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633400000022

第22章 分离对心理创伤的影响的认知研究

近几年,对创伤进行系统的认知实验研究成为热点。背叛创伤性理论、回避编码假说、恐惧网络假说以及警戒回避假说都是在认知心理学的框架内提出的理论,研究者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认知研究。

我们发现当前该问题的研究存在着三个方面焦点:一是“是否存在回避警戒”;二是“是否存在回避加工”;三是“是否存在回避记忆”。我们设想,创伤性分离个体对创伤相关信息进行加工的时候,首先会对创伤相关信息予以警戒,产生回避注意;而当个体无法回避注意,如要求其进行有意注意时,创伤性分离个体会回避加工;但当个体无法回避加工时,如被要求进行有意记忆时,创伤性分离个体会回避记忆或者有意遗忘。为此,我们采用三种实验范式来研究这些问题。

5.2.1 创伤性分离个体对创伤性信息的注意加工研究

实验1

本实验中,我们采用Stroop色词命名任务,忽略词的意义,只对词汇的颜色进行命名反应。实验假设为:如果个体的分离趋势与基本的认知过程(即注意记忆)具有相互的关联性,分离个体的注意加工模式符合恐惧网络假说和背叛创伤性理论,那么,在标准Stroop任务上,高分离被试对创伤性词汇的命名反应时间会显著长于低分离被试的命名反应时间,在有意注意的Stroop双任务版本上,高低分离组被试对创伤词的命名时间就会差异不显著。

1.被试选择

根据DES(分离体验量表)得分筛选大学生被试。高分离被试最后有效的数据是44名,低分离被试最后有效的数据是48名。所有被试裸视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视觉障碍或色盲。

DES是一种测量分离趋势的自陈式量表。本研究对四所大学1000多名大学生进行DES测试,有效回收量表844份,其中120名被试的DES得分高于15分(平均分0.54),69名被试DES得分高于20分(平均分0.71)。我们邀请到了111名高分离被试(DES得分高于15分)和100名低分离被试(DES得分低于5分)来参加我们的实验1和实验2.

参加本实验的高分离组被试不仅比低分离组被试具有较高的分离性特质,而且具有较高的分离性状态。参加正式实验前,我们对高分离组被试就DES中的28个问题所包含的三种变量因素(因素1,“注意—想象干扰”,如对谈话内容的遗忘和对疼痛的忽视等;因素2,“分离状态特性”;因素3,“人格解体—现实解体”)进行了随机试测查,了解被试分离体验频率的真实状况,据此我们删掉了18%的不合格高分离被试。

2.实验材料和测量工具

2.1分离体验量表

(Dissociative Experience Scale,简称DES)

DES是Bernstein和Putnam(1986)发展的一套包括28个项目的用于评估分离性症状的简要自陈式量表,该量表用于评定分离在精神病障碍上的影响和评定分离性障碍(Carlson&Putnam,1993),要求被试在每个项目上对符合自己的情况作0%~100%的评定。该量表具有施测简便,对被试没有伤害性的优点。

DES在三个研究中的重测信度系数是0.79~0.94,在两个研究中的分半信度系数是0.83~0.93(Carlson&Putnam,1993)。目前该量表已经被译成法、西班牙、意大利、北印度、柬埔寨、以色列、日本、挪威、捷克等多国文字,其信效度评分基本一致。

2.2评定实验

我们从英文版实验材料选择了20对词汇(中性词汇和创伤性词),为了确保英文材料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和理解习惯,30名不参加正式实验的心理学与中文系研究生对词汇材料进行了类别等级评定。评定时给每名被试发一张册子,册子上包含校对、评定说明,首先评定20个英文词汇的翻译,接下来评定我们选取的24个中文创伤性词汇和24个中文中性词汇。评定时要求被试仔细阅读这些词汇的英文版,并核对这些词汇的中文翻译,“根据你的理解,这些词汇应该如何翻译才符合中国人的理解习惯,请写出你的中国化的标准翻译”。然后,对所有词汇进行类别等级评定(1~5),1代表词汇完全具有创伤性,5代表完全没有。最后,我们选择出了32个创伤性词汇和32个中性词汇,典型性等级分别在3.0以上。

2.3实验材料

词汇材料:实验刺激词来自于5个范畴。32对词汇(创伤词和中性词),16个Stroop词汇,包括颜色一致的4个和颜色不一致的12个,加上4个基线刺激(xs),因此最后每名被试都对84个刺激词汇进行命名反应。

中性词(如“桌子”、“电视”、“橱柜”、“窗帘”);创伤性相关的情绪性词汇(如“袭击”、“羞辱”、“乱伦”、“受害者”);不一致词汇(如单词“红色”用蓝墨水书写);一致性的词汇(如单词“红色”用红墨水书写)。练习试验和最后的正式实验都写上被试的名字。

3.实验设计与程序

2(分离:高分离,低分离)伊4(词汇类型:创伤词,中性词,颜色一致Stroop词,颜色不一致Stroop词)的两因素混合设计,分离为组间因素,词汇类别为组内因素。

每名被试在正式实验前都进行了色盲测试,给出配对的7种颜色词汇卡片(红、黄、蓝、绿、青、橙、紫),请被试对颜色进行识别判断,所有被试都能进行正确识别。

实验采用独立一对一方式进行,所有实验在语音实验室进行,每室一名主试负责整个实验过程。完成一个实验流程需要10~20 min。主试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被试的命名反应进行正确率判断,正确按“1”键,错误按“2”键。

刺激词呈现在电脑白色屏幕中心,每个刺激出现4种颜色中的一种(红、绿、蓝、黄),要求被试“尽可能快速而准确地对呈现的刺激词汇的颜色用面前的麦克风进行大声的词汇颜色命名,忽略词的意义”,要求被试如果有错误也不要纠正。每个刺激消失后,间隔100 ms,下一个刺激出现。创伤性词汇和中性词随机被印上“红色”、“绿色”、“黄色”和“蓝色”,16个Stroop词汇掺进其中。所有刺激词汇的呈现顺序对于每个被试都是随机安排的。颜色命名反应实验后,给被试5 min的自由回忆测验时间,主试要求每名被试在纸上写下所有他们能回忆到的刚才实验中呈现过的词汇,不必理会词的颜色。

练习实验和正式实验开头和结尾均有一个要求写下被试名字的任务,帮助减少记忆任务中出现首因效应或者近因效应。

4.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1统计了高低分离被试对创伤词、中性词、Stroop一致词和Stroop不一致词的命名反应时间,同时统计了高低分离被试对创伤词和中性词的回忆率,以及词汇命名任务的错误率。首先,我们删掉了平均命名反应时间3个标准差之外的极端数据记录,删去的数据占总数据的3.15%。然后,删掉命名反应的错误率超过25%的被试。这样,我们最后的数据是41名高分离被试和41名低分离被试。

实验1对不同类型被试和不同类型词汇的平均命名反应时间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1,80)=2.40,p<0.05,差异显著。高低分离组被试对创伤词的平均命名反应时间的简单效应检验表明,F(1,80)=1.794,p<0.05,高低分离组被试对中性词的平均命名反应时间的简单效应检验表明,F(1,80)=0.091,p=0.764,高低分离被试在Stroop颜色词上的命名反应时间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1,80)=0.00,p=0.992.

接下来,我们统计了两种分离水平被试对两种类型词汇的平均回忆率。

对回忆率进行检验,被试类型与词汇类型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1,80)=1.697,p=0.196,高低分离组对创伤词的平均回忆率的简单效应检验显示,F(1,80)=3.91,p=0.051;高低分离组对中性词汇的平均反应时间的简单效应检验显示,F(1,80)=0.211,p=0.647.

5.小结

为了进一步证实个体分离趋势对注意加工的影响,我们还做了实验1的补充实验——实验1b。实验1b的主要操纵是调整Stroop命名任务的指导语,要求被试既对词汇的颜色进行命名反应,同时也记住词汇的意义。在要求有意注意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如果高分离个体在注意上也是分离的,则在有意注意条件的Stroop双任务上,高分离个体如果具有分离注意的优势,他们对创伤词汇的命名时间和低分离个体的命名时间应该没有显著差异,反而不会受到Stroop效应干扰。

实验1b结果表明,高分离个体在有意注意Stroop条件下对创伤词和中性词的平均命名反应时间没有显著差异,尽管高分离组被试对创伤词的平均反应时间看起来比低分离组要长,但统计上并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虽然强化了Stroop效应,仍然没有发现高分离组被试比低分离组被试对创伤词的反应时间的延长。从回忆率结果可以看出,高分离被试比低分离被试对创伤性词汇的回忆率明显偏低,而对中性词汇二者之间差异则不显著。高分离组被试对创伤词和中性词的反应时间没有差异,实验结果表明,高分离个体的注意也是分离,这种分离是意识层面的一种有意回避的表现。

这种高分离个体对创伤词汇刺激的反应减慢的研究结果,并不能很好地用符合语义恐惧网络假说的优先注意反应来解释,从趋势来看,反而更符合背叛创伤性理论,高分离个体通过分离把创伤性相关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背叛创伤性理论认为,高分离个体的这种分离本身就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对创伤性相关信息的一种无意识忽略或者回避,但背叛创伤性理论预测,分离个体的注意也是分离的,因而分离个体在注意上可能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从回忆率的统计结果来看,高分离被试比低分离被试对创伤性词汇的回忆率明显要低,不过在统计检验上二者之间的差异并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据此,我们设计了实验2,继续考察个体分离的认知加工是否存在回避机制问题。

5.2.2 创伤性分离个体对创伤性信息的记忆加工研究

实验2

在实验1的基础上,实验2采用“定向遗忘范式”技术模型来探索不同分离个体的注意和记忆加工。实验2中,我们结合实验1的研究,同时设置了不同的注意条件,即集中注意和分离(分配)注意条件,考察在不同的注意条件下,分离个体的记忆加工是符合注意阶段是回避注意且记忆阶段也是回避记忆,还是注意阶段是注意偏向的敏感性加工而记忆阶段却是回避的,或出现更多的有意遗忘。

实验2中,我们采用直接遗忘任务的系列法,同时创造了两种实验条件:一种是词汇呈现于集中注意条件;一种是词汇呈现于不断变换颜色的分离注意条件,主要考察被试的回忆率。实验假设为:如果分离个体的记忆加工符合回避编码假说,那么,在分离注意条件下对于要求记住的词汇,高分离个体比低分离个体回忆的创伤性词汇要少于中性词汇,反之亦然。

实验2a

1.被试选择

39名高分离被试(平均年龄20.0岁,22名男生,17名女生),36名低分离被试(平均年龄20.5岁,16名男生,20名女生)。所有被试裸视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视觉障碍或色盲。被试筛选方式同实验1.

2.实验材料

材料为48个词汇,其中24个创伤性刺激词汇,如强奸、攻击、乱伦等;24个中性刺激词汇,如桌子、窗帘、椅子等。

实验材料的选择和评定同实验1.20名不参加正式实验的被试参与了评定。

3.实验设计与实验程序

本研究为多因素混合设计,组内变量有:注意类型(选择注意组,分配注意组),词汇类型(创伤词汇,中性词汇),记忆类型(记忆指导语,遗忘指导语);组间变量有:分离类型(高分离,低分离)。

在语音实验室独立进行测试。刺激逐组通过计算机呈现,每组6个词,每个单词呈现1000 ms,一组刺激呈现完后,随后屏幕提示“记忆”或者“遗忘”,当出现“记忆”提示时,要求被试记住刚刚出现过的6个单词,如果词语后出现的是“遗忘”,则要求遗忘刚刚出现的单词。每个被试完成8组48个词汇后结束识记。

随后要求每个被试回忆并写下先前呈现过的词,不管是遗忘指导语条件还是记忆指导语条件,出现过的都写下来,5 min后结束回忆测试。

最后进行再认测试。计算机逐个呈现24个出现过的词汇和24个未出现过的词汇,中性词和创伤词各半,要求被试通过按键确认当前呈现的词汇是否在前边实验中出现过。

4.实验结果与分析

删除了2名回忆率高于3个标准差的高分离被试的数据,最后统计了37名高分离被试和36名低分离被试。统计各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回忆率。

进行四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注意类型、记忆类型主效应显著,分离类型、词汇类型主效应不显著。其中,注意类型主效应差异显著,F=11.89,df=1,p<0.05,选择注意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显著高于分配注意条件下的回忆成绩,表明颜色控制是有效的干扰刺激。同样,记忆类型的主效应也差异显著,F=11.39,df=1,p<0.05,记忆提示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遗忘提示条件,表明被试可以通过遗忘指导语,抑制目标词的记忆,说明记忆类型控制也有效。通过比较创伤词和中性词在不同分离类型被试上的注意干扰效应,结果表明,高分离被试更容易被无关刺激干扰,说明高分离被试对无关刺激干扰的抑制能力较弱。

在高分离被试内,词汇类型和注意类型有交互作用,通过统计分析我们也发现达到了显著水平,F=6.5,df=1,p<0.05,说明高分离被试对创伤性词进行识记时,如果受到无关刺激干扰,回忆成绩会显著下降。低分离被试则没有这样的效应。

通过比较创伤词和中性词在不同分离类型被试上两种记忆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高分离被试不仅对干扰刺激的抑制能力弱,而且对目标刺激的抑制能力也弱。

在低分离被试内,词汇类型和记忆类型有交互作用,后来的统计分析也发现达到了显著水平,F=6.45,df=1,p<0.05,说明识记指引不同,低分离被试能够对创伤性词进行有效的抑制。而高分离被试内,经分析发现词汇类型和记忆类型交互作用不显著,表明高分离被试对创伤词相对抑制能力较弱,要他们忘掉一些创伤性的记忆相对较难。综上所述,注意类型和记忆类型显著地影响了高分离被试对创伤词的记忆,表现出“应该注意的不能注意,应该遗忘的不能遗忘”的现象,这可能是因为高分离者在抑制功能上不如正常个体。

统计各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再认情况。我们以再认敏感性作为因变量(再认敏感性=再认击中率/再认误认率,再认误认率指先前没有识记过的词汇被判断为识记过)。我们认为,“再认敏感性”比单独使用“再认正确率”作为因变量指标能更好地反映被试的再认情况。

再认敏感性方差分析的结果和先前回忆率方差分析情况一致,两者均表明,注意类型和记忆类型显著地影响了高分离被试对创伤性词的记忆,从另一个角度再次表明,高分离被试注意上容易受无关刺激的干扰,记忆上不容易忘掉需要遗忘的内容。

尽管实验2a回忆和再认的结果均表明,词汇类型和分离类型的主效应差异不显著,F=2.33,df=1,p>0.05;F=3.17,df=1,p>0.05;F=2.35,df=1,p>0.05;F=3.37,df=1,p>0.05.但我们仍然观察到,高分离被试总识记效果似乎要好于低分离被试,创伤词的识记效果似乎好于中性词。这个结果似乎说明,高分离被试没有对创伤词回避加工,如果存在回避加工,高分离被试对创伤词的识记成绩应该低于低分离被试。

我们认为,可能被试识记的时间过短,实验2a每个词呈现的时间是1000 ms,这个时间可能不足以激活被试的创伤性记忆。为此,我们试图延长刺激的呈现时间为每词1500 ms,进一步探索创伤分离者记忆和注意的认知加工。此外,实验2b通过延长刺激的呈现时间,进一步探索创伤分离者是否和焦虑症患者一样存在着警戒机制。如果高分离者也是基于防御的目的对伤害性信息回避加工,那么延长词汇呈现或识记时间,高分离者对创伤词回忆和再认的成绩上升的幅度应该低于低分离者的成绩提高幅度。在实验2a中我们还发现回忆率很低,大部分的被试只能回忆出1~2个词,实验2b排除了实验2a可能存在的“地板效应”。

实验2b

1.被试选择

获得被试的方法同实验1,广州另外一所大学本科生,25名高分离被试(平均年龄21.0岁,9名男生,16名女生),28名低分离被试(平均年龄21.5岁,11名男生,17名女生)。

2.材料与设计

同实验1.

3.实验程序

实验程序与实验1相同,不同的是每个词的呈现时间延长至1500 ms。

4.结果与分析

进行四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注意类型、词汇类型、分离类型主效应显著,F=20.95,df=1,p<0.01;F=15.85,df=1,p<0.01;F=25.83,df=1,p<0.01;记忆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1.31,df=1,p>0.05.和实验2a结果不同,分离类型的主效应变为显著了,而记忆类型的主效应变为不显著了,这个结果很有意义。延长刺激呈现时间后,高分离被试回忆成绩就显著低于低分离被试了,说明高分离被试可能存在一种“先注意后回避”的认知机制,回避加工一些感到有威胁的信息。同时,记忆类型的主效应变为不显著了,说明随着刺激词呈现时间的延长,记忆类型的操纵变得不起作用了,也就是说,无论在哪种记忆指导语下,被试识记后回忆的效果差异都不显著。

此外,我们还发现注意类型主效应显著,但和实验2a趋势相反,分配注意条件下比选择注意条件下回忆成绩要高,说明了延长刺激呈现时间,加入颜色不但没有产生干扰作用,反而增强了记忆。可能在这种条件下,颜色使词汇特点更加鲜明反而有利于记忆。

因此,从注意类型和记忆类型的主效应情况来看,实验2b由于刺激呈现时间的延长,注意类型和记忆类型的操纵是无效的。因为词呈现时间足够长,颜色就不能干扰被试的注意了,遗忘指导语也无法使被试通过抑制去遗忘了。但是,这不影响我们进一步分析被试的“先注意后回避”的认知机制。

合并注意类型和记忆类型的数据,只考虑分离类型和词汇类型的结果,我们发现,分离类型和词汇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0.223,df=1,p>0.05,这个结果和我们的预期不一致。产生这样的结果,可能是由于高分离被试在中性词的回忆率上偏低造成的。我们随后比较了再认的结果。

同上,我们合并了注意类型和记忆类型的数据,以再认敏感性作为因变量进行了分析。

进行2伊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类型和词汇类型主效应显著:F=12.62,df=1,p<0.01;F=20.86,df=1,p<0.01.这说明了延长刺激呈现时间,高分离被试再认成绩显著低于低分离被试,验证了高分离被试存在着“警戒—回避”的认知机制,对某些感到有威胁的信息不予加工。

和回忆的结果不同,再认的结果显示,分离类型和词汇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4.174,df=1,p<0.05,进一步做简单效应检验,发现高分离被试和低分离被试在创伤词的再认上差异显著,t=3.60,df=210,p<0.01,而在中性词上的再认差异不显著,t=0.95,df=210,p>0.05,显示出高分离被试再认成绩低于低分离被试,差异主要来自于创伤的再认,似乎验证了高分离被试“警戒—回避”机制的存在。

因此,我们考虑设计实验3验证这种动态的、时程性的加工模式,通过控制时间变量,考查是否在不同的时间控制要求下,被试既存在敏感性加工,也存在反映回避加工的反应延迟。

5.2.3 创伤性分离个体注意和记忆加工时程性研究

实验1和实验2分别独立地考察了创伤性分离个体的注意和记忆,但并没有把两者结合起来,分离的这种注意和记忆加工是发生在不同的两个个体身上的,即分离的注意和记忆是在不同个体身上作比较。那么,为了研究我们的总体假设,就需要研究同一个分离个体身上注意和记忆的现象,因此,我们设计了实验3.实验2中,在控制注意条件研究记忆时,我们采取的是操纵注意对象,实验3中我们试图操纵注意时间。

实验3的假设是,高分离个体在最初加工阶段可能会对伤害性信息予以警戒,当警戒失效的时候(有意注意一定时间),个体会回避加工,并因此导致回忆和提取困难,出现有意遗忘。

这样,个体对与创伤有关的信息可能会采取具有时程特点的警戒—回避模式。由于积极视觉搜索凝视的转换时间是200~300 ms,所以,如果呈现时间很短,如100~200 ms,就不能考察出个体的注意状况,因此,选择500 ms的呈现时间。如果符合“语义恐惧网络”假说,那么,当信号传递到大脑内时,信号与语义网络相关节点的信息连接就会使得个体迅速对创伤性有关的信息保持预先警觉;当呈现时间继续增加到大约1500 ms,被试就可能会对刺激采取回避加工模式,即在注意阶段不对刺激进行编码或者在记忆阶段不进行复述,或者在提取阶段采取回避策略,对信息进行抑制。根据先前的研究,抑制可能是创伤性相关记忆损伤的一个机制,由此产生外显性的遗忘。

Mogg曾证明,高焦虑的被试在短时呈现时对高威胁性图片的认知加工是警戒性注意,在长时呈现时没有表现出注意偏向,而是采取回避性策略。由于创伤性分离和焦虑都属于负性情绪,而根据实验2的研究结果,高分离个体对创伤性刺激的认知加工模式符合回避编码假说,那么这种回避加工可能也具有警戒—回避的时程特点。

实验3中,我们采用Mogg和Bradley在2004年的研究中所采用的点探测研究范式,我们使用生态效度较好的IAPS图片,经过类别筛选和等级评定,对高分离个体和低分离个体在两种呈现时间(即500 ms和1500 ms)条件下,都随机呈现两种类型的图片(即创伤性图片和中性图片),图片呈现消失后,要求被试对相应位置出现的点进行探测反应。实验假设认为,如果分离个体的认知加工模式具有时程性,符合警戒—回避假说,那么,高分离个体在500 ms的呈现时间条件下,对创伤性图片点的探测反应时间应该快于对中性图片点的探测反应时,被试对创伤性图片是进行警戒性的负性注意偏向反应;接下来,在1500 ms呈现时间条件下,让被试不得不注意创伤性威胁刺激,如果符合警戒—回避加工模式的时程性的第二阶段回避加工,那么,这时高分离个体对创伤性图片的反应和对中性图片的探测反应差异应该不显著,或者探测时间显著短于对中性图片的反应时间。

目前还没有研究证实,分离个体对创伤性相关刺激的反应方式是否也符合警戒—回避的加工模式。我们认为,创伤性分离个体的注意加工模式可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的警戒—回避加工。注意警觉可导致重复性的对威胁刺激的简单暴露,这样可能干扰了刺激从而引起恐惧情绪。而根据Rachman(1998)的研究,回避能够阻止情绪加工,这种加工的不充分可能会使高创伤性分离个体继续维持与外在世界的和谐状态,避免触及和回忆过去的痛苦经历。

我们之所以运用图片材料是因为图片刺激比词汇刺激更能激起个体的情绪反应和创伤体验,具有更好的生态效度。图片也具有充分的复杂性以保证维持注意加工;而一旦一个词汇被语义加工,就没有信息性条件继续保持它的视觉表征。这样,词汇可能在研究分离个体在威胁线索注意反应时间的进程性上有一定限制性。

实验将呈现创伤性图片和中性图片,在500 ms视觉探测任务中评估最初的警戒反应,1500 ms呈现考察警戒之后的回避反应。每对图片呈现之后,立刻有一个探测刺激出现在图片呈现的相应位置,要求被试立刻对探测刺激进行快且准的反应。在视觉呈现领域,探测任务的基本原理是人们对注意过刺激的反应要快过没有注意过的。500 ms是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呈现时间,无论是词汇刺激还是图片刺激,在临床和非临床的高焦虑个体身上都证明增加了对威胁的警戒:焦虑个体趋向于更快地对威胁刺激作出反应。此外,最初的凝视转换表明,负性注意评估在500 ms显示最初的对情绪性面孔的适应。根据Kowler(1995)的研究,积极视觉搜索期间凝视转换的间隔大约为200~300 ms。因此,选择1500 ms的持续时间作为较长的呈现时间,足够注意在图片对之间实现多次的转换,也因此允许注意维持在威胁刺激之上或远离威胁刺激。

实验3

1.被试选择

24名高分离被试,23名低分离被试。所有被试矫正视力正常。被试选择同实验1.

2.研究材料

图片刺激选自IAPS(Internation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图片系统。进行刺激筛选和图片类别等级评定预实验,大约108名未参加正式实验的大学生对90张筛选出的IAPS中性和创伤性图片进行了类别和等级评定,最后共选出32张创伤性图片和32张中性图片,刺激对为32对。

3.实验设计与研究程序

实验首先呈现一个注视点“+”,呈现时间为60 ms,然后会出现刺激图片对,图片对的左右和上下顺序随机。图片对呈现时间为500 ms或1500 ms,图片消失后会呈现一个圆点“·”,要求被试尽可能快速而准确地对这个点做出反应。直到被试按键反应,探测刺激消失,间隔时间从500 ms到1750 ms之间变化。正式实验前有练习实验。指导语呈现时强调“实验中可能会呈现一些令你感觉不愉快的图片,如果你有任何不适,随时可以退出实验”。

4.实验结果与分析

(1)创伤性图片。

分离组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45)=27.352,p<0.01,分离组类型和呈现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1,45)=10.816,p<0.05.高分离被试在500 ms点探测的反应时间显著地短于1500 ms的探测反应时间,t(23)=4.452,p<0.01,500 ms明显地对创伤性图片的敏感性有警戒反应,1500 ms探测反应时间显著增长,呈现出回避加工的趋势。

(2)中性图片。

对中性图片的反应时间进行方差分析,呈现时间主效应不显著,F(1,45)=0.345,p=0.56,分离组类型和呈现时间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45)=1.243,p=0.271.

实验结果表明,高分离被试最初在较短的刺激呈现时间500 ms对创伤性图片是警戒性反应,最初的警戒随着刺激呈现时间的延长而递减,在随后1500 ms的呈现时间对创伤刺激的反应是回避。本研究运用生态效度较好的图片,初步验证了创伤性分离个体注意加工的时程性模式。

5.2.4 总讨论与分析

实验1结果表明,分离趋势和基本的认知过程(注意和记忆)之间具有关联性。Stroop干扰效应的结果至少表明,高分离个体比低分离个体在Stroop双任务上表现得更好,而低分离个体在集中注意任务上表现得更好。这说明,虽然高分离个体被认为在各方面受到损伤,但在一些情境中他们仍然具有认知优势。

实验2在分配注意条件下呈现要求记住词汇,高分离被试比低分离被试回忆更多的中性词汇,较少的创伤性词汇。在分配注意条件下呈现要求遗忘词汇,高分离被试比低分离被试再认更多的中性词汇,而对创伤相关的词汇再认较少。和实验1研究结果结合起来(De Prince&Freyd,1999,2001;Freyd et al。,1998),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注意情境对高分离个体加工创伤信息有重要影响。

实验3考察高低分离个体对中性和情绪性图片的反应。有创伤性历史的高分离被试比无创伤性历史的被试在短时呈现上对情绪性图片反应较快,而在长时呈现上则反应较慢。

同类推荐
  • 贯通一生的心理手册——心理哲学与艺术

    贯通一生的心理手册——心理哲学与艺术

    本书包含了:感知与适应——骚动中走好第一步、命运——立起不倒的人格、好心情——痛并快乐着、心与性——困惑的“玫瑰之战”等章节内容。
  • 社交恐怖症的森田疗法

    社交恐怖症的森田疗法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先是对社交恐怖症有一概述,然后重点探讨社交恐怖症的森田疗法。
  • 让你看穿身边人的微表情心理学

    让你看穿身边人的微表情心理学

    人心叵测?人心隔肚皮?虽然“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但是人心并非是一处难以破解的禁区,读懂人心仍有规律可寻。这就是——看一个人的微表情!微表情与人的内心心理息息相通,心理上的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通过微表情显示出来。人的表情比语言、行为显得更为真实。在稍瞬即逝的微表情里,往往隐藏着人真实的行为心理感受。微表情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真实想法的最直接途径。
  • 驻藏军人心理健康教育

    驻藏军人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提高军人军政素质、维系身心健康的保证和动力,也是军队战斗力的基本要素。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定,加强并规范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对预防和减少部队心理疾病的发生,保障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长年进驻海拔3000米以上西藏高原的官兵,高寒缺氧、环境艰苦、守备任务繁重,对官兵心理有着特殊影响,迫切需要对高原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疏导进行科学研究,制定适合这一特定区域部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

    在这个心理学日益被广泛关注的时代,《心理学的故事》作为一部及时的、重要的、引人入胜的心理学著作,力图准确地解释人们心中的疑问——人类行为的真正起因到底是什么?
热门推荐
  • 末世之英雄爵士

    末世之英雄爵士

    一夜之间,一种新型病毒弥漫了整个米国,而侥幸活下的人却不得不为了生存下去而应对种种困难。被病毒感染的人都成了活死人,他们没有呼吸,没有感情,只是一味地杀戮,在杀戮中变异,变得更加敏捷,有力量,而活着的人为了对抗这些活死人,在领导者的带领下成立了一支的队伍,这支队伍由来自米国各地的十二个能力出众的人类组成,人们称他们为十二英雄爵士。十二英雄爵士中有两位,李浩宇与程璐璐,这两位在经历一次次生死之战之后逐渐产生了情愫,直到那一天,李浩宇完成一次特殊任务之后知道了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样的真相,而这个真相竟然跟他的爱人程璐璐有莫大的关系…
  • 锦衣卫牟大人

    锦衣卫牟大人

    这是一本关于现代穿越明朝的爱情故事,本书是作者夜晚里的一个梦,我们所有人都曾在梦里成为这个世界的主角,那个在工作中游刃有余,生活中八面玲珑的主角,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在夜晚,牵手一份甜腻的爱情。
  • 凤凰仙尊,刁妻萌娃好难训

    凤凰仙尊,刁妻萌娃好难训

    本来逗逗鸡,修修仙种种田,多自在逍遥。可老天从来就会戏耍人,看着一天天鼓起来的肚子,叶冰无比郁闷。肚子大了也就算了,可这怀孕也太久了吧一年,两年,三年生了。你说生了什么?她一个活生生的人类,呃,半个修仙者,竟然生了一颗金光光的蛋?还好三年养了一只鸡,养鸡三年,竟然是用此时,“叽叽,赶紧孵蛋去。”什么?叽叽是个男人。管他男人还是小鸡,赶紧孵蛋去。“叽叽,今日的任务,浮在蛋上五个小时不许动。”女人恼怒地看着乱飞的蛋。妖孽男人眼一阵乱飘,脚却开始往外移。叶冰拍了拍手上的炖锅,妖孽男人摸了摸手中的金蛋,认命地转身。【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狩猎之祖

    狩猎之祖

    林修,偶然穿越到三万年后的星际时代,万族争霸,浩瀚宇内,化身叶修平平无奇的他能否带领人族走向巅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诛天

    诛天

    登天路,踏歌行,一剑诛天。掌五域,定七界,唯我独尊。武破苍穹,而达造化之极;彼岸花开,迷离三生七世的繁华,山河拱手,甘为君一笑!桃花劫,殉情殇。修真无止境、宇宙玄奥难测,一山之外更有一山高!何为天?何为地?我命由我不由天,天欲灭我我诛天!逆天之路充满坎坷,凡人能否完成诛天的传说?
  • 真相大白:女人,我只要你

    真相大白:女人,我只要你

    凤凰涅槃,欲火丛生归来卜满满已经不是从前那个怯懦的胆小鬼了只是,回来后,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个,男人是那么的熟悉,可是却是无比的陌生。为什么,为什么,脑袋里好像装了很多事情,可却什么都想不起来……
  • 宠妻的诱惑

    宠妻的诱惑

    既一日成为我的王妃,这一世,便唯我独宠。
  • 绝色美女,爱上我

    绝色美女,爱上我

    他是被父母抛弃,从小和爷爷奶奶长大的弃少。他是被未婚妻拒之门外,当成乞丐的穷光蛋。他是从山上下来的高手,他是朝阳中学的尖子生。他是十六岁的翩翩少年,他一身正能量。自从得到了一本武学秘籍后,于是,他开始变得牛逼了。那一夜,缠绵过后,校花总裁未婚妻念微柔声说...
  • 紊乱游戏

    紊乱游戏

    末日已至,高中生周麒在此时得到了一个强大的星际争霸系统,而他的记忆也随之丢失。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神与神的世界在周麒眼前缓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