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124600000027

第27章 找到自己成大事之本

如果没有太平天国,如果没有募勇练兵,曾国藩充其量只能做个默默无闻的高官和学识渊博的学者。但是历史给了他成就更大功业的机会——练兵、统军。曾国藩以常人不曾具备的决断能力找到了自己成大事的根本出路。

(1)从意外办理团练起家

曾国藩于1853年1月2日(咸丰二年十二月十三日)接到寄谕,令其协同巡抚办理湖南团练,镇压农民反抗。当时,他刚在两个月前将母亲的棺柩厝置于居室之后,还没来得及举行葬礼。接到这个谕旨,不由使他左右为难起来。对地主阶级来说,镇压这些在太平天国革命鼓舞下即将起来造反的群众,尽快恢复封建秩序,不能说不是当务之急。既有如此机会,何不出手一试?从这方面想,曾国藩觉得是应该出山的。但想到另一方面,又使曾国藩感到难于成事,顾虑甚深。他一怕丁忧期间出来任事受人讥笑;二怕在自己家乡办理地方事务,多有不便。不过这还都是次要的,更为主要的是,他痛恨统治阶级当权者的腐败无能和一般地主士绅的软弱散漫,担心难以同这些人合作。倘若事事掣肘,处处荆棘,则自己无望成功,有缘受过。与其将来自遗后悔,不如现在就深居不出。想到这些,又使曾国藩神气沮丧,裹足不前,遂具疏辞谢,陈请终制,准备交张亮基代发。不料就在这时忽然接张亮基的来信,惊闻太平军攻克武汉的消息,曾国藩的心立刻紧缩起来,深恐太平军一旦反攻过来,巢穴不保,安身无处。因而心为所动,感到深居山林,亦非乱世良策,又对自己的决定踌躇起来。恰在此时,郭嵩焘受张亮基之托,连夜赶到曾家,敦劝曾国藩出山。郭嵩焘对曾国藩说,你“本有澄清天下之志,今不乘时而出,拘于古礼,何益于君父?且墨絰从戎,古之制也”。这些话正中曾国藩的下怀,只是难于改口。于是郭嵩焘又去动员曾国藩的父亲,曾鳞书亦同意郭的看法,怂恿曾国藩出办团练。这样,曾国藩既有保全桑梓的名号,又有父命可秉承,就不怕别人疑其用心,讥其不孝了。因而破釜沉舟决意出山。后来,他在给江忠源的信中解释自己的这一思想变化说,“大局糜烂至此,不欲复执守制不出之初心,能尽一分力必须拼命效此一分,成败利钝,付之不问”,这些话是基本符合他的实际情况的。这也说明,他在乡居的几个月中,思想又深化了一步。他之所以把问题看得那么难,就是因为他对问题想得比当时的一般人深透得多,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决不是小修小补所能奏效的,因而,不干则已,干必从头做起,放手大干。曾国藩就是带着这种拼命直前,不顾一切的情绪投入对农民阶级和内部反对派的斗争的。1853年1月25日,曾国藩和郭嵩焘一起从家乡动身前往长沙。途经湘乡县城时,又特意会见了朱孙诒、罗泽南、刘蓉、王鑫等人。他们刚接到湖南巡抚张亮基征调湘乡练勇一千人赴省守卫的扎饬,便与曾国藩一同启程,1月30日赶到长沙。这些人也就成为曾国藩办理团练、训练湘军的最初班底。

(2)打造一支可以倚仗的铁军

太平军离开湖南后,湖南原有驻军大部分跟向荣一起尾追而去,因而造成湖南省城长沙和全省各地兵力空虚的局面。对于这种状况,曾国藩深感忧虑,一方面害怕太平军重新打回来,攻打长沙,本省无力防守;一方面又怕群众起来造反,省城与各县无兵可派。针对上述情况,曾国藩采取了三种对策。曾国藩认为,对付集中而强大的太平军,必须有一支凶悍敢战的军队。有了它,太平军返回湖南,可以据城抵抗,守卫“桑梓”;太平军不来湖南,则可以出省作战,主动进攻。而这支军队的来源,不外两个途径,一是从外省调拨,一是自己募勇训练。从当时情况看,第一种办法是行不通的。各省既已自顾不暇,何有兵力支援别省?况且,即使费尽气力拼凑一些,也不一定顶用。因而,最好的办法还是集勇训练,自己解决。湖南巡抚张亮基早已想到了这一点,并且在此之前已札调湖南一些府、县的练勇来省城助守。曾国藩带领湘乡练勇赶到长沙时,各县练勇也陆续赶到,其中主要有新宁县的楚勇、辰州府的辰勇、宝庆府的宝勇、浏阳县的浏勇、泸溪县的泸溪勇等。曾国藩还就如何办理团练和集训练勇的问题与张亮基进行过讨论。曾国藩认为,“团练保卫乡里,法由本团醵金养之,不饷于官,缓急终不可恃。”因而提出将所调各县练勇改为募勇,训练成军,用以对抗太平军和镇压本省各地会党活动。张亮基同意了曾国藩的意见,遂将调集省城的各县团练武装改为官勇,由湖南巡抚和团练大臣负责指挥,发粮饷。当时曾国藩称湖南官勇为“大团”。他到达省城的第二天就在征得张亮基的同意后,发出了他早已拟好的奏折。曾国藩在奏折中说,太平军既破武昌,就有重回湖南的可能,长沙为省城重地,不能不严加防守。现在湖南兵力空虚,长沙防御薄弱,而邻近各省又无兵可调,因于湖南省城立一大团,就各县曾经训练之乡民,择其壮健而朴实者招募来省。1853年1月曾国藩初到长沙时,张亮基所调各县练勇除湘勇外,还有楚勇、浏勇、泸溪勇、辰勇、宝勇等,其后楚勇、泸溪勇均在张亮基调任署理湖广总督时全部带走,辰勇、宝勇交由塔齐布教练,实际上由曾国藩直接训练的只有湘勇。曾国藩最初带往长沙的湘勇只有一千零八十人,分为三营,中营由罗泽南管带,左营由王鑫管带,右营由邹寿章管带。1853年夏湘勇已增募至八营两千七百人,罗泽南率领三营一千人赴援江西,王鑫率一营前往衡山、桂东、兴宁一带镇压会党,邹寿章率一营去浏阳守卡,防止太平军由江西进入湖南。这样,曾国藩身边便只有新募的新化勇三营一千多人了。于是,他便对这批新勇进行严格训练。曾国藩对付个别群众和小股会党反抗活动的政策是“就地正法”。其具体办法是令各地团练头子直接捕杀和捆送形迹可疑、眉眼不顺之人,或批令各县就地处决,或送往省城交他讯办。当时政局动荡,天下大乱,一般地主富户都不敢公开同贫民、会党作对,各地肯于出面办理团练的,多是为恶一方的土豪劣绅。他们平时武断乡曲,鱼肉百姓,一旦办起团练,就更是无法无天,成为当地的土皇帝,他为了迅速地把各地农民的反抗活动镇压下去,就大张绅权,积极扶植这帮反动派,用以对付贫苦农民和会党群众。

(3)在排挤和讥讽中求发展

曾国藩练勇,除每日进行军事训练外,还规定三、八两日进行政治训练,其具体办法是由曾国藩亲自对兵勇训话,重点是纪律教育和为人处世之道。从1853年5月起,又通过塔齐布传令营兵会操,并与练勇一起听取政治训话,虽盛夏亦无一日之间断。绿营将骄兵惰,一向蔑视团练,轻视文官。在他们看来,曾国藩以团练大臣令他们与练勇会操,简直是一种污辱。结果,令出之后,惟塔齐布独领所部前往,其余驻长沙各营,不仅拒绝会操,还指责塔齐布谄事曾国藩,群起而攻之。曾国藩闻之,遂以平日惰于操练、战时临阵退避为由参劾德清。德清不服,前赴湖南提督鲍起豹处诉冤,并反控曾国藩六月操兵为虐士,塔齐布与练勇会操为破坏营制。鲍起豹遂扬言,盛夏操兵乃虐待军士,敢有违令操演者军棍从事。塔齐布闻之畏惧,从此再不敢领营兵前去会操,湖南司道官员见此情景心中暗喜,以为是对好事者应有的惩戒。在这种气氛下,绿营兵就更加气焰嚣张,肆无忌惮。不久,鲍起豹的提标兵(又称永顺兵)与塔齐布统带的辰勇因赌博发生斗殴,提标兵鸣号列队,准备讨伐辰勇。曾国藩欲杀一儆百,稍抑绿营兵这种怯于战阵而勇于私斗的风气,遂移咨提督,指名索捕肇事士卒。鲍起豹非常气愤,故意大肆张扬,公然将肇事者捆送曾国藩公馆。提标兵群情汹汹,散满街市,先去围攻塔齐布,毁其居室,塔齐布匿于草中幸免丧命。接着,又于当晚冲进曾国藩的团练大臣公馆,枪伤随身亲兵,几乎将他击中。曾狼狈万状,只得向骆秉章求援。曾国藩的公馆就设在湖南巡抚衙门的射圃内,中间仅一墙相隔,事情闹到这般地步,近在咫尺的骆秉章竟装聋作哑,坐观事态的发展,直待曾国藩前去打门,方才故作惊讶,出面解围。骆秉章一到便给肇事者亲自松绑,并向其赔礼道歉,而对备受屈辱的曾国藩却无一语相慰。事过之后,骆秉章对永顺兵和鲍起豹亦无追究弹劾之词,永顺兵事件遂不了了之。

(4)以统一的标准、严格的要求募兵求将

经过多次打击和挫折,曾国藩愈益感到绿营兵的腐败不可用,从而更加坚定了另起炉灶、重建新军的决心。曾国藩募兵求将时,他所要求的兵是:须择技艺烂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而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他在上皇帝奏疏中也曾说过:山僻之民多犷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游惰之习,乡村多朴拙之夫,善用兵者,常好用山乡之卒,而不好用城市近水之人。所以曾国藩在初募湘军时,每天坐在招募处,看到黑脚杆而又不好说话的乡下人,便连声说“好、好”,表示可以选上;如果看到近城市的人,或好说话的人,则“唔、唔”两下,表示不可选上。因此湘军士兵,几乎无一不是黑脚杆的农民。这些朴实的农民,既能吃苦耐劳,又能忠勇,一上战场,则父死子代,兄仆弟继,义无反顾。有兵如此,怎么会不打胜仗呢?选兵如此,曾国藩对于带兵官的选择,自然是更加慎重了。他选将的标准有四: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逐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四者似过于求全,而苟缺其一,则万不可以带勇。带勇须智深勇沉之士,文经武纬之才!另方面,曾国藩还有一个选将标准,就是不用喜欢爱说话的人。他说:将领之浮滑者,一遇危险之际,其神情之飞动,足以摇动军心,其言语之圆滑,足以淆乱是非,故湘军历来不喜善说话之将。在训练上,曾国藩仿戚继光治兵成法,逐日训练,阵法技击,无不演习,至少操练两个月。凡体弱者,艺低者,油滑者,都陆续淘汰。最重要的还是精神训练。曾国藩说:“恐民心一去,不可挽回,誓欲练成一旅,秋毫无犯,以挽民心而塞民口,每适三八操演,集诸勇而教之,反复开说至千百语,但令其无扰百姓。自四月以后,间令塔将传唤营官,一同操演,亦不过令弁委前来,听我教语。每次与诸弁兵讲说至一时数刻之久,虽不敢云说法点顽石之头,亦诚欲以苦口滴杜鹃之血。练者其名,训者其实,听者甚逸,讲者甚劳。今各弁固在,具有天良,可复按而一一询也。国藩之为此,盖欲感动一二,冀其不扰百姓,以雪兵勇不如贼匪之耻,而稍变武弁漫无纪律之态。”(《与张石卿制军书》)曾国藩选择营官非常注意他的精神品行。他说:欲练乡勇万人,概求吾党质直晓军事之君子将之,以忠义之气为主,而辅之以训练之勤,相激相,而后可以言战也。(《致江氓樵书》)只有精神还不够,还要有物质的条件,曾国藩在起始办团练的时候就规定口粮:操演日给予一钱;出征本省“土匪”,每日一钱四分;征外省“粤匪”,每日一钱五分。队长哨长以次而加。养伤银上等三十,中等二十,下等十两。阵亡恤银六十两。比绿营的饷银差不多加了一倍。由于曾国藩带兵简直是以父兄教导子弟一般地诚信感孚,恩礼有加,湘军士兵,自然亦视长官如父兄,充分做到了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精神。

(5)变“兵为国有”为“兵为将有”

曾国藩的湘军士气民心较为高旺,这是他以儒家的精神教育灌输后所发生的效果。其他各省,虽然也办团练,也募乡兵,但因他们并不知道注重教育与训练,而长官与士兵之间又缺乏亲爱精诚的感情基础,所以终归仍是无用的赘疣而已。明了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当可知道,湘军之成功,应归于曾国藩的“精诚感召”与“正确领导”。后人推崇他军事学方面的修养,亦即是由此而来的。曾国藩除了以儒家精神选兵、练兵外,还从组织上保证了湘军的稳定性与战斗力。他摒弃了以往绿营军的世袭兵制,改以募兵制,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需要随时增减或裁撤部队。同时,将“兵为国有”变为“兵为将有”。为了加强对士兵的控制和湘军内部的团结,曾国藩又在两个方面作出了努力:一是加强各级军官的权力,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士兵绝对服从军官;一是募勇的地域原则和私人情谊至上的原则。曾国藩规定,湘军的招募、统领由大帅挑选,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官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官挑选,士兵由什长挑选。这样,士卒由私人关系转相招引,军官则凭个人好恶任免,官与官之间也靠同乡、同事、师生、朋友等私人感情相维系,遂形成湘军各树一帜,各护其长的风气,久而久之,逐渐变成一支军阀武装。

(6)根据情势以厚饷养兵

曾国藩认为,绿营兵所以缺乏训练,战斗力甚低,一是差役太重,一是兵饷太低。湘军饷章对弁兵薪饷的规定是相当优厚的,尤其是营官和统领,连曾国藩都不能不承认“章程本过于丰厚”。统计其各项收入,营官每月为二百六十两,分统、统领带兵三千以上者三百九十两,五千以上者五百二十两,万人以上者六百五十两。故王闿运说:“将五百人则岁入三千,统万人岁入六万金,尤廉将也。”湘军将领除多隆阿一人外,“人人足于财,十万以上赀殆百数”。于是,“将士愈饶乐,争求从军。”这样,固然调动了湖南农民,尤其绅士、文生的从军积极性,但同时也为日后筹饷带来困难。为解决这个矛盾,湘军采取发半饷的办法,一般只发五成饷,欠饷数月以至半年,成为普遍现象,久而久之,形成风气,士兵亦习以为常。为防止士兵离营,甚至有意拖欠军饷,或扣下大部分饷银存入公所,等士卒遣散或假归时进行核算,酌发部分现银以充川资,其余部分由粮台发一印票,至湖南后路粮台付清。若士兵擅自离营,欠饷、存饷即被没收,不再发给。这样,士兵苦无川资,又恋于饷银,也就不会轻易离营了。同时,士兵一旦假归或遣散回家,就能领到一大笔银两,对未曾应募入伍的人也可以产生巨大的诱惑力。这样,曾国藩就达到了一箭三雕的目的:既减轻了筹饷的困难,又防止了士兵的逃跑,还能引诱大批农民和书生踊跃应募。

(7)练成了陆师水师两大主力

湘军分为水陆两部。陆师的建立最早应从1853年算起。这年夏天,曾国藩同江忠源商定练勇万人的计划,初步确定了湘军的规模。曾国藩打算编练成军之后,概交江忠源指挥,以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军事资本。这年秋天,又奉创办水师之命,遂改原定集练陆师万人的计划为水陆各五千人,营制亦改为每营五百人。然而,这时湘军陆师的实际人数已大大超过五千人,因而不得不对现有各营进行缩编。曾国藩提出,邹寿章、周凤山、储玫躬、新化勇各为一营五百人不变,塔齐布、罗泽南各将两营七百人缩编为一营五百人,王鑫六营约二千二百人缩编为三营一千五百人,其余遣散。王鑫不服,认为这是曾国藩借故打击自己,并诉之于骆秉章。骆秉章认为王鑫所募新勇可用,无须遣散。从此,王鑫率营脱离曾国藩,投靠骆秉章的门下。又因罗泽南年岁(四十六岁)较大,不愿再次远征,而湘南地区仍有天地会的活动,亦须留有一定兵力,遂将罗泽南部湘军留驻衡州。这样,随同曾国藩出征的陆师就仅有六营三千人了。恰在这时,平江知县林源恩投书曾国藩,愿充一营官。曾国藩令其募平江勇五百,编为一营。另外,又令朱孙诒、邹世琦、杨名声各募一营,凑成十营五千人之数,使湘军陆师初具规模。湘军水师的筹建晚于陆师,它是在曾国藩移驻衡州后开始的。清朝绿营水师分为外海和内江两部分,外海水师驻广东、福建沿海,内江水师驻长江沿岸各要隘。至咸丰初年,外海水师尚存,而内江水师久已废弛。两湖三江皆无炮无船。偶有少数炮船,亦不过在民船上装炮而已,实不能作战。自1852年12月太平军在益阳、岳州得民船万只,建立水师之后,千船百舸,蔽江而下,千里长江完全控制在太平军手中。

1853年太平军围攻南昌之初,曾有个名叫黄经的御史上奏清廷,请饬湖南、湖北、四川造船练兵,从水上攻击太平军。咸丰皇帝遂批令两湖、四川照奏执行。命令发到湖南后,骆秉章甚感为难,便以力所不及为由将其搁置起来,不予照办。及至郭嵩焘赴援南昌,见太平军驻兵船上,进退自如,往来迅速,感到欲与太平军争雄,必先建水师,夺回舟楫之利,遂向江忠源提出筹建炮船的建议。江忠源对此极为重视,马上上奏清廷,请饬两湖、四川造船,并由广东购洋炮千尊,以装备炮船,兴建水师。清廷依议,这年9月再次命令两湖、四川制造战船,并令广东购洋炮五百尊交湖广、四川,安置船上,顺流而下,与下游水师夹击太平军。命令传到湖南后,曾国藩便与骆秉章商定,以筹建水师自任,这是湘军筹建水师之始。开始一个阶段,既缺资金,又无人才,甚至连适合造船的木材也找不到,只好购买钓钩、小之类民船加工改造,暂充炮船。这年11月清廷令曾国藩赴援湖北,曾以水勇未练,炮船不齐,予以拒绝,并乘机奏请提取存放长沙的广东解往江南大营的饷银四万两,以为购炮造船的经费。曾国藩得到这批银子后,造船的速度便大大加快了。由于湖南无人懂得炮船船式,工匠亦不会造船技术,曾国藩在造船过程中曾遇到很大困难。最初制造大筏以压风浪,后又仿端午竞渡之舟制造战船,结果均告失败。后来得岳州水师守备成名标及广西候补同知褚汝航,两人到过广东,见过广东水师的战船。他们告诉曾国藩:广东水师有拖罟、长龙、快蟹等战船,那才是真正可以作战的船只。于是曾国藩在衡州、湘潭分设船厂两座,委派成、褚二人为监督,依照广东式样,打造战船。又采纳黄冕的建议:添造小战船一种,名叫“舢板”,以供搜索港汊之用。自咸丰三年冬到次年春初,湘军水师编组完成。计水兵五千人,分为十营,每营五百人,拥有快蟹四十艘,长龙五十艘,舢板一百五十艘。另有拖罟大船一艘,作为大帅坐船。又买钓钩船一百二十艘,配上大炮五百尊,改为炮船。又雇用民船一百余条,装载军需辎重。这支水军,七拼八凑总算告成。现在看来,未免幼稚可笑;但在当时,这已是中国历史上最“现代化”的精锐“海军”了。水师十营,以褚汝航为总统;陆师也是十营,五千余人,以塔齐布为先锋。合计水陆士兵,约一万七千余人。这时候的曾国藩,俨然已是独当一面的军事统帅了。

如果没有太平军横扫天下,逼得清帝手忙脚乱,曾国藩作为一介书生,可能最终会作为一位大学问家名世,仕途再畅,也不会立下为后人仰羡的丰功伟业。但是乱世之中,为什么只有曾氏能抓住机会,成就一世英名呢?应该说这首先要归功于他对世事的洞察,对局势的把握和常人难及的统驭之才。当时咸丰的谕旨不过是让他“帮办团练”,而他却抓住这个机会,练成了一支善战之师,我们不能不说,曾国藩的成就是“练”出来的,这个“练”的过程,就是他抓住机会的过程。

同类推荐
  • 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智慧

    千百年来,孔子的智慧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智者,就是在今日,也有着其无可比拟的现实价值。当今社会,人们过度追求金钱、物质及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心灵孤寂、人格分裂,在这种情况下,有识之士想到了孔子的智慧。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的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 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

    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

    本书作者秉持其“创化论”观点,描述了在“生命冲力”推动之下的宇宙的产生、生物的出现、物种的分化直至道德与宗教最终产生的过程。
  • 易经(中华国学经典)

    易经(中华国学经典)

    本书为国学经典,荟萃中华文化精髓,弘扬中华精神文明。轻松阅读国学经典读本,开启智慧,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学会做人。
  • 谭嗣同哲学思想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谭嗣同哲学思想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本书利用经典诠释学、哲学、文化人类学、比较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审视、反思谭嗣同的哲学思想;通过对谭嗣同所关注的哲学问题的具体解读以及与其他人的比较分析,对谭嗣同仁学视域下的以太观、三纲观、平等观和孔学观视域下的诸子观、经典观等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力图全方位、多维度地呈现和还原谭嗣同的哲学思想。
  • 爱智之思:西方哲学的趣谈与启迪

    爱智之思:西方哲学的趣谈与启迪

    本书是西方哲学的通俗读物。与现代社会流行的此类专著、教科书不同,它不是全面系统地介绍西方哲学家的哲学理论观点,而是挑选出其中某些哲学问题、命题或名言进行论述与分析。为此本书遵循三个原则:第一“趣味性”。既然此书为“趣谈”,就必须从西方哲学中挑选出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的哲学问题、命题或名言,使读者见到此题目就能够吸引他,并迫不及待要去读它。第二“哲理性”。既然是西方哲学的读物,当然不能离开哲理性这条主线,尽管不是全面论述西方哲学家的理论观点,但无论写那方面的问题、命题或名言,都是从一个侧面、一个视角反映哲学家思想,而且应该从中揭示出其深刻的哲理性的内涵。第三“启发性”。就是让读者读后不仅增长了哲学知识,而且无论在看问题上还是在思想方法上得到一些启示、帮助与提高。
热门推荐
  • 易世记之青鸾

    易世记之青鸾

    那一日,九天玄母娘娘别了蟠桃盛会,携座下弟子青鸾,行至东海之滨,见下界纷扰,命青鸾察看。那青鸾化作一只青鸟,来到金陵,只见金陵皇宫已一片火海…….
  • 我的七仙女

    我的七仙女

    听说集齐七龙珠可以召唤神龙,但你有没有听说,追七仙女生孩子,可以拯救世界?左手《泡妞宝典》,右手《上古神术》,都市屌丝男,竟是孙悟空转世。不闹天宫不取经,这样的悟空像明星。“老公,我们去哪里啊?”七仙女齐声问道。孙宇呆立片刻,答道:“走……回天庭。”爆笑来袭,热血守护,悟空爱上七仙女,这真的是情非得已,因为都是玉帝逼的……是阎王爷逼的……拜托,来逼我一次好不好,哪怕就一次……
  • 颜值是衡量男人的唯一标准

    颜值是衡量男人的唯一标准

    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颜值高者可遨游九天,颜值低者只能如同蝼蚁一般匍匐在地。这个世界上女人以武力镇压天下,男人以颜值颠覆世界。
  • 世界科学博览3

    世界科学博览3

    本书是一部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的科普类图书。力图全方位诠释科学领域的种种现象,引领读者进入精彩玄妙的科学世界,更加立体、真实地感受奇妙的科学之旅,使大家在享受阅读快感、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享受和想象空间。
  • 乱世佳偶

    乱世佳偶

    兜兜转转,最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人还是他,的确是很让人抓狂的婚配,先王的娇宠公主和亲手扼杀前皇室的大将。所谓的幸福,可能就是深恨痛爱过后,他放弃了江山荣华,向她展开了温暖的双臂,同样的,她也放弃了使命和仇恨,飞快地投入到他的怀抱中。
  • 爆笑女男变错身

    爆笑女男变错身

    宇宙许许多多的事情千变万化,无所不知当与喜欢的人转变身体的时候,一切都变了张红:这个张红,你完了,居然敢这样子,听着社团的事情变了夏沐沫:靠,你妹的夏沐沫,你敢去用我的身体见我网恋女友,你等着…………张红:“哇,小哥哥的腹肌好帅啊!”一个男人花痴脸的说道夏沐沫:“居然有这么多的女生闺蜜,爱死了爱死了”一个超级漂亮的女生,一脸沉醉的说道很多人都觉得两人变了
  • 追狗遇见俏哥哥

    追狗遇见俏哥哥

    某天下午阳光正正好,夏炀遇见了他的小姑娘。在那之前黎姝是他的阳光,温暖了他的年少青春;自此以后黎姝就是他的全部,惊艳了他的余生。黎姝是个对感情迟钝的小傻子,不过没关系我会用一辈子的时间教会你。——xy
  • 柳枝飘摇

    柳枝飘摇

    一个南方小镇的女孩子,来到上海,遇上淞沪会战,辗转流落的故事
  • 全新陨灭

    全新陨灭

    是谁选择了文明的诞生地?是谁编造了上古传说?是谁牵引人类一步步走到今天?霸权大国的背后有令人寒颤的身影吗?拥有一切的人是否生活就是微笑着耸耸肩?一位自视甚高的天体物理专业学生,遇到一位一心只想寻找生父的全能女孩。两人性格有冲突有相似,以巨大的好奇心投入一段段被人称为“瞎混”的冒险旅程,从无知到强悍,共同见证了全新世最大的秘密。本书原计划五卷:1,初涉上古的秘密2,站在世界权力的中心3,煮豆燃豆箕4,在昴宿重新认识你(若无时间,这里将有一个开放式结局。若有时间写下去,则出来第五卷)5,回到过去,只为自己
  • 仟三的世界

    仟三的世界

    网络小说家许仟三从默默无闻的三流小说作者一跃成为畅销书TOP作家的故事,围绕在仟三身边的几段感情经历展开扑朔迷离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