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160800000019

第19章

鈔苦有無量相等者。約一界中。有十千名故。又經云。分別諸陰。有無量相。悉是諸苦。非是聲聞緣覺所知。

鈔略無無作四諦者。陰入皆如。無苦可捨。煩惱即菩提。無集可斷。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邊邪即中。無道可修。名無作也。

鈔一教別謂恒沙佛法者。謂詮恒沙俗諦理之佛所說教法也。

言藏識有恒沙俗諦理者。謂十梨耶九相六染五意等也。上約多分故。鈔云。別教多約俗諦。即其義也。

言道種智者。斷界外惑。歷別假觀之智也。

言正說中道者。表自義也。談事即理故。談理即事故。無不與實相相應故。

言教不偏者。揀他義也。通多約理。別多約事。故號其偏。

言一切種智者。一智一切智。遍知之智也。

言不斷而斷者。非初非中後名不斷。前中後取故名斷。故經云。不斷婬怒癡。亦不與俱。

言自然而流入者。流入中道也。

言不蹤(無前後故)不橫(非同勝也)不並(非一體故)不別(非異處也)。

鈔折至極微都無實色者。問小乘說彼極微是其實也。云何言都無實色。答若更折時。便成空現。故云都無實色。或至極微。眼不得故。云都無實也。

言體法明空者。一云體謂體性。體性本空。不須折破。如彼空華體性空故。一云體謂體達。體會了達本來空故。迷謂有體。達如空故。

言即三觀迤邐故成別教者。如觀一有情作斯三觀。先觀彼體。緣生無性。舉體常空。是故行人。恒無愛見。唯修此觀。恐沉空寂。故出此觀。次觀彼體。無性緣生。不壞相有。是故行人。恒不滯寂。唯修此觀。又多流散。復出此觀。次觀彼體。空有無二。佛性中道。是故行人。恒除邊執。化而無化。無化而化。故下疏云。月映淮流。流水不將月去。月臨潭上。萬仞不見先沉。喻菩薩常在中觀。同世遷流不漂生死。證真寂滅不沉涅槃。又肇公云。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斯亦動寂無二矣。三觀別觀故有別教起。

鈔諸仁者是身無常等者。此約生老死病四相。配之緣會。初起名生。本無今有。故無常也。老奪盛色。故無強。為疾所侵。是無力。死來壞滅。故無堅。已約麤事無常也。亦云。一期無常。速朽之法。不可信也者。此約細無常也。亦云。剎那無常。若悟無常。可得四沙門果。

鈔法華無復兼但對帶唯說圓教者。問法華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世界不牢固。如水沫泡焰。即藏教也。我等同入法性。即通教也。金色三十二。十力諸解脫。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大非小分。即別教也。何故言唯說圓教。答皆是敘昔之義。而非所取。問三草二木不同。豈非是別。答一時所生。一雨所潤故。屬圓教也。

言不斷婬怒癡。(緣生無性。故不可斷)亦不與俱。(無性緣生。故可斷可滅也)不壞於身。(十身歷然。行布成)而隨一相。(十身相作。圓融也)不滅癡愛。起於明脫者。(妄想弗煎而廊徹性空。靈鑒匪磨而頓朗萬法也)。

鈔新舊醫之喻者。彼云。譬如國王暗鈍少智。有一醫師。往復頑嚚。而王不別。厚賜捧祿。療治眾病。純以乳藥。亦復不知病起根源。雖服乳藥。復不善解。或有風病冷病熱病。一切諸病。悉教服乳。復有明醫。曉八種術。善療眾病。知諸方藥。從遠方來。即為王說種種醫方。王聞敬信。知舊癡騃。駈令出國。令眾斷乳。以種種藥。療治眾病。皆得安樂等是也。

言謂十善道者。不煞不盜不邪婬等也。

言曉八種術者。一知病體。二知病因。三知病相。四知病處。五知病時。六知病藥。七知治者。八知禁者。

言五種得戒者。善來見諦三歸八敬羯磨。言無作有作者。即表無表也。

言五部毗尼是也者。一大眾。二法藏。三一切有。四飲光。五化地。

言八背捨者。即八解脫也。

言入九次第定等者。****四無色界四及滅盡定也。

言六十二見者。一云於色蘊上。起四見。一我見。二我所見。僮僕一。瓔珞二。窟宅三也。餘四蘊上各四。故成二十。三世別開。以成六十。并本身邊二見。成六十二見。此非正說。二云。法苑有六十二見章。常見四十。斷見有七。邪見十五。須者應撿。

言十一智者。一法。二類。三苦。四集。五滅。六道。七他心。八世俗。九盡。十無生。十一如實也。

言三無漏根者。一當知。二已知。三俱知也。

鈔故法句經云等者。彼經六度。皆有其偈。布施偈云。說諸布施福。於中三事空。究竟不可得。施福如野馬。戒云。若說諸持戒。無善無威儀。戒性如虗空。持者為迷倒。忍云。若見嗔恚者。以忍為[革*(立-一+可)]鞅。知嗔等陽焰。忍亦無所忍。精進云。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定云。若學諸三昧。是動非坐禪。心隨境界流。云何名為定。般若云。森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而生種種見。一亦不為一。為欲破諸數。淺智之所聞。一見以為一。結云。若有聞斯法。常修寂滅行。知行亦寂滅。是則菩薩道。言般若無知者。無妄知也。

鈔謂三僧企耶別修六度各有滿時者。俱舍論第十八說。於三無數劫。各供養七萬。又如次供養。五六七千佛。三無數劫滿。逆次逢勝觀。然燈寶髻佛。初釋迦牟尼。釋曰。此二偈中。初偈明法供養佛數。謂初無數劫。供養七萬五千佛。第二無數劫。供養七萬六千佛。第三無數劫。供養七萬七千佛。後頌明逢何佛。言逆次者。從第三無數劫向。前以明。謂第三無數劫滿。逢勝觀佛。第二無數劫滿。逢然燈佛。第一無數劫滿。逢寶髻佛。最初發心逢釋迦牟尼佛。發誓願言。願我當作佛。一如今世尊。上明小乘定歷三祇然後成佛。未審大乘時劫云何。準下鈔云。且如娑婆方之安養。一劫名曰一日。則安樂世界。乃經三無數日爾。更方袈裟幢剎。未經歲月。況於後後。以劫為日之剎耶。是則不可以此一方類定於成佛時劫之數。二果類剎者。即於一界。即具諸界。互不相見。時劫亦殊。安知修短。故朝菌不知晦朔。況春秋耶。況於大椿之歲也。寶雲經云。善男子。菩薩不能思議如來境界。不可思量。但為淺近眾生。說三僧祇修習所得菩提。而實發心已來。不可計數。賢首釋云。不可計者。不可計數阿僧祇也。義分齊云。若依小乘。自有三人。下根者。謂諸聲聞。極疾三生漏盡得果。極遲經六十劫。中根者。謂獨覺人。極疾四生得果。極遲逕百劫。上根者。謂佛定滿三僧祇劫。此中劫數。取水火等一劫為一數。十箇一為第二數。如是展轉。至第六十。為一阿僧祇。依此以數三僧祇也。若依大乘。修行成佛。定逕三僧祇。但此劫數。不同小乘。何者。此取水火等大劫數。至百千數。此復至百千。為一俱梨。名第一數。數此俱梨復至俱梨。為第二數。如是次第。次取數等。能數至第一百。名一阿僧祇。此即十大數中第一數也。依此數。滿三僧祇。仍說百劫修相好等。智度論。破此別修相好。不許三祇之外別修。即是實教之意。然實教之意。自有二義。一定三僧祇一方化儀故。又是實佛故。起信論云。或示超地速成正覺。以為怯弱眾生故。或說我於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以為懈怠眾生故。能示如是無量方便。不可思議。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方法。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故。斯則定也。二者不定。復有二意。一為通餘雜類世界故。如勝天王說。即前樹形等是。二據佛德無限故。如寶雲經。若約別教一乘。融攝以說。如毗目仙人執善財手。時經多劫。處歷無邊故。不可以長短思之也。若顯超勝。一生頓圓。若約甚深。多劫莫窮。故云不可定執。貴在入玄。

言三十四心者。十六心中。八忍正斷三界分別煩惱。兼斷下八地俱生煩惱。於中八智。證彼所顯擇滅無為。所謂苦法智忍一。苦法智二。苦類智忍三。苦類智四。苦諦有四既爾。集滅道諦各四亦然。故有十六。非想一地九品俱生煩惱。無上可忻。世道不伏。前十六心不能斷除。別起故。九無間道斷惑。九解脫道證理。並前十六。共成三十四心。問藏教之中。說大乘故。天台不名小乘。以為順理者。清涼立作小教。豈不違耶。答天台但據所說。有大乘故。清涼却據能說。唯小乘故。且如佛說經。談外道義。不名佛教耶。彼既不隨所說。但就能說。名為佛教。此何不爾。

鈔不詮別理者。不詮法空理也。

不斷別惑者。不斷所智障也。

言一相無相者。謂一真空相。無彼虗妄想故。

言又已得故者。前藏教初對舊醫戒定慧故。創得新醫戒定慧故。可立三藏之名。通教重得。故不建號。如極善地預流果從初建號故。或前教已得藏名。後教不可重立。若重立時。即有相濫故。

言異生滅三者。三學各具無量相故。三學同以一理統之故。

言不可得空者。帶妙有之空故。

言雖說歷別等者。此意。縱圓教中。有行布義。奪歸圓融。但屬圓教。不屬別教。若爾何故次段鈔云迷其行布。謂為別教。但取圓融。以為圓教。答彼師本意。帶圓融行布。奪歸圓教。單行布義。判屬別教華嚴一經。具二行布。地前行布。帶彼圓融。判歸圓教。地上行布。不帶圓融。判歸別教故。問何故聖教更互而說。答有深所以。故賢首云。謂如三乘中。亦有說因陀羅微細等。而主伴不具。或亦說華藏世界。而不說十等。或一乘中。亦有三乘法相。謂以十眼中亦具有五眼。十通中亦有六通等。而義理皆別。此則一乘。垂於三乘。三乘參於一乘。是則兩宗交接。連綴引攝。成根欲性。令入別教一乘故。

疏未明法空名別等者。謂唯說生空狹故名別。復說法空寬故名通。

鈔良以自謙者。故周易謙卦云。謙亨君子有終。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釋曰。眾卦之內。唯彼卦而無咎。諸師立義。獨此師而無非矣。

疏二謂小乘於真如隨緣不變等者。此疏言略。具足應云。於真如隨緣不變二分義中。唯得不變。故名一分。二空之中。唯說生空所顯之理。故名為半。

鈔儒教等者。優柔弘潤。於物必濟曰儒。用之不匱。於物必通曰道。其九流七經等。前文已具。

疏既得不變一分豈名為滿者。問彼據義別立名故異。何得相從而伸其難。豈非異門難異門耶。答約義雖殊。立名不便。何者。頗有智者。呼五尺人為短長漢。望六尺人。故號其短。對四尺人。又號其長。亦就義別。不容他難者。准此所破。但破第三。何故科文云破後三。顯破第三。影兼餘二。謂此分滿之名。不立餘二。分滿之名豈成。又所對分滿二名不立。能對半滿。兩號寧存。科破後三。誠不虗矣。復有漸頓。安辨偏圓不曉等過。疏略不言。學者準知。

鈔歲次娵觜者。星名也。雅云。娵觜之口。營室東壁。四方似口。因立名也。若準陰陽。有年直月直日直時直等。此或年直月直也。

鈔前四名即衍公四宗義在立宗之初者。下文云。一因緣宗。謂薩婆多。(顯正因緣。立有緣果之性。)二假名宗。謂即經部。(破於定性。但從緣有。萬法從緣。故無定實。如鐵之堅。過火即鎔如水之濕遇寒即堅明知從緣。即無定性。假名而有)三不真宗。諸諸般若。(第二但破於性。而有其相。如會指成拳。雖無定性。非無拳相。今復破之。明性相俱空。為法空矣)四真實宗。謂法性真理佛性等教。(第三但除妄計。以顯空義。未彰妙有不空真性。今此方顯妙有之真性。又第一宗。是因緣所生法。第三宗。即我說〔即我說〕即是空。第二宗。又為是假名。第四亦是中道義。故此不敘)。

錄摘文解

真身 與法界合其體等 三江 同一法身雲 約十地身十佛 依起無礙 非情佛體 色究竟天菩薩示高大身 十地功德 若不融前義亦失經宗 十類眾 因果二分古有多說 十二部修多羅 儒夫子為主 三科三十七品 十二分 教海沖深 四辯 八音 四輪 不生滅 四諦十二支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開得多失少 出現十喻 或有國土唯說三乘 十異 四句四頓四漸俱以喻顯 會三為一 三點成伊 三僧祇修六度 三十四心 雖說歷別 衍公四宗

大宋咸淳第七(辛未)歲春中月下七日於宋朝湖州思溪法寶禪寺借得行在南山高麗教寺之祕本謹以寫留之畢。

執筆沙門辨智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一梦西湖

    一梦西湖

    古有白娘子和许仙,人妖相恋情传百世。今有呆书生与荷花,人妖羁绊另续前缘。
  • 负正得正

    负正得正

    “负负得正,正负得负”季学霸“错了啊!是正负得正!”蔺渣渣“你走了?好吧”伤心季“我........我很快回来...”蔺负心汉回来后,“合作愉快哈!”季开心“哦.....嗯合作愉快哈...”作者很懒,文笔自我感觉良好,写的不好不要在意那些细节哦⊙?⊙!
  • 厂花和修女:你这个狗奴才

    厂花和修女:你这个狗奴才

    隆武三十六年,宦官当道,扰乱朝政。芮芽在渡洋的时候一直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莫名就跟着爸爸来传教,明明自己只是一条咸鱼。当见到贺烟暝的时候,第一感觉就觉得只是个长得较为好看的……的………男人???但是妈妈从小教育她,男人都是大猪蹄子,所以芮芽便将贺烟暝归为大猪蹄子一类,但时间长了发现:并不是这样啊天主爸爸!这男人根本就是个狗奴才!
  • 我与黑暗圣女的约会

    我与黑暗圣女的约会

    魔法大陆,黑暗教会,光明教廷,我愿坠入黑暗,修炼暗黑魔法,娶黑暗圣女当老婆,覆灭光明,黑暗崛起,我就要一条路走到黑。
  • 空间之女君宫尧

    空间之女君宫尧

    且看女子如何创造一个另类的人生~“你说什么我是一个无赖”看着这个比我还无赖的女子孟云和月不知该说什么了“嘿嘿,我就喜欢你这样的”宫尧无耻的摸着孟云和月胸前的……——……“你不是说过要杀我吗?”秦司文的目光一直看着她,冷冷道“那不是误会你了么……”用脚轻轻地蹭了蹭他的大腿……
  • 爱得深一点

    爱得深一点

    “爱的深一点可以吗,就一点点”“可是孩子,越深越痛啊……”
  • 青少年成长手册——学习篇

    青少年成长手册——学习篇

    本书主要讲男女青年在交际时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主要分五部分:交际的基本常识、穿出你的酷、让友谊之树长青、异性之间如何交往、交际成功秘笈。给青年男女以借鉴,以指点,以些许的帮助,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好好生活,面向未来,可谓青春期男女孩子的百科全书。本书可读性强,集知识与学识一身,是一本较好的青春期教科书。
  • 大学动物园

    大学动物园

    大家都跟暗黑里的德鲁伊似的,在几种动物之间不段地变身。比如上学期期末,为了期末考我不得不通宵达旦当了快一个月的猫头鹰。熬夜熬得俩眼发蓝,几乎快有夜视能力了。然后假期一到家,就舒舒服服地当起了“吃饱了睡睡醒了吃”的猪,悠闲无比。可惜啊,这段闲散的日子就要结束了。其实,离开学还有段儿时间,足够继续醉生梦死一番。可犹豫再三,我还是决定现在就回学校去。可别误会,本人绝非那种对学习无限热爱离开学校一天就魂不守舍的上进分子。
  • 背包印度:一个中国女孩的冒险

    背包印度:一个中国女孩的冒险

    《背包印度:一个中国女孩的冒险》是中国女孩洪梅为爱西行,与外国男友背包印度的深度游走纪行。 印度是背包客的地狱,也是背包客的天堂,印度行就像变态辣,令人灵魂出窍,却又欲罢不能。作者用脚踏遍印度深腹,用笔和相机记录下一路的感受,汇聚成这本《走得越远,离自己越近》,给读者展示了一个神秘、丰富、滋味复杂的印度,这趟行程因为有爱相随而温暖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