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505200000024

第24章 昆德拉的《玩笑》(5)

近二十年来,本世纪外国文学,特别是当代文学,一直都是中国作家和读者争相追慕的对象。“文革”造成的最大灾难,莫过于我们已不会讲述自己的故事。外国文学的译介,给我们带来说不尽的新鲜感。接受是全面的,从内容到形式,从感觉方式到叙事语言。在很短的时间内,中国文学便踉踉跄跄走完了世界文学的百年之路,由于极度的干渴荒凉,心浮气躁,借鉴往往带着一哄而上的热闹,学步总是透出缺乏底气的张扬。但毕竟米兰·昆德拉像标尺已立起来了,经历了一番东南西北的对焦之后,视野中一些作家作品如走马灯显现又隐去,更多的则是在远方消失。而焦点却渐渐清晰。大概是在80年代中期,南美的马尔克斯、东欧的昆德拉先后兴起,他们的作品被争相出版,然后又被反复谈论,话题历久而不衰。原因是多方面的。这背后,应该有着某种定位的考虑,一种基于自觉的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没有国别,但在相似的背景中对话,无疑有着更加亲切的认同感。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19世纪的东欧文学是他们的启蒙良师,他们最初的文学品位和对人生的基本态度,即来于此。也许是苦难的魅力,使他们心向往之的吧。在那片阴湿的侵蚀平原和山地上,走着密茨凯维奇、显克微支、哈谢克、裴多菲、伐佐夫等人的身影。而作为政治意义上的地理概念,东欧文学首先还应包括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即使略去19世纪不算,本世纪那些耀眼的名字,如普宁、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等,也足以使这个世界叹为观止了。不能不承认,只要有人间的不平和文学的理想存在,那块斯拉夫的辽阔土地就永远是迷人的。

或许是出于这一原因,昆德拉现象才会在中国长期受到关注,成为人们热衷的话题。不管是正确的解读,还是误读,作家本人在中国赢得了比在其本国更多的读者,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昆德拉自己在许多场合却一再认为,捷克从不属于东欧,在他看来,东欧只是雅尔塔会议产生的一个政治地理概念。虽然地处中欧的捷克跟俄罗斯一样属于斯拉夫族,但早在公元9世纪,那里的住民就已建立起自己的文明,后来又大都笃信天主教和新教,幸运地经受了文艺复兴的洗礼,领略了漫漫中世纪之后的曙光。因此,在人文地理的版图上,捷克应当属于西欧才是。物换星移,统一的东欧早已化为陈迹,就连捷克斯洛伐克也已解体为两个国家,只有过去年代写成的文字,还在述说曾经发生的事情。今天,这样的分辨真的还有什么意义吗?

但在心理上回归西欧,却始终是昆德拉的一个思乡情结。使他最为心仪的,是18世纪英国的斯泰恩和法国的狄德罗,还有更早时期的西班牙的塞万提斯。有时候,他似乎比任何一个西欧作家都要认真地维护这笔遗产。有趣的是,这几位作家都曾写过漫游的故事,故事中主人公离家出发,去周游世界,然后又自由地回家。随意的叙事中,有自为的生动和精神。在昆德拉的眼里,这种无目的的漫游代表了现代小说的种种特征,这就是小说创作的自由状态,本质上的游戏态度,没有时空限制的观念,更重要的是,欧洲小说的兴起伴随着上帝的离去,以个人经验取代宗教的集体文化去认识世界,成为欧洲近代精神的实质。而小说的任务就是传达人类经验的真实印象,去发现胡塞尔所说的“生命的世界”。

从一开始,欧洲的小说家就面临这样一个难题;他无意中充当了上帝的角色。在真实生活中谁也无法肯定的人和事,在小说中却往往被全知全能善恶分明地讲述出来。零乱的真实生活有了一种形状,变得更加完整和确定。而对小说家来说,没有了上帝的裁决,要独自对一个纷繁的世界做出近乎绝对的判断,是需要勇气的。但即使如此,也要冒极大的风险。说小说家能洞彻一切,其实是欺人之谈。

欧洲近代小说的产生也是与哲学上的现实主义思潮相伴而来的,后者的精髓就是,在强调通过知觉可以认识世界的同时,承认事物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事实上,我们除了知道自己的内心以外,不能知道任何其他人。但小说如果不是一种对生活的确定,它又是什么呢?斯泰恩对小说原有秩序的嘲弄,反映了作家对小说的最初的怀疑和反叛。就读者而言,即使在欧洲早期小说中,抑或在后来福楼拜、契诃夫描写日常性的小说中,除了对小说家的视角有所了解外,我们对生活中的人物仍然一无所知。小说处理的永远是部分真实,它隐瞒了娜拉出走之后的经历,因此我们无法(也无权)判断生活原型的对或错。生活大于小说,正是这一点构成了小说的不定型性。今天,谁还会用正面或反面人物的模式来对待小说呢?只要回过头来看看就会发现,也许我们自己的生活比许多小说中最卑微的人物还要缺少亮色,还要无奈。所以在那些第一流的小说中,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生活中人与事的不可确定性。

应该说,意识到事物的全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人类迄今最伟大的精神发现之一。这种源于文艺复兴启蒙和理性的价值指向,想要扩大部分真实的深切愿望,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西方的小说中,成为小说唯一的品格。两个世纪来,欧洲的小说就是沿着这条路径,向生活的日常性发展的。没有了电脑和飞机,还可以用笔和马,可要是没有了生活的复杂,人类将会变成千万块平面镜子中的同一个影像。认识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甚至异常艰难。它不但需要宽容和同情心,还需要一种可称为民族阅历的东西。在宗教和意识形态话语的年代,人们曾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昆德拉热的一派纷纭中,也有不少词语解读的问题。最有争议的,恐怕还是Kitsch一词。这个源于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德文词,经过广泛的流转,早已正式地进入了所有的西方语言。他的原意是指文学艺术上迎合时尚、矫揉造作的作品。中文的译者将其译成“媚俗”,使得这个词大行于世。但在语义转换中,中译也不可避免地丢失了原词的一些内涵,尤其在昆德拉的语汇里,它还被还原为最初的形而上含义,“媚俗”的意味已经很少了。按照昆德拉的解释,Kitsch就是“将人的存在中本质上不能接受的一切排拒在它的视野之外。”

定义应该是清晰的。它其实是指一种美化生存价值、拒绝全部真实的姿态,即试图把生活伟大化的一种美学理想。人类追求价值的激情,往往会导致这种自以为是的绝对。显然,昆德拉借助这个概念,反对的是现代社会一种普遍的思维与行为定势,是本世纪的意识形态话语。只不过在译成中文时,由于其中复杂的历史内容,不太容易找到一个恰好对应的现成词。后来的多种场合下,无论作家本人对这个词还作过什么解释,至少在他的作品中,把它解作“虚假的崇高”,也许更符合作家的本意。

话语的误读,在90年代曾造成一场文化论争中颠倒的效应,这是另话。

既往若干世纪,宗教曾经占据过价值的中心位置,至高无上地统治过人类的思维。在古典主义的类别性和抽象性原则中,可以看到这种以普遍真理面目出现的神的影响。但当近代小说伴随理性在欧洲大陆出现时,它尚未来得及展示绝对的威权就已衰落了。在小说的进程中,宗教其实并没有发挥多少主宰的作用。个别大作家严肃的说教,也被淹没在小说丰满的人物形象之后。然而小说的这种自由并不长久。接下来的漫长的时代,历史的概念被引进生活。它取代宗教君临一切,并且许诺未来,成为一种新的终极价值。在历史巨大的探照灯下,世界的未来变得前所未有地确定,洞若观火。审美的崇高不再是纯粹的个人经验,而是向着既定目标齐步前进的历史实践,表现为可以实现的理想和激情。人对意义和本质的渴望再次统治了人的思维,绝对的观念又重新成为时代精神。生活的日常性犹在,而小说所关注的“生命的世界”却被遮蔽了。

小说渐渐变成历史的一面镜子。从此以后,小说中的时间取代了空间。天空和河流不再映现,自由漫游的时代消逝了。踏上征途的旅人,那些堂吉诃德、庞大利埃、鲁滨逊、项狄、雅克的后继者们面前,只有一条奔向未来的道路。人们被反复告知,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日常的种种不幸都属于非本质的东西。循着这种规律和目的,必须放弃复杂性,放弃私人生活,并按照时代去表现。结果,小说增加了一项证明的功用,却丧失了诸种发现的可能。

生活的细节被融入历史的细节。在一个引吭高歌的年代,就连生老病死也会成为禁忌。昆德拉书中的一些人物,就常常因一个随意的玩笑而招致牢狱之灾。灾难往往还抹上一层自我感动的色彩,惩罚他们的理由是对崇高的追求,“希望实现一个人们会比以前更加相爱的世界”。历史的崇高容不得半点怀疑,无论是幽默还是悲剧。这个事例清楚地表明,凡是日常性的一切,只要它是非本质的存在,都是历史的崇高所不能接受的。

不仅如此,这种自以为是的崇高,其实也是东西方奉行的同一美学。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当德国一个政治组织试图为萨宾娜的画展添上反共的光环时,流亡国外的她不得不宣布:我的敌人是刻奇,不是共产主义。后来在《不朽》里,作家探讨的依然是这种渴望崇高与不朽的激情,以及这种激情对正常生活的扭曲,但场景和人物已不再是捷克,而是法国。昆德拉把它称作“灵魂虚肿症”,为“刻奇”作了一个最佳的注脚。在这个充斥着意识形态话语的世界上,人人都自以为掌握了唯一的终极真理,并且拥有对生活的裁判权。可惟其不容置疑的绝对和激情,大地上才会有如许压迫和苦难,对此,昆德拉在一次讲演中,曾引用过一句古老的希伯来谚语:“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对于本世纪各种自以为是的崇高,这或许是一句绝妙的反讽。

而崇高源于热情,怀疑则来自理性,受到欧洲18世纪怀疑思潮的影响,昆德拉的小说就是在美学上高扬反抗绝对和崇高的旗帜。在他看来,小说的精神就是相对性和不明确性,是疑问和深询。必须承认,事物不能用规律来简化,甚至代替。试图将自为的生活上升为一种崇高的价值是可疑的,因为它掩盖了全部真实。而当历史把个人压缩为零的时候,昆德拉发现,这个追寻绝对价值的世界,同他所理解的“小说的精神”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他从根本上质疑一切绝对的理想,激情,浪漫,崇高,甚至自由。在他的小说中,其中心人物常常是一些充满怀疑的个人,对基于绝对的任何价值都深怀戒惕。比如卢德维克、雅库布和萨宾娜,一生都在拒绝表面的意义,探寻事物的核心。对他们来说(也对昆德拉来说),没有什么价值是可信的,人与世界之间建立不起终极的关系。这种怀疑使得他们像欧洲早期小说中的人物一样浪迹天涯,四处漂泊。但质疑崇高和绝对的结果,却也使他们陷入了不可避免的思想沉沦,由于彻底抛弃了终极价值的追求,生命也就失去了任何不需究明的意义。是不是因为这一点,存在才变得难以承受地轻?

这仿佛是现代人的精神命运。在堂吉诃德们出发去周游世界的数百年后,萨宾娜们再一次离家远行!然而,这一次他们却不是去寻找价值,而是抛弃价值的自我放逐,因此他们踏上的是一条茫茫不归路,再也不能自由地回家。

中国的作家学马尔克斯,学他的营造氛围,尤其是他的言说方式。但明显学昆德拉的似不多见,虽然他的形式也属于现代派一类。音乐被他引进小说,形成一种被其称为“复调”的结构。过去和现在,梦和现实往往交织在一起。这种形式的新颖却衬着思考的底子。也许正是缺乏探索的精神使人们最终望而却步的吧。显然,他的学识和才智,也是一个难以攀越的障碍。

昆德拉的影响之于中国人,其实也还是在他的思考。尽管强调事物的模糊性,他的主题却异常地鲜明,在他早期的小说中,关于迫害的主题尤其值得一提。因为对现实不满,个人受到政治迫害,家庭也遭受连累,这种情形我们是熟悉的。叙述“文革”的一些中国小说中,受害者总是以善的面目出现。但昆德拉则不同,他的主人公从来都不是那么绝对、那么善恶分明。他们往往是被害者,又是迫害者,内心里对他人冷漠无情。也许是可供自由选择的手段有限,他们抓住日常生活的唯一方式就是性爱,试图在占有中证实自我的存在。还有向过去报复的欲望,使政治与性爱融合在一起,其中充满赤裸裸的灵肉交换,欺骗和掠夺。19世纪小说中那种纯情的梦,确实很遥远了。

捷克小说的源远流长中,一直都有着反讽的传统。这大概是波西米亚人不喜欢崇高的天性使然,有时候再严肃的问题也会被他们变成一场玩笑。昆德拉善于用玩笑来构织情节,并最终引出一个荒诞的结局,这使得他的小说的民族性和现代性结合得颇为成功。后来,在他移居国外后的创作中,对社会的现实批判,开始愈加转向对人类基本存在的思索。

它越来越和注重形象的传统小说分离,成为一种能指的小说。对问题探讨的着迷,演化成夹叙夹议思考议论的形式,从而创造出一种类似于论文的小说文体,而人物思考和行为的抽象,也使得小说中的人物愈来愈模糊不清。阅读的期待,不再是根据人物的行为去认识作者的世界(比如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世界),而是被人物的思考引向本文以外的世界。比如,《生活在别处》中,昆德拉探讨了激情和专制的关系,把它归因于历史上一切诗人的抒情态度,其中的人物却无一具有一个所指的名字。他是否想告诉我们,对绝对和崇高的激情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心理存在?

这种现象当然还表明,昆德拉对存在主题的关注,远远甚于人物本身。谁也无法肯定地说,他能洞察一切,写出全部真实。小说人物的确定是可疑的(“作者让读者相信他的主人公都实有其人是毫无意义的”,昆德拉说)。在这里,传统小说的绝对同样受到质疑,并被改造成作者的思维文本。他后来小说中的作者和人物,有时甚至在同一个故事层面上展开。人物的思考被作者的思考所代替,读者在感到人物虚构的同时,至少会感到思考的真实。作家甚至还常常取消故事,将它分解为各种关键词语,让读者也介入思考。小说被解构了,思考的文本人物代替了行动的生活形象,读者从昆德拉那里所得到的,更多是思维的乐趣。也许,还有对真实追求的乐趣。

在他的《缓慢》中,对现实和文本的消解仍在发展着。两对分属古代和现代的男女偷情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晚上。

同类推荐
  • 立春随笔(蠹鱼文丛)

    立春随笔(蠹鱼文丛)

    本书是专栏作家朱航满谈书业和个人藏书经历的散文的结集。作者结合书业的历史和现状,对个人的访书经验和读书心得进行梳理总结,穿插讲述现代文坛掌故,趣味盎然,具有较高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 与世隔绝

    与世隔绝

    《与世隔绝》是成都学者型女作家骆平的最新力作——《与世隔绝》,该作品讲述了映秀镇一家不起眼的旅舍在5·12大地震发生后成为孤岛,在长达7天的“封锁”中,聚集在这家旅舍中的各色人等之间发生的故事。
  • 脚下地图

    脚下地图

    《脚下地图》是实力派中年作家邓一光的散文集。军旅题材的散文写人叙事独具一格,鲜活生动,细节真实,视角独到。
  • 我的原野盛宴

    我的原野盛宴

    这是一部纯净唯美、情感浓郁、有深厚生活积累的文学作品。张炜以孩童的视角,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融入自然的成长姿态,从幼年的童真生活写起,为读者还原了一段被人遗忘的民间历史,精彩地描绘出一场“原野盛宴”。作品中,天地无情的恒常运行,超验的幻想与市井俗谈奇妙地融为一体。通过一个个富有民俗韵味和地域风情的传奇故事,让人体味着爱与生命的深远况味,以及对生态道德、生态文明的真情呼唤。
  • 英国绘画

    英国绘画

    《英国绘画》为英国艺术评论家埃里克·牛顿的著作,是关于英国绘画的简略导言,书中内容表示,英国绘画曾经于两大领域内造诣极高,即十八世纪的肖像画,与十九世纪的风景画。通过本书中内容可知,英国艺术家就是凭了强烈的浪漫气息,产生了古典主义不能产生的东西。它能描写,也能表达。英国艺术家注意个人眼目所及的奇特的细节,发为富有诗意的作品,且大批独往独来的艺术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可寻,作品都有特殊的英国意味。
热门推荐
  • 倚天屠龙之征战天下

    倚天屠龙之征战天下

    很多年前,老刁就在想如果张无忌不再那么单纯善良,不再委曲求全,不再是爱的白痴,倚天屠龙将会成为怎么样的故事,现在终于开始这个假设了,这是一个有了一些改变的张无忌的故事,请欣赏!
  • 二郎探母

    二郎探母

    我叫甄行,排行第二,人称“二郎”。今年春节,回家探母。短短七天,状况频出,路遇车祸,母亲生病,遭遇疫情,各自为战,故事跌宕,发人深省。
  • 禁忌游戏:总裁的夜宠

    禁忌游戏:总裁的夜宠

    她包下一个陌生男人只为在死前一夜风流,一夜过后,却得到消息称自已的绝症只是一场乌龙事件。他当着她的面跟别的女人玩嘿体,还大声问:爽不爽,他带上他的律师团,左手一个亿的欠条右手结婚协义书,问:你是愿意肉偿还是原意嫁给我?她又一次勾唇浅笑,也拿出一张结婚证摆在他的面前。
  • 非酋闯三国

    非酋闯三国

    我,方则西,被游戏公司针对了!他们的霸道女总裁为了强迫我吃她软饭,竟然暗改了我的数据,我的账号永远只能抽到最差的奖励!此生无望SSR!被恒定了非洲酋长血统本命玩家的我,该如何软饭硬吃?在一款三国题材的网游里艰难生存?
  • 孤胆英雄的冒险

    孤胆英雄的冒险

    人脑链接到虚拟的游戏,成功进入到了游戏世界,生成一个游戏角色,在那里如果被杀,现实世界的人是否还会苏醒。游戏世界又是否真实存在。
  • 万世永恒龙皇

    万世永恒龙皇

    本源龙皇转世重生,面对异宇宙的入侵,本源宇宙的人如何抵挡
  • 八零娇俏农场主

    八零娇俏农场主

    被癌症困扰满心悔恨的陈白羽在和仇人同归于尽后回到1980,回到魂牵梦萦的大唐农场。努力发家致富成为农场主,培育各种菇菌野菜,种植嫁接各种特色水果野果,带领乡亲父老打造中华第一农场,建立国际最大的天然绿色蔬果基地。赚赚钱,谈谈恋爱。和青梅竹马的小哥哥强强联合,创建幸福文明五好家庭。有鸡毛蒜皮柴米油盐,有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有极品,有奇葩,但在陈白羽看来,这些都是幸福。
  • 小女子的古代青云路

    小女子的古代青云路

    废柴女大学生一朝穿越,当个小才女,养个小相公,考科举,斗反派,这古代的日子过得可真是优哉游哉啊……
  • 犬夜叉之奈落是我老公哟!

    犬夜叉之奈落是我老公哟!

    这是一部关于犬夜叉的小说,不过犬夜叉这部动漫我没有看完,所以剧情可能不太全,不过,主要是奈落大人和他的小娇妻的故事茶色又开了新的读者群哦!欢迎加入柠檬小茶色,群号码:595728310
  • 流年情书

    流年情书

    隔着岁月的时光,我怕我的爱不再疯狂。注视你明媚的双眸,见过你欢心的笑容,使太阳销了颜色,见过你垂泪的心伤,那是紫藤萝上垂着的露珠也见过你含羞的模样,粉嫩的面颊使我心湖荡起层层柔波在遇见你之前,我不知什么是爱的流淌紧张,那是儿时的模样心也随着影子在茫茫人海中流浪我便是世界的中央也不知何时,我愿将世界与你分享心中有了牵挂,便不再逃亡爱恋你唇角微微上扬昨夜的青鸟衔着你的音容潜入我的梦乡梦中仿佛人山人海,又仿佛只有你虽看不清容颜,但我知道梦的中心是你。————致,小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