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402300000035

第35章 唐、五代十国大事记(2)

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炀帝困守江都,危在旦夕,隋王朝已经注定即将灭亡。穷途末路的隋炀帝惶惶不可终日,对大臣们无端猜忌,动不动就将大臣或处死或贬抑。李渊也受到隋炀帝的猜忌,早就有取代隋朝之心的李渊也准备起兵反隋,但还是有些犹豫不决。这时李世民仗义疏财,私下结交义士、侠客,赢得了不少有识之士为其出谋划策。当时的晋阳县令刘文静和晋阳宫副监裴寂都是李世民莫逆之交,他们与李世民一道多方劝说李渊尽快起事,李渊终于下定决心。公元617年农历五月,李世民协助父亲李渊除掉了隋炀帝派来监视他们的亲信,在晋阳宣布起兵,正式打出了反隋的旗号。

晋阳起兵以后,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以及妹夫柴绍也先后率领一部分队伍从河东、长安秘密赶至晋阳会师,使起义力量迅速扩大。随后,李渊建立了左、中、右三军,李世民被任命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统军。然而,李渊出师不久就遇到了隋将宋老生的抵抗。由于遇上阴雨连绵,军饷未到,突厥援军也迟迟不来,李渊失去信心,准备退回晋阳另作他图。李世民劝住了父亲,使李渊坚定了信心。在攻打宋老生的激战中,李世民血染战袍,身先士卒,带领士兵击溃了宋老生。

此后,李渊又率军东进,又遇到隋将屈突通的顽强抵抗,李渊部队内部意见不一,李世民力排众议,建议主力绕过屈突通,迅速向长安进军。李渊再次听从了李世民的这一大胆建议,还命令李世民沿途收编各路归附李氏的地主武装,李世民的西路军迅速发展到十多万人。攻下长安后,李渊先将隋炀帝的孙子杨侑立为傀儡皇帝,以便号令天下。然后在关中积极发展势力。公元618年5月,李渊正式即位,国号为唐,李世民被任命为尚书令,改封秦王。从此以后,李世民就以秦王的身份活动于政治舞台,叱咤于陇西、关东。

唐王朝建立后,政权还不十分稳固。在隋末的政治舞台上,李氏的实力并非最强。谁能顺平形势,采取正确的作战方针,谁才能最终取得胜利。但是,李渊称帝后不便再亲自挂帅出征,皇太子建成也需要留在京城协助父皇处理各项政务。因此,指挥和领导统一战争的重任就自然地落在了秦王李世民的身上,开始了他历时4年多的艰苦卓绝的统一战争生涯。

秦王李世民的第一个对手是盘踞在金城(今甘肃兰州)的薛举。当时,薛举拥兵80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此患不除,李渊就不敢东出潼关,进兵关东。公元618年11月,李世民亲自率领大军讨伐薛举。经过两次激烈的交锋,终于荡平了这一割据政权。当时,国内尚有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强大的军阀势力和农民军势力,北方突厥汗国更加强大,在唐的北部扶植了占据朔方(今陕西横山)的梁师都和占据马邑的(今山西朔县)刘武周两个傀儡。刘武周南下攻唐,一时间声势浩大。李渊放弃河东,退守关中,李世民予以反对,并主动请缨大败刘武周。李唐王朝转危为安。

此后,李世民又转战中原,公元620年7月,大军逼近洛阳。窦建德出于自保,亲率10万大军增援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李世民正确地判断了军事形势,衡量了自己的军事实力,毅然扩大了战役范围,果断地兵分两路,一路继续攻城,一路由他带领,进驻虎牢(今河南汜水),挡住了窦建德的去路。次年五月,决战虎牢,窦建德兵败被俘,王世充走投无路,举城降唐。李世民一举战败了王世充、窦建德两支劲旅的战役,充分显示了李世民的机智果断以及出色的军事胆略和指挥艺术。

李世民统一全国的卓着功绩,使他威信日高,权力日重,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都在迅速增长。李世民还在晋阳起兵和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利用自己特殊地位和条件,收罗了大批谋臣猛将,逐渐组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政治集团。李建成非常妒忌李世民所取得的军事地位和政治地位,也很担心李世民会跟他争夺皇太子的位置。为了维护自己的皇位继承权,李建成也大力搜罗人马,又与弟弟齐王李元吉结盟,共同对付李世民。因而围绕着王位继承问题,形成了以李建成为首的“太子党”和以李世民为首的“军功党”,他们互相倾轧,明枪暗箭,愈演愈烈,直到公元626年李世民的先发制人才结束了这场皇室斗争。

这时,突厥入塞围攻乌城,李建成便请求唐高祖让李元吉北征,唐高祖答应了。

临出征前,太子东宫的王至暗中投靠了李世民,他把李建成和李元吉企图趁李世民给李元吉饯行时,趁机下手的阴谋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闻言大惊,终于痛下决心,采纳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的建议,先发制人,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经过密谋,李世民于当天夜里进宫,向唐高祖告状,并求得唐高祖下令第二天一早,召兄弟三人一起进宫对质。

第二天早晨,李建成和李元吉奉旨进宫,他们带着几名家人来到玄武门时,发现李世民已在门前等着他们。李建成和李元吉觉得事情不对,赶紧拨转马头,准备回去。李世民骑着马追来,李元吉慌忙转过身来,拉开弓,就想射杀世民,但弓弦还没拉开,李元吉就慌里慌张地把箭射了出去。李世民很轻易地躲过了,马上拉弓搭箭,将跑在前面的李建成一箭射死,李元吉吓得没命地骑马狂奔,结果被李世民的心腹尉迟敬德射杀。太子东宫和齐王府的卫队2000余人闻讯赶来,与李世民的士兵混战在一起。李世民下令将士守住玄武门,并让尉迟敬德进宫,逼迫唐高祖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将国事委托给李世民处理。两个月后,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随即登基称帝,是为唐太宗。

任用贤能施行仁政

李世民即位之时,中央政权的基础还不十分稳固。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稳定局势,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最高领导集团。他接受了尉迟敬德提出的“杀人太多,不利于天下安定”的建议,采取了宽大安抚和任用东宫属僚的政策,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后来有名的谏臣魏征就是原来太子李建成的幕僚,李世民曾当众责备魏征离间其兄弟之情,但魏坚持不屈,还为李建成没有听从他的忠告,最终败给了李世民而遗憾。对此唐太宗十分赏识,钦佩他忠心耿耿,有胆有识。不仅没有为难他,而且还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在唐太宗身边参予决策。

在稳定局势的同时,李世民又着手整顿父亲在位时的宰相班子,以知人善任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了以自己为核心的最高决策集团。这个班子汇集了当时最杰出的人才,在政治上呈现出明显的朝气和进取精神。随后,大宗又对中央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造了三省六部制,为唐宰相制度奠定了基础。为使中央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太宗特别强调在实践中坚持讨论、封驳、执行相结合的原则,推行“五花判事”制度。与此同时,行政机构也得到精简,贞观初年文武官员总共只有臼0员。精简后的国家机器,效率得到了提高,既节省了财政开支,又减轻了人民负担。通过对领导班子的改革,李世民不仅牢牢的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而且也为进一步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李世民从秦王到皇帝,伴随着隋王朝的土崩瓦解。整个过程,波澜壮阔。贞观初 年的形势,对刚刚登上皇位的唐太宗李世民来说是不令人乐观的。当时,统一战争刚结束不久,社会矛盾还没有完全缓和,民心还不十分安定,而且全国各地的自然灾害也不断发生,社会经济仍然凋敝不堪。如何治理这个国家,成为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李世民既亲身经历了打江山的残酷斗争,深知创业之难;又从隋炀帝身上,悟出守业更难的道理,这使他时刻保持清醒。因此,在唐太宗身上,总能看到一种来自农民革命风暴对地主阶级的震撼力量,这种力量使他能兢兢业业,居安思危,励精图治。面对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和贞观初年百废待兴、百乱待治的局面,唐太宗经过深深的思考,决定以大治天下作为自己的施政方针。

治国方针确定以后,唐太宗首先抓了国家的政治建设,把任贤和纳谏作为保证致治的两条主要措施。贞观初年的官吏,大多是跟随李渊父子攻伐四方,统一天下的功臣,他们虽能为李氏王朝骑马打天下,但却不能下马治国家。对于行军打仗,他们无所不能,但面对烦琐的政务,却只能束手无策。因此,唐太宗李世民要想大治天下,就必须任用一批能治理国家的人才,因而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他不计个人恩怨和私利,任人唯贤,不避远近亲疏。他手下的丈武大臣有隋朝旧臣李纲、封伦;来自农民起义军瓦岗军的徐世绩、秦叔宝、程咬金等;而魏征就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唐太宗有一句话,叫做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可以说是对他用人方针的生动概括。

唐太宗为更大程度地甄选人才,为自己所用,他设立了“弘文馆”,以管理学校,着书立说,培养选拔人才。太宗还亲自视察国子监和太学,增筑学舍,增加学员。此外,唐太宗还沿用了隋炀帝所制订的科举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设立许多考试科目,进士科是其中最重要的科目。这些措施的施行,促进了封建文化的发展,使贞观时期成为唐代教育史上的黄金时代。

李世民采取求贤纳才、知人善任的用人政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使得在他统治时期,整个朝廷人才济济,群贤荟萃。公元643年,李世民曾将其中的佼佼者画在凌烟阁内,这24位功臣是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尉迟敬德、李孝、高士濂、李靖、萧禹、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理、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秦叔宝等。除了精通政务的人才,李世民还重用姚思廉、陆得明、孔颖达、颜师古等着名的文学家;欧阳询、褚遂良、阎立德、阎立本等卓越的书法家和画家;阿史那吐乐、执失思力等杰出的少数民族将领。这些谋臣猛将、文人学士都为唐太宗大治天下的政策出谋划策,为备受后人称颂的“贞观之治”的贡献了自己的才干和智勇。

在大力选拔人才的同时,李世民还进行了法制的改革和建设,采取了慎刑宽法和严格加强法制的措施。为实现大治天下的治国方针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创造了良好安定的社会环境。

李世民将赏功罚过作为法制改革的标准,任命房玄龄、长孙无忌在参考《武德律》的基础上制定了封建社会最完备的法典《贞观律》。后来长孙无忌又在李世民的支持下,组织了19名法学专家为《唐律》作注,完成了《唐律疏议》。五代以后的各朝法律大都以此作为蓝本相应增删。

此外,《贞观律》还是唐朝的宪法,它包括“律、令、格、式”,从国家制度到社会经济生活,以及民间的婚丧嫁娶等方面,都有详细规定。凡是违犯律、令、格、式的,一律按法律处理。《贞观律》规定了1546条国家的制度和政令,称之为“令”;又将武德九年的制救从3000条精简为700条,规定了文武百官的职责范围,作为考核官员的依据,称之为“格”;还规定了尚书各部和诸寺、监、十六卫的工作章程,称之为“式”。

同时,李世民又亲自选拔了一批正直无私、断狱公平的人担任法官,并亲自检查法官对案件的处理情况,以保证律、令、格、式的贯彻执行,并将死刑的终审权收归中央,以免出现冤案。同时,唐太宗还规定对死刑要三次上报中央,被批准后方可执行。

制订法律以后,李世民以身作则,执法如山,对自己的亲属和部属要求非常严格,如有触犯刑法者,严格依法处理,从不私枉法。这就使得法律得以顺利地贯彻,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中起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使贞观初期逐渐形成了执法严肃,令行天下的好风气。

唐太宗提倡戒奢崇简,并以身作则。他即位的第二年,关内发生了严重干旱,百姓无以为生,只得卖儿卖女。唐太宗知道后,立即下令用自己专用财物赎回被卖出的孩子,归还其父母。唐太宗即位后,居住的还是隋朝建造的宫殿,这些宫殿大都破旧不堪。作为一个新王朝的君主,李世民本来可以大兴土木,另建新的宫殿,加上他自己患有“气疾”,住房地势偏低,夏李暑热,常常犯病。大臣们劝他重建高楼深苑,他嫌劳民伤财,没有同意。

唐太宗还严厉禁止厚葬和奢侈行为,因而逐渐形成崇尚节俭的风气,出现了一大批以节俭闻名的大臣,这就减轻了国家和人民的负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休养生息、社会安定创造了条件。李世民还特别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当时,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破败、民户凋残。面对这种困境,唐太宗一方面大力提倡戒奢祟简,节省开支;另一方面又积极地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农民得以逐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他全面推行、推广均曰制,招抚失去逃亡的农民,给他们土地,鼓励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为解决耕地不足的问题,他一再缩减苑囿占地面积,以增加农民耕地。由于均田制得到贯彻、推行,贞观年间的农民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为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碰到自然灾害,牵世民还下令减免租赋,同时还大力倡导兴修水利,以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在经历了隋末农民起义,地主军阀混战和唐朝统一天下的战争后,全国劳动力昔遍缺乏。为了增加人口,唐太宗下令将男女结婚的年龄提前,规定男20岁、女15岁就可以结婚,并把婚姻和户口的增加列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标难。这就迅速增加了全国户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由于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积极措施,使社会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贞现初年,中原一带还是“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到贞现中期中原出现了牛马遍野、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升平景象,成为被历代所称道的太平盛世。由于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日益显着,燕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人为镜从谏如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大宗的名言。唐太宗作为一个拥有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帝,能够做到虚怀若谷,从谏如流,是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比较少见的一个皇帝,他不拘一格,知人善任,而且将相和睦,同心辅政,贞现君臣的所作所为,成为后世称颂的楷模。

由于唐太宗虚心纳谏的开明作风,使朝廷中出现了一大批敢于直谏的大臣,贞观前期着名的有魏征、王圭、杜如晦、房玄龄等,后期着名的有马周、刘泊、褚遂良等。这些人对当时的政治形势起了良好的作用和影响,其中最杰出的当数魏征。

同类推荐
  • 张曼新传

    张曼新传

    这是一部生动的传奇。他不是冒险家,却有着冒险家的无惧;他不是侠客,却有着侠客的肝胆,他不是慈善家,却有着慈善家的爱心。这是欧洲著名侨领张曼新的真实写照。这部长篇传记,运用独具特色的艺术架构和表现手法,浓墨重彩而又生动地再现了九十年代初张曼新挈妇携子勇闯东欧以及他出国前后种种奇特的生活遭际和天文夜谭般的奇特人生之族。本书将给您一个全新的视角,将带给您一个充满独特情感世界的精神领域!
  • 荣格心里的象征与信仰

    荣格心里的象征与信仰

    本书对荣格生平及思想进行了精心梳理,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极富个人魅力,并带有强烈宗教情怀的思想家。他卓越的思想及其丰富的人生,向人们展示出他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他为人类的思想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 八位革命女前辈的故事之一

    八位革命女前辈的故事之一

    为青少年写书,对于我们这些长年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人来说,并不轻松。萌动这个念头,主要是我们这些已为人父母者,对于目前青少年读物中“古”、“洋”所占比重过大心存不安。古典的和外国的东西可以读也应该读,但总读这些东西对广大青少年全面了解历史、认识国家、看待社会、明确自己的责任远远不够。我们相信,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因而也乐意看到他们多读健康有益的图书。
  • 曼德拉彼得大帝

    曼德拉彼得大帝

    本书主要是对曼德拉和彼得大帝两位名人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做了详细介绍,尤其探究了中外名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素。而且此书对名人成功前的鲜为人知的事件也有详细的介绍。
  • 中国十大文豪柳宗元

    中国十大文豪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其祖先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故人称“柳河东”;又曾官贬柳州刺史,亦被称为“柳柳州”。其父柳镇(739-793),唐肃宗时入仕。不媚权贵,号称刚直,德宗时官终侍御史。宗元生于代宗大历八年(773),自幼聪颖过人。四岁时,其母卢氏即教以古赋十四篇;十三岁时已以能文名世。德宗贞元九年(793)第进士,十四年(798)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后调蓝田尉。十九年(803),回朝任监察御史里行。
热门推荐
  • 战场王牌

    战场王牌

    工程兵属于网游《王牌》中的辅助型职业,没有多大的输出能力,只能站在队伍后排提供一些辅助火力。但是,工程兵浩宇星辰,因为种种事件,打破了《王牌》玩家们对辅助型职业的认知,造就了《王牌》职业联盟史上的传奇。《战场王牌》讲述的故事,就围绕着这个传奇帐号的归属者展开。硝烟,子弹与热血的青春……这里,是王牌的战场。看我们故事的主角,如何在人生中的各种战场上超越自我,造就传奇,破解人生的谜团…………
  • 我有一道传承

    我有一道传承

    大道独一梦,黄粱曲九湘。现代都市下不为人知的离奇世界,稀奇古怪的异度空间。因为一个梦,少年踏上漫漫救赎之路:“来来来,你看你骨骼惊奇,天庭饱满,是万中无一的武学天才,我这里有……”
  • 浮躁

    浮躁

    瓜熟蒂落,成长无法拒绝,我们终于落在了现实的沃土上。不忘初心,不改始终是现代人的信仰还是现实的笑话,从青春出发,历经岁月的磨砺,我们最终成了陌路还是至亲。这是关于信仰与坚守的故事,这是关于蜕变和妥协的故事,这是关于迷茫与失落的故事,我们都是走在路上的小人物,我们都有伤害和眼泪,但最终我们都要用爱饶恕那些记忆的伤痛,继续前行。
  • 女友是我的逆鳞

    女友是我的逆鳞

    身为孤儿的他从小跟着师父生活,练功,大学刚刚毕业的他,在本市最大的公司旗下的珠宝店工作,因为一个偶然,认识了千金大小姐,出手帮助了她,从此走上了一段奇妙的旅途,修炼武功,阴,阳,乾,坤,每一次的升级都是一次质的飞跃。而这一切都是为的就是解开自己家庭的迷。
  • 大宇宙之介者传奇

    大宇宙之介者传奇

    一刀,一剑,你砍够了吗?!一拳,一脚,你打够了吗?!一仙,一神,你灭够了吗?!一级,二级,你升够了吗?!废柴,天才,你看够了吗?!
  • 影后的霸道狼狗

    影后的霸道狼狗

    韩语诗被称为无绯闻女神,最近却传出她有老公了!!!这还了得,小雨点们表示:谁敢动我语诗老公!我们让他此生不举当看到厉司曜和韩语诗合影的时候,小雨点们表示:这对cp我磕了!谁都不能撼动我的决心!......
  • 枪神纪之荣耀光辉

    枪神纪之荣耀光辉

    根据同名游戏《枪神纪》改编,希望大家喜欢。
  • 回首,其实我没走

    回首,其实我没走

    那一年的潘俊辰他还是一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有娇生惯养富二代特有的偏执,从来不对任何事情妥协,认准的东西得不到从来不会罢休。可偏偏遇到邱颜,一次次的妥协,一次次的低头,可偏偏还是还不来她的相守。“要走快走,别等着我回头”终究舍不得走。回首看见原来你也没有走……
  • 就因为爱情

    就因为爱情

    苗大壮在失恋又失业的日子里,救下了一位落水老人,从此峰回路转,美女记者宋小千和富三代江雨辰同时爱上了他,政府给了他二十万元的奖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穷小子变成企业总裁,他要经历怎样的大风大浪?痴情汉最终喜当爹,他的爱情故事又该如何上演?
  • 八仙全传

    八仙全传

    八仙的故事,起源于道家的神仙传说。神仙传说,可以溯源到上古三代。汉末的方士为了让人“乃知铸金之术,实有不虚,仙颜久驻,真乎不谬,但世人求之不勤也”,托刘向之名,“辑上古以来及三代秦汉,博采诸家神仙事”,编成《列仙传》。晋代葛洪为了弘扬道教,更“抄集古之仙者见于仙经、服食方及百家之书”,编成《神仙传》。到了唐代,姓李的皇帝向道教尊奉的祖师老子李耳认宗,道教大兴,加上唐人的浪漫风流、想象力丰富,神仙的故事流播更盛。宋元以来,人们不断地将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的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差不多成了群众心目中神仙的代表。到了明清,更是出现了多种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较著名的,有收入《四游记》内的明吴元泰撰《东游记上洞八仙传》,明杨尔曾撰《韩湘子全传》,明邓志谟撰《吕仙飞剑记》,清汪象旭撰《吕祖全传》,清无名氏撰《三戏白牡丹》以及清无垢道人撰《八仙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