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504800000049

第49章 现代文学的主体形成——以周瘦鹃《九华帐里》为中心(1)

曙光是遗忘黑夜的预兆,却仿佛延缓了时间;介于昼夜之间,那最后的日光仍将上演它最终的奇迹。

一、前言

为了追溯现代中国散文的起源,本文涉足于20世纪早期文学现代性的“曙光记忆”(twilightmemories),这一记忆近来萦绕在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领域中。从1970年代开始,探索“五四”之外的中国文学现代性一直富于活力地进行着。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米列娜(MilenaDoleelováVelingerová)有关晚清是中国现代文学起源的观点。参“TheOriginsofModernChineseLiterature,”inMerleGoldman,ed.,ModernChineseLiteratureintheMayFourthEra(Cambridgeand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7),pp.1736;这一观点系统体现在米列娜主编的TheChineseNovelattheTurnoftheCentury(Toronto:TorontoUniversityPress,1981);林培瑞(PerryLink)对于“鸳鸯蝴蝶派”小说作了开创性研究,见MandarinDucksandButterflies:PopularFictioninEarlyTwentiethCenturyChina(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1);柳存仁(LiuTs’unyan)将鸳蝴派名为“中流小说”的鼓吹,见ChineseMiddlebrowFiction:FromtheCh’ingandEarlyRepublicanEra(HongKong:The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1984);以及最近王德威对晚清小说耳目一新的阐释,见FindeSiècleSplendor:RepressedModernitiesofLateQingFiction,18481911(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7)。在更大的背景里,几乎在同一时间,主要是北美汉学界很快地汇合了迅速发生变化的中国文学批评——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修正观点到“重写文学史”的理论和实践。参陈国球编:《中国文学史的省思》(香港:三联书店,1993)。

就现代中国的“散文”而言,我们怎样才能定义这一文类?它现代是因为使用了白话?它的出现是从它被叫做“散文”才开始的?“五四”以来的文类体系是如何建立的?它对文学史的后果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现代散文的建立的质询不可避免地与正典形成的过程相交涉,而且它很可能是我们追溯现代主体性诞生的合适的文类。周瘦鹃(1894—1968)的白话自传小说《九华帐里》发表于1917年,在分析这篇小说的时候,我将揭示的是一种文类概念的历史混沌,在这种情况下,主体性得以在融合与错综的复杂脉络中被建构起来。这种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周氏在其早期创作中所实验的第一人称叙述,这篇作品中主体的双重声音不仅得益于传统的诗学和戏剧手法,还与当时新崛起的表现现代空间的电影技术有关。

追踪“散文”一词生成的原始,历史地出自于“五四”文学正典化的(canonical)的结果。同样对于周瘦鹃所谓的“小说”也应当通过历史化而揭示其具体内涵。它已经受“小说界革命”的影响而处于过渡形态之中,但在现代文类系统建立之前,和中国传统文类的古文、小说、戏剧以及其他次文类(subgenre)纠相错结在一起。我对《九华帐里》的分析,与其是为了显彰周瘦鹃这位“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对于建构文学的现代主体的贡献,更在于揭示彼时的文学“现代性”;与其说为现代散文提供一个文类定义的源起,不如说为探讨现代文学史试图打开新的途径。

二、文学现代化和文类正典化

1990年代后期中国文坛的一大景观就是鸳鸯蝴蝶派(下面简称“鸳蝴派”)文学的“复活”。随着数不清的鸳蝴派小说的重印,在商业上迎合了后社会主义的都市读者,也出现了学术上对该派的重新评价,对于“五四”文学的正典明显提出挑战。关于鸳蝴派文学,且不论大量出于商业目的的编纂,最近几年出现了不少具有学术质量的丛书。比如:范伯群编:《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传丛书》(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范伯群、范紫江编:《鸳鸯蝴蝶—礼拜六经典小说文库》(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于润琦编:《清末民初小说书系》(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从1980年代开始,文学批评地貌迅速改变,标志着批评代码从“革命文学”到“文学现代性”的转变。新一代的文学批评家和学者提出“纯文学”作为文学现代性的核心价值,暧昧地与后社会主义的状况相吻合:一方面,文学批评被学院机制化,且体现一定的自主性;另一方面,“纯文学”由于其隐含颠覆现状的现代主义诗学而遭到怀疑。如今在讨论五四和鸳蝴的区别时,不再以“革命对抗反动”或“进步对抗落后”的标准,而代之以“雅”和“俗”的对立。当鸳蝴派学者以“通俗”的名义开拓新的批评空间,也为之付出代价:他们的宠儿似乎只能通过五四文学的现代性代码而获得正典的认可。如果进步历史或者民族文学仍然毫无疑问的是文学现代性的支柱的话,那么,鸳蝴派仍只能被视为低一等的文学。例如,魏绍昌曾在1960年代初出版过一部关于鸳蝴派的开拓性文献资料书,使后来的研究受益匪浅。最近在对鸳蝴派的重新评价中,他亲切地将这一名称叫做“美丽的帽子”。然而这个比喻意味着为五四作家所强加给它的“帽子”的再一次辩护。相应地,魏绍昌主张即使是最好的鸳蝴派作品,虽然有一定的成就,然而在思想和美学质量上,它们无法与鲁迅、茅盾和其他现代文学巨匠的作品相提并论。参魏绍昌:《我看鸳鸯蝴蝶派》(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页1—11。一个月前,关于鸳鸯蝴蝶派的国际会议在中国苏州大学举行,其中一个节目是庆祝《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的出版,这是一项由苏州大学中文系完成的持续很久的专题,对晚清到民国时期的鸳蝴文学作了扎实的巡礼(150万字)。书中宣称一种新的理论,即现代中国文学由“双翼”——五四和鸳蝴——组成。此前的文学史因为忽视了其中的一翼——通俗文学,因而都是残缺不全的。因此,一部“正确”的现代中国文学史正被热烈期盼着。令人难忘的是,这个理论被与会者一致接受,其中包括贾植芳、严家炎和钱谷融等著名的五四文学研究的前辈。

然而,这种接受似乎理论大于实践,赞成多于批评。对后来的鸳蝴文学研究者而言,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变得至关紧要:如何在美学价值上评价鸳蝴?在会议中,关于鸳蝴派被贴上“通俗”一词的标签而引起争论。有的学者问道,如果鸳蝴派被视为“通俗”,它是否比“纯文学”次一级?这样的话,它最终不得不俯首听命于“高雅”的五四文学。换句话说,如果通俗的一“翼”不够强壮,那么“双翼”的理论是否站得住?争论背后隐藏的核心是五四正典继续控制着文学批评领域。

①袁进编:《鸳鸯蝴蝶派散文大系:1909—1949》(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页3—4。

②举例来说,范培松:《中国现代散文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页3。书中开宗明义声称现代中国散文由五四新文学运动拉开帷幕。

此外,直到最近,学界对鸳蝴派的兴趣从来没有超过小说的范围。1997年,八卷本《鸳鸯蝴蝶派散文大系》的出版标志着对鸳蝴派散文的重视。这套丛书冠之以“大系”,暗暗与五四文学正典竞争。它使人想起1935年出版的十卷本《中国新文学大系》——五四文学的纪念碑。《鸳鸯蝴蝶派散文大系》的主编袁进在导言中宣称,五四时期之前,鸳蝴派已经在散文创作中取得巨大的成就。尽管在1920年代后,他们大多数逐渐接受了五四作家所使用的“散文”这一新概念,但他们依然以文白兼用的“两栖”语言写作,并且他们的散文依然继承了传统文学,尤其是小品和笔记的风格。其主题和美学特征是表现平凡人生、私人情感和趣味,袁进认为鸳蝴派散文有自己的文学和文化根源。

《中国新文学大系》提供了一个范例,显示文类定义和文学正典形成之间的关系。正如现代中国散文诞生于五四文学运动的观点依然占据主流一样,我们有必要明了这一现代神话是如何制造出来的。②至少,有一种现代散文的权威定义是由郁达夫(1896—1945)和周作人(1885—1968)在他们分别编纂的《新文学大系》散文卷的导言中提出的。

当时,五四运动已经快过去二十年。“新文化”一方面继续热情拥抱形形色色的西方学说,另一方面由于为不断深化的民族和思想危机所痛苦,它更被意识形态化,结果分裂为敌对的阵营。至于那些被邀请的编辑,他们之间的关系,比如胡适与鲁迅之间,或茅盾与郁达夫之间,或为政治论争而反目,或怀个人私怨。然而这些并没有阻止他们聚在一起为“新文学”造势。他们不太可能重归于好,而这个重塑五四历史的宏伟叙事却在某种程度上给他们每人分派了一个扮演新文学大师的角色。

妥协是必需的。然而事实上《大系》不能轻易地被认为是一个整体,因为所有被收入的作品各不相同,在内容或形式上也有抵触。正如大多数编者所声称的,使用白话是新文学的标志,但在他们对鸳蝴派以及海派的一致排斥中,却出现了一个裂缝,因为这两派也同样使用白话写作;更确切地说,这种排斥流露出某种对都市生活及其文学表现的偏见。毫无疑问,“新”这个观念在一股巨大的集体力量的推动下得到重建,而此概念本身具有权威性,至少在理论上包含着进步史观、普世的启蒙价值和乌托邦理想等结合在一起。因此,追溯到革命的肇始阶段,新文学被描绘为横空出世的神话,一种与过去毫无关系的永恒的创造;同样,《大系》映照出编者们作为文学革命者和偶像破坏者的自画像。和传统决裂也表现在给现代散文定义的时候,郁达夫无法断定“散文”一词从何而来,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观念,即很可能译自英语“prose”。

正如郁达夫在他的导言中所强调的,个人主义的自由表达是散文对五四文学的最大贡献。他被这个全新而又独立的文类所吸引,它在表现手法和创造性的语言能力上有多重模式,和小说、诗歌、戏剧全然不同。众所周知,作为一个小说家,郁达夫的自传小说表现他的感伤、颓废和受虐者的角色,他相信散文本质上是一种自传体写作。出于同一机杼,周作人宣称现代散文产生于文言到白话的语言转折,这一点当然也归因于五四文学的成就。他高度评价了散文的随意性、流动性和伸缩性:它具有表达作者的自我及其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特殊能力。

在赞扬散文超凡魅力的时候,周作人和郁达夫象征性地表现了他们的身份——不仅是现代散文大师,更有意思的是作为五四个人主义的代言人。这些表达负荷着不同的动机和修辞策略。可是,从30年代中期开始,他们的政治和文化立场变得南辕北辙。周作人对中国的内外危机愈来愈悲观,从新文化的革命前驱转化为文化保守主义。另一方面,郁达夫越来越倾向于左翼激进主义,为自己早年的颓废倾向赎罪。在勾画现代散文的社会和意识形态语境的特征时,郁达夫强调散文家的责任是寻找一种个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他更指出当五四作家最初拥抱个人主义,而他们的道德良心被“五卅”血案唤醒之后,承担了精神上的痛苦,最终发现必须将个人与社会和集体联系起来。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1935),页1—19。反之,周作人则宣称他不喜欢用历史、政治党性或任何新的主义来讨论散文,且表现出强烈的唯美主义和虚无主义倾向。

尽管他们的观点不同,在讨论现代散文的发展和特质时,他们实际上分享了一致的历史角度,谁也无法超越他们自己的历史局限。他们以“新”的意识形态阐释新文学的历史形成。首先,作为正典化的代码和方法的一部分,《大系》将现代文类明确分成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刘禾将这种四分法称之为“自我殖民化方案”(selfcolonizingproject),这四个词能天衣无缝地被译为英语fiction、poetry、drama和familiaressay。从历史角度这些被翻译过来的文学形式的术语的正典化过程(canonization)激进地颠覆了古代经典作为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合法性资源。LydiaH.Liu,TranslingualPractice:Literature,NationalCulture,andTranslatedModernityChina,19001937(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5),p.235.郁达夫和周作人都将这种现代的文类体系视为理所当然。依照周的观点,散文这个文类表现了新文学的最佳成绩,因为它以表现最广泛的人生图景和个人主义情绪与反思为内容,并具有复杂精湛的艺术技巧和风格,虽然与小说、戏剧相比,散文的成就是最后完成的。当周作人将现代散文的传统追溯至晚明小品文之时,可以发现他对现代性的异议,这也表明五四阵营内部对于如何看待前现代传统存在着争论。参CharlesA.Laughlin,“LegaciesofLeisure:LateImperialInfluencesonthe20thCenturyChineseEssay,”文中极好地分析了周作人对晚明小品的鼓吹及其在五四文学理论中的紧张关系。此文曾在2000年8月25—27日德国Achern举行的中国现代散文研讨会上宣读。但他将散文视为四大文类体系中一个必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他对形式问题的讨论也受到这一系统框架的限制。

同类推荐
  • 英国绘画

    英国绘画

    《英国绘画》为英国艺术评论家埃里克·牛顿的著作,是关于英国绘画的简略导言,书中内容表示,英国绘画曾经于两大领域内造诣极高,即十八世纪的肖像画,与十九世纪的风景画。通过本书中内容可知,英国艺术家就是凭了强烈的浪漫气息,产生了古典主义不能产生的东西。它能描写,也能表达。英国艺术家注意个人眼目所及的奇特的细节,发为富有诗意的作品,且大批独往独来的艺术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可寻,作品都有特殊的英国意味。
  • 古郡奇观:永德仙根漫笔

    古郡奇观:永德仙根漫笔

    本书从14个方面描述了永德仙根的历史及人们对仙根的崇拜,抒发了作者对仙根的感情,是一本散文随笔。
  • 移民岁月

    移民岁月

    《移民岁月》是多项文学奖获得者、海外实力派作家曾晓文最新力作。是一部在东西方文化的双重背景下探讨人生与命运这一永恒主题,并突出友情、亲情和爱情的一部长篇小说。情节曲折,叙述流畅。
  • 菊花清

    菊花清

    纵然相隔千百年光阴,只为因缘契合,一本与自己心性相投的旧书落入手中,从此可慢慢聆听作者的心声耳语,泠然秀润,细细抚慰人心,仿佛是回到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静观天地宁旷悠远,全无疆界的禁锢。
  • 中国六大古典小说识要

    中国六大古典小说识要

    本书集作者多年治学成果之大成,从传统文化的新视角,考察了中国古典六大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对其作家和作品深层次的创作思想及其艺术表现,进行了独到而全面的探索,自成体系、自成一家,是一部慎学而多思、博大而精深的学术专著。
热门推荐
  • 圣光的秘密

    圣光的秘密

    我不要天下第一的名号我只要你你在何处我便跟随
  • 被恐怖笼罩的村庄:死鸟

    被恐怖笼罩的村庄:死鸟

    这个秋天赤板市发生了一系列奇怪的事情,一团巨大的黑云笼罩了中心广场,花朵在一瞬间枯萎……就在这样的夜晚,晚报记者石萍接到了一个奇怪的匿名电话,电话中诡异的事情让石萍来到了偏远的水曲柳乡村。整个乡村被一种迷离恐怖的气氛笼罩着,两个少女在阳光下背靠背微笑着自杀,一只又一只小鸟莫名其妙地突然坠落死亡,夜半凄厉的招魂声在秋风里飘荡……是什么把死亡的气息洒满了整个乡村?
  • 与卿百世轮回

    与卿百世轮回

    九十九世的擦肩而过只为这一百世的修成正果,九十九个磨难,只为和你在一起。第一世,他是主,她是仆,“您是主,我永远是您的仆,您的影子,主您在哪,您的影子就在哪”这是我听过最美的情话。。。
  • 快穿系统之女神总是被撩

    快穿系统之女神总是被撩

    慵懒至极的狐妖简兮,一朝灵穿三千世界,本只想好好完成任务,获得琉璃心,不想“惨”遭“大尾巴狼”惦记,撩你没商量。(宿主,我什么也没看见????)【新人新开文,没经验,不喜勿喷,可弃文!】
  • 从此山水不相逢

    从此山水不相逢

    粱以梦和刘楠从小一起长大,是彼此唯一的朋友,却喜欢上了同一个人。随着命运的殊途,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也点燃了刘楠想要报复的欲望,当她设计将粱以梦带入自己的迷局时,却不知自己也是另外一场阴谋中的棋子……
  • 稻盛和夫全传

    稻盛和夫全传

    《稻盛和夫全传》是从稻盛和夫的童年时光开始追忆,讲述了这位被称为“经营之神”的日本企业家领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学生走向全球著名企业家的全过程。
  • 大明星的捣蛋鬼

    大明星的捣蛋鬼

    《搞笑系列》一位不为人知的富家私生子,在经历了家变的人生后,他的内心充满了强烈的怨恨和势要复仇的心。在他遇到因武术比赛出事变成了生魂的女主,他黑白的人生开始有了其他的颜色。经常附身在猫的身上的调皮女主,帮助了他实现了梦想和解开了困扰他多年的心结。。。。。
  • 回到古代当侯爷

    回到古代当侯爷

    劳碌了半辈子的林平安,没想到老天爷开眼了,重生成了堂堂侯爷,可怎么整个侯府就五个人?先改善饮食,再整点娱乐,最后种种田,本候爷才不会去朝堂上参合一脚!
  • 邪性前夫,别过来

    邪性前夫,别过来

    被白莲婊设计成小三,白雁凉表示,这哑巴亏她不吃!她将计就计与险些身败名裂的欧墨衍结婚,坐实了小三上位之名。婚后的一年多里,她以互相伤害抵死纠缠为目标,成功的让欧墨衍对她加以折磨。等她换个套路后,终于把他这座冰山捂化时,现实又杀了她一个措手不及。“欧墨衍,我们离婚吧,我真的坚持不下去了。”“……好。”一纸离婚书,将她跟他之间的距离,再次拉开。只是,变身为前夫后,这个冷漠无情的男人,怎么开始对她死缠烂打了?“前夫,滚远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谁念遗簪

    谁念遗簪

    襄城王氏位列门阀之首,钟鸣鼎食养出一颗掌上明珠,却为爱而奔,甘为太子利用,卷入政权纷争。在亲散故亡、家族衰微之后,自以为是的长情痴守换来的不过是帝王薄幸,最后孤寂而亡。她久徊黄泉而不渡,满腔不甘换来一世重生。只想问帝王可曾真爱,只想挽留亡散的亲故。却不料,一场环环相扣的阴谋布局,正等待着她慢慢揭开。若干年后,拓跋邕已然耄耋,他仍旧住在前朝旧都的京郊行宫,遥遥望着建康宫城。那儿有日升月落,经史更替,还有当年孑身于百万军前,与他笑谈“宿命”的女人。******每晚八点至九点之间更新群号:一零四一零二三五八九,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