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75800000060

第60章 《给中年诗人的信》:评里尔克等诗四首

◎历伟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豹》

《豹》和《秋日》一样,都是里尔克在中国人口称颂的名篇,对其解读也很到位、精准,对这首诗歌的整体性把握一般不容易失之偏颇,因为题目加上第一节的“铁栏杆”和第二节的“意志昏眩”已经露出了里尔克狐狸的尾巴。于是,“意志之死”“生存困境”“审视”都得以提出,袁可嘉先生还归结出“思想知觉化”,是很有道理的。可是到最后走向了“存在主义”“现代心理学”“阐释学”,就有点过度之虞了。问题在于,如何在文本细部上,给予这种整体性把握强有力的支持,而非伊始便在“意识形态”高度切入诗歌。里尔克诗歌素来难解,在下不才,且试一二。

布鲁克斯在《精致的瓮》中提出“诗歌的语言是悖论的语言”。第一节中,那个“缠”字,把对立的两个第三人称单数“它”的不同属性纠结在一起:原本应该质地坚定的“铁栏”却可以缠住原本飘忽不定的“目光”,只因,豹在走动,在徘徊,所以好像没完没了,比宇宙还旷广的“千条”。这种走动徘徊直贯第二节“旋转”,把主体对客体的抗争与意志的搏斗用最微不足道的词句发挥到了极致:正是因为主体的不断抗争,从而使得客体显得无限;正是对恐惧的不断防备,从而使得恐惧愈发尖锐可怕。从而导致主体(豹/人)的一种恐惧或孤独压抑后带来的盲目性与晕眩感。这本身便是一个悖论。

在第二节中,起首的“千条”与无限的“宇宙”开始收缩,在数量上与情绪上一个骤减:“极小的圈”“一个中心”“一个伟大的……”诗人这种因观看豹的被掳囚而引发的自身孤独感或其他情绪导致的主体投射,变成了逼仄的恐惧,一种幽闭症候;即便肉体的“强韧”与意志的“伟大”,这种客体跟随主体生发,强大的你强我亦强的宿命式悖论让诗人体悟到了绝望,令人“昏眩”又盲目而麻木的绝望感。

至此,诗节情绪上达到了消极的极限,若就此收尾,亦可以是一首名作。可是,里尔克的才情在于整个第三节的突转,诗人开始了对绝望与恐惧的最后反击:主体摒弃了先前的盲目性“撩起”眼帘,并“静寂”四肢,停止无谓的徘徊与兜转。于是,那幅静止的“铁栏”画面进入视觉范围,而不是动态的不可胜数的“千条”,于是,目光越过“铁栏”,“铁栏”在心中“化为乌有”,于是看到眼前的宇宙,看到诗人,看到意志的得胜。这便是“紧张的静寂”,一种原力的爆发临界状态,一种心灵野性逃逸的准备状态。

可叹的是最后一节,那个条件状语从句“只(是)有时”,这种难能可贵的时刻,不是如得神示一般的稀罕,甚至接近于不可能?所以,诗人还是被巴黎包围着,被罗丹的琐事包围着,包围着他圣洁而不可接近的孤独,对他形成一种囚禁。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哭,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

哭我。

此刻有谁在夜里的某处笑,

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

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走,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死,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

望着我。

——《沉重的时刻》

梁宗岱的译本,把“无缘无故”译为“无端端”,少了一点诗歌的“奇崛”气氛,可能是语用习惯的问题。但是,关键还在于第二节,那个“夜里”,四节此处皆为“世上”,独独此处为“夜里”。梁宗岱的译本,“私自”把此处的“夜里”改为了“世界上”,无独有偶,里尔克的出版商路德维希·哈尔特也建议把这个“夜里”改为“世界上”。里尔克回信是言:第一,想重复五次元音a;第二,这个题目“沉重的时刻”,便是他夜间写作的一个时刻,似乎只跟题目有关。我细细一想,可能未必。通看诗歌,除了重复堆砌起来的在形式上突破出来的逼仄感和沉重感之外,便是那个“无缘无故”,但是“无缘无故”又有点太无缘无故,因为如果把“夜里”改为“世界”,那么四节起首那个“此刻”,题目那个“沉重的时刻”便变得无从下脚,变得无缘无故,里尔克作诗异于常人,必定是锱铢必较,一字功夫的。再者,形式只是对诗歌情绪的一种衬托与张扬,对这种“孤独”与“恐惧”“无助”带来的压迫感的源头,必须在这个“夜里”坐实:都想夜里的哭声最是凄厉与恐怖,试想一下这样宁静的平衡,这样具体的时空(“此刻”“夜里”“某处”某人,三维交叉固定的一个点),这种笑声,不是更可怖?而又是“无缘无故”的笑,又是笑我,孤独一人在屋里的我。不沉重?

那么,这个沉重的时刻,这种堆积累加的恐惧与孤独的痛苦,何去何从?死。还得是无缘无故的死。前三节的动态堆积,到诗歌煞尾的第四节,戛然而止,“哭”也好,“笑”也好,“走”也好,最后收束于一个安静的、独特的“死”,留得他人(读者)一个凝望的姿态,固定在时空里。

突然一下猛击,那巨翼依然拍动

在蹒跚的少女头顶,黝黑的蹼掌

摸着她的大腿,硬喙衔着她的背项,

他把她无助的胸紧贴在自己胸上。

那些惊恐不定的柔指如何能推开

她渐渐松弛的大腿上荣幸的羽绒?

被置于那雪白的灯心草丛的弱体

又怎能不感触那陌生心房的悸动?

腰股间的一阵战栗便造成在那里

城垣坍塌断残,屋顶和塔楼烧燃,

阿伽门农惨死。

就如此遭到劫持,

如此听凭那空中兽性的生灵宰制,

趁那冷漠的喙尚未把她放下之前,

她可曾借他的力量汲取他的知识?

——《丽达与天鹅》

对这首诗的评论,如果跳过一般解读(阅读原文的话,实际上连一般阅读都不用跳过),便会发现它在双关语上使用超出了作者“意外”的容许范围,所以,叶芝这首诗经常被冠以“淫诗”的前缀。不可否认,“loins”和“rush”等词的双关义在母语国家非常明显,而在观看熟知《丽达与天鹅》在美术史上的不同几个版本后,对鹅颈(neck)和喙(beak)以及庞大带翼的身躯(winged trunk)的隐喻可以很容易体会。由于是译本,原文的修辞技巧基本不见痕迹,现做关于此诗的其他解读:

第一,这首诗歌可以看作叶芝对客体(毛德·冈)主观施加的精神暴力,如果泛化,似乎还可以套上女权主义。在诗歌中,天鹅的所有修饰都是“刚强/主动”的,如“巨”“荣幸”等,并被用于主动态。而丽达的修饰则是“软弱/被动”的,如“无助”“蹒跚的”“惊恐不定”“弱体”,同样是breast丽达的前面便被加上一个helpless……诗歌起首第一句,横空出世,给人一种猝不及防的攻势,这种不可抗拒的暴力一直贯穿到前八句的结束,即第一部分。不幸的是,第二部分,又是以一阵攻势开始,如此循环。

第二,二元对立。这首诗歌最精彩的部分,算是在时态(原文中的现在时与过去式)锻造的时空二元中凸显的主客体之间的张力。在全诗第三节,即第二部分开头,在“一阵战栗”之后,作者突然拉开了时空,跳到了很远的未来去,让读者联想那场旷日持久、惊世骇俗的特洛伊战场。当然这个“未来”又是诗人和读者的“过去”。可笑的是,这个变形为卑污弱小的天鹅的强大的宙斯,在强暴了丽达之后,是否想到,他的女性子嗣要引起众多英雄的死,要逆袭他的权柄?而身为男性符号的阿伽门农即便战功赫赫,又要死于女性之手?不知道叶芝写的时候,怎么想。又是一个宿命论结尾?

俄罗斯诗人沃兹涅辛斯基的《戈雅》,是一首描写战争带来的苦难的诗,戈雅是19世纪西班牙著名画家,他的画有很多描绘了战争的残酷景象,这些景象与诗人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亲身体验结合在一起,使诗人觉得“戈雅”是一个集中了一切可怕和痛苦的名字,于是他用这个字作此诗的标题。该诗节选如下:

我是戈雅!

敌人飞落到光秃秃的田野上,

啄出我的弹坑般的眼窝。

我是痛苦。

我是——战争的声音,

是1941年的雪地上

化为焦炭的城市。

我是饥饿。

我是被吊死的妇女的喉咙,

她的尸体像一口大钟,

在赤裸裸的广场上空敲响……

——《戈雅》

一直觉得,战争在人性上带来的恐惧和疑惑会大过于其他。毕加索用扭曲的线条和破碎的肢体,凌乱而无声却尖锐的呐喊抽象出了《格尔尼卡》,交织成了他的恐惧与憎恨,把他对战争双方的悲悯都涂抹在画布上。同样,马克西姆的《克罗地亚狂想曲》用音乐的形式陈述他的悲苦。

第一,诗人用6个肯定句式去强化与渲染他内心无法压抑的极端痛苦,那种痛苦已经超越了呐喊的可能,是一种从内部压抑得淌出了血的看似平和的宣泄:哦,诗人只是“戈雅”,是“痛苦”,是“声音”,是雪地里的“城市”,是“喉咙”……是这些陌生而毫无生机的字眼,再强烈些,不过是情绪,是泛泛而谈的饥饿感。其实,对于我们这些有幸可以免除身处其中的人来说,这些遥远而陌生的字眼的感悟力,是不容易超验获得的。就像李白的“白骨相撑乱如麻”一样,一幅没有情绪的画面而已。

可是,诗人用连续的肯定强调的却是一种在灵魂里极度厌恶与憎恨的东西——战争。诗人没有直接去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在诗行内部制造了对立与反讽的张力,用诗歌本身去控诉。

还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诗人使用了一种可以推进的肯定,例如,“是1941年的雪地上/化为焦炭的城市。”虽然可以缩略为“是城市”,但是在诗歌中,可以根据意义分拆为:是“1941年”、是“雪地”,是“焦炭”,是“城市”。这种肯定句式根据意象的分拆之后的组合不仅在情绪上起了堆积的作用,更在意义上制造了同义的繁复的多义性。

第二,“光秃秃的田野”指向下文“我是饥饿”;被讽喻为死亡象征的乌鸦的敌人,还要再本已光秃的田野上“啄”,吃什么?人,人的生命,髑髅的空洞的眼窝。战争的残酷不言而喻。光秃空旷的田野上的啄食声回荡起,贯连第二节战争的“声音”,城市燃烧的声音和第三节的“喉咙”与丧钟的“敲响”,诗歌首先在“声音”上形成一个连贯意义的和弦。

在第三节,一个看似轻描淡写的“1941年”,实际上隐含了多少历史突然与悲恸?1941年,德军突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入侵苏联,接下来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几百万人的死亡……人性在冰冷而苍白的“雪”,与燃烧而黝黑的“城市”的对比之间扭曲。被夷为平地的城市,又勾连了第一句“光秃秃”和诗尾的“赤裸裸”。

诗尾,那个喑哑的“喉咙”,便在一定程度解释了诗人已经沦为了没有表达情绪能力的普通民众,对内心遭受的巨大而尖锐的悲苦与恐惧没有恰当的表达能力,找不到合适的形容,只能压抑。而让战争后果本身去做最直接的呈示。在那如钟一般的尸体的摇晃中,人们是否听到了丧钟的呜咽?“别问丧钟为谁而鸣”。

个人觉得有意思的是,整首诗很贴切地呈现了战争带来的“死”一般的寂静、恐惧、阴冷氛围,所使用的意象多为死物,唯一一个生物动作的发出者,便是“敌人”的“飞落”与“啄”,有点悖论。

同类推荐
  • 八千湘女上天山

    八千湘女上天山

    五十年代初,新疆和平解放,新中国的决策者们命令驻疆二十万官兵垦荒屯田,扎根新疆,立志改变自古以来屯垦一代而终的局面,以达到长治久安的战略目的。在党中央建设新疆的号召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参军狂潮席卷了湖南三湘四水,一时间,激情澎湃的湘女们蜂拥古都长沙,报名参军。
  • 人间失格

    人间失格

    本书收录了太宰治的众多代表作品《人间失格》《Goodbye》《维庸之妻》《斜阳》《雪夜》《美男和烟》等。而《人间失格》是其极为重要的作品。人间失格,即丧失为人的资格。全书由作者的序言、后记,以及主角大庭叶藏的三个手札组成,描写主角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借由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一生与思想刻画其中,这部小说一直被认定为他的自传性作品,并且藉此提出身为人真切的痛苦问题,从滞涩的行文中更可体会其内心深切的苦楚,完成本篇作品之后,太宰治终归还是选择了投水的方式,为自己划下句点。
  • 萧红散文集:白面孔

    萧红散文集:白面孔

    本书为萧红散文合集。有《天空的点缀》《祖父死了的时候》《孤独的生活》等,囊括了1936年版《商业街》、1940年版《萧红散文》等散文集中几乎全部文章,并收入萧红纪念鲁迅的《记忆中的鲁迅先生》等随笔。“只有散文,才是生活的真实面孔。”正如昆德拉所言,散文描摹着真实的生活,在这部散文集里可以看到人间烟火中的萧红本人。她与萧军同居商市街,求告无门,饥寒交迫,隆冬里买不起生火的木柴,连喝一杯热浆汁的钱都没有,甚而一夜数次起念要偷对面人家门上挂着的面包。他们做过家庭教师,画过影院广告牌,去参加集体活动蹭吃喝,他们游荡,吵架,喝醉后躺在地板上哭。及至勉强出版了作品集,却遭到查禁,被日本宪兵队逮捕的恐惧折磨着他们,“白面孔”便是这一时期萧红和左翼文艺激进分子惊惧状态的真实写照。
  • 鲁迅说丑陋的中国人

    鲁迅说丑陋的中国人

    鲁迅PK柏杨,谁更深刻?鲁迅PK韩寒,谁更一针见血?读懂中国、读懂你自己!一语道破中国千年潜规则13亿中国人都要读!
  • 高平作家丛书:远去的故乡

    高平作家丛书:远去的故乡

    路遥之后的农村,经过了百年的喧哗,最终沉寂下来。这种变化很让人伤感,但也给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可供思索的空间。这时候,在城市的某一个角落,有一批人在思念楼层下覆盖的麦田和田野上刮过的爽风。韩慧就是其中之一。迅速逝去的东西似乎唤醒了身体里沉睡已久的某些东西,这些东西非常熟悉,比方承担、责任、修平治齐这些非常非常传统的意识,同时又是如此陌生。爆炸式汹涌而来的信息,令人眼花缭乱俗世风景,在内心形成的冲突不言而喻。但是,唤醒的东西无疑是急迫的,那就是表达的欲望。
热门推荐
  • 恰逢错过

    恰逢错过

    高冷如她,却爱上了自己的“隔世仇人”。温和如他,为了她血洗天下。任性如她,碾碎了他的所有爱。傲娇如他,把她碾碎的爱重新拼凑完整。无情如她,亲手刺穿他的心脏。执着如他,只一句“我爱你。”恰逢了感情,错过了年华。恰逢了年华,错过了纯真。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最痛苦的大概就是恰逢错过。而幸福的人,她们的幸福都是一样的,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做了对的事,许了对的承诺,坚守对的初心……生活的玩笑从来没有开大,无非就是你太过认真,开不起玩笑,所以才觉得……痛不欲生。
  • 生如夏花美好纯粹

    生如夏花美好纯粹

    一场大病,夺去了她的记忆,抹去了所有他的回忆。再次相见,命运,又会如何变化……
  • 豪门陷阱:夺情斗爱

    豪门陷阱:夺情斗爱

    景西瑶谈过三次恋爱,第一只前男友被一只绿茶表勾走了。他说:对不起,西瑶,你太让我没有安全感了。勾拳,踢跨,两步解决。景西瑶问道,现在有安全感吗?第二只前男友被一朵黑心白莲花顺走了。他说,西瑶,她怀了我的孩子。面对开心得意的白莲,她也挺开心的。我丢掉不要的垃圾,恭喜你接手了。第三次,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收获忠犬一只。
  • 单亲男女

    单亲男女

    生活在北京的离异女丁楠离婚八年来,遭遇了各种各样的男人和感情,在她身边,也有着形形色色的单亲男女,他们的感情生活也形态各异。女主人公最终情归何处?单亲男女们的感情和生活状态究竟是怎样的?
  • 傻子皇妃要改嫁

    傻子皇妃要改嫁

    她是为了养活自己拼命赚钱的孤儿,贪财,贪色,又爱做白日梦。穿越之后,人家有美男在怀,她也是,但为什么她遇见的美男都是奄奄一息即将嗝屁的?威逼利诱之下做了和亲公主,没想到她要嫁的皇帝居然是……前世,谁的鲜血滴在了谁的眉心?谁的眼泪落在了谁的掌心?
  • 我的那年

    我的那年

    让我思虑万千的那一年让我不再单纯的那一年
  • 星空踏痕

    星空踏痕

    一纸残页,暗合机缘,开启一段不朽传奇;一杆墨枪,刺穿穹庐,风云际会天地色变;一位少年,生于毫末,逆势成为一代天帝;修炼一途,漫漫远兮,修于灵,炼于心,谁主沉浮。且看主人公如何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走向强者之路。这一路注定艰难,这一路也注定精彩,这一路你我共同见证!!!
  • 会仙观墓

    会仙观墓

    本故事集之所以定名《会仙观墓》,用意有三:其一,闻名遐迩的大型道教宫观“监漳镇会仙观”是我县仅存最大的历史文物,现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传统文化来说,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其二,我们可以吧故事中讲述的所有人物都作为“仙人”来看待。其三,南蛮侉子隐藏身份盗取山涧下的宝藏。故事集“会”众“仙”之,通过“仙人”们的“登台表演”,让我们对人生有所启迪。拳拳寓意望读者能够理解。
  • 柳暗花明又一仙

    柳暗花明又一仙

    一抹凡间的幽魂,机缘巧合之下被送上天宫,成了杜鹃仙子。这孤苦哀哉的“杜鹃仙子”,先是淹了天后的花园子,后又烧了仙君的灶房子......这往后日子可该怎么过才好?
  • 纯爱天使如果爱

    纯爱天使如果爱

    如果我们从不曾分开,如果我当初能勇敢的守护在你的身边,是不是这场婚礼的主角会是我们?????可现在你的身边站着你的未婚妻,而我的身边却站着我即将订婚的爱人,多讽刺……我还能为你做些什么????可是那天的你怎么会那么生气,这不是你想要的吗?你不是选择了她?????为什么还要让我陪在你的身边,为什么?你爱我吗?瞬间我就想起了你和她的婚礼。如果你爱我的话,怎么会这样对我。让我等你,什么意思?????幸福会属于他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