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96900000010

第10章 传统道德批判继承的理论依据

中华民族自古注重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沿续千年至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如何正确对待道德教育中的传统继承问题,以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需要,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体系形成的历史久远。以道德伦理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是构成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为了继承这份民族文化的遗产,必须纵观儒家理论道德体系,才能进行优化选择。

一、传统道德思想体系的形成历史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体系的形成可以一直追溯到殷商时代,当时的卜辞中已经出现“德”字,如“以德配天”、“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等。道德由文字产生以前的自为状态进入自觉状态,开始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到了周,“孝”、“礼”等字也从社会政治中分化出来,具有了道德的属性,成为知识分子的社会理想和行为规范,并被载入《诗》、《礼》、《春秋》等典籍之中,可视作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雏型。这个体系从它一产生就具有显著的个性特征——自然律与道德律的统一(“天人合一”)。“德”不仅是评价个人的伦理标准,也是衡量社会善恶的终极尺度,影响着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以及民族习惯等。

孔子继承了商周以来的伦理思想,创建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道理伦理体系。孔子则致力于研究“德”的内部规定性,在“孝”、“礼”的基础上又阐发了“仁”、“智”、“信”、“悌”、“忠”、“恕”、“诚”、“勇”等道德规范。在所有规范中,“礼”不仅是最高的社会理想,同时又是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无礼,无以立”。);“仁”是孔子构建的伦理体系的核心,也是个体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孔子的道德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他指出达到“仁”的途径是学——问——思——行。在这里,“学”是认识道德的基础(“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问”是“学”的进一步深化(孔子本人就是“入太庙,每事问”。);“思”是中介环节,“行”则是检验前三步的实践标准。孔子作为一个教育者,他不仅提倡“崇德”,而且重视“修德”,常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为己忧。他强调君子正人必先正己,“修己以安人”《论语·宪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惟此,才能“推己及人”,使道德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行为习惯。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伦理思想,在道德理论上坚持“仁”“义”并举,提出“四端”说,创立了“性善论”,是我国古代最早论述道德起源的人。在道德修养方面认为,只要刻意锻炼,则可以“人人为尧舜”,强调道德修养的平等性原则。荀子也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虽然在道德起源上是“性恶论”者,但他认为人性经过锻炼和教育是可以改变的。于是,他要求君子要“进德修业”、“行高于知”且有“德操”。注重道德修养的长期性与实践性,并在《劝学篇》中第一次把“道”与“德”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概念加以使用。孟子、荀子这些思想进一步丰富了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董仲舒、刘向、班固、郑玄等人对儒家伦理道德体系进行了加工改造,使伦理与政治进一步结合,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由此,“忠”、“孝”便成为社会伦理的基本规范,“三纲五常”成为衡量人们道德行为的主要标准,甚至具有某种法定的性质。这就决定了中国封建主义以宗法等级制度为基础,家族国家化和国家家族化的发展趋向。其积极意义在于使儒家伦理思想得到继承和发展,并进一步社会化、体系化,发挥了其维系社会生活的有序和稳的功效;消极作用在于使儒家思想绝对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使它失去了固有的活力,限制其发展,致使儒家道德文化在南北朝与民族文化交汇中衰败下来。

到了宋明,儒家面临佛学的严峻挑战,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如程颐、程灏、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他们颠沛造次,心志不移地汲汲于兴灭继绝的传统文化,但却没有步董仲舒等人的后尘,而是继承了儒家道德文化原有的博大胸怀,融儒、道、释于一家,使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在新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化、完善化。在指导思想上,他们继承了古代“明心哲德”的传统,并以新创立的“理学”来阐发儒学精义,使儒家伦理思想重新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朱熹是一个职业教育家,他懂得教育规律,因此,他不象董仲舒那样仅从社会政治的视角来观照儒家伦理道德体系,而是从道德的主体一人的视角去体察,去实践,因为他深知道德不是强迫所能接受的。因而,他的思想就与孔孟更为贴近一些,他为“四书”所作的注深得其精髓。在道德原则上,他推崇《礼记·大学》中的“内圣外王”之道,并将其概括为“三纲要八条目”,在这里,他把“致知”“格物”“正心”“诚意”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工程,具有重大意义,自此,儒家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体系,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体系主要指的是这个体系。朱熹是汉以后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儒家道德文化体系的最后形成,具有卓越的贡献。但也正是他将儒家道德理想推向了顶点,使儒家道德价值体系与人的本质存在剥离开来,“被提升为先验本体意义上的理”,(“存天理,灭人欲”)从而导向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无用。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便由宋明高潮到近代的跌落、再跌落。儒家道德文化本身也由原初的“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兼善外达转向“本心即性”的独善内倾,最终陷入“绝对意义”的狭窄巷道,以致于在近代与“科学、民主、个性、自由”等西方文化论战时,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但这并不否认在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多年中,仍曾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在抵御外侮时,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因为爱国主义一旦成为一个民族传统,便会沉淀在民族的血液里,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儒家伦理思想体系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而丧失其主要意义,在现代化进程中日趋式微,但我们决不能因此就判定它是一种“僵死的道德”,因为道德文化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与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它并不随着产生它的社会条件逝去而立即消失,而对未来社会继续产生影响(延续性)。

二、传统道德的理论依据

传统道德教育把道德政治紧密联系起来,考察德育的地位及作用。积极探讨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他们大部分是从人性论的角度来说明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人性论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理伦依据,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从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到孟子的“仁、仪、礼、智”都肯定了人的道德品质非天生所有,而是后天教育和学习的结果。荀子虽主张“人性恶”但“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涂之人可以为禹。”他肯定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董仲舒的“性三品”说倡导“教之然后善”。韩愈的“上三性就学而俞明,下三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张载的“天地之性”一直到明清的王夫之、颜元等人的论点“理欲一天”“形性合一”“性才合一”‘继善成性”“习与性成”“日生日成”都在人性与教育,先天素质与道德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形成了延续至今的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

首先,传统道德体系具有系统化的思想。其基本特征是把道德人格、个人品德的培养看成是一个依次递进,由内到外,不断上升,趋向至善的有机过程,从此建立一个内外一体,伦理与政治合一的道德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一层次都有具体的内容、规范和目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约束力。它以“修身”为中介,构成了一个由个性至善趋向社会至善的目标价值系统,以此来实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关系的调节。这种系统的思想对建设我国目前道德教育的新格局有一定启示。反映我国目前的道德缺乏的正是这种系统性,往往顾此失彼,不能形成合力。在指导思想上缺乏总体观念,使公德与私德、社会道德与个性道德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及基础文明教育存在脱节现象,没有形成系列化教育等等。

其次,传统道德思想在道德修养方面十分注重道德主体的“内省”和自觉意识。其基本特征是通过道德个体的自律来达到他律,进而实现道德活动的社会化。其途径是把道德利益原则直接转化为道德主体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我约束与社会舆论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体系,从而使每个道德规范都具有了实在的意义。而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规范虽然制定了不少,各级学校的品德课也已基本健全。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原因恐怕主要是忽视了道德主体的这种自觉性。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向学生灌输道德理论,而轻视学生自身的认识和实践,重外化而轻内化,甚至过分夸大外化的作用。不但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反而助长了道德主体的惰性和逆反意识,使道德教育出现“马太效应”。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一些方法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德”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38次,其中14次是作为道德修养讲的,并提出了“内自省”。见贤思齐”,“见得思义”等原则。孟子更强调“内省”的力度,认为个性修养是一个艰苦的磨炼过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必先苦其心志,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离娄上》子思则注重“内省”独立性,认为一个人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在于一人独处时仍能操守德性,于是他又提出“慎独”的原则。过去,我们一度曾对这些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进行了错误的批判,把道德的内部教育与外部教育对立起来,其结果使许多道德规范成为写在墙上的语录和喊在嘴里的口号,约束力很差,大大降低了道德教育的功效。

第三,传统道德思想在道德评价方面非常强调“中庸之道”。其主要特征是要求在道德范畴的两个端点之间,保持适当的“度”,无过或不及,以此来实现事物的和谐道德主体内心的平衡,儒家道德文化几乎在人生的义利,名实,人己等方面都主张这样做,并将其贯穿在所有的道德规范中。如孔子讲:“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上,勇而无礼则乱,子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礼和为贵。”《论语·学而》这里的“和”就含有“中道”之意,即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恰到好处,否则,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但儒家并不反对崇高道德思想的实现,主张在必要时“舍身取义”、“杀身以成仁”,反对的只是极端的唯我主义和纵欲主义。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曾将这种传统的道德评价方法与哲学上的“折衷主义”和政治上的“阶级调和论”一并加以批判,一味强调道德的至上性,否认在道德范畴之间存在这样一个“度”。在道德原则上,一度曾认为越公越好,提倡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口号;一度又忽视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批判。出现“一切向钱看”的倾向;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使整个道德教育缺乏稳定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出现忽冷忽热,求高贵全的倾向。传统道德思想的中道观有助于克服我们目前道德评价中存在的这种偏激行为。当然,这里关键还是一个思相认识问题。我们的道德评价过多地依附于现行政策,一有政治运动,道德评价就发生波动,甚至出现反复。道德属于意识形态,与政治、经济、文化有一定联系,但又有其独立性,有着自身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第四,儒家传统道德文化从总体上看属于“德治论”,立德为一切至本,道德教育在传统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最早形成的学校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如《周礼·地官·司徒》中讲,“师氏掌以嫩美诏王,以三德教国子:一曰孝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礼记·大学》更是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论语》载:“孔门有四科: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将“德行”置于各种学科之首。所以韩愈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说》这里的“道”,就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教育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直到现在为止,所有教育都是按一定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的。因此,传统道德中所说的“德”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德”有本质上的不同,其集中反映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格要求,大部分内容是不足取的,但是这种把“德”置于一切知识能力之首的思想,却与我们今天提倡的“德育首位”有某种相通之处,甚至成为一条普遍规律,为所有社会所接受。1986年国际教育会议时曾明确规定:“各国教育必须把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其核心是加强对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培养。中国传统道德的这种体系,没有忽视教育在人的个性形成中的作用,对后世影响很深。人性论——这一传统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应当说是不可能说明道德教育的科学依据和客观规律的。但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社会起了巨大作用。其中的合理内核对今天的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

同类推荐
  • 纪连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

    纪连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

    本书是纪连海先生在CCTV《百家讲坛》中“正说清代名臣”之刘墉篇、纪晓岚篇、和珅篇的集结。聪明诡谲的刘罗锅、铁齿铜牙的纪晓岚、狡猾贪婪的和珅,都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他们都是乾隆皇帝的臣子,亲厚疏近,演绎出复杂多变的政治风貌:刘墉根本就不敢得罪和珅?和珅是纪晓岚着力帮衬的顶头上司?刘墉和纪晓岚是师兄弟?乾隆为何格外宠爱和珅,甚至不辨是非?忠臣、勋臣、佞臣、奸臣、这一顶顶帽子合不合体?恃才傲物、委曲求全、趋炎附势、颐指气使,这样的政治江湖谁才是赢家?不同的出身、不同的气质、不同的道路、不同的结局,三个人的命运扣人心弦;随着纪连海的讲述,数百年前的大戏再次开锣……
  • 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本书属于赏析性的通俗音乐读物,介绍评析了20世纪一百年间中国作曲家创作的九十多首优秀音乐作品,包括歌曲、小型器乐曲和交响乐作品等,按年代分为五个时段,并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历程、作品结构和音乐风格等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评介。本书文字通俗易懂,面向广大的专业和业余音乐爱好者。为了便于读者深入理解作品,书中还配有作曲家珍贵的生活照、手稿等大量图片。本书对了解20世纪中国音乐史大有裨益,亦可作为音乐评论爱好者的入门读物和范本使用。
  • 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判

    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判

    本书是一部对中国当代电影思潮发展历史进行理论批评的专著,同时分析了一些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和流派,论述了它们之间必然的本质联系。
  • 前期与后期:困境中的生命意识(立斋文存)

    前期与后期:困境中的生命意识(立斋文存)

    《前期与后期》是清华大学国学院刘东教授以独特视角研究思想史,深刻反思当今人文学科学术状况之作。刘东教授认为,对于人文学者来说,创作生涯的前期与后期同样重要,从前期到后期是一个自我修养、磨炼心性的过程。在前期,需要视野的确立与充分的积累;而后期,则是一个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挥,走向成熟,释放出更多创造性的过程。有志于学术的学者,应该有所坚守与执信,不必在意短期、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在学术生涯的后期,要以刻苦与坚忍,坚持进行“后期写作”。
  •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Ⅲ)——天地经法探由来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Ⅲ)——天地经法探由来

    人类对时间与空间的探索由来已久,那些地球上的自然奇迹和地球之外的星辰,都给了人类无限的探索空间。是谁提出了北斗七星呢?又是谁第一个提出一年365天呢?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准确的知识、精炼的文字,为你讲述天文经法知识,让你在轻松阅读的同时,沉醉于历史的海洋,享受丰盛的知识快餐。
热门推荐
  • 帝世之魔族帝妃

    帝世之魔族帝妃

    作为杀手帝国的顶级杀手‘邪凤’在办完任务后竟然一道惊雷劈向她,致使灵魂穿越。只不过没想到邪凤便是这具身体真正的主人,哼!废物?你见过那个废物会灵武双修;你见过哪个废物是全系元素师、并且还契约这个大陆最强的超神兽之一;你见过那个废物会把天下异火当做普通火焰把玩……从此契万兽、炼神丹、炼神器、吸引了无数美男桃花。某男:“月,嫁给我好吗?”某女傲娇的扭过头说:“想娶我?先过我哥这一关。”…………从此,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 学会应酬,半生不愁

    学会应酬,半生不愁

    一本交际处世的智慧全书应酬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中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沉淀,如今应酬更是已成为一种文化,全面阐释着中国社会的关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人脉学和口才学。生活中,人情往来,求人办事,处处用得上应酬。会应酬,大困难也会迎刃而解;不会应酬,小问题也会损情坏事。《学会应酬,半生不愁》以简单、通俗的语言,通过“建模”、阐述与技巧分解、提炼总结的形式,向读者全方位展示了应酬技巧与方法。内容紧贴实际,注重细节讲解,真正帮助读者将应酬变成一件简单、愉快、轻松的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千金难泣

    千金难泣

    一袭青衫他从楼下路过,却不知让她再难忘怀。她是江南第一千金,自小就能给人带来财运,所以备受宠爱。而他,一届穷书生,自小看透人情冷暖。他和她,究竟是一段旷世情缘还是孽缘情债?无人解。人生若只如初见,她卧病榻时,他跪着向上天祈愿说:“哪怕小生折寿十年也愿换得金姑娘痊愈。”。。。。。多年后,得来的却是“若她离世,必厚金安葬!”情深缘灭,镜花水月一场梦。天亮了,她的梦也该醒了。
  • 末世之宇宙公民

    末世之宇宙公民

    一块神秘物体进入地球,全地球进入了末日,各类怪物层出不穷,将会有多少人成为宇宙公民?地球的未来将会走向何方?异能、修灵、炼体、系统、意境……各种神奇能力接踵而至。如果觉得书不错,记得加个收藏哟。
  • 真心缘何妆假面

    真心缘何妆假面

    “假面三部曲”第二部《海潮归来汐假面》爆笑上线,请大家不要吝啬你们的爱心继续支持哦!“假面三部曲”首部《真心缘何妆假面》——霸总,你老婆喊你回家!高冷霸道总裁爱上倔强女下属,俗套演绎如何冲破重重障碍走进婚姻的殿堂。只是,一场车祸,霸道总裁魂不知归何处,女下属摇身一变霸道女总裁,默默等待爱人归来的奇迹。前方,毫无机心的女总裁惊觉竟深陷一个又一个圈套。究竟谁是隐藏在假面之下的幕后黑手?这份无止境的真心守候又是否会看到晨曦?
  • 迷雾天空

    迷雾天空

    —————————————————————————————————从各方面角度总结,本人做出如下决定:题材不变,主题核心不变另开新书好吧,其实就这一个决定,因为感觉写的实在太差了,重新再来。
  • 灵骨师

    灵骨师

    以白小寒的视角讲述了她祖母白子灵的故事,白子灵乃一代画骨师,突遭横祸,在白泽骨的使命下,魂穿到异世奇幻大陆同名同姓的灵骨师少宗主白子灵身上,却莫名逃婚。魔兽族意欲统一天下,对人族展开疯狂的屠杀与追击。旱魃一族也是虎视眈眈,神族大半早在千年以前被蚩尤封印在神鹿台。四族必将一战。四帝召集各大灵师寻上古神器,白子灵作为最为重要的灵骨师只身上路了,虽然她只会削骨成灰,以骨为画,也在这遥远的寻器道路上结识了不少同甘共苦的朋友,成长的速度不言而喻,一路上上演了一段段啼笑皆非,凶险无比的过程。更也与风萧寒上演了一场场恩怨情仇。
  • 吃了就能变强

    吃了就能变强

    你穿越成了一个婴儿,你吃了一口奶,身体素质+1,你又吃了一口奶,灵魂+1,十六年后…你吃了一顿饭,身体素质+1,你吃了一串葡萄,身体素质+1,你吃了一包薯片,灵魂+1,你吃了剧毒蘑菇,灵魂+1,…姓名:吴限性别:男年龄:14身体素质:略(神)灵魂:略(可御万物~神)你以为还有,不可能,除非你吃了好东西!
  • 都市之道士归来

    都市之道士归来

    ....我是一个现代人,不、应该说,我穿越重生,拜“九叔“为师,岁月悠悠,转眼瞬间,化身现代“法医”的莫言掀开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