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53200000007

第7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1)

内容摘要

自19世纪下半叶至今一百多年的历史上,国外有许多心理学家研究儿童游戏。由于各研究者指导思想及方法论的不同,采用的心理学理论以及研究角度和实验对象的不同,同时也由于所处的时代及心理学发展的水平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游戏理论。在20世纪初,经典的游戏理论已经形成。到21世纪中叶以后,开始主要流行三种游戏理论,即精神分析的游戏理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和原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它们对当代儿童游戏研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80年代以后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又得以流行。本章着重阐述了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游戏思想。学习和研究这些理论,不仅有助于了解国外儿童游戏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有助于研究和指导我国学前教育游戏的实践,而且对于我国的游戏理论体系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的理论基础。

2.了解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主要观点。

3.掌握认知发展学派关于游戏的理论基础。

4.掌握皮亚杰关于游戏发展的阶段论。

5.掌握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关于游戏的理论基础。

6.掌握活动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7.掌握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

8.了解游戏觉醒理论的理论基础及其主要观点。

9.了解元交际理论关于游戏的基本观点。

【第一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精神分析学派是最重视游戏问题的一个派别。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以及后来的追随者们,或多或少地都论述了儿童的游戏问题。20世纪40年代到50、6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儿童游戏研究领域中占统治地位。

一、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理论基础

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精神分析学派把无意识现象和内容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无意识又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是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以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

(一)本能论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冲动和内在驱力。在早期,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性本能是人的行为的内在潜力,这种本能促使人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满足。自我本能则是害怕危险,保护自我不受伤害。后来,他又将本能分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由于人有两种本能,人的行为又受本能的支配,所以行为有两个原则,即“惟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一切生物生存的基础都是一些与生俱来的原始的本能冲动以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这种冲动和欲望在动物界可以以赤裸裸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在人类社会,由于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不允许这些潜意识里的原始欲望和冲动随意地表现出来,而是受到压抑。当这种压抑一旦形成,它就会不自觉地寻找出路,如梦、幻想、口误等都是潜意识的泄漏。但是当这种压抑积聚得太多,又找不到适宜的发泄途径,就会造成心理失常,产生精神病。由于儿童所生活的客观环境不能听任儿童为所欲为,以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从而内心产生压抑或抑郁,容易导致儿童的自私、爱捣乱、发脾气等各种不良行为。因此,人需要为这些受压抑的冲动和欲望找到出路,他需要一个不受现实原则支配的,自由、自主的个人天地或领域,以解决矛盾和冲突。他们认为游戏是表现受压抑冲动的最好途径,因为游戏远离了现实,是一个完全受控于自己的天地。所以,儿童就要在游戏中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环境,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和需要,从而得到身心的愉快和发展。可见,儿童可以通过游戏解决内心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因此,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又称发泄论或补偿论。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又称“伊特”,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原始本能冲动所组成的,它们不懂得什么逻辑、道德,而只受“惟乐原则”的支配,盲目地追求满足。与“本我”相对立的是“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的部分,它代表着“我们意识的要求”,反映着人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是受“理想原则”的支配。正是“超我”才使人离开了动物界。“本我”和“超我”的要求是对立的、矛盾的,因此需要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有一个平衡机制,这就是“自我”。“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由于现实的陶冶,变得渐识时务,不再受“惟乐原则”的支配去盲目地追求满足,而是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在弗洛伊德看来,婴儿是完全受“本我”支配的,随着经验的积累,“自我”和“超我”才一起得到发展。个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要确立和形成“自我”,这是人格成熟或健全的要求。“自我”是调节和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冲突和矛盾的中间过渡地带或缓冲区。

(三)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焦虑最早来自于婴儿在出生时与母体的分离。出生前,婴儿作为胎儿受到母体的保护。出生后,婴儿对内部的及外在的刺激毫无准备,因此就有一种对危险无能为力的弥漫性感觉,弗洛伊德把这种体验称为出生创伤。伴随着这种创伤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在婴儿以后的发展中,他还要遇到许多无法应付的情形,凡是可能使他陷入无能为力状态的情况,都将触发焦虑发出信号。为了减轻焦虑,自我可能采用正常和理性的方法来控制危险,解决问题,也可能采用否认现实甚至歪曲现实的非理性方法即自我防御机制。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关于游戏的理论源自弗洛伊德(s.Freud)的思想。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奠定了他游戏学说的基础。

1.游戏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弗洛伊德认为,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本我”和“超我”的对立是逐步达到平衡的。儿童期的行为更多地受“本我”支配,他们盲目地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而置社会准则于不顾,其活动主要受“惟乐原则”支配。成人又总是以社会准则去要求和控制他,使儿童在现实中常常受到挫折。那么,儿童的这种调节“本我”和“超我”矛盾的平衡机制如何实现呢?弗洛伊德认为,是游戏,即儿童的自我获得是在游戏中实现的。在他看来,现实是游戏的对立面。他在区分游戏时,不是看这一活动是不是严肃的,而是看这一活动是不是真实的。正是因为游戏与现实的分离才使儿童避免了现实的约束,在游戏这一安全的氛围里,允许自我自由地调节“本我”和“超我”的要求,消除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实现人格的健全发展。

2.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是受“惟乐原则”的驱使

弗洛伊德认为,过去的游戏理论都力图发现引起儿童游戏的动机,但是它们都没有把“经济的”动机,即由于游戏而能获得愉快放在突出的地位。驱使儿童去游戏的,不是别的,正是心理生活的“惟乐原则”。“惟乐原则”在儿童的游戏中,表现为游戏能够满足儿童的愿望,掌握创伤事件和使受压抑的敌意冲动得到发泄。

首先,游戏满足儿童想做大人的愿望。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游戏使儿童避免了现实的紧张感和约束感,所以为儿童发泄那些在现实中不被允许的冲动提供了安全的环境,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在整个儿童期占统治地位的普遍愿望就是快快长大成人,做大人所能做的事情。因此,儿童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活动,通过对成人活动的模仿和以成人的角色自居,就可以使儿童的这种愿望得到满足。例如,小孩玩骑马的游戏,是因为他们曾经有过对成人骑马活动的观察,或听过有关骑马的故事。所以,儿童游戏的素材有许多是取自于现实生活的,是与儿童自己的生活体验有关的。儿童在游戏中尽情地发挥想象,模仿大人的举止行为,扮演所向往的角色,从而使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在游戏中得到补偿。

其次,游戏帮助儿童掌握(或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traumatic events)。游戏并非总是和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不愉快的体验也往往成为游戏的主题。例如医生给孩子看病,给他打针或做一个小小的手术。医生的这些动作使孩子感到疼痛,这是一种可怕的、不愉快的体验。在现实中,孩子常常会把这种痛苦的体验变成游戏,把医生对他所做的,同样施加到他的小伙伴或玩具娃娃身上。儿童之所以要在游戏中重复这种不愉快的体验,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强迫重复(repetition compulsion)的现象,即事件的发生可能是由某种不愉快的紧张状态引起的,但是这种事件的发展方向是要达到使紧张状态消除的结果。也就是说,在游戏中儿童给玩具娃娃打针是为了克服他自己打针时的紧张。强迫重复是一种心理机制,他能使人应付各种创伤性事件。对成人来说,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就足以对付各种事件。但对儿童来说,由于其自我结构还不完善,心理的防御机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还不能有效地抵御外界环境的伤害,所以,许多事情是儿童在当时无法忍受的,“自我”往往被现实所挫败。“自我”要奋力去掌握环境,使不可忍受的事情变为可以忍受的事情,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现事件,重新体验。只有通过强迫重复,才能逐渐掌握创伤性事件。因而,强迫重复在童年期更为普遍,并明显地表现在儿童的游戏中。强迫重复现象实际是“惟乐原则”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医生给孩子看病的情境中,医生或其他成人是主动的,而孩子则是被动的“受害者”。这种不愉快的体验充斥于孩子的心理空间,使他紧张、焦虑、愤怒。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无从发泄,无法对医生施加报复,于是,他把这种体验变成游戏。在游’戏中通过对第三者(伙伴或玩具)的伤害,把这种不愉快的体验转嫁到了别人身上。在游戏中,使自己从这种体验的被动承受者转变为体验的主动执行者,使自己想成为大人的(医生)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从中获得了愉快。

所以,在弗洛伊德看来,游戏能够满足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能够使他逃避现实的强制和约束,为发泄受压抑的、不能为社会所允许的冲动提供一个安全的场所,也为儿童战胜现实,从被动的牺牲品转变为对环境或事件的积极主动的掌握者提供了途径。

(二)佩勒(Peller)的游戏理论

1.角色动机说

传统心理学认为,儿童扮演角色是由模仿的本能所决定的。弗洛伊德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没有必要假设存在着这种特殊的“模仿本能”。如果没有情感驱力,也就没有模仿。儿童在游戏中模仿谁,扮演什么角色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是依据某种原则做出的。佩勒系统分析了儿童在游戏中经常扮演的角色以及支配这种扮演的动机,使弗洛伊德的这一思想具体化。

佩勒发现,儿童的许多游戏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情绪原因。儿童对角色的选择和扮演,是基于爱戴、尊敬、羡慕,或者妒忌、愤怒,甚至是畏惧和敌视等情感因素。通过模仿他们所爱戴、尊敬的人(往往是成人),就使儿童想象成人一样的愿望得到了满足;通过模仿诸如坏蛋、大灰狼、大老虎等使他们恐惧或害怕的人或动物,孩子可以征服恐惧;通过模仿那些“低于他们身份”的角色如小婴儿、动物、小丑等,使他们能够在安全的气氛中做平时不能做的事情,或者掩饰自己的错误和过失。例如,孩子趴在地上当小狗,蜷缩着身子当小娃娃,根源在于“成人世界”对于孩子的压迫。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人格中的“超我”部分从父母和教师那里获得了道德的规范和约束,孩子为了取悦父母和教师,就必须照这些规范与准则去行事;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完全按照父母、教师的期望,尽快地放弃婴儿时期受“本我”支配的快乐。于是,儿童通过声明“这不是我,它是一只小狗”,就可以使自己享受在地上爬、滚、嗅、弄脏自己的乐趣。通过宣告“我现在是小娃娃”,儿童就可以退回到婴儿时代,吮手指,要人抱,撒娇,重享不能再直接得到的儿时的快乐。

总之,角色选择完全处于内部动机,即受情绪的驱使,模仿自己爱戴的人,可以实现成为这样的人的愿望;模仿自己畏惧的人,可以控制焦虑和创伤;模仿低于自己身份的人,以享受被现实排斥的稚趣。

2.游戏的发展阶段

佩勒还从发展的角度,考察了儿童的游戏结构随心理性欲阶段的发展而变化。他把心理性欲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由于每一阶段的矛盾冲突不同,游戏内容也不同:

第一阶段,孩子的焦虑主要集中在与机体有关的挫折方面,这种焦虑在游戏中表现为独自玩,往往是玩弄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

第二阶段(前恋母阶段),孩子的焦虑主要是失去母亲一食物来源的潜在焦虑。这一阶段,孩子开始与母亲游戏,游戏的主题是“我能够做那些妈妈对我做的事情”。

第三阶段(恋母冲突阶段),孩子在游戏中扮演成人的角色,试图补偿他们无法与成人相匹敌的无能的地位。

第四阶段(后恋母阶段),孩子通过与伙伴共同参与规则游戏,并通过严格认真地执行游戏规则,从而从外部的“超我”形象中获得了独立。这种规则游戏的作用在于创造一种自我控制的社会秩序。

佩勒关于儿童角色扮演的动机理论以及儿童游戏结构随心理性欲的发展阶段而变化的观点,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思想,并对后来的精神分析学者研究游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蒙尼格的宣泄理论

在传统观念里,“宣泄”(catharsis)的概念是指内部积蓄的情感和精力的释放。但是,在精神分析学派里,“宣泄”一词的含义已经逐渐缩小,专指攻击性行为或敌意的宣泄(hostility catharsis)。

同类推荐
  • 经典故事丛书(世界经典历史故事)

    经典故事丛书(世界经典历史故事)

    本套丛书包括十四册:《佛教·佛经故事》、《希腊神话》、《中国神话》、《一千零一夜》、《圣经故事》、《中国经典历史故事(上中下册)》、《伊索寓言》、《成语故事》《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上中下册)》、《安徒生童话》。
  • 狐狸的痛

    狐狸的痛

    狐狸与狐狸的小伙伴在动物世界的有趣故事,文章短小有趣,内在含义发人深省。
  • 嘎小子逛军营

    嘎小子逛军营

    你曾经在军营里生活过吗,你听过关于军营的故事吗?军营里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跟所听到的一样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跟着国内第一部为超酷男生打造的儿童军事小说——《嘎小子逛军营》一步一步走向军营……
  • 孩子一定要知道的50个世界建筑奇迹

    孩子一定要知道的50个世界建筑奇迹

    本书从世界范围内遴选了50座摩登建筑,按照世界大洲分为六章,其中有体育中心——“鸟巢”国家体育馆,有国家政府所在地——美国白宫、德国国会大厦,有展出各种作品的博物馆——罗马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吉萨大埃及博物馆,还有现代出行离不开的新潮机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伦敦希思罗机场五号候机厅,更有千年、百年造福人类的水利工程——中国三峡大坝和埃及阿斯旺大坝,当然,还有经济金融中心——大阪世界贸易中心、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尽情地感受这些建筑奇迹,体味现代人活跃的思维与伟大的智慧吧!
  • 羊儿在云朵里跑

    羊儿在云朵里跑

    男孩多多跟阿妈一起生活,他总算盼到了暑假,可阿妈却带他回老家照顾摔坏胯骨的阿大。多多一点儿也不喜欢枯燥的山寨生活,他每天都渴望回城里,跟熟悉的伙伴们一起踢球、玩电脑游戏……作者以细腻的笔调刻画出几代人在家乡与他乡之间的徘徊,这里有离别,也有新生,有无奈,更有期待,情感真挚,引人深思。
热门推荐
  • 大师和玛格丽特

    大师和玛格丽特

    撒旦假扮外国教授沃兰德走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首都莫斯科,遇见莫斯科文联主席柏辽兹和青年诗人伊凡,他们不信上帝,也不信魔鬼,沃兰德逐一反驳,并预言柏辽兹当天的死亡。伊凡目睹柏辽兹被电车辗毙的惨剧,怀疑沃兰德是外国特务,紧追不舍,却被关入精神病院,并认识了大师。大师是个不知名的作家,情人玛格丽特崇拜他的才华,称他为大师,他也就以此自居。
  • 剑闯十方

    剑闯十方

    这是一个魔法与斗气并存的世界。这是一个战乱不断的混沌时代。魔族入侵,暗影再现,永夜降临..在这个动荡纷争的时代,一个少年,为了一个约定,踏上了未知的征程..
  • 君权王座

    君权王座

    还没开局就暴打了穿越者,进去就是龙口夺食,组团推毁天灭地的焱魔BOSS……家族派人跪求回家,圣域强者主动示好……你以为这是某部YY爽文?不,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阴笑脸〕……
  • 天外雪:羽落松山

    天外雪:羽落松山

    待修,不小心点进来的不用继续看了,这就是个没啥文笔的烂尾0.0
  • 谁让我心动

    谁让我心动

    叙事艺术的时尚化表达,是王钢作品最受儿童读者欢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王钢小说呈现了今天儿童生活的时尚性的一面,而且用很新鲜的、具有当下气息的语言准确地表现了校园生活和儿童内心。王钢的时尚化表达,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用幽默的场景和夸张而富有情感冲击力的语言来展现形象的特征。二是小说里每一个小角色的性格和语言都是很独立性的,作家给每一个孩子都画下了一幅喜剧化的脸谱。值得注意的是,王钢意识到了儿童生活时尚化的一面,将这种时尚化加以艺术的呈现,给予审美的观照,赋予爱的色彩。
  • 盐焗西柚

    盐焗西柚

    【颜值主义花痴\恋爱白痴选手&隐藏绘画大神\寡言大赛亚军】文案一这一只猫引发的“惨案”三年前,因为一只猫,一个从未露脸的背影成为了许柚的白月光;三年后,“男神无数”的许柚一下子抛弃整个后宫,只为套路乔颜一人。三年前,因为一只猫,乔颜记住了那个无意撞见被训话的女主角;三年后,乔颜再次遇见许柚,只为一步一步“落入”她准备的初级套路。文案二套路是真的,深情也是真的。这是一个套路与反套路的故事。恋爱史空白的许柚,自打遇上乔颜之后就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拿下他,经历了自我内心的波折,许柚从一开始的“怂包”变成了一个使劲编套路的套路小王;表面漠然内心孤独的乔颜,重遇少年时带自己走出黑暗的“小猫”,在“小猫”还没记起自己之前,开始了自己的反套路。文案三多年以后,当许柚在乔颜的画展上见到那副名为《猫的情人》的作品时,才发现原来自己的白月光始终都是一个人,原来爱情真的有迹可循。许柚:“你的猫好可爱,我可以带回家吗?”乔颜:“不行。”许柚:“那你跟我回家吧?”乔颜:“可以。”
  • 《紫倾女王:艳宠男妃》

    《紫倾女王:艳宠男妃》

    “音、、、、、、”某男叫到。“女人、、、、、”某帅哥喊道。“王,给我站住!!!”众男忍无可忍,一把抓住某美女、、、、、、某女被父母蒙骗,甩入尹凤国,可怜的孩子啊。招到帅哥美女的蒙骗。“嘻嘻!”某女回想着:那几个男的,有没有爱心啊!到底谁才是这个、、、、、、靠、、、、、、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风水相师

    风水相师

    一个刚被炒了鱿鱼的上班族,却因为偶然的一个事件踏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漩涡,从此,鬼灵精怪伴随左右,周易玄经再不离手。是什么让一切都变得如此不同,是灾难降临,还是黑手复制看张帆丰玮溪如何凭借自己去化解这一场场的灾劫,去探索那事情背后隐藏的真相。
  • 火神强婚:师弟别跑

    火神强婚:师弟别跑

    琴桑自认为活的很明白,她飞升成仙,领旨为将,最后拼死当上火神,都是为了与自己的美人师弟萧捱在仙界长相厮守。然而事与愿违,琴桑一次缺心眼救人,竟舍了肉身,还丢了一魄,就连萧捱也跟着她吃了五百年的苦。就在琴桑重得神识,准备脱离苦海,再续前缘时,竟发现萧捱明明还深爱着她,却又想与她斩断情丝!若是无情可续,琴桑认命孤守一生!若是情深缘浅,琴桑就要和老天爷争上一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