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274300000027

第27章 生理大发现(1)

奇妙的绿色“工厂”

地球上有家奇妙的“工厂”,那就是“绿色工厂”。

你知道吗?这家“工厂”已有二十亿年的历史。它从开办的那天起,就采用自动化生产,比现代电子计算机控制的工厂还要精密、灵巧;它的原料、动力都很巧妙地取之于大自然,用不着花钱购买;它的体积小到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但是,它生产的食品却多得惊人,全世界四十六亿人口、上百万种动物都得直接地或者间接地依靠它过日子。

这么奇妙的“工厂”,当然要引起人们的兴趣。长期以来,许多科学家为了叩开“工厂”

的大门,洞察其中的秘密,曾呕心沥血,不辞劳苦,一代接一代地对它进行探索。直到现代,“绿色工厂”之谜才逐步被揭开。

一片绿叶好比一个工厂

“绿色工厂”开设在哪里?它就开设在绿色植物的叶片内。

植物叶片的形状各式各样,有蒲扇似的棕叶,巴掌似的梧桐叶,眉毛似的柳叶,缝衣针似的松叶等等。它们都是由许多绿色的细胞组成。在显微镜下面,你可以看见细胞里有许许多多绿色的颗粒,这就是叶绿体。每个叶绿体都可以单独地进行光合作用。一个叶绿体好比工厂的一个车间。

你也许感到诧异,那一片片随风摇曳的绿叶怎能容得下那么多的“车间”、摆得进那么多的“机器”?

好,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工厂”的布局和设备吧。请你在庭院随手摘一片阔叶片,肉眼能够看到的是叶片的正面和背面都有一层表皮,即上表皮和下表皮。用小镊子撕去表皮,露出叶肉,叶肉中间分布着许许多多叶脉。

如果把叶片纵切成薄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就可以看到上下表皮好像是“工厂”的围墙,它是由一层排列得很紧密的细胞组成的。表皮向外一面的细胞壁上,有一层透明的、不易透水的角质层,它既能让阳光透过“围墙”进到“车间”,又可以保证“工厂”内部的水分不会轻易地散发出去。

叶片表皮上有许多很小很小的孔,叫气孔,气孔是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保卫细胞的壁调节着气孔的开闭。

气孔有多大呢?一般用微米来表示(一微米等于千分之一毫米),据测量,一个气孔宽约3~12微米,长约10~40微米。

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一般地说,下表皮的气孔数目比上表皮多一些。不过,不同的植物也不一样,比如苹果叶片的气孔都在下表皮,莲和睡莲叶片的气孔只在上表皮。叶片上面的气孔多得惊人,通常在一平方厘米的叶面积上就有100~16000个。气孔的面积约占叶片总面积的1—2%。空气和水就从这里进进出出。

气孔的开闭运动,是由保卫细胞的含水量决定的。

一般地说,在温暖晴朗的天气里,叶片照光以后气孔就开放,黑暗降临时气孔就关闭。但是,外界环境的水分和温度也影响气孔的开关。缺水的时候,气孔关闭;温度超过25摄氏度时,气孔也关闭。你看气孔的开闭跟外界条件的关系多么密切呀!这也是植物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性。

在叶肉里有成束的叶脉,其中包括导管和筛管,它和根、茎的导管和筛管连通。叶脉像一条条四通八达的运输线,源源不断地把原料输送到“工厂”里来,同时把产品运出“厂”,供应植物体各个部分的需要。叶脉还是支撑叶片的桁架。

叶片中的主要部分是叶肉,不论它的重量或者体积,都占整个叶片的90%以上。叶肉是一群夹在上下表皮之间的薄壁组织。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呈圆柱形,排列得比较整齐,像一根根栅栏,叫做栅栏组织。接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得很疏松,细胞之间空隙比较大,很像海绵,叫做海绵组织。

如果用高倍显微镜来观察叶肉的话,首先跃入你眼帘的是一粒粒晶莹剔透的好像绿宝石似的叶绿体。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形状像透镜,平均直径有10微米左右,厚有2微米左右。每个绿色细胞中叶绿体数目不一样,从几个到几十个。上下层细胞所含叶绿体的数量也不一样。蓖麻叶的栅栏组织里,每个细胞约有36个叶绿体,海绵组织的细胞里只有20个左右。高等植物的叶绿细胞内所含的叶绿体数目较多,每个细胞里有几十个到100个,甚至还要多。而绿藻中数量很少,比如衣藻细胞里只有一个叶绿体,星接藻细胞里有两个叶绿体。

后来,科学家根据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知道叶绿体外面被两层透明的膜包着,里面是许许多多层绿色的膜,叫做层膜。这些层膜里面含有叶绿素,并且浸在水里。因为有了它们,叶片才绿得醉人。

叶绿素不仅把植物装饰打扮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更重要的,它是“绿色工厂”的“机器”,有了它,“工厂”才能出产品。

叶绿素分子的数量大得惊人,一个层膜单位里约有一百万个叶绿素分子,这样,一片绿叶中的叶绿素分子的数量是很多很多的了。如果按重量计算,它又小得出奇,平均只占叶片重量的千分之一。一平方厘米绿叶面积内,只有0.2毫克叶绿素;一公顷土地的绿色植物,也只有13公斤左右的叶绿素。

“工厂”的原料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春夜喜雨》中的诗句,意思是好雨也懂得适应季节,随着微风在夜里悄悄地洒落,使万物受到雨水的滋润。

在自然界里,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而对植物来说,更有另一种意义:水是“绿色工厂”的重要原料。没有水,“车间”就开不了工。

有句成语“根深叶茂”是很有道理的。一棵健壮的植物具有庞大的根系,植物主要是通过根的幼嫩部分特别是根毛,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植物的根毛多得惊人,一株玉米的根,每平方毫米的面积上约有420条根毛,豌豆的根上每平方毫米约有230条根毛。

植物的根不仅数量多,有的还埋得很深。非洲的巴恶巴蒲树,它的根毛区就长在地下35米深的地方,专门吸收地下水。有趣的是,有些植物的根直接长在水中,比如浮萍,随风漂流。有些植物的根悬空生长,比如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榕树,它用气根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气根上面虽然没有根毛,可是在根尖的表面有许多层死细胞,细胞壁比较厚,上面有一些小孔,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这些死细胞叫做根被。

除了水,二氧化碳也是“绿色工厂”的重要原料。

二氧化碳来自空气。前面讲过绿色植物叶片的表皮上布满了气孔,每个气孔都和叶肉细胞的间隙相通。气孔除了调节植物用水以外,还用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据估计,地球上植物叶片的气孔,每年要吸进去1500亿吨二氧化碳。如果你要检验一下二氧化碳对于植物的作用,只要在叶片表面涂上一层薄薄的凡士林就行了。凡士林把气孔堵塞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不能跑进去,要不了多久,叶子就枯萎了。

光有水和二氧化碳,“绿色工厂”也还不能开工,它还需要有动力,那就是阳光。

“工厂”的动力

“绿色工厂”要开工生产,就必须有充足的太阳光做为动力,才能发动“机器”,制造产品。

太阳光对“绿色工厂”的生产有多大影响?你可以做个简单的对比实验:把两盆同品种的天竺葵花,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暗室或者避光的地方,供应等量的水和肥料。不久,不见光的那盆天竺葵花叶子渐渐发白,最后枯萎,而照射阳光的那盆花枝招展,惹人喜爱。

这就是因为前者缺乏动力,“工厂”几乎停工,而后者有充足的动力,“工厂”正常生产。

太阳光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当光能落在地球表面的时候,大多变为热能。根据科学家测定,每年大约有6.5×1023卡的太阳光能可以达到地球的表面。对“绿色工厂”来说,太阳光就像煤和石油那样,成为“工厂”不可缺少的动力。

绿色植物是怎样吸收光能的呢?主要由叶绿素来吸收太阳的辐射能。落在叶片表面的太阳辐射能并不是全部被叶片吸收,只有80—85%被吸收,10%被反射掉,5~10%透过叶片而没有被吸收。这跟叶片表面的构造有关系,比如叶片表面蜡质的厚薄,茸毛的多少,内部色素成分和数量的多少,以及叶内含水量的多少等等,都能影响叶片吸收光能。据统计,陆生植物每年大约贮存3×1017大卡的能量,相当于1.7×1012公斤的碳水化合物。而海洋生物能生产13×1013公斤的碳水化合物。

这么大的能量,植物是怎样利用的呢?

我们的眼睛能够看见的太阳光,含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不同颜色的光有不同的波长,由红光到紫光,波长逐渐变短。叶绿素吸收光能,并不是七色光全部被吸收,而是有选择地吸收。实验证明,红光和蓝紫光被叶绿素吸收的最多,生产效率最高。

太阳光有直射光,也有散射光。绿色植物不仅要吸收直射光,还要吸收散射光。那些千姿百态的植物叶子,巧妙地向四面八方伸展。你看,那又大又密的树冠,像一把翠绿的巨伞,叶子在枝条上面的排列尽管不同,但是相邻两节的叶子总是不重叠,使同一个枝条上面的叶片不会互相遮盖,形成了叶子镶嵌错落的排列方式。

叶子的数量很多,它们的总面积也很大。有人作过统计,一株春小麦叶子的总面积几乎达到500平方厘米,一株甜菜叶子的总面积约有5000平方厘米,一株南瓜叶子的总面积竟有10000平方厘米之多。多数农作物叶子的总面积,都比它占有土地面积大上20~100倍。这样多的叶子,就能为绿色植物贮存大量的能量。

太阳光照射到叶片上,只有1~3%的能量直接参加光合作用,有一部分能量转变为热能,于是叶片的温度就会增高,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灼伤叶子。实际上,绿叶有调温的能力,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来降低叶片温度,维持“工厂”的正常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般情况下,“绿色工厂”开工的状况跟太阳在天空的位置大有关系。

在无云的晴天,晨曦微露,“绿色工厂”开工生产。不过,由于晨光熹微,动力不足,“工厂”的效率很低。

当太阳冲出云海,把万道金光洒向大地的时候,“绿色工厂”逐渐活跃起来,“机器”忙碌地运转,产品逐渐增多,叶片里开始积累糖类物质。运输工作也跟着忙起来,把养料分别输送到根、茎、花和果实中去。

上午十点前后,太阳高挂天空,照射到叶片上的光能80%左右被吸收,“工厂”就开足马力,生产效率达到高峰,运输产品的工作忙不过来,叶子就成为“临时仓库”,贮藏大量的养料。

中午,骄阳像火炉似的烤灼大地,“工厂”的效率反而降低,因为叶片里的水分大量地蒸发,引起气孔关闭,根部的水一时又运不上来,产品堆积在“车间”里,运输又来不及,所以“工厂”的生产反而转慢。

午后,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降低,气温也慢慢下降,供应条件得到改善,“临时仓库”的成品通畅无阻地输送出去。另外,这时候太阳斜射,散射到叶片上面的阳光很多,这样“工厂”的生产又恢复正常,生产效率又达到一个高峰。下午四五点钟到黄昏,生产下降,最后停止。“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就成为“绿色工厂”的生产规律了。

小麦、水稻、棉花以及瓜果、蔬菜等,大多数植物叶片里的“工厂”,是按这个规律生产的。没有光,它们就没法生长,所以把它们叫做喜光植物;另一类植物,比如蕨类、黄杨、玉簪、万年青、酢浆草、云杉等,习惯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活,它们被叫做耐荫植物。不过,耐荫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很低,对人类的价值也不大。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喜光植物的光合作用规律。

神奇的生物催化剂

要使“绿色工厂”正常开工生产,一方面要有原料源源不断地供应,保证充足的动力;另一方面还要便于生产的各个环节正常地运转和协调,才不至于窝工。这个问题不是人所能够解决的。原来,绿叶里有一种物质,它们对“绿色工厂”的生产只起催化作用。这就是说,在产品生产出来的前后,这种物质的重量和组成并不发生任何变化,这种物质叫做酶。生物体内的酶被称为生物催化剂。

其实酶并不神秘,它是一种蛋白质,包含在细胞里。据研究,叶绿体所含的酶种类很多,已知的不下二百种。光合作用本身,至少需要几十种酶参与。比如,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己糖二磷酸酯酶等等。

酶的催化本领大得惊人,它比化工厂里用的催化剂效率高出几十万到几十亿倍。比如,只用一克淀粉酶,就能使两吨淀粉在65摄氏度以下十五分钟内完全分解;而用化学上的催化剂,却需要用十几公斤,并且要在1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经过十二小时才能完全分解。

酶有个怪脾气:只催化符合自己胃口的物质,比如淀粉酶只作用于淀粉,蛋白酶只作用于蛋白质。这就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锁和钥匙得配对,反应才能进行。科学家把酶的这种特性叫做“专一性”。

酶的另一个特性是容易被破坏。如果遇到高温、紫外线或者强酸、强碱等等不利的条件,它就会失去催化能力,直接影响“工厂”的生产。酶被破坏了怎么办呢?你不用担心,细胞里会及时产生新的酶来补充的。

“工厂”的效率、产品和年产量

我们办工厂,要讲究生产效率,比如一个火力发电厂,它的效率高低,就看它烧了多少煤,发了多少电,然后把电能换算成热能再和煤里所含的热能进行比较,从中得到它的效率。

“绿色工厂”的效率,也可以按照上面讲的办法计算。就是测量植物吸收了多少光能,制造了多少养料,然后再把养料中的热能和吸收的光能进行比较,求出它的效率。

不过,测定“绿色工厂”的效率比计算发电厂的效率要复杂得多,因为光能的最小单位是光量子(组成光的基本粒子),要精确计算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高明的“神算手”,也要跌进糊涂缸里。那么,有没有人做过这项计算呢?

1922年,年轻的德国生物化学家瓦布格,雄心勃勃地试图揭开“绿色工厂”的效率之谜。

他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套测定仪器,巧妙地把普通的物理实验仪器光量计和气压计联合在一起,并应用到光合作用的研究上来。

他用红光作光源来测量一种低等植物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效率。他从光量计上得到用去的光能,从气压计中读出氧气的含量,第一次测出小球藻每吸收四个光量子,就放出一个氧气分子。他根据计算,得出植物对红光的光合作用效率是70%,即吸收的光能有70%变为化学能。

于是,瓦布格热情洋溢地赞美“绿色工厂”,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效率最高的工厂,是完美无瑕的。瓦布格实验的结论,曾得到科学界的公认,在十多年内居于权威地位。

然而,他的学生——美国生物化学家爱默生却对老师的结论提出挑战。爱默生怀疑“绿色工厂”有那么高的效率,认为植物吸收的光能一定有所消耗。于是,他同美国几位化学家细心地验证并重复老师的实验,得出和老师不同的结论:植物吸收八个光量子才能放出一个氧分子,即植物对红光的光合作用效率只有35%。爱默生认为两者之所以相差一半,那是因为瓦布格老师在实验方法上存在问题。

同类推荐
  • 格林童话全集2

    格林童话全集2

    《格林童话》产生于十九世纪初,是由德国著名语言学家,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它是世界童话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影响十分广泛。格林兄弟以其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个神奇而又浪漫的童话故事。在国内,日本,台湾也有根据《格林童话》创作的故事集。
  • 中外语文故事

    中外语文故事

    吴伟丽编著的《中外语文故事》作为系列故事中的一本,主要从中外文化名人、汉字、成语、诗词、俗谚语、对联和谜语七个方面选取并讲述了富有趣味性和知识性的语文故事。这些故事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它们反映了政治、军事、文化、民间风俗习惯、传统的美德和古人的理想等。通过认真阅读,读者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宝贵的文化遗产、高超的智慧和历久弥新的语言文字。这些故事或风趣幽默,让人在阅读之余平添无限的乐趣;或发人深省,常有“余音散去绕梁三日”之感;或风雅浪漫,让人展开联想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里自由翱翔;或文思巧妙,让你浸润在奇思妙想之中。
  • 星球全知道

    星球全知道

    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时代的诞生,那就是宇航时代。该书一步一步告诉小读者们,人类是怎样开发宇宙的、又是怎样进入宇宙的?读者关心的很多重要问题在这里都有一个充分的讲述。书中既有科学原理的生动讲解,又综合运用图片、图标等具象形式加以表现,从而使读者直观、迅速、深刻地理解了作者所要传达的知识和理念。
  • 同桌好好玩——同桌爽歪歪

    同桌好好玩——同桌爽歪歪

    《同桌好好玩》从同桌到邻桌,从校园到家庭和社会,形成环环相扣的教育链条。主要人物有“福尔摩斯”巴奇,调皮鬼周大齐,爽歪歪李晓果,见义勇为的侯洋,学习好的小美女纪阳,等等。别小瞧这些爱玩的孩子,他们的本事可不小,他们在玩侦探中竟能让一个快破裂的家庭获得重生,他们通过卖花给贫困的小伙伴温暖;他们在集体的力量中让顽劣的小混混尝尝拳头,也让他们自己从恶作剧中醒悟。
  • 黄瓜架下的童话城堡

    黄瓜架下的童话城堡

    这本寓言集,收录了作者根据近年来发表的童话寓言习作中,精选了百余篇。作者本着“有趣、有益”为创作理念,同时努力实践了“童话中有寓言,寓言中有童话”的美学追求,并将“童话”、“寓言”这两个概念融合在了创作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十分适合小学低中年级学生的阅读。
热门推荐
  • 诡境森森

    诡境森森

    13号公寓……无尽的梦魇…………妻子怀孕的突然‘好事’……
  • 超级无敌狂少

    超级无敌狂少

    如何评价燕京第一豪门的陈家三代?爷如鹰,白手起家,搏击长空。父如熊,坚如磐石,开疆扩土。长孙似蛇,守成有余,进取不足。那陈文卓呢?此子一出,气吞万里如虎!
  • 追寻爱丽丝

    追寻爱丽丝

    时隔多年,昔日的少年穿梭在曾经的彩虹岛大陆
  • 海月城

    海月城

    “虽然你本不应该还活着。”他嗤笑道:“什么叫我不应该还活着?难道我的命运不是我来把握而是别人来主宰吗?”你知道海月城的夜里为什么少有星星吗?因为星星大多都被用来许愿了。
  • 灰烬天灾

    灰烬天灾

    欲望是无穷的,谁都想得到最好!伊林大陆,这是原是一个处在各类神明守护之中的世界但因欲望的放大,大批神明也随之陨落,化为星星点点本该逝去的人类没有归宿,仿徨于世曾一度被赶入世界一角的异族纷纷探出触角强大一时的帝国亦分裂成数个国家,争乱不休....
  • 不要回头看我

    不要回头看我

    罗英(主编),笔名文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作品千余篇,获各种奖项十余次,有作品被选入中小学生教材,并入选多部选集,在香港、台湾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已出版诗集《居住在我相册里的少女》、《树叶的心事》《罗英儿童诗选》散文诗集《青春絮语》长篇说《高一往事》,主编《男孩·女孩》丛书,《中国当代儿童诗世纪诗丛》《中国当代儿童诗新世纪诗丛》等。
  • 帝曜天道

    帝曜天道

    纵目天涯,浅黛春山处处纱。碧草之芬,幽兰之馨,有美一人,在异之滨。双鱼座流星雨如期而至……再现悲壮的古战场;探索神秘的古商道;重现恢弘的古文明;帝曜天道,王者独尊!
  • 叶落知何去

    叶落知何去

    去年的春天,我主编过一套新世纪长篇小说丛书,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老作家的新作占着主要。今年依然是这个时候,受代表十位作者的《中国新世纪文学丛书》编辑部之请。
  • 你长的真好看

    你长的真好看

    谢琛是京城里出了名的放荡不羁,是赛车场上的一枝独秀。有次结束后有人问他,“以后得是谁家的姑娘才能收了你这个混世魔王?”谢琛狭长的眼微微一眯,“谁家姑娘都收不了我。”后来,谢琛当着所有狐朋狗友的面把一串赛车钥匙送了人,嘴里振振有词,“我家小姑娘不喜欢我赛车。”一众狐朋狗友:“……”某天星辰漫天,谢琛凑到小姑娘面前贱兮兮的问,“你对我第一印象是什么?”“这小子混的不像话,我得想办法制服他。”“……”
  • 狩到擒来

    狩到擒来

    元小令及笄这年,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俘获一个男人?诸位姨娘结合自身经验,七嘴八舌地向她传授了独门绝技。可是元小令认为,姨娘道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列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