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47200000007

第7章 如何让孩子知道怎么做

NO。1最常听到妈妈讲过去的故事

生活中,父母经常喜欢给孩子讲过去的事情,教育孩子忆苦思甜,其实一句简单的选择句比长篇大论更有效,何必“多费口舌”呢?

林林今年14岁,星期日要去和朋友一起过生日,所以星期六逛了一天街,买参加生日聚会的新衣服。琦瑞刚回到家就看到女儿林林在试穿新买的衣服,她上身穿着一件发旧的体恤,领口和袖口好像被撕破了,而那条牛仔裤更是令人惨不忍睹,低腰、裤身紧的像包粽子,裤管还多了一把穗。女儿走路时,穗便在后面晃。琦瑞心想:“天那,她居然花钱买这样的衣服!”

琦瑞马上飞奔过去阻止林林,然后给林林讲那过去的故事——“我小时候虽然家里穷,也穿过带补丁的衣服,但总是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现在家里也没亏着你,你想买衣服就给你买,可是你说说你,怎么买回来捡破烂穿的衣服……”

林林:“我就是要买这种衣服,别的衣服都不好看。”林林好像根本没听见妈妈说的话。

妈妈:“为什么这样的衣服好看?”

林林:“现在大家都穿这样的衣服,这叫流行,你懂不懂啊。”

妈妈:“这是什么道理?有新衣服不穿,却要穿像抹布的衣服。”

在激烈的争吵后,林林还是坚持穿“新”衣服出去参加生日聚会,琦瑞盯着她一身的打扮,然后叹口气说:“我的女儿居然穿成这副德行。”

然而,当琦瑞接女儿回家时发现,其她女孩的穿着比林林更“惊世骇俗”。琦瑞回想起女儿早上出门时,自己对女儿说“我的女儿居然穿成这副德行。”,女儿肯定和朋友们谈起整日唠叨的古板老妈是怎样限制她穿衣服的了。所以回家的路上,琦瑞向女儿表示:“也许我对你的衣服反应过度了,从现在起,去和朋友出去玩时,爱穿什么随你,我可以不过问。”

林林:“真的吗?太好了!您真的不反对我这样穿吗?”

妈妈:“不过你跟我一起逛街或者拜访长辈时,你得穿些正规点的衣服。”

……

妈妈:“这样做你只需要让步百分之一,我却得退百分之九十九,你说谁比较划算?”

林林听后眼睛一亮:“那好,妈妈,我们一言为定。”

从此以后,女儿每天快快乐乐出门,主动装扮得很得体,琦瑞对女儿的衣服也不再唠叨。

琦瑞的两种做法让孩子的态度有了根本的改变,当琦瑞幽默地提出让女儿自己选择场合穿衣服时,女儿心里可能得出的推论是:我应该在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这样才有个性。

人们多少有些喜欢重复自己的观点,夸张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帮助别人认识到自己的道德观和生活的规矩,以达到强调自我个性的目的。所以有时候这种习惯自然而然地运用到孩子身上,这时候孩子就会反抗、不听话。

每一个父母都应该学习回应孩子的直接的方法,而不是重复自己的感受,“我觉得你这样做不对……”、“你让我失望透了”。这样,小事情也得不到解决。下面看看选择句战胜夸张、重复句的例子。

小西的妈妈正在打印明天开会需要的文件,7岁的小西跑过来,眼泪汪汪地控诉他的哥哥:“哥哥从来不让我吃他的蛋糕,却老来抢我的蛋糕。”

要是以前,小西的妈妈会冲着晓东嚷:“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天天欺负妹妹!跟你说过那么多次要爱护妹妹,你怎么记不住呢?如果你再有一次,我就不给你零花钱了。”

但是这次,她只是看着晓东说:“晓东,你自己选择,你可以像以前一样听我教训你,或者自己处理你和妹妹的争吵。”晓东大笑起来,回答说:“好的,妈妈,我不会再欺负妹妹了。”

同情的、简短的回答同样可以压倒性战胜夸张、重复。

14岁的小娇:“妈妈,你知不知道大学是有意思的学校?”

妈妈:“哦?”

小娇:“是的,所有人都可以自由选择参加社团。”

妈妈:“所以你很渴望上大学?”

小娇:“当然了!”

小娇的妈妈如果在过去,她会先跟她的女儿讲道理,告诉她没有理解真正的大学还是要以学习为主,不能光顾玩,不然影响学习会找不到好工作。接下来小娇会和妈妈进行长时间的争论,最后两个人的心情都会很糟糕。但是,这一次她没有这样做,而是承认了女儿的愿望。

NO。2语言虐待

在体罚逐渐减少的当今社会,父母的言语虐待反而在增加。在一个逐渐限制父母体罚权的现代社会里,父母很可能将失落的体罚权改成语言虐待,通过粗暴的、羞辱性的、威胁性的语言来“管教”自己的孩子,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徒劳无功的话:

“要是再不听话,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去。”

“再哭?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再哭,让狼把你叼走!”

“还敢撒谎,我撕烂你的嘴巴!”

“走不走?不走我走了!”

“这个家里我说了算,你给我闭嘴。”

“看你这么不争气,我一头撞死算了!”

“你考那点分数,还有脸回家。”

亲子教育:

“我很生气,因为……”

“我希望……”

“如果用……它就能恢复原样。”

“好吧,如果你觉得这很难,那么就……”

下面就是很好的例子。周末,13岁的乔乔在看电视,他的妈妈在洗衣服。

妈妈:“乔乔,帮妈妈把洗好的衣服挂起来。”

乔乔:“不,我正在看电视。”

妈妈:“快点帮我晾衣服,你吃我的,用我的,让你做这么点事情你都不愿意,你想想有什么资格对我说这话。”

这时乔乔的感受:

“大家都不喜欢我,是没办法才让我住在家里的。”

“我在妈妈眼里什么也不是。”

“真想快点长大,离开这个家。”

“我没有资格要求任何事情。”

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自己有支配财产的权利,当这种权利受到威胁或者限制时,父母有可能就会想到最重要的是维护住自己的权利,这个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自己教育孩子改正的责任。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妈妈可以说:“乔乔,你能帮我找一些合适的晾衣架吗?”

或者说:“我不希望你周末没有参与家庭劳动,至少这也是家庭活动的一种。”

或者让孩子选择:“要么帮我晾衣服,要么帮我找晾衣绳。”

或者直接把衣服交到孩子手上。

这时乔乔可能会为他没有干活产生歉意和赎罪心理。在没有呵斥、长篇大论的情况下,他甚至可能会在心里思考,并自己得出结论:我应该干些家务活。

利用机会教育孩子,而不是批评孩子。利用孩子的小失误,教孩子学到很宝贵的经验。孩子通常从父母的表情中分辨什么事情能让人生气、什么事情能让人悲伤、什么事情让人高兴。这样的分辨过程决定了孩子的生活态度。有些父母对掉了一根雪糕的反应就像心被伤透了一样,对裤子摔破了个洞的反应就像切断了手指似的。对于一些小事,父母应该这样跟孩子指出来:“虽然裤子破了,不是好事情,但是也不是什么大事情,只是个失误。”悲观的性格决定悲剧的一生,乐观的性格决定乐观的一生,就是这样的道理。

打破了水杯不需要发脾气,相反,在这个时候,把批评转化为教育不是更好吗?

7岁的小楠把姑姑送给她的项链弄丢了,她因为没有保管好姑姑的礼物感到很内疚,她的爸爸对她平静而坚定地说:“在我们家,快乐比项链更重要。你的项链可以换一条新的,可是你在家中是无法替代的。你那么喜欢那条项链吗?我希望你能找到更适合的项链。”

对于父母来说,当我们听到孩子用幽默来消除失望和愤怒时,能想象到我们有多高兴吗?

周末,爸爸带着小越去公园放风筝,这一天有很多人出去放风筝,公园里密密麻麻地站满了一起过周末的父母和孩子。小越刚从爸爸手里接过风筝,一阵风吹过来,把小越和其他小朋友的风筝缠在一起了。把所有的结都打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越的父亲渐渐地有点不耐烦了,最后,风筝线终于解开了,可是就在爸爸第二次放飞风筝时,线断了,风筝飞得无影无踪。小越的爸爸大发脾气,喊道:“我刚解开绳子,全白费了!”小越走过来拥抱住父亲,说:“爸爸,我打赌,你现在一定希望自己是超人就好了。”

父母的批评对孩子是没有益处的,它只能导致怨恨和误解。而更糟的是,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批评,他们就学会了埋怨自己和别人;他们学会怀疑自己的价值,轻视别人的价值,学会怀疑别人。

妈妈出门前,9岁的小超跟妈妈保证和小朋友玩到4点,然后将自己的玩具收起来,但是他忘了。妈妈快回来时他才想起来,但是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当妈妈回到家时看到满地的玩具。

妈妈:“儿子,玩具。”

小超:“我可以马上就收起来,妈妈。”

妈妈:“好的,谢谢你。”

小超的妈妈并没有批评小超,而是用简单的语句提醒小超,也没有进行人身攻击,这样不仅让小超能够完成他的活,而不会对妈妈生气。想象一下,如果小超的妈妈说:“你为什么不能把你的东西放好呢?我一个人要收拾这里所有的东西。你这孩子从来不整理自己的东西。我已经对每天收拾你的玩具烦透了。”试图用批评、教育让小超收拾玩具,小超会有什么反应呢?

当规劝孩子没有效果时,妈妈会烦恼到底可不可以用恐吓制止孩子的行为。

一位母亲在路边哄孩子。小孩子不听劝,拼命地哭。母亲说好话,给他东西,都不管用。最后,母亲实在不耐烦了,大声说:“你还哭不哭?再哭我就走了!”并做出要走的样子。孩子哭得更凶了。母亲二话不说,扭头就走。孩子见妈妈真的走了,不要他了,慌了神,赶紧追上去,边哭边喊:“妈妈,不要扔下我,我不哭了……”

这样的场面看着是很令人心疼的。妈妈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非这样对孩子不可吗?父母是孩子最依赖的人。孩子从出生起,就对父母有特别的眷恋,同时也有着没有父母就不能生存的潜在不安感。心理学上管它叫“基础不安”。不管孩子是否懂事,他的心里,都经常有“爸爸妈妈会不会不要我”这样的担忧。在这种心理背景下,还对孩子说“你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他的潜在不安会加剧,易于受到大人无法想象的打击。这种精神上的不安,很可能会让孩子做出极端的举动。到这个时候,父母后悔就太迟了。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有时并不明白父母只是为了哄他而说出恐吓的话,并非真的不要他或不爱他。作为父母,应该明白,恐吓和威胁是一种很愚蠢的手段,它不但不能让孩子变得听话,而且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孩子需要的是一种安全的环境,包括身边的和心灵的。

NO。3批评、威胁和恐吓一点用处都没有

批评和威胁都极具破坏性,前者是在给孩子贴标签,后者是鼓励让孩子验证你的话。“你总是这么粗心”、“你总是顶嘴”,就好像孩子永远都要粗心和顶嘴一样;如果你说“你再不听话,回家打你”,那么孩子就会继续不听话,看你是否回家打他。在指导孩子时,父母不要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只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针对孩子发表任何观点或者过早地跳出来下结论,等待他把事情全部说完,边听边用“嗯!”“我知道这很伤你的感情。”这样表示理解的话,来鼓励他们把事情叙述完。

听完了孩子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诱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或者解决办法。随着孩子的不断成熟,我们越来越应该走到幕后,给孩子自己通过深刻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当然只要他们愿意,随时都能在我们这里获得帮助。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且他会逐渐把你当成一个可靠又对他有帮助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大人”,会更愿意和你交流。自我感觉良好的孩子往往更愿意与人交流。

假如孩子不小心把水桶打翻了。

是这样?

妈妈:“你总是这么不小心,我说过你多少回了,不要边看书边走路,快点把水擦干净,我好不容易才擦干净的。”

孩子会假装没有听见,回自己房间甩上门。

还是这样?

妈妈:“我看到水洒了一地,我们重新擦吧,还要拿一块抹布。”她站起来,把抹布和水桶递给孩子。

孩子低声说:“谢谢你,妈妈。”最后自己擦完地板。

说教和指责只会让孩子心里更难过,在孩子的感情被说教和指责否定时,那么他就会用行动表达他(她)的不满。久而久之,会在孩子身边形成“父母权威”包围圈,然而在缺乏“父母权威”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公共场合,有些孩子会变得很不听话,让父母感到头疼。

豆豆今年6岁了,喜欢在超市玩游戏,每次妈妈叫他回家的时候,他都装作没听见,可是没过多久,他又跑过来向妈妈要糖和玩具。如果妈妈不能满足他,他就会爆出最难堪的坏脾气来,因为他知道妈妈当着别人的面只会“威胁”他,并不会真的怎么样。

有一次妈妈带着豆豆去超市购物,走到儿童自行车区时,豆豆一定要骑样车,但是骑了一圈又一圈后,豆豆丝毫没有回家的意思。妈妈跟豆豆说:“豆豆,你都玩了七回了,和妈妈一起回家吧,不然买的冰淇淋都该化了。”

没有想到的是,豆豆好像根本没有听到,继续骑车子横冲直闯,这时妈妈忍无可忍,说到:“豆豆,快点下来,把车子放回去,不然回家有你瞧的。”

可是豆豆依然自顾自地玩,因为妈妈怕在超市丢面子,只好等豆豆自己玩够了。

过了一会儿豆豆跑来找妈妈,“妈妈给我买那辆自行车”。妈妈说:“哪里还有钱给你买自行车啊?钱都给你买玩具了,你先回家玩玩具吧,等你上学再给你买自行车。”

豆豆这时竟然坐在地上又哭又叫:“你不给我买自行车,我就不走了,我就要自行车。”

这个时候如果换个方法结果会怎样?

“豆豆,你能帮我拿小袋子东西吗?”

“我不喜欢你在超市乱骑车和耍脾气,这样会影响别人工作和购物。”

“这里不能大声喧哗,你要么起来跟我一起走,要么坐上购物车安静地和我购物。”

“我看你决定要坐在购物车上和我继续购物了。”

这种情况下父母让孩子参与别的事情,一方面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自己主动选择。如果这种方法行不通,那么我们需要的是采取行动。

NO。4提示

每个人都会有恐惧的心理。这种恐惧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本能反应,即对于危险的恐惧。另一种就是神经性的忧虑,即一个人在没有遇到危险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无端的害怕,可能说不出理由,也可能说出了,在常人看来不足以引起恐惧。小孩子最容易产生这种神经性的恐惧。所以,家长不仅不能恐吓孩子,以免加深孩子的恐惧,还要以正确的方法教育他,使他不致于产生无谓的恐惧心理。

孩子不听话时,如果我们对他说:“你不听妈妈的话,就让妖怪来捉你!”这的确比费心地向他解释为什么要听话、怎么才算听话容易得多,可是,它产生的后果却是许多家长始料未及的。

孩子肯定会再犯那些让人讨厌的行为。警告是对孩子自主权的挑战。如果他有一点点自尊的话,他就会再次违纪,以此向别人展示他不惧怕任何挑战。

小新5岁,吃饭时不停地把青椒扔到饭桌上,小新的妈妈多次警告依然无效。最后他的妈妈说:“如果你再把青椒扔在桌子上,我会让爸爸教训你的。”1分钟之后,小新将青椒扔在地上。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威胁以及孩子的不端行为不少见,后果几乎一样。

12岁的小宇骑过自行车后,总是把自行车停在走廊中间。他的妈妈说:“不要把自行车停在走廊中间,把车子停在存车库。”小宇最终还是把自行车停在了走廊中间,他的妈妈把自行车拿走,对小宇说:“走廊是大家公用的‘人行横道’。”

小宇的妈妈觉得她做了自己必须做的,同时又能够支持她对可接受行为的标准,她的儿子在自己没有受到伤害的前提下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后果。

妈妈暗示的选择很明显:要么把自行车停在存车库,要么没得骑。在这起事件中,他的妈妈避免了通常父母们会犯的错误,她没有走那条很显然会失败的路:“小宇,把自行车停到存车库去!你这样会妨碍别人行走的,你不知道吗?你不是已经交了存车费了吗?如果你再这么做,你听着,你再做一次,你就再也见不到这辆车了!”除非孩子很温顺,否则,对于这样的警告,他的回答是重复被禁止的事情。接下来的场景就无需再描述了,任何一个父母都能很容易想象得到。

你知道,孩子容易纪律松散。“如果你不把自行车停到存车库,等你爸爸回来会教训你的。”这样的话听起来好像合情合理,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恐吓就等于试探,而试探就意味着孩子可以不听家长的话。如果孩子从经验中得知父母说话总是当真的,那么,当父母用坚决的口气告诉他必须走人行道的时候,他就会更加认真地对待。反过来,如果你觉得非得采取比较严厉的惩罚措施不可,比如必须把孩子心爱的自行车拿走几天,那么,你最好还是提前给他一个提示。只对孩子进行威胁而又从来不去兑现或者无法兑现,这种做法是很愚蠢的。它很快就会毁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形象。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用类似“野兽来了”或者“警察来了”的话来吓唬孩子都是完全错误的。

NO。5如何帮助孩子不撒谎

有时候孩子想要保持父母眼中好孩子的形象而撒谎,或者为了让父母高兴而撒谎,这时候我们不要问一些会让孩子撒谎的问题。更不应该像警察审讯犯人一样要求孩子坦白,不在事情之初就将事情渲染夸大。同时,尽量对孩子用直白的话。不要轻易下断言,说孩子品德不好。如果孩子说了谎,你也要认真纠正孩子的第一次。

当我们拿到孩子的考试成绩单时,我们不应该问孩子:“你的英语考试考了90分吗……你确定……那,别再撒谎了!我们已经拿到你的成绩单了,我们知道你只考了60分。”

我们应该直接告诉孩子:“成绩单上写着你的英语成绩是60分。我们很担心,不知道该怎么帮助你。”

有时孩子是为了逃脱惩罚而撒谎。这时我们应将精力集中到找出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责备上。

当我们发现孩子将花瓶打碎时,我们不应该一味地责备:“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呢?我嘱咐你多少次,让你小心花瓶,你还是打碎了。”

我们应该说:“不管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花瓶已经碎了。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如果孩子跟我们说了实话,不要喋喋不休地责备他。表扬孩子和我们说真话,然后努力找到一个解决的方法,或者给他一个适当的惩罚。给孩子留下一个印象:只要说了真话就可以减轻惩罚。我们都会犯错误,承认错误很困难,但是我们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我们开车撞坏了别人车上的尾灯,我们不会因为承认错误就能“逃脱责任”,但是,如果我们被逮到“肇事潜逃”的话,我们就会有大麻烦了。因此不要说:“如果你说了真话,你就没事了。”而是说:“如果你撒了谎,那么你就会有更大的麻烦。”

星期三下午1点钟,小莫的班主任给妈妈打来电话说:小莫和另外一个孩子在上自然课时打起架来。10岁的小莫5点回到家里,就被妈妈叫住了。

妈妈:“你今天在学校表现得怎么样?”

小莫:“还好,今天自然课老师问的问题我都回答上来了,老师还表扬我了呢。”

妈妈:“说到上课,今天还发生过什么事?”

小莫:“没什么特别的事啊,就是老师留的作业很多。”

妈妈:“真的没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吗?”

小莫:“都说没有了。”

妈妈:“你竟然对我撒谎!今天我接到你班主任的电话,说你上自然课打架,你还有什么说的?”

小莫:“你知道还问?”

妈妈:“你还有理了?上课不好好听讲,为什么打架?”

小莫:“既然班主任什么都知道,你去问她好了。”

从上面的谈话,可以发现妈妈是在有意考验小莫,妈妈想看看孩子的表现。如果儿子对自己说了真话,也许她就会“从轻发落”;如果儿子撒谎,那么她就要按照“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处理。她处理问题的办法正确吗?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孩子果真出了问题,你甚至知道某些血迹斑斑的细节,应当怎么处理呢?还是回到上面的例子中。你可以这样说:“今天中午发生的事情,我希望你一五一十地告诉我。不过不是现在。你先好好想一下,我们15分钟以后再谈。不过我得提醒你:我已经同老师谈过话了。”你没有过多地说教,也没有大为火光。不过你要让孩子明白,你的尊严不受侵犯,他绝不可以对你撒谎。有了这些也就够了。如果面临如下情形:一是你知道所发生的事情;二是在这件事情上,孩子极有可能不说实话——这时候,不管你提出怎样的问题,跟着只要说一句:“我已经知道了一切。”接着,平静地采取处罚措施就可以了。这样,你就没有给孩子任何撒谎的机会。

有时孩子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或能力不足而撒谎。

当我们发现孩子经常和同学们吹嘘自己会弹奏吉他时,我们不应该问:“你会弹奏吉他吗?你确定?你什么时候学会的?我们怎么不知道?”我们应该直接说:“我觉得这不像是真的。”

而有时孩子则是因为分不清现实和想象而撒谎。这时需要我们善意的开导。

小韦说:“妈妈,老师昨天诬陷我上课说话,可是我没有。”

妈妈:“老师怎么可能会诬陷你呢?你肯定说话了。好吧,我一会儿给你的老师打电话。”

小韦:“你不用打电话,妈妈,难道你不相信我吗?”但是经过妈妈和老师通话,证实老师根本没有批评小韦。

妈妈:“你又撒谎了。老师说她没有批评你,你以后让我怎么相信你。”

小韦:“老师确实说了,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只要我一写板书,就有同学在下面偷偷说话,别以为我不知道。’,而且她是看着我这么说的,可是我上课一直没有说话。”

小韦自己想象老师诬陷自己,这是他自己的想象,但是却认为这种想象是真实的。其实小韦只是没有分清楚现实和自己的想象,这时候该怎样对小韦说才能让他明白呢?

如果妈妈说:“小韦,是你误会了,老师根本没有认为你是上课说话的孩子。是不是这误会让你苦恼了很久?”小韦的苦恼被肯定后,也许不会解决什么事情,但是他觉得自己被理解,可能就会得到这样的推论:“我不该因为自己的想象就随便下结论。”

有时孩子们撒谎是因为他们感到自己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他们觉得撒谎比失败要好。想想我们是如何回应孩子的错误和失败,是否能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小奥参加少年足球队选拔赛,但是落选了,小奥的爸爸做了一个深呼吸,之后,小奥的爸爸平静地问:“你很难受吧?”小奥吃惊极了,他本想不告诉爸爸的,但是苦于爸爸迟早会知道真相就说了真话,本以为撒谎比爸爸失望好,没想到爸爸能这么理解他。

和孩子的谈话中,可能会有很多令我们不高兴或失望的事情,我们必须很好地控制我们的情绪。孩子都不喜欢让家长失望,如果我们过分表现出失望,会造成以后孩子只报喜不报忧的撒谎后果。

当然有时孩子可能通过撒谎,想逃避某些日常工作,比如家务劳动或家庭作业。我们可以直接指出问题的所在。面对明摆着的事实,孩子无法自圆其说。

星期一的下午,小明放学回到家,冲着妈妈喊饿。

妈妈给他拿来了饼干,并问道:“你今天有作业吗?”

“没有作业!”小明嘴里塞满了饼干,含糊不清地回答。

“你今天没有作业,这怎么可能。”妈妈感到很惊讶。

“我怎么会骗你呢!”小明坚持说,但妈妈发现小明说话时眼睛不敢正视她,“老师没有留作业,我不觉得老师留了作业。”他又咬了一块饼干。

这时候,妈妈隐约感到儿子在骗他,她忍住了心中的怒气,因为她想给儿子留一点面子。

“嗯,听起来你好像不敢肯定,为什么不打个电话问一下同学呢?是不是真的没有作业?这用不了多少时间,省得你明天去学校会有麻烦。”

小明没有说话,也没有去打电话,这并不是因为他懒得打电话,而是因为他已经一再告诉妈妈没有作业了,他在犹豫:我已经欺骗了妈妈,我该不该打电话呢。

“是不是当时你正在思考什么问题,没有注意到老师布置的作业?这种情况会经常遇到。”妈妈自然地说。

小明走到电话旁,拿起话筒,拨通了同学家的电话。

“有作业吗?哦,可能我没有听清?”小明在电话这头有些含糊地问。

妈妈走开了,假装忙着干别的事,她似乎并没有注意小明与同学的对话。

小明放下话筒,来到妈妈身边,不好意思地说:“真有作业!我还以为没有呢!”

妈妈听见了,也表示同情:“你今天又没有时间玩了,不过,周末妈妈会带你去一些好玩的地方,保证让你玩得痛快。”停了一会儿,妈妈又说:“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我就在隔壁。”

孩子撒谎不好,不过这不是世界末日。其实不单是孩子,不少成年人也是谎言成灾。孩子不说实话,不意味着他们已误入歧途,不可救药;不意味着孩子对我们缺乏爱,丧失信任;不意味着孩子长大以后,一定会进少年管教所。当然,从另一方面说,撒谎毕竟不是什么好事,不可对其姑息迁就,不可让它愈演愈烈,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壮大。孩子出现了撒谎的情形,我们要认真、彻底而深入地解决。记住:孩子偶然撒了“小谎”,我们尤其要谨慎,注意自己的反应,重视采取的措施。如果我们不依不饶,情绪激烈,连珠炮似的不断攻讦,只会让孩子感受到水深火热的纠缠和围剿,那样的话,几年下来,我们真可说是大功告成:培养了一个真正的“谎言家”。

总之,我们不能自己创造机会让孩子撒谎,也不能激发孩子“自卫型”的撒谎。当孩子说谎时,我们不应该反应得过于强烈,充满指责,而是要对事情本身作出指正,就事论事,然后再处理撒谎这件事。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没有必要对我们撒谎。

NO。6为什么孩子会撒谎

一位罗素的哲学家曾经说过:“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少儿心理问题的专家也说:孩子说谎有种种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出于无奈!他们说,撒谎有时是家长逼的!——这可能是很多家长都没有想到的!

6岁的小哲打碎了妈妈最心爱的盘子,他怕妈妈训他,于是把碎片都藏在阳台的花盆里。当妈妈发现盘子的碎片时,妈妈很生气,问了几个问题,最后导致了一场激烈的争吵。

妈妈:“咱们的新盘子呢?”

小哲:“还在厨房吧。”

妈妈:“我找不到了。”

小哲:“我不知道它放在哪儿。”

妈妈:“帮我找找看。”

小哲:“可能你借给别人了。”

妈妈:“你竟然说谎!你打碎了盘子还想骗我!别以为我能轻易被你骗过去,我最讨厌的就是说谎的孩子!”

这本是可以避免的争吵。小哲的妈妈不应该偷偷扮演警察和法官的角色,不应该称自己的儿子是个说谎的孩子,如果小哲的妈妈这样说也许会对她的儿子有帮助得多:“我看到盘子碎了,虽然我很喜欢它,但是它真不结实。”

孩子可能因此获得有价值的教训:妈妈能够理解。我可以告诉她我闯的祸。我必须更好地保管家里的东西,我应该更小心点。

太多的问题,最后会让孩子怀疑你的真实目的,间接的做法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当你真的需要问问题的时候,也要少用“为什么”,这个词往往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而中断谈话。比如,女儿告诉你,放学我要晚回来一会儿,你不要马上来一句“为什么”,相反“我知道了,你们有什么活动吗?”效果会好得多。

当孩子的脸上粘着饼干渣,而饼干不翼而飞的时候,不要问:“你有没有吃放在橱柜里的饼干?”相反,直接指出事实:“我很失望,你都没有问一声就把饼干吃掉了,那本来是你今天的零食。”如果你的孩子说:“我没有。”不要跟他绕圈子,直接说:“饼干没有了,而你的脸上还有饼干渣。你为什么不回房间待会儿,等你想谈的时候再回来呢?”

因此,问那些我们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不是个好主意。例如,一边看着脏乱的房间,一边问:“我让你打扫房间,你有没有打扫?”或者知道了女儿今天没有去上学,还继续问:“你今天去上学了吗?”这样的话更好一点:“我看到你的房间还没有打扫。”或者“我们听说你今天逃学了。”

为什么孩子会撒谎?他们撒谎有时是因为他们不被允许说出真相。

3岁的小燕非常生气地冲进起居室,向她的妈妈抱怨说:“我讨厌弟弟!”她的爸爸吃了一惊,回答说:“不,你不讨厌弟弟,你喜欢弟弟!在这个家庭里,我们没有互相憎恨。而且,弟弟还分糖果给你吃,你怎么能说出这么可怕的话呢?”

但是小燕坚持说:“不,我就是讨厌他,我不想再看到他。”这下,爸爸真的不高兴了,他决定换一种更激烈的教育方式,他打了小燕。

小燕不想再接受惩罚,于是改变了论调,她说:“爸爸,我真的很喜欢弟弟。”爸爸会怎样回应呢?他抱了抱小燕,赞扬她是个好孩子。

这种前后变化让小燕学到了什么?说真话、告诉爸爸自己的想法是危险的。说真话时,你受到惩罚,说谎时,你得到赞扬。真话伤人,要远离真话。爸爸喜欢说谎的小孩子,爸爸只喜欢听让人高兴的谎话。所以我们要告诉孩子我们希望听到真话,不管我们真实的想法是什么。

如果小燕的爸爸希望教导小燕说真话,那么他该怎么回答小燕的抱怨呢?

他可以承认自己不高兴:“哦,你不再喜欢弟弟了。你能不能告诉我,弟弟做了什么让你这么生气?”小燕可能会回答:“弟弟抢走了妈妈,妈妈都不理我了。”

如果我们希望教育孩子诚实的品德,那么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既要听让人愉快的真话,也要听让人不高兴的真话。如果要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保持诚实的品质,就一定不能鼓励他们隐瞒自己的想法,不管这些想法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矛盾的。

NO。7我们不是侦探

作为家长,当你知道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了,要通过更合理的方式了解情况,而不能有意设置圈套,让孩子陷入困境,窘态百出。

让我们设想一下:一天晚饭后,你不厌其烦地反复询问孩子:“你写完家庭作业了吗?”前6次回答,孩子精神抖擞,拼命点头。不过你不是个容易上当的人。你不屈不挠地问到了第7次。孩子痛苦的神经终于崩溃了!他无限懊恼地承认:还有一些数学题没有做呢。孩子的回答让你生气。没有做完作业,就胆敢外出玩耍,还撒谎!这真是太可恶了!与此同时,你也多少有些沾沾自喜:姜是老的辣,自己终归技高一筹。无论孩子如何尽力掩盖,还是从他那里套出了真相,你能不自鸣得意吗?

你真的胜利了吗?可我要告诉你:在你反复讯问孩子的过程中,你给了孩子6次练习机会,让他系统地学会了一门技能:撒谎!我知道你有自己的算盘。你想让孩子明白:不管怎样,他们休想从你那里蒙混过关。你要让孩子明白不可能撒谎骗过你。在强大的压力之下,孩子的确可能妥协,交代事情的真相。不过有时候,他们未必甘心失败。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寻找出路。在此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成了地道的“谎言家”。而你呢?你就像是个助纣为虐的培训师,你特地为孩子开设了“撒谎训练高级课程”。

究竟如何通过更加合理的方式了解事情的真相呢?孩子做了错事,而你想探究实情,就应该直截了当地询问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而且只问一次就够了。如果孩子向你讲述了情况,但后来你发现孩子其实对你撒了谎,那你该怎么办呢?先对事情本身进行解决(可以适当运用前面说到的方法),然后再对撒谎事件进行处理。

提醒你一点:如果怀疑孩子做了错事,试图了解实情,你不应随随便便,或者不假思索地提出问题。这会使孩子感到慌乱和震惊,使得他们做出本能的反应——撒谎。他们这样做,其实不过是想尽早结束谈话,摆脱你的纠缠,以免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

孩子还没来得及撒谎和狡辩,就惨遭处罚,当然会感到沮丧和生气。他们可能指责你“偏听偏信”,或者“滥用刑罚”。你用不着理睬他们。你径直向孩子发出警告:“我希望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你也可以说:“我希望你以后表现得更好。”

NO。8日常用“语”

一家三口的生活往往就是“你我他”在不断的欢喜和摩擦中成长。作为儿女的你,看看以下的文字,你是否熟悉?作为父母的您,看看这些文字,是否似曾相识?

“我们是不行了,孩子,就看你的了!”

把孩子的发展当成自己唯一的指望,是一种丧失自我的表现。这样的家长往往自己得过且过,患得患失,不断催逼,最后只会落得吃力不讨好。自我丧失感虽然是为人父母的共性,但它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心理。

类似语言:“孩子,我们全靠你了,你可要争气啊!”“你是我们全家唯一的希望!”

“没时间管你,不挣钱怎么过日子啊?”

名人言:“没有时间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教育孩子不是上课,打个电话可以教育,传递一个眼神也可以教育,和孩子的相处更是好的教育契机。教育的长短不由时间长短决定,关键要看家长用不用心教育,会不会教育。说自己没时间教育孩子的家长,就算有了时间也教育不好孩子。

类似语言:“我也想管孩子,可实在抽不出时间!”“叫你表姐去开家长会吧,我没时间!”

“宝宝,爸爸不听话,打他!”

经常见到一些父母把孩子当玩具或者宠物,为了好玩,开这样或那样的玩笑。要知道孩子小时候是不辨是非的,什么行为得到鼓励和刺激,什么行为就得到强化。父母不应该随便利用孩子开玩笑。在这些无聊的玩笑中,孩子会养成不良的习惯,滋生不良的价值取向。夫妻的打情骂俏最好不要涉及年幼的孩子。

类似语言:“宝宝都会骂人了!好厉害!”

“进了前三名,妈妈给你买……”

物质奖励看似是一种增强孩子动力的保障,其实弊大于利。孩子学习不是为家长学的,如果他考砸了你惩罚他,考好了奖励他,他会误以为学习是为家长学的。这样一来,奖励机制就破坏了孩子对知识的正常理解。如果有一天,或者有的孩子不把物质奖励当作一种动力,那么他还如何学习?而且,这种教育方式助长了孩子的功利心,容易把孩子引向灰色地带。

类似语言:“考了100分,爸爸带你去……”

“没有原因,我说不行就不行!”

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源于家长头脑中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这不仅会导致亲子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更会破坏孩子的公正心,妨碍孩子的民主意识、协商能力的发展。甚至,还会滋生孩子的暴力取向。

类似语言:“还敢顶嘴,反了你了!”“住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屁股痒痒了是不是?”

“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谁管得了你啊?”

一般父母这样说的时候,并非孩子完全不服管,可能只是不小心旧错从犯,这样说会让孩子很委屈。这种方法用两次会让孩子很愧疚,用多了就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索性将错就错。

类似语言:“甭问我,我懒得管你!”“你怎么样跟我没关系!”

“孩子是我的,我想怎样就怎样!”

因为孩子是自己养的,所以就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孩子,任由自己的情绪随意发泄到孩子身上,无视孩子的个人意愿。

类似语言:“孩子是我的,你管不着!”“早知道你这么不听话,当初生下来就该捏死你!”

“你怎么这么笨?”

抱怨和指责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孩子自己也不情愿表现得那么差,肯定自己心里也很自责。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往孩子的伤口上撒盐,更不能当着别人面说自己的孩子很笨。父母气急败坏地责骂孩子,会让孩子无地自容,妄自菲薄,不知所措。增加逃避心理。这种言语会毁灭孩子的自信心,也让孩子的心理素质形成恶性循环。

类似语言:“废物,猪头!”“你怎么一点出息也不长?”

“如果爸爸妈妈离婚,你要爸爸还是要妈妈?”

如果是真离婚,在孩子未成年的情况下还是你们自己决定好了,谁更有能力教育好孩子就让孩子跟谁。如果仅仅是个有意无意的玩笑,那就太愚蠢了。孩子会因此产生恐惧心理,他一定会想爸爸妈妈为什么要离婚?他也一定会考虑自己会跟谁?对于一个孩子,母爱和父爱是同等重要的,没有什么喜欢谁不喜欢谁的区别。而实际上,这多少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婚姻观,何必呢?

类似语言:“你觉得妈妈好还是爸爸好?”

“你看看人家谁谁谁!”

或许这是家长们最常说的一句话了,而恰恰是孩子们最讨厌的一句话。这种比较对孩子的价值观确实是一种极大的干扰,对于孩子的自我评价系统也是一种破坏。这句话对孩子的危害主要在于:它破坏孩子的心理平衡,不利于孩子内心成长,更容易让孩子失去应有的信心。而对于家长来说,常常把这句话放嘴边,证明他们的眼睛总是盯在别人孩子的身上,人家进步了就着急,人家退步了就窃喜。人家学钢琴就让自己的孩子也学,人家练书法,自己的孩子至少要练钢笔字帖,丝毫不顾自家孩子是否对其感兴趣,这种盲目的攀比不但会造成精力和时间的浪费,也造成了孩子对父母的心理抵触,得不偿失。

类似语言:“你怎么就不如别人的孩子呢?”“有点出息好不好?”

避免生气和伤害感情的5种方法:

△提前给予孩子提示,“你如果……”

△对孩子使用直白的话

△让孩子参与

△找出解决方法,“不管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我们需要……”

△直接采取行动

同类推荐
  • 教育孩子从父母开始

    教育孩子从父母开始

    本书汇集国内外权威教育理念,融合国内外专家教育经验,吸取成功父母教育的精髓,试图回答父母们关心的问题,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助一臂之力。
  • 培养优雅女孩的100个要领

    培养优雅女孩的100个要领

    本书通过大量精当的事例和简明的理论,从女孩的性别和心理特征出发,针对女孩的智商、学习、品质、情商、习惯以及自尊自爱等多个方面展开阐述,为家有女儿的父母总结了100条教育要领。
  • 谁说爷爷奶奶不会教孩子——60招教出好孩子

    谁说爷爷奶奶不会教孩子——60招教出好孩子

    本书从多个方面出发,根据6-12岁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提供了60个教育孩子的小妙招。
  • 别让家庭伤害你

    别让家庭伤害你

    本书从夫妻、婆媳、姑嫂等多方面的关系,介绍了家庭中可能会出现的矛盾,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除了各种技巧与方法之外,身处各种家庭关系中的人们应坚信:家庭是以“情”为纽带维系的关系,良好的家庭关系更多的是以情动人,而不是以理服人。所以,无论你在一个家庭中扮演着何种角色,付出真情总能获得回报。
  • 3~6岁宝宝早教十大关健

    3~6岁宝宝早教十大关健

    本书从孩子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运动能力、生活能力、与人交往能力、语言能力、良好的性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十个方面为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使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有着更明确的目标,使孩子健康地成长。
热门推荐
  • 修炼的智慧

    修炼的智慧

    用智慧开启修炼之门。用勤奋不断前行。让修炼者在他光芒下恐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玄星幻

    天玄星幻

    莫问大道,点点星光。简介太难了,总之这是一个不一样的奇幻之路。
  • 荆阳

    荆阳

    一个可怜的普通少年,凄惨的人生演绎一段不寻常的报复之路。只是为了不会后悔,只是为了能够了解这个世界如何为如此肮脏。当一切颠覆,该何去何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妖兽的都市

    妖兽的都市

    在地球上上人或者不是这个这个世界的唯一主宰,有更加强大的生物存在并且与人类长期对峙着!蒯琪作为一个普通人一直以为种族之间的战争离自己很遥远,但实际上,危险已经悄然逼近!
  • 老光棍

    老光棍

    一个内向自私,胆小懦弱的少年,却坚信自己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他发现很多现实中正在发生的场景都在他大脑里曾经出现过。他很确定,很久以前就在大脑里出现过。他甚至做了笔记,把那场景记录下来。然而有一个场景一直没有出现,但他坚信,那个场景一定在未来会出现。他推着一个长发女孩,在一条宽阔的道路上行走,那条路很宽,周围是宏伟的玻璃窗,像机场,却又不似。那个长发女孩是谁,他一直不得而知。
  • 财子

    财子

    何为财子?有才,有财,方为财子。才内敛,财外露,做真正的财子。------
  • 重生之遇鬼

    重生之遇鬼

    有一就有二,遇上一个鬼就会遇上第二个。为了避免再次遇鬼,林凛不得不成为了专业捉鬼店诡舍的一员以求庇护。可当一连串的惊恐遇鬼经历之后,林凛发现自己好像碰上了个专门坑她的大BOSS招徕各路牛鬼蛇神来吓唬她,把她整得惨兮兮的。卧槽,难不成她前世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导致今生有此报应吗?
  • 雨之落

    雨之落

    雨,沁动人心,衬托出一城思念。一城的雨,一城的夜,一城动人的气氛,沉淀出一城沉厚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