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接着就该讲到孔子的高徒颜回(又名颜渊)的故事了,虽然他算不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隐士”,然而他是个终身清洁无染的人(没有出仕为官),这可能也就是他被列入《高士传》的缘故吧。
颜回小孔子三十岁,出生于当时鲁国的一个破败的贵族之家,家庭经济与社会地位都不怎么高,再加上当时的长期反复的政治动乱,本来艰难的生活就更是难以为继了。不过这倒养成了颜回坚强与安贫乐道的品格,尤其还使得他对于当时混乱的政治局面充满了绝望,最终其一生都在孔子门下求学,而未得出仕。
对于颜回的好学与品行孔子是赞不绝口的,《论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有一次孔子偷偷地去看居于陋巷的颜回,当他看到颜回的可怜境况时,不禁赞叹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又说:“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也就是说,颜回表面看起来很愚钝,听课时没有反应,像个傻子似的,可是事后细察他的思想、实践,发现他也能够积极发挥、阐释自己所讲的道理。结果得出的结论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也就是说,这个颜回最和我接近,最令我满意。也因此,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可惜好人不长命,还在颜回二十九岁之时,“发尽白,早死”(这可能就是因为他长期营养不良的缘故,可能还要加上他太好学,因此耽误了身体的锻炼吧)。关于颜回的具体卒年不详,有的认为他活了二十九,也有的说是三十二,还有的说是四十一。对于颜回的死,孔子是非常悲痛的,他说:“天丧予”,也就是说(颜回死了)这是老天不想让我活啊!他在回顾颜回给他的门下弟子们带来的积极影响时又说:“自吾有回,门人益亲”,也就是说,自从颜回到了我的门下做弟子,我的弟子们就(彼此)和我都显得更加亲近了。还有一次,当时的鲁哀公问孔子在他的弟子之中谁最好学,孔子答道:“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颜回最好学了,不迁怒于人,不重复犯错误,可惜已经短命死掉了,今天已经没有这样的人了。以此足可见孔子对于他的器重。为此就曾有人这样说过:莫轻看了此“好学”,在夫子眼中,弟子中可以堪堪称得上“好学”的只有颜子,夫子亦自期以“学而不厌”,其他尚无人当得起此“好学”之名。
因为颜回一生未仕,所以《高士传》中也收录了他的事迹,里面说到颜回“贫而乐道,退居陋巷,曲肱而寝”,也就是说,他睡觉连个枕头都没有,就枕着自己的胳膊。有一次,孔子就这样问他:“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你看看你现在这副可怜的样子,你怎么不去做官啊?颜回答道:“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圃十亩,足以为丝麻。鼓宫商之音,足以自娱;习所闻于夫子,足以自乐。回何仕焉?”也就是说,我已经有吃有穿有娱乐有消遣,为什么还要出仕(做不合于自己本心的事情)呢?结果“孔子愀然变容”,说道:“善哉,回之意也。”对于那样一个动乱不安、满世污浊的年代,一个人能够安于贫贱,不为了私利做出违心的事情,尤其能够保持住自己高尚的人格、节操,这样的人的确值得赞叹。
当然《高士传》中的记载有可能是不实的,不过颜回一生未仕这倒的确是确实的。可能是因为他早死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他不满于当时的政治状况,也可能是他感觉自己的学问还不够扎实,他就曾经如此喟然而叹(老师孔子的学问):“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蔑由也已。”也可能他就是想追随在孔子的左右,甚至像一个孝顺的儿子那样服侍孔子到终老。总之,这更加映衬出了颜回高洁的品行,使他受到后世一致的尊崇。颜回像,选自明·吕维祺绘《圣贤像赞》。此后作为历代封建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于颜回: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颜庙)。
颜回的后人也一直以他为荣,并且也受到了他的深刻影响,比如有名的包括《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唐代著名的经文注释家颜师古,安史之乱中义不降叛贼最后被俘遭残杀的颜杲卿,以及著名书法家,也是安史之乱中坚决抵抗派的颜真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