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政“其后二百二十馀年,秦有荆轲之事”,想来这“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吧,起码是听过这个名头的,前几年的国产大片《英雄》应该就是取自这一题材。
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徙到卫国。荆轲又移居到燕国,燕人都尊称他作“荆卿”。荆轲喜欢读书击剑(也许正因为这样,他才显得有勇有谋),曾经游说过卫元君,可是没有成功。荆轲曾经还在榆次游历过,与当地的一个名字叫盖聂的人谈论剑术,结果两个人谈得不是很投机,盖聂对荆轲怒目相向,荆轲就离开了。荆轲是个重义气的人,不想再见到盖聂,因此他也就马上离开了榆次。后来他游历到邯郸,与一个名叫鲁勾践的人对弈,也发生了争执,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荆轲颇有气量,一看不对劲,也什么话都没说就笑着远远地离开了。他到了燕国后,和那里的一个杀狗的屠户及一个擅长击筑(古代乐器)的名叫高渐离的人交上了朋友。荆轲很爱喝酒,每天都和这两位朋友在市集上对饮,酒喝到兴头上时高渐离就开始击筑,而荆轲则跟着唱和歌助兴,“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唱着唱着几个大男人就哭起来了,好像旁若无人的样子。“荆轲虽游於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也就是说荆轲绝非等闲之辈,他还是个颇有抱负的人,所以他的社会活动也不一般。在燕国有一位名叫田光的处士就很是善待荆轲,知道他不是庸人。
几年后,燕国的太子丹在秦国作“人质”不顺心,逃回了燕国,他特别仇恨当时的秦王嬴政。当时秦国在步步蚕食天下,灾祸也要降临到燕国头上了,太子丹很着急。后来秦将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亡到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燕国的太傅鞠武为此不安,推荐了田光先生来为太子丹出谋划策。不过田光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就把荆轲推荐给了太子丹,而田光在完成使命后,为想彻底取信于太子丹(太子丹曾经叮嘱田光为他保守机密),于是就自杀了。太子丹为此“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总之非常感动。
荆轲与太子丹会面后,太子丹向他简要地分析了一下当时的天下形势及燕国的危难处境,最后他补充说道:“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於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於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也就是说他想找人效法春秋时鲁国的曹沫胁迫齐桓公成功迫其就范的事迹胁迫秦王也就范,如果秦王不买账就杀掉他,这样秦国内乱,燕国的处境就缓和了。太子丹采纳这个建议,并把这个重任托付给了荆轲。起初荆轲以“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为由推脱,然而太子丹上前叩头,坚决请求荆轲不要推辞,荆轲看推辞不过最后就答应了下来。“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也就是非常优待荆轲,又是送礼品又是送美女,想让他虽死无憾。
过了很久,荆轲却还没有要行动的意思,而此时赵国已经被秦国灭亡了,秦国大军也快要打到燕国的家门口了。太子丹很害怕,就催促荆轲上路,荆轲说我必须带上两样东西才能上路:一是樊於期将军的人头(“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另一样就是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有了这两样东西秦王就会高兴接见来客(荆轲)了。可是太子丹不愿意牺牲樊於期将军而使自己背上恶名,于是荆轲就找到了樊於期说明了情况,樊於期甘愿一死成全大事,“遂自刭”。后来,太子丹又花重金为荆轲找来了一把非同寻常的匕首——赵国徐夫人匕首,此匕首上涂剧毒之药,一旦用它将人的身体划破,人就立马死掉(“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这样一切准备工作就绪,荆轲就开始上路了。
太子丹还为荆轲挑选了一名副手,乃是燕国的勇士名叫秦舞阳的,他十三岁时就杀过人,人们都不敢拿不服气的眼光看他(“人不敢忤视”)。不过荆轲自己也请了一个帮手,要上路的时候因为这个人离得远,所以迟迟没有赶来。然而太子丹的心里因为非常着急,因此他看到荆轲迟迟不出发便怀疑他是反悔了,于是就催促他们上路:“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就是说眼看时间已经不多了,难道你荆轲不想去了吗,要不我先让秦舞阳去吧。这时候荆轲自然就因为太子丹对他的怀疑而非常生气,他高声对太子丹说道:“难道还需要您的支遣吗?此去不能回来,那算不得大丈夫(这里指荆轲想要完胜归来)。我们只是拿着一把匕首去凶险难测的强秦,之所以在此停留,那是因为我想等上自己的一个伙伴一起去(这样才更有胜算)。如今既然这样,那我们就上路吧!”于是还没等那一个伙伴赶到他们俩就上路了。
当时有很多人送别,都穿着白衣等在易水河边,高渐离击筑奏曲,荆轲慷慨悲歌,送行的人们无不为之流涕。荆轲又自为一首歌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似乎他已经预见到了自己凶惨、悲壮的命运,而听的人“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也就说人们都被这悲声所深深地感染了,都(对于暴秦)虎目圆瞪,怒发冲冠。“易水送别”真是感人至深的一幕啊,千百年来激起了人们多少慷慨、激烈与悲怆的遐思!到最后,荆轲头也不回地去就上路了。
燕太子丹于易水送荆轲入秦图,选自《秦并六国平话》。
后来,荆轲如愿以偿地见到了秦王,虽然他们在上殿面见秦王的过程中出了一点小差池(秦舞阳居然被当时的场面吓得“色变振恐”),还好没有引起秦王的怀疑。当面呈的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就要在秦王面前彻底打开时,那把徐夫人匕首也就暴露了出来(“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迅疾抓起匕首便向秦王扑去——按照荆轲的前后说法,也许他一开始并不想马上就要了秦王的命,可是,由于秦王挣扎得太厉害荆轲竟然被他逃脱了(荆轲本来抓住了秦王的衣袖,结果秦王扯断了它)。秦王想拔出自己身上的佩剑还击荆轲,可是由于剑身太长情急之中便几次都被卡在剑鞘中;而那些大臣因为上殿不允许携带兵器所以也没有办法有效地反击荆轲,那些拿着兵器的侍卫呢,更因为没有秦王的诏令仓促间竟不敢上殿救王驾。这样就出现了如下惊险的一幕:“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在一旁着急上火的大臣们为秦王想出了拔出佩剑的办法,让他把剑背到身后再拔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也就是说成功地拔出剑后的秦王反击荆轲,一下子便砍伤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不能行走了,于是将匕首抛向秦王,可惜“不中,中桐柱”,秦王又上去给荆轲补了的几剑(轲被八创)。荆轲自知事情已经失败,就靠着秦宫大殿上的柱子大笑起来,最后叉开两腿大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无非是想活捉你,得到归还侵占土地的凭证去回报太子”(荆轲这也可能是在给自己找台阶下,不过我们还是愿意相信他的话),这时候侍卫们上来就把受伤的荆轲给杀死了。而秦王“不怡者良久”,可以说一时间是惊魂难定;不过秦王能够最终独立制服荆轲,可见其人素质果真不是一般,由此看来他之所以后来迅速地一统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也绝不是偶然的。
不过我们仍然不能不佩服荆轲的勇气,尤其通过他与秦舞阳在当时场景的表现对比——《史记》中始终并未见对于秦舞阳在荆轲刺秦王这一危急时刻的任何描述,由此我们应该可以断定其人未能有效地助荆轲一臂之力,联系他此前的怯阵,估计其人已经失了方寸,可以形同废人一个。只是,也有替荆轲叹息的,就是从前那个和荆轲切磋剑术的盖聂,他就认为荆轲学艺尚不精:“惜哉其不讲於刺剑之术也!”也许的确是有道理的吧。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荆轲事先应该并不是太了解秦王嬴政的为人,不然他就不会抱着曹沫迫齐桓公就范的幻想去行刺——嬴政不是齐桓公,他的手下大臣中也没有讲求诚信的管仲,尤其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早已不是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说到底,荆轲不免有一些天真了。
然而荆轲的失败却加速了燕国的灭亡,秦王嬴政被激怒了,纵然燕王将太子丹杀死以献秦王,可是秦军还是很快不留任何情面地灭亡了燕国,并俘虏了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