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338600000004

第4章 《李墓志铭》的有关问题

李(594—669年),本名徐世,降唐后,唐高祖赐其姓李,高宗时,以犯李世民讳,单名为。两《唐书》均有传,对其事迹记载较详。但在其《墓志铭》被发现后,其有关的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考虑。

籍贯和年龄

关于李的籍贯,《旧唐书》卷67《李传》载:他为“曹州离狐人。隋末,徙居滑州之卫南。”《新唐书》卷93《李传》载:他是“曹州离狐人……客卫南。”二者基本相同。但是《李墓志铭》(以下简称《墓志铭》)见《全唐文补遗》第一辑。三秦出版社1994年出版。载:他是“高平之著族焉。后寓济阴,又居东郡,今为卫南人也。”看来,两《唐书》的《李传》和《墓志铭》的记载有所不同,但认真分析一下,两种记载并无正误之差别。《墓志铭》比两《唐书》多的内容,是“高平之著族”和“后寓济阴”。高平即隋任城(今山东济宁),属于鲁郡(治所在今山东兖州)。济阴郡(治所在今山东定陶西南),即唐的曹州。这是《墓志铭》比两《唐书·李传》所载更详细的地方,勿须多论。关键问题是从东郡迁到卫南,还是从离狐迁到卫南。

隋朝末年,离狐(今山东东明东北)属于东郡(治所在今河南浚县南)。唐初,离狐属于曹州(治所在今山东定陶西),卫南属于滑州(治所在今河南浚县东南)。既然隋末离狐是东郡的一部分,那么,唐人说李是从东郡迁到卫南或者是从离狐迁到卫南,都是可以的。所不同的是说从东郡迁到卫南笼统一些,说从离狐迁到卫南更具体一些,都是正确的。总之,李的籍贯,是由高平到济阴,又到东郡(离狐),最后居于卫南(今河南浚县东南)。正因为如此,《李碑文》中说:“公名,字懋功,滑州卫南人也。”见《昭陵碑石》。

关于李的年龄,《旧唐书,李传》载:他卒于总章二年(669),享年七十六岁,同时,也借他自己的话说:他“年将八十”。《资治通鉴》卷二〇一,总章二年十一月。《新唐书·李传》也认为他卒于总章二年,但说他享年八十六岁,而且也借他临终前的话说:他“年逾八十”。二者孰是孰非,需要研究。

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时,曾专门对此进行考辨,最后得出了“年将八十”的结论。由此可见,李的年龄确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1971年于陕西礼泉出土的墓志铭,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墓志铭》载:李于“总章二年十二月三日薨,春秋七十有六。”《李碑文》也载:“以总章二年十二月三日薨于私第,春秋七十有六。”第二年(咸亨元年)二月,陪葬于昭陵。《墓志铭》和碑文都是在李死后不久所撰,他的家人、同僚都有人在,决不会把他的年龄弄错。再者,他享年八十六岁的记载也很难成立,因为两《唐书》的《李传》都记载他是“大业末”,“年十七”,参加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墓志铭》和碑文的记载也基本一致。既然如此,如果说李享年八十六岁,他十七岁时,就不是大业末年而是开皇末年了。由此可见,李享年七十六岁的记载是正确的。

平王世充后的荣誉

武德四年(621)五月,李世民战胜窦建德、王世充,取得洛阳。七月,李世民率部回到长安。在回长安时,李世民及参加这次战役的李享受什么样的荣誉,各种文献的记载有所不同。

《旧唐书·李传》载:李“从太宗平窦建德、降王世充,振旅而还。论功行赏,太宗为上将,为下将,与太宗俱服金甲,乘戎辂,告捷于太庙。”《新唐书·李传》所载相同。根据这些记载,在对王世充、窦建德作战中,李的战功仅次于李世民。参加这次作战的将领很多,如尉迟敬德、史大奈、程知节、秦叔宝、宇文歆等,都是有名的战将,但这些人都未曾提及,惟有李与李世民相提并论。可见,李在这次作战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比较突出的。

但是,其他文献却有另一种记载:李世民率部回长安时,“世民被黄金甲,齐王元吉、李世等二十五将从其后,铁骑万匹,前后部鼓吹,俘王世充、窦建德及隋乘舆、御物献于太庙,行饮至之礼以飨之。”《资治通鉴》卷一八九,武德四年七月。司马光说:这样记载的根据是《唐历》。《唐历》为柳芳所撰,柳芳是唐玄宗到唐代宗时人。他为什么要修撰《唐历》呢?

柳芳与韦述在肃宗时同为史官,而且还是好友,他们共同“受诏添修吴兢所撰《国史》,杀青未竟而述亡,芳绪述凡例,勒成《国史》一百三十卷”。这是一部“上自高祖,下止乾元”的系统《国史》,比韦述所修《国史》增加了十七卷。但是,这部史书的缺点不少,由于“安、史乱离,国史散落,编缀所闻,率多缺漏”。以致形成“绝无伦类,取舍非工,不为史氏所称”。在这种情况下,柳芳既不满足于自己的成就,也不掩饰自己的缺点,他继续努力,千方百计地想补其不足之处。例如,肃宗上元年间,他“坐事徙黔中,遇内官高力士亦贬巫州,遇诸途。芳以所疑禁中事,咨于力士。力士说开元、天宝中时政事,芳随口志之。又以《国史》已成,经于奏御,不可复改,乃别撰《唐历》四十卷,以力士所传,载于年历之下”《旧唐书》卷一四九《柳登传》。这就是说,柳芳为了弥补其所修《国史》的不足,在掌握了新的资料以后,又另撰了一部“颇有异闻”《新唐书》卷一三二《柳芳传》。也就是有所创见的《唐历》。

既然《唐历》是根据高力士口述资料所撰,它与两《唐书》所记有所区别是可以理解的。高力士是宦官,他只能根据自己在宫中的所见所闻,口述有关的人和事,他的生活范围不大,所见所闻也很有限,所以《唐历》不可能像根据《实录》、《国史》撰成的《旧唐书》那样,涉及的资料更为广泛。因为,唐初的史馆不仅掌握着已有的各种资料,而且还要政府各部门按时向其报送各种资料。由此可见,编撰《实录》、《国史》的资料是非常充分的。同时,武德和贞观前期的《实录》又是经过太宗过目的。因此,“太宗为上将,为下将”的记载不可能是史官的杜撰,应当是可信的。

当然,这样作出结论还有纯逻辑推理之嫌,如果再加上《墓志铭》的记载,就应当是不可或疑的了。《墓志铭》载:“公(李)载扈麾旆,克清洛,爰洎凯旋,策畴帅。太宗为上将,而公膺下将焉。献捷之辰,特贲金甲,夷夏纵观,莫不荣之。”看来《墓志铭》与《旧唐书·李传》的记载相同,李在对窦建德、王世充作战中的战功卓著是勿庸置疑的了。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资治通鉴》根据《唐历》所撰的内容是否错了。

柳芳撰《唐历》的根据虽然是高力士的所见所闻,但高力士对武德年间的事也不一定知之十分确切或更为全面,所以,柳芳必然要参考其他有关资料。李世民、李对窦建德、王世充作战,李元吉也参加了,李元吉和李世民都是皇子,柳芳把李元吉名列李世民之后,李之前,是顺理成章的。根据《实录》而成的《旧唐书》不提李元吉,是因为在武德九年(626)的玄武门之变中,李元吉站在了李建成一边,是李世民的政敌,李世民又亲自看过《实录》,当然不可能允许李元吉与其同日而语。所以,《实录》中不提李元吉的名字也是很自然的。

再者,根据“世民被黄金甲,齐王元吉、李世等二十五将从其后”的内容,肯定李位在其他诸将之上。就这一点说,《旧唐书》与《资治通鉴》有关这方面的记载是一致的,因为二者都认为李在这次作战中,其战功最为卓著。由于《唐历》在李世民和李之间加上了李元吉,故而就不宜把李和李世民相提并论,使李元吉处于不和谐的地位了。在玄武门之变以后百年之久的柳芳,既然注意到了李元吉的作用,当然不能像唐初李世民那样,把他视为政敌,而只能把其当作皇子。所以,他不再提“太宗为上将,为下将,与太宗俱服金甲”了。但他在李世民、李元吉之后,只提李一人之名,就说明他视李和皇子的地位相当了。由此可见,《旧唐书》与《资治通鉴》关于这一问题的记载,虽然文字上有所差异,但其实际含义是相同的。

李与太宗

李于武德二年(610)降唐,到总章二年(669)去世,共为唐效力五十年。其中为高祖臣七年,为太宗臣二十三年,为高宗臣二十年。在为高祖臣的七年中,如平定刘武周、攻取洛阳等战役,李又为李世民部下,所以,实际上李为太宗臣超过了二十三年。这就是说,李和太宗的关系最值得重视。

总的看来,李对高祖、太宗、高宗三代皇帝,是以不同的代价取得了好感。

武德元年(618)九月,李密对王世充作战失败,决定投奔长安归唐。随李密到长安的魏征,又返山东,劝李降唐。这时,李拥有“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旧唐书》卷六十七《李传》。的地盘。他不以这样大的地盘直接降唐,去换取高祖的赏识,而是通过李密将自己的地盘献于高祖,以表示自己对李密的忠心。高祖知道此事,对李大加赞扬,称李为“真忠义之士。乃授黎州总管、上柱国,封莱国公,寻改封于曾,赐姓李氏。”《李墓志铭》。显而易见,李是以忠于其主取信于高祖的。

降唐以后,李随李世民平定刘武周,攻取洛阳,打败刘黑闼,又进攻辅公、击溃突厥,故而被太宗图形于凌烟阁。不难看出,李是以战功取悦于太宗的。太宗说:他是因为以往“甘露(汉宣帝年号)良佐,麟阁著其美;建武(东汉光武帝年号)功臣,云台纪其迹”《旧唐书》卷六十五《长孙无忌传》。故而也对长孙无忌、李等二十四功臣图形于凌烟阁的。这更进一步说明,太宗重视李在于其功。

太宗临终时,把身为宰相的李贬为叠州(今甘肃迭部)都督,李立即动身赴任。贞观二十三年(649)六月,高宗即位,马上就以李为特进、检校洛州刺史、洛阳宫留守。接着,又以李为宰相。后来,高宗又欲以武则天取代王皇后,李也积极支持。所以,高宗又为其写形,并亲笔为序。这就是说,李是以顺从取宠于高宗的。

李因战功卓著而取悦于太宗,但太宗对李并不十分信任,太宗对李只是笼络、利用而已。

《墓志铭》载:太宗“昔尝闲,顾谓公(李)曰:‘万岁之后,属卿以幼孤。’公雪涕致词,因噬指流血。”高宗自己也承认:“朕以绮纨之岁,先朝特以委公。”《旧唐书·李传》也载:“太宗又尝闲宴,顾曰:‘朕将属以幼孤,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雪涕致词,因噬指流血。”根据这些记载,应该是太宗对李非常信任。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全面分析有关这一问题的记载,李与太宗的关系就非常微妙了。

太宗委托李辅佐太子的事,是在贞观十七年(643),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去世时,太宗对李的态度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贞观二十三年四月,太宗病危,他对太子李治说:“李世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五月,太宗贬李为叠州都督。在二十多年的接触中,李深知太宗的为人,善于领会太宗的意图,所以,他受诏后,“不至家而去”。后人胡三省对此事作注道:“史言太宗以机数御李世,世亦以机心而事君。”《资治通鉴》卷一九九,贞观二十三年四月。这真是一针见血的评论。太宗以笼络的手段达到利用李的目的,李以惟命是从的手段取得太宗的欢心。二者互相利用,又互存戒心。

与此同时,太宗对长孙无忌、褚遂良则是非常信任的态度。他“召遂良及长孙无忌入卧内,谓之曰:‘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葛亮,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另外,又对太子道:“无忌、遂良在,国家之事,汝无忧矣。”《旧唐书》卷八十《褚遂良传》。两相对照,李当然是不被信任者。

李为什么不被信任呢?主要原因,是李在武德九年(626)的玄武门之变中没有支持李世民。当秦王集团的成员长孙无忌、高士廉、侯君集、尉迟敬德等日夜劝李世民诛建成、元吉时,李世民犹豫不决,“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军总管李世,世辞;世民由是重二人。”《资治通鉴》卷一九一,武德九年六月。这就是说,李靖、李都不愿意参与李世民兄弟之间的萧墙之争。李靖、李是在唐初多次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将军,李世民在关键时刻没有取得他们的支持,当然不会痛快。所谓“由是重二人”,实际上是从此注意这两个人了。

还有另一种记载,李靖、李对太宗说:“大王以功高被疑,靖等请申犬马之力。”《旧唐书》卷六十四《隐太子建成传》。但事实上并不可相信。因李靖、李都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元年(627),太宗“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旧唐书》卷六十六《房玄龄传》。这五人中,房玄龄、杜如晦是玄武门之变的密谋策划者,其他三人是赤膊上阵的厮杀者,故而功居第一。这里没有提到李靖、李,更说明他们与玄武门之变无关。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贞观八年(634)李靖因“足疾上表乞骸骨,言辞恳至。”太宗说:“朕观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能知止足者甚少。不问愚智,莫能自知,才虽不堪,强欲居职,纵有疾病,犹自勉强。公能识达大体,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同时,又大加奖励,不久,又赐其“灵寿杖,助足疾也。”《旧唐书》卷六十七《李靖传》。显然这是太宗表示,李靖的退休正合他的心意。反之,太宗的亲信宰相房玄龄要求辞位时,太宗则说:“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贞观政要》卷二《任贤》。对比看来,太宗希望李靖早日离开显要的地位,无疑是对他不信任的意思。李没有李靖聪明,没有中途退休的表示,所以,太宗在临终前贬他出京,到叠州去,以此来考验李的态度。面对玄武门之变,在太子集团和秦王集团进行决斗、在决定李世民命运的关键时刻,李没有挺身而出,是他不被信任的主要原因。

《墓志铭》中没有涉及这些内容,主要因为《墓志铭》的作用是为李歌功颂德,同时,对至高无上的皇帝更不能揭露其玩弄权术的阴谋。所以,关于李和太宗的关系只能记载君礼臣忠的正面事迹。由此可见,对于《墓志铭》的内容,必须结合文献记载进行全面分析,决不能视刻石的文字就是史事的惟一依据。

李与高宗

太宗在临终前贬李为叠州都督,由于李“不至家而去”,从而取得了高宗的信任。于是,高宗又很快委以重任。《墓志铭》载:“先朝尝图公像于凌烟阁,至是,皇上(高宗)又命写形焉。”不仅如此,高宗还亲笔为序。在《旧唐书·李传》中也有类似的内容:“初,贞观中,太宗以庸特著,尝图其形于凌烟阁,至是,帝又命写形焉,仍亲为之序。”(《新唐书·李传》所载类同)但是,《墓志铭》有高宗为序的全文,两《唐书》《李传》则无,这是《墓志铭》特别值得重视的地方。高宗在序中,把李对唐的作用比作战国时“吴起佐魏”、“乐毅归燕”,对李大加赞扬。同时,还和古代的功臣比较说:“昔者西汉功臣,图形麒阁,东京(东汉)列将,缋范云台。语事可俦,校恩弥远。”显而易见,高宗认为,和古人相比,李再次被图形是名正言顺的。

对功臣图形,开始于西汉宣帝。史载:“甘露三年(前51年),单于始入朝。上(汉宣帝)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被图画的人是霍光、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等十一人。这些人,“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明著中兴辅佐,列于方叔、召虎、仲山甫(三人皆周宣王之臣)焉。”《汉书》卷五十四《苏武传》。从此,就开创了图形功臣于麟阁或麒阁的先例。唐初,高祖曾对唐俭图形于麟阁,太宗又对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图表于凌烟阁,这都是皇帝对功臣的表彰。不过,从汉宣帝到唐太宗,虽然都以图形的方式对功臣进行表彰,但都没有为图形作序。在这方面,高宗又开创了先例。同时,汉宣帝一次图形了十一人,唐太宗一次图形了二十四人,而唐高祖则图形了唐俭,唐高宗图形了李。这说明唐俭和李是独受皇帝青睐的。另外,在李死后,高宗还为其亲制碑文,许其陪葬昭陵。总之,高宗为李单独图形并作序,又为其亲制碑文,充分说明李是极其受宠于高宗的。

李为什么特别受高宗所宠呢?

高宗在自制的《李碑文》中说:使李陪葬昭陵。“所筑之坟,一准卫霍故事,象乌德山及阴山、铁山等以旌破北狄东夷之功焉。”其实,这只是李受宠的表面现象。李对突厥和到辽东作战,主要是在贞观年间,太宗并没有因为他战功卓著而对其信任,高宗为什么会因其对父辈有功而对其进行表彰呢!看来,这不应当是受宠于高宗的主要原因。

李为高宗所宠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他经过了太宗贬他出京,他毫不犹豫,立即动身赴任的考验,从而取得了高宗的信任。其次,是高宗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得到了李的支持。永徽六年(655),高宗欲以武则天取代王皇后,在九月的一天,高宗召长孙无忌、李、褚遂良、于志宁入内殿,商议此事。长孙无忌、褚遂良坚决反对,于志宁不敢发言,李借口有病不去参加。第二日,李单独入见高宗,待高宗问起他关于更换皇后的事时,他胸有成竹地答道:“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他把褚遂良所谓的“违先帝之命”《旧唐书》卷八十《褚遂良传》。解释为皇帝的家务事。这样,就从理论上支持了高宗,使高宗不再背“违先帝之命”的罪名。从另一方面说,他的言外之意也是指责长孙无忌、褚遂良在干涉皇帝的家事。于是,这就坚定了高宗更换皇后的决心。

自此以后,武则天对长孙无忌、褚遂良恨之入骨,千方百计致其于死地。反之,李则日益受宠有加。乾封初(666),特命李与公开支持武则天的许敬宗一样,“每朝日各乘小马入禁门至内省。”《旧唐书》卷八十二《许敬宗传》。高宗去世后,光宅元年(684),武则天又使“配享高宗庙庭。”《旧唐书》卷六十七《李传》。由此看来,李对武则天的态度是他受宠于高宗更为重要的原因。

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又进一步证明,研究碑石所载,必须和文献资料紧密结合起来。

同类推荐
  • 晚清原来是这样

    晚清原来是这样

    《历史中国》(白金升级版),中国断代史畅销读本,百科全书式的通俗历史读物,王觉仁、醉罢君山、金满楼、姜狼、张程……当今历史写作界诸多名家大神经典力作!精彩丰厚的内容,别样的叙事视角,意想不到的真相,演绎真实的人性。今天所发生的一切,历史上都曾发生!从虎门销烟到清帝退位,从留美幼童到革命书生,从剪辫禁烟到开矿修路,本书以丰富的真实史料为基础旁征博引、从多重新视角切入,还原晚清历史鲜为人知的诸多细节,全景式呈现晚清帝国社会各阶层的众生相以及壮阔恢弘的世界历史图景。硝烟四起,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僵腐的晚清朝廷将如何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沉睡的国民如何迎接西潮的连番冲击?十字路口的古老帝国将何去何从,又将如何破茧重生?拨开迷雾,直击真相,见微知著,窥斑见豹,深刻剖析百年前的人与事,从细微末节追近代历史的真奥秘,并对晚清覆亡的原因做了深入探讨和富有洞见的反思。
  • 正宗官家少爷

    正宗官家少爷

    寒风八面来无尽,江山英雄我一人。===========================医术败药王,香皂传四方,玻璃水泥天下奇,钢铁加火枪。文采四飞扬,俊逸无人当,美人娇妻左右抱,醉卧温柔乡。===========================天才主角穿越到初唐一个刺史的傻儿子身上,帮助忧患中的老爹解决衙门各种问题,并高中科举,后随太宗征战四方,运用现代武器和作战手段,令敌人闻风丧胆……唐朝强大了,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呢????
  • 歪批三国

    歪批三国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四起时巨鹿郡有一名不第秀才,名为张角,自号“大贤良师“,有徒众众多,立三十六方,举兵造反,史为”黄巾之乱“,从而引起了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揭开了三国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其实,事实的真相不是这样的,欲知三国真相如何,请看《歪批三国》????????????。
  • 大唐龙之魂

    大唐龙之魂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爱恨嗔痴,俱为虚幻,百生百世,弹指即过。
  • 大话西游之大唐风月

    大话西游之大唐风月

    【雾霾笼罩】的大唐国土,怨气冲天!西天佛老要找人取西经,观自在菩萨不敢怠慢拿了【五宝】,就直奔大唐帝国了……【一指唐僧】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指解决不了的事!”群460034237
热门推荐
  • 斗罗之冰凤

    斗罗之冰凤

    魂穿斗罗,绑定系统。三生武魂,妖孽天赋。结交主角,结为兄弟。为挚友,逆天行。白羽意外穿越到斗罗,成为一个“魂兽”。成为小舞的哥哥,唐三的挚友,史莱克“七怪一妖”中的妖孽。且看白羽如何乱翻这斗罗,逆天成神。本文无后宫,不拆原配CP。本文不舔任何人。(本作品有原著主角的剧情,不是特别多。主要是以本书主角的剧情发展线为主。本书会有斗罗一与斗罗二的剧情,不喜勿进。)
  • 女儿的嫁妆

    女儿的嫁妆

    本书为“晋军崛起·文学档案”系列图书的一种,分为五辑:第一辑“自思自叹”,第二辑“家乡纪事”,第三辑“教书生涯”,第四辑“太原印象”,第五辑“文人写真”,第六辑“文坛漫笔”,第七辑“小说三篇”。收录了山西著名作家韩石山1980年代公开发表、出版的散文随笔作品近八十篇,另有《画虎的人》《棉田明月夜》《连阴雨》三部短篇小说。作为“晋军崛起”的代表性作家,韩石山的随笔散文亲切、睿智,尤其是叙事抒情类散文,篇幅精致,自然清新,透着一股浓浓的人间真情和悲悯情怀。与其杂文嬉笑怒骂、耿介快刃的风格迥然不同。
  • 爹你今天读书了吗

    爹你今天读书了吗

    新书《系统能有什么坏心眼》以上线,求宠爱!别人穿越:团宠甜宠穿剧本,医术武功神空间周青穿越:自己穿越还不算,原主的爹也被一个架空朝代的老纨绔穿越了种地?不会!养猪?不会!吃鸡?会!!!为了能过上像所有穿越女主一样的富足人生,周青走上了一条催爹读书的不归路前一秒:父慈女孝后一秒:鸡飞狗跳男主:讨好媳妇的第一步,辅导岳父读书
  • 王大天磨难记

    王大天磨难记

    一个小山村的一个传说故事,一个小人物的沉浮人生,故事内容沉重,作者手法轻松,让您一笑间感受到世间事,苍桑间,无奈事,一挥间
  • 直播之极限人生

    直播之极限人生

    刘允安,一个因极限挑战而死的极限大师。穿越到一个极限运动极度匮乏,荒野生存几乎为零的世界。他成为了都市里游走于万丈高楼上舞蹈的精灵,穿梭于繁华都市的钢铁丛林,脱身于惊险绝伦的山脉峭壁!游走在死亡与生存的夹缝之中。都市跑酷,极限跳伞,徒手攀岩,长板速降,极限冲浪,翼装飞行,单挑荒野,极限生存。本书将带领大家进入一个极限的世界!跟随刘允安的脚步踏入极限的天堂。
  • 饿狼前夫:娇妻再来一次

    饿狼前夫:娇妻再来一次

    原以为,三年之约足够赢得你的心,可是现实却给了沈慕薇一巴掌。“既然不爱,那就放手吧,三年一见误终生,就当我从未爱过你!”“不要~三年只是观察期,现在才是正式恋爱呢!”“放手啊!你摸哪里呢?我们已经离婚了!”“是哦!我们离婚了!那你告我强暴吧!”某总裁直接化身饿狼,狠狠的扑了上来。“不要~”“我知道你说的是不要停,如你所愿咯!”
  • 霸道总裁迷糊妻

    霸道总裁迷糊妻

    柯亦雪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除了有点过分地爱睡觉。她有一个平凡的家庭,有一张平凡的脸,还有一颗平凡的心,反正浑身上下就是一个词——平凡。也许是上天的一时兴起,让这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女孩遇见了他们,从此,她的生活不再平静,人生也不再平凡。霸道总裁:“雪,你只能嫁给我!”邻家哥哥:“亦雪,我不想只做你的哥哥!”傲娇少爷:“可以学,这辈子肯定没人要你!”冷酷杀手:“你不跟我走,我就……杀了你!”霸道总裁、邻家哥哥、傲娇少爷还是冷酷杀手?到底谁才是她的真爱?她又该如何抉择?
  • 艾希亚大冒险

    艾希亚大冒险

    相传,蔚蓝的天空之上是一条紫色的长河,在那里一只只山峦般大小的时鲸在云海之上,快乐的随着魔力的浪花起伏着,发出响天动地的鸣叫,喷出朵朵精致的水花,在那里时间的长河正缓缓流动着...--------我是分割线------------努力中
  • 灵感的碎片

    灵感的碎片

    我的灵感破碎,我的思想前卫,写作风格多变,无数世界呈现,你若有那自信,可以自由编织,让我看你表演,是否完美惊艳!不过有一件事,后宫不能出现,历史不能重演!(建议脑补忍者神龟主题曲的曲调)
  • 我的青春我最疯

    我的青春我最疯

    她对他一见钟情想要追他,而他一直推推索索,对她的表白不同意也不拒绝,最后结果竟让人难以想象,而她,开始了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