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307600000050

第50章 归骨庐陵 浩气长存(2)

作为嗣子,文陞不负文天祥所望,后又为欧阳夫人养老送终。文陞曾哭道:“父骨既归于土,母生而不得养,我则非子。”大德二年(1298),文陞远上大都,找到文天祥的旧婢绿荷等人,打听母亲欧阳夫人的下落。恰好在这年冬天,随公主下嫁去了大同路丰州的夫人不耐北方寒冷,求得公主同意南返,在途经大都时,被文陞迎养在京。文陞侍奉夫人十分尽心,每逢节日,都要置办南方食品,请四邻的老妇过来聚谈。文陞并通过刘牢子找到文天祥的墓地(此说与他“自燕奉柩归故里”之说不合),每年春秋必陪母亲前往酹奠望拜。此时旧墓地立有大小两座僧塔,大塔的石碑上刻有“信公”二字,便是文天祥暂寝之处。大德八年(1304),文陞奉夫人回到庐陵老家。次年二月中旬,夫人得痰疾。二月十九日,婢女见一只香囊破旧,便在洗衣时扔了,夫人发现急忙叫婢女捡回,说:“此伴吾未尝须臾离也,落齿时,得之父母。祭文云:‘烈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天上地下,惟吾与汝。’得之丞相。吾死必仍悬吾心前,将以见吾父母,见吾夫于地下,为无愧也。”一囊一文,两个信守,一悬胸口,一系心上。就在当日,夫人咳痰而亡。文陞将她葬于富田以南二十里的洞源。

至于文陞自己,他曾辞官不做,直到皇庆元年(1312)才出任集贤直学士。不久病死,元廷追封他为蜀郡侯。

文天祥留下了大量诗文,在他死后不久即被编辑出版,广泛传播。

《吟啸集》是其最早面世的诗文集。这是在他殉难后,他被带到狱外的诗文,经民间书坊搜寻编辑,在大都刊行的合集。《吟啸集》收有诗、赋、文、歌约八十首(篇),与他自编的《指南录》、《指南后录》中的诗文多有交叉重复。从集名即可触摸到编者所理解的主题和情感,甚至是出版意图。汪元量《浮丘道人招魂歌》第八首写道:“有诗有诗《吟啸集》,纸上飞蛇喷香汁。”“我公笔势人莫及,每一呻吟泪痕湿。”他写此诗当在文天祥殉难后不久,由此可推断,《吟啸集》是文天祥最早面世的合集刻本之一,甚至不能排除在他生前就已出版的可能。

最早的文天祥诗文全集,是道体堂刻本,始刊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

至明初,道体堂刻本“经兵燹不全”,经尹凤歧从内阁得之,又重新编辑刊印。今天所能见到的早期版本,应是以此刻本和道体堂刻本为基础整理增订的明刻本。

笔者手头有一套《文天祥全集》,系据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张元谕所刻《文山先生文集》的铅字版影印,共二十卷。明代吉水学者罗洪先为此版本作序说:“吉安旧刻《文山先生文集》,简帙庞杂,篇句脱误,岁久漫漶,几不可读。中丞德安何公吉阳来抚江右,既出素所养者,布之教令,复表章列郡先哲,以风厉士人。会郡守浦江张公某始至,即举属之。张公手自编辑,厘类剔讹,出羡币,选良梓,刻将半,复致中丞之命于余,俾序所以校刻之意。”可见庐陵郡守张元谕在重刻时,做了许多收集、增补和校勘的工作。

除明初尹凤歧重编的《文山集》十七卷外,在张元谕前后的明刻本还有景泰六年(1455)、嘉靖九年(1530)、嘉靖三十一年(1552)、万历三年(1575)、崇祯三年(1630)等刻本。

到了清代,以明代刻本为底本,经参校增订,不断推出新编版本。《四库全书》等大型典籍也收入了文天祥全集或部分著作。

文天祥的诗文,“大篇短章,宏衍巨丽,严峻剀切,皆惓惓焉”。而“矫乎如云鸿出之风尘,汛乎如渚鸥之忘机械,凛乎如匣剑之蕴锋芒。至于陈告敷宣,肝胆毕露,旁引广喻,曲尽事情,则又沛乎如长江大河,百折东下,莫有当其腾迅者”。其大气磅礴、慷慨恣肆的才情和风格,是后世不能不仰学的文学瑰宝。

又有道是:“读其《指南》、《别集》,而知其颠沛牢骚,惟思委身以报国也;读其《吟啸》、《集杜》诸什,而知其号天怆地,悲鬼泣神,伤山河之破碎,而悼身世之飘零也。”可谓:“读之,使人流涕感奋,可以想见其为人。”人们通过文天祥的诗文,读他的身世,了解他悲怆的心路,并通过读他的诗文来怀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民族英雄。

人们更从中感受到了磅沛的浩然正气。诚如明人房安所说,文天祥的诗文,“盖其得天地至大至刚之气”。这至大至刚之气播诸金石,形诸咏歌,而昭若日星,轰若雷霆,“诵其言,想其风旨,真足以寒奸邪之胆,而起吾人凌厉之气”。“历今五百余年,而其遗集流播寰区,令人读之,凛然犹有生气。”

正是这浩然正气,使得“海内五尺童子,闻公名,读公文章,沁心刺骨,赴义成仁之气,不觉油然自生”。

清代进士王雅感叹道:“非天地间之真正气,真文章,而能令千百载下,有如是之仰止者乎?”

明景泰六年(1455),韩雍在陈价刻本的序中说:“今斯集也,传之天下后世之人,争先快睹。”到了道光二十三年(1843),庐陵人邱曰韶写道:“余游衡湘间,属购是集者,所在多人,未能悉应其求。欲重刊焉……因谋于坊友,鸠工镂镌,悉心雠校,逾年告竣。”由此可以想见历朝历代对文天祥著作的刚需,不愧诗文经典。

以至七百多年间一版再版,一印再印,反复刻印达五十多个版本。

文天祥曾期待,他的作品“一联半句,使天下见之,识其为人,即吾死无憾矣”。如此,也可告慰他的在天之灵了。

文天祥殉节之后,其旧部和士子百姓纷纷私设祭台,追怀这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的崇高气节和壮烈人生。

谢翱哭祭三台的故事最为典型。

得到文天祥死讯,谢翱自感“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久而弥痛。每到一处,总会想起与文天祥漳水一别的情形,总是要设坛祭拜。路过姑苏时,他哭祭于望夫差之台;到浙东,再哭于越台;至元二十七年(1290),也即文天祥死后的第八年,他到了浙西的桐庐县,又三哭于子陵台。

那一天,他与三位朋友雇小船渡富春江,冒雨登上子陵台,在荒亭摆下文天祥的牌位和祭品,然后跪拜恸哭,如此再三。这时有沉沉黑云从西南方压过来,越压越低,几乎贴住林梢,就好似重重挽幛渲染了悲伤的气氛。谢翱和几个朋友一边用竹如意击石打节拍,一边自作楚辞为死者招魂。他们悲切地唱道:“魂朝往兮何极?暮归来兮关水黑。化作朱鸟兮,有噣焉食!”他们悲恸不能自已,以致击打得竹石俱碎。

最早为文天祥立祠的是文氏家族和他的故乡。把文天祥遗骨安葬后,文璧即遵照哥哥的狱中遗嘱,在文山之麓道体堂立祠,并购置祭田,供子孙祭祀用度所需。富田的族人也将他祠于文氏祠堂,后又建立了忠烈祠。元至治三年(1323),吉安郡学乡贤祠为他塑像以供奉,又在城南的忠节祠增设了他的塑像。吉安原有欧阳修、杨邦 、胡铨、周必大、杨万里“四忠一节”,加上文天祥,改称“五忠一节”。

文天祥早年在乡贤祠瞻仰先贤像时,发出的“殁不俎豆其间,非夫也”之誓言,遂得以实现。

对于元廷,文天祥是敌国的烈士,且以铁血大节影响深广,按理是不能允许为他立祠纪念的,然而在战争中粗蛮犷悍的元人,对此却表现出难得的宽容。明人柯暹说:“公之祀在京都、郡庠者,创于元,敌国已祀之也。”就是说,不仅是在庐陵故里,就是在京城,在元朝已有祭祀文天祥的场所了。元代文史大家黄溍曾写《文丞相祠堂记》,也可作为旁证。不难想象,在故里与京城之间,也应有文天祥祠,像阴晦夜空的星光,若明若暗地遥相呼应。

柯暹说,文天祥“为宋而殁,宋所当祀。宋亡无祀之者,虽敌国,表劝忠节,亦所当祀”。到元朝末年,有一个叫郑玉的士子,直接上了一道《为丞相乞立文天祥庙表》,其中说,世祖皇帝忽必烈,为褒扬亡金的忠臣赵悫,曾命翰林学士撰写他的事迹刻在庙中,“盖懿德者,人心之所同好;名节者,国家之所必崇”。他竟有些情绪激昂地说,文天祥“义胆忠肝,照耀日月,清风高节,荡济寰区”,如能蒙皇上降旨,在吉安路立庙致祭,必能使“人心以之而振,世道由是而兴”。

为文天祥建立祠祀,如果说元廷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话,到了明代,则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与支持。北京府学胡同的文丞相祠,便是在明朝开国不久的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由北平府按察副使刘崧督建的。该祠在囚禁文天祥的土牢上修建,原在顺天府学以西,万历年间迁至府学以东,原祠改为怀忠会馆。至公元1930年,曾按历史资料修缮复原。1979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拨专款再行加以修复。

笔者曾拜谒过北京的文丞相祠。该祠坐北朝南,两进院,有一前殿和一享殿。举行祭祀的享殿,是一座悬山筒瓦大脊建筑,殿内,文天祥彩塑端坐正中,其仪表堂堂,表情庄肃从容,双目炯炯直视南方,凛凛然透出一身正气。享殿前有一棵古枣树,相传为千年前文天祥被囚时手植,其苍劲虬曲的枝干俯身向南,彰显着“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意志。前殿陈列着许多文物与资料,其中有******手书《过零丁洋》复制件。前殿与享殿之间小院的院墙上,录有明代文征明手书《正气歌》的仿刻。大门一侧醒目地挂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中小学课程“教学活动实验基地”等金色牌匾。

明代各地修建了一大批文天祥祠,到了清代,文天祥更是入祀文庙,为他立祠之风不减。明清两代,在文天祥任职和战斗过的地方,都建起了文天祥祠。

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有一位叫习孔教的人写道:“先生之忠义,自宋迄今三百余年,其祠而尸祝之者,自京师达于中外,若柴市、真、扬、临安、江淮、岭海之间,且遍天下。先生之精神,上为日星,下为河岳,流行于宇宙,万古不息,风御云流,宜无所不至焉。”习孔教赐进士出身,曾任翰林院修撰、纂修国史,他应能掌握各地情况,所言应是有根据的,由此可见文祠在当时已然遍及大江南北,以其独有的蕴含,蔚为一道壮阔的人文景观。

与此相应地,围绕遍及大江南北的文天祥祠,历代拜谒者写下了大量的祭文、赞、记、碑铭和诗词。这些充盈着浩然正气、至大至刚、气吞寰宇、诚感千秋等词汇的文字,以真挚崇敬的感情歌诗文天祥身上体现出来的伊(尹)吕(尚)之贤,(伯)夷(叔)齐之贞,程婴之功,屈原之洁,诸葛之忠,终军之锐,苏武之节,范滂之操,越石之壮,祖逖之志,杜甫之心和胡(铨)杨(万里)之气;以真挚崇敬的感情颂扬他将上述人格棱面集于一身,凝聚升华为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和正气伟节的人格境界;以真挚崇敬的感情,表达了对他的无比景仰和深切怀念。

文天祥殉国的第四年,至元二十三年(1286)五月初二,是他的五十诞辰忌日。这一天,邓光荐与王幼孙相约来到富田。文陞迎到村路上,引领他们沿着明山秀水,来到文山之麓的道体堂文天祥祠。

祠堂的题匾为“文山旧隐”四个字。堂内,正中供奉着文天祥画像。

邓光荐、王幼孙在铜盆里净手,而后恭恭敬敬地焚香燃烛,顶礼膜拜。

待缓缓抬起头来,邓光荐已是热泪滚滚。他站起身,上前一步,仰面端详着文天祥像,拜曰:“信国公目煌煌兮疏星晓寒,气英英兮晴雷殷山!头碎柱兮璧完,血化碧兮心丹!”

“孰能使之烈烈?”王幼孙也已是泪眼婆娑,也上前一步,“无愧清气,正气,间气,英气!”

“东南英气萃于其身,其身可死,其神不死。”邓光荐忘情地接道,“呜呼!孰谓斯人不在人世间?”

继而各取一盅酒,酹洒于地,俯身再拜。

拜毕,文陞在堂侧摆好笔砚。王幼孙挥毫写下一幅《过零丁洋》。

接着,邓光荐手书了一幅《正气歌》长卷。书罢,意犹未尽,又展卷吟诵了一遍。

末了长叹道:“自古不朽者有三:维德,维功,维言。今诵正气一歌,其德,其功,其言可以不朽矣!”

同类推荐
  • 丁道尔的故事

    丁道尔的故事

    威廉·丁道尔是16世纪英国翻译家,他的工作给暮气沉沉的中世纪生活敲响了丧钟,也正因如此,他遭到了旧势力的疯狂迫害,英勇献身。本书以小说的形式讲述了他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他本人貌不惊人,过着平淡的生活,但他在逆境之下坚持理想,献身于人民思想解放的事业,毫不妥协,宁死不屈。在危险重重的流亡之中,他从一地逃到另一地,其间始终不忘对人民的忠诚和热爱,笔耕不辍,树立了一道不朽的丰碑。
  • 何澄(下)

    何澄(下)

    《何澄(下)》历述何澄留日学生活、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几个时期中何澄的作为。何澄坚持共和,主张统一,反对日寇,抨击汪伪,这是他一生的大节。作者苏华、张济用自然流畅、真实深沉的笔调记录了何澄的一生。本书是一本关于民国史的人物传记。作者苏华、张济用自然流畅、真实深沉的笔调记录了山西省灵石两渡村何家的代表人物何澄的一生。《何澄(下)》中几乎涵盖了晚清和民国众多名人,可以说每一章都是一个专门的学科,是一部超具史料价值的图书。
  • 李嘉诚:我一生的理念

    李嘉诚:我一生的理念

    这本李嘉诚的传记,尚未问世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引发出版界、财经界、网络世界的大震荡:各大出版机构重金预定,为获得版权展开激烈争夺;商业大佬争相试读,阅后一致强烈推荐、口碑传送;成千上万网友奔走相告,为一睹本书内容而绞尽脑汁、用尽办法……在这本书中,李嘉诚毫无隐瞒地、诚挚地透漏了他传奇而跌宕的一生,讲述自己从青年时代到成长为亚洲首富的全过程,包含人生转折点上每一个隐秘而关键的细节。
  • 民主人士

    民主人士

    记述的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民主人士的群像。这些人物的人生道路坎坷,经历复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作为政协人物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他们的所言所行,无论是对自身或现代历史的回顾,还是对国内外时事的述评,都不乏独到见解,颇有保存价值。所有这一切,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大部分不可能见诸报端。《民主人士》作者汪东林依据自己保存的参加政协民主人士活动的原始记录,再现了他们在政协内部活动范围内,谈思想改造、帮助别人、检讨自己过程中吐露的心声和真实思想历程。
  • 荷兰王后马克西玛传

    荷兰王后马克西玛传

    荷兰对你来说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对普通中国读者而言,对荷兰的印象似乎只有……郁金香和风车,可能还有永远拿不到冠军的足球。其实,荷兰有自己的王室,和曝光率颇高的英国王室相比毫不逊色。2013年4月,威廉—亚历山大国王从他母亲贝娅特丽克丝那里继承王位,荷兰有了一位来自阿根廷的王后:马克西玛?索雷吉耶塔。本书聚焦于马克西玛王后,讲述了她和威廉—亚历山大的故事。你将能读到她令人印象深刻的职业生涯,1999年她和高个金发王储的邂逅和之后两人的秘密恋情。通过本书,你将对威廉—亚历山大国王和他卓越的王室祖先有所了解,还将了解到荷兰君主政体、荷兰王宫、荷兰国王日,以及欧洲其他王室情侣的情况。
热门推荐
  • The Elusive Pimpernel

    The Elusive Pimperne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屠魔狂刀

    屠魔狂刀

    屠尽天下一切生灵,啖尽世间所有血肉。你狂,我更狂,刀狂,人更狂。道途漫漫,有坚韧者得之,仙途渺渺,有奇缘者得之。举狂刀,屠魔灭仙,一条苍茫道,两傍尽白骨。
  • 健康宝典

    健康宝典

    我是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哪里医疗条件差,从小得病就不服药,一年四季我的鼻涕连连不断,经常像感冒????,那事我老是心情不愉快,学习没心情,小病不断增加,这里不舒服哪里不舒服,我真的绝望了生活,当我跟病魔对战到我走入社会,经过自己的实验彻底脱离病魔的折磨,我要把我的经历推广给跟我一样跟病魔对战的朋友,
  • 我在废土捡技能

    我在废土捡技能

    一觉醒来,你发现你出现在一个陌生的房间,你惶恐不安,你四处张望,你无意间在床头边发现一把手枪,你下意识拿起,恭喜你获得技能:枪术(手枪)LV1。你喝了一口肉汤,获得技能:消化LV1!你运动了下身体,获得技能:炼体术LV1!你随意打了一拳,获得技能:拳术LV1!你无聊走了几步,获得技能:身法LV1!
  • 飘渺神功

    飘渺神功

    一片图纸碎片,引起一场浩劫。一段灭门惨案,隐藏一只黑手。一条复仇之路,揭开一场阴谋。一个许氏孤儿,铸就一段传说。
  • 我的神明你在哪里

    我的神明你在哪里

    殿中无人再次仗剑,无人再次守护世间,背负的使命被延续到下一任城主,是谁成了半堕神?他无法再次成为宛若谪仙的白衣仗剑的神明;有谁还记得当年站在殿前,白衣仗剑的神明?有谁还记得为了拯救苍生,甘愿陨落的神明?有谁还记得掌握一切的人,自愿堕落的魔神?有谁记得天真可爱的团子,情愿堕落的神明?究竟是谁在殿中等候了上万年,却等不到他?究竟是谁掌握了一切,却掌握不了他?一袭白衣却再无他,自甘堕落是世人逼迫当年的白衣少年郎,终究是死了……○你是谁?○主神君临宴○你为何存在?○东岳城城主叶南城○他回来了吗?○回来了他东岳城前城主南辰,谪仙般的存在;他东岳城城主叶南城,堕落般的存在;他终究不是南辰,南辰终究回不来……病娇城主VS偏执魔神本书又名《今天城主吃药了吗》《魔神的城主大佬》简称《帝师》
  • 邪王纨绔妃:废材小姐很嚣张

    邪王纨绔妃:废材小姐很嚣张

    穿越而来成废柴?不怕不怕,我有武功内力在身,还有医毒双绝防范,来一个扁一个!貌丑无盐被退婚?不怕不怕,我有人皮面具在脸,下面藏着倾城容貌,退婚的都滚去后悔吧!啥?我不是废柴,我是千年难得一见的魔武双修?曾经瞧不起我的人全来巴结我?不好意思,有多远滚多远!啥?太子想反悔,见了我的真容知道我的实力就想反悔,让我自己主动爬上他的床?不好意思,你让我有点反胃!“小娘子,洞房花烛夜,为夫会很温柔的!”麻麻,我要回家!这个男人好口怕!【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海盐撞焦糖

    海盐撞焦糖

    当孤僻设计师撞上奶萌古文物修复师,盐甜相撞,就如同海盐撞上了焦糖。原本是陌路的两人,却因为动物,生活有了交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不能只有人类。保护生态环境,从自身做起。
  • 邪门当道

    邪门当道

    他本应是天生的人之骄子,身负血海深仇,却因故流落人间,被弃乡野。他曾一记长剑,斩杀八头恶龙。他曾力抗两大绝世宗门,挽狂澜于即倒,气概无双,神魔共惧。什么?犯罪学院?欺诈师!造假师!盗窃师!伪装师!陷阱师?木槿年转过头,勾起嘴角邪恶一笑,对着身旁战战兢兢地血族仆人说,“你今晚要是想喝血,先给小爷磕一百个响头。”
  • 艰难时世(译文名著文库)

    艰难时世(译文名著文库)

    主人公葛擂硬是个退休的五金商人,也是个功利主义的信徒,无论教育自己的子女或举办社会教育,都叫人信奉“事实”,并把人生看作是一种“隔着柜台的现钱交易”。在他的这种教育之下,女儿路易莎被迫嫁给了一个比她大三十岁的资本家庞得贝,婚后精神上备受折磨;儿子汤姆赌博成性,竟沦为窃贼而逃往海外。身为工厂老板兼银行家的庞得贝,捏造身世,吹嘘自己是白手起家,以此来麻痹工人,最后弄到众叛亲离。作者通过对葛擂硬和庞得贝两个典型人物得刻画及其家庭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英国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对资产阶级做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