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442000000005

第5章 电影市场与审查机制(5)

在阐明电影必须由商业资本支撑、按商业规律运作的道理之后,电影产业所依赖的经济体制就成为最关键的问题。换句话说,如果真正愿意把电影看作一项“产业”,经济体制“姓公”还是“姓私”、“姓官”还是“姓民”,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俗语云,“不以规矩难成方圆”,经济体制就是决定电影产业“方圆”的重要“规矩”之一。公有制经济体制下的官营/国营电影产业结构,其优势非常明显,其劣势亦不言而喻,新中国前30年的电影历史已经予以充分证明,此处不再展开论述。下面的文字将尝试归纳以“明星”和“联华”为代表的“私营体制”所给予我们的弥足珍贵的启示。

上世纪30年代乃至1949年之前,以“明星”、“联华”等为代表的私营电影公司,构成了老上海(中国)电影业的生产主体。尽管在这些拥有电影公司的民族资本家和买办商人中,有许多人能够通官商两道,或者亦官亦商,甚至可能“官商勾结”。但是,从总体而言,老上海的电影产业体制仍然“姓私”而不“姓公”,“姓民”而不“姓官”。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公/私”、“官/民”的区别呢?这是和电影产业的这个特殊产品的性质密切相关的。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政府/官方历来都会对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采取官营体制,限制甚至禁止民间资本的渗透。比如,政府保护“官盐”业,严禁“私盐”泛滥,甚至对违者惩以重罪,一方面保证了国家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利于维持民生的公平与稳定。重要的是,无论官盐还是私盐(质量合格的情况下),都不会改变盐的内涵和味道。但是,对于官营和民营的电影业来讲,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电影是一种描述人类对生活的阐释的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如果将电影业完全置于官方的控制下,变成一种彻底的官营产业,就可能逐渐丧失其作为“产业”的特征,而蜕变为由“统治者”支配的“事业”,逐渐远离其追求商业利润的目的,转而服务于社会宣导与规训的文化/政治任务。官营电影产业推出的产品,也可能为大众提供娱乐,但无疑更倾向于重复地肯定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观念和信仰(即“统治阶级”的观念和信仰)而不是对他们进行挑战。总之,官营电影产业出于使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合法化的需要,只会提供给大众一些具有“正面价值”的“匀质产品”,他们向大众出售产品,“引导”观众,目的是为了官方眼中的社会稳定。相反,私营电影产业出于“生意”的目的,在兼顾产品文化内涵的同时,始终会将“营业”与“兴趣”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他们向观众出售商品,讨好观众,目的是为了自己的生意兴隆。因此,官营和私营两种电影产业体制,出于服务于官和服务于民的两种不同目的,稍微绝对一点儿说,将会直接影响到电影产品的内容、性质和文化、政治内涵。从大众文化娱乐和商业发展的角度考虑,私营电影产业体制似乎是更明智的选择。

不像官营电影公司那样,由于肩负着很“崇高”的使命,常常获得“政策”的保护,即便在“营业”方面出了什么问题,最后也有政府“兜着”。作为一个具体的商业实体,私营电影公司往往只是一叶在商海弄潮的扁舟,既没有特别崇高的使命,也得不到特殊政策的保护,“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是他们不可逃脱的宿命。因此,在和官营电影公司的比较中,私营电影公司看似处于劣势。但是,如果换个角度看,劣势却很可能变成优势。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无官一身轻”,正是这种优势的写照,用个更时髦、更现代的词儿说,这种优势就叫做“自由”。由于私营电影公司大都由民间筹资组建,因此公司的所有权在民,经营权在民,发言权亦在民。既然没有政府资助与保护,也就免了“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所带来的“心理压力”。“自由”的确给私营电影公司带来不少好处,其中许多都是值得后人珍视的经验。

首先,私营电影公司“民间”身份,可以“自由”地网罗人才,形成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人才结构。私营电影公司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人才结构,造就了影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内涵和以人为本的民间立场。这是上海电影传统之所以能够形成的又一关键性元素。由于它实在够重要,所以不得不留待下一节详加论述。

其次,作为纯粹的商业实体,私营电影公司遵循一定的商业规律,有利于“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而又不至于走向寡头垄断。只有那些规模较大、人才荟萃、能够根据社会局势灵活调整制片方针,在观众需求、主流意识和社会思潮的张力之间求得动态平衡的公司才能最终生存下来。遵循市场的“优胜劣汰”规律,虽然会导致生产者愈来愈少而市场愈来愈大的效果,但倘若没有外力(比如政府政策)的干预,尚不至于导致由寡头垄断的格局。比如在30年代初中期,“明星”历史悠久、“联华”财大气粗、“天一”因循守旧……再加上一些各具特色的小公司,谁也不能垄断一切,谁也不能主宰一切,于是形成一种合理的竞争关系:健康的竞争不是要消灭对手,而是不断地壮大自己。无论是新派的“联华”还是旧派的“明星”和“天一”,都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想尽千方百计为满足“观众的需求”拍摄各种或传统或进步的影片。在私营电影资本家眼里,电影虽然已经成为一种商品,但它毕竟还是一种描述人类对生活的阐释的艺术,因此必须要给对立的观点以存在和发展的机会。从文化的角度看,电影业一经垄断,将会带来非常可怕的结局。试想一个国家的全部印刷业都控制在一人手里,出版代表同一种价值、主张同一种意识形态的书籍,那将是非常可怕而且可悲的。如果在最大众化的艺术——电影中,只能听到一种声音在说话,那就绝不仅是“单调”、“乏味”的问题了。

再次,私营电影公司在享受各种“自由”同时,仍然需要接受政府意识形态的规训和监管;同时,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电影公司必须迎合观众的各种时尚和趣味。因此,私营电影公司往往是一种“有限责任公司”,它们所享受的“自由”也是一种“有限的自由”、权衡与妥协的自由。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有限的自由”带来的是一种艰难的生存环境,成功的私营电影公司必须学会在官方和民间的夹缝中左右逢源、艰难求生。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须要事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文明也并不趋向于在易于人类生活的各种有利环境中产生。三四十年代的私营电影公司之所以能够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创作那么多优秀的影片,并且形成一种伟大的电影传统,无疑正是利用有限的自由,在夹缝中寻求超越的结果。“卓越出自艰辛”,这是很适合于早期中国(上海)私营电影的看法。

复次,私营电影公司数量众多,各自定位与目标皆不一样,有利于形成一种多元的电影文化氛围。纯粹的民营电影公司都是自发成立的,公司的创立者和经营者始终对公司的命运抱有负责任的态度。不管他们因何原因投身电影界,有人为了猎奇,有人为了渔利,有人为了报国、有人“为艺术而艺术”……一旦投入了自己的心血与金钱,他们都得为此殚精竭虑。众多私营影业公司构成的制片主体,由于其本身所抱定的多元化目的,促使他们肩负起多元化的责任:资本家要对自己的“钱”负责;艺术家要关心作品的“形式和韵味”;有志于思想和政治的人,则要为对影片的意识形态出谋划策。不管“处处唯兴趣是尚”也好,“营业主义加点良心”也罢,都是出于私营电影事业家对电影媒介本质和社会功能的真切认知:电影首先是一项产业/商业,然后才是一门艺术,一种社会教化工具。对于某些合资组建的私营电影公司而言,其合作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其决策层人士都存在合作的基础,善于取长补短。内部人员在制片方针、艺术旨趣、经营策略等方面存在差异和矛盾时,始终能将矛盾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不至于你死我活的斗争;即便不得已而劳燕分飞,也不会强行要“改造”对方的思想,限制对方另谋出路的自由(吴性栽、张善琨都堪称成功的典型)。

最后,也是不得不说的一点。私营电影公司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并不严格,往往成为正统意识和反对派之间的缓冲器。大多数私营电影公司既受到社会主流意识的吸引,又对政府过于直白的宣教行为有所抵制;虽然必须接受官方制度的规训,但毕竟没有被官方力量所收编,本质上并不是宣扬官方意见的喉舌。因此,私营电影公司往往奉行一条妥协性的中间路线,并形成一个具有过渡和缓冲作用的“公共空间”:政府不便于直接控制;反对派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利用;各种有才华的人都有可能交织其中,竭尽所能地通过迂回曲折的、隐喻的方式表达/渗透自己的艺术要求、思想立场和政治主张。稍具独立意识的私营影业公司,既不完全受制于政府,其作品也不易沦为政治教化的工具;同时,他们也愿意听取社会批判力量的意见,并提供一个经过缓冲的表达渠道。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人们曾经尖锐地批判“明星”、“联华”等成功的私营电影公司的妥协性、改良主义、投机性。但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改良主义”乃是一种最稳定最可靠的社会进化思维。

总之,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私营制片体制所具有的自由、灵活、平等竞争等优点,都是电影产业能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从文化和政治的角度来看,私营体制下的电影公司便于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民间立场,形成一个连接“官”与“民”的公共空间,既受商业利益的驱动,又常怀“教化社会”的良心,因此能在电影企业、观众、政府三者之间构成一种张力平衡。经济体制既是电影“产业”能否发达的关键,又在某种程度上“规定”了人员结构的比例。经济决定了意识形态赖以存在的基础,“人”是其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元素。

电影产业,戏剧以及作为社会事件的电影:

抗战后(1945—1949)上海呈现的跨媒体性这篇论文是根据作者关于抗战后上海电影的博士论文的部分章节改编翻译的,英文标题是“TheFilmIndustry,Theater,andCinemaastheSocialEvent:TransmediainthePostwarShanghai(1945--1949)”。

马纶鹏马纶鹏,美国石溪大学博士生。

这篇论文开篇就以抗战后上海电影产业一个非常有趣的悖论展开,那就是:电影全面超过戏剧成为公共领域首选的娱乐方式,但电影的产业繁荣和美学成熟却紧密地和辅助娱乐产业息息相关并受到它们的积极推动,这些产业包括戏剧、流行乐、广播、歌舞业以及印刷出版业。这里的戏剧是广义概念,包括话剧和戏曲。但笔者同时要指出的是,抗战后上海电影超过戏剧是偏重于超过话剧,而传统戏曲(包括当时上海流行的京剧/平剧、越剧)因为缺少比较齐全的报导和参考数据,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在解释电影产业的这种共生关系同时,这篇论文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第一就是从历史和理论的角度阐述电影和戏剧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战后上海电影图景中的具体体现;第二从这种“影剧”的互动关系拓展到战后上海电影产业的共生特性以及跨媒体性;最后一部分在肯定电影成为公共娱乐首选的事实下,运用美国白露教授(TaniBarlow)的“社会事件”的概念来说明作为当时最流行最夺目的娱乐行业,上海电影如何具备公共空间特性,引发无数社会事件,进而吸引各种政治派别和不同文化力量参与和角逐其中。结尾部分,笔者引入好莱坞电影研究视角来补充并丰富当下的中国电影产业研究,并提供可操作的方法论和可借鉴的学科思路,以供探讨。

同类推荐
  • 江苏纸马

    江苏纸马

    江苏纸马集宗教、民俗、艺术为一体,作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显示出东南地域的文化个性。它精细与粗犷互见,正神与俗神合流,五彩多于黑白,多点传承而又各有异同。祈神祀先的信仰表达、辟鬼除殃的禳镇追求、求财纳吉的富贵想望是纸马最基本的功能取向。它具有主从分明、文图互映、统一变化、俗极而雅的基本特征,其艺术要素表现为质朴与绚烂同在、审美与信仰统一、庄重与谐乐并存、图像与文字互映、传承与演化共进、写实与象征相容。
  • 课外雅致生活-拉斐尔生平与作品鉴赏

    课外雅致生活-拉斐尔生平与作品鉴赏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 救猫咪Ⅱ——经典电影剧本探秘

    救猫咪Ⅱ——经典电影剧本探秘

    本书列举了50部标志性的影片,分析了这些影片的结构和故事节奏。内容包括:“鬼怪屋”型、“金羊毛”型、“如愿以偿”型等。
  • 电影编剧学

    电影编剧学

    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是想向读者介绍写作影视剧本必须具备的一些知识。通过这本书,我想告诉读者,写影视剧本不同于写小说,或写舞台剧本。尽管无论是小说,还是舞台剧本,或是影视剧本,它们都包含主题、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要素,但影视剧本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概括起来说:一是,因为影视是造型和叙事相结合的艺术,因此写影视剧本的人必须具备强烈的造型意识,要学会用镜头去讲故事;二是,因为影视是画面和声音相结合的艺术,因此写影视剧本的人必须掌握视听语言,要学会用声画结合的方式去讲故事;三是,因为影视是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艺术,因此写影视剧本的人必须具备影视的时空结构意识,要学会用时空的变化去结构剧本。
  • 昆曲

    昆曲

    昆曲(KunOpera),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热门推荐
  • 傲娇女皇不好追

    傲娇女皇不好追

    萧牧城【男主】:你这么泼辣,以后怎么嫁出去啊?唐允傲【女主】:多管闲事,照顾一下你自己吧!那么没用,怎么娶得到老婆啊?萧牧城怒,将唐允傲扑倒在床:我没用?我要让你看看我有多有用!
  • 远去的日子

    远去的日子

    长大是记忆渐遥,回忆不深。美好的、不好的终将流逝。
  • 轻微撒点野

    轻微撒点野

    人家只是轻微撒点野怎么了!人家只是撒点娇而已,至于吗、是吧那个谁,姐是无依无靠,无背景,你让姐当王妃,难度有点大,王爷霸气的说,本王负责娶你宠你,你负责卖萌生娃,切,姐才不稀罕,姐又不是没人追,王爷:我看谁敢跟本王抢女人
  • 恶魔娇妻:极品总裁霸道爱

    恶魔娇妻:极品总裁霸道爱

    她,原是高高在上的顾家小姐,但别人迫害,顾氏企业一夜之间宣告破产!她,从云端跌落,一时尝尽人生苦难。总裁说,“你没钱,我给你!你没权,我的权就是你的!没人宠你,我宠!所以,从今往后,我,是你可以依靠的人。”顾玖汐微笑,“既然这样…你的好,我就勉为其难接受了!愣着干什么,快带我去happy啊!”
  • 骑士,黑夜之子

    骑士,黑夜之子

    相传,在绝对黑暗之中生长着一种魔力之花,它以追寻自己而死去的尸体为养料,以吸收绝对的黑暗而茁壮生长,它叫做极夜。得到它的人会获得无穷的力量。浩瀚的宇宙中平行的五大界域中除了相对较弱的人域之外,其他四大域神域,冥域,兽域,魔域都在寻找着极夜,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 千年老不死的人生

    千年老不死的人生

    卧槽,主角居然是个活了一千年的吃货。
  • 星空覆灭

    星空覆灭

    普通青年林木穿越时空来到了另外一个林木身上。而这个世界秩序已经崩溃,过去的法则已经不适用。这一年他来到这世界的一年名为:新世纪一零年。
  • 报告学长,我才不是傻甜白!

    报告学长,我才不是傻甜白!

    第一天入学,她一个不小心摔倒在帝都大学第一校草身上,全校女生嫉妒地眼圈发红……尚初怡一脸懵B地大喊:“啊!校草怎么会看上我。”白子轩:“哼,我看上的女人,就一定是我的。”
  • 觉醒:The Awakening(英文朗读版)

    觉醒:The Awakening(英文朗读版)

    Kate Chopin (1850–1904) was an American author of short stories and novels based in Louisiana. She is now considered by some scholars to have been a forerunner of American 20th-century feminist authors of Southern or Catholic background, such as Zelda nuoha.com Awakening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899. Set in New Orleans and on the Louisiana Gulf coast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It is widely seen as a landmark work of early feminism, generating a mixed reaction from contemporary readers and critics. The novel's blend of realistic narrative, incisive social commentary, and psychological complexity makes The Awakening a precursor of American modernist literature; it prefigures the works of American novelists such as William Faulkner and Ernest Hemingway and echoes the works of contemporaries such as Edith Wharton and Henry James. Chopin did not write another novel after The Awakening and had difficulty publishing stories after its release. When she died five years later, she was on
  • 魔法天才却想做剑圣

    魔法天才却想做剑圣

    魔法天赋爆表啊!你注定会成为救世主!才不要,一袭白衣,一柄长剑才是男人的浪漫!法师什么的,来尝尝狂风绝息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