舟河上,使我有机会尽览三角洲湿地的无限风光。环境、氛围十分理想,这是那种撩拨诗怀、氤氲情感的天气,它没有晴空一碧那样的澄明或者迅雷疾风般的激烈,而是略带一丝感伤意绪的缠绵悱恻。飘飘洒洒的雨丝风片,缝合了长空和大地,沟通着情感与自然。

轻舟在微荡涟漪的双台子河上静静地漂游着。望着水天无际的浩浩茫茫,蓦地,我涌起了缕缕乡思。我对作家同行们复述了母亲那句“不亲近泥土,孩子长不大”的话,深得采风团团长林非先生的赞同。或许由于对泥土的情怀过于热切了吧,船刚刚靠岸,我就第一个冲向雨幕,跳上堤边,急匆匆地踏上这阔别数十载的泥涂。可是,两脚没有站稳,一个大滑溜,便闹了个仰面朝天,彻头彻尾地与泥土亲近了。

见我突然滑倒,几个小伙子赶忙跑过来把我拉起,发现除了满身挂了“泥花”,并没有丝毫伤损,大家才放下心来。调皮的红孩忽然来了一句:“没有亲近过泥土的孩子是长不大的。”逗得同行们哈哈大笑。于是,一路上,这句意味深长的话便乘着一波又一波的笑浪,浮荡在所有人的耳鼓里。

这里地当双台子河入海口,没有沉甸甸的历史记忆,积淀了久远而深厚的冷落与荒凉,自然也饱藏着开拓和创造的无穷潜力。

这里蕴蓄着强大的生命力,本能地存在着一种热切的生命期待。

这里的泥土肥沃得踩上一脚就会地往外流油,她是一切生命翠色的本源。任何富有生机的物质都想在她肥腴的胴体上开出绚丽之花,而这绚丽的花朵则是这黝黑泥土的生命表现。

当东风吹拂大地,双台子河重新唱起流水欢歌的时节,她便睁开蒙眬的睡眼,充满着柔情蜜意,慢慢地舒展腰肢,以一种天生的母性亲和力和生命活力,为乡亲们奉献出源源不竭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财富。

“啊!啊!——”为一种世间罕见的迷人景观,大家突然齐声惊叫起来。这是一种名为“碱蓬棵”的野生植物,经过海水浸泡,入秋之后变得通体透红,光华炫目,在河岸两旁铺上了绵绵无际的“红地毯”。存在自身的表现力,向来都是超过语言的。尽管一路上已经听过了当地同行太多的渲染,而且,也在画册上欣赏过它的壮美姿采,但是,当脑子里的奇观胜景突然展现在眼前,化作一种真实的存在,这“红海滩——红地毯”,还是令人惊赞不已,每双眸子都像傍晚的街灯一样,齐刷刷地亮了起来。

与红海滩恰成鲜明对照的,是绿到天边的滔滔苇海。“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南宋词人陈亮的名句在这里有了着落。蒹葭苍苍,翠野茫茫,不知何处是岸。幸好有一条曲曲折折的栈桥把游人引向了“碧波”深处,苇花芦叶轻拂着面颊,痒丝丝的,平添了一种亲切的快感。

但是,我还是喜欢让双足直接踏着大地,亲近泥土。植物托根于大地,与动物不同,它们朝朝暮暮、历久长新地向人类播放着芬芳,灌注着清气。我忽发奇想:只要在泥土里久久地凝神伫立,当会自然有一种旺盛的生命力,顺着翠绿的苇丛潜聚到我们的脚下,然后像气流一样,通过经络慢慢地升腾到人们的胸间、发际,遍布全身。

这是一次心灵的回归,像一位俄国诗人所咏赞的:“心灵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循环,看,我又回到童年的梦幻。”这里没有理性、概念的遮蔽,没有菩提树,也没有野玫瑰,有的只是清淳的、本真的感觉和原生的状态。人们在这里有幸接触到生命的原版,看到了未被物欲贪求所修改过的生命初稿,体验到不曾被剪裁、被遮蔽的,宛如童年时代那未经世俗灰尘所污染的心灵状态。有了这番经历,便有了对大自然的尊崇,对生命的敬畏,对环境保护的担当,对人间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

一红一绿,色彩鲜明。它们撩拨起诗人的激情,驰骋着缥缈的情思,也为小说家奉上玄想的艺术空筐,提供了多种叙述的可能。散文大家梭罗不是说过吗:“啊,它们的颜色诉说了许多故事。”

同类推荐
  • 去来集

    去来集

    这是“史铁生散文新编”的第一本,收录了《我与地坛》、《想念地坛》、《我二十一岁那年》等史铁生在读者中影响最大的散文19篇:关于童年,关于青春,关于回忆,关于地坛,关于生命中的喜悦与伤痛。“生者必定死去,死者必定再生。”生命就是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生生不息。这是史铁生带给世人的哲学思考。
  • 2011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2011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2011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编辑方针是,力求选出该年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力求选出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某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我们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
  • 每一粒沙都有一个地址

    每一粒沙都有一个地址

    该书共收录了姜文彬的近两百章散文诗。散文诗是他内心的情感雨滴。他从平常的生活出发,透过眼前移动的风景,去发现和感悟一种生命的存在。他站在人与自然交汇的路口,以多汁和丰盛的语言,去表达关于爱情、亲情和友情的怦动。他深入职业的内心,以敏感的情愫去探究或触及历史、社会、当下的肌里,沁出意味的哲思。他以真诚、细腻、灵动和富有温度的思想去哀婉命运的疼痛和赞美生命中的感动。就如作者所说:“每一粒沙都有一个地址”。或许,黎明那一缕光亮犹如一只透明的蝴蝶就投递到了你打开心灵的那一扇窗口。
  • 跨越时空的自有——郭沫若研究论集

    跨越时空的自有——郭沫若研究论集

    本书包括郭沫若研究的区域文化视野、郭沫若诗歌研究、郭沫若文化观念研究、郭沫若研究学术建设问题等几个大的方面。
  • 横舟集

    横舟集

    诗,就像草原上一只美丽的蝴蝶,人都想捕捉到它,但它却十分狡黠,上下颉颃,左右飞旋,引诱着你,却永远不给你捉到它的机会。诗是文学生态中最娇艳、感应时代最灵敏、因而也最不易出现大家巨擘的文体,中国历史五千年,被称为诗的国度,可是经时间过滤而留存下来且被历代大众耳熟能详的也就十几位。
热门推荐
  • 超魄纪元

    超魄纪元

    他是一个身世悲惨的孤儿,是一个有着故事的少年。他既是冰也是火,是光明下的暗行者,也是黑暗中的希望之光。一个本应在和平的现实世界中默默无闻的少年,因为一场剧变,走向了一条他意想不到的道路。他想要低调,但是命运却注定他无法平凡。
  • 王源我陪你走过世界

    王源我陪你走过世界

    一个女扮男装的萝莉吃货,一个有着星星眼的正太吃货。两位吃货会有怎么样的火花。
  • 少女的青春修炼

    少女的青春修炼

    柳依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14岁少女,成长的生活丰富多彩,第一次青春懵懂,第一次离开家人,第一次独自做饭……有时,平淡的生活也有着不一样的精彩。(本文稚嫩,内容采自生活,喜欢酷炫狂掉拽的就算了吧)
  • 我的明星老婆大人

    我的明星老婆大人

    “你不许碰我!”“你不许幻想!”“你不许告诉别人我们的关系!”陈凡:“老婆大人,第二条太难了!”
  • 燕地寒

    燕地寒

    碧海青天,穷途落月,莫道黄泉路遥遥。楼兰夜雪,大漠孤谣,残穹烟消云寂寥。荒冢易老,半醒年少,剑影不过浮生傲。宫闱墙高,闲坐纷扰,平生寂雨听风涛。
  • 霸道王爷追妻忙

    霸道王爷追妻忙

    她,一勾嘴角,邪魅天下!他,一勾嘴角,妖魅众生!她与他,本是两个世界的人,却因一次偶遇,成为一体。她本是废柴一枚,但他却是绝世天才!且看她如何推倒众生,邪魅天下!女强爽文一对一!
  • 通灵之烟鬼

    通灵之烟鬼

    《烟鬼》一文灵感取决于自己,因独爱灵异,亦曾写过几篇连载小说,且作为一位灵异作家当然对死后的路充满着幻想,几次欲跃跃一试,与灵媒通灵妄想一探人死后的一切,可不时招来一些前缘孽债,弄的精疲力尽不说,多次差点送了命,不得不暂时放弃。那几天我一直宅在家,本想休息几日,养精蓄锐,再尝试一探究竟,可在我无意间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时候,我才发现一切原来早已变了……
  • 一不小心就出名啦

    一不小心就出名啦

    【作家日常】【日常】【真的只是日常】叶辰最无奈的就是一夜之间变成了大火的作家。之前明明努力了几百次也碌碌无闻,有着太多的事情要做。结果,火了之后,没动力了。今天写什么呢?找点什么动(duan)力(geng)因素呢?面对众人羡慕的目光,面对众人的采访,叶辰只想说:我只想安静的做一条咸鱼,可惜实力不允许!作为一名大火作家,太火了,想不到好剧情了,想偷懒了,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
  • 让我们彼此分享互相陪伴吧

    让我们彼此分享互相陪伴吧

    这是我与一个东北小伙子的电邮往来,没有故事,只有日常和乱七八糟的生活。
  • 异界之漂流

    异界之漂流

    人生无常,命迹可变。我本以为未来5年将会按照我的人生计划进行,并期望计划都得以实现。人算不如天算,计划赶不上变化。一觉醒来,世界大变样。没有熟人,没有亲戚朋友。最关键的是上天只留给我睡觉时穿的“超人外裤”,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指引。这下我终于深刻认识到生活这两个字含义,且不管它是真理还是笑话。杀过猪,也被猪追杀过。这分明是先要保证生命存活才能谈伟大理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