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437800000014

第14章 民间影像与生态图谱(5)

在这篇论文中,“民间”的概念更贴近英文的“grassroots”,而在法国学者朱迪丝·裴宁(JudithPernin)看来,在中国独立电影的语境中使用“民间”的概念能够帮助我们更辩证地考察独立电影的传播与中国社会中“公众空间”和“公众领域”的关系。裴开瑞在其著作中曾使用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Deleuze)与菲利克斯·瓜塔里(FelixGuattari)合著的《千高原》(AThousandPlateaus)中有关“块茎”(rhizome,亦被翻译作“地下茎”)的理论来讨论部分“文革”结束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在中国大陆制作的“后社会主义电影”(postsocialistcinema)。裴开瑞认为它们在当时以国家为主体、由国有制片厂制作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电影创作中具有“酝酿并且能够阐述差异”的可能性德勒兹关于块茎的阐释有六项原则,首先是连结的原则(principleofconnection);其次是异质的原则(principleofheterogeneity);第三是多样性的原则(principleofmultiplicity);第四是无意指/无主体断裂的原则(principleofasignifying/asubjectiverupture);第五是制图学的原则(principleofcartography);最后是贴花的原则(principleofdecalcomania)。引自庄士弘,《Rhizome块茎》,台湾大学英文文学与文化资料库(http://hermes.hrc.ntu.edu.tw/lctd/List/ConceptIntro.asp?P_No=&C_ID=229),2011年5月17日网页阅读。。裴宁在其论文中延伸了裴开瑞关于块茎的论述,多次提到逃逸路线(linesofflight)的概念,并将之用于中国独立电影影像空间的讨论。裴宁认为,块茎的概念应当被理解为“一个大胆但是有效的模型,用以谈论中国电影、电视机构以及独立电影之间的关系”。她指出,块茎是这样一个系统,“它包含着一条和组织与束缚性相关的原则,但是也有可能存在一条混乱的原则,它允许其中一些元素离它而去,脱离块茎其他部分进行‘非平行演化’”。或更进一步来看,在Carpentier等人合著的UnderstandingAlternativeMedia中,作为研究的理论框架之一,他们也采用了“块茎”的隐喻来谈论“公民社会”(civilsociety)与另类媒体。他们所提出的关于另类媒体(alternativemedia)研究的“块茎状方法”(rhizomaticapproach)能够揭示如下三个方面,即(1)另类媒体在公民社会中作为(社会)组织与运动的结合点(crossroads)的意义;(2)(另类媒体的)隐逸性(elusiveness);(3)它们与市场和国家的交互关联与连接。虽话题为另类媒体,其论证也能启发我们思考民间独立影展的另类特质及其与国家和市场的关系CarpentierNico,BartCammaerts,olgaGuedesBailey,UnderstandingAlternativeMedia,BuckinghamGBR:OperUniversityPress,2008,pp.2730.。尽管我并不倾向于用块茎的概念来全面解释中国民间独立影展,然而块茎的模型本身似乎为我们想象独立电影的流通网络提供了一种意象,即它不是踪迹(tracings)而是地图(map),有无限多的入口和出口,且极具适应性,“并且与其他的块茎连结”;且基于Carpentier等人的看法,我必须指出,民间独立影展与另类媒体(组织)一样都具有高度的去疆域化可能,因而显得更加灵活,且能够从多个不同方面与国家以及市场结合Ibid,P.29.。通过如此的意象表达,我们更加接近民间影展及其相关影像机构/组织所聚合成的网络与流通的真实状况,从而亦认识到它本身具有的流动性(fluidity)与多变不定性(contingency)对其存在本身造成的威胁。

选片人谢枫在他2011年的DOChina中题名为“一场未及实现的电影节”的影展报告的结尾处带着些许乐观说明,“组织者非常精明,他们知道何时应该加速,而何时又该暂停。与它(交流周)非常相似的活动或许之后会再生,不过是以稍显不同的形态,在一个不那么敏感的地点,换了一个不同名称”。这种乐观的描述近似一个关于再生(reincarnation)的寓言:它所指涉的不只是在现实层面上如DOChina这样的民间影展得以持续的可能与活力,这段话也同时将民间影展的块茎性性质表露无遗:纵使形态改变,它(们)也不会轻易消失不见。

承认的政治:西方电影节、中国电影与后殖民电影批评

刘海波刘海波,上海大学副教授。

自1988年张艺谋在第38届柏林电影节上斩获金熊奖以来,中国电影在德国柏林、法国戛纳、意大利威尼斯这欧洲三大电影节上共有五人七部影片获得了金奖——分别是张艺谋三次,谢飞、陈凯歌、贾樟柯、王全安各一次。获得主竞赛单元评委会(或评审团)奖以及最佳导演、编剧、演员等银奖的则有十三部影片,算上其他名目繁多的各类奖项,在上述三大国际电影节上亮相领奖的中国人不下二十个。可以说,最近二十年的世界影坛,中国军团是一支不可或缺的艺术力量,时至今日,任何大型的国际电影节如果没有中国电影人的参与几乎都是不完整和不完美的。

伴随中国电影在西方电影节上的频频获奖,国内的电影生产、消费、批评和管理也随之而动,国际和国内两个电影场域紧密地发生着互动。其中最核心也是最纠结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这些在西方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影片”。这一问题之所以会成为问题,在于国内的电影管理者、部分电影批评者以及相当多的观众,与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之间存在分歧,以致无法欣然接受某些影片的获奖。这一问题起初并未发生,例如《红高粱》的获奖就掀起了国内电影界的一片欢呼,但是到了1990代初期,随着一批学者用后殖民理论对以张艺谋为首的第五代导演获奖背后的东方主义因素做出有效剖析以后,分歧就公开化了,中国电影主管机构和部分学者对待获奖行为欲罢不能、欲拒还迎的纠结感也就难以抹去。而在世纪之交,第六代导演成功地接替第五代导演登上国际舞台后,这份纠结不仅没有消失,反倒变本加厉——第六代导演长期不被体制接受甚至多人遭到禁拍即为明证。尽管第六代导演的作品迥异于第五代,后殖民批评依然有效地把它们纳入了视野——“一如张艺谋和张艺谋式的电影提供并丰富了西方人旧有的东方主义镜像;第六代在西方的入选,再一次作为‘他者’,被用于弥补西方自由知识分子先在的、对90年代中国文化景观的预期,再一次被作为一幅镜像,用以完满西方自由知识分子关于中国民主、进步、反抗、公民社会、边缘人的勾勒”戴锦华:《雾中风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07页。。

虽然从后殖民电影批评经由张颐武1993年的文章《全球性后殖民语境中的张艺谋》在中国出场那天起,一片附和声中就夹杂着些许反驳的声音;但是,不能不承认,迄今为止,就中国电影与西方电影节的关系这一话题,中国电影批评仍然未出现能够有效替代后殖民批评的理论范式。这样一来,笼罩在后殖民批评的话语中,中国电影就陷入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一方面,中国电影积极谋求获得西方的承认,另一方面凡是获奖的影片就难免被打上东方主义的烙印,这就形成了许多论者所谓的“中国电影的后殖民困境”。本文同样聚焦这一困境,但不是通过简单否定后殖民批评的方式来蒙住自己的眼睛——仿佛没有后殖民批评的命名和提醒,东方主义就不存在了。本文也无意提供一套新的话语范式,只想梳理造成这一死结的现实的和思维的原因,虽未必能解开此结,但至少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它。

一、中西对立乃至对抗的现实情境

虽然迟至1993年后殖民电影批评才在中国登场,但是1989年是理解这一话语出场的关键。在此之前,中国积极谋求融入西方主导的“现代化”世界,高度认同西方电影节,不存在中西分歧,因此会有《红高粱》获奖后国内影坛的一片欢呼。然而1989之后,虽然从整个世界格局的大势来看,历史仿佛真的终结了,东西方冷战因一方的崩溃而结束,但对社会主义中国这个个体来说,中西冷战不仅在继续,甚至呈现出回光返照式的剧烈。虽然后殖民批评1990年代初期在中国出现合乎理论旅行自身的时间表——在西方,“‘后殖民’这一术语的出现及其成为学术热点是在80年代后期”,中国学人接触和接受到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差,但是正如德里克同时指出的,“这一术语不是殖民地居民对自身与帝国主义语言的经历进行长期反思而积累的产物,而是连锁环境的产物”[美]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90页。,这一理论在中国的适时登场正因应着中西对抗的小冷战时局。因此,后殖民主义理论虽然秉承着福柯的解构主义思路,以颠覆西方中心主义、拒绝本质主义的二元对立为旗号,但这一理论一旦用于实践,行使着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功能时,它就事实上站在了东西对抗的前沿。正如后殖民理论的奠基者赛义德反复揭示的“东方主义是——而不仅仅再现——现代政治—知识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美]爱德华·W.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3页。,后殖民理论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带有鲜明的政治性。需要指出的是,福柯之后,公开承认知识的政治性实在是一种坦然的态度,继续以纯粹知识的客观性来遮蔽这一点倒显得不够诚实。

至1980年代末,中国与西方开始于1970年代末的蜜月期终结,重又登场的冷战氛围破坏了双方的互信,猜忌与防范是处于防守一端的中国必然采取的姿势。这一姿势在政治领域是显在的,在文化和学术领域,则呈现为部分批评者不愿意公开承认的“潜意识”。在这一潜意识的作祟下,猜忌“西方电影节不过是意识形态的隐蔽工具,它对中国某些电影表面肯定之外另有居高临下的贬低,即东方主义的征候”,可谓顺理成章。

坦言1990年代初特殊时代氛围影响了后殖民电影批评在中国的风行,丝毫不意味贬低这一批评的合理性,而是要说明,当时代氛围发生变动时,批评的合理性会随之而变。事实正是如此,新世纪前后,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中国基本完成了对主流世界的融入,即重新默认了现存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后,东西“对抗与冷战”的主调即被“对话和交易”所取代,中外电影交往的主题也就旋即让位于“国内电影市场的保护与海外电影市场的拓展”,电影界热议的话题是WTO协议中进口影片的数量以及中国对策。于是在一片“狼来了”的危机声中,《英雄》登场,早年被后殖民理论痛批为“卖丑”的第五代导演突然扮演了拯救民族电影的民族英雄角色。这以后,虽然后殖民批评仍然继续作为一种话语献声国内电影批评,但已经日渐式微了,正如对抗依然在,但已经不再是主流。然而笔者在这里更想强调的是,尽管中国后殖民电影批评的影响力随着中西之间政治经济对抗的弱化而弱化,但其真理性并不因此而消弭,文化、理论、话语从来就不必然与政治经济的格局同步,马克思早就指出过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性。

二、东方主义和西方主义的事实并存

同类推荐
  • 影视作品评论与分析

    影视作品评论与分析

    本书的出版能够给处于材料迷城的考生最清晰、最准确、最全面的学习、复习、考试指南,而且还反映了最新的艺术考试动向和发展态势。博采同类书之长而又独辟蹊径,其预见性、权威性、针对性均优于市面同类辅导书。
  • 中国声乐艺术史(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中国声乐艺术史(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从中华民国的建立,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一直到现代化的声乐教学,从中国民间艺术,歌剧艺术,到丰富多彩的戏曲唱法,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史。从声乐艺术史学的定义、辞源、概念方面入手,系统研究了声乐艺术的属性、内涵和审美情感、语言形象;中国声乐艺术史学的产生、性质和范围、发展等。是中国声乐艺术的一部史学专著,明晰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开端与发展脉络。
  • 音乐的极境

    音乐的极境

    从古尔德、波利尼、布伦德尔,到普莱亚、席夫、鲁普;从切利比达克,到巴伦博伊姆、莱文;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瓦格纳、欣德米特、布列兹……萨义德以专深音乐素养论及众多伟大作曲家、作品,伟大演奏家、指挥家,抽绎音乐的社会、政治、文化脉络,阐释音乐对社会被低估的影响力,对音乐界现状提出尖锐批评:帕瓦罗蒂将歌剧表演的智慧贬低到最少,把要价过高的噪音推到最大;霍洛维兹成了在白宫接受颂扬的国有资产;莱文的指挥简直就像是从坟墓里挖音乐,而不是赋予音乐生动与活力;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只甘于上演老实平庸的二流剧目;萨尔兹堡音乐节僵化成例行公事和恬不知耻的观光促销计划……
  • 碑贴鉴赏及收葳

    碑贴鉴赏及收葳

    所涉及的鉴赏及收藏内容包括碑贴、鼻烟壶、古代茶具、古兵器、乐器、古代瓷器、古代家具、古代酒具、古代书画、玉器、古金银器、古钱币、古青铜器、古铜镜、古砚、银币、古董、钟表、古化石、画像石画像砖、甲骨、牙角器、偶像、连环画、名石、扇页、石雕、唐三彩、陶器、陶俑、铜鼓、图书、古代瓦当、文房四宝、印章、玺印、古今邮品纸币、票券、珠宝、竹刻、木雕、漆器、紫砂等,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图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是广大古玩鉴赏及收藏爱好者的最佳入门书籍。
热门推荐
  • 这个巨星九千岁

    这个巨星九千岁

    非系统平行时空华娱文,偏日常。相对节奏没那么快,主要是怕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那啥,但也不会太慢,该爽的地方还是要爽的嘛。话不多说,看就完事了!!!
  • 情似谜涡

    情似谜涡

    这本书是我写的第一本都市言情类小说,关于两个优秀的人的爱与被爱。描写了很多看似不经意却破费心思的场景,有人看后会心一笑,有人没注意尽管略过也好,不同的人看个门道和热闹,带给大家闲暇时光的一个乐趣,便是我的目的了。=====================================================================“你要明白,在国家的眼里,你是宝贝;但回到修远集团,你什么都不是!”他,是国家空军航空毕业生,为何要放弃国家的培养,自主择业......“你,为什么选择这家公司呢?”是啊,这家公司够差劲,为什么你来跑来应聘销售?
  • 穿越之错爱游戏

    穿越之错爱游戏

    有些事有些人我们或许在时间的流逝中忘却,但是那些印记是否也能磨灭。其实一直在自欺欺人的我们似乎总是把伪装完美地演绎,可是再也回不去的伤痕却在时时刻刻提醒着。爱,是否可以代替一切,而我们是否能回到从前,那时的幼稚天真。你给的我要不起,我要的你也给不了,那么我们就这样结束还是未完待续?
  • 遗忘海雪岛

    遗忘海雪岛

    湛蓝的大海和无垠的雪山是这座遗忘海洋岛的天然屏障,岛中一群小男孩追着一个小女孩欢快的打闹……
  • 铃牵君心

    铃牵君心

    从第一次接触他,她就知道他的心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女人,她就知道这个男人会在她的生命中永远存在。他不是十恶不赦的人,也不是心慈手软之辈,为了达到目的,他会不惜牺牲任何人,何况这个突然出现的女人。谁叫她出现的不是时候,那么她就只能成为这场斗争里的一个必须的牺牲品了。
  • 迷路的月季

    迷路的月季

    我们总会有一段时光迷失自我,迷失方向,我们会害怕会担心会逃避,直至无处可逃,但始终我们还是要成长,还是要学会接受,学会担当和面对,这蜕变总会伤痕累累的让我们找到真正的自己--月季没有玫瑰的鲜艳,可她也有自己的美,她才是真正的花中皇后。
  • 万道之种

    万道之种

    白逸:“吾乃万道之主,诸天万道听吾号令!”天道:“天威浩荡,不容侵犯!”剑道:“世间万物,一剑破之!”魔道:“毁天灭地,魔之帝王!”吞噬大道:“星空无限,吞噬一切!”佛道:“渡天下人,佛光普照!”
  • 不修炼也无敌

    不修炼也无敌

    林岳发现自己穿越了,成为远近闻名的纨绔子弟。不仅长得帅、家世好,还有一个修为高深的爹罩着自己。他觉得自己稳了。很快,当他发现自己可以将天材地宝、灵丹妙药、法器宝具、灵石玄晶、龙骨凤血……通通可以兑换成加速功法修炼的时间之后。他才知道……他是真的能躺着就变强。……本书又可以称之为《不想努力修炼但照样一路开无双》
  • 原振侠1:天人

    原振侠1:天人

    《原振侠》系列是著名科幻作家倪匡另一脍炙人口的科幻冒险故事,主角为一名医术出色、智勇双全、古怪、俊俏的医生——原振侠,他经历过众多奇诡莫名的事情,情感世界细腻动人。倪匡花了整整十年撰写《原振侠》系列,《天人》正是此系列中的第一本,为读者揭开扑朔迷离的故事序幕……轻见博士在泥土中被埋三个小时,卡尔斯将军被扔在沙漠曝晒四天,泉吟香被困雪地中十四个日夜……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们竟然能够生还!他们到底与常人有什麽不同,抑或一切只是奇蹟?这些不寻常的事情,激起了医科学生原振侠追寻到底的斗志,他甚至因此而放弃学业……
  • 史学富矿的课堂凝练(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史学富矿的课堂凝练(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体现了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最新成果和立意境界。将历史这一文明富矿,凝练成课堂上的一面面镜子,让学生知兴替、明得失,面向未来而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