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761800000057

第57章 司马光(3)

此时,仁宗在位已近40年了。自从宋朝建国以来,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各种社会危机俱已暴露。庆历间曾经有过一些改革,可不久又恢复了老样子,危机日趋加深。面对社会现实,谏官司马光首先寄希望于人君,他认为国家的兴衰,百姓的休戚,关键取决于皇帝,于是他给仁宗进上《陈三德上殿札子》。他讲:“人君之大德有三:曰仁、曰明、曰武。”“兴教化,修政治,养百姓,利万物”是为仁;“知道谊,识安危,别贤愚,辨是非”是为明;“惟道所在,断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是为武。“三德”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三者兼备,则国治强,缺一焉则衰,缺二焉则危,三者无一焉则亡”。其次,司马光认为国家致治在于用人和治军。于是他又上了《御臣》与《拣兵》两札子。他说:任人之道在于“一曰任官,二曰信赏,三曰必罚”。而朝廷用人之失:一是论资排辈,而不择其贤愚能否;二是更迭频繁,“远者三年,近者数月”,“如此而望职事之修,功业之成,必不可得也”。“其失在于国家采名不采实,诛文不诛意。”要改变这种状况,则需“使有德行者掌教化,有文学者待顾问,有政术者为守长,有勇略者为将帅,明于礼者典礼,明于法者主法,下至医卜百工,皆度材而授任,量能而施职。有功则增秩加赏,而勿徙其官;无功则降黜废弃,而更求能者;有罪则流窜刑诛,而无加宽贷”。

《拣兵》则言军队官兵拣选的重要性。他认为宋军的严重问题是领兵将帅“惟务人多,不复精加选择。其间明知羸弱,悉以充数”。导致的恶果是士卒不精,军队臃肿,战斗力不强,不能抵御外侮;而军费的庞大开支却十分惊人,“库府之积随得随散”,使国家“财用不足,故公私窘迫”。如遇到天灾或战争,不知将如何对付?司马光认为“养兵之术,务精不务多”,历史上周世宗因淘汰老弱,拣选精锐,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太祖之时,战士不过数万,而完成了统一的大业。故而请求朝廷要特意降旨,要拣军官员必须亲自“拣选好人才”,选好之后,还要再派与此无关连的秉公官员复查,如发现不合标准及羸弱病患之人,对原拣选的官员要“重行贬窜”。并建议如今后要大批招拣士兵,必须先经中书省和枢密院共同协商,根据“财用丰耗及事之缓急”来决定。仁宗将这三份奏折,一留中,一送中书省,一送枢密院,戒约拣兵官员参照执行。

以上三份奏章是为“三言”;不久,司马光又奏《进五规状》:一保业,二惜时,三远谋,四重微,五务实。一是说江山“得之至艰,守之至艰”,提醒皇帝“援古以鉴今”,为保住祖宗基业,要“夙兴夜寐,兢兢业业”地求治。二是说,保国家于“承平之时”易为功,如果在“颓坏之势从而救之者,难为力”。故而要“以此承平之时,立纲布纪,定万世之基”。人民、礼法、公卿、百吏、将帅、甲兵“是六者不可不朝念而夕思也”。三是讲要居安思危。太平之时,当思边境有警;丰收的日子,要想到饥馑;谁可以任将帅,谁可以任牧守,虽在千里之外,使之如在目前;“至于甲兵之利钝,金谷之盈虚,皆不可不前知而豫谋也。若待事至而后求之,则已晚矣。”四是恳请皇帝做一个“销恶于未萌,弭祸于未形”能防微杜渐的明君。他说安于逸乐,是荒淫的开端;珍奇玩好,是奢侈的开端;甘言卑词,为侥幸者引路;附耳屏语,给谗贼开门;不爱惜名器,僭逼之人便乘机而起;假借威福,给野心家以陵夺之柄。“凡此六者,其初甚微,朝夕狎玩,未睹其害。日滋月益,遂至固甚。比知而革之,则用力百倍矣。”所以不能不及早警惕。第五是强调“为国家者,必先实而后文”。指出当前朝廷在仁、孝、礼、乐、政、刑、求贤、纳谏、审官、治兵等十大方面存在“文具而实亡,本失而末在”。期望皇帝能“拨出浮文,悉敦本实。”否则如胶舟涉江,是十分危险的。(以上引文见《司马光奏议》)

关于皇帝建储之事,是司马光任谏官之后所关心的第二件事。有一次他面见仁宗,开口便讲起这件事,说“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仁宗夸他“此忠臣之言”。司马光高兴地认为,这次仁宗定会有所行动。可过了一些日子,仍不见动静。于是他又上疏催促。仁宗阅疏之后,很是感动,遂命送至中书省。司马光又到中书省催促宰相韩琦急速办理。嘉祐七年(1062年)仁宗立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13子赵曙为皇太子,从此皇储问题终于得以解决,可以避免因觊觎皇位而引起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司马光在这个问题上也就放心了。

司马光的忠心,赢得了仁宗的信任,擢升他任知制诰。这个职务掌管起草诏令,常在皇帝左右,有着极高的荣誉,多是由“文士之高选,儒林之极致”者充任。然而司马光却不愿任此职,刚到任就递状辞职,甚至冒着屡违诏命,皇帝降罪,予以诛罚之险,连上九状,最后终于辞去知制诰,达到了目的。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底,仁宗病卒。四月一日英宗赵曙即位,由于哀伤过度,原也有病,不能亲政,恭请曹大后代摄国政。仁宗时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形成,他这一死,各种矛盾又急剧上升。面对严峻的局势,司马光和一些臣僚一样十分担心。他认为统治阶级内部能够协调,天下尚可安定,否则必然大乱。于是他于四月十三日进《上皇太后疏》陈述了自己对安定局势的意见。他认为“方今天下之势危若累卵,大小战战,忧虑百端,若非君臣同心,内外协力,夙夜勤劳,以询国家之急,则祸难之生,岂可胜讳哉”!他的具体意见一是“安危之本,在于任人”;二是“治乱之机,在于赏罚”;三是“为政之道,莫若至公”。(《司马光奏议》)司马光所担心的不仅君臣能否同心的问题,而且还注意到英宗与曹太后的之间的矛盾,使他更为关心。

赵曙4岁时曾就养宫中,当时曹皇后对他还是十分关心与照顾的。继位之后,由于有病,举止有些异常。“时有不逊语”,对左右宦官时常发火。左右常把这些情况报告给太后,也有人乘机离间。太后听后很是不满。又不是亲生骨肉,关系能否融洽,令人担心。为此司马光进《上两宫疏》讲道:“祸福之原,其来甚微”,“金堤千里,溃于蚁壤;白壁之瑕,易离难合,况社稷之重,非特金堤也;骨肉之亲非特白壁也”。太后与皇帝的关系,犹如人的“头目与心腹”,皇帝没有太后的支持,则“无以君天下”,太后离开了皇帝,也“无以安天下”。故而两人骨肉至亲“上当以恩意相厚,不当较锱铢之是非也”。万一有人挑拨离间,“当立行诛戮,以明示天下”。(铜马光奏议》)十一月二十六日,一天司马光就进《上皇太后疏》、《上皇帝疏》两个奏疏,再次调解太后与皇帝的关系。他以汉章帝刘炟与明德马皇后也不是亲生母子为例,他们“母子慈爱,始终无纤芥之间”,成为千秋美谈。对太后说,英宗在藩邸和即位之初,对太后还是十分孝敬的,只是病了以后,才语言不周,病愈后定会孝顺如初。又恳请英宗要像汉章帝那样孝敬太后,对生父不要加尊号,在病愈之后,要亲向太后自责,“以谢前失,温恭朝夕,侍奉左右”。

司马光的奏疏,对缓和两宫的矛盾起到了好的作用。英宗病稍愈,事奉太后“昏定晨省”。当司马光知道两宫不和不仅是因病的缘故,所以连上四道《言奉养上殿札子》。对司马光的话,英宗多都采纳,事奉太后比往日更加礼勤。治平元年(1064年),曹大后撤帘还政。司马光唯恐英宗“独揽万机”后,举措失当,提醒他要提防小人,国事要自决;而宫禁之内,凡事要禀明太后而后行,甚至连母子相见时,如何“温颜”,怎样“语笑”的细节都考虑到了,调停工作极为细致。在调解两宫关系,朝中其他官员也都做了一些工作,然而效果最好的还是司马光,所以称他“调解骨肉,功为不小”(《司马温公年谱》卷三),这个评价很公允。

司马光任谏官期间,基于“国以民为本”的思想,多方关心人民的疾苦。他认为只有利于百姓,才能安定国家。嘉伤七年(1062年)七月,他上《论财利疏》,长达5000余言。他言道,农业是天下最重要的事业,而天下最苦的是农民,他们“苦身劳力,衣粗食粝,官之百赋出焉,百役归焉,岁丰则贱贸其谷,以应官私之求;岁凶则流离冻馁,先众人填沟壑”。“农者不过二三,而浮食者常七八”,致使农村劳动力锐减,从而导致国家“财力屈竭”。他建议朝廷要采取切实的利民的措施,以保证国家赋役的来源。其一要选拔培养理财官员。其二要减轻农民的负担。其三要提倡节俭,裁省冗费,反对挥霍,而且要从皇帝的亲属、近臣做起。有以奢丽之物“炫耀或献媚取宠者”,一律“明治其罪”。在用人上要选廉良者,诛退贪残者。

司马光还上疏谏止宫中的宴饮、赏赐之风。他曾上《论宴饮状》,恳请仁宗罢宴,以“慰元元困穷之望”;减少游观之处,“以悯恤下民”。仁宗死后,英宗将其百余万的遗物赏赐给群臣。司马光又上《言遗赐札子》反对这样做,反而建议允许侍从之臣捐资修建仁宗陵墓。又将自己所得的赏赐交给谏院为公使钱。

当京西、陕西两路因旱灾歉收时,司马光又上疏乞求朝廷“宽其租税”,对重灾区应该“倍加存抚”。

治平元年,西夏进犯。英宗采纳韩琦的意见,诏刺陕西百姓20万为义勇军。百姓不愿当此与囚犯差不多的苦差多逃亡,而官吏严密缉察,即使“深山穷谷无得脱”。司马光上《乞罢陕西义勇札子》谏止。他讲庆历年间招募弓手时,已经给陕北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至今未得到恢复,又屡遭灾荒,如再刺义勇,必“大致惊扰,人人愁苦”,“是贼寇未来,而先自困弊也。”何况陕西正规军队人数很多,不至于缺乏。几天后,司马光又写好第二道札子,并上殿面谏。英宗同意将礼子送交中书省、枢密院商讨。然而原命早已下达旬日,难以更改。司马光不顾有杀身之祸,又连上札子,要求追回成命。并与首倡此议的韩琦当面辩论。但韩琦是宰相,大权在握,并未接受司马光的意见。

司马光对这次进谏的失败,感到非常失望,使原来的积极性受到沉重打击,于是在年底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连上5状,要求降黜不再任谏官,但是未被允准。治平二年(1065年)十月,司马光擢龙图阁直学士,仍兼谏职。司马光又乘机连上三状,坚决辞职,最后终于被允准了。司马光任谏官5年,时间之长是本朝前所未有的。他恪尽职守,也是本朝最忠实、最出色的谏臣。

四反对变法

龙图阁直学土是皇帝的侍从之臣,备皇帝顾问,或做些议论、校雠的一类事情。司马光任此职约一年多的时间。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英宗病死,神宗赵顼即位。这时的司马光已是仁、英两朝的名臣了,在参知政事欧阳修的保举下,很快被擢升为翰林学士,不久又迁御史中丞,很得神宗的赏识与器重。

神宗即位时,年仅20岁。这位年轻的皇帝面对着“天下弊事至多”的严重局面,产生了不可不改革内政的念头。当时宋朝的严重弊端莫过于“三冗”。在政治上,国家机构庞大,重叠臃肿,加上“恩荫”制度,朝廷中形成一个官吏数量骤增的冗官群。司马光估计,官吏繁冗,“十倍于国初之时”。官俸的支出十分惊人,再加上各种的恩赏,严重地损耗国家的财富。且人浮于事,职掌紊乱,“十羊九牧”,遇事推诿,工作效率极低。某些官吏,无事可做,只知贪污受贿,欺压百姓,造成严重的后果。正如欧阳修所说:“方今天下凋残,公私急困,全由官吏冗滥者多。”(《再论按察官吏状》)在军事上,全国军队有禁军、厢兵、多兵。藩兵四种,士兵人数增至一百四十余万的冗数。军费的庞大是国家全年总收人的5/6。“财用不足,皆起善兵。十分,八分是养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朱子语类》卷一一○)神宗忧虑地讲:“穷吾国者,兵也。”且军队更戍频繁,兵不识将,将不认兵,训练整治无力,战斗力不强,屡战屡败。除巨额的官俸、兵饷之外的冗费尚有:对辽国的贡银,对西夏的赐银,郊祀的恩赏,皇室的侈靡挥霍。还有僧尼道士日益增多,他们不劳而获,生之者少,食之者众。诸如此类,使国家产生了严重的危机。神宗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酝酿着一场改革。

为了搞好改革,神宗曾向大臣们征求意见。司马光把过去进给仁宗的治国“三言”进给神宗。当神宗问到宰相富弼怎样才能富国强兵时,富弼回答说:“首当推恩爱、布德泽,二十年未可道着用兵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卷二)还有其他大臣各有自己的意见,但是它们都与神宗的想法不合。惟有王安石以“理财”为重点“变更天下之弊法”的主张,得到神宗的赞赏。于是在熙宁二年(1069年),神宗重用王安石,命他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才华出众,胸怀大志。青少年时期曾随父亲到过很多地方,目睹了当时“民劳财匮”的社会状况,心中就埋下了立志改革的种子。22岁时考中进士,在任地方官时,局部地推行了改革弊政的新措施,显示出他的才干。嘉祐三年(1058年)由提点江东刑狱调入京城为度支判官。这时他写了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俗称《万言书》),提出了酝酿多年的革新主张,当时虽未被采纳,但为后来的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作了舆论的准备。

司马光比王安石大两岁,早在仁宗至和年间两人同为群牧司判官,二人相识。不久两人各自出外任。嘉祐年间,司马光任度支员外郎判勾院之职,王安石任度支判官,二人又同任修起居注、翰林学士等职。他们不仅是同僚,而且是“比肩并进”(司马光语)的好朋友。闲暇之时,他俩与吕公著、韩维四人常聚在一起,“谈宴终日,他人罕得预,时目为嘉祐四友”(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一)。然而在王安石主持变法时,司马光与他的政见不同,二人终于反目,大有势不两立之势。

二人最早的分歧,是从复议一件命案开始的。登州(治所今山东蓬莱)有一女子阿云,嫌未婚夫丑陋,将他砍成重伤,事后自首。知州因其夫未死,又能自首,故减刑二等判罪。此案报于朝廷,大理寺和刑部以谋杀已伤定罪,判以绞刑处死,知州不服。神宗命司马光与王安石定夺。王安石同意知州的意见,而司马光却认为大理寺、刑部的判决“允当”。结果,神宗同意了王安石的意见。

不久二人又出现了新的分歧。因为河北发生水灾与地震,宰相曾公亮等上疏请求皇帝郊祀时,取消赏赐大臣金帛的常例。王安石不赞同,认为对“两府所赐无多”,不赏赉不仅是“不足以富国”,而且“颇为伤体”。为怕伤朝廷体面,学士院的同僚绝大多数支持王安石的观点。而司马光却支持曾公亮等人的意见。两人在延和殿同上《郊赉札子》,并当着神宗的面展开了一场辩论。司马光认为当前国用不足,又有自然灾害,节省冗费当从亲贵开始。应该让两府辞赏为宜。王安石认为国用不足是未得善于理财之人的缘故。司马光却说善理财之人不过是聚敛百姓的财物而已,使百姓穷困于国家何利。王安石反驳说,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两人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神宗听了辩论后,为王安石的理财思想及辩论的才能所倾服,更加深了对他的了解与信任。此后,在迩英阁讲读时,常独留王安石谈论富国强兵之计。

同类推荐
  • 李克用传

    李克用传

    李克用(856年—908年),原名朱邪克用,沙陀族人。生于神武川之新城(今山西应县),因跟随其父在剿灭庞勋中建功,被唐懿宗赐以国姓。生前被封晋王,其子李存勖建后唐,追尊为武皇。面对唐末军阀割据、群雄并起、朝政不振、天下大乱的局面,李克用高举振兴大唐的旗帜,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多次南下勤王,为大唐江山的暂时稳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审时度势、不屈不挠、顽强拼搏、英勇奋战,经过不懈努力终于雄踞河东,为后唐江山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
  • 我的中国心

    我的中国心

    吴大观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的航空发动机专家,我国航空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本书是他的口述自传,全面回顾了他从航空救国到航空报国、从热血青年到党员专家,毕生献身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光辉历程,总结了我国航空动力的发展历史和经验教训,从中反映出吴大观同志爱国爱党、无私奉献、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爱岗敬业、殚精竭虑的赤诚情怀和高贵品质。
  • 环球科学朝圣:世界著名科学家和科学的故事

    环球科学朝圣:世界著名科学家和科学的故事

    《环球艺术朝圣:世界著名艺术家和艺术的故事》主要内容简介:在璀璨的艺术星空中,闪耀着无数著名艺术家的名字他们留给人类一笔笔宝贵的艺术财富,而广大青少年读者应予以继承,而且将从中得到最大的收益。
  • 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先驱(下)

    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先驱(下)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主要有政坛伟人、发明始祖、经济导师、军事将帅、科技精英、谋略奇才、企业富豪、思想先驱、外交巨擎、文坛巨匠、艺术大师。阅读这些世界名人的个人简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风采与成功智慧,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能够激励我们的理想和志向,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和事业发展。
  • 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

    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

    本书是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忆录合集。本书由苏联著名陀学研究专家多利宁编辑,是研究、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基础、最直接的资料。回忆录呈现了多面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理解其人其作颇有助益。
热门推荐
  • 先生今天又来了

    先生今天又来了

    【作者第一本书,写的不好请多包涵】江珏过世的奶奶因为担心江珏照顾不好自己,死前将她托付给了远在京城的越家。对于江珏来说她迟早是要去京城转转的,早去晚去都一样。只是没想到季家不仅地势好,就连人也是眉清目秀————*季让遵循自家老爷子的命令去了个穷乡僻刚的地方接人,听老爷子的口气那人应该是个上了年纪有些神奇本事的老奶奶谁想他带回去的是位恰在花季的少女本以为就是个长得好看但行为有些诡异的小姑娘然而当少女一拳拍死一个浑身冒着黑气不人不鬼的东西后季让“……”这一天天的三观无时无刻都在被刷新都市灵异1V1he
  • 战之怒

    战之怒

    在星域的争霸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战士培养系统,这一切是巧合还是有意而为之,这后面究竟有什么阴谋?想知道吗?那么就看!
  • 现世皇妃两世情

    现世皇妃两世情

    这是一个,现代与古代交插的故事。如果喜欢现代,可以只看奇数章如果喜欢古代,便可以只看偶数章。但还是希望你能全部点开,因为,这是一个完整的,交融的故事。。。。曾经,以为那不过是一场梦了千年,也难以遗忘的梦。曾经,以为可把那个人忘记,但最终,却还是忘不了那刻骨铭心的痛。碧梦瑶,一个孤单的活了千年,一直忘不了他的独身女子,却在现代滚滚的红尘中,再与他们相遇。是爱,是恨,是纠缠还是最终依然要悲剧结束?一千年的梦,梦了一千年。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绝望之熵

    绝望之熵

    颛顼帝绝天地通;通天教主、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共同制定封神榜;地藏王菩萨于地狱发下大愿......看似不相干的种种,皆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进行尝试。一切的最后都归结到那最绝望定律:熵增定律。周浪自白玉阶始,且看他在诸多博弈缝隙中,能否改变这绝望。
  • 转瞬遇见你即是人生

    转瞬遇见你即是人生

    懂得越多,知道的越多,明白的越深,对待的人越感情越深厚,到最后越是失望透底,人生不过是场悲哀的闹剧。
  • 我的镇邪司

    我的镇邪司

    师父说我十八岁出山之后,不出半年就会黄袍加身,明天就要出山了,好激动!
  • 桃花为夭夭开

    桃花为夭夭开

    女主名叫桃夭夭,就是一丞相之女,突然有一天捡到了一手链,就开始了,桃花朵朵开的生活。
  • 快穿之家有杂货铺

    快穿之家有杂货铺

    注:本文女主接近疯的边缘可能已经疯了!三观什么的都和她无缘!但是!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她!会!死!得!……好吧不是很惨~因为我心疼女主~我任性呗~杂货铺系统带着它的宿主去到了它家主上的所在地,然后它家主上就突然卸下重任跑了。跑了?跑了!!!系统:宿主,这个……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齐楚:没事,我无妨。系统:那,我去找我家主上了?齐楚:……(哦豁这小系统看起来真的蠢得可以,算了要不让它去找下一任宿主吧,不然自己要做这个杂货铺主人做多久?)齐楚:交给你个艰巨的任务,我觉得你能完成。然后抬手打晕了小系统,洗去了记忆,丢去了三千世界里。而齐楚自己一人在这杂货铺守着,听着看着一个又一个故事的花开花落。注:本文无cp注:此故事接上一本《快穿之杂货铺系统》,是齐楚已经来到杂货铺之后的故事。
  • 爱情动心指数

    爱情动心指数

    又来了!继母又来逼她去相亲了,相亲就相亲啦,这个家伙干嘛成天背著个大冰箱在身上?难怪长得再帅、条件再好,都没有女人敢靠近,不过,她倒是可以跟他约约会打发时间--呃,居然让他们的约会变成了“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