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296800000012

第12章 兴学与育人(1)

13.母校之恋

范仲淹可能不曾想到,自己以学子身份离开母校十二年之后,再以“掌府学”的资格走进应天书院,“冒哀上书”的同时,又“冒哀”办学且史功厥伟,开一代教学新风。“范公堤”、《上执政书》、应天书院兴学,这三件非常事功让他声动朝野,名满天下,由一名地方小官员一举登上中央政坛。真可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应邀回母校应天书院做事,范仲淹是非常乐意的。一个人如果“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范仲淹是非常看不上的;“问大旨”就得以国事为念,不拘小礼小节,以丁忧守制之身勇赴教职又有何妨!更重要的是,走出母校这十多年来,宦游数处,四方交结,深感母校教恩厚重,怀有一种难舍的眷恋;而应天书院之名头,在全国实在是最为响亮,一提出自“正素先生”和“睢阳学派”门下,身价立增,谁不仰慕?如今有机会回归母校,去继承正素先生和睢阳学派的衣钵,真是天赐良机!

关于应天书院,前文书中已有提及,但无碍再述。

北宋最著名的四大书院,白鹿洞、岳麓、嵩阳、应天,若论开办最早,坚持时间最长,所育人才最盛,在宋代教育史上占有地位最突出,则数应天书院第一。《宋元学案》及《宋史·儒林列传》皆称:“庆历之前虽有……诸儒,称‘学统’者惟有睢阳。”

应天书院,又名睢阳书院,早称睢阳学舍。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后晋。《玉海·应天府书院》载,当时邑人杨悫“乐为教育”,聚徒讲学,受到赵直将军支持,遂使这所私学成型。五代末北宋初,出了个名儒戚同文,字文约,宋州楚丘人,少拜杨悫为师,受五经。据《宋史·戚同文传》赞誉,此公苦读苦学到“累年不解带”;而且“绝意禄仕”,对当官不感兴趣,但对国家前途、百姓命运却非常关心,特改名同文,取“书同文”之意。杨悫死后,他继承恩师衣钵,将应天书院做大做强。据《宋史·戚同文传》称,“远近学者皆归之”,“请益之人,不远千里而至。登第者五十六人,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滕涉,皆践台阁”。睢阳门下人才之盛,当时显见突出于其他书院之上。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应天府民曹诚(有人说他也是戚同文的学生),家资雄厚,慨然有复戚同文旧学之志。据曾巩《元丰类稿·戚元鲁墓志铭》说,他出资三百万,招募匠人,在同文“旧学之地,造书舍”,为屋一百五十间,聚书一千五百卷,“博延生徒,讲习甚盛”。他还愿意以学舍入官,这让真宗皇帝听了龙颜大悦,“面可其奏”,命端明殿学士盛度“文其记”,前参预政事陈尧佐“题其榜”,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商丘乃睢阳旧地,世称戚同文为“睢阳先生”,门人则追号“正素先生”,《宋史·戚同文传》又称其追号为“坚素先生”。在宋代的儒学中,同文之学即被称为“睢阳学统”。世谓睢阳学统于复兴宋学有首创之功。

在此,不妨将应天书院的后续沿革顺便交代一下。

景祐元年(1034),应天书院改为府学,官府拨学田十顷,充作学校经费。庆历三年(1043),应天书院升为南京国子监学,与东京(汴京)西京(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靖康二年(1127),靖康之变,金人南下,赵构建南宋于应天府,不久迁往临安(今杭州),书院遂毁于兵火,久废近二百五十年。元初虽建有归德府学和文庙,但规模大减。其后,应天书院屡建屡废,名称也不断更改。明弘治十五年(1502),黄河泛滥,归德府城淤积地下,应天书院也随之被埋。明正德六年(1511),知州杨泰有在旧城北筑新城。同年,知州周冕继修,始告竣工,归德府迁入新城(今商丘古城),应天书院也随迁城内,现存有明伦堂、大成殿、月芽池等建筑。明嘉靖十年(1531),巡按御史蔡瑷将社学改建,沿用旧称“应天书院”。宰相张居正于万历七年(1579),下令拆毁天下所有书院,应天书院难逃此劫。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归德知府郑三俊重建“范文正公讲院”,位置在归德府学东。他效法范仲淹的精神,亲自执书讲学,一时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诸如官至户部尚书的侯恂,南京国子监祭酒侯恪,兵部侍郎叶廷桂、练国事等。范文正公讲院又名文正书院,明代中后期睢阳没于黄河,城址北迁,原讲院故址已无存。清顺治八年(1651),重建书院,侯方域撰有《重修书院碑记》。顺治十五年(1658),符应琦重建讲堂,集诸士而课之。康熙十三年(1674),知府闵子奇又修书院,请来名师执教,“下帷讲学,有醇儒之风,学者翕然宗之”。康熙四十年(1701)书院改为郡义学。清乾隆十三年(1748),知府陈锡格重修应天书院。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科举,兴学校,诏令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一九〇五年八月,范文正公讲院改为“归德府中学堂”(简称归德中学),从此,“书院”铸就的千年辉煌,终于沉寂于历史长河。

且说范仲淹面对这样一座全国数一数二的著名学府,怀着一腔眷恋之情回到母校,看到故园风光,思接先师灵魂,想必倍感荣幸又庆幸,兴奋又振奋,觉得肩负重大,充满热情和干劲,决心不负重托,干出一番业绩。再说,这么好的地利之外,天时与人和也都不错呀。

14.天时与人和

上面提到,范仲淹重回母校“掌府学”,是应邀为之。那么,是谁邀请了他呢?这一命运大转折,得力于一个小他两岁的江西人——晏殊。是这个晏殊特邀了他。人称晏殊一生为官,“富贵优游五十年”。他虽然官至宰相,日后却未能像范仲淹一样跻身历朝历代名相之列,所以知之者较少。不过,一提传世佳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世人必定耳熟能详。它就出自晏殊的一首《浣溪沙》。有人知道“抚州八晏”吧?晏殊即为“八晏”之首,下面才依次是晏几道、晏颖、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晏殊五岁会作诗,十四岁成进士。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也工,尤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是北宋前期婉约派代表词人,而且相当高产。《东都事略》说他有文集二百四十卷,《中兴书目》作九十四卷,《文献通考》载《临川集》三十卷,皆不传。传者惟《珠玉词》三卷,汲古阁并为一卷,为《宋六十名家词》之首集,计词一百三十一首,清人辑有《晏文献遗文》,收入《宋四人集》中。不过,此公最珍贵处更在于他胸襟宽阔,不但不嫉贤妒能,反而热心于唯贤是举,范仲淹之外,诸如欧阳修、王安石、孔道辅、韩琦、富弼等一大批北宋贤相名将,均出自其门下或经他栽培、荐引而显达于世。所以《宋史·晏殊传》夸他:“平居好贤……及为相,益务进贤材。”更评价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可见他在这方面的历史功绩,绝不限于“遂请公(范仲淹)掌府学”了。

那么,晏殊何时认识范仲淹的?史无详载。汪藻在《广德军范文正公祠堂记》中写范仲淹初历官场,“以进士释褐,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日抱具狱与太守争是非,守数以盛怒临之,公未尝少挠。归必记其往复辩论之语于屏上,比去,至字无所容。贫止一马,鬻马徒步而归。非明于所养者能如是乎?”接下来“迁文林郎,权集庆军节度推官”。三十岁调任谯郡从事。作文自叹曰:“余岁三十兮,从事于谯,独栖难安兮,孤植易摇。”(《祭龙图杨给事文》)一直到三年后“监泰州西溪镇盐仓”,上书张纶请重修捍海大堤。这期间,范仲淹进过《皇储资圣颂》,吟过《西溪见牡丹》《西溪书事》两首诗,写过《上张知白右丞书》,还为宰相寇准被诬事上书鸣不平。有意思的是,晏殊和另一位宰相吕夷简都曾在西溪镇做过盐官。特别是后来成为范仲淹政敌的吕夷简居此时,手植牡丹,留有诗刻,范仲淹的《西溪见牡丹》正是为此而作:“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忆得上林色,相看如故人。”另一首《西溪书事》也与此时的心境相通:“卑栖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蒙叟自当齐黑白,子牟何必怨江湖。秋天响亮频闻鹤,夜海瞳眬每见珠。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据说范仲淹在西溪还写过一首小诗:“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此诗真伪无考。以上这些言行诗作,是否引起过晏殊关注,也史无详载了。那么,晏殊得闻范仲淹大名并惜才倚重,或在兴修范公堤以后吧?这也不去细究。

且说天圣五年(1027),晏殊身为枢密副使,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获罪,贬出京城任南京留守,来到应天府,大力扶持应天书院,慕名力邀范仲淹到书院任事。这对范仲淹来说,真是“人和”之首也。

另外,还有两个人也很给力:蔡齐和戚舜宾。楼钥在《范文正公年谱》中所说“登蔡齐榜”的蔡齐,就是时任应天知府的这个蔡齐。他比范仲淹大一岁,山东胶州人,胶东历史上唯一的状元。人长得“仪状俊伟,举止端重”,宋真宗一见就对宰相寇准道:“得人矣!”诏令金吾卫士七人,“清道传呼以宠之”。后世状元“跨马游街”之殊荣,就是从蔡齐开始的。蔡齐为人刚正,任翰林学士时,手握实权的刘太后派太监罗崇勋主持营建景德寺,命蔡齐写一篇记事颂德的文章。罗崇勋告诉蔡齐说,这篇文章写好了,可望升任参知政事。蔡齐却故意迟迟不写,被罢免了翰林官职,赶出京城。蔡齐后来升任宰相,因与权臣意见不合,辞去宰相职务,以户部侍郎的虚衔,出知颖州,两年后死于任所,年仅五十一岁。范仲淹为他写墓表:“浩然示至公于内外,以进贤为乐,以天下为忧。见佞色则疾,闻善言必谢。”欧阳修为他写行状:“在大位,临事不回,无所牵畏,而恭谨谦退,未尝自伐,缙绅倚以为重。”史称蔡齐“精学博文”,平生所著诗文甚多,可惜都散佚无存,仅留《小孤山》七律一首,有“月生西海初三夜,潮到东吴第一关”之句,亦可略见其文采。想见当年蔡齐,与范仲淹有同榜之谊,对晏殊邀范之议肯定举双手赞同,是不是他向晏殊推荐范仲淹也说不定。这段史料简略马虎,留待细查。

戚舜宾者,乃戚同文之孙。范仲淹当年在南都就学时,书院便由戚舜宾主理。他严守祖制,“制为学规,凡课试讲肄,劝督封赏,莫不有法;宁亲休沐与亲戚还往莫不有时;而皆曲尽人情,故土尤乐从。”那时,书院执教者多是戚同文的再传弟子,授以儒家经典,以六经为教材,使范仲淹获益终生。戚舜宾眼中的范仲淹,勤学多思,品学兼优,得祖父真传,无出范仲淹之右者。如今由他归来“掌府学”,戚舜宾当然是最高兴、最欢迎啦!

其实,要笔者说,范仲淹在此得到的最大“人和”,应是恩师戚同文,虽然只是一位人品道德上的“精神恩师”,因为范仲淹求学南都时,戚同文先生已然过世二十多年了。

《宋史·戚同文传》说:老先生幼年失去父母,由祖母携带他到娘家养育,同文奉养祖母以孝著称。祖母去世,日夜悲哀号哭,几天不吃饭,乡里人为之感动。这样的身世让范仲淹感同身受。

又说:老先生纯正质直崇尚信义,人家有丧事尽力赈救接济,宗族乡里贫困的人也予以周济。十二月的时候,多次脱下自己的棉衣给贫寒的人。他不积聚钱财,不营建住房,有人劝说他,他则回答:“人生以行义为贵,安用是义一字!”由是,深为乡里推重佩服。这样的品德让范仲淹顶礼膜拜。

史家说:老先生所创立的睢阳学统,具有宋学兴起的最基本特点。为矫正五代以来文教风俗之浇薄,老先生坚苦励行,力求恢复先儒修己治人的道德仁义精神,重内圣而不弃经世,以人格立师道,而生根于社会。这个基本的存在形态和儒学最基本的特点,为睢阳学统所展现,成其学脉所在。这样的道德学问让范仲淹受益良深,一生行谊实根基于睢阳之学。

今天,范仲淹虽然已不是当年学子,但重返母校,精神恩师戚同文老先生的高大形象,一如在眼,一如在心,是他最广大最牢靠的人文依托。他在《南京书院题名记》中回顾既往说:“乃有睢阳先生赠礼部侍郎戚公同文,以奋于丘园,教育为乐。……由是风乎四方,士也如狂,望兮梁园,归与鲁堂,章甫如星,缝掖如云。讲议乎经,咏思乎文,经以明道,若太阳之御六合焉;文以通理,若四时之妙万物焉。诚以日至,义以日精。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至于通易之神明,得诗之风化,洞春秋褒贬之法,达礼乐制作之情,善言二帝三王之书,博涉九流百家之说者,盖互有人焉。”有着这样的前辈,有着这样的睢阳家底,人和如此,范仲淹能不底气十足吗?

同类推荐
  • 炸药大王——诺贝尔

    炸药大王——诺贝尔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张岱评传

    张岱评传

    张岱是明清之际学术-文化史上一位在文学、史学和艺术理论等诸多领域都取得卓越成就的杰出人物。本书从大量原始资料入手,对张岱充满神奇色彩的生平做了全面的考述。
  • 苏东坡传(林语堂全集4)

    苏东坡传(林语堂全集4)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 梁启超

    梁启超

    本书收录了《管子传》、《王荆公传》、《袁崇焕传》、《南海康先生传》、《殉难六烈士传》。
  •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研究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研究

    本文旨在对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做出全面的解读。作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散文作家,诗人,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对美国文化影响可谓至深至远。本论文在对爱默生的两个核心观念——超灵和自立进行详细解读后,还尝试从对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和孔子的儒家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的角度来进一步阐释爱默生的超验主义。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学生的智力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下)

    学生的智力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下)

    素质教育主要着眼干广大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是以注重培养广大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 绿草之洲

    绿草之洲

    人类有能力穿越时空,来到从前的21世纪初。
  • 斗罗大陆之怪物云集

    斗罗大陆之怪物云集

    灵冰斗罗霍雨浩飞升神界,千年之后,圣灵教卷土重来,而新一代史莱克七怪能否再创辉煌……
  • 阿拉德大陆起源

    阿拉德大陆起源

    重塑阿拉德的一切,讲述了泰坦星为何会毁灭。
  • 坏丫头别跑

    坏丫头别跑

    他,她,他,她完全是不同世界的人,但是因为命运的玩弄,四人的牵绊开始。
  • 渺渺烟尘天地间

    渺渺烟尘天地间

    多看几章吧,已渐入佳境。有感于2020疫情,有人对我们的默默守护,所以此文讲的是一代、二代仙侠守护尘世、舍身忘我的故事,主旨取自《周易》: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多主角、正能量,不会有太多的爱情描写。
  • 创世纪回声

    创世纪回声

    有纯粹的创作家,也有纯粹的批评家;最好既是创作家同时也是评论家。创作是创造,是一种燃烧;评论也是创造,是另一种燃烧。创作多用形象思维,评论多用逻辑思维;但是两种思维往往综合使用,不可截然分开。有生活的功底也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就可以成为作家;但是做一个评论家不仅应有生活的功底,文学的功底,还应有思想的、哲学的、美学的、历史文化的功底。
  • 残月行

    残月行

    南宋初期,天下祸乱。宋徽二宗被掳,令宋朝子民怨天载道,民不聊生,星河陡变。传说上古时期,九天玄女以仙天链拴住神间狂龙,狂龙被压两万余年后,仙天链坠入人间,后被打制磨炼,成为“绝仙索。”原以为此物,在陈狆离手中,不料陈府一夜覆灭,被火烧净。青明教弟子卿落月,无意中遭人陷害,手持“绝仙索”,遭人追杀。一时江湖风云突变,翻云覆雨等闲间。白衣阁派出各路杀手,却屡遭劫难,正当天下惊变,一个叫做陈风的少年,悄悄走来……亦或是,一场阴谋的开始。(本书为吴某第一本武侠,聊以自表,不甚自愧。)
  • 奈何锦鲤要作妖

    奈何锦鲤要作妖

    小鲤鱼精生来没什么大志气,顶着惹人觊觎的体质和超强的气运,她吃喝玩乐无所不能,顺带还养了个小哭包做童养夫。不过不知怎的,养着养着竟然把她圈起来,说什么她的眼里只能有他一个人。不正常,有毛病,得溜。于是,她寻了个机会就跑了,但怕被找到,再加上栖身的小窝被毁,便顺理成章赖上了清月观,黏住了那长身如玉,美色非凡的观主。观中日子多清苦,主要还是那道士对她管东管西的,严厉苛刻的跟个老夫子似的。但不知为何,从回溯镜中出来之后,他便开始对她变得温和起来,虽然还是会管教她,但撒撒娇也不会再说她眼睛是不是抽筋了。只是这变化随着时间的拉长好像越来越诡异了,说好的禁欲严肃古板正直无私呢?我就看那么一眼啊,就看了那么一眼啊,你就把人家弄到十万八千里去了!果然,这也是个不正常的,要跑。道长摸着她的小脑袋瓜子,语气平静,却让人有一种惊悚的感觉。“想去哪里,我陪你可好?”“不好。”“那就别去了,外面危险。”“……哦。”《这是一个渣的坦坦荡荡的小鲤鱼精遇到了一个看似严肃禁欲,古板正经,实则控制欲极强道观观主的故事,总之,前期浪到飞起,后期怂到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