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151100000073

第73章

《医贯》云:阴毒病者,肾本虚寒,或伤冷物,或感寒邪,或汗后亡阳,以致手足指甲皆青,腹中绞痛,四肢逆冷,虚汗恍惚,郑声呕吐,倦怠身痛,六脉沉微,或尺衰寸盛,或沉细而急者,四逆汤、理中汤:无脉者,通脉四逆汤;阴毒,甘草汤;脐中葱熨气海、关元,着艾炙之,乃用温和补气之药,通其内外,以复阳气。若俱不救,死症也,五日内可治,六七日不可治。然阴症而见阴候,人易知之,至于反常,则不易晓,如发热面赤烦躁,揭去衣被,饮冷脉大,误认为阳症,投寒药死者多矣。必须凭脉下药,不问浮沉大小,但指下无力,按至筋骨全无力者,必有伏阴在内,所以逼阳在外,断不可与凉药,所谓阳欲暴脱者,外显假热也。故读伤寒书而不读东垣书,则内伤不明,而杀人多矣。读丹溪书而不读薛氏书,则真阴真阳不明,而杀人亦多矣。东垣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世间内伤者多,外感者间而有之,此一间字,当作五百年间出之间,甚言其无外感也。东垣《脾胃论》与夫《内伤外感辨》,深明饥饱劳逸发热等症,俱是内伤,悉类伤寒,切戒汗下,以为内伤多,外感少,只须温补,不必发散,正气得力,始能推出寒邪。外感多而内伤少,温补中少加发散。以补中益气汤一方为主。加减出入,如内伤兼伤寒者,以本方加麻黄;兼伤风者,本方加桂枝;兼伤暑者,本方加黄连;兼伤湿者,本方加羌活。实万世无穷之利,东垣特发明阳虚发热之一门也。然世间真阴虚而发热者十之六七,亦与伤寒无异,反不及论,何哉?今之人一见发热则曰伤寒,须用发散,发散而毙,则曰先贤之治法已穷,岂知丹溪发明之外,尚有不尽之旨乎?予尝于阴虚发热者,见其人热而亦口渴烦躁,与六味地黄大剂,一服即愈。如见下部恶寒足冷,上部躁极渴甚,或欲饮而反吐,即以六味汤中加肉桂、五味,甚则加附子冷冻饮料,下咽即愈,以此活人多矣。再举伤寒口渴一症言之,邪热入于胃腑,消耗津液故渴,恐胃汁干,急下之以存津液。其次者,但云欲饮水者,不可不与,不可多与,并无治法,纵有治者,徒知以芩、连、枝、柏、麦冬、五味、花粉,甚则石膏、知母以止渴,此皆有形之水,以沃无形之火,徒使与火相争,安能滋肾中之真阴也。若以六味地黄大剂服之,其渴立愈,何至传至少阴,而成燥实坚之症乎?既成燥实坚之症,仲景不得已而以承气汤下之。此权宜之霸术,然谆谆有虚人老弱人之禁,故以大柴胡代之。陶氏以六乙顺气汤代之,岂以二汤为平易乎?代之而愈,所丧亦多矣。况不愈者十之八九哉!当时若多用六味地黄饮子,大剂服之,取效虽缓,其益无穷。况阴虚发热者,小便必少,大便必实,其上症口渴烦躁,与伤寒无异,彼之承气者,不过因亢则害,下之以承真阴之气也。今直探其真阴之源而补之,如亢旱而甘霖一施,土水皆濡,顷刻为清凉世界矣,何不可哉?!况肾水既虚矣,复经一下之后,万无可生之理,慎之,慎之!此赵氏之创论,实探本穷源之学也。

按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二症至为难辨,盖阴盛极而格阳于外,外热而内寒,阳盛极而格阴于外,外冷而内热,《经》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是也。当于小便分之,便清者,外虽燥热,而中必寒;便赤者,外虽厥冷,而内必热。再看口中燥润及舌苔浅深,盖舌为心苗,应南方火邪,在表则未生苔,邪入里,津液搏结则生苔,而滑苔白者,丹田有热,胸中有寒,邪在半表半里也。热入渐深,则燥而涩,热聚于胃矣,宜用承气、白虎。若热病口干舌黑,乃肾水行于心火,热益深而病笃矣。然亦有苔黑属寒者,必舌无亡刺,口有津液也。即小便之赤白,口中之润燥,舌苔之滑涩,亦皆因乎津液之荣枯,未足凭以遽断寒热也。故尤宜以脉之有力无力细辨之。总之,医家治者,须随机应变,活泼泼地,不可胶执一方,不可泥滞一药,不必以药治病,惟以药治脉可也。古今气运不同,旧方新病,何能符合?只可读其书,广其义,考其方,得其理,潜心默究,自得其神,即罗氏譬之折旧料而改新房,备必工稳耳。

外感头痛,常常而痛,痛犹外束也。内伤头痛,时作时止,痛犹内胀也。此由血虚,而虚火冲入泥丸宫也。内伤手心热,手背不热,外感手背热,手心不热。

治阴症以救阳为主,治伤寒以救阴为主。然伤寒纵有阳虚当治,必看其人血肉充盈,而阴分可受阳药者,方可回阳。若面黧舌黑,身如枯柴,一团邪火内燔者,则阴已先尽焉。敢回阳益劫其阴耶!《伤寒论》曰:阴症得阳脉者,生;阳症得阴脉者,死。人皆奉其言,未知绎其义,夫正虚邪旺,久而不痊,但与补正,则邪自除,此必见虚衰之阴脉也。正气实者,多见阳脉,正气虚者,多见阴脉。症之阳者,假实也。脉之阴者,真虚也。陈氏曰:凡察阴症,不论热与不热,惟凭脉用药,百无一失。不论脉之浮沉大小,但重按无力便是伏阴,忌用凉剂,犯之必死。然则沉小者,人果知为阴脉,不知浮大者,亦有阴脉也。凡内伤心气者,脉皆无力,不可不辨。是知诸病,千变万化,只虚实二字尽之,不独伤寒一症也。盖一实一虚,邪正相为胜负,正胜则愈,邪胜则死。正气实者,即感大邪,其病亦轻。正气虚者,即感微邪,其病亦甚。故凡气实而病者,但去其邪。攻之无难;挟虚而病者,不补其虚,邪何能退?奈有伤寒无补法之语,以致虚症伤寒,固执束手待毙,良可叹也!独不观仲景为伤寒之祖,立三百九十六法,脉症之虚寒者,一百有余,定一百十三方,用参者三十,用桂附者五十余,即东垣、丹溪、节庵,亦有补中益气,回阳返本,温经益元等汤,未尝不补也,孰谓伤寒无补法耶?况今人挟虚患伤寒者,十尝六七,虚症类伤寒者,十尝八九,每出此语为误,虚而不补,且复攻之,危亡立待,殊不知发散而汗不出者,津液枯槁,阴气不能外达也。人知汗属于阳,升阳可以解表,不知汗生于阴,滋水即所以发汗也。清解而热不退者,阳无阴敛,阴不足也。人但知寒凉可以去热,不知养阴即所以退阳也。元阳中虚以致阴寒内袭者,壮元阳即所以散外寒也。脾胃正虚,而元阳不能藏纳,以致余热潮热不已者,补脾胃即所以敛浮阳也,要知正气不足,则邪气有余,正不胜邪,邪必不解,正气一壮,邪无容地,不散表而表自解,不攻邪而邪自退,今人不论虚实,一见发热等症,便以攻邪为主,邪气未去而正气受伤,此皆一言之祸也。自仲景以来,名贤代起,立言不患不详,患其多而惑也。陶节庵曰:得其要领,易于拾芥,脉证与理而已。求之多歧,则支离繁碎,如涉海问津矣。脉证者,表里阴阳虚实寒热也。理者,知其常通其变也。多歧者,蔓衍之方书也。

夫秋冬伤寒,真伤寒也。春夏伤寒,寒疫也。与受久而后发之温病、热病,自是两途,岂可同治?且人惟知有外伤寒,而不知有内伤寒,即讹作房劳阴症,非也。凡冷物伤中而得,便是内伤阴症,不独房劳然也。房劳未常不病,阳症头痛发热者,但不可轻用凉药耳。若以曾犯房劳,便为阴症,必用温药。若以并无房事,便为阳症,必用凉药,不据脉而惟问候,则杀人多矣。故曰阳症多得之于风寒暑湿,邪生于太阳,外入者也。阴症多得之于饮食起居七情,邪生于少阴内起者也。伤寒内伤者,十居八九,救里解表,霄壤不同,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可不辨乎?合而言之,真知其为阳虚也,则用补中益气汤;真知其为阳虚直中也,则用附子理中汤;真知其为阴虚也,则用六味肾气汤;真知其为阴虚无火也,则用八味肾气汤。其间有似阴似阳之假症也,则用寒因热用之法从之,不可少误,惟以补正为主,不必攻邪,正气得力,自然推出寒邪,汗出而愈。攻之一字,仁人之所恶也,百战百胜战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曰善战者,服上刑。

有元气素弱,****过度,腠理疏豁,寒邪乘虚而直入于三阴之经,故曰:阴症初起,乃不见热症之暴病也。若不即治,反逼虚阳上攻,而见面赤烦躁等热症,名阴盛格阳,一名阴极似阳,其躁时欲坐卧于泥水井中,口虽烦渴,不欲饮水,如脉洪数无力者,是阴虚而假阳上乘也,八味地黄汤加牛膝、五味子主之。六脉沉微无力者,阳虚之真象也,参、术、附、桂之类主之。有病本属阳,未传入里,误服凉药,过饮冷水变为阴症,或过食冷物,或食物后复饮冷水,变为食阴之病者,皆当从阴治,但重在温中,故止用炙草、术、附、姜、桂,而不用地、茱、桂、附也。若脉虽无力,外症身热,自汗体倦,手足心热,忽时作寒,口不知味,出言懒怯者,此属内伤元气,自当补中,如人参养荣汤,或补中益气汤,不必用峻补及桂、附大热之药也。然人之有生者,惟赖一阳气也。凡亡阳六脉沉微者,则元阳欲脱,命悬如缕,即峻加补益,无如草木之性,亦必假人正气以发生。若人本气不固,药力从何鼓舞,势如脱空填补,故少旺复虚,虚复峻补,药力一过,势复虚嬴,惟宜细心详察,阴长救阳,阳长救阴,接续勿间,不可少偏,不可少缓,务使阳先生而阴后长,勿使阴气胜而阳乃亡,七日五脏传遍,半月节令一交,则真气借此发生,根固方无暴脱。然脱症惟以救阳为重者,盖人阳气一分不尽,则不死,故阳为生长之机。若以补阴,****难长,徒使亡阳也,况命火安于位者,百病不生。凡诸疾之作者,皆由真火离于位也。是以治者,百病虽殊,可不保重此火,以为去病之基耶!(张)陈管见,明者达之。

凡七分外感,三分内伤,则治外感药中,宜用缓剂小剂,及姜枣和中为引,则无大动正气之患。若六分内伤,三分外感,则用药全以内伤为主,略加表药一味,或热服以助药势,则邪自散,盖中虚之人,稍有外感,即能致病。非若壮者之人,必邪气重盛,方能发病也。况外感微邪,止犯气厘清道,并不传经,犯内故无重汗重下之法。惟调和荣卫,则邪自解于表,调和谷气,则元自复于中。若妄攻绝食,益虚其虚,愈增其困矣。

温病郁病论

《医贯》曰:冬时严寒,杀厉之气,触冒之而实时病者,乃名伤寒。不即发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既变为温,则不得复言其为寒,不恶寒而渴者是也。其麻黄、桂枝为即病之伤寒而设,与温热何与?受病之原虽同,所发之时则异,仲景治之,当别有方,缘皆遗失而无征,是以各家议论纷纷,至今未明也。然则欲治温病者,当如何?予有一法,请申而明之。《经》曰:不恶寒而渴者是也。不恶寒则知其表无寒邪矣,曰渴,则知肾水干枯矣。盖缘其人素有火者,冬时触冒寒气,虽伤而亦不甚,惟其有火在内,寒亦不能深入,所以下即发。而寒气伏藏于肌肤,自冬至三四月,历时既久,火为寒郁于中亦久,将肾水熬煎枯竭,盖甲木,阳木也。藉癸水而生,肾水既枯,至此时强木旺,无以为发生滋润之本,故发热而渴,非有所感冒也。海藏谓:新邪唤出旧邪,亦非也。若复有所感冒,又当恶寒矣,予以六味地黄滋其水,以柴胡辛凉之药舒其木郁,随手而应,此方活人者多矣,又因此而推展之。凡冬时伤寒者,亦是郁火症,其人无火,则为直中矣。惟其有火,故由皮毛而肌肉,肌肉而脏腑,今人皆日乃寒邪传热,寒变为热,既曰寒邪,何故入内而反为热?又何为而能变热耶?不知即是本身中之火,为寒所郁而不得泄,一步反归一步,日久则纯热而无寒矣。所以用三黄解毒,解其火也。升麻、葛根,即火郁发之也。三承气,即土郁则夺之,小柴胡汤,木郁达之也。此理甚简而易,只多了传经六经诸语,支离多歧。谓凡症有发热者,旨有头疼项强,目痛鼻干,胁痛口苦等症,何必拘为伤寒局?伤寒方以治之也。予于冬月正伤寒,独麻黄、桂枝二方,作寒郁治,其余俱不恶寒者,作郁火治,此赵氏之创论也。闻之者,孰不骇然。及阅虞天民《至人传》曰:传经伤寒是郁病,及考之《内经》,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歧伯曰:寒气外凝,内郁之理,腠理坚致,玄府闭密,则气不宣通,湿气内结,中外相薄,寒盛热生,故人伤于寒,转而为热,汗之则愈,则外凝内郁之理可知矣。观此则伤寒为郁火也。明矣。

同类推荐
  • 送清敬闍黎归浙西

    送清敬闍黎归浙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唐国史补

    唐国史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佛说阿耨颰经

    佛说阿耨颰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南楚新闻

    南楚新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江苏省通志稿司法志

    江苏省通志稿司法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世界构建猜想

    世界构建猜想

    阅读此作品需要极强的脑补能力,如果你觉得此书不好看,不要怀疑自己,它就是不好看……
  • 玄天争霸

    玄天争霸

    世态炎凉,弱肉强食!儿立十方之龄,怎奈家运不济,生母遭神所掠,父更枉死。心中悲痛!实力?多么渴望,多么期待。有你便可护住一切,保护至亲之人,守护挚爱之情。来吧,管你是神是圣,我照样倒转乾坤,灭杀你!
  • 巨峰谷

    巨峰谷

    星辰心里一动:不是曾经在一本黑色的无名册子上瞧见过一种据说可以令生命永远延续的灌顶大法吗?为何不试一试呢?浮起欣慰的笑容,星辰身体发出像太阳一样的剧烈光芒,然后缓缓后倾,当众人受不了闭上眼时,他无声无息的滚落身后的血池。无名岛,断崖之上,只余风的呜咽……(本故事及人物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切勿模仿。)
  • 一龙三凤

    一龙三凤

    一百年前大魔神幽都王得到上古奇书《裂天决》,修成裂天决后为求突破飞升一路踏着无数强者的尸骸大杀四方血流成河,直至遇上了武林神话中的人物金灵神尊,双方大战打的山河崩碎,整片山林都不复存在了。此役过后双方都没有再出现过了。多年后一个布衣少年从一片山林中走出谱写着江湖的传奇。
  • 莲心花葬录

    莲心花葬录

    他期待,跳出这世界,找到他的至亲;他期待,跳出这个轮回,寻回他的至爱。如何补全天漏,用莲花作心,应末世之劫?等到有一天,万花为他齐葬,他是否能够找到与寻回?
  • 王源,未说出口的我爱你

    王源,未说出口的我爱你

    八年前,她父母遭遇车祸,双双去世,只留她一人在世间孤苦无依。八年后,她遭遇车祸,绝非偶然?医院里消毒水的味道,一个男孩趴在床前,紧紧地握着她的手,静静地守着她。沈梦溪,你不是说要陪我一辈子吗?怎能如此狠心留我一人?小虐怡情,大虐伤身。。。
  • 武天帝

    武天帝

    武,止戈为武。武是一种停止干戈消停战事的手段,也是一种强壮自身的技艺,更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
  • 仙道争流

    仙道争流

    一叶障天地,一叶障山海。是一叶障目,还是一叶障人心。大道争锋,各走一边,且看仙道争流。
  • 神龙霸天决

    神龙霸天决

    黑夜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降临的,黑云阴沉的遮住天空。一股不知名的风,阴冷吹过,令街边一盏昏暗的路灯吱啦吱啦的左右摇摆。抬眼看去,似乎昏暗的路灯下,未被灯光照射的地方外好似潜伏的一只恐怖吓人的幽鬼,正注视着远处的猎物。
  • 儒道

    儒道

    【起点第一编辑组签约作品】云乱衡州惊画角,平地妖魔啸。看磊落书生,百炼灵心,正气修儒道。钟情只是相逢笑,一世魂牵绕。天道却悠悠,且伴红颜,归去天涯老。※※※中土文明渊薮,三教并立,而儒者为尊。多闻佛、道修行,有道法神通,为何独儒家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修佛修舍利,修道修元神,那若修儒呢?有少年书生凌云翰,惊才绝艳,冰心一片,无意间修习到儒门特异法门,卷入正邪纷争。几经艰难困苦,竟修成儒家“九窍灵心”,消解上古神魔遗祸……———————————————————《儒道》书友交流群:57145951,欢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