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665300000028

第28章 以本体论为特征的魏晋玄学(4)

意思是说,具体存在物是生生化化的,但其生化的根据不在自身,而是以与具体存在有区别的、不生不化的东西,这个根据就是“不温不凉”、“不宫不商”的“无”。张湛说:“至无者,故能为万变之宗主也。”(《天瑞》注)又说:“形、声、色、味皆忽尔而生,不能自生者也。夫不能自生,则无为之本。”(同上)这与王弼的“以无为本”的思想是一致的。不过,张湛虽然承认“以无为本”,但又受郭象“崇有”思想的影响而否认无能生有。他说:“有之为有,恃无以生,言生必由无,而无不生有。”(《天瑞》注)这和郭象“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庄子·齐物论》注)的思想是相通的。这就使其体系最终克服了生成论,坚持了“贵无”的本体论。总之,在有无关系上,张湛把郭象“自生”、“自化”的“有”与王弼的“贵无”

论的“无”纳入到一个体系之中,并最终在玄学史上基本终结了有无之辩。不过表面上看,张湛虽然消解了玄学有无之辩的矛盾,实际上又陷入新的矛盾:既然“有”是真实的具体存在,万物是“自生”、“自化”的,那么万有的根据应该在它自身;但是张湛却又认为万有生化的原因是外在的、“被动”的,他说:“生者非能生而生,化者非能化而化也,直自不得不生,不得不化者也。”(《天瑞》注)既承认万物“自生”,又要在事物之外寻找其生化的根据,从而陷入不可自圆的矛盾之中。

张湛这种本体论上的矛盾,在他的人生哲学中也表现出来。如前所述,玄学的基本精神是“任自然”。但是关于“任自然”的根据、表现和目的各家又不尽相同。王弼“任自然”的根据是“以无为本”的“贵无”论,其表现是“无为论”,其目的是要说明名教本于自然;郭象的“任自然”其哲学依据是“崇有”论,并通过“无心以顺有”的价值取向和“各安性分”的“自性”论走向“顺性”、“安命”论,其目的是要人相信“名教中自有乐地”(乐广语),“名教即自然”。这两种思想基本上还是要在现实中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而张湛则是以“贵无”为“任自然”和“无为”的根据,以“崇有”为“顺性”、“安命”的根据,在精神上把“无为”和“顺性”沟通起来,并企图超越现实中名教与自然的矛盾,追求所谓“超生死,得解脱”的境界。在张湛看来,“至虚”的境界是无生无灭的,人以此为性,与之合一,就可以超脱生死,成为“至人”。这就使原来还能立足于社会现实,以玄远形式表达最切近现实问题的玄学理论,走上了追求虚无空幻境界的超现实的道路,玄学也因此渐趋衰落。所以说张湛《列子注》逻辑地标志着玄学的终结。

名教与自然

玄学家虽然在本体论上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在社会政治和伦理观上,则都在解决名教与自然的矛盾,都在不同程度上调合名教与自然,只是在不同的阶段,其表现有所不同而已。

“自然”一词来自《老子》,意即肯定事物的本然状态,认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事物自己如此、本来如此,没有也不需要人为的干预。

王弼对“自然”的解释是:“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老子》二十五章注)也就是说“自然”即自然而然,无所规定。他把“法自然”看做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强调只有“不违自然,乃得其性”。在他看来,“法自然”就是“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同上),即遵循事物自身的规律而不违背。“名教”则与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名号、名分有关。儒家认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往往通过各种名号来表现,同时根据这些名号、名分也应该有相应的权利、责任,并尽一定的道德义务。如果人的行为不超出这个范围,就叫“守分”或“守名分”,是否“守分”,其标准是由“礼”来规定的。这样可以说,社会进行与名分相符合的行为规则的教育,就是“名教”。故人们常把那些合乎“礼仪”或“礼节”的行为,叫做“合名教”,否则叫“越名教”。名教与礼教相通。此后,名教或礼教几乎成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代名词。

一、正始玄学:名教本于自然

王弼的以“无”为本、以“有”为末,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以自然为本,以名教为末。由此,王弼把《老子》一书的主旨概括为“崇本息末”,他说:“《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老子指略》)“崇本”即“任自然”,这样“物皆不敢妄,然后万物乃得各全其性”(《周易·无妄卦》注)。

相反,如果被情欲、浮华、奸巧、欲利所惑,使真性难以表现出来,就只能借助于虚伪的仁义礼法、纲常名教,陷于繁冗支离的“末”事中,使事物远其所宗,离其所本。所以,要“崇本”就要“息末”,即止息虚伪浮华的名教之“末”。王弼说:“闲邪在乎存诚,不在善察;息淫在乎去华,不在滋章;绝盗在乎去欲,不在严刑;止讼存乎不尚,不在善听。故不攻其为也,使其无心于为也;不害其欲也,使其无心于欲也。谋之于未兆,为之于未始,如斯而已矣。”(《老子指略》)强调真正要使社会能防邪、息淫、绝盗,不在于善察、表彰、严刑,而关键在于存诚、去华、去欲等,这就叫抓根本。所以,“见素朴以绝圣智,寡私欲以弃巧利,皆崇本以息末之谓也”(同上)。也就是说,只有崇自然之本,才能止息道德生活中的种种邪恶行为。王弼讲“崇本”、“任自然”,并不是如同竹林时期嵇康、阮籍等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不是放荡或纵欲。恰恰相反,他强调的是仁义等应该是真实性情的自然流露。其所要止息之“末”,也是私欲、巧利等离开仁义之道的恶行。从“崇本”到“任自然”,就逻辑地推出了息淫去华、见素抱朴即“息末”的结论。

然而,王弼又有“崇本举末”的说法,他说:“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老子》三十八章注)“举末”与“息末”意近于相反,这似乎是其体系中明显的矛盾。其实,从整体上看,“崇本举本”与“崇本息末”不仅不矛盾,反而是相互补充的。王弼认为,“仁义发于内,为之犹伪”(同上),即仁义按其本性来说本不是人有意作为、刻意追求所能得到的,它发自内心、出乎自然,是真情的一种流露。只有“崇本”即“任自然”,才能真正使仁义显现出来。

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和保持人的自然的德性,而去舍本逐末,追求仁义礼乐、道德教化等末流枝节,结果只能走向反面:“盖舍本而攻末,虽极圣智,愈致斯灾。”

(《老子指略》)所以,王弼说:“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名虽美焉,伪亦必生。”(《老子》三十八章注)因此,只有“崇本”

而“无为”,才能“举末”而“邪不生”。也就是说,只有“载之以大道,镇之以无名”,“则仁德厚焉,行义正焉,礼敬清焉”(同上),其结论就是“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由上述分析可见,王弼所“举”之“末”是“发于内”、流于真情的仁义道德,所“息”之“末”是违背仁义真情的、虚伪的淫邪、浮华、巧利等。二者并不矛盾,且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止息虚伪之“末”,才能张举真情之“末”。王弼追求的是真实的仁义道德,反对的是虚伪的“名教”。这既是对当时社会“仁义”

已沦为虚伪的形式的批判和反抗,同时也是对真正的名教的呼唤,认为只有真实的、出于自然本性的仁义礼法,才是有价值的、值得肯定的。可见,“贵无”论并不否定儒家道德,只是反对虚伪的道德说教。故钱穆说:“在王弼的思想里,想把宇宙观回归到庄、老,而把人生观则回归到孔孟。”

王弼“贵无”论体系虽然尚自然,但是仍在努力调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他主张以自然为本,以名教为末,名教本于自然,说明王弼并不完全否定名教的社会作用和价值。但是王弼提出的“崇本息末”的主张,很容易被引向贬抑名教、不拘礼法的方向上去。“竹林名士”正是把正始玄学“贵无”的倾向朝着极端化的方向发展了。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释私论》),就表现出这种“异端”

的趋向。

二、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思潮,后来受到司马氏政变的冲击。正始十年(249),何晏在高平陵政变中被杀,王弼也于同年秋天忧郁而死,年仅二十四岁。

不久,夏侯玄也遭杀戮,正始之音趋于消沉。当时名士们的生存环境极其险恶,正如《晋书·阮籍传》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正始玄学“贵无”论的极端发展,则导致了魏晋之际“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的出现。这些人有不少如嵇康、阮籍等,对司马氏集团所鼓吹的虚伪的名教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不与其合作。在社会伦理观上,他们改变了正始玄学调和名教与自然的进路,公然标榜“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说:

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释私论》)

主张心超然是非之外,行由乎自然之道,置功名利禄于不顾,情不为私欲之所困,“游心于寂寞,以无为为贵”(《与山巨源绝交书》),这一“异端”的出现,使名教与自然的矛盾趋于紧张,名教又一次陷入危机之中。

所谓“越名教”,就是要冲破统治者的政治观念、礼法制度和儒家传统的道德观念与规范的束缚,也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所谓的“任自然”,亦不同于王弼等所说的名教要出于人的自然真性,而是要顺乎人的自然欲望,实行“从欲”。

嵇康说:

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然则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经;全性之本,不须犯情之礼律。故仁义务于理伪,非养真之要术;廉让生于争夺,非自然之所出也。(《难自然好学论》)

认为儒家六经是对人性的束缚,仁义、廉让等道德也“非自然之所出”,因而是虚伪的;而“从欲”、“全性”才是合乎自然的。这完全是用老庄的道家思想否定儒家的道德和名教,把自然与名教对立起来。由此,嵇康进一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儒家的圣人,自称“轻贱唐虞而笑大禹”(《卜疑》),“非汤武而薄周孔”(《与山巨源绝交书》)。竹林另一名士阮籍,则把那些礼法之士视为“中”之“虱”,甚至把矛头指向君主制度:“盖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大人先生传》)他们一面批判虚伪的名教,一面崇尚老庄的自然,声称“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与山巨源绝交书》),并以此批评儒家六经是违背人的自然之性的。

由于政治的黑暗和统治集团的愈加腐败,竹林时期“任自然”的倾向到西晋元康之世,发展为鄙视名教,蔑视礼法,趋向精神的解脱和行为的放荡不羁。许多人常常“口谈浮虚,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晋书·裴(危页)传》),有的人竟“放荡形骸”“至于裸裎”,走向纵欲主义。竹林时期的精神超逸放达的“魏晋风度”,此时已演变为精神颓废和行为放荡。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玄学被推向了极端,传统儒学面临着严重危机。于是一些礼法之士把名教的危机与玄学“贵无”论的风行联系起来,站在儒学和维护纲常名教的立场上批判和清算玄学“贵无”论,以挽救名教的危机,其代表人物就是裴(危页)。裴(危页)写了《崇有论》以批评“贵无”论,并导致郭象玄学体系的出现,把玄学推向了高峰。

三、郭象:名教即自然

“贵无”论和郭象的“崇有”论既是一种关于宇宙存在的哲学,同时也是一种人生哲学。而且从人生哲学上说,“贵无”和“崇有”两种思路,都体现了同样一种精神:“任自然”。王弼的“贵无”论通过“以无为用”的“无为”论而达到“任自然”的境界,通过“崇本举末”来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而郭象的“崇有”论则以肯定万有的真实存在为根据,通过无因论、偶然论的思维形式把人引向“无心以顺有”、“自足其性”的“顺性”论,同样达到了“任自然”的精神追求和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的目的。如果说正始时期玄学的特点是重老学(重视“道”的客观意义),而从嵇、阮起以迄郭象,则转向了重庄学,即重视人的心灵境界的提升和追求。郭象正是从玄学的心性论层面调和名教与自然的。其主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足其性”。郭象主张“性各有分”。郭象提到两个重要概念,一个叫“性分”,一个叫“无待”。郭象认为每个事物都是独立的存在,且都是“独化于玄冥之境”,任何个体都是自身同一、自我封闭的,所以可以说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性分”。他说:“性分各自为者,皆在至理中来,故不可免也。”(《达生》注)“性分”即“自性”,即事物各有自身的规定性。这些“性分”是自然而然的,人力无法改变:“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养生主》注)既然“性各有分”,所以,“知者守知以待终,而愚者抱愚以至死,岂有能中易其性者也!”(《齐物论》注)就是说,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定性,这些都是天之所就,智者终智,愚者终愚,因而不可能在生命过程中因人为而有所改变。所以,人们在生活态度上也就只能“顺性”而“无为”,这叫“无心以顺有”。第二个概念是“无待”。“无待”就是指无所凭依,人可以超越种种外在的限制,从而获得自由。

“有待”之人是难以获得自由的。可见,“无待”是达到自由逍遥境界的前提。

第二,“足性逍遥”。在郭象看来,“物各有性,性各有极”(《逍遥游》注),性分有它的极限范围。只要保持自己的性分,在性分之内活动,就同样能得到快乐,这叫“性以自足为大”。所以郭象说:“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逍遥游》注)事物只要尽到自己的性分,就是最好的存在。人只要自足其性,精神就得到了解脱,也同样得到了最大的快乐。人们要正视自身的价值,既不要自傲,也不要自卑。从“性以自足为大”这个意义上说,人只要尽其“性分”,就可以得到快乐和逍遥,这一点与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相通。

同类推荐
  • 串起生命的点点滴滴

    串起生命的点点滴滴

    你曾经思考过人生中的“大问题”吗?比如生命究竟是什么?生命之外还有什么吗?我在宇宙里是怎样的存在呢?为什么会发生不好的事情?本书从《阿维斯陀》(the Avesta)、《薄迦梵歌》(the Bhagavad Gita)、《圣经》(the Bible)、《古兰经》(the Qur'an)、《旧约塔纳赫》(the Tanakh)以及《三藏》(The Tipitaka)等书中摘录了100多句经典名言解答这些问题,不但发人深省,而且信息量十足,带你串起生命的点点滴滴。
  • 周易六十四卦故事

    周易六十四卦故事

    本书是对《周易》六十四卦的解读,包括: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等。
  • 修好你的包容心

    修好你的包容心

    什么是真正的包容?我们应该包容什么?是什么让我们拒绝包容?不懂包容的人会有怎样的痛苦?包容会为我们带来哪些奇迹?我们如何做到包容?
  •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老子的智慧,是他对人性本质深刻剖析的结果,是经过时代战乱、社会动荡、人事纷争和生命无常等诸多因素积淀而成。因为他最早提出“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阴”谋策略,所以被后世学者称为“月亮下的智者”。但是,老子的为人处世智慧也不是一味退避,其实他提倡的是更大的进攻,如:“将欲取之(刚),必先予之(柔)”;“他认为最高明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争”,舍己从人,不强出头,退一步海阔天空,不作正面冲突,伪装示弱,弃近谋远,这才是真正的深谋远虑。因为它超越了有限、暂时和表面的成功,取得的是更加博大、高超、长远和实质性的利益。不争表现出一种品性,美好和谐,最得人心,却又得到了最大的实惠。
  • 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

    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

    本书第一编是“现实主义原则的特点”。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章中,著者认为,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是从许多非常相近的文艺创作经验中抽取出来的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基本实践原则,这就是客观真实地再现现实。
热门推荐
  • 凌霜剑之蓝痕

    凌霜剑之蓝痕

    异界少年穿越到一个没有名字的世界——无名界。少年饱受了12年的冷眼,却因一次偶遇改变了他的一生……
  • 乱世武侠——斩龙

    乱世武侠——斩龙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儿女情长,当为其后,关于武侠的故事,就让他佩着宝剑,披荆斩棘,还乱世以平安!
  • 夜陵王莫要作死

    夜陵王莫要作死

    王爷急匆匆的以赈灾缘由而逍遥江湖,自以为这样就能达到“逃婚”的目的,然而却被未来王妃的独特气质所吸引,作为“被抛弃”的未来王妃而言,她亦是踏上了逃婚之路,双方开启了你追我赶的奇妙姻缘旅程!谁也想不到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冷酷王爷在追妻路上是如此凄惨可怜……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 酒鬼刘三

    酒鬼刘三

    无为,原名赵亮。甘肃平凉人,定居广西北海。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周家情事》。广西作家协会会员!
  • 半仙胖帅

    半仙胖帅

    巧智终归庸俗,雄谋只余虚话!我很欣赏这句话,虽然我目前达不到这个水准,但是确是我追寻的目标,希望我的瓶颈能够顺利突破,希望各位支持我这本武界前传之半仙胖帅!
  • 断鳍

    断鳍

    在这个充满传奇的S市无数人的梦境被击破,无数人的梦境被重塑无数的人在青春挥洒着热血与泪水豪门之间的斗争建立在那段唯美爱情的背后那个相望一个世纪的史诗能否这这个时代有个终结?青春的惆怅正如那缠绵的爱情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大概不去挥霍的青春,是不值得人们去回味的吧
  • 少儿科普百问百答-多彩禽鸟观赏

    少儿科普百问百答-多彩禽鸟观赏

    大雁又称野鹅,天鹅类,大型候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雁热情十足,能给同伴鼓舞,用叫声鼓励飞行的同伴。
  • 卿城无处不飞花

    卿城无处不飞花

    “那一年,困魔窟四外白雪皑皑,除了雪以外看不到任何东西。有人说是老天爷知道上仙殒身悲痛之下化泪为雪,还有人说那雪是那位上仙用自己最后的法力为困魔窟里那位做了最后的庇护。”“那后来呢?”“后来?”……
  • 祭奠阿里:寻找一个被遗忘的传奇(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祭奠阿里:寻找一个被遗忘的传奇(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真实地再现了“进藏先遣连”的英雄事迹。六十多年前他们孤军深入藏北数千里,在补给线中断八个月的情况下,战胜险恶万端的自然环境,不怕艰苦,不怕牺牲,模范地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最后却蒙冤受辱……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