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故事我们就应该简略一下了,因为这些都快被人们说滥了。
接着项羽作为各义军的诸侯盟主带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向秦朝的腹心——关中进发,路上他下令将投降的二十万秦军全部坑杀,只留下包括章邯等三个人(章邯正是杀死项梁的人)。可是当项羽就要入关时突然听说他的老盟友刘邦已经占据了秦都咸阳,新立的秦公子婴也向刘邦投降,这令项羽非常恼火。尤其当项羽一行要求进入函谷关时,守备的刘邦部下居然不让项羽入关,于是项羽大军就强行闯关,这样刘邦与项羽之间的矛盾就被激化了。
接着就有了“鸿门宴”的一幕,双方的矛盾需要解决一下了。这时候项羽手下的重要谋士范增就极力劝说项羽要除掉刘邦这个大患,项羽起初觉得范增说得很有道理。可是,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张良又让刘邦向项羽示弱和示好,这样项羽本来窝着的一肚子气就消了不少。看着这么低声下气的刘邦,项羽一个堂堂大英雄怎么能和这么个不起眼的人物认真计较呢,再说刘邦也反秦有功,毕竟大家都是从一个战壕里杀出来的嘛。可是,范增眼睛很毒,他就是对刘邦不放心,又暗地里指使项羽手下一个叫项庄的人去通过舞剑的方式去刺杀刘邦,结果也没有得逞。后来刘邦借称出去上厕所就开了溜,项羽就只好听之任之了。不过在最后分封天下时,自然由已经成为“西楚霸王”的项羽来主持,他就把刘邦分到了一块最不容易出头的地方——汉中去了,他以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
可是,天下刚刚被瓜分完,项羽回到自己的封国屁股都没有坐热(项羽还把原来名义上的那个君主楚怀王给杀死了,引起不少公愤),马上就有很多人指出分地不均,指责项羽不公平,于是就起了动乱,项羽只好又披挂上阵去镇压叛乱,可是这一次就没有当初反秦那么顺利了,因为项羽的暴虐,迷信武力,他杀人太多,激起了老百姓激烈的反抗,这样项羽就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而本来被项羽认为的难以出头的刘邦也因为得到了一位天才的将领——韩信,而得以从汉中顺利杀出,再次一举夺占关中,并且联合各诸侯讨伐“弑君”无道的项羽。后来刘邦率领的汉联军趁着项羽的老巢彭城空虚,就一鼓作气占领了彭城。而项羽却为此“龙颜”大怒,只率领三万精兵就迅速杀回了彭城,杀了刘邦一个猝不及防,结果五六十万的汉联军竟被楚军杀得血流成河:“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而刘邦因为命大就侥幸逃脱了,从此以后差不多势均力敌的刘邦与项羽之间就在中原地区进行了四年左右的“持久战”。
项羽所率领的楚军作战勇猛,尤其项羽常常身先士卒,因此楚军在与刘邦的汉军的争锋中往往处于上风,但是因为汉军有源源不断的生力军从各战场尤其关中来补充,所以楚军总是不能将汉军彻底打败。然而,在中原战场之外,汉军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尤其韩信所指挥的汉军一路破魏,破代,破赵,下齐,在潍水又打败楚援军二十万人,还派遣骑兵去侵扰楚军的后方,这样基本上就对于中原地区的楚军形成了包围之势。而且,刘邦还派人去挖了项羽的墙角,把项羽手下原来最能争善战的九江王英布(又名黥布)请到了自己的战壕里;还有刘邦还派人行反间计,让项羽逐渐疏远了他的“亚父”范增,结果一气之下返归故里的范增竟气急攻心死掉了:“范增大怒……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这样,楚汉形势就慢慢演变得越来越对项羽不利,最后汉军四十万人与楚军十万人(戏剧性的是,在鸿门宴时汉军是十万而楚军是四十万)在垓下举行了最后的决战,结果项羽遭到了惨败,而且“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英雄就这样走向了末路,到了这天晚上的时候,汉军四面唱起了楚歌,好像要彻底瓦解楚军的斗志。项羽听到歌声吃惊地说道:“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他还很纳闷呢,搞不清楚外面的状况。他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于是起来就坐在帐中喝起酒来。他想到那位平时常常跟从自己左右的美人虞姬,又想到自己经常骑乘的骏马“骓”,“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己作了一首诗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唱了好几遍,虞姬听到歌声后也起来跟着项羽唱和起来:“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见《楚汉春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大家都不忍心看到英雄的多情、伤心之状。
这就是历史上闻名的“霸王别姬”的悲情一幕,不过倒是虞姬先行预感到了英雄已入绝境,也或许是她不愿拖英雄的后腿,于是唱罢毅然拔剑自刎。不过,美人的这一死却惊起了后代人们的强烈的感怀之心,尤其似乎这也是一个很难得的爱情主题啊,戏曲中就有名剧《霸王别姬》艺术地展现了这一幕……还有,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袁枚就曾经故地重游传说中的虞姬家乡沭阳后,作《过虞沟游虞姬庙》诗道:“为欠虞姬一首诗,白头重到古灵祠。三军已散佳人在,六国空亡烈女谁?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犹舞草湿胭脂。座旁合塑乌骓像,好访君王月下骑。”清代又一诗人何溥也作《虞美人》诗云:“遗恨江东应未消,芳魂零乱任风飘。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君恩是瘦腰(指虞姬)。”当然还有不少关于虞姬的颂诗,仅仅一个“虞美人”的曲牌名就足可见古今人们对于虞姬忠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慕之心,还有明代著名小说家冯梦龙《情史·情贞类》中记载:“(虞姬和歌之后)姬遂自刎。姬葬处,生草能舞,人呼为虞美人草”,这真是不吝渲染之能事啊。不过值得让人玩味的是,我们的才女张爱玲在读中学时却反弹琵琶,作《霸王别姬》一文中不免这样疑问道:“啊,假如他(注:指项羽)成功了的话,她将得到些什么呢?她将得到一个‘贵人’的封号,她将得到一个终身监禁的处分……他们会送给她一个‘端庄贵妃’或‘贤穆贵妃’的谥号……”也就是说如果项羽得志,虞姬的命运可能就平庸化了,失掉了那种强烈的悲剧一样的“美”。
也因此,不免今天就会有一位网上的朋友这样说:“从历史和政治上来说,项羽是败军之将,刘邦是开国之勋。但从人格力量和美学角度看过去,项羽因了虞姬,因了在最后一搏的生死关头竟然对虞姬‘泣数行下’,让后人,至少是让我觉得,这个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大将军更有人情味,更具个性光彩,比起刘邦来也就显得更真更善更美。”