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543400000003

第3章 蜀汉二世 后主刘禅:乐不思蜀

蜀汉后主刘禅小档案

父 亲蜀汉昭烈帝刘备母 亲甘皇后

兄弟排位事实上的嫡长子任数第2任

生存时间公元207年—271年65岁

在位时间公元223年—263年41年

后一任无

蜀汉国祚43年

影响力:★★★

历史标签:乐不思蜀

264年,三月丁亥。洛阳。灯火通明的暮春夜晚,金碧辉煌的晋国王宫。

在悦耳动听的丝竹管弦声里,我们会听到亡国者不时的抽泣声。“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这是何等庄严的巍峨大堂,岂容这种“不和谐音”影响大家的兴致?奇怪的是,满座高官们似乎都没有听到,更确切地说,是这种抽泣声引发了大家更高的兴致——原来,这是“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座上一个面无戚色,大约57岁养尊处优的憨憨胖子,和他们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到看婀娜多姿的蜀伎翩翩起舞中去,看到高兴处就忍不住手舞足蹈,旁若无人。

一个威严的王者看到这里,对旁边一人说:“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这个叫贾充的赶忙回答:“秉晋王:如果刘禅不是这样的人,殿下何由吞并他们?”原来这个胖子就是以“扶不起的阿斗”闻名的前蜀汉皇帝,现“安乐公”刘禅,王者就是“路人皆知”的司马昭。

这件事情还没有玩,更加逗乐的还在后面。不几日,司马昭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赶紧回答:“此间乐,不思蜀。”顷刻之间,这句“恶搞”的话传遍了全魏国。属下郤正听说了,求见刘禅说:“若晋王以后再问,应该闭上你的眼睛,哭泣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陇、蜀,我心西悲,无日不思’。”果然司马昭再问,刘禅依言回答。司马昭却故意板着脸说:“怎么好像郤正说的呢!”刘禅连忙张开眼睛,看着司马昭不打自招:“诚如尊命。”司马昭哈哈大笑。

这幕落下千古笑柄的喜剧,看得左右皆笑。可以说,刘禅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精华”全在这里了。

危难之际:刘备的遗产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道:“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和他的老祖宗汉高祖刘邦一样,相似的地方极多:“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而更出奇相似的是,两人一样经常打败仗,一样的逃跑起来连老婆、儿女都不要了,刘禅实际上不是刘备的长子,他到底丢了几个儿子,只有天知道。

和刘邦一样,刘备锲而不舍终于建立一个蜀汉帝国。这时他都61岁了,比刘邦还大6岁;刘邦起兵是47岁,花了约七年的时间;而刘备起兵是23岁,花了38年的时间,只是占据了一小部分中国。两人一样的不太会打仗,所以屡战屡败,但是刘邦所具有的人才之众和对手的孤寡,却不是可与人才之少和对手之强的刘备同日而语的(当然人才之精是各有千秋的)。刘邦好歹当过乡级干部(亭长),可刘备却是家里穷得来卖草鞋。而且刘备读过几天书,对知识分子的礼遇又是多次向儒生的帽子里撒尿的刘邦远远不能及的。刘备不愧是一个标准白手起家的大英雄,两人若换个位置,刘备一定不比刘邦差,而刘邦则一定比不过刘备,理由:说不定刘邦忍不住又会向诸葛亮的帽子里撒尿呢?

刘备先在校尉邹靖手下镇压黄巾军有功,拜安喜县尉(约副县长兼公安局长),开始了他的征战生涯,任上因鞭打来监察的督邮(不是那个吼声震破天的张飞)去职;此后一直处于四处流浪和不停的失败之中,无一块立足之地,虽也取得过一些不大的胜利,如汝南斩蔡阳(非关羽之功)、博望败夏侯惇、于禁(非诸葛亮之功),但只有在和孙权联合于赤壁大败曹操后,才改变了寄人篱下的苦日子,才得以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规划取得益州,跨有荆(一部分)、益二州,实力突然崛起,给曹、孙以极大的压力。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打败曹操夺取益州咽喉汉中,形势似乎一片大好;而且镇守荆州的关羽发动了襄阳、樊城战役,开始很顺利,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打得曹操几乎迁都。但是在曹操和孙权的联合下,被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江陵、公安,因为关羽性格高傲,两个要地守将不战而降,关羽走麦城被杀。2年后,刘备称帝后忿而起兵,在夷陵遭到最惨的失败,辛辛苦苦累积的精锐几乎一空。刘备因此羞愧交加,在白帝城去世。

此时的蜀国,正如诸葛亮《出师表》里所说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外有魏、吴两个强大的敌手,内有汉嘉太守黄元、牂牁太守朱褒、益州郡大姓雍闿、越隽夷王高定的南中之叛,加上蜀国新败大伤元气,刘备刚刚去世,此时新生的蜀国,就像风中之烛,稍有不慎就会熄灭,非具有力挽狂澜于既倒者不能为之。幸好,蜀国就有一个“千古第一贤相”诸葛亮。

君臣至公:白帝城托孤

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自古被视作君臣关系的典范,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鞠躬尽瘁”——“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这是“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士人们梦寐以求的两代“帝师”稀世之遇。能够达到这种鱼水境界的君臣,只有此二人。

可是,舌头和牙齿这么亲密的关系都会有不合的时候,何况是人呢?因为主张连吴的诸葛亮不赞成刘备对东吴用兵,被刘备留在成都,而且诸葛亮也不得不被留:本来蜀国的人才就少,加上关羽败亡,张飞被刺,还有“凤雏”庞统、法正早死,他留居成都除了监护太子刘禅,也有“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的刘邦第一功臣萧何的作用。如果有人替位,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师,情况肯定不一样,因为刘备是“常败将军”,他“连营七百里”的排兵布阵,连军事水平并不高的曹丕都指出其必败。

刘备小瞧了吴国年轻的新统帅陆逊,以致遭到惨败,在永安(奉节县)白帝城一病不起,刘备章武二年(222),召益州犍为太守(紧邻成都南)李严到了永安,拜尚书令;三年二月,刘备急招诸葛亮到永安;四月,刘备对两人托孤。

凄然托孤。“托孤”是古代“家天下”政治几乎不可避免的重大政治现象,它往往发生在先君早逝、嗣君年幼的情况下。孔安国说:“六尺之孤,幼小之君。”又说:“临终之命曰顾命。”因此后世受托孤之任的大臣常被称为顾命大臣。古人二十“弱冠”为成人,所以小于二十才能称为“托孤”。

托孤的对象应该是满足忠诚足够深、能力足够强、威望足够高、与先君关系足够好等几个条件的大臣,其中忠诚是第一条件。无疑,诸葛亮是最符合的人选。

第二个李严刘备就煞费苦心了,他其实是荆州南阳人,因兵乱入蜀在刘璋手下有五年时间,只任区区的成都县令,自然有屈才抱憾之感,刘备一来,正好另择明君。识人的刘备一下就提升为升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犍为是蜀国要郡,毗邻成都,物产丰茂,刘备入蜀国后铸造的“直五百铢”钱币,背左有直书“为”字,就是铸造于犍为郡的(是中国最早的“地名钱”)。李严对刘备的知遇也是回报以耿耿忠心。刘备登基时有异象“黄龙见武阳(犍为郡治)赤水,九日乃去。”大家因此都说“大王当龙升,登帝位也。”所谓的“黄龙”,其实就是李严为了劝进所炮制的异象,这对刘备来说当然是大忠臣了。后来,这里成为刘备的“籍田”。李严的能力也是益州里面出类拔萃的,曾经镇压了土著豪族马秦、高胜等在郪的造反和越嶲土著大帅高定包围新道县的军队。

《三国志》里历史上最著名的托孤是如何进行的呢?

——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先主传》)——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诸葛亮传》)—— “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李严传》)此时刘禅还在成都,没有见到刘备最后一面,这是历史的黑色幽默:如果地下有灵,治国无能、不战而降的他恐怕也无颜见刘备,相见不如怀念,徒增烦悲而已。

托孤时诸葛亮自然是一号角色,那二号李严的地位如何理解?李严是尚书令(但不录尚书事),军职是“中都护”,相当于魏国司马懿的都督雍、凉等一或多个州的军事,蜀国只有一州,李严的中都护都督五个郡,实力远在郡守之上。

刘备选择诸葛亮和李严,应该说是费了心思的:诸葛亮是可以信赖的荆襄原从老人代表;李严是荆州南阳人、东州人士,又是刘璋手下,是新人代表,所以刘备把他用来平衡诸葛亮。

刘备的托孤算是托对了人,比起同期托孤的魏国曹叡托曹芳给司马懿和曹爽、东吴的孙权托孙亮给诸葛恪等五人等以血淋淋收场的结局,尽管诸葛亮、李严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一些权利之争,如李严请求割益州东边五郡为巴州,诸葛亮没有许可;后来李严因为犯错被免职等不良情况,但总体而言,这是历史上最好的托孤了,因此流芳千古。

托孤之谜。关于刘备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在历史上争议很大。有人说这一席话,困惑了中国二千年——如果是按《三国演义》中刘备所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那样话说的明白,自无后人的疑议。

刘备真实的想法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了,所以至今众说纷纭。择其要者,不外以下这几种说法:

1.真心说。陈寿也赞成这种说法,并且在《三国志·先主传》的评语里面高度评价说:“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赵翼也说:“千载之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情流露?”卢弼《三国志集解》在反驳孙盛等质疑时也说:“有所感于中,不觉言之如是”。

2.权谋说。有人认为是刘备不得不托孤于诸葛亮,又怀有猜忌,于是“阴怀诡诈”出此言,逼诸葛亮表尽忠之态,“非剖心出血以示之,其能无疑哉”(王夫之《读通鉴论》)。孙盛也认为 “(刘)备之命(诸葛)亮,乱孰甚焉!”—— “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辞,非托孤之谓。”

3.还有一种说法,所谓“自取”,不是“自代”,而是指刘禅不肖无能,诸葛亮可以在刘备另外二子中“选取”立一个。但联系上下文就知道此说不通。如果是“选取”另立一个皇帝,那何必拿曹丕出来说事、对比?

争议主要发生在1、2种说法中。它是千古之谜吗?

笔者斗胆提出第四种说法:这是一句可有可无的客套话——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所以不必看重这句话。为什么呢?

首先,这句话不稀奇。如果单独看这一节,不可避免地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认为是“惊世骇俗”的一句话,基本会赞同陈寿的说法。但三国里六次托孤,几乎同样的话就发生过三次之多,另外两次分别是孙策托于张昭:“若仲谋(孙权)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吴历》)刘表托于刘备:“表病笃,托国于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魏书》)。

刘备两次遇上,第一次是受托者;第二次刘备是托付者;刘表之语与刘备之语同出一辙,还更明确。“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不可能无动于衷,并会铭记于心。所以刘表的托孤之语对刘备影响甚大,也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

正因为这类话在不同场合反复出现,所以其真实的意思都一样,就是——“嗣子可辅,辅之”,这个问题看似个二选一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只有一个答案,绝不会是要其取而代之,所以笔者以为它是一句客套话,并不一定具有深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其次,它不是刘备真心让位于诸葛亮,因为自古没有人会甘心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白白送给别人,哪怕他是自己最信任的人,刘备也绝脱不了这个历史的惯性。同时他更不是有些人所说的一个阴谋诡计。如果这是诡计,那三次都是不足道的诡计?诸葛亮之所以表态尽忠,是处于他的忠臣本心,感刘备的知遇之恩,即使没有这句话,他也一样会尽肱股之力的。如果说这一句话有压力的话,也会使得诸葛亮更加努力。

其实,毛宗岗评《三国演义》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或问先主令孔明自取之,为真话乎,为假语乎?曰:以为真,则是真;以为假,则亦假也。”此话说到点子上了。

政由葛氏:虚君刘禅和实相诸葛亮

中国文人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的最高治国理念是“虚君实相”,也就是承认国家是属于皇帝的,是董事长,但治理权即总经理的位置是丞相的。但是这种设想未免太理想化而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只要看看明朝之后完全废除丞相制(之前就多次废兴),由皇帝直接管理六部(亲兼丞相)就知道了。“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这样的事例只有诸葛亮这一次,是不可复制的,正因为极少,所以才显得尊贵,而这,是以皇权的屈尊换来的——皇权可以长期屈尊吗?

当年五月,太子刘禅袭位于成都,时年十七。大赦,改元建兴。从此,刘禅在诸葛亮手下(而不是诸葛亮在刘禅手下)渡过了十二年不动脑筋的享福岁月。

刘禅出生之谜。虽然还有两个更小的弟弟刘永和刘理,刘禅的继位还是毫无悬念的,虽然他本身愚钝。他的出身是完全清楚的,除了在长坂坡身在襁褓中与刘备失散被赵云血战救出,以及在嫁给刘备的孙权妹妹回东吴时险些带走却被赵云和张飞救下这两次历险外,一生都波澜不惊,有诸葛亮作为后盾,又无人夺嫡,可谓“身在福中”(却不知福)。

不过《魏略》有另外一种说法:当初刘备在徐州小沛,被曹操攻击抛弃家属,这时数岁的刘禅随人西入汉中被卖。到了建安十六年,扶风人刘括避乱入汉中买得他,问知情况就养为子,还给他娶媳妇生了一子。那时有姓简的,刘备得益州后被任命为将军,到汉中张鲁处出使,刘禅就去见简将军,简问后大喜,就给张鲁说了,张鲁就把他送回益州,立为太子。这个说法太过离奇,可以作为上好的电视题材,不过却是假的。裴松之等早就指出其错漏:如果他是在小沛所生,继位当是24岁了,完全与其本纪的17岁不合。

白纸一张。古人常说“素丝无常,唯所染之”,意思就是无色的丝,你染成红呈红色,染成黑呈黑色。用在人身上,就是俗话说的“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坏人学坏人”。刘禅的几十年皇帝生涯,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看看《三国志》里刘禅的本纪,通篇是别人的言行,他完全是白纸一张。本来,“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可我们看到的是他要吗不画,要吗是涂鸦。本纪里有这样的记录:“(建兴)十四年夏四月,后主至湔,登观阪,看汶水之流,旬日还成都。”连一次极其普通的出巡都有郑重其事地记下来,可见其事迹苍白到了何种地步!可见他平日深居简出,不知稼穑之艰难。

是该怪作为“相父”的诸葛亮不放手吗?基本不能怪。诸葛亮为了培养他可谓用心良苦,刘备在遗诏里说:“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诸葛亮对刘禅是有感情的,刘禅就出生在诸葛亮出山那年,两人可以说是患难之交。刘备在白帝城病危,有一个不知道名的射君来到,刘备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三国演义》里说刘备为了酬谢赵云救独子刘禅的大恩,把刘禅往地下一掷,是否历史上真的是刘备把他掷成了“脑震荡”无法识别,但是,刘禅的智力有问题是无可置疑的,这在后面反映得很多。在这里,诸葛亮称赞他学业有大的长进,可能是为了宽将死的刘备之心。

从诸葛亮亲笔为刘禅书写法家、军事家的书籍给刘禅学习,从感人肺腑的《出师表》里可以看出,他为刘禅选好了正直忠贞的大臣,以匡正其缺漏,“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这些谆谆教诲,我们不难读出诸葛亮“恨铁不成钢”的遗憾和期望,可是,无论母鸡如何努力,天天抱着鹅卵石,却是孵化不出来小鸡的。对于这个天生或者后天的弱智,正如司马昭所说的,就是“天下第一智慧”诸葛亮在,也无法给他开窍醒脑。诸葛亮曾经说过刘禅:“富于春秋,朱紫难辨”(年纪还小,但昏昏迷迷,见《三国志。董允传》)。诸葛亮不是喜欢抱怨的人,可他也忍不住说出这样的话,可见刘禅混蛋到了何种地步!遇上这样的皇帝,就是历史老人也只有徒呼奈何!

当然,也不能说诸葛亮完全没有责任。朝廷大权总归于他,我们看不到在诸葛亮的辅导下,刘禅有何正确的决策,这就是一个老话题:是让牛边下田边学耕田,还是让牛学会了耕田再下田?毫无疑问,前一种是对的,任何人都是在挫折中学会前进的。由于诸葛亮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回报,夙兴夜寐,事必躬亲,哪怕打小兵20板子都要自己监督,看账簿看得汗流浃背,虽然他无怨无悔,可没有放手锻炼刘禅,让刘禅乐得无事,安于享乐,这也不是正确的方法。

在诸葛亮执政期间,政局平稳,生产发展,法令严明,是三国最好的治理。他军事上最重要的行动一是平定南中,二是五伐中原(不是六出祁山)。因为荆州的丢失,无奈只有一条北伐之路可走,在最有希望的第一次出奇不意、魏国南安等三郡响应之时,却因“失街亭”不得不撤退,功败垂成。以后的北伐,只能说是尽努力了。蜀军人少,却打得司马懿宁可接受女人衣饰也绝不出战,还丧失了猛将张郃,成绩不能说小。可是诸葛亮到底还是多次因缺粮或者魏军的坚守不战而退军,留下了深深的五丈原遗恨,让人无限感叹:“下国卧龙空寤主, 中原得鹿不由人。”

刘禅捣乱。诸葛亮忙得要死,可是刘禅却闲得要死。刘禅长大,不但没有为诸葛亮分忧,反而成了累赘,也许他不帮忙还好,他一旦帮忙,倒是“越帮越忙”。刘禅很少的事迹里,倒有一件丑闻:建兴十二年正月,宗族车骑将军刘琰之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一个月才出。胡氏有美色,刘琰疑其与刘禅有私。大臣的夫人按礼是不能入宫居住的,刘琰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后宫和妓院是天下最肮脏的两处地方)。刘琰气愤不过,气呼呼地叫小卒以履挝打胡氏之面,而后休妻。胡氏上告,刘琰竟被弃市。当诸葛亮在前面呕心沥血,于同年八月去世之前,刘禅倒还不知好歹在后方游龙戏凤、争风吃醋,岂非朽木不可雕也?

贵人忘事:缺德的刘禅

刘禅不仅缺心眼,而且缺德。这充分体现在他对赵云和诸葛亮的追谥上。

漠视赵云。“子龙一身都是胆”的赵云是三国迷最喜爱的武将,作为一个战场厮杀的猛将,却具有不一般的战略意识,例如他劝刘备不能攻下成都就“分田分地真忙”,而应该归还百姓的田地收拾民心,后来他又劝谏不宜攻吴,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他是一个文武全才的将军,而且两次救了刘禅的命。

第一次是建安十三年在长坂坡,“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三国志。赵云传》)第二次是建安十九年后刘备得到刘璋益州,此时孙权派人迎回孙夫人,她带着刘禅回江东。因为孙权觊觎荆州已久,很可能把刘备唯一的骨血小刘禅作为政治砝码以交换荆州,幸好被赵云和张飞带领水军拦截救回,后来孙夫人就再也没有回过荆州。

功高莫过救驾。赵云两次救驾,特别是第一次是浴血奋战才救出的,对刘禅来说是恩深如海,可是在建兴元年(223)刘禅登基普封,才得以升任地位十分普通的镇东将军。这些也就罢了,建兴七年(229)赵云病死,他没有追谥,而是过了长达27年在姜维任大将军后的强烈要求下才追谥为“顺平侯”的。知恩不报非君子,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禅可谓忘恩负义之至!他在风花雪月的时候,早就把赵云的不世之恩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而对佞臣陈祇,他却迫不及待地追谥,实在是咄咄怪事。

禁祀诸葛亮。诸葛亮是刘禅的“相父”,又是亲家(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娶刘禅公主)。他以死报答刘备三顾之恩,以复兴汉室为己任,可是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在当时就得到包括各国的高度认可。后来统一三国的晋武帝司马炎问给事中、原蜀臣樊建诸葛亮之治国,听后感慨地说:“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可是,对于这样一个经天纬地、百姓哀思的伟大人物,刘禅是如何对待的呢?应该说他的态度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他需要诸葛亮帮助他解决治理全国,没有诸葛亮,他就没有主心骨;可是有了诸葛亮,刘禅完全只能干祭祀之类的事,有他无他一个样。所以,体现在行动上,他杀了上书说诸葛亮坏话的犍为太守、丞相参军李邈;可另外一方面,他马上废丞相之职,以免再出现一个“诸葛亮”一手遮天,这充分体现了对诸葛亮的不满。他最让人不耻的是禁止祭祀诸葛亮。诸葛亮刚亡,各地请求为他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合不允许。刘禅可以禁止官祭,可无法禁止百姓私祭于路上。有人说可让他们立庙于成都,刘禅坚持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一起再上表,建议靠近其墓,立于沔阳,断其私祀,以崇正礼。见群情不可犯,刘禅这才勉强同意了。

——这时,是刘禅景耀六年(263)年,此时距离诸葛亮去世已经29年了!也是蜀国灭亡的那年了!——秋天,魏镇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诸葛亮之庙,令军士不得在左右放牧采樵。这可见敌人对他的尊重,亦可见刘禅全无心肝!让人叹息如此蠢货实在不值得诸葛亮为他如此操劳。

就算刘禅不愿在成都为诸葛亮里庙又怎么样?今天成都武侯祠的正名实际上是“汉昭烈庙”,也是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祭庙,杜甫写道“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可是人们却亲切地称呼它为“武侯祠”。刘备也是三国最人道的仁君了,可名望与诸葛亮比,还是差之甚远——正所谓 “是非自有公论,公道自在人心”,刘禅是白费劲不说,自己还留下一个忘恩负义的恶名。

甚至到了后来,刘禅连“四时之祀,或有不临(谯周语)”,他批评刘禅举行四时祭祀有时并不亲临,那他干什么去了?“而池苑之观或有仍出”,他到池塘园林去游玩去了!祭祀祖宗、社稷乃是国之大事,刘禅都如此敷衍塞责,懒得参加,真真叫刘备、诸葛亮、姜维欲哭无泪!

朱紫难辩:诸葛亮之后的刘禅

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不幸在战斗一线病逝。死前,刘禅派李福去探病,诸葛亮安排了继承者先后为蒋琬、费祎。诸葛亮一去,刘禅就不设丞相,以蒋琬为尚书令,接着迁大将军。此时刘禅29岁,还是一个懵懂的青年,依然开心地“浪费粮食”,不知身上重任,任凭岁月远去,而智力反倒有下降的趋势。

蜀国内讧。诸葛亮一死,蜀国就遭遇一次严重的内讧,发生魏延被杀的冤案,这是蜀国的不祥之兆。

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以魏延为前锋。一天,魏延刚刚走出诸葛亮大营十里外的军营休息,就梦见头上生了犄角,就问占梦家赵直。赵直当面对他说:“麒麟有角而不用,是不用战斗而敌人将要自破之象。”下来赵直却暗地里对别人说:“‘角’这个字,是刀下用,头上用刀,其凶甚矣。”这是一个死兆,而魏延却并不知道。

在蜀军,他是仅次于诸葛亮的二号人物,而且是蜀国不可多得的一员猛将,性格刚硬,自视甚高。诸葛亮临死,悄悄地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安排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魏延不从命,大军便自发回成都。诸葛亮去世后,蜀军秘不发丧。

魏延得知诸葛亮死讯,发现杨仪他们正依次退军,大怒,就抢先南归,所过都烧绝了栈道。双方竞相上表说对方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成都。可怜刘禅哪里能够分辨是非曲直?他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由于魏延一向眼中无物,蒋琬、董允都保杨仪而指责魏延,刘禅也就相信了。

杨仪等昼夜兼行,跟继魏延之后朝南回归。魏延先据南谷口,遣兵北击杨仪等,王平叱责魏延:“诸葛公刚刚去世,尸骨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部下都知魏延理屈,皆散去。魏延独与其子数人逃奔汉中,被马岱追斩,其首级交给杨仪。

杨仪也是一个性格有严重缺陷的人。他见死对头已死,大喜,亲自踏之,还夷魏延三族。可怜威风凛凛的魏大将军,没有死于战场马革裹尸还,却是死于争权夺利的谋杀,岂不悲夫?!自此,除了多年后的姜维,蜀国再无威震敌国的大将,而这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重要历史原因。

魏延有反骨吗?就历史而言,他并不是一个有反骨的人,陈寿评论说:“原来魏延不是北降魏而是南还,只是欲除杀杨仪等。”又说平日诸将素不和,但魏延希望舆论会推举他代诸葛亮。司马光也说他实无反意也。

有意思的是,指责魏延造反的杨仪倒因为没有掌权,对费祎口出恨言:“以前丞相亡没之际,我若举军以投魏氏,任官会落得如此吗!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费祎大惊,密表其言。于是被废为民,后又上书诽谤时政,遂被捕,自杀。

蒋琬当政。蒋琬早年以荆州书佐随刘备入蜀,拜广都县长。一次刘备突至广都巡查,见蒋琬不理众事,当时又大醉,大怒将杀他。诸葛亮为他说情:“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刘备一向敬重诸葛亮,才不加罪,只是免官而已。

蒋琬被免之后,一夜做了个奇梦:有一牛头在门前,流血不止。他感到很恶心,就请问占梦家赵直。赵直却说:“夫见血者,事分明也。牛角及鼻,‘公’字之象,君位必当至(三)公,大吉之征也。”顷刻,刘备再命他为什邡县令,后为丞相长史,加抚军将军。诸葛亮多次外出用兵,蒋琬都足食足兵以相供给,深得诸葛亮信任和看重。经过多年的考察,诸葛亮认为大事可付,临死前,密表刘禅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果然,诸葛亮一死,刘禅就以蒋琬当政,还是“甩手掌柜”模样,既不知道任用、培养人才,又不知道亲理国政,完全是尸位素餐的“造粪机器。”

在蒋琬执政的延熙七年(244),蜀国大败魏国大将军曹爽十多万大军的进攻,这是魏国多年唯一的进攻,损失惨重,从此再不敢轻举妄动了。两年后蒋琬去世,39岁的刘禅才自摄国政。掐指一算,他竟然无忧无虑地过了22年——数十年如一日的疯狂玩耍,数十年如一日的混天过日。

刘禅是的一生,可以说是幸运的一生,没有人和他争皇帝位置,又先后有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四英相”和大将军姜维辅佐,基本上既无大的反叛等内患,又很少敌国入侵。养尊处优,不知艰难,可以说过得是“吃了睡,睡了吃”肥猪般的“好日子”,安然当了41年的太平皇帝。

对于图谋不轨的人来说,懵懂无知的刘禅是最好的皇帝;可是对于忠勤王事的人来说,他就是不折不扣的拖累。他如果不干政,大臣无非就是累点;可他一旦亲政,危害可就不一般了。一个巴掌拍不响,自古历史上的坏政,仅有一个坏皇帝是不够的,必然还有坏的臣子。如胡亥和赵高就是一对亡国的“好搭档”,刘禅也有两个“好搭档”。

两个混蛋。陈祗是以“月旦评”闻名的蜀国司徒许靖兄之外孙。少孤,长于许靖家里,弱冠知名,会一些五花八门的数术,费祎甚异之,故超拔在董允后担任内侍。尚书令吕乂死后,代理尚书令。大将军姜维虽班在陈祗之上,常因率众在外,很少主持朝政,就给陈祗以弄权的空间:“(陈)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于(姜)维”。

董允在任时,对刘禅的管教尚严,这时刘禅喜爱宦官黄皓。黄皓“便辟佞慧”,想方设法投其所好奉承刘禅。董允常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黄皓。黄皓畏惧董允,不敢为非。终董允之世,黄皓之位不过黄门丞,就是一个单纯跑腿的。但是,延熙九年(246)董允去世后,一切都变了。陈祗代董允为侍中后,就不停地贡献美女,纵容刘禅昏天黑地忘乎所以地玩乐,刘禅这才体会到当皇帝的快乐,只恨以前“虚度”了时光,更加荒芜朝政,在陈祗的献媚和黄皓的诋毁下,他还深深的埋怨董允管制太严,是把自己不放在眼里。

陈祗还与黄皓互相表里,黄皓开始干预政事。景耀元年(258)陈祗死后,刘禅痛惜不已,到了一发言就流涕的地步,仿佛他是个诸葛亮似的大忠臣,还下诏追谥为“忠侯。”还赐其子陈粲爵关内侯,拔次子陈裕为黄门侍郎。如此厚遇,和赵云相比完全是天上地下,毫无天理。从来好人不得长命,坏蛋偏要“老而不死是为贼”,这样的昏君皇帝不早死,偏偏当了三国在位最长的皇帝,真是天理不公!

陈祗死后,黄皓从黄门令升为“中常侍”(一听到这个名词就知道直接导致东汉覆没的恶魔又借尸还魂了),操弄威柄。刘禅对他非常信任,以前皇弟甘陵王刘永憎恨黄皓,黄皓就诬告刘永,刘禅不听人话听鬼话,疏元刘永,“不得朝见者十馀年”。其他大臣董厥、诸葛瞻都不能矫正,连大将军姜维都因为其险恶而不得不外出避祸,给魏国以进攻的良机,在魏国大军压阵的危急时刻,专权的宦官黄皓信奉巫鬼,说敌人终不会来,告诉刘禅不理其事,刘禅信以为真,依然花天酒地,群臣都不知道军情,根本没有防御,终至覆国。邓艾灭蜀,闻黄皓奸险,将杀之,而黄皓厚赂邓艾左右,居然得保全狗命,邓艾也就大失蜀国人心了。

蜀汉亡国:不应该出现的结局

人家说“敝帚自珍”,自己的东西连一个扫帚都会爱惜,何况是万里江山?可既然刘禅连它都不爱惜,那就只好任人宰割了。蜀国后期的历史,和姜维密切相关。

姜维北伐。诸葛亮临死曾说:“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后来蒋琬、费祎都基本继承了这个自守的国策,在姜维跃跃欲试的时候总是抑制其行动,每次都只给他不超过一万的人马。延熙十六年(253),在开岁首大会的时候,执政的费祎不幸被魏国降将郭修刺杀。姜维继任大将军后,蜀国再次由守势转为攻势。

姜维字伯约,本是魏国天水郡冀县人,是远近闻名的孝子,年少时就希望功成名就,做事不同于常人。后为州从事,参本郡军事。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他被第一次北伐的诸葛亮收服。这个过程,《三国志》中有有趣的记载:姜维等随天水太守马遵外出巡行,马遵听说蜀军已至而诸县应蜀,就怀疑姜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单独夜奔上邽。姜维等追迟了,城门已闭,不纳,姜维等无奈就一起去见诸葛亮。

姜维当时是被迫投蜀的,却谁也不料后来对蜀最忠心的竟然是这个降将!姜维初投诸葛亮,诸葛亮即高度评价了他“其人,凉州上士也。”,辟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27.巧合的是,他俩都是27岁出山助蜀。粮谷是军之要最,这个任命足见姜维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和期望。姜维后迅速迁中监军、征西将军,可谓少年得志。与在魏国受到的冷遇和猜忌相比,诸葛亮如此厚待,怎么不叫姜维肝脑涂地?

诸葛亮很重视锻炼姜维,几度出兵,都把他带在身边言传身教,教授平生所学,使姜维深切感受到了诸葛亮公忠体国、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也使他的能力迅速提高,可以说,诸葛亮之待姜维,有师生之谊,也有父子之情——即使是亲生儿子诸葛瞻,诸葛亮去世时才八岁,也未享受到这种待遇。这种“师”与“ 父”的两重关系,一直维持到诸葛亮五丈原逝世共约七年。

姜维是幸运的,遇上了“天下智绝”诸葛亮的青睐,历史给予了他广阔的舞台让他得以尽情挥洒自己一名智勇双全将领的机会,最终青史留名;姜维又是不幸的——只为这如泰山般的相托遗言,北伐的重任渐渐交到他的肩膀,致使他和武侯一样呕心沥血,把整个后半生义无反顾的交付给完成诸葛亮收复中原的夙愿上去了,死犹未已,让后人扼腕。

《三国演义》中说他是“九进中原”,实际姜维参与北伐,共计有十一次以上。他最大成绩是第七次,即延熙十八年(255年)魏国毋丘俭、文钦反叛,司马师病死的那一次。姜维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王经众死者数万人。在诸葛亮手中,最好曾经是斩首数千人,这是他比师父还好的成就。但是,蜀军也会受到不小损失。硬碰硬的战法对国小民寡的蜀国是不利的。

次年的第八次北伐,是他迁大将军后的第一次,这时已经54岁了,他最宝贵的青春早已经逝去,而他却依然壮心不已。这次他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约会于上邽。但胡济失期不至,被魏大将邓艾破于段谷,死者甚众。姜维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在景耀五年(262年)的第十次,他率众出汉、侯和,为以逸待劳的邓艾所破,只得还住沓中。此时,蜀军多次徒劳无功,实力削减;而且宦官黄皓弄权,姜维只得在外屯兵,形势转为战略防御。姜维的北伐总的来说还是胜多败少,军队损耗也是魏重蜀轻,而且决战于魏地,蜀汉未受侵扰,就蜀汉的弱小的综合国力而言,成绩也是优秀。但对姜维的北伐,历来贬多褒少,当然也有不少人力挺。

三路攻蜀。蜀国一旦停止进攻,魏军就不请自来了。蜀国四周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更加上魏军虽众,多年以来从司马懿开始就有畏蜀如虎的“光荣传统”,一直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说灭蜀似乎是痴人说梦。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早欲仿效曹操当周文王,只是功业不显,所以计划灭蜀。此时,唯独没有和蜀军交过手,不知道蜀军厉害的司隶校尉钟会赞成。司马昭大怒,派主薄师纂威胁和蜀军打了多年交道的征西将军邓艾,不愿去的邓艾无奈才不得不奉命。于是司马昭派18万大军,其中邓艾3万自狄道攻沓中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3万到武街绝姜维归路,镇西将军钟会10万多自骆谷袭汉中,同时还虚张声势,假装做出造船欲攻东吴模样。大军出发时,还有将军邓敦说蜀不可讨,被司马昭杀了祭军。

此时蜀国全国只有十万人马,在前线的不过五万左右。姜维得知消息,上表刘禅宜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及阴平之桥头,以防未然。但刘禅误听黄皓的胡说八道根本没有防御。

钟会自己率领大军直扑汉中阳安关,守将是傅佥和蒋舒,蒋舒本为武兴督,在位无功,被派去助傅佥守关,因此怀恨在心,见到魏军前来,就出城投降。胡烈乘虚袭城,傅佥格斗而死。

姜维一听说钟会大军进入汉中,就率全军向汉中转移。诸葛绪的三万魏军早占据咽喉要道桥头,姜维归路已绝。不料姜维不愧是诸葛亮的高足,只见他使用调虎离山之计,做出一副抄魏军后路的样子。诸葛绪果然上当,后退三十里。其实姜维只入北道三十余里,一闻诸葛绪北上,就立刻还军穿越桥头。等到诸葛绪知道上当,还师阻截,蜀汉已经通过桥头一天了。

姜维等退保剑阁,据险而守。此时魏军发生了第一次内讧,诸葛绪不愿听邓艾指挥而靠近钟会,不料正中钟会下怀,借口他畏懦不前用囚车送回,还兼并其军。钟会劝降姜维不成,就猛攻天险剑阁,但无法攻克,而粮食将尽,士卒疲惫,只好准备“高兴而来,败兴而归”打退堂鼓了。

不战而降。但是,邓艾偷渡阴平景谷道成功!他自阴平道走无人之地七百多里,其地山高谷深,至为艰险,邓艾带头以氈裹着自己滚下山谷,将士鱼贯而进。此时江油关守将马邈主动投降,蜀国令代理都护卫将军诸葛瞻(诸葛亮之子)拒敌,可他没有占据险要,而与得到休养的魏军硬战,先胜后败,伏尸数万,诸葛瞻等战死沙场,其子诸葛尚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就飞马冲入敌阵战死。

邓艾又一鼓作气攻陷雒县,“黑虎掏心”威胁成都,蜀国无险可守,刘禅在谯周等主降派劝导下决定请降,北地王刘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可贪生怕死的刘禅不纳。是日,刘谌哭于刘备庙,杀妻、子后自杀,左右无不涕泣。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李商隐《筹笔驿》)六神无主的刘禅派张绍(他是竟然是虎虎生威的张飞次子!又一个虎父犬子!)和有谯周等带着降书去请降。邓艾见天上掉下了“馅饼”,很高兴地接受了。他一到了成都,刘禅就忙不迭地率太子刘璿及群臣六十多人面缚抬棺来到邓艾的军门投降,被邓艾依东汉邓禹故事,承制拜为代理骠骑将军,蜀汉就此灭亡。蜀的灭亡,为晋的统一打下了第一步。论功,邓艾是当之无愧的灭蜀第一功臣。

刘禅又派人去广汉郪县命令姜维等投降,姜维等得到命令,“将士咸怒,拔刀斫石”,无奈便到钟会军中投降。做为亡国之将,姜维仍不失真正武士的风采——“(钟)会谓维曰:‘来何迟也?’维正色流涕曰:‘今日见此为速矣!’” (干宝《晋纪》)钟会也很惊奇他的话,对他另眼相看。

蜀国余音

“象牙宝帐无言语, 从此谯周是老臣。”蜀国似乎已经灭亡,却还很精彩的挣扎了一下。

惊天巨谋。蜀国已灭,分赃不均的魏军内部却又内讧起来。钟会是魏军总帅,却被姜维拦得没了脾气,几乎退军,而邓艾却夺取了大功。钟会是魏太傅钟繇之子,家世高贵,瞧不起卖牛娃邓艾;自己又有“武库”的外号,却功居邓艾之下,论功行赏邓艾当了太尉,钟会只当了司徒(可叹的是,结果两人都没有得到任命书),虽然都位居“三公”,却是太尉压了司徒一头,钟会更加忿忿不平。他本来就有不逊之志,欲图做第二个刘备,他的想法,连亲哥哥钟毓早就给司马昭说了。司马昭乃是一代人精,岂会不知道钟会的厉害?但一切都在他掌握之中,为防万一,他带兵十万以支援钟会为名到了长安。

姜维利用钟会、邓艾之隙,决定拉钟会下水。他想先借钟会之手除掉邓艾,诛杀魏国诸将,再杀了钟会,尽坑魏兵,以恢复蜀汉。他还以密书给刘禅:“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对姜维的耿耿忠心,我们无法不给予高度的评价,但也只能说,一片热血流错了对象,流给蜀国尚可,流给刘禅实在是不值!

邓艾的性格有巨大的缺陷,一是被困难吓倒不敢攻蜀;二是在灭蜀后却自觉功高颐指气使,大吹特吹——“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遇上),故穷耳。”却被有识之士背地里嘲笑。开始邓艾还能约束部下,但自从他得到重贿免死蜀人恨不能食其肉的黄皓后,蜀人为之侧目。他甚至忘乎所以不听司马昭的话,为了稳定降地局势,历来征服者都是不允许投降者再居原地的,可邓艾却说宜权停留刘禅在蜀,甚至他还越权定计“以为可封刘禅为扶风王”。司马昭得报大怒,派监军卫瓘警告邓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可是邓艾死不悔改,触动了司马氏最为敏感的猜忌神经,动了杀机。

钟会父亲钟繇是大书法家,他的书法也非常出众,仿书只是雕虫小技。他利用司马昭对邓艾的不满,在剑阁拦截了邓艾的章表,伪造了一封邓艾的书,改变了字句,让语句悖傲,以激怒司马昭。他又毁了司马昭的回书,亲手作伪书以疑邓艾。接着,又联络和邓艾不合的胡烈、师纂等,诬告邓艾欲图不轨,于是一拍两合,司马昭以诏书派卫瓘捉拿邓艾。邓艾被捉时正梦周公,口吃的邓艾才如梦初醒,更加“有口难辩”,仰天长叹:“艾忠臣也,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复见于今日矣。”邓艾到死都还是糊涂鬼,不知道自己因何而死!

邓艾被捉送洛阳,钟会实力大振,野心勃发。他已经把伪降的姜维当作腹心,密谋复国的姜维撺掇他利用郭太后国丧之机大杀魏军将领。不料谋泄,钟会、姜维等全部被魏军所杀,死时姜维被剖,胆大如斗。钟会死后,邓艾的部下马上去追其囚车。而卫瓘怕对自己不利,就令田续在绵竹杀了邓艾父子。邓艾的死无非是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千古名言再增加了一个故事而已。

刘禅出丑。蜀一亡,司马昭为了安定原蜀国,立刻分益州为梁、益二州,次年三月还把刘禅给迁到洛阳,任命他为“安乐县公”(这个称号对如刘禅来说倒是恰如其分的)。愿意跟随他的只有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督张通几人,其中谯周到了汉中就因病不能前行。

郤正和姜维的关系不错,他与黄皓只是周旋并不阿附,前后经三十年,黄皓从微至贵,操弄威权,郤正既不为他所爱,亦不为憎,所以官不过县令级别。在洛阳刘禅幸好有抛妻弃子的郤正相导,《三国志》称他“举动无阙”,可是我们一看“乐不思蜀”就知道他在历史上所出的天下奇丑多大了,因为他是陈寿曾经的君主,所以良史陈寿也不得不忍住亡国的悲痛为他粉饰。这时刘禅才慨然叹息,恨知郤正之晚。郤正天天在内朝,那时刘禅干嘛去了?所以我们不能不骂刘禅的该死,“船到江心补漏迟,书到用时方恨少”,怨天尤人的人,只配这种结局。

好死不如赖活。这样的“安乐”日子“安乐公”居然还过了7年,于泰始七年(271)死于洛阳,终结了其“扶不起”的一生。

关于刘禅的故事还没有完。他一蹬腿倒是彻底的无忧无虑了,可历史还要戏弄一下他。作为匈奴人后裔的刘渊反晋,却尊蜀汉为先,还把刘禅追谥为“孝怀皇帝”(可惜无人承认)。历史老人的玩笑开得是越来越大了:匈奴人是刘邦的死敌,却由匈奴人改姓为刘来继承汉朝;他们也是榆木脑袋,尊谁不好,偏偏尊“二世宝”刘禅为汉怀帝?难怪这个朝代也是个只有11年的短命王朝!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亡国的责任

鼎足三分已成梦。蜀国的灭亡,是广大三国迷甚感悲痛的事。有的读《三国演义》甚至读到诸葛亮死就读不下去了。是啊,有如此之险国,有如此之人才,竟然这样前后只有六个月就出乎意料的猝死,当年刘备可花了3年的功夫和大价钱的啊(凤雏庞统),对此谁该负责?

第一,刘禅的首要责任。毫无疑问,刘禅是亡国的首恶。虽然刘禅并不凶残,没有大肆屠戮无辜,但是,把国家治理好才是君王的本职。可是刘禅做到了吗?根本没有,他是一个不以家国为念的无为昏君。他的治国是白纸一张,或者说是黑白夹杂,正事没有一两件,错事倒不少,其中他宠爱祸国殃民、狡诈阴险的宦官黄皓和为人无行的陈祗,导致国家政局混乱,到了连一号顶梁柱姜维都要出外避祸的地步。在他的亲政治理下,把诸葛亮时代留下的官吏清廉爱民、尽心尽责的优良传统糟蹋得一干二净,导致经济滑坡,百姓困苦,大量逃亡。据《汉晋春秋》记载:东吴孙休时,薛珝为五官中郎将,被派到蜀国买马。回去后,孙休问蜀政得失,他回答:“主闇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他说蜀国以刘禅为首的君臣怡然不知祸之将至。这已经点明了谁是亡国的首要责任者。

姜维请求加强防守,刘禅拒不安排;在本来蜀国可以据成都一战的时候,刘禅却听信投降派谯周等之言,毫无斗志,轻易就不战而降了。须知,在建安十九年,其父刘备攻打成都,也是在马超归降,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中国历史上超一流的文臣武将聚集之时还抵抗了几十天才被迫投降的,相比之下,刘禅连暗弱的刘璋也不如,真不知他有何面目去见刘备!所以今天的成都武侯祠里根本就没有刘禅的席位,倒有他不屈而自杀的儿子刘谌的位置。如果刘禅决意死战,坚守一年半载是完全可能的,当时东吴已经起兵援蜀,霍弋等已经准备勤王;而钟会也将退兵,邓艾搞不好还会被“反包饺子”,可惜一切都被刘禅给葬送了。

投降派的责任。面临亡国危机,是谁起了推波助澜的恶性作用?是以谯周为首的投降派。谯周是很有学问的,也曾经劝谏刘禅减少后宫、乐官,但他的心思根本没有用于保家卫国。

在蜀国,有一句话“刘备入蜀,荆楚人贵”,就是说存在荆楚人、东州人、益州人(地位次降)的争权夺利,当时益州开化较迟,文化没有中原发达,自然人才就少,除了皇帝,蜀国掌权的一流人才基本上都是“外来户”,益州人士很不满。所以他们对蜀国的忠心就成问题。其中,跳得最厉害的就是谯周和杜琼。

谯周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尽管陈寿不免有些隐晦,如说“刘氏无虞,一邦蒙赖,(谯)周之谋也。”但《三国志》里还是把他的卖国嘴脸刻画得十分传神。刘禅召集紧急会议,计无所出。有的以为可奔盟国东吴;有的以为南中七郡易以自守。而谯周却以为:“自古已来,无寄他国为天子的;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与其将来再辱,何如就此一辱?南中群小之心,谁能保证?”有人认为邓艾已经不远,恐不受降怎么办?(天哪,他们担心的居然是人家愿不愿意受降的事!)谯周“大义凛然”地说:“现在东吴未服,他们不得不受降,不得不礼遇。若魏不裂土以封陛下,我请孤身到京都,以古义争之。”刘禅还想入南,谯周上疏劝阻,其文引经据典,却是为了一个“卖国”二字,不引用也罢。

孙盛指责道:“(刘)禅既闇主,(谯)周实驽臣。”谯周这样不遗余力的推销“亡国论”,是来源于杜琼的解释谶言“代汉者,当涂高也”(鼠目寸光的袁术贸然称帝就亡于误听了这句谶言),杜琼说“魏阙”(朝廷的代名词)、官名各“曹”(相当于现在部委所属的司)都意味着天命归曹魏,而且另一个学者周舒说:“当涂高者,魏也”。其实这是为投降做舆论宣传,其时魏国的实权归曹氏吗?自打司马懿政变以后,实权就归司马氏了,司马氏和各“曹”难道也有关系吗?这其实的不值一驳的荒诞言论,偏偏它就吃得开,大行其道。因宦官黄皓弄权于内,景耀五年(亡国前一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谯周就在柱上书写到:“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这是什么意思?他拿刘备的“备(具)”和刘禅的“禅”(授)字做卖国文章。可以想象,这样的人他们会替刘禅分忧吗?所以唐朝罗隐《筹笔驿》沉痛的写道:“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惟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三国演义》里,舌战群儒的诸葛亮批评一些区区于笔砚之间,寻章摘句的世之腐儒:“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说得正是“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白白吃了蜀汉这么多年俸禄谯周之类的人。

陈祗和黄皓的责任。说起陈祗和黄皓的恶行,蜀人无不切齿。犹如赵高之引诱胡亥,是陈祗引诱本来智力就成问题的刘禅在堕落路上的一步步滑入深渊的,正因为他们的阴险狡诈,上下其手,蝇营苟且之辈亲附,把本来三国里吏治最好的蜀国搞得乌烟瘴气,江河日下,他们是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最为可恨的是,他们为了一己之私,竟然不顾国家安危,想要以右大将军阎宇取代魏国说的“蜀所恃赖,唯(姜)维而已”的姜维,让这不是拿国家命运来开玩笑吗?《华阳国志》记载:姜维恶黄皓恣擅,启刘禅欲杀之。不料刘禅反而为他打圆场:“黄皓只不过是趋走小臣罢了,以前董允切齿,吾常遗憾之,君何足介意!”姜维见黄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只好逊辞而出,后请求沓中种麦,以避内祸。

从来皇帝对宦官的过度宠信都会带来致命之祸,秦朝的赵高、东汉的十常侍,都是活生生的史例,刘禅不借鉴历史,历史自然不会关照他。

国力的悬殊。蜀亡还在于综合国力的悬殊和人才的凋零,这非一人人力能为,独木难支将倾之大厦,实不能苛责于姜维。三国鼎立时魏国有东汉时设立的州九,人口约443万口左右;吴国灭时有州三,人口数计算约230万口,蜀国灭时仅有一州,约94万口。蜀魏的人口比率大约为1:5.至于人才,与人口总数息息相关,蜀也是远不如魏国。若君主残暴无德、部下离心离德的如东吴孙皓者自然是亡国之君。如大家彼此,则是综合国力和人才的较量。魏国是三国中人口最多、当然也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在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魏国也是最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但这并不是说统一就是魏国的专利,以少胜多的史例何其之多?

姜维的责任。姜维的蜀国后期唯一的顶梁柱,从投奔诸葛亮算起,在北伐的历程上竟然长达34年之久!可以想见他为蜀国付出了多少的心血。姜维非常简朴,所得资财,挥手就给了部下,可以说,他在忠贞、简朴、尽职等许多方面都和诸葛亮很相似,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卓吾曾经评道“姜伯约何如孔明也?答曰:又一孔明也”。

姜维以死报蜀,但他对于亡国不能不负重大责任。

一是连年动兵。他前后十一次用兵,比诸葛亮五出祁山还多,劳民甚重。而且有时没有明显的机会,是典型的“为北伐而北伐”,浪费国力、人力,以致“蜀人为大将军连年动兵,皆有怨望。”陈寿评道:“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言辞不可谓不激烈,陈寿推崇诸葛亮,却不看好继承他衣钵的姜维,值得玩味。

二是战绩不理想。姜维北伐,虽然有斩魏将徐质、斩杀王经数万人等重大战绩,但“杀敌一千,自伤八百”,加上段谷大败,战绩自然不理想,虽略有上风,其实有些得不偿失。如果双方损失同样数目的人马,在本国所占比例不一样,对蜀要亏得多。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一生谨慎,不会采用魏延奇袭子午谷的根本原因——就是国本有限根本输不起!

三是战略失误。他重攻不重守,自弃险要,最大的失误是设计了一个“殄敌之术”,放弃诸围守,敛兵聚谷于汉、乐二城,想诱敌深入“关门打狗”。若无邓艾的偷袭,钟会准备退兵时倒也不失可取之处,但战场瞬息万变,战局并没有按姜维的设想发展,致使钟会等迅速抵达汉、乐二城和阳安关,还差点回不了剑阁天险。《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云:“姜维自弃险要,以开狡焉启疆之心,书此为亡蜀张本。”其评也不无道理。

姜维的责任是次要的,可历史上很多人把姜维当作蜀亡的“罪魁祸首”。其实,只是历史的、刘禅的替罪羊而已。原因很简单,正如韩非子所说的“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承担)其非”。

同时,姜维是司马氏的死敌,陈寿不仅是反对姜维北伐的谯周学生,而且是担任卫将军的姜维的主薄。刘咸炘认为是这个原因使在冷酷猜忌的司马氏手下的陈寿对姜维不记载伪降为复国而死,只记载其“虐用其兵,玩众黩旅”。历史上对姜维也有许多正面评价,而且是越站得高的人评价越高。诸葛亮的且不说,钟会对长史杜预说:“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公休是“四聪”之一魏国诸葛诞的字,太初是“八达”之一夏侯玄的字,均是名闻天下的大名士,这个评价不能说低。

作为魏国降将,何以姜维反而如此忠心?就是诸葛亮对他的知遇。加上刘备对诸葛亮的知遇,我们不能不喟叹“士为知己者死”,实在是人类的让人垂泪的一大境界。人生得一知己足也,得之夫复何求!

虎父犬子

刘备和刘禅可谓是两个极端有趣的一对父子:

——刘备从小有大志,而刘禅胸无大志。刘备小时候家的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多,遥望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刘备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游戏,说:“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刘备住寄居荆州刘表几年,一次去刘表处做客,起来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回座后刘表奇怪就问原因,他说:“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可见他一生是志在功业的。而刘禅在父辈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上面,根本没有责任意识,大凡小事,都有诸葛亮操劳,“亮亦以禅未闲(娴熟)于政,遂总内外。”(《魏略》)简单地说,就是是标准的“玩耍天子”,毫无进取之心。

——刘备从不怕失败,而刘禅心无斗志,一触即降。刘备、关羽、张飞刚开始起兵,不像袁绍、曹操、孙策等有前人打下的底子,是典型的“白手起家”,实力很弱。他一生中不知道经过多少次无奈的失败,经历无数次的抛家弃子、无家可归的痛苦、留下多少酸楚的泪水,才取得一番成功。他是百折不挠的,遇上挫折也不会轻易低头。刘备前后依附过公孙瓒、袁绍等多人,人人敬重,如果不是刘备信义的英雄气概,如何能此?而刘禅在外有姜维大军、成都有带甲将士数万的情况下,偏听投降的意见,毫无抵抗之心,他为后人所唾弃、藐视,也是他咎由自取。

——刘备英明,刘禅昏庸。刘备征战一生,靠的是不屈的斗志和人才的鼎力支持。论成就,他不如曹操;而刘备礼贤下士,知人善任,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汉中出人意料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识得马谡不可重用,其识人、用人眼光之毒辣、精准,和得五虎将等死力上,又是曹操所不如。他和刘邦一样是善于“将将”而非“将兵”的绝代高手。而不辨是非的刘禅当了41年的皇帝,赏识的就是祸国殃民的黄皓等,果然出现了诸葛亮《出师表》所担心的反面:“亲小人、远贤臣”,导致朝政江河日下。

——刘备重情,刘禅无义。刘备、曹操、孙权用人各有千秋。王夫之评论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刘备是以“人和”立国。刘备先天不足,后天不利,然而在诸侯大战中脱颖而出,其“人和”占了很大因素。刘备年轻时就喜欢结交豪杰,为人仁慈,深受百姓爱戴。有人派使客刺之,而刺客居然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所以“众多归焉。”刘关张感情深厚以致有“桃园结义”之说,至于他不要江山也要为关羽报仇都说明他的重情,众人也乐为死命。而上面说了刘禅“全无心肝”,须知:其他人可以搞忘,对两次的救命恩人赵云他应绝无搞忘之理!受人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刘禅居然未追谥,唯一的解释就是绝情无义。故后人讥笑道:“扶不起,卧龙长叹;不思蜀,司马长嘘。”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曹操曾经在浩瀚无边的长江边喟然长叹,而刘禅却比刘景升的儿子(刘琦、刘琮)还不如,西晋末年李特随流人入蜀,一至剑阁,看着这些险阻就箕踞叹息:“刘禅有如此之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邪!”有刘禅这样的皇帝,还有什么国家不可以亡呢?

《蜀先主庙》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同类推荐
  •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

    本书介绍了汉初社会形势、刘邦的政治遗产、文帝武事、贾谊的政治设计、法制改革、北边政策等内容。“文景之治”的成就,体现了开明执政的理念,为后世行政提供了典范。以“资治”为宗旨的中国传统政治史观,将“文景之治”看作典型的“盛世”。人们在文景时代发现政治榜样,汲取政治营养,寻求政治启示。“文景之治”已经成为一个代表政治成功的特殊的文化符号。
  • 棋盘三国

    棋盘三国

    不被命运眷顾的一个家伙意外的因为一盘棋局转世成了天可汗李世民,而这千古难得的机会也被命运捉弄,除了李世民的名字以外,身边的一切都变了,回到的地点却是战乱不断的东汉末年……福兮,祸兮?
  • 矛与盾与罗马帝国

    矛与盾与罗马帝国

    一场无能的见义勇为,让这可怜的重生者来到了已经步入黄昏的西罗马帝国。他是不幸的,他的软弱遇见了帝国荣耀的坠落;但他是幸运的,在这里,他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在刀光剑影之下不会因为爱恋分心,不因为软弱而动摇。凭借希望换来的机会,拾起了,暗淡了金色的鹰旗,还有那不曾失去的、闪烁着永恒的荣光!哪怕仅仅是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可这,就是他的一生啊!读者群:112964454欢迎大家加入!
  • 三国之血域英豪

    三国之血域英豪

    在一次雷雨交加的晚上,他意外来到了兵荒马乱的三国世界,战火笼罩了苍茫的大地,无助的人们在铁蹄下哭泣,希望到底在哪里?绝途的荒城里避无可避,为了生存他毅然拿起了屠刀,这是一个狼的世界,要想活下去就要杀掉挡在前面的一切敌人……
  • 粉色官场:晚清那些事儿

    粉色官场:晚清那些事儿

    本书主要介绍了晚清官场如一浑沌世界,在黑色腐败的布景中总能找到些粉色的踪迹,为这些故事添加粉色的,则是女人。江山、美人,难取难舍,风月场中官官相护;桃花运、官运,运运相连,宦海风波谁可预测?女人隐蔽的身影却成了书写晚清官场的重要动因。
热门推荐
  • 今天你有没有喜欢我多一点

    今天你有没有喜欢我多一点

    【不爱学习一心只想恋爱学渣&热爱学习禁欲系腹黑学霸】当季染开始追顾正则,所有人都不看好他们,一个热情似火一个冷漠禁欲。就连季染也不抱什么希望时,顾正则却把她压在楼梯间的墙上恶狠狠地说:“你就不能再坚持一会儿!”季染:嗯?嗯!发生了什么……男主对女主一见钟情,比女主的喜欢还早。HE~
  • 万点凡心

    万点凡心

    300年的尘封和等待将在此时掀开帷幕,300年的变迁这大陆早的善良早已被垠没,夏带着期待和师傅的期望寻找希望!为了羁绊和正义!舞吧!狂草,尽情舞蹈!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英雄联盟之反转人生

    英雄联盟之反转人生

    【最火爆新书】逃课去网吧打晋级赛大逆风眼看着就要翻盘的林宇,直接被一道天雷劈中,来到了一个以英雄联盟为主的平行世界,在这里英雄联盟玩的好可以轻松走上人生巅峰。以前林宇是个成绩倒数第一的学渣,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成了成绩优异的学霸。以前林宇是个感情失败的吊丝,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校花跟美女主播等各种美女都围在林宇身边。以前林宇只是个普通路人玩家,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成为了让全世界瞩目的职业选手。总而言之,林宇的人生发生了彻底的反转。
  • 水月洞天之镜花水月

    水月洞天之镜花水月

    水月洞天衍生文,从小就特别喜欢水月洞天,只可惜这部剧没有结局。如今动笔只是为了圆年少时的一个梦吧
  • 农家千金:我的哥哥是总裁

    农家千金:我的哥哥是总裁

    六岁的时候,我出了一场车祸,一次失去了记忆,是我的养父母救了我并且收养了我,虽然他们是农村的农民,但是他们带我如亲生女儿一样,我过得很开心,渐渐地,我忘记了自己失忆的事,我从来都没有想到我还有一个非常疼爱我的哥哥在寻找我……
  • 若水离

    若水离

    若水三千,只饮一瓢。我曾问你:“这么做值得吗?”你只是笑笑,却不语。今生执罔虚幻,可否许你来世,一心唯你,我青丝绾正,笑魇如花,借我一世年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星际战传

    星际战传

    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着无数个有生命的星球,它跟地球一样存在于不同的星系中,自从伟大的黑星星际探索者李其顿,到达了宇宙的边缘,他提出了宇宙分为四个巨大的星系说,而这根据就是星系的各个星球生命起源与文明早晚之分,那就是生命文明起源最早的第一星系,依次是第二星系,再次是地球位于的第三星系与尚未开化的第四星系。其中广为人所知的太阳系银河系只不过是整个第三星系中较小一部分而已。而在无限循环的宇宙运动中,作为文明起源的第一星系已消失殆尽而先进的文明却移植到了第二星系中,而在这星系中充满了弱肉强食,吞并与战争,只因谁都想获得星系的主导权,地球只不过是被战争毁灭的其中一个,而她终究会获得重生。
  • 霹雳之逆神伐天

    霹雳之逆神伐天

    一觉醒来,眼前竟是不见三光,灭绝希望的世界。透过时空之门,墨寒随圣行者来到了苦境。圣行之路,逆神伐天之路,分别启程。书友群:108293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