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179300000001

第1章 读《胡适杂忆》(1)

读唐德刚教授的《胡适杂忆》(华文出版社,一九九〇年)首先读到的是周策纵先生的序。序中说道:“唐德刚教授在这里把胡适写得生龙活虎,但又不是公式般装饰什么英雄超人。他笔下的胡适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错误和缺点的真实人物。”就传记文学的写作而言,这般判断算不得新鲜独到,但唐教授所写的是一个“箭垛式”人物,这就显得很难。直至读罢《胡适杂忆》全书,我便心悦诚服地感叹起唐德刚教授的才华笔力,以及那种对于对家的入木三分了。写人难,写伟人更难。写“箭垛式”的名人可谓难上加难。《胡适杂忆》真的是把胡适写活了,在这些严肃的或谈笑风生的文字中,唐教授并不因了自己是胡适的弟子或朋友,而掩饰对象的诸如思想、学术、才华。做人之类的“白璧微瑕”,也不回避其中的缺点、错误。但越是这样写,便越使人觉得胡适的高大。这自然要归功于唐教授的功夫了;不过,功夫不是技巧,或不仅仅是技巧,而是功夫者的辨识学问的结果。

所以周策纵先生说:“读了德刚的胡适,你也可以和他握手寒暄,笑语谈辩,不知夜之将尽,人之将老,也在胡适里找到唐德刚。”于是,我们既读到了胡适,也读到了唐德刚。这便是随时随地可以从《胡适杂忆》中领略到的那种“大家”写“大家”的文采或风度。中国是一个传记文学的世界大户,自司马迁的《史记》始,便有了纵横自如而活灵活现的传记人物传统,而现代(包括当代)中国可以作为传记文学对象的人物,大约不容易数清,但至今却无几部可读可信的作品,更见不到几部于自成一格的文字中把人物的灵魂及音容笑貌坦然推到读者面前的“传记文学”。这不能不认为是炎黄子孙的羞愧与悲哀了。当然,其中不能仅仅指责作者的无才无识一它实在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所致啊!

周策纵先生不失为唐教授的知音(“我的朋友”),他深谙“被序者”做学问写文章的旨意,也熟悉对方传达见解的方式与效果,所以他说:“我们不必要同意作者所说的一切。因为我知道,他所提倡的,正是要大家各自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他如能引起你多去想一想,那他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一大半了。至于你作出什么结论,那只是你自己的事。”我想,今天的文章者、学问者,乃至作家者、评论者,所缺少的正是这种度量、这种涵养、这种机智呀!倘如今的文学界、学术界,也多一点儿唐教授的这种提倡,那不知会增添多少倍的活泼与生机。

夏志清先生也为《胡适杂忆》写了序文,且带有考证与研讨的气息。他对唐德刚教授的“才气纵横、博学多智”极为赞赏。他说:“今日散文界有此唐派新腔可听,我觉得十分可喜。”又说:“《胡适杂忆》出版后,我想他应公认是当代中国别树一帜的散文家。他倒没有走胡适的老路,写一清如水的纯白话。德刚古文根底深厚,加上天性诙谐,写起文章来,口无遮拦,气势极盛,读起来真是妙趣横生。”我们暂且不论夏志清先生对于《胡适杂忆》的评价,因为读了唐教授的着作之后自会意识到夏先生的判断的精当可靠。这里值得一提的,倒是夏先生对于《胡适杂忆》的文体称谓。在夏先生的心目中,《胡适杂忆》是散文,而周策纵先生在序中则称唐教授的写法“承袭了古今中外传记文学的优良传统”。我想说的是,把《胡适杂忆》称为散文或视作传记文学,都是可以的,况且,传记文学(国内又被视为报告文学的一种)本来就是散文的一种形态,只不过是坚持了非虚构叙述的真实原则(而其他散文形态是允许虚构或夸张的散文是一种自由而广泛的文体,除了传记文学或报告文学之外,诸如游记、杂文、随笔、札记之类,大约都是可以称为散文的。从这一意义上说,《胡适杂忆》给我们开拓了散文的视界,并拥有一种震动国内散文观念的力量。这种感觉与前几年读林语堂的《吾土吾民》(八十年代国内译本为《中国人》)之后所产生的感觉有点儿相似。国内的文学创作界一提到散文,不由自主地想起杨朔、秦牧、刘白羽等散文家,而很少想到鲁迅也是一位长于杂文的散文家,更提不到胡适、林语堂、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沈从文的散文了。这几十年来,国内散文的创作路子越走越窄,几乎是步入了一条小胡同一凡编辑“散文集”,也就很少把传记文学、杂文、随笔、序跋、札记之类的“美文”纳入其中,而“杨朔式”的散文又往往乏于精彩的洞观及见解而令人感到单薄、肤浅、枯燥。更令人沮丧的是,中国有两千年的散文传统,自诸子百家始,曾留下了数不清的散文珍品,但在高奏弘扬民族文化大调的今日文坛,我们究竟领悟与发扬了多少“民族文化”?我想,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如今从事散文创作的作家或热爱散文的读者,潜心读一读漂泊海外几十年的唐德刚教授的《胡适杂忆》,那将是一桩收益无穷的美事。

唐教授的作品博学恣肆,气度不凡,字里行间都是才华见解,可谓信手拈来皆成好文章。《胡适杂忆》虽是经由“杂忆”而刻画人物,但唐教授并不拘泥于单轨道的人物刻画或人物议论一他总是横论不断,闲笔成趣,读来常常给人以舒展轻松的感觉,或者是启开情智的滋味。可见散文创作的“横论”或“闲笔”,只要运用恰当,一样可以成为作品的思情支撑力量。实际上,“横论”要比“纵论”难,“闲笔”要比“正笔”难,因为无论“横论”还是“闲笔”,若不见悟性与智慧的底气,就要被读者视作“离题万里”的累赘。所以,这样的“横论”或“闲笔”,倘要做到“横而不横”或“闲而不闲”,那就不是平庸者所能做到的了。

在《回忆胡适之先生与口述历史》一章中,当说到五十年代的旅美或留美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景况时,唐教授的叙述就横生出这样的“闲笔”:为着最低限度的生存,笔者当时也是改行有心,而无魄力认真执行的少数弱者之一。我那时还在哥大有气无力的继续读我的美国史博士学位。这是个最吃力不讨好的傻事。读到读不到,不用说我毫无把握,读到了,又干啥?我自己也不能解答。“读书”这个行为,事实上只是“不读书又干啥?”这个问题,自我解嘲的答案而已。

适之先生那时是师友中唯一劝我“不问收获”读下去的人,但我把他老人家的劝告,全然当作耳边风。我之所以读下去的道理,实是个性优柔寡断的结果,拿不出勇气,把这块鸡肋丢掉。既无决断,那就变成漫无目标的“拖”了。曰子“拖”久了,檐溜穿石,糊里糊涂也就读完了;时代也变了。在原来无心参加的洋科举里,忽然混了个洋功名;居然又靠这洋功名穿衣吃饭,一切一切,均非始料所及。在一个惊涛骇浪的时代里,一个懦夫,随俗浮沉,身不由己,最后还是走上胡适之先生教书吃饭的老路,岂命也失?

这段文字与《胡适杂忆》的宗旨无关而又相关,是地道的“横论”或“闲笔”一一其中的精彩,读者也是能够领悟到的;唐教授为兴致及感叹所驱使,丢开《胡适杂忆》而谈论起自己的经历命运来了,且于自我倾诉之中,可以见到世事沧桑、风云变迁的斑斑点点,可我们在这些不是正面论及胡适的文字中,却见到了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胡适老先生的笃诚形象。这就叫“横而不横”、“闲而不闲”。

夏志清先生在序中说,《胡适杂忆》最精彩的一章是《国语‘方言’拉丁化》。唐教授为了补充与修正胡适对于中国语言文字沿革史的判断及理解,确实道出了一番独到而深刻的宏论一一那种史学家的素养,那种中西文化及中西文字比较研究的功力,那种爱护方块字、坚决反对汉字拉丁化的诚挚爱国主义热情,也就从这些“横论”或“闲笔”中流淌出来了(夏志清先生在序中引述了这段文字,我们不妨再引述一回要言之,我们有了方块字,教育愈普及,则民族愈团结;民族愈团结,则政治统一便愈容易推动。政治、文字、教育有其一致性,它也就限制了方言的过分发展。如今世界,四个人之中,便有一个是“炎黄子孙”,电偶然哉?

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便适得其反。他们教育愈发达,则方言愈流行;方言愈流行,则政治愈分裂。这就是今日白鬼种族繁多之所以然也。这也就是两种不同文字“偶然”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所发生不同的“必然”后果。

该章还写到了(基本上照录夏先生序的原文):秦朝一统天下后,废除篆字,推行隶书,“其惠百世不斩,余泽及于我辈!它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文字大改革’”。唐教授认为汉字可以再简化,但绝不可以“拉丁化”。一旦拉丁化,古书就会变成无法看懂的“有字天书”了。中国文化也要中断,而“我们亚洲的黄人,也就变成美洲的红人了”。唐教授又认为,方块字不难学,拼音文字也不容易。主要问题在中小学教育;目今纽约市文盲特别多,这是市政府教育制度之大失败……唐教授如此侃侃而论,绝非借“闲笔”显示学问,目的还在于“横而不横”、“闲而不闲”,因为胡适老先生不仅提倡白话,也赞助“汉字拉丁化运动”,假如唐教授不在这儿杀出一个程咬金,不把汉字的沿革脉络及利弊关系说个究竟,那要叫人理解胡适这位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以及他的“是”与“不是”,就有点难度了。

类似这样的“横论”、“闲笔”,在《胡适杂忆》中真是多得不可胜数——读唐教授这样的文章,既领略见地,又感悟情趣;学识、才华、智慧、妙语一盘端给你,犹如漫步在迂回曲折的溪涧之侧,汨汨奔涌中涟漪丛生,凡爱读书的朋友都会感到是一种津津有味的享受。

唐德刚教授的《胡适杂忆》的对象,自然是胡适先生,但“杂忆”确无溢美的本意,即唐教授决无把胡适“杂忆”为“完人”的意思——然而,恰恰是这样的方式,才奇迹般地写出了一个可以与之“握手寒暄,笑语谈辩”的人物,而且是一个高大可信的、值得纪念的历史人物(或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唯一没有枪杆子做后盾而思想言论能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能颠倒众生的思想家”)。通观《胡适杂忆》,作为后辈的唐教授,几乎时时在批点胡适老先生,乃至站立在中西文化历史的峰巅,或占据了沧桑巨变之后的时世高度、俯瞰剖析与评说胡适的是非功过,但给人的印象却又是一个无比真实的“当代第一人”。其中的“奥妙”真可以说是“无比奥妙”!

不言而喻,唐教授的感情因素不可不考虑,但最重要的,恐怕是唐教授始终把胡适视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杂忆”的缘故。怎样把一个拥有世纪意义(特别是文化历史意义)的人物,真正刻画成一个现实的人、一个生活着的人、一个在潮流中显现性格与精神的人,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使我想到,《胡适杂忆》所积累的经验,不仅可以给散文、给人物传记的写作提供某些启示,同时也可以给国内小说的人物塑造提供一定的借鉴——其实,无论是塑造小说中的人物,还臭刻画传记文学中的那些“确有其人”的人物,“适得其反”的教训早不是新鲜事了:你越是往高大完美英雄主义方面描写,其结果就越是不高大、不完美、不英雄主义,这既不是神差鬼使,也不是文学故意与你作对,更不是描写技艺不高的问题,说来说去还是不真实,还是与读者的生活经验不吻合。“不完美”才是“完美”之“美”呀。可们的写作者常常记不得这个道理。倘若你坚持了真实的原则,不是借着所谓“艺术真实”的幌子而背离生活的原生模样,那即便是不高大、不完美、不英雄主义,或毫不避讳地写了人物的(尤其是伟人名人的)缺点、错误,最后还是给人留下高大完美英雄主义的印象。何故?乃是合乎生活的逻辑,合乎人的情理;读者都明白,无论怎样的人,他们都是人,“金无赤金,人无完人”,哪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哪个人都可能有缺点,都可能犯一点儿错误。白璧尚且有瑕,何况人呢?人就是人,若人成了神,那便是乌托邦的幻想了。

唐德刚教授之于胡适先生的理解,自然是渗融于《胡适杂忆》的全部叙述之中,但书中依然留下了一些值得品味的段落及评语;这些段落及评语直截简洁,生动而富概括性,例如:

胡先生是一位十分可爱的老人家。他不是官僚,他更不会摆出什么大师或学者的姿态来装腔作势。他也没有“荷兰大叔”的怪脾气。他和普通人一样地有喜有怒,其喜怒的对象也不一定正确。一个人喜怒的对象如果太正确,那这个人一定不近人情,而胡先生却是最近人情的“人”。

胡适不是什么超人,更不是什么完人或圣人。这“人”字上面的一些形容词,原都是一批道学先生或性好阿谀的文人杜撰出来的。慈禧太后一个老太婆就占用了十六个字。胡适的伟大,就伟大在他的不伟大。他的真正的过人之处——至少是我这个后辈的看法一一是他对上对下从不阿谀。他说话是有高度技巧的,但是在高度技巧的范围内,他是有啥说啥!通常一个有高度清望的人,对上不阿谀易,对下不阿谀难,而胡氏却能两面做到。

胡氏的一喜一怒,也确是他的真情的流露。但是十分真诚的人,往往流于迂、傻、笨或蠢,而胡先生却是有高度智慧的真诚。他的极高度聪明的先天禀赋里,是没有迂、傻、笨、蠢的丝毫踪迹的。

同类推荐
  • 落红

    落红

    本书收入短篇小说、纪实文学、随笔等文学作品十余篇:《不如归去》、《失衡的记忆》、《产科病房》、《暮雨》等。
  • 刈麦集

    刈麦集

    四年前,我应某旅行社征稿写了第一篇游记,这第一次小小的尝试,使我感到用写作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抒发情怀不仅很奏效,而且也很有意义,然后又写了关于离开北京十年的游子生活的回忆文章,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在写作中我发现,自己不但表达能力还可以,而且记忆力也比较强,尤其是看到作家麦家的一句话:“作家就是和记忆打交道。”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既然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加之多年来在人生道路上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我决心从六十岁关键的收获季节开始收割自己人生这块土地上的庄稼,这也是书名《刈麦集》的来历。
  • 紫姻缘

    紫姻缘

    长诗取名为《紫姻缘》,是因了有百合花的满庭芬芳,也有彼岸花一丛一丛的经年绽放。有些甜蜜,明媚,有些酸苦,黯……这些暖意,或寒意,均来自于单薄日子在黯的氤氲气质里落下的斑斓美好。
  • 西南干线:襄渝铁路设计施工与建成通车

    西南干线:襄渝铁路设计施工与建成通车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蘑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 云水清清

    云水清清

    《云水清清》是一部近体诗集。书中诗歌清丽纯朴,雅俗纵逸。词句温润婉约,细腻柔情,以女性特有的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土地、对爱情深深的向往和浓浓的热爱。期间有岁月洪流带来的不可磨灭的印痕,也有生命过往里夹杂的淡淡的忧愁和透明的感伤,令读者情随文转,流连忘返。
热门推荐
  • 服务外包: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服务”

    服务外包: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服务”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服务外包的现状和特点,在总结当前国际和国内服务外包取得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战略举措。本书从服务外包的概述入手,详细介绍了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国际和国内服务外包的现状和特点、中国服务外包主要承接地、中国服务外包人力资源和投资促进,并分析总结了主要外包承接国的政策环境和经验,提出了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战略举措。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一本从宏观上加深对服务外包认识、学习和掌握服务外包、开拓发展服务外包思路的实用性图书。
  • TFBoys—唯美年华初相遇

    TFBoys—唯美年华初相遇

    “舒,从我看见你那一刻起,我就爱上了你。”说完,王俊凯便霸道地吻上了她的唇,反复地碾压,吮吸;“王源,我们分手吧!”吴瑛转过身,不让他看到她眼角的泪珠;“嫁给我吧,萱。”易烊千玺单膝跪地。“嗯。”……
  • 真情与友谊

    真情与友谊

    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欣月和天雪就阴差阳错的相遇了,她们的相遇,不仅给生活创造了太多的惊喜,同时,也让身边的人尝到了酸甜苦辣的滋味。欣月和天雪她们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经历了中学、高中、大学等时期,并拥有很高的学历,任何公司、企业想要招聘她们,而她们只想帮自己公司的忙从此,她们的命运紧紧的相连,她们将何去何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颜与怀的第三人称

    颜与怀的第三人称

    颜与怀的在第三人称所看到的,所谓的五年以来的独角戏
  • 嫡女如珠

    嫡女如珠

    从小备受欺凌的孤女柳英子穿越到六岁女童身上,终于感受到来自亲人的关怀,小日子过得潇洒快乐,可是为何总有事端找上门,一个两个美男缠上身*长大后,京都第一美人梨花落雨,楚楚可怜拉着他的衣袖哭诉,“她怎么配得上这么优秀的你!我又哪点不如她?”而他眼底没有半点波澜,嫌恶地扯出自己的衣袖,“世间女子,无人能及她半分好。”*好友问他,“平凡如她,怎就让你这般痴迷。”他满目柔情,说出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平凡是她,不凡也是她。”一个是笑容温暖宛若谪仙的皇子,一个是年少天才俊美无双的丞相,心中藏着同一位笑容明丽的女子,最后谁能执佳人手,与之共白头?
  • 穿越时空追男神

    穿越时空追男神

    正在上高二还特爱追星的谭笑,好不容易让爸爸答应给她买心仪男神演唱会的门票,开心不已的谭笑一时激动从楼梯上摔了下来,于是悲催的穿越了……她只是弄些铁矿想要铸个平底锅做生煎,居然说她私藏铁器公然造反,你以为我是红太狼吗?用平底锅当武器……夜色清冷,感慨的说了句:空虚寂寞冷。某男扔了件披风给她说:披上赶紧滚。谭笑:高冷男神太难追,各位看官可有何好的建议?在线等,挺急的……
  • 寥寥数日

    寥寥数日

    我们本就是晨风吹起的沙粒,最终还是要在落日的余晖中洒落四处。生活本就如水,平淡无奇,好在有烟有酒,还有茶。得过且过,寥寥此生,该是足矣吧?可惜啊~人家的故事太多了,以至于啊很少会有人舍得。没有见过面的朋友,愿意替我喝一杯吗?
  • 蝶钟蝶

    蝶钟蝶

    异教教女遇他,宛如毒蝶投身于毒酒,一缕毒香。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