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284200000011

第11章 长江的历程(4)

采集果实与播下种子、猎杀野兽和烧烤生肉所包含的神妙的因果关系,从史前文明的初始一直延续到今天,不可以道里计,不可以几千年几万年计。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更适合农耕的,华夏文明的最后的走向在我们的先人发现黄河、长江之后,便由一条混浊的河一条清澈的江给定地域和方向了。

这真是一次人类史上真正伟大的地理大发现。

当人们可以驰骋想像的时候,想像是最艰难的。

设想一下,华夏民族的先人是怎样从巢居的树上、穴居的洞里走出来,茫然四顾于阳光下或者滂沱大雨或者冰雪严寒中,然后一步一步地走出去的呢?

我们常常说,先民是逐水草而居的,但问题是谁能保证所有的先民在走出森林和洞穴时,一步就跨到了河边呢?又有谁可以说,在最初及以后的历程中没有过大量的悲惨的饥渴而死者?其实,只是因为生存的天然的渴求、吸引驱使我们的先人去发现水草然后才是逐水草而去。不知道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溪小河,把他们带到了黄河,长江岸畔?

好大的水啊!

先民们一定欢呼雀跃。

在有了永久性的水源之后,跋涉的劳顿减轻了,广阔地域之上的鲜花和野草,是农耕文明的最初的诱惑,自由自在也艰难困苦的漂流暂时告一段落,先民们开始定居。野兽的威胁还在,便聚集在一起,家与家相邻,狩猎和游牧渐渐让位于农耕。这一些方面,对分别来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人来说,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别。

不同的只是:与黄河相比较,长江流域温和多雨,平原更加广阔,三角洲也更加富饶,宜耕宜牧宜渔,更利于中庸文化的发展。

著名三峡专家李锐先生认为,“长江不同于黄河,自古以来是条好河,轮船从上海可以通到宜宾,是世界大河中数得出的黄金水道,最好的通航河流。泥沙远不如黄河之严重,水量为黄河的二十倍,洪水量为五十倍。最大与最小流量之差,黄河为二百多倍,长江只二十五倍。三国时期就有诸葛亮夏口(汉口)吊丧,可见二千年来,武汉三镇并未因洪水有何变化。三门峡控制流域面积90%,水库削减洪峰可起防洪决定作用,可是三峡只能控制长江流域面积的50%,即只能管住西水(川水),而对南水(湖南四水及赣江等)和北水(汉江)则无能为力。”

长江干流拥有七百多条一级支流,其中流域面积一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四十多条,五万平方公里以上的九条,十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四条。水量大是长江支流的第一个特点,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和赣江等支流的多年平均流量都在1000立方米/秒以上,超过了黄河水量。

长江较大的支流几乎全部集中在四川盆地和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在四川盆地,从左岸汇人长江的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右岸有乌江。洞庭湖一带有清江、沣水、沅江、资水和湘江,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则从左岸汇入。鄱阳湖水系包括修水、赣江、抚河、信江和饶河,集中在长江右岸。从雅砻江河口到鄱阳湖口,流程仅1761公里,占长江总流程的28%,而在这一段流程中得到的水量补给为8000亿立方米,占长江人海水量的80%。

相比起来,长江下游名声很大的青弋江和黄浦江,无论长度或水量,都不足道了。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陕西省秦岭南麓,穿过秦巴山地,在武汉汇人长江,全长1532公里,流域面积15.1万平方公里。汉江流域的年降水量自下游的1200毫米递减至上游的800毫米,每年大部分降水集中在7~10月,9月水量最大。汉江上游被束缚在又狭又窄又陡又险的河谷之中,其天性似乎因为压抑而湍急。夏季暴雨一旦形成,则势必洪水汹涌。中游河床淤浅,下游摆荡在江汉平原,河床坡降很小,河道窘迫,依靠大堤束水,汛期则又受到长江洪水的顶托,泄洪不畅。因此汉江成为长江各支流中灾害最严重的一条。因此有“长江万里,险在汉江”之说。

大自然在很多方面依据天人之约,照顾到了人的生活与生存,种种巧妙的安排既有大致的时间表,而且错落有致,给人以完美的艺术感。即以长江流域的暴雨发生时间而言,因为流域面积广阔,在一般情况下,随雨带推移,时间上便有了先后的序列。湘江和赣江的汛期自3月上旬开始,5月水量最大,7月以后大减。6月以后,浓浓的雨带徘徊于长江干流的下游,霏霏细雨,连绵不绝,是为梅雨季节,7月、8月水量聚少成多。四川盆地的河流汛期从6月初开始,10月中旬结束,7月、8月份则普降雷雨,洪水为最。汉江的汛期开始略迟,洪水自9月开始充盈。时间差使上述汛期的洪水量分流了,错开了,不致于造成江河横溢的特大洪水。

不过,并非一切都是如此的,你不能说这是大自然安排的疏漏,相反不妨理解为大自然为了人的智慧及生存能力,总要列出一些难题要你去解决。实际上更不可想像的倒是:在一切都安排得舒舒服服,人甚至可以不劳而获之后,人类还会有今天的灵智和精神吗?人类能得以延续吗?

当四川盆地的水汇聚在三峡并一泻而出,和汉江的洪水一起相拥相挤,到达长江中下游时,长江河槽及沿岸的湖泊已经被捷足先登的支流洪水充满,调蓄能力锐减,这时候洪灾的威胁便迫在眉睫了。

有资料说,从汉朝到清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11年——长江共发生洪水灾害214次,平均十年1次。而在元朝之前,则为平均十多年1次,明朝九年1次,清朝五年1次,民国时期三年1次。在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几乎每年1次。“长江水患何时休?”已成为报章上公开讨论的一大话题。

人问:长江怎么了?

长江问:人怎么了?

1996年7月,空前的洪峰暴戾肆虐,洞庭湖区共冲决堤垸145个,万亩以上的24个,总面积204万亩。被淹没的农田为121万亩,102.1万农民被迫转移逃生,挥泪告别等待收割的金黄色的早稻。一时间黄龙滚滚,人心颓丧。足次特大洪灾的发生,除了天降暴雨之外,祸因其实已经种下很久,洞庭湖的衰败已非一日。

1996年,我们只是收获了迟早都会收获的苦果。

韩愈有诗道:“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南汇群崖水,北注何奔放。”作为天下名湖,洞庭湖的“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全在于吞吐长江,揽湘江、资江、沅江、澧水诸水,浩荡不息,吐纳自如间,维系着湖区几千万人口的安危,滋润了万顷良田。近百年来,尤其足本世纪后半叶以后,洞庭湖劳损过渡、疲惫不堪的败象屡屡显露,我们只能说——尽管谁也不愿意这样说——洞庭湖已经破落不堪。

1825年,洞庭湖面积为6400平方公里。

1949年,为4350平方公里。

1996年,残存2691平方公里。

洞庭湖的湖泊容积也由1949年的293亿立方米,减少到眼下的178亿立方米。四十年间锐减掉近一半,在同时期内,其缩减之快为太湖的3.9倍,鄱阳湖的2.5倍。

洞庭湖的风情秀色、千姿百态是怎样被埋葬的?

几十年来长江上游以及湘、资、沅、澧四水流域的森林植被不断遭到毁坏,水土流失日益加剧,本世纪50年代,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如今则已高达56万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蚀量为22.4亿吨,每年冲进洞庭湖的泥沙为1.55亿立方米,而输出的仅有0.25亿立方米,近三十多年的泥沙总淤积量为40亿立方米。

洞庭湖底沉积的泥沙已达170米之巨。

这170米的厚度集中地说明了人对一个生命攸关的大潮的漠视,乃至残害。如此之下,又怎么能希望洪水的不再淹没呢?

谁也说不清楚,距今7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怎么会造出一个洞庭湖来?当时的断裂和陷落,使今南县和华容县境的两侧成为东西两湖。距今约200万年到60万年间的第四纪初,湖区继续下沉,湖盆随之扩大,东西两湖遂连成一片。据史书称,在周,秦以前,洞庭湖南连长江,北通汉水,方圆九百里。至汉代,长江主流已位于荆江附近,洞庭湖则在长江以南。晋代开始筑堤束水大举垦殖,江湖分离。南宋时汉族又一次南迁,沿江筑堤御水的同时扩大湖滩垦殖,著名的荆江大堤就在这时形成。

湖泊专家说:“长江中下游众多的湖泊,虽然成因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与长江演变有关的河迹湖。”

一般而言,湖泊的生态功能在于调蓄洪水,稳定并削减洪峰。洞庭湖在接纳湘江等四水之后,于长江涨水时先将三分之一的洪水泄人湖内,然后通过城陵矶徐徐吐人长江。如果不是洞庭湖及其它大小湖泊的容纳与吞吐,长江中下游早就是汪洋泽国了。

洞庭湖面积的缩小,引起湖泊水位抬高和出湖流量的增加,湖区的水文监测站龟山站和城陵矶站的数据显示:在相同的洪峰流量下,90年代的水位要较60年代高出2~3米。这2~3米实际上就是洪水威胁的警示,其原因正是泥沙淤积。

泥沙俱下,湖区河滩急速生长,围湖造田,则更是急剧地缩减了洞庭湖的水面,从此步人恶性循环:既妨碍泄洪,又加速了残余水面的淤积,为土地犯愁的当地政府和农民便再围垦,如是往复。1954年以来,西洞庭湖先后围垦一百六十多平方公里,占整个西洞庭湖面积的23.5%,减少容量13亿立方米,自然增加荒洲6万余亩。

泥沙愈厚,荒洲愈多,洪灾愈烈。

1852年至1949年的九十七年中,湖区每五年发一次洪水。

1950年至1978年的二十八年中,湖区每四年发一次洪水。

1978年以来,计有1980年夏,澧、沅、资水流域相继暴雨连日,洞庭湖由于外泄受阻,湖滨积水成灾。

1988年,罕见的秋汛降临洞庭湖区,灾情惨重。1991年,常德、岳阳等地江湖泛滥,横遭洗劫。1994年湘江浊浪滔天,仅长沙、湘潭、株洲、衡阳四个城市的损失就达45.4亿元。1995年,洪峰再度进逼,益阳、桃江,桃源等城镇先后沦陷为泽国。1996年的洪水已在前文略记,更险更猛更汹涌。

人们面对洪水并不是无所作为的。

洞庭湖区曾经投资50亿元整修了64公里的大堤,并将3471公里的大堤平均加高2~3米,开挖了3.2万公里的渠道。

有人将上述水利工程的土方换算成1米见方的围墙,谓可绕地球28圈。

这一切的努力自然不会悉数付之东流,但,1996年的特大洪灾却把人所认为的最坚固的堤防,冲开了多处缺口。也许根本的出路还在于“还洞庭湖的本来面目”。洞庭湖的本来面目却又与洞庭湖之外的长江及湘、资、沅,澧四水的中上游的森林植被水土保持密切关联着,而且我们不能不再一次深长地思索历史。

你一定听说过云梦泽这个诗一般的名词。

古云梦泽有九百里之称,南连长江,北通汉水,为长江大潮进行调蓄,其时尚无洞庭湖。而当洞庭平原开始沉降,古云梦泽便也开始萎缩,大自然中的此消彼长实在是不可理喻的,总而言之洞庭湖与云梦泽便几乎是同时开始了形成及消亡的过程,这个过程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云梦泽与洞庭湖并存过,但前者的浩大已经走上衰亡之路,而后者的细小却正当兴盛之始。

唐人李频有诗道: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在顶峰的时候,你当看见它的末路。

到清代中期,洞庭湖达到鼎盛时期,号称八百里洞庭,与九百里古云梦泽相差无几了。但,其时的云梦泽已不复存在,成了湖泊星罗的江汉平原,人从历史中应该得到的惊醒太多了,比如洞庭湖从鼎盛的衰落,其速度远快于形成之时,而最为剧烈和迅猛的一个时间段是1949年至今的四十五年,四十五年间,洞庭湖水域面积减少了38%。

这四十五年,对我们来说是无可推诿的四十五年!

如今的洞庭湖已经被分割为700个湖群,其中东、西洞庭为过水性的外湖,是洞庭湖的主体。此外还有667个内湖,总面积225万亩。洞庭湖淤积的严重以及水道的分割和复杂,可见一斑。

洞庭湖还能存在多久?议论这个话题已经不是危言耸听了。

按照目前的年平均泥沙淤积量,有专家认为二十年以后将不再有洞庭湖,也有专家认为可以苟延残喘五十年。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立即控制、减少洞庭湖的泥沙淤积,洞庭湖的消失将是毫无疑义的。

今天不为洞庭湖忧,明天便为中国人哭。

科技昌明的今天,又有谁能再造出一个洞庭湖来?

洞庭湖的从顶峰向下跌落,把第一大湖的桂冠拱手让给鄱阳湖,然后继续被泥沙淤积、切割,进而演化成零星小湖消失于大湖之列,这一生态恶化过程再明白不过地昭示世间:人啊,你们正在自掘坟墓!

如果不是长江中上游森林被伐,水土流失严重,如果湘、资、沅、澧四水流域草木繁茂植被完好,如果不是一轮又一轮的围湖造田,洞庭湖怎么会沦落到今天这个样子?

同类推荐
  • 给孩子讲点国学精粹

    给孩子讲点国学精粹

    本书囊括的国学精粹,包含经、史、子、集四部的经典及发展,也收纳了古代科学、艺术、文学方面的精华,以及影响中国的12位历史人物。
  • 嫁衣余香录——编辑文化学研究

    嫁衣余香录——编辑文化学研究

    本书主要讲述了编辑出版业方面的内容,以期更好的让读者了解出版方面的文化。
  • 国学泛舟(上)

    国学泛舟(上)

    近代以来,世界文化的挤压、碰撞、交流和融合越演越烈,极大地改变着全球文化地图。在这一前所未有的进程中,包括“民主、科学”在内的西方观念,推动了中国向现代的转变,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同时,西方观念的普遍影响,在客观上也导致中华民族借以安身立命的共同价值也面临失落。文化在逐渐转型,传统须重新定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学”的概念应运而生。
  • 现当代诗歌鉴赏

    现当代诗歌鉴赏

    现当代诗歌,是一种相对尴尬的存在,它缺少了古典诗歌精致的格律美,不再被人们从蒙童时代便熟纳于心,随时引用,成就一种出口成章的悠然。现当代诗歌的自由体,使人怀疑诗歌到底是否还是诗歌,或者仅是一种占据着这个名词的新的物种。然而,走过这沧桑的百年,穿越那参差不齐的诗行,我们不禁为那些幽深的情感和思虑所打动,它们脱去了格律的桎梏,却依然营造着诗意的氛围,展示着诗人们超越现实的情怀。
  • 屈原赋通释

    屈原赋通释

    本书是湖南省屈原文化研究基地屈原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之一,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研究成果。本书是一部屈原赋校注汇评本,收录了屈原所著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重要作品和有关屈原的传记及评论资料。从编写角度看,本书资料详实,尤其是对这些作品进行了精要的校勘、详细的注解和通俗的翻译,对古今中外屈原学的研究成果做了充分的吸收。本书比较适合学习和研究屈原赋的读者阅读,学习者通过本书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研究者则避免了资料收集的繁琐。
热门推荐
  • 丢失的梦

    丢失的梦

    本书共收录著名作家周海亮小小说近作79篇,多为被转载及获奖作品。其中既有表现情感的如《娘在烙一张饼》、《丢失的梦》、《江南好》等,又有表现战争的如《馘》、《仇恨》、《战壕》等,还有表现乡土的如《长凳》、《二叔的胡琴》、《老爹打工去了》等,也有表现荒诞的如《上帝的恩赐》、《躺着睡觉的马》、《菜人》等,更有表现生存境况的如《一条鱼的狂奔》、《歌手》、《剃头》等,内容丰富,篇篇精彩。
  • 我的塑形学院

    我的塑形学院

    别人穿越都是打包金手指,千里送妹子。可我为什么这么惨?苏星在原来的世界里获得了塑形系,雷系双系魔法博士学,但在来到一个新的世界后,世界观被击了个粉碎。某铁匠铺中。。。“老子可是博士,凭什么帮你打工?我不会打铁。。。”铁匠老板双拳冒火狞笑着慢慢向他走来。。。。π_π“不论是什么,我学起来都贼快!”苏星看着空气中浓的快要溢出来的魔力,“这个世界太可怕了~~”
  • 破天弓

    破天弓

    被扔下天涧,却意外获得圣尊传承,随意取了一把弓,又引起神秘隐士的注意,神器再现,引得乱世血雨腥风。为了兄弟,为了爱人,只能不断的变强,他不敢停下脚步,因为身后就是万丈深渊。
  • 无名茅棚释圆承传

    无名茅棚释圆承传

    简介:纪实无限人生小说。小沙弥释圆承自传。平凡的人。颠仆劳碌欢喜自在解脱的人生。作品永无收尾。直至此生尽头。有缘者请关注。茫茫网海。感恩有同修网友们伴我同行。莫随我悲哀。盼随我觉悟。随我欢喜。随我解脱。无限人生小说初衷如此。宗旨如是。祈十方仁者善愿关注。期盼同登觉道。享极乐人生。圆承感恩和南。
  • 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

    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神鬼术士

    神鬼术士

    5000年以来,有一类人会招魂、驱鬼、占卜算命,道行浅者能与阴界沟通对话,道行深者能通天请神,他们或是拜师茅山道士,或是偶遇仙师半路出家,或是天生灵性无师自通,还有迫于生计者身无长技骗人钱财,这些人被称为“算命人”“大仙”“阴师”“通灵人”“天师”等等……
  • 论神器的可使用性

    论神器的可使用性

    传说中的仙器遗落在四方,何人能够使用仙器?仙器将给人世间带来怎样的改变?看一个小和尚和小道士的寻找仙器的路途,以及他们看到的一个个故事。
  • 做人与处世

    做人与处世

    学会共处,不只是学习一种社会关系,它也意味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入。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到当代世界倡导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无不指明了学会与自然“共处”的重要性。这种学习,像其他学习一样,也包括了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观念的习和和养成。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人需要终身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从本质上来说,成人一生的发展模式和对待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兴趣模式都与三个月的孩子几乎相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培养青少年科学精神的故事

    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培养青少年科学精神的故事

    本书是献给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创造科学的青少年的一份礼物。过去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说:“科学就是力量。”科学是智慧的历程和结晶。从人类期盼的最高精神境界讲,朝朝暮暮沿着知识的历程,逐步通向科学的光辉圣殿,是许多有志于自我发展的青少年晶莹透明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