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665300000046

第46章 宋元明清:理学的兴衰与中国(3)

程颐主张性为心之体,情为心之用,性静而情动。程颐在回答吕大临“夫子以赤子之心为已发者,而未发之时谓之无心可乎”的问题时,说:“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寂然不动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论道篇》,《河南程氏粹言》卷一)即认为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就是“寂然不动”的“心体”;发而皆中节的“和”,就是“感而遂通”的“情用”。也就是说,“未发”是就心体性言,“已发”是就心用(情)言。这样未发、已发,其“心一也”,是心之体、用而已。不过,“伊川后来又救前说曰:‘凡言心者,皆指已发而言’”(《朱子语类》卷六二)。这样,其观点就变成“已发为心,未发为性”,与前边所论形成矛盾。此后胡宏(五峰)明确提出“未发只可言性,已发乃可言心”(《五峰学案》,《宋元学案》卷四二),这一观点对朱熹早期的心性论发生了重要影响。朱熹三十七岁时提出“心为已发,性为未发”的思想,此被称为“中和旧说”,因当时是乾道二年(1166,丙戌),故又称“丙戌之悟”。朱熹在四十岁时(1169,己丑),又形成了一些新的看法。他曾说:“性是心之道理,心是主宰于身者,四端便是情,是心之发见处。”(《朱子语类》卷五)但朱熹此时悟到若以心为已发,则心仅为用而难为体,这就与其所主性静情动、心主宰性情之说难以贯通,并悟出心亦分体用。

他说:“只是这个心自有那未发时节,自有那已发时节。谓如此事未萌于思虑要做时,须便是中是体;及发于思了,如此做而得其当时,便是和是用,只管夹杂相衮。若以为截然有一时是未发时,一时是已发时,亦不成道理。今学者或谓每日将半日来静做工夫,即是有此病也。”(《朱子语类》卷六二)即在思虑未萌时,情未发,即为“心体”;思虑已萌时,情既发,此为“心用”,强调不能把心之未发、已发截然分开。可见,朱熹此时对心之体用关系已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心兼体用、已发未发。性为未发、情为已发,而心则统摄性情,注意到了心、性、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中和新说”(也叫“己丑之悟”)。朱熹这一转变的意义在于:如果认同“旧说”,承认“心为已发,性为未发”,那么其修养工夫就可能只在“已发”上用功,只注意明显的意识活动,而忽视“未发”时的涵养。如主“未发为性,已发为情”,“心统性情”,那么就会既关注“未发”时的主敬涵养,又关注“已发”时的格物致知,从而与程颐所说的“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的工夫论相衔接相对应。

在朱熹那里,致知与涵养的关系也表现为知与行的关系。对于知与行的关系,朱熹明确主张知先行后、行重于知。他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卷九)在这里,主张知先于行,注意到对事物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他没有认识到从本原上说“行”先于“知”的道理,不过他强调“行”重于“知”则是有合理性的。同时,朱熹注意到知与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如目与足的关系一样。但朱熹所说的“知”,更多的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对道德本心的体认;所说的“行”,也不同于今天所说的实践,而更多的是指对伦理道德的践履。

服务于伦理道德的践行,是其知行观的出发点和归宿。

朱熹在修养工夫上,主张“主敬涵养”,强调既要涵养于“未发”之时,也要涵养于“已发”之际。他说:“只是涵养于未发,而已发之失乃不能制,是有得于静而无得于动;只知制其已发,而未发时不能涵养,则是有得于动而无得于静也。”

(《朱子语类》卷一一三)即如果只注意“未发”时的涵养,到“已发”时就可能难以控制。相反,如果只注意“已发”时的控制,而不注意“未发”时的涵养,那么到“已发”时就难以收拾。总之,二者必须兼顾,不可偏废。所谓“主敬”,按照朱熹的说法:“敬有甚物,只如‘畏’字相似。”就是要心存敬畏,常存一种恐惧心态,也就是“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恁地放纵,便是敬”(《朱子语类》卷一二),亦即收敛身心,不使放纵,使心中时常有一种警觉而不外驰,从而达到一种澄明宁静的心理状态,这又叫“常惺惺法”。“主敬涵养”一说经朱熹倡导后,对理学的心性修养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四,“道心”、“人心”与“存理”、“灭欲”。

伪《古文尚书·大禹谟》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被称为“十六字心法”。这里提出“人心”、“道心”一对概念,后经由二程始重视并大力宣传,此后成为宋明时期理学家普遍关注和讨论的一个命题。二程说:

“人心私欲也,危而不安。道心天理也,微而难得。”(《心性篇》,《河南程氏粹言》卷二)“道心”是对天理的体认,故“道心”即道德本心或天德良心。在二程看来,“心与道浑然一也”,如果一个人“放其良心则危矣”,即放逸掉道德本心,就会被感性欲念所控制,于是就危殆了,这就是“人心”。所以“人心”就是个体对情欲的意识,其表现就是私心、追求欲望之心。二程是以天理解释“道心”,以人欲解释“人心”,并把二者对立起来,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四)

朱熹继承了二程的说法,并有所发挥。他说:“此心之灵,其觉于理者,道心也;其觉于欲者,人心也。”(《朱子语类》卷六二)又说:“只是这一个心,知觉从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觉从义理上去,便是道心。”(《朱子语类》卷七八)意思是说,心只是一心,都有知觉的活动,觉于义理者就是“道心”,觉于耳目之欲者则是“人心”。也就是说,“道心”是指人的道德意识、道德本心;“人心”指人的感性欲望。朱熹认为,心的虚灵知觉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中庸章句序》),所以会有道心与人心的区别。也就是说,人都是禀受气以为形体,又禀受天理以为其本性。出于本性的理,形成人的道德意识;根于血肉之躯的气,则产生感性的情欲,所以说“以人心出于形气,道心本于性命”(《朱子语类》卷六二)。由于道德意识常潜存于人心灵的深处,故精微;而感性情欲如不加控制就会流于恶,所以就危殆。朱熹这里把道心与人心对立起来,从而也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了。道德修养就是用道心去克服人心,用天理去抑制人欲。由此,朱熹主张要“以克人欲、存天理为事”(《朱子语类》卷三一),“在天理则存天理,在人欲则去人欲”,如果“理会得天理,人欲自退”(《朱子语类》卷七八)。总之,“遏人欲而存天理”(《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下》),正是二程、朱熹理学的伦理目的所在。

心本论与心物、知行之辩———从陆九渊到王守仁在朱熹创立其理学体系的同时,陆九渊也在进行着自己的理论思考。据说他在少年时就不满于程颐的一些言论,曾说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六)的惊人之语,这事实上也是他所建立心学体系的基础。陆九渊后来创立了与朱熹理学旨趣大不相同的心学体系,这一体系在明代进一步被光大,并涌现出以王阳明为集大成者的心学理论。历史上将二者并称为“陆王心学”。学者们常把朱熹理学与陆九渊心学分歧的根源,追溯到程颢与程颐的思想差异,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了程颐的理学,而程颢则是后来心学的源头。诚然,二程在思想上确有差异,如程颐比较注重外在的知识,在方法上强调格物,而程颢则注重内向的体验,轻视外在的知识。但是二者在理学的根本点上是相通的,其差异仅仅在于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和修养方法方面,尚不具有引起此后学派分立的根本动因。

一、朱陆之争与心学体系的初步建立

朱熹和陆九渊的思想分歧是在鹅湖之会上公开暴露出来的:“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陆九龄)

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六)鹅湖之会上的这种分歧,被概括为在为学之方上是以“尊德性”还是以“道问学”为先的问题。陆九渊、陆九龄兄弟主张先发明本心,然后再加以博览;朱熹则主张通过问学致知的方法,先泛观博览然后归之约。于是二陆即以“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讥朱熹格物致知的渐修工夫为“支离”,而称自己的发明本心为“易简工夫”。鹅湖之会不欢而散。此后,他们还以不同方式进行过辩论,其论题也已超出“为学之方”的范围,如曾围绕着“无极而太极”、义利关系等问题发生过争论,从而也暴露出二者在世界观、道德修养论等方面的分歧。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本体论上,朱熹以“理”为最高本体,陆九渊则以“心”为最高本体。

朱熹认为“理”是最高本体,虽然“心具众理”,但“心”与“理”并不即是一。他强调主体的“心”应该服从本体的“理”,“理”是可以离开人“心”而存在的观念性实体。陆九渊也讲“理”、“道”,但他却把“理”、“道”与“心”同一起来。他说:

“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与曾宅之》,《陆九渊集》卷一)认为主体之“心”与客体之“理”是直接合而为一的。

这样,“理”就被安置在人的“心”中,“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与李宰(二)》,《陆九渊集》卷一一)。“心即理”是陆九渊的核心命题,在陆九渊看来,“理”不能超越主体,而是由主体“心”所统摄,这样,“心”比“理”、比万物就更为根本。陆九渊所说的“心”,不同于朱熹的知觉之心,而是指“本心”,即先验的道德理性。他认为,孟子所说的“非由外铄”、“我固有之”的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天德良心,就是“吾之本心”(《与曾宅之》,《陆九渊集》卷一),而一切不道德的行为,说到底是因为“失其本心”。显然,陆九渊认为世界上唯一真实存在的,就只有“我”和“我”的理性———“心”,宇宙万物也不离我的“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四),这样整个客观世界就被主观的心所吞噬。陆九渊提出的“心即理”,后来成为心学的基础性命题。所谓的“心即理”,无非是说本心即理,不仅一切皆由心所统摄,而且包括伦理道德原则等在内的一切主观精神,都与宇宙之理直接同一,“本心”成为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这是其心学体系的基点。

第二,在为学之方上,朱熹主张“即物穷理”,而陆九渊则主张“切己自反”、“发明本心”。朱熹认为“心具众理”,但人心常为物欲所蔽而不能自明,因此必须通过格物的积累工夫,才能“豁然贯通”,达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即体证到“天理”的境界。所以朱熹认为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方法失之简约,陷于空疏,主张人们应该先“泛观博览”。陆九渊则认为“理”实为“吾之本心”,“我固有之”、“非由外铄”,因此无须到“心”外去“格物”,只要“先立乎其大者”,即努力确立和扩充自己的道德本心,通过“切己自反”的内省工夫,就可使“理”“存于心”而“自明”,这叫“发明本心”。陆九渊由此认为朱熹“泛观博览”的方法失之“支离”。可见,陆九渊追求的仍是“天人万物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他所说的“存心”,其实质内容仍是传统的纲常伦理和道德规范,他说:“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故“存之者,在此心也”(《与李宰(二)》,《陆九渊集》卷一一),这样,所谓的“切己自反”,就主要成了“存心去欲”的道德践履,与理学的性质和主题相合。陆氏认为朱熹为学“支离”,表面上是方法的不简易,实际上是朱熹没有找到道德价值的真正根源是人的本心。由此,二者在工夫论上就发生了分野:朱熹主张“即物穷理”、“主敬涵养”,陆九渊则主张通过“静坐”而“发明本心”,这叫“收拾精神,自作主宰”(《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五)。故陈淳说:“象山教人终日静坐,以存本心,无用许多辩说劳攘。”(《象山学案》,《宋元学案》卷五八)

朱、陆的论争是理学内部的思想分歧。从思维特征上说,朱熹比较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分立,而陆九渊则比较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合一。两派意见既有不同,所以在此后的思想发展中,“宗朱者诋陆为狂禅,宗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之学各成门户,几如冰炭矣”(《象山学案》,《宋元学案》卷五八)。虽然两派在本体论、为学之方、修养方法上有诸多不合,但是正如黄宗羲所说:“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知者见知,所谓‘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同上)不过,陆九渊的心学体系在当时较之程朱的理学体系要单薄得多,因而无法与朱子学相抗衡。随着程朱理学在元、明时期日益官方化,陆学也渐趋于沉寂。

二、以主体“致良知”为核心的王守仁心学

在明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泯然无闻”三百余年的陆九渊“心学”此时又重新出现了活跃的局面。经陈献章、湛若水等人的提倡,在明代中叶社会的严重危机中,出现了旨在挽救明王朝的统治,以“破心中贼”为己任并足以能与程朱理学相抗衡的王阳明的“心学”体系。黄宗羲说:“有明学术,白沙(陈献章)开其端,至姚江(王阳明)而始大明。”(《姚江学案》,《明儒学案》卷一○)

阳明心学是作为统治中国思想界几百年的程朱理学的对立面出现的。程朱理学官方化的直接后果,一是理学家的经注、名言、语录成了士人获取高官厚禄的工具,浮虚和空疏的风气愈加蔓衍;二是造成了思想界陈陈相因、墨守师说的僵化局面。理学本来是要启发传统伦理道德的自觉的,然而朱子学后来导致的僵化教条之风,却使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人们“不务去天理上着工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结果“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人力愈多,而天理愈蔽”(《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以下只注篇名)。所以,王阳明疾呼“今天下事势,如沉疴积痿,所望以起死回生者”(《与黄宗贤》),其心学正是为“补偏救弊”,即补朱子之“偏”以救时势之“弊”而发。

王阳明早年也是笃信程朱的,后来他对程朱理学发生了怀疑并转而归向陆九渊。王阳明对朱子学的怀疑,是从体验“格物致知”,因“格竹”失败而开始的。

他二十一岁时曾“遍求考亭遗书读之”,为了体验朱熹所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遂对着亭前竹子做“格物”之功,然却“沉思其理不得”

(《年谱》),未有结果,但此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后被贬官贵州龙场,仍常“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思考“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一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年谱》),“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传习录下》)这就是所谓的“龙场悟道”。他认为朱熹以“格物”来“穷理”,实际上把“格物”与“天理”分为二事,于是“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年谱》)。从此,王阳明便与程朱“格物”说决裂,由“外心以求理”转向“求理于吾心”(《传习录中》)的“圣人之道”,提倡“心理合一”、“知行合一”之旨,阐发心学理论,实现了从“理本”向“心本”的转变,晚年则专讲“致良知”,使其以道德实践为宗旨的心学体系臻于成熟。

从王阳明思想发展的逻辑看,其心学体系由三个依次提出、相互联系的命题构成,这就是“心即理”、“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如果说“心即理”、“知行合一”是其体系的思想基础和“立言宗旨”,而“致良知”则是贯穿其全部学说的中心观念。

1.心即理

王阳明把“心即理”称为他的“立言宗旨”。“心即理”固然是为“补”朱子“析心与理为二”之“偏”而提出的,同时也是针对当时学风空疏、言行不一的“时弊”而发。他说:

同类推荐
  •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叁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叁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这套书以胡适在北京大学的所有哲学讲义为母本,再综合胡适关于中国哲学的其他著作整理而成,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最全的胡适哲学体系,让读者最直接的感受哲学大师的风采。
  • 古老的密码:破译远古文明的方法

    古老的密码:破译远古文明的方法

    古生物学家推论:在地球诞生以来的45亿年中,地球生物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经历了5次大灭绝,时间大约分别是5亿年前,3.5亿年前,2.3亿年前,1.8亿年前,6500万年前。这就是地球文明循环说。在20亿年前,地球上就出现过高度文明的生物,然而,全球性毁灭以及亿万年的自然变迁,抹掉了一切痕迹。我们现在迷惑不解的许多遗址、遗物,只不过是有幸保存下来的远古文明的残存物而已。即使是现代文明,也是几经毁灭性的劫难,当代人类也只是那些幸存者的后裔而已!
  • 生活中的逻辑学

    生活中的逻辑学

    《生活中的逻辑学》一书主要是从社会生活中选取成功与失误的许多典型事例,进行逻辑分析,用具体事例说明逻辑推理的无穷妙用,深入浅出地教会我们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规则,提高我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 读懂庄子

    读懂庄子

    《读懂庄子》一书,主要是以寓言为艺术形式反映庄子思想的。全书收录他的寓言故事一百多个。通过这些寓意极深而又易懂的寓言为根据,阐述了他的世界观和对理想主义的追求与探索。本书通过庄子的寓言故事及其散文的注释,体现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 死亡简史

    死亡简史

    本书是以死亡为主题的著述,它从战争、宗教、政治、自然灾害、疾病等各个方面,对东西方死亡现象作深入的思考,帮助人民理解死亡,坦然面对和接受死亡,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积极的地生活,享受生命的过程。
热门推荐
  • 我控制不住体内的洪荒之力

    我控制不住体内的洪荒之力

    被洪荒之力选中的阿吾要和一百个极品处男嘿咻嘿咻之后才能彻底释放体内的焚寂煞气!于是,为了放飞自我,她不得不主动出击,展现撩汉大法!“男人,快脱!”“女人,你先下来说话!”“臣妾坐不到啊!”“那就换个姿势!”看干物女阿吾如何在洪荒之力的摧残下一步步蜕变成不一样的妖艳贱货!
  • 28岁嫁出去

    28岁嫁出去

    “几岁了?”某男轻佻地问,某女怒瞪“十八!”某男镇定开口“说人话。”某女怒“老娘说是十八就是十八!”某男轻笑“放心~我不会嫌你老。”麻痹!谁老了!老娘才28!才过十八生日没几天好不!找死。作者新浪微博【撒旦之王Satan】
  • 全球放映

    全球放映

    这本书什么也没有,只是普通的故事,和一个平凡的人。
  • 二婚前夫太狂妄

    二婚前夫太狂妄

    他冷酷霸道,集权力与势力于一身。她温柔善良,倔强的性格,却变成了伤害自己的武器。一夜承欢,他强行占有了她。却将她狠心的抛弃。并同另一个女人在一起。她悄然离开,寻找新的生活。他却再一次出现,而她已经不记得他。他狂妄的再次将她压在身下,并扬言:你这一生都必需是我的女人……
  • 流年劫:彼岸花开(上)

    流年劫:彼岸花开(上)

    彼岸花,花开一千年,花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彼岸花,花开彼岸,花开叶落,叶落花开;彼岸花开开彼岸,奈何桥前且奈何!她与他,千年的相知相伴,为博君一展笑颜,她甘愿魂飞魄散,为了让她不再将他这个令她伤心一生的人记起,他狠心将她的记忆封印;千年前,她将他救下,只因她是人,而他是魔,她会慢慢老去死去,而他,却依然是亘古不变的容颜,他不忍,当他寻得令她不老不死的方法回来时,看到的,只有满目的断壁残垣,他悔恨千年,千年后,他私盗天宫法器,却害的她魂飞魄散,她重生,而她,本是半仙之体,却甘愿为他成为妖魔;他与她,千年前的一次邂逅,他为她承受十世轮回,这是她欠他的,她必须还,哪怕是用自己的命...敬请收看《流年劫:彼岸花开》,本文纯属虚构,请各位不要去追究本故事发生的年代...
  • 剑与河山

    剑与河山

    五年江湖执剑,十年庙堂控弦。一家一国一天下,半为苍生半美人。在这似是而非的北宋末年,且看一位身具两世记忆的少年,名留于江湖,威震于庙堂。
  • 为我所爱的那个世界

    为我所爱的那个世界

    宅男?穿越?异世界?普通宅男轩辕在一次意外之中穿越到了动漫中所有的异世界,新的征途就这样展开了。
  • 许谁沧海桑田

    许谁沧海桑田

    乖巧兔子妹妹vs高冷饲主哥哥爱一个人有错吗?更何况你又不是我的亲哥哥。这是一个小兔子的成长史,她是福利院的小兔子,每天等待着收养,却反复被送回,渐渐的失去了信心,开始堕落……他是苏氏的继承人,收养她,为了找回曾经和亲妹妹生活的快乐。他温柔,对她百般宠溺,他霸道,强行安排她的生活。她乖巧,对他的所有温柔霸道统统接受。渐渐的,兔子爱上了饲主…………“哥哥我喜欢你10年,你难道就没有一点点喜欢我?”“苏樾,你是我妹妹!”
  • 哑夫当家

    哑夫当家

    一不小心的莫小小就穿了,好死不死,貌似穿的还是魂穿啊,为啥还有个美男呢,掐了一下,哎,不疼,我肯定在做梦,继续睡……
  • 名门,高攀不起

    名门,高攀不起

    他是名门世家,而她只不过是个为他孕育孩子的人。明明不想陷进爱情的旋窝,怎奈心不由己,到最后伤痕累累。她累了,不相爱,便相离。她都放手了,怎么他反而还来纠缠?这名门,她可高攀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