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艺美学价值形态的建构,必须以个体的自由为本。当代文艺美学价值形态的重建,必须超越李泽厚所代表的美学观念价值形态。在东西方美学系统的相互冲突中,寻求调和、抵抗和创造,面对现实社会中人的生存困境,文艺美学价值形态就会表现出真正的人文精神。这里,不妨引用一下德布尔(TheodeBoer)的话:“我在论述中,将不厌其烦地针对胡塞尔的批判者和解释者来为他辩护。胡塞尔对那些肤浅解释的抱怨不是没有理由的,他曾尖刻地评论说:除非你已经弄懂了批判对象的直接含义,否则不要轻言批判。”德布尔:《胡塞尔思想的发展》,李河译,三联书店,1995年,第11页。同样,关于实践美学的讨论和批判,显然需要当代美学工作者进行更为深刻更为本质的价值反思。实践美学,实际上就是要为生活现实提供智慧,就是要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精神自由立法,就是要为文明发展提供内在思想动力。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解释,奠基于马克思的美学立场时,他看到了人的社会实践的意义,因为人的物质实践活动体现了人的实践创造力和技术创造力,这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无法回避的因素;当李泽厚基于中国儒家和道家立场时,他对自由与生命和伦理和谐的强调,消解了儒学的冷峻和道家的享乐倾向,而使礼乐和谐精神与自然生命理想观念获得了统一,这无疑肯定了中国古代实践美学思想的合理性。实际上,李泽厚的美学解释中充满了对价值感和生命自由意识的崇拜,但是,当他面对基于商业文明的审美文化时,他只能哑然失语了,因为这里看不到价值感与社会共同归属感,只有纯粹的个人欲望、自由主义,所以,他的实践美学也无法面对这一转变。
那么,新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如何面对这一困境呢?即如何对审美时尚文化进行实践美学的解释呢?新实践美学或后实践美学,要么回到马克思,要么消解马克思,并最终认同经济学的艺术动力论。应该说,后实践美学问题,不是一个崭新的问题,马克思当时就面临着经济技术主义对艺术与审美的挑战,所以,他提出了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观念。问题在于,马克思的实践美学思想的主旨,不是对商品艺术论和艺术商品论的妥协和认同,相反,是对艺术商品论和商品艺术论的反对与挑战。因此,后实践美学,如果回到马克思,必须超越李泽厚的实践论美学已有的合理解释;如果消解马克思,他只能是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屈服。有无新的道路好走,后实践论美学也经受着考验,因为我们的价值观念毕竟无法解释基于商业冲动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时尚,虽然这种基于肉身的生活美学比实践智慧和道德自律对人们更具吸引力。回归生活意义的诗性确证,不能只是基于个体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文明的美学要求看作是所有的共同价值目标,这种文明生活的诗性美丽,不是对人的感性的压迫,也不是对人的感性的放纵,而是让人在充分的创造与享受中得到文明的自由和谐。自然,这也应看作是实践论美学与后实践论美学的最终目的所在,因为实践论美学与后实践论美学,从其承担的文明重建的思想任务来说,就是要构建自由美丽的社会,让每一个体在其中感受到审美自由,让每一个体的生命创造力能够得到自由发挥。
马克思美学的形成及其现代影响
6.4.1.马克思美学的历史形成及其思想独创性特征
根据学者们的考证,马克思毕生有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活动,例如,牛津大学古典学教授琼斯在评价柏拉威尔的《马克思与世界文学》时指出:“在马克思的整个学说中,美学占一席重要地位。对马克思来说,艺术家就是视工作本身为乐事的那一类人,而现代工业资本主义却令人可怖地使大多数人的生活远离了这一理想。”柏拉威尔:《马克思与世界文学》,梅绍武等译,三联书店,1980年,第584页。事实上,除了大量阅读和欣赏西方经典文艺作品外,马克思还致力于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显示出对审美和艺术问题的深刻理解。董学文:《马克思与美学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20—150页。客观地说,在马克思那里,并没有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和文艺学著作,而且,马克思的主要贡献表现在经济学和哲学方面,所以,一些学者以此为依据,否认马克思美学自成一个体系。当然,也有学者坚持认为:马克思美学思想有其独创性观念体系,这个观念体系,是潜隐的价值形态,而不是外显的价值形态,这无疑给予我们以解释的创造性自由。
马克思美学的形成,有一个历史的过程。大致说来,马克思的美学活动,可以分成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青少年时代到大学博士论文完成之际。在从事古希腊晚期哲学思想研究的同时,马克思主要研究西方经典艺术作品和希腊神话思想与艺术,体现了对西方人文主义美学思想传统的追求。“希腊文化理想”(Hellenism),是马克思这一时期美学思想的典范价值观念。第二个时期,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成熟期。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到《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完成,马克思不仅奠定了美学的唯物论思想基础,而且,确立了自由劳动与异化劳动观念,人的本质力量自我确证等思想。第三个时期,是马克思人类学美学的发展与扩展时期。从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出发来讨论美学,马克思把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自由看作是美学的根本保证。通过写作《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通过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马克思建立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解释了人类生活不平等与不自由的社会文化根源,并且,为人类的解放与资本主义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从根本上说,马克思美学,不仅有着关于美的艺术的丰富体验,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的哲学和经济学思想奠定了其美学思想的牢固基础,他把美学与人的现实生活自由结合了起来,把美学与人的解放联系了起来。马克思美学的革命性贡献在于:他能从经济学出发,对人的现实物质生产活动与精神生产活动形成深刻的认识。
从中外学者对马克思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的理解来看,马克思美学确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要想对这一问题形成真正的认识,就要突破那种狭隘的美学观念,即美学只是关于审美的学问。实际上,审美活动,从本质意义上说,也是人的生命存在活动,涉及人的生命价值体验和评判;对马克思美学来说,揭示社会存在和人的本质,比对具体的艺术欣赏更为重要,与此同时,马克思美学对人类伟大艺术作品的理解,极为精到深刻。事实上,真正的美学思想创造性工作,大都是由思想家担任的,他们不一定专门讨论美的形式与美的创造问题,但是,他们的思想构造中蕴含着并预示着所有美学问题的基础。美学,从根本意义上说,是关于自然与艺术的审美观念系统,是关于自由的学说,是关于人性完善的学说,是关于人的自我解放的学说,也是关于生命与文明的自由本质的科学。只要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会从非美学著作中看到美学问题的出色表述,从他有关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多维联系的论述中,看到美学问题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事实上,美学问题与哲学问题、伦理问题、神学问题和劳动生产问题,在许多方面具有统一性,并不存在截然对立的矛盾冲突。基于此,就必须根除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两种倾向:一是从逻辑形式主义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美学抽象为美的本质论、美感论、艺术论和美育论。事实上,这种美学构造,往往也只是摘录马克思美学的只言片语,并综合东西方美学思想的基本形态扩展而成,绝对不是具有独创性的马克思美学价值形态本身。应该说,这种简单化的思想倾向,对马克思美学的理解和推进马克思美学的发展危害不浅。二是从保守主义出发,把马克思美学解释成对现有的政治文化制度的辩护术,将艺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看作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核心,这种倾向也是不可取的。从根本上说,马克思美学的出现,是与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相对抗的,是与一切专制主义和愚昧主义相对抗的。马克思主义以叛逆的姿态出现,力图彻底摧毁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价值形态,并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解放鸣锣开道。这种极富独创性和革命性的思想,竟然在现代社会生活的错误理论解释中成了保守主义的象征,这不能不说是反马克思美学的思想倾向。马克思是激进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在历史实践中总是以激进的面目出现,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虽未真正继承马克思的思想,但是,他们的激进主义和文化反抗主义,显然是忠实于马克思的。难怪法兰克福学派把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调和,试图解决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面临的新问题。马尔库塞和弗洛姆的美学思想都有这种倾向性,参见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26—143页;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孙恺详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3—61页。马克思美学的自由主义精神与马克思美学的文化社会批判精神,应视作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根本指向。
因此,诘问马克思有没有美学体系是多余的问题,那么,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价值形态又该如何理解呢?
从学科解释形态而言,马克思美学,可以区分为:哲学解释形态和文艺学解释形态,它代表了东西方美学的两种理论形态,是当代文艺美学价值形态复杂性的集中表现。在德国文化传统中,它既和康德美学相沟通,又与黑格尔美学相联系。从本质上说,马克思美学在形式构造上,类似黑格尔美学价值形态,即从一般到特殊的建构过程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8—10页。,但是,必须指出,马克思美学的主导精神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有着根本性对立。从精神现象学出发,黑格尔把审美看成是对最高理念的追求,即对神的皈依;从劳动出发,马克思分析了工人阶级的异化劳动处境和从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必要性,指明了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解放才是人类最高审美理想。因此,马克思是在反异化论美学的根基上重建新美学的。如果没有哲学和艺术两方面的探究,马克思美学的思想价值形态,是不会如此深刻并充满生机的。马克思美学,既是审美哲学,又是文艺美学,它正预示着文艺美学的自由发展前景。
由于马克思美学遵循着特殊的方法,因而,这种美学方法所具有的实际意义,也就不容忽视。一是现实主义方法。马克思美学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关心现实社会生活中工人阶级的处境和地位,其现实主义意义极关键,这正是一切虚假美学所缺少的坚实的理论根基,也是马克思美学的特别独创性。二是历史主义方法。马克思美学总能站在历史的维度上认识现实社会,重视人类历史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果。例如,马克思致力于西方经典艺术作品的理解,他对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的理解,极具历史主义的美学解释和批判眼光,深刻地把握了这些艺术作品的历史文化精神价值。三是辩证法方法。马克思看到了存在与意识、自由与必然、感性与理性、现实与超越之间的辩证联系,正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马克思才充分看到了生命存在与精神超越之间的审美意义,而且,马克思主义美学正是以此与一切唯心主义美学划清了界限。
从价值解释形态而言,马克思美学体现为对人的价值与美的价值的关注,马克思的哲学和经济学思想,是理解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关键。在探讨马克思美学问题时,我们的主要思想依据,便是《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3—181页。这部手稿,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有关“异化劳动”的阐释,对于理解人的社会活动的本质具有直接的意义。第二部分关于私有制的论述,对于理解人性的本质富有理论价值。第三部分有关人的本质和社会存在的论述,特别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与工业生产的历史,在人的主体性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这部手稿中,处处可以看到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天才闪光,这部手稿,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生命本质力量的崭新理解。此外,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他的博士论文关于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幸福哲学之探讨,以及有关书信,都显现出马克思对美学和艺术问题的深入理解。马克思并未设想大全式的美学价值体系,而是力图解决人在劳动中的异化处境,人如何从异化劳动中解放,人如何在劳动中确证自我的本质力量以及创造美的价值等问题。如果将马克思主义美学价值形态抽象成一些理论教条或范畴组合,那么,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真正价值就会被抹杀。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东西方传统美学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但没有必要在探讨任何价值形态的构造时都从零点开始。只要建立在一般美学探索的基础上,就能创造性地发展人类美学思想;正是本着这一精神,必须认真分析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独创性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