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179300000030

第30章 散文是什么?

散文是什么?或者,怎样的“文章”可以被称为“散文”?这问题恐怕永远说不清。但说说是可以的,因为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谈论过程:其中总会产生一点儿意义,就如人的生命探讨一般,意义在哪里?也无非在探讨的过程之中。散文的问题亦如此。

散文的界定最难。散文不像诗、小说、报告文学,也不像影视文学或戏剧文学,更不像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散文几乎找不到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可以被称为特征的特征。

有人说,散文是文学的“散步”;“散步”没有目的地,随心所欲,走到哪里就是哪里;既无固定的路线,也就没有规律性的程式;倘若说到“散步”的好处,即为什么要“散步”,那只能说是为了活动活动,或为了陶冶身心的需要。所以,散文是“散步”的说法,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说法罢了,因为其中并没有真正回答散文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然而无论怎样,这种解释也包含了一种机智的启示,那就是因了散文恰似“散步”的自由特性而提醒人们不要过问“散文是什么”的课题了。

但我们所见到的众多报纸杂志的栏目里,又偏偏白纸黑字呈示着“散文”的标志,于是无论写家还是编辑,便产生了“对号入座”的选择,也有了它为什么是散文的判断尺度,同时还培育了很多专门炮制这一类文字的所谓散文家。

在这几十年的散文创作中,人们(特别是那些院校里的文学理论教授)也试图给散文或散文创作归纳出一些“艺术特征”,作为辛勤耕耘的成果,最常见的便是抄袭了古人的所谓“缘物抒情”,或所谓“情景交融”的“诗化”品格,以及那个老而又老、老掉了牙的所谓“形散神不散”。

先说“诗化”。

当然,首先应该弄清楚的,是“诗化”这一词组中的“诗”。倘若弄不清楚“诗”,何谈“诗化”?

实际上,某些散文写家或理论批评家所理解的“诗化”,几乎是“抒情化”或“富有抒情色彩”的同义语。因为“诗”常常被理解为“抒情”。记得有一位当代著名诗人曾说过,诗是什么?诗的旗帜上写着“抒情”两个大字。这不仅是浅释了诗,而且是误解了诗,贬低了诗。我不想在这儿给“诗”下定义。我只想说,“抒情”作为一种人的表达方式,可以体现于诗,也可以体现于小说或报告文学,即使是某些被称为学术论文的文章之中,也不乏论者的主观抒情成分。

当然,抒情可以频频青睐于某些散文的创作,或可以成为散文营构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因素,但不可能成为一种艺术特征。所谓“特征”,只能是某种“非他莫属”的特别性。若以此推断,“诗化”还能成为散文创作独有的艺术特征吗?人们早就发现,在现代小说的思情结构中,也时常呈现出“诗化”的审美追求。不言而喻,散文可以实现“诗化”,小说也可以把“诗化”作为自己的表情达意方式。“诗化”本是一种文学乃至其他艺术样式的审美方式——非但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可用,美术、舞蹈、影视创作也可用。

“诗化”的审美方式,或多或少体现了东方艺术精神的某些特点。中国传统文论中反复强调的“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以及那种微妙的“意象”见解,倒是可以被视为“诗”的特征的,甚至可以认为是中国传统文人对“诗”所作出的一种富有观念意味的理解。

我在谈论小说中的“诗”时,曾经引用过朱光潜先生早年说过的几句话:

“文学到了最高境界都必定是诗”;“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枝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

解释了小说中的“诗”,也等于解释了散文中的“诗”。

中国的传统艺术精神格外讲究含蓄,因而可以认为,第一流的散文家不尽是善于抒情的人,而且是(或更倾向于)寻找与感悟“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的人。以此来看待或衡量当今的散文世界,这样的写家实在是太少了。而所谓“诗化”的口号,多少有点儿虚晃一枪的味道,或干脆是根本不理解“诗化”是怎么一回事。至于那种把“诗化”指定为散文特征的观点,也就不必再作解释了。

现在来说说“形散神不散”。

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艺术观点,一种很精彩很形象的、充满了东方审美色彩的传统。所以我不想否定先人的智慧,而且也不同意这样的看法,说现今的散文创作“‘形散神不散’的被冷落,表明了散文正在向自身复归”。实际上,“形散神不散”并没有被冷落,而且“复归”(莫名其妙的“复归”)也不必非要冷落“形散神不散”不可。这里只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形散神不散”是不是散文创作的唯一模式?如果“形散神亦—散”呢?或者说,“形散神亦散”能不能导致出色的散文?

散文与小说具有相同之处,那就是作品的出众很难说是由“主题”(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主题”)造就的:重要的是描写与表现的具体演示过程,是那种微妙的意味无穷的叙述结构或叙述秩序。过程也好,秩序也好,它们最终都是由局部构成的。局部的精彩才可能构成作品的整体精彩。散文的“散”,本来就是一种形态,而这种形态可能影响到“形”,也可能体现于“神”,其间并无特别的限制。

对散文创作来说,重要的并不在于“神散”或“神不散”,而是在于“神”的整体质地。就是说,即使抒写有点儿“神散”,但“神”的传达(哪怕是局部传达)很精彩,或者是拥有某种洗人耳目、启迪情智的韵味,那它依然是一篇佳作。所以说,我们一方面肯定“形散神不散”是个好主张,另一方面也承认“形散神亦散”的审美可能性。这样的理解可以提醒我们不要落入一种思路或一种套式的窠臼。

说到底,值得充分强调的是“神”,特别是“神”的质地,而不是所谓“神散”或“神不散”的问题。“神”的质地与“诗化”过程中的“言外之意”中的“意”、“弦外之音”中的“音”的质地是一回事。杨朔的散文或杨朔式的散文,在艺术质地上之所以引起某种诘疑,原因大都不在所谓“诗化”的套路上,也不在是否坚持了“形散神不散”的程式,而是在于(或主要在于)这些散文所体现的“神”在质地上比较肤浅苍白,对读者也很少提供一种启迪情智的新鲜发现,甚至谈不上“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存在。模式化是一种病,但说不上是大病,也许可以治愈;大病是精神上的贫血症,很难治愈:“神”的贫困就是如此。

现在是九十年代了。如今再回过头去对杨朔的散文或杨朔式的散文作一些反省的分析,大约是很必要的一不为前人,而是为后来者。或者说,这不是评价一代散文家的问题,而是为了复兴与繁荣中国散文家族的问题。

这使人想到一个例子,就是台湾的余光中对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剖析与解释。在余光中的目光之中,五四以后的白话散文作为草创阶段,不可避免地普遍存在着种种生涩现象,特别是那种时代性的知识分子感伤情绪的泛滥,所以认为把朱自清奉为散文经典与不可攀越的高峰是一种迷信。余光中的结论是,新的时代应该创作出拥有新的水准的散文(参见楼肇明所编《八十年代台湾散文选序》余光中的观点是否可靠,可以另作讨论。但那种客观态度中包含的探索精神,倒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当我们在苦苦思考“散文是什么”或怎样的文字才是散文时,翻翻陈年老账,清清现成思路,则不失为一种革新散文的途径。

杨朔是一位富有才华的散文家。抹煞杨朔的创作成就是不对的,但指出他的局限性又是十分必要的。他在散文创作上所表现出来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他个人的局限性。应该说,这种局限性是时代留下的一种痕迹,一种绝不止于他一个人的缺憾。就他个人而言,他已经在被严格规范了的狭小舞台上跳出了尽可能优美的舞蹈。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审美水准。他以自己的才能创造了一种富有“美文”色彩的散文文体,一种六十年代最为辉煌的散文模式。但他又是一个值得惋惜的散文家。对于他的创作,既不应该轻率否定,也不应该盲目沿袭,而应该从他无奈的局限中走出来。

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专事散文创作的写家(甚至是比较著名的写家),却深深地落入“杨朔模式”而不能自拔。他们模仿杨朔而没有意识到当今时代的急剧变化一诚不知,假如杨朔活到今天,也不可能再去写那些盲目讴歌的无奈文字了。或许,他也会如今天的一些散文家那样,把创作真正当作文学的散步,而且可能从生活底层的艰辛坎坷中倾听到一种真实的声音,并以无须掩饰的自由表情告诉读者……

如果要使散文创作出现大的突围或大的变革,那就有必要在“散文是什么”的观念问题上搞一点儿粉碎性的“破坏”;否则,散文界将难有大的出息或大的进步。诗人、散文家周涛曾说,对散文只有一句话,即“解放散文”一一把散文“从束缚下、从可笑的花拳绣腿下解放出来”。当然,文体模式的多样化或无限化,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解放”。

我们谈论散文一既然是谈论散文,就不妨把散文置放于文学世界的中心位置:我们可以发现,散文的左右上下便是诗、小说、报告文学、社会科学论文,乃至影视戏剧文学,而这些非散文的文学样式,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时时刻刻在向散文渗透,而且是那样自然,那样坚忍不拔、持之以恒。这种情形既是现代的事实,也是古代的事实。

比如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写下的那些篇章,你能分清哪是诗、哪是论文、哪是故事、哪是实录吗?现在大都被视为散文一这是比较恰当的。然而,人们不难从这些散文中见到诗的影子、小说(寓言故事)的影子、报告文学(史实记载)的影子、社会科学论文的影子……

如果把白话散文的判断视野放宽一些,那其中的景观何尝不是如此呢?

所以说,散文是一种难以界定的文体,倘若非要寻找其特征的话,那这种难以界定其特征的“特征”,便是散文的“特征”了。

时下的一些论者很鄙视“传统散文”,但又不说“传统散文”是什么。依照我的理解,这“传统散文”之中一定包含了中国古代的优秀散文篇章。倘若如此,那鄙视“传统散文”的做法便有点儿轻浮无知了,其中也很容易使人怀疑鄙视者究竟读过“传统散文”没有?

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散文是很开放的,特别是在文体样式或文体规范上。在古代文人的观念中,并无今人的“散文”意识;除了诗就是“文”一只有写“好文章”的意识,而无怎样才是“散文”的意识,这样在文体上倒也自由自在而无人为的制约了。

“散文是什么”的问题,固然难以解答,但可以肯定的是,散文的样式或文体是丰富而千姿百态的,如游记、杂文、随笔、小品文、札记、书信、序跋、悼文、特写、传记、回忆录,乃至新闻领域中的消息、通讯,影视艺苑中的旁白、解释词……都可以成为散文世界的精品佳作。

散文的篇幅可长可短,题旨可大可小,趣味可淡可浓,抒写可张可弛……人们只注意到了文学杂志及报纸副刊上的散文作品,其实,散文创作的根须伸展得很深,蔓延得很广。比如在《读书》这样充满了学术气息的杂志上,也时常可以读到某些完全有资格被称为散文的作品,即那种熔严谨的治学精神与学子的胸襟情操于一炉的好文章,仅我读过而又能记住的,便有张中行的《黄宗江及其(卖艺人家)》、林斤澜的《读(卡门)杂感》、宗璞的《三松堂断忆》等。张中行的文章既写人又评书,林斤澜的文字全然是一篇颇为精彩的札记,而宗璞的“断忆”则是一篇怀念其父亲冯友兰教授的散记(说“回忆录”也可以这些作品情深意浓,理趣皆备,既有飞扬的文采,又有精湛的见解。读这些作品,实实在在是一种情理意趣沐浴下的精神享受。我还读过一本书叫《胡适杂忆》,作者为唐德刚,他原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这本书洋洋洒洒十几万字,以胡适在美国的“寓公”生活为主要抒写对象,在其点点滴滴的“杂忆”之中,又携带着自由轻松的评议,情感不薄,学识不浅,以及那种善意的嘲弄、诙谐的挖苦,那种一是一、二是二的叙述风度,都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一你说这样的文章不叫散文叫什么?

因此,若真心要解放散文,革新散文,或所谓要赋予今天的散文创作以“现代意识”,那首先要做的,便是周涛所言的“放足”(“放足”这一说法很形象很精彩所谓“放足”,就是要倡导散文样式、散文文体、散文思路,以及散文的传达方式与表现意蕴的多样化。我们无论如何不能画地为牢、作茧自缚。我们要豁达大度地敞开散文的大门,以便让形形色色的“文学散步”进入散文的艺苑。既不要提倡某种单一的模式,也不要人为地去归纳什么散文的特征,优胜劣汰,自由生长,总会有奇花异草的蓬勃,总会有参天大树的长成……

散文是什么?散文就是散文。

还能有怎样的回答呢?

一九九四年六月

同类推荐
  • 红叶漂旅

    红叶漂旅

    《红叶漂旅诗集》共二百首诗词,包括国内篇和异域篇两个部分,真实而又浪漫地描绘出在中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风雨人生,自然与世态的种种感悟和漂旅行程。国内篇涵盖国内的峥嵘岁月、坎坷生涯、世间百态、社会缩影、美好河山……
  • 长沟流月去无声

    长沟流月去无声

    本书在诗歌的解读上,并不注重逐字逐句的解释,而是在介绍完作者、作品的基本情况后,用散文化的笔法描绘出诗歌的内容,同时还注意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尽可能地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 蒙田随笔集赏析

    蒙田随笔集赏析

    蒙田,法国伟大的思想家、作家,独具个性的人文主义者。他出身贵族,在政府部门做过15年的文官。在他38岁那样,父亲去世,从此他过起了隐居生活,并开始撰写《随笔集》。蒙田在散文方面颇有建树,可谓独树一帜。从1572年开始一直到1592年去世,在长达20年的岁月中,他以对人生的独特体味和深刻观察,以及对自身经历和灵魂的演变历程记录,陆续写出了这部举世瞩目的散文集。《随笔集》是他思想的结晶,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 初恋记忆

    初恋记忆

    钟跃民:“陕北这块地方很奇特,从表面上看,这是块贫瘠的土地,可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种表象后面隐藏着一种很深奥的东西。
  • 与你相遇在素锦华年(宋词四公子的词与情)

    与你相遇在素锦华年(宋词四公子的词与情)

    宋朝是个文治辉煌的朝代,诗人词客风流蕴藉,笔下生花;翩翩少年花前侧帽,柳边系马。而那些美丽的宋词,就如同活色生香的女子,在歌扇轻摇间回眸一笑,就使大宋王朝满堂花醉。
热门推荐
  • 如约而至的爱情

    如约而至的爱情

    小说是作者本人真是经历改编的故事,想把自己经历的最美好的爱情故事像大家传递,一场如约而至的爱情在生活中到来,那就不要拒绝,因为彼此都喜欢,相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只是需要去维持,而作者维持这段爱情最好的工具就是让她成为小说里的女主。
  • 每天都想离婚的梁小姐

    每天都想离婚的梁小姐

    梁晨重生了,重生到另一个和平的时空。别人重生都是古代,她是现代。别人都是公主公主女王大小姐,她却是有夫之妇!!!这也就算了,但为什么她的老公是个渣渣?某天,她忍无可忍,一纸离婚协议砸到某男脸上,“离婚!”男人冷笑,“想离婚?”某女点头。某人淡淡一笑:“可以啊!”梁晨脸色大喜,而后就听到某人说:“除非……我死了你当寡妇,不然想都别想!”梁晨气的当场掀了桌子,“靠!你还要不要脸了?我要离婚离婚离婚,不是让你去死!”男人邪魅一笑,“哦?你这是在乎我?”“鬼的妈在乎你!”“哦,既然如此,先生个猴子再离!”(本文为重生文,现穿现,不是古穿现!)
  • 携手相伴一世安宁

    携手相伴一世安宁

    她出生是集万千宠爱的公主,他是被自己父亲认定开创盛世之主。十六年前的一则预言,便已注定了两人相互交织的命运。
  • 哈佛小天才MQ德商课:和美国孩子一起磨练德商

    哈佛小天才MQ德商课:和美国孩子一起磨练德商

    “哈佛小天才”系列丛书包括《哈佛小天才EQ情商课》、《哈佛小天才IQ智商课》、《哈佛小天才LQ学商课》和《哈佛小天才MQ德商课》等四个分册,分别从情商、智商、学商和德商等四个方面多个角度,精选出一个个生动有趣、精彩经典的哲理故事,每个哲理故事均有精要的哲语阐释和英汉双语名言印证,力求言简意赅地剖析成功的教育智慧,寓教于乐地揭示出哈佛大学最精华的教育精髓,为优秀家长和成长中的孩子打开成功的秘密。
  • 默默舒漓

    默默舒漓

    袁舒漓在大学遇上了钢琴天才程默,原本无交集的两人因为一场撞倒的意外碰撞出火花。可惜甜美的爱情终究敌不过现实,毕业以后曲终人散。她没想到的是在自己最落魄的时候再次遇到程默,可是他却问“我们认识吗?”九年前,他问:“袁同学,谁给你取的名?舒漓舒漓是要疏离谁?再后来,他说:“袁舒漓,我就是喜欢你。疏离谁都不准疏离我。”五年后,她说:“我们早已是过客,各自安好不好吗?”他愤怒:“你以为这样就可以摆脱我吗?大明星,我告诉你,你再了不起也是我的阿漓!既然回不到从前,那就相互折磨吧!”于是,盛大的婚礼轰动了整个商业圈和娱乐圈“这样有意思吗”“当然,相信你陪我演这场戏应该不难。我说过,这辈子都不会再放过你!”
  • 一切无关紧要的遇见

    一切无关紧要的遇见

    遇见,因为不期而遇,所以才充满魅力;因为心灵的参与,所以才生出那么多的美丑善恶,爱恨情仇,快乐烦忧。我们享受遇见美好带来的快乐、感动和爱时,令人烦忧的遇见亦会如影随形,用心灵,便可掌控。美好的遇见,是让你感受快乐的;而那些令你不悦、使你烦忧的遇见,无论人或事,则是行使着促你成长、给你力量的使命。或许,后者的意义更大,价值更高。何睦编著的《一切无关紧要的遇见》语言风趣幽默,故事生动感人,是一部颠覆读者大脑的逻辑思维小说。
  • 炼丹高手在都市

    炼丹高手在都市

    神秘少年只身从乡村来到大都市闯荡,凭借炼丹之术在都市中从无到有,混得风生水起……
  • 两个世界随便穿

    两个世界随便穿

    修炼靠的是什么?一是天赋,二是资源,三是勤奋!唐宸遗憾摇头:“很抱歉,除了勤奋,其它我都有了……”
  • 炫彩珠的人间旅程

    炫彩珠的人间旅程

    [花雨授权]两颗天使的泪珠,两个漂亮的女孩。一段人间的旅程,两种不同的一生。谁在温情里落泪?谁在疼痛中挣扎?
  • 战争生涯

    战争生涯

    本文有历史没有关系,请大家注意。1937年的华夏大地,民不聊生,列强的侵扰,这只东方雄狮是就此颓废还是重新崛起?现代名牌大学学生薛逸意外穿越到了1937年的中国,随身携带着被称为战争系统的金拇指。1937,薛逸开始了争霸全球的奋斗,把那些曾经欺负华夏的列强踩在脚下,把以落后著名的亚洲地区建设成全球的经济文化中心地。十万铁骑踏美洲,千万马力响空穹。传遍神州千百地,久居星球任潇行。世界因他而颤抖,中国因他而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